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经典阅读
  • 学习工具
  • 成语大全
  • 歇后语
  • 周公解梦
  • 名人名言
  • 格言
  • 经典语句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工具 > 成语大全 > 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期报告

    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老龄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期报告

    时间:2020-04-10 07:50:01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积极推进我市“生态城市、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和谐民生”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更高要求的惠及全市人民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科学发展,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XX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现实背景  

      (一)发展基础  

      1.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坚持统筹城乡就业,市场导向就业机制逐渐健全,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第二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新一轮“18”条就业新政策、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援助困难人员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一批纲领性政策。创业带动就业初显成效,组织实施创业促就业“845”工程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就业援助体系覆盖城乡,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创建,建立健全城镇“六个一”就业援助机制和农村“四个一”岗位开发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不断扩展。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逐步突破社会保险城乡二元结构约束,加快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社会保险政策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大力推进和引导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待遇计发、转移衔接政策更加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职工医保门诊医疗统筹制度,不断提高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方便群众就医购药。失业保险保障生活、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效开始发挥,重点行业和人群工伤保险参保扩面深入推进,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3.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十二五期间,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指导企业依法用工,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升,企业和职工维权渠道更加畅通便捷。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日益完善,建立了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机制,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增长和保障机制。支撑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深入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取得实效,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更加完善,处理劳动违法行为和劳动争议能力有效提升。  

      4.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职业技能队伍基本成形。十二五期间,全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创业创新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形成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技能人才总量不断增加,技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结合渐趋紧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成长环境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工程为总纲,涉及评选表彰、培训补助、培训基地认定等较为完整的政策保障体系。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深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基础不断稳固,各类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培训合作日益深入。  

      5.劳动保障基层基础能力基本夯实。十二五期间,以增强服务意识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风建设加强年、创先争优等活动,不断筑牢事业发展基础。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成型。社会保险经办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异地就医联网刷卡服务更加便捷。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各类基金和资金总体安全。干部职工队伍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建立了一支涉及劳动保障各领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形成劳动保障服务和维权队伍大格局。业务工作信息化保障更加有力,不断拓展金保工程覆盖领域,初步达到全市劳动保障信息共享目标。  

      (二)现实背景  

      1.面临的机遇。社会环境更加宽松。三十年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已逐步调整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同步发展。党的十七大将民生列为重点,五中全会将民生问题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经济基础更加雄厚。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经济保持了整体稳定和较快发展,为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的比重不断加大,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撑更加有力。法制保障更加健全。以《劳动法》为核心,《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为主干,相关法规为补充的法律体系,覆盖就业和社会保障所有工作领域,优化了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的理念得到巩固,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体制,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基本原则,和谐共赢的劳动关系构建目标,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等得到社会认同。  

      2.面临的挑战。市场导向就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稳定和扩大就业仍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行为,市场调节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还不大,就业的总量性、结构性、配置率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还未实现人员全覆盖,距离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城乡同步、待遇均衡、衔接通畅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社保基金预警监测功能仍需完善。劳动关系调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保障维权机构建设、执法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与企业用工形式日益多样化、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劳动争议日益复杂化的现状还不相适应,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偏低,不同行业、性质和领域的企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大,工资增长、协调和支付机制亟需完善。技能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快。技能人才总量偏小,结构还不合理,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发展。  

      二、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坚持以就业优先发展、民生持续改善为主线,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按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平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健全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浓厚的全民创业创新氛围,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充分、公平、稳定、体面。  

      ——实现社会保障更加全面。全面形成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为龙头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鼓励支持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确保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实现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全面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将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和劳动者人文关怀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劳动者有尊严地工作。  

      ——实现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公平有序、调控有力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引导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体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普遍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人才保障更加到位。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和支撑。  

      ——实现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工作平台、服务经办机构、执法仲裁机构服务效能,为劳动者和城乡居民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三)主要指标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38%以上。  

      ——全市城乡各类社会养老保险(保障)参保率达到85%以上;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65万人和50万人。  

      ——劳动仲裁结案率和监察结案率保持在91%和96%以上,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75%以上。巩固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  

      ——全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人数20万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培训15万人,各类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9.5万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以上人员结构比例优化调整到30:45:25。建立健全2家以上公共实训基地,15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全市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四级联网”实现全覆盖。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全部录入“XX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就业失业信息监测机制。全面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信息一体化,初步实现社会保障“一线通(12333)、一网通、一卡通、一站式”优质服务。  

      三、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1.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树立就业优先理念,强化各级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形成经济转型升级与稳定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制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综合性的就业政策体系。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2.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实现城乡无障碍就业,依法消除各种就业歧视行为,逐步打破部分行业和部门就业市场垄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基础作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力资源交流和引进机制,充分保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互动选择,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3.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为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和行政村创建,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做深做细城乡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针对特别困难家庭及其成员实行重点帮扶,切实解决就业难问题。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就业见习、就业援助等举措,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4.全面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政策、金融和孵化三大创业工作平台,努力构建生存型创业、大学生创业和二次创业为主体的多层次创业格局,使创业成为我市带动就业、推动转型的有效途径。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建立包括产业政策、所有制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完善包括开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企业孵化等支持创业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创业的成功率。  

      5.广泛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建立健全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和扶持职业类学校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加快提高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能力。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场就业需求,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加大培训补贴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开展城乡创业人员创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复退军人、新成长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各类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劳动者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  

      (二)加快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围绕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特点和趋势,有序安排重点急需培训项目,开展技能人才培训。深入实施南太湖新技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托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撑、骨干企业的主体地位、行业组织的管理功能,建设一批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扩大省、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示范带头效应。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推广校企合作,广泛开展定单、定向、定岗培训。  

      2.健全技能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加快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全面推行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业绩评定相结合的技师评价方法,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制度,不断改进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方式和程序,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和职业题库开发,确保考评公开、公平、公正。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为发现和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3.促进技能人才使用交流。鼓励企业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在关键职业(工种)岗位和工序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高技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支持社会各界举办技能人才对接洽谈会。加强技能人才流动服务管理,开发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开设高技能人才专项服务窗口,引导和规范技能人才合理流动。  

      4.加强技能人才激励保障。积极开展“XX市有突出贡献的南太湖新技师”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加快建立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衔接机制,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评选表彰、师资培训、教材开发等投入,建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部分统筹制度,指导和鼓励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三)全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1.着力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提高参保缴费率,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补助和缴费补贴标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金补助金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规范缴费比例、夯实缴费基数,推进参保扩面。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开展异地转移衔接工作。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乡统筹和门诊统筹,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基本全覆盖。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参保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减轻个人医疗负担。科学规划布局基本医疗保险两定单位,不断完善医疗保险付费结算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异地就医联网刷卡结算,方便群众就医购药,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2.统筹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强化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实现重点特殊行业职工全员参保,建立健全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体系,积极推进工伤康复机构建设,加强工伤职工医疗待遇和就业保障。不断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以社会保险基金支付为重点,加强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深入开展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加快开发和运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的远程监管和全程监控。积极探索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测和预警,做好年度预算决算工作,为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四)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长效机制  

      1.广泛推行劳动关系协商协调。加快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提高集体合同签订率。全面推行集体协商,着力在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不断丰富集体协商内容,扩大集体协商覆盖面。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拓展工会组织维权职能,提高企业代表广泛性,积极开展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研究协调,增强三方协调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施效果。  

      2.依法开展行政执法和争议调处。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以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指导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行为。更加注重执法服务和教育指导,扩大劳动保障诚信建设范围,指导企业规范用工行为。坚持以调为主、基层为主的原则,大力推进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工作,积极在基层和萌芽中化解劳动争议。不断完善劳动仲裁程序和便民服务,推广兼职仲裁员制度,提高劳动仲裁效率和质量。  

      3.加强职工工资收入分配宏观管理。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共决、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发展、物价指数、平均工资增幅的联动机制,提高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灵活运用工资增长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等宏观调控手段,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在初次分配中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证金、政府欠薪应急周转金和农民工记工考勤卡制度,着力防范和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职工工资权益。  

      4.构建劳动关系调处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和网络化管理体系,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在所有行政村、社区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协理员,形成“两级执法、四级监管”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新格局,实现对网格辖区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动态监管和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主动预防。加快推进劳动争议调处五级联动机制,改善劳动仲裁机构办案场所和设施配备,大力推进乡镇和企业等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劳动争议调处能力,构筑防范和解决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  

      (五)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体系建设  

      1.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网络。加快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人员配备,强化监督考核,实现劳动保障各项服务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加快拓展基层平台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处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平台民情反馈、基础信息搜集、政策服务落实的主阵地作用。  

      2.加快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各业务领域支持系统建设,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网上服务、医疗保险异地结算、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和人力资源数据采集等信息化服务。积极建设社会保障“一卡通”,推进社会保障卡发放和应用。加快12333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建设,实现劳动保障办公信息化。  

      3.提高劳动保障经办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培训鉴定机构和劳动保障执法仲裁机构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档案管理和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规范、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积极推行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改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经办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规划的组织领导,将规划实施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履行规划实施的主体职责,认真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确保规划有计划按进度推进。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和督查机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深入开展规划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规划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的重要作用,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按照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的要求,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对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与经济发展的联动增长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推进队伍建设。科学设置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机构,加强工作人员配置,形成管理顺畅、职责明晰的工作管理体系。加强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深化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积极培育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工作者队伍,加强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供强大的队伍保障和服务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