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经典阅读
  • 学习工具
  • 成语大全
  • 歇后语
  • 周公解梦
  • 名人名言
  • 格言
  • 经典语句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工具 > 成语大全 > 什么是心理调适 谈谈领导者的心理调适

    什么是心理调适 谈谈领导者的心理调适

    时间:2020-01-18 07:55:01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 ___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的发展,面对社会生活领域的急剧变革和社会信息的空前丰富,人们的心理负担也在日益加重。人们所要处理的心理问题不再是以前那些简单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压力的处理,而要处理更加复杂的心理问题。例如,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要学会处理竞争带来的挫折和压力,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要学会协调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处于烦躁、愤怒、忧郁、压抑的状态之中,我们把这种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而承担着重大社会责任的领导者又属于“第三状态”的多发人群。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心理力量的作用在日益增长。现代领导者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他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现代领导者提高素质和实施领导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程度和水平,既是领导者的共同心愿,也是领导者履行职责和提高领导效能的需要和保障。

    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领导者正常工作的保证,而且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生活像一条路,总有一些坑坑洼洼;
    生活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生活像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酸甜苦辣”总是难免的。比如荣获升迁嘉奖,喜出望外,心情非常激动;
    某项工作没处理好,受到领导批评,心情又非常沮丧;
    某件事情产生误会,影响了同志间的关系,心情非常烦躁;
    还有个人成长不顺利,工作中压力过大、阻力重重等。要勇敢地跨过这些坑坑洼洼,就需要努力做好必要的心理调适,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适不好,就会趴在坑里站不起来,缠在麻里走不出来,醉在酒里清醒不了,甚至铸成大错、留下遗憾。这些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

    因此,在了解心理失衡的危害、原因的基础上,运用领导心理调适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心理素质,做到“不为功利所动心,不为挫折所折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压力所屈服”,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的心理状态,就一定能够成为生活和事业中的强者。

    一、从“杯弓蛇影”谈起--心理失衡对健康的危害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吧。说的是晋朝乐广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有一个客人误以为杯里有条毒蛇。回去以后,疑心自己中了蛇毒,就生了一场大病。后来,他得知是挂在墙上的弓映照出的影子,才解除了疑虑,病也就自然好了。

    这故事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却很多。医学文献中记载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年轻女人从嘴里偶然吐出一条蛔虫,此后,她常常感到恶心,天长日久,竟患了顽固性呕吐症。多方医治,均无疗效。她总认为呕吐是由肚子里的蛔虫引起的。后来,医生给她做了腹部手术,告诉她虫子全部取出了。这样,她的病戏剧性地痊愈了。但是这时,不幸的是,她又听说,做手术时,根本没有取出任何东西。于是,呕吐又连连发作,并且越来越严重。最后,她竟然拒食任何东西,一心想要饿死蛔虫。结果,自己竟然在饥饿中死去。

    这两个故事,都是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失衡而导致疾病的典型例子。

    所谓心理失衡,是指各种刺激作用于人体,引起心身紧张状态,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反应的结果。这种心理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表现为警觉、敏感、注意力集中、情绪适当唤起,它能够提高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应付和调整能力,发挥机体的潜能。例如做报告前,心跳会不由自主地加快,使机体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这有助于集中精力。但是,如果这种失衡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了机体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妨碍人的感知和判断,干扰思维能力,造成认知能力障碍;
    或者不能有效控制情绪和情感,造成情绪、情感障碍。这些都严重妨碍了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甚至导致各种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危及人的身体健康。

    前面讲的“杯弓蛇影”等两则故事,就是由心理失衡导致了认知功能障碍,从而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并在错觉支配下发生了冲动或紊乱并引起疾病的例子。其它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摇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的错觉,都是由心理失衡导致的认知能力的降低所引起的。

    关于心理失衡带来的情绪、情感障碍能导致疾病的认识,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有所阐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意思是说,大怒则气血上冲,以致引起昏厥;
    过度的嬉笑,能使心血缓散,精神不集中;
    过度的悲哀,能使人意志消沉,耗伤肺气;
    过度的恐怖,能使气下陷,引起大小便失禁;
    突然受惊,可使心神紊乱,惊慌失措;
    思虑过度,可导致气滞不畅,脾胃运化无力。通常所说的“思则气结”,正是出于这番道理。在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芦花荡三气周瑜的故事,《精忠岳传》中“虎骑龙背,笑煞老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描述;
    《说唐》评书中“笑煞程咬金,哭死程铁牛”的故事,都可以视为这一阐述活生生的例证。

    可见,情绪能影响健康,早已为我们的祖先所注意。为了验证情绪的作用,古代一个学者还曾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模拟实验。他把一胎生下的两只羔羊安排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一只羔羊近旁拴了一只狼,这只可怜的羔羊终日战战兢兢地跟这只威胁生命的狼生活在一起,本能地处于极度的惊恐状态。结果,饮食不进,日渐消瘦,不久就死去了。而另一只被安排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下生活的羊羔,却一如既往,欢快地生活着。在这里,无疑是情绪起了关键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心理失衡招致的疾患和死亡,引起了科学家的警觉。从20世纪六、七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把目光投向心理与健康的课题上来。他们在探索中惊奇地发现,在当今时代,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等疾患,无不与精神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医学家从40年代末开始,历时25年,对哈佛大学204名毕业男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9名豁达、宽厚、意志坚强的人,全部都事业有成、婚姻美满,只有两人得了慢性病;
    而48名经常处于焦虑、忧郁状态的人,都是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并有18人得了重病,较多人死于50岁左右。

    1980年,希腊的《每日新闻》发表了篇研究报道,认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孩子患肠绞痛,通常“并不是由于吃了什么东西”,不符合卫生要求引起的,而是“因为有某种苦恼在折磨他们,即由情绪不佳引起的”。

    长寿学者胡夫兰德也曾说过,“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适合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事实也正是这样,从古今中外无数的实例、调查和临床实验中可以看到,由心理失衡引起的行为和刺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后果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消耗着人的精力、损害着人体健康。

    明白了心理失衡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就应进一步了解心理失衡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采取积极的措施,自觉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心情经常处于轻松舒畅的状态。

    二、掌握“选择的自由”--心理失衡的主观原因与调适原则

    如果我们向每一个人提出问题:“你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烦恼?”大概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愿意快乐。”但是,为什么人们都愿意选择快乐又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在痛苦和烦恼之中呢?大多数人的回答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层意思:“我希望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之事不请自到,我无法抵御。”

    的确,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每个人都会面对来自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但是,人是否真的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面对外部刺激无法抵御、任其摆布而又无能为力呢?读一读维克托.法兰柯的感人故事,可能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这一问题。

    法兰柯是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他的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唯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也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顿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在客观环境上,法兰柯完全受制于人,毫无人身自由可言,但他的心理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换言之,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反应的能力。

    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与妹妹团聚时喜悦的心情,获释后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们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法兰柯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发掘出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来自于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能超出现实的枷锁;
    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善恶;
    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每个人都具有这四种天赋,只是人们忘记或是没有很好地利用它们。

    其它动物智慧再高,也不具有这些天赋。以电脑来作比喻,动物的程式是由本能与训练设定,而且已定型无法更动。人类却可自己创造程式,完全不受本能与训练所约束。

    因此,人的反应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是--刺激--意识--反应关系。在意识过程中,人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的作用,主动控制外界刺激对自我心理的影响程度。人对外界的物质、精神与社会刺激仍会有所反应,只是如何反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能左右风的方向,但是我们能够调整风帆”。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极易为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
    在阴霾晦暗的日子里,就没精打采。而有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对他的情绪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本身的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他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就在于人们所选择的态度不同,小罗斯福总统夫人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圣雄甘地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

    由此可见,人对外部的不良刺激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完全可以通过选择积极的态度而减轻外界不良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从而避免烦恼或痛苦。积极的态度,正是人进行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

    所谓积极的态度是一种思考的模式,它教导我们在面临压力的情况时,仍能寻求最好、最有利的结果。换言之,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即使身处最困危的情况中,仍可能为白己找到最佳的成绩。而事实也证明,当你往好的一面看,你便极易达到你的目的。

    积极思考其实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一种主观的选择。不久以前,我的一位朋友突然被解雇,毫无理由可言,只能说是一种政策上的调整,公司不再需要他了。遗憾的是,半年以前,另一家公司想以优厚的条件聘请他。他当时告诉老板这件事,老板却极力地挽留他:“我们需要你,而且,留在这里对你绝对有好处。”可想而知,这位朋友的心情有多痛苦。他徘徊在不被需要、不安全及被拒绝的情绪中,他的心灵深受创伤,他感到沮丧、愤世嫉俗。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能找到好工作呢?有一天,他无意中翻看了我的讲稿,他开始怀疑象他这种状况,积极思考有用吗?虽然如此,他仍然发现,正是许多消极的情绪,是让他一蹶不振的原因。于是他开始试着改变思考的原则,摒弃消极思考,并开始积极思考。他开始询问这次解雇对自己究竟有何意义?

    就在他开始积极思考后不久,他遇到一位朋友,朋友问他近况如何?

    “喔,我刚被解雇!”他老实回答说。

    “啊,你真坦白!”那位朋友有些惊讶地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把事情的原委如实告诉了朋友,最后说:“我想,只要有信心,即使一扇门关上了,也将有另一扇门为我打开。”

    过几天,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他们公司正好有一份悬缺良久的工作,待遇虽不及他以前的工作,但是很有潜力。他欣然接受了,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同时他发现,这正是他梦想的那种工作。面对新的工作,他越来越起劲,几乎忘了失掉前一个工作所带来的不快,渐渐获得了个人成长。

    那么,积极思考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当然,它不是无中生有,可以变出工作来。但是,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试想,当他心中充斥着不满、怨愤和仇恨时,他如何能为自己找到工作呢?倘若他遇到朋友时,仍在怨天尤人,狡猾地自我防卫,又如何能得到工作的机会呢?可见,积极的思考教导人以常理来看待生命中的好坏事件,但是,它会比较注重好的方面。而当你往好的方向想时,好运便会跟着来到。

    有一天,我拦了一辆出租车,刚一上车便可以感觉到,司机先生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因为他正在吹口哨。我说:“看来你心情不错呀!”

    “没错!因为我最近得到了一个教训,不要轻易让自己陷入消沉的情绪中,因为事情随时都有转机”接着,他便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一早,他开车出门,想趁着上班高峰时多赚点钱。那天真的很冷,说到当时的温度,司机说:“就像手摸到铁皮,马上会冻结一样”。不幸的是,他才开了没多久,轮胎就爆了。他快气炸了。他边拿出工具来换轮胎,边不高兴的抱怨着。可是天气太冷了,只要工作一会儿,便得动动身子,暖暖手指头。就在这时,有一辆卡车停了下来。司机居然跳下车!让他更诧异的是,卡车司机开始动手帮忙。修好之后,他一再道谢,但是卡车司机挥挥手,不以为意,跳上车走了。

    “因为这样,我整天心情都很好。看来事情总是有好有坏,人不会永远倒霉的。起初我因为爆破的轮胎而生气,后来因为卡车司机的帮忙而心情愉快。同时,好运似乎也跟着来了。因为那天早上忙得不得了,客人一个接着一个,所以钱包里的进账也多了。所以,我劝你,不要因为不如意而心烦,事情总是有转机的”。

    这就是个积极思考的例子。他说,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让人生中的不如意来困扰他。他也相信这套理论,认为世事随时会有转变,都可能否极泰来。这就是真正的积极思想,它的确能发挥功效。当面对烦恼时如果你期待拔云见日,并能乐观以待,事情最终会如你所愿。所以一个积极思考者,心中常能存有光明的远景,而不是把目光局限于眼前的失利,即使身陷困厄的环境,也能以愉悦,创造性的态度,走出困境,迎接光明。

    事实上,人生就是如此,人难免会遇到挫折、困难及烦恼,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注定要被打败。如果你秉持积极思考的信念,勇敢面对人生,定能突破重围,任何难题将迎刃而解。这句话适用于任何场合。

    三、心病还需“心药”医--领导心理失衡的调适方法

    积极的态度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原则,它适用于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心理失衡的调适。但是,对于从事领导活动的领导者而言,由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极其重大,在实施领导的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一般人不经常碰到的、但又容易引起心理失衡的问题或因素。换言之,导致领导心理失衡的问题或因素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领导者在了解了心理调适的基本原则之后,还应进一步掌握一些针对领导心理失衡而设的调适方法。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和用人中的心理调适。

    1、面对挫折时的心理调适

    心理学上的挫折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工作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紧张状态或失意的情绪反应。

    从领导者所处的工作环境及普遍性感受看,容易对其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心理挫折的因素,一般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所谓客观因素主要指外部环境中各种可能导致挫折心理的因素:(1)行业差别。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一些关系没有理顺,致使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分配差距拉大,一些物质待遇偏低的单位,由于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职工思想工作难度大,领导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2)工作困难。如上级部门下达任务过重,完不成指标;
    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低;
    在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单位风气不正,矛盾重重,管理难度增大;
    单位底子薄,长期打不开局面等等。(3)人际障碍。比如班子内部不团结,意见不统一,工作不合作;
    下级不满情绪严重,有逆反心理;
    上级领导不理解,不支持;
    社会评价不公正等等。

    挫折感的产生不仅与外部的客观环境有关,而且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领导者肩负着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矛盾处理不好、问题解决不了,工作中遭受一些挫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每个领导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一个生活的强者,不仅在“风调雨顺”时信心十足,更重要的是,在受到挫折时,也能信心百倍。

    李瑞环同志讲过这么一段话:“困难和问题,不应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作为的理由,而应成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根据;
    不应成为心烦气燥、怨天尤人的借口,而应成为磨炼意志、施展才干的机会。困难和成绩常常是相随相伴的。困难越大,占胜困难之后所得的成绩也就越大。一部中华民族辉煌史,一切造福人类的伟大业绩,所有成就卓著的杰出人物,都是同不屈不挠、战胜艰难险阻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席话,讲出了领导者对待挫折、困难应持的人生态度,非常深刻,发人深省。因此,在面对挫折时,领导者如果能够运用好自我调适的方法保持心理的平衡,并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把失败看成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就能变害为利、转败为胜。

    在面对挫折时,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如下:

    第一,正视挫折,认清挫折的本质。

    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受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每个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能够坚持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的人,其挫折承受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反应。这也正是当其他人被困难征服的时候,胜利者却能够继续生存,能够成功的原因所在。

    下面是正视挫折有几个基本原则,学会这些原则将有助于人正确认识挫折。

    原则一:每个人都会面临挫折。

    可以说,挫折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是遇到大坎坷,就是遇到小麻烦。我们如此不喜欢挫折,可是却又不能总是避开它。

    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会面临挫折。那种没有烦恼或挫折的生活,根本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或幻想而已。因此,挫折既然难以避免,我们就应当正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而不应对之无端恐惧或害怕。

    原则二:挫折不会永存,每次挫折都会过去。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没有人一生都一帆风顺,任何人可能遭遇不如意。可是挫折一定会有结束的时候,总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被解决。

    富兰克林当年的第一篇电学论文曾被科学权威不屑一顾,皇家学会的刊物也拒绝刊载;
    第二篇论又又遭到皇家学会的嘲笑。后来他的论文被朋友们设法出版后,因其论点与皇家学院院长的理论针逢相对,他本人遭到这位院长的人身攻击。富兰克林坚信挫折只是暂时的,不但没有放弃目己的科学信念,反而以重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实验,以实践证明自己的立论,这就促使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进行风筝攫电的有名实验,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又如人类的文明史,它的发展呈正弦曲线状,当某种文化发展到高峰点的时候,必然会逐渐衰退;
    而当衰退已到极点的时间,又可能开始回升。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永远地持续下去。因此,必须学会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挫折,相信每次挫折都会过去。

    原则三,每次挫折都是转折点。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本杰明.狄斯累利在第一次议会发言时,有人发嘘声迫使他停下来。他说:“虽然我现在停下来,但总有一天你们会听到我成名的消息。”这话在当时引起了一片哄堂大笑。但是正如狄斯累利自己所言,若干年后,本杰明.狄斯累利这个名字,响彻了世界政坛。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任何问题都隐含着创造的可能。挫折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同时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正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原则四:每次挫折都会对人产生影响。

    每次挫折都会对人产生影响,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产生消极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待挫折的态度。面对挫折,你的反应能够使遭遇的痛苦更加剧烈,也能够使它立刻减轻。因此,正确的反应对个人成功尤为重要。正确的反应来源于积极思考的态度。有了正确的反应就控制了挫折的影响,我们应运用积极思考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强者能够胜利,就是由于他们对待挫折采取积极思考的态度。他们变换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挫折。有的人在挫折袭来时,就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其实,事情并不完全是这样。即使你在某件事上是“倒霉”的,但你在其他方面可能依然幸运。和那些更不幸者相比,如急救室里的病人,伊拉克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等,你还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英国作家萨克雷有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他哭,他就哭。”的确,如果我们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

    原则五:不要盯着挫折不放。

    挫折对人的刺激往往比较强烈,并伴随着心理、生理活动不同程度的卷入,因而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使人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烦恼、愤怒、沮丧、焦燥等。挫折如果已经产生,就应当丢开它,不要总是把它留在记忆里。痛苦的感受如同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地脱身,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拨。

    因此,在遭遇挫折后,能否成功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往往是摆脱挫折困扰的重要条件。在这方面常用的方法有:转移。即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其它事情上,以缓解或冲谈不愉快的心理;
    渲泄。即在适当的场合,向适当的对象倾吐心中的感受,这是减轻内心痛苦的有效措施;
    压抑。即靠意志的作用把不愉快的事情压在心底,不让它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情感才不会长久地停留在痛苦的事情上,才能有效地发挥理智的作用,在挫折中寻找突破口,力争克服它、解决它。

    以上几个原则,是正确认识挫折的基本原则。简言之,面对挫折我们一不要怕,二不要逃避,三不要颓废,四不要绝望,五不要不能自拔。挫折只是暂时的失败,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永远不是定局。

    第二,捡讨挫析,吸取教训。

    威廉.A.沃德说:“久败应当成为我们的老师,而不是掘墓人;
    失败是暂时耽误,而不是一败涂地。……失败是暂时走了弯路,而不是走进死胡同。”

    如果你能这样看待挫折和失败,就能轻装上阵,采取战胜挫折的第二个步骤,你必须把挫折看成是学习的机会。

    不成功的人浅尝即止,转而做其他的事。他们的座右铭是:“第一次不成功就销毁所有一切努力过的证据。”相反,成功人士则在第一次努力后能检讨挫折,吸取教训,然后再努力做同一件他们认定是对的事情。如有必要,他们甚至重复失败的过程,以便学得更多。因为他们能坚持到底,他们最终会成功。

    下次你遇到挫折,就要检讨过去,用客观态度分析失败的原因。遇到问题,首先冷静下来,想一想是不是曾经有其他人遭遇过类似的问题却能成功地加以克服了?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解决好问题。通过检查原因,改变做法,然后再试一次。只有再试一次,你才能聪明起来,更具备成功的条件。

    第三,看清自己的弱点。

    从挫折中学习,最重要的是找出并正视导致挫折的个人弱点。这个过程需要有真正坦诚的个性。一旦你看清自己的弱点,就要开始努力克服。

    从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中可以找出许多例子,纳尔逊勋爵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舰队司令,后来成为英国最有名的海军英雄。纳尔逊一生都晕船,但这位曾摧毁拿破仑舰队的英雄从不让晕船妨碍他的事业。也就是说,他逐渐适应,而且战胜了这个弱点。

    我们大多数人也有类似“晕船”的弱点。有些人有体力问题,有些人有心理问题。通常,克服缺点是一场静悄悄的发生在个人身上进行的战役。我们不会因此获得一枚勋章。但如果我们确实成功了,我们就会明白自己已经坚持到底,而没有被自己的缺点打败。我们经常说战胜自我是最难的,意思是说战胜自己的弱点和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懒惰等是最难的。因此,战胜自我之后所获得的满足也是永远不会消退的。

    第四,调整你的努力。

    战胜挫折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整你的努力以便成功。不断地重复错误,是不能战胜失败的。但是,有些人正是这样做。他们重复错误,却一心想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听说一位杰出的外科整形医生讲了一个故事:他的病人中有个男孩,右手断到手腕处,当医生问起这个男孩的伤残部位时,男孩说:“我并没有残,只有右手没了。”

    后来医生得知,男孩是他所在中学足球队里得分最多的人。这男孩没有因为那明显的缺陷而怨天尤人、放弃努力,只是做了必要的调整,以便成功。

    第五,重新参赛,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做完所有的分析,也像那个没有了手的男孩一样做了调整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回到比赛场,如果不重新参赛,你永远不能战胜挫折,迎接成功。

    大多数人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智慧、能力、机会或才智,而往往在于他们没有再次尝试。保罗·J·耶曾经说:“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

    有人说,伟大的枪手和渺小的枪手之间的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伟大的枪手是一位肯继续努力练习以便重新参赛的渺小的枪手而已。即使才智并不突出,只要拥有足够的热忱,任何人都有成功的希望。

    总之,面对挫折时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步骤是:在全面认识挫折的基础上,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找到自己的弱点,调整自己的努力,然后重新回到比赛场,重新参赛,争取下一次的成功。如果你不重新参赛,就永远也没有成功的希望。

    2.处理压力时的心理调适

    领导者,是权力的所有者、行使者,同时也是责任、使命的承担者。一个政党、一个集团、一个组织、一项事业、一件工作等等,都有赖于领导者的组织、指挥、协调、运作。因而,领导者在领导、引导、指导或影响所属组织、群体、个人,使之向固定目标推进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最多、最重。在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些领导总感到处理各类问题比较棘手,难度大而且关联性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心理压力过重,甚至对有些简单的事务或者在常规下可以处理好的事情,在压力的压损下也会一筹莫展,或者事倍功半。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减轻过重的心理压力呢?

    要成功地处理压力,首先要全面认识压力。以下几点,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压力:

    其一,任何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

    说到压力,问题不是“你是否遇到过压力?”我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压力。问题是:“你受到什么压力的影响,这些压力是怎样影响你的?”一定的生物的与精神的压力是维持健康生活的基础。这就如同吉它的弦,需要有一定的张力来产生美妙的声音。但如果张力太大,琴弦就会断裂;
    太小,则声音既小又单调。既然一个人一生中都会有压力,我们就应当勇敢地面对压力,不要对之无端的恐惧。

    其二,有些压力是有益的。

    人们说需要是发明之母。同样道理,压力可称为成就之母。压力有时会把人们能力发挥到极至,促使人找到更好、更聪明的处理方式。

    透过娱乐圈中某些人或运动员的一生,人们特别能清楚地看到压力所产生的正面效果。例如有的演员,当他们受到压力,当观众中有重要人物在座时,他们的表演会特别出色。运动员也是这样。运动员在大场面的锦标赛或奥运会决赛时,他们的水准发挥的更好。对这种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被压力压垮了,但另一些人则借压力刷新世界记录。

    其三,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

    大多数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大部分压力是毫无必要的。他们仿佛在自我造成压力的东西。你可能觉得这难以置信。如果你不信,请看下面关于忧虑的数字:

    人们担忧的事情有40%永远不会发生;

    30%的忧虑涉及过去作出的决定,是无法改变的;

    12%的忧虑集中于别人出于自卑感而作出的批评;

    10%的忧虑与健康有关,而越担忧问题就越严重;

    8%的忧虑可以列入“合理”范围。

    以上数字不是很令人吃惊吗?引起紧张的十个问题当中,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平均还不到一个。关于不必要的压力,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得到说明。有父子两个人牵着一头驴去赶集。走着走着,他们碰上了一帮人,这些人看到父子两人牵着驴赶路,就嘲笑他们说:“你们看那父子俩多么愚蠢啊,有驴子不骑,却在地上跟着驴子跑。”听了他们的话,父亲就骑到了驴上,继续向前赶路。过了不久,他们又遇到了一帮人,这些人嘲笑他们说:“你们看,那位父亲多狠心啊。儿子年龄那么小,他却自己心安理得地骑着驴,而让孩子在地上跑。”听了这些人的指责,父亲跳下驴让儿子骑在驴上,继续前行。走了不久,他们又碰到了一帮人,这些人看到儿子骑在驴上,而父亲在地上跑,就议论说:“你们看那个儿子,多不孝顺啊。父亲那么大的年纪了,他却自己堂而皇之地自己骑着驴,而让父亲在地上跑。”听了这些人的话,父子俩就都骑到了驴上,继续赶路。又走了没多久,又迎面碰上了一帮人。他们看到父子俩同时骑在驴上,就指责说:“看看这父子俩多狠心啊。那头驴那么瘦弱,他们却同时骑在驴上,非把驴子累死不可。”听了他们的指责,父子俩感到无所适从。最后,人们发现,父子俩是抬着驴来到集市上的。这个例子说明,人们生活中所担忧的事情大部分是没有必要的。担忧的事太多,不仅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也限制了人的远见。

    其四,压力过度就会引起疾病。

    压力有时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压力也可以把人压垮。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医院的罗宾逊司医生的研究发现:在174名住院病人中,一半人的症状是由于压力引起的,而且过重的压力将导致身体、感情和行为的病症,如果允许它继续作用,这些病症将影响人的工作表现、人际关系和身体状况。因此,对待压力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或尽快减轻压力。下面的方法将有助于你成功地处理压力。

    第一,养成正确的视角。

    能避免别人所遇到的压力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正确的视角。所谓“视角”,就是把当前或即将到来的事情放在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统中思考的能力。为了说明视角的重要性,我们看一看一位女大学生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在信中,她向母亲汇报上个学期在大学里的表现。她写道:刚到学校不久,我就从同宿舍的同学那里偷了2000元钱,我用这些钱租了一辆摩托车,可是不幸的是,恶有恶报,我骑车撞到了一棵树上,我的左腿撞断了。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医科大学的一位男学生,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个困难的时候,他的关心如同雪中送炭,于是我就答应和他住在了一起。可是不幸的是,没过不久,医生就告诉我怀孕了。而在这个时候,他又狠心地离开了我。现在,我无依无靠。因此,我想回家,和你和父亲住在一起,并生下这个孩子,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这个孩子。看到这里,女大学生的母亲感到很担忧。但是,接下来,这个女大学生写到,其实我上面说的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假的,我写这些得目的只是想告诉你们,我上学期的物理和化学考试确实是不及格。相对于以上种种更为严重的情况而言,物理和化学考试不及格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桩。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容易地接受这个事实,这个女大学生引导父母从另一种视角来看这个问题,那么“物理和化学考试不及格”这个本来在母亲看起来可能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视角是无可替代的。下次你因小小的困难就开感到压力时,请记住那个更大的参照。这样,你就以看到事情的真相,并不像你所担心的那么严重。

    第二要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

    那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可能被压力压垮。有一次,NBA著名的球员乔丹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记者问他:“在球场上,你扔出去的球被人截住了该怎么办?”乔丹回答说:“我扔出去这个球后,迫不及待地再拿到那个球,迫不及待地再扔。”记者又问:“又被对方截住了怎么办?”乔丹说:“那我就更迫不及待地再扔。”因为乔丹球技出众,他对逆境的反应不是被压倒,而是继续打下去的强烈愿望。在自己的强项上努力的人都会有这种反应。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强项是什么,以下方法可以帮你找出来:如果你犯了错误,这错误不但没有给你造成压力,而且激励你再干,那这个方面就是你的强项。如果你所犯的错误使你感受到威胁、紧张,这大概就是你的弱项。随着年岁增长,我们应该多在白己的特长方面努力。这样你较能避免压力,获得成功。

    第三,避免超负荷地工作。

    我们有许多人就象一个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农民。这个农民说:“我用不着出去干活,我被活包围了。”我们把越来越多的任务包揽在自己身上,最后无法把这些事情一一办好。于是压力就产生了。有时我们要暂停承接任务,从超负荷中脱身。如果你是那种喜欢尝试新事物和包揽一切的人,你要每过一段时间就停下来,提醒自己不可能既无所不干,又把最重要的事情处理好。如果选一个最热的天气,从商店里买一个放大镜和一些报纸,把放大镜拿来放在报纸上,离报纸有一段小距离。这时,如果放大镜是移动的话,永远也无法点燃报纸。然而,如果放大镜不动,你把焦点对准报纸,就能善用太阳的威力,这时报纸就会燃烧起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应当把它聚集在最重要的目标上,那样你才能更容易地取得成功,避免压力。因此,有时为了能做最重要的事情,你要放弃一般的事情。

    第四,把注意力转向自身之外的人和事。

    一心只想到自己的人往往会灰心丧气,结果他们就有压力。一心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要“获得属于你的一切东西”,这样做有个大问题,就是会产生极大的压力和情绪困扰。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你并非总是能得到心中想要的东西。过分关注自己的权利,结果会产生五种有破坏性的情绪:抱怨、痛苦、愤怒、仇恨和恐惧。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被私事所困扰,你可以花点时间帮助别人。谁要是给小孩子送过礼物,就懂得这句话千真万确。当你看到小孩子收到礼物时那种由衷的喜悦,你也会被这种喜悦所感染,从而感受到给予的快乐。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想要的事物,那么帮助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给予能带来巨大欢乐,也能大大减少压力。对于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刚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到党校工作的时候,就听说党校的课不好讲,不仅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导干部,而且学校还要对我们每个教员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这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上讲台的我而言,感到压力特别大。开始时,总是担心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得到的教学评估效果不好,面子上过不去。在上讲台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担心,有时甚至寝食不安。后来我逐渐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转而这样思考:“我的讲座能够给予学员些什么?能给他们的生活、工作甚至人生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收获?”当我这样去想时,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信心也随着增强了。这种想法还促使我翻看了更多的材料,备课也相当充分。结果,学员们对我的讲座都十分满意,因为我的讲座恰恰回答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可见,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能给予什么而不是我能得到什么时,可以大大减轻心理压力。我们往往通过帮助别人而治愈自己的心病。

    第五,找个人谈谈。

    我们遇到的压力,常常是由于我们把感情封闭起来不向别人诉说而产生的。人的感情,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需要渲泻出来。一个漫画上,画了一个球迷在晚上看球。由于夜深人静,看到精彩处,也不能喊出声来,这使他很难受。为了表达他激动的心情,他就准备了一个写着“加油”两个字的牌子,每当进球时,他就把牌子拿出来,使劲举两下,来表达他兴奋的心情。这个做法可能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是实际上,这个球迷很好地利用了一种叫做“精神宣泄法”的方法来排泄自己激动的情绪。医生常说,长年累月把感情埋在心里,从不外露的人,最容易患心脏病。

    要避免这种压力,应该建立一种无论是个人的麻烦还是好主意都可与别人诉说的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配偶是最能跟自己交谈的人。选择跟谁诉说时,一定要找你可以与之推心置腹交谈的人。这个人不会因为你说的话而给你扣帽子,也不会把你的话拿来做不利于你的事情。

    第六,找出减轻压力的有趣方法。

    我们都会想办法减轻生活中的压力。有些办法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些办法是消极的。例如有人喜欢用吃的方式、购物的方式来减轻压力,还有的人用吸烟、醉酒,甚至吸毒的方式来减轻压力。这些消极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你可以选择几种健康的减压方式,比如说打球、游泳、静坐或跑步、玩飞标等等。用什么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室外活动或是让自己静下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一定要有趣。如果到目前为止,你还没有一个减轻压力的积极方法,就要一下决心在本周尽快找出来,以便以后每周至少练习一次。

    总之,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有压力。要估计到有压力——压力横竖是要来的,着手改变你的思维和习惯。能避免压力则避免,避免不了就用健康的方法应付压力。有人说:把你打到的不是重拳,而是暗拳”但是,只要进行主动的压力管理,就不会让压力像暗拳一样把自己打倒,妨碍了成功。

    3.用人中的心理调适

    领导者的用人心理是复杂的,有优化的品质,也有偏激和障碍。所谓领导者的用人心理障碍,是指领导者用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利的、低劣的心理因素,例如嫉妒、多疑、挑剔等等。领导者要保持健康的用人心理,就要排除和克服这些障碍。

    (1)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所谓嫉妒,是一种对别人的才能怨恨、对别人的成就恐惧和对别人超过自己而忧虑的思想情绪。因此黑格尔说,嫉妒是拿别人的成绩来惩罚自己。

    但是确有一些领导者,当下级干部的能力、水平赶上或超过自己时,如芒在背,总觉得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计找点别扭,甚至进行低毁和诽谤,结果害人、害己、害国家。怕部下超过自己、嫉妒部下比自己高明,是一种病态的领导心理。不用本事大的干部,不用可能超过自己的干部,是一种“武大郎开店式”的用人方法,是不可能笼络到人才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得人才而得天下,得人才而事业兴旺发达,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道理。楚汉战争中,萧何、韩信、张良,都是了不起的人才,在理财、用兵、谋略中,都比刘邦高出许多。但是,刘邦敢于起用,连韩信那样从项羽手下逃过来的人物也照用不疑,授以重任。刘邦善用三杰,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刘邦自己也以此为荣,在总结成功的经验时,他说:运筹于帷幌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箫何;
    连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人杰也,吾能用之,吾所以取天下也。

    纵观历史,任何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物,手下都有一批杰出的人才,所谓谋士为云,人才济济,否则再天才的人物,单枪匹马,也干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项羽“力拔山兮功盖世”,武艺十分精纯,可算得上一个大英雄了,而且在起义、作战过程中每战必捷,未有败仗。但他不注意收拢和使用人才,不能发挥“众人”的力量,只靠自己单枪匹马打天下。结果,韩信的将帅之才得不到施展,范增的过人智谋得不到应用,部属多有怨愤之言,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是被埋没,就是出走他方,为别人效力,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最后自己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果。领导者一旦陷入“怕别人超过自己”这个误区,目光就短浅,心胸就狭窄,作为就拘谨,事业就平庸。

    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还是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

    第一,要增强公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看到我们的事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不是哪个领导者的事业。每个人才都是党的财富,不是领导者的个人工具。大家的才能是为了把党的事业搞好,不是为了某个领导者服务。整天沉溺于一己私利的领导者,势必嫉贤妒能,怕别人超过自己。只有公心,才能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第二,要看到人才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是振兴领导者所负责的单位和部门的重要力量。同一件工作,交给本事大的人,三下五除二,很快干完了,而且干净利索,保证质量。换上一个庸碌之辈,不但干不好,难以按时完成任务,还可能“干砸了”。没有人才,平时还好对付,关键时候,困难时期,领导者手下只有平庸之辈,就力不从心,难以进取了。维持局面都勉勉强强,开拓创造就更望尘莫及了。

    第三,要看到大多数人才是能正确对待领导,当好参谋和助手、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主力军的。不排除个别有本事的人才不太听话,好讲一点道理和条件,但一个领导者只要秉公办事,按职行政,司责尽力,就能赢得众多部属的拥护。不论本事多大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下级服从上级,自觉为领导和单位分解忧愁。领导者,尤其是那些心胸不开阔的领导者,不要以己度人,老是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拿自己去和别人比较,要确实有对党的事业和人才成长发展负责的精神,大胆起用本领高、素质好的人,形成人才汇集的团体,共同推进事业的发展。

    曾担任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的盛田昭夫认为:雇佣比你聪明的人,他可以加强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认为部属比你聪明,就觉得受到威胁,就觉得受到威胁,那就太荒谬了。因为能与一个聪明人共事,毕竟表示你一定也不错。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曾说过:“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的能力更强的人安息在此!”可见,高明的领导者,对高才是喜不是忧,是扶不是压,是求不是弃,因为他懂得:“强将手下无弱兵”,人才才是事业成功的希望。

    (2)多疑心理及其调适

    不放心、提着心、存戒心的多疑心理是现代领导者的用人大忌。

    先分析一下多疑心理的成因:

    第一,对人才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当别人对人才进行攻击时,领导者因缺乏清醒的头脑而被诬词所蒙蔽,怀疑人,对其设防、试探、侦察等等。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与金兀术交战,节节取胜,当恢复中原指日可待之际,昏君赵构却轻信秦桧的谗言,加上缺乏对岳飞的了解和信任,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火速回朝,使他冤死在风波亭,抗金事业十年取得的成就也就毁于一旦。这种结果的产生就是由于赵构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而导致的。

    第二,封闭性思路,简单地逻辑推理,使猜疑心理笼罩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多疑的领导者总是以某一种假设目标为出发点,先形成一种心理定势,然后千方百计寻找论据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大胆想象,最后又回到假设目标,以致得出错误的结论来。《列子·说符》中“疑人偷斧”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天,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设目标出发,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态貌都象偷斧者。思考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假设的目标,于是断定偷斧者就是邻居家的儿子。不久,他在山里砍柴时找到了那把丢失的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家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象偷斧者了,

    第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曾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领导者自己野心勃勃,诡计多端,就会整天疑神疑鬼,怕下属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来。这是一种不良心理体验,从自己的经验、感受出发去无端推测别人。

    多疑是一种有害的用人心理,那么应该如何克服呢?

    第一,用人要建立在对人才的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才能信任;
    只有信任了,才能用之不疑。一年,唐太宗征辽,房玄龄留守京师,有人向房玄龄告发说有人谋反,房玄龄问是谁,告者说就是你。房玄龄以为此事不好擅自处理,就派专使去察告太宗,请他亲自处理。太宗杀了诬告者,并即下诏责备房玄龄:“公何不自信?”太宗了解房玄龄,信任房玄龄,故能不听信谗言,没有妄加怀疑。
    第二,一旦有了猜疑,要自我暗示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全面分析,检查自己是否陷入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多想几个思想对立面,自己的理性就能及时得到召唤,一通百通。

    (3)挑剔心理及其调适

    挑剔心理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表现在经常以指责、抱怨、批评、唠叨的口吻讲话。这种心理影响了人际沟通,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应当特别注意加以克服。在家庭中,最让丈夫受不了的是妻子的抱怨、唠叨和责怪。这也是增加丈夫心理压力、从而从心理上打垮他的最好办法。同样,父母教育子女也是如此,一定要避免用谴责、抱怨和批评的方法,而应常常鼓励他们,多用赞美的语句讲话,这也有利于沟通、改善双方的关系。

    领导者的“挑剔心理”是领导者在处理上下级关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病态心理。有些领导不注重心理素质的修养,凡事皆以我为中心,颐指气使对下级求全责备、冷嘲热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挑剔成癖”的疾症。

    挑剔心理的形成与领导者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领导者的作用,确定了在工作目标的酝酿过程中是预测者,在决策过程中是拍板者,在实施过程中是组织者,在同其他关系处理上是协调者。被领导者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受到领导的肯定,人生价值得到实现,对领导者也就日渐萌生服从、敬重之感。这种服从、敬重既是对领导权威的认可,也是领导艺术在群体中的实现。但是如果领导者着眼于表面现象,过分追求权威效应,久而久之就会走入极端,孽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权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别人不经意的行为都可能被领导者理解为对自己权威的忽视,而形成“挑剔成癖”的毛病。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方心理比较平静,却引起另一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不良心境,正像大自然的瀑布一样,上面平平静静,下面却溅花腾雾,这就是“瀑布心理效应”。如一位青年干部早晨上班,路遇一位年老下属,他热情招呼,但对方有急事,只“嗯”了一声就擦肩而过。这位领导却以为老同志有意冷落自己,蔑视领导权威,越想越气,竟产生了隔阂。这种挑剔行为的产生,无疑是权威心理在作怪。

    有了领导权威心理,也就自然会伴随为了表现领导权威、表现领导者卓而不群、超然出众的行为方式。遗憾的是,一些领导者把“挑毛病”作为表现自己高明的方式。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领导下去检查工作,本来方方面面都不错,但他非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在一些细枝未节上找点毛病,以显示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过人之识。不如此,总觉得没尽到领导的责任。岂不知这样一来,常常会弄巧成拙,并引起下属的反感,把上下级关系搞得不正常,甚至会影响工作。

    克服挑剔心理,除了要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工作方法上有所改善以外,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培养宽容的精神,要学会利用激励的方法树立自己的威信。领导者赞赏、激励之所以能够奏效,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

    从人成长的过程来看,婴儿必须接受外人的触摸方能自然成长。这种需求可由父母替他换尿布、喂东西,抚爱和拥吻中得到满足。触摸中包含某种成分,刺激婴儿体内某种化学物质,促进生理和智慧的发展。婴儿若被忽视、冷落或肢体不曾接受足够的触摸,则将遭受精神上及肢体上的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新生儿出生后若没有接受正常抚摸,年幼的孩子若被安置在严禁的地方,孩子若在“不打不成器”的理论下被养育着,他们失去触摸的机会,这和严重的营养不良一样有损成长。9岁时的布莱德雷写过这样的话:“若你轻柔、温和地对我触摸;
    若你看着我,对我微笑;
    若你在说话前,偶尔听我说话;
    那么我就会长大,真正长大。”

    孩子长大些,要求触摸的早期基本欲望改变成为对赞赏的需求。最后,一个微笑、点个头、一句话、一颦眉、一个姿态都取代原先某些触摸的抚爱。赞赏就象抚爱一样,不论是正面或反面的都能够刺激大脑,证实自己的目前状态,赞赏的抚爱也防止人的神经系统陷于“萎缩”。

    有些人需要大量的赞赏来维持安全感。在任何地方,这种饥渴都强烈地存在着——在家、在学校,甚至在工作的场所。例如,某个工业环境中,有个管理人抱怨其中一位实验室里的工作人员,因为他花费太多时间在饮水机旁,丢下自己的工作不管,忙着找人说话。这位管理人后来懂得了人都有赞赏的饥渴,他常到实验室里和他友好地谈谈话。这个办法立刻有显著效果。管理人后来发现,要求赞赏的各种欲望充斥任何角落。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常能恰当地安抚别人、赞赏别人。80年代初,美国的一个研究机构分析了100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们的年龄从21岁到70岁不等,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博士都有,他们之中有70%的人来自于人口少于1.5万的小城镇,然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良好的发现者,能见到其他人好的一面并给予适当的赞赏。

    没有什么东西比表扬更能启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怎样期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回应。我们夸奖一个人干得好,他就会更加努力,希望自己干得更好。

    当众表扬一个人,效果会成倍增加。这个人不但会更努力干,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荣誉。这样做提高了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还能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向他学习。我在英国读书时,听过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位女士搬来小镇住了几个月后,向她的邻居抱怨在本地药店里受到的服务太差。她知道邻居是药店店主的朋友,希望邻居会把她的投诉转告店主。第二次她去药店里,店主微笑欢迎她,又说十分高兴再见到她。他说希望她喜欢这个小镇,如果他能做点什么事情来帮助她和丈夫在这个小镇安居下来,他会乐意去做,说完又迅速有效地给她配了药。

    后来这位女士向她的邻居谈起这个奇迹般的变化,她说:“我猜你向那个店主讲了我认为他的服务很糟糕。”她的邻居问答:“没有。其实──请别见怪──我告诉他,你对他能把这家小镇药店建立和经营起来感到很惊讶,你认为他的店是你见过的经营得最好的店。”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是赞赏而不是挑剔改变了店主的态度。领导的赞赏之于下属,就如同父母的抚爱之于孩童;
    父母的抚爱有利于孩童的健康发展,而领导的赞赏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克服挑剔心理的关键在于了解这样一点:每个人都需要别人抚爱。若没有得到足够的正确抚爱,他们常会激起别人的反面抚爱,孩子将故意做点坏事,引起父母的注意,甚至变成少年犯,迫使父母打他、骂他和贬低他,就是不想父母不理他。在工作环境中也是一样,例如有人故意表现不好,犯点过错,使自己受伤等等。研究证实:如果一个工作环境缺乏情感的反应(特别是赞赏的反应),将会减低工作质量,引起内部冲突,上下级关系不协调。这表示对孩子和大人来说,都有需要抚爱的饥渴。但抚爱方式己经由触摸变成了赞赏。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常常这样称赞下属:“你的插花使办公室有了光彩!”“你的计划清晰简要,正合需要!”“你把这份报告写完,真是帮了我一个忙!”等等,相信下属接下来的工作会更令你满意。相反,如果领导常常挑剔下属的毛病,就会使下属心灰意冷,或者引起下属的反感和怨言,接下来的工作也就很可能是硬着头皮勉强为之了。

    总之,宽容、赞赏是领导者克服挑剔心理的良药,也是实施有效领导、提高个人威信的重要途径。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用赞赏的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上下关系。
    《领导心理调适》这个材料是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的一个单行教材,我反复学习了三遍,颇受教益,现推荐给各位领导干部。我认为,作为领导者,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态是基本素质,它有助于我们家庭和谐、班子和谐和事业成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这个材料,能够从中受益。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