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读书心得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军训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体会
  • 百花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研究生课程论文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课程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课程论文]

    时间:2020-02-27 07:48:1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手机, 喜哉, 忧哉

    不管是人类还是其它动物,为了能在地球上更好的生存,都免不了要在种群中沟通交流。虽然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掌握了语言工具,但起初这也只限于面对面地交谈或近距离的沟通。为了使远距离的信息传递有效顺利的进行,人们必须不断地想出更好的办法。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通信手段和现在一样是“无线”的,如利用以火光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通常大家认为这是最早传递消息的方式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昏君周幽王就是利用了这种方式,“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事实上,在我国和非洲古代,击鼓传信是最早最方便的办法,非洲人用圆木特制的大鼓可传声至三四公里远,再通过“鼓声接力”和专门的“击鼓语言”,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消息准确地传到50公里以外的另一个部落,不会像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的“悄悄话接力”那样传得完全变了样.  

        其实,不论是击鼓、烽火、旗语(通过各色旗子的舞动)还是今天的移动通信,要实现消息的远距离传送,都需要中继站的层层传递,消息才能到达目的地.不过,由于那时人类还没有发现电和电磁波,所以要想畅通快速地实现远距离传递消息只有等待了……  

         1844年5月24日 。莫尔斯的电报机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875年6月2日 ,贝尔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得对另一个房间的同事喊到“沃森特,快来帮我啊!”而这句话通过实验中的电话传到了在另一个房间接听电话的沃森特耳里,成为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进一步用数学公式阐述了法拉第等人的研究成果,并把电磁感应理论推广到了空间。而60多年后赫兹在实验中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的发现,成为“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也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正如一位科学家说的那样“手机是踩着电报和电话等的肩膀降生的,没有前人的努力,无线通信无从谈起。”  

        1973年4月的一天,一名男子站在纽约的街头,掏出一个约有两块砖头大的无线电话,并开始通话。这个人就是手机的发明者马丁库泊。当时他还是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  

        1975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确定了陆地移动电话通信和大容量蜂窝移动电话的频谱。为移动电话投入商用做好了准备。  

        1979年,日本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1982年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

      

        1985年,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可以商用的移动电话诞生。它是将电源和天线放置在一个盒子里,重量达3公斤。  

        与现代形状接近的手机,则诞生于1987年。其重量仍有大约 750克 ,与今天仅重 60克 的手机相比,象一块大砖头。此后,手机的“瘦身”越来越迅速。1991年,手机重量为 250克 左右。1996年秋出现了体积为100立方厘米,重量为 100克 的手机。此后又进一步小型化,轻型化,到1999年就轻到了 60克 以下。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2002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首次超过了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达11.5亿。到2005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已突破20亿。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都能见到拿着手机打电话的人。有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一部手机,而有一些人甚至拥有两部以上的手机。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逐年增长和手机功能、手机业务的丰富,手机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成为人们出门时除钥匙和钱包以外的第三项“配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沟通无处不在”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而成为了移动通信时代全面来临的一个缩影。  

        照理来说,手机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我们可以尽情地乐在其中了。可仔细一想,却不尽如此。手机带给我们的除了喜悦之外,还有一丝担忧,并且这担忧在近年来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因此,本文将试图对手机给社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手机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手机的出现,极大地方便快捷了信息的传递。古有千里马,今有手机。古代皇帝的八百  

    里加急也不如今天普通人随手拨下的一串号码来得快。即使是现代的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也受到了手机的挑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目前,中国移动的全球通网络是世界上网络规模和覆盖范围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8%以上的县(市),而且与世界五大洲14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个移动通信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  

    (2)截至2006年11月,中国的手机用户总量超过4.55亿户,用户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平均每月新增手机用户近500万户,特别是国内许多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3)解放日报携手上海移动于2006年春节前推出的i-news手机报彩信服务,包月定价为3元,平均每天花0.1元,就能够接收5条以上的新闻信息,定制服务首月免费。  

    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导致传播形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使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进入思考与传播的系统中,进而削弱了大众传媒工具的传播垄断地位。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的出现,也使手机与传统媒介信息资源共享已不是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上班族,通过手机来了解新闻,天气情况,证券行情,或上网浏览信息。连政府也开始利用这种新的媒介来发布信息:2005年11月,江西的九江、瑞昌之间发生5.7级地震后,瑞昌市政府通过手机短信向市民发布地震信息,同时要求居民不在破损的房屋内居住,避免造成更大损失等;
    2006年1月,北京市东三环京广桥东南角辅路污水管发生漏水事故,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门向部分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提醒用户绕行。可见,通过手机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渗透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随时随地畅通无阻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手机打破了大众传媒的信息垄断及其严格的消息源控制, 使得一些信息不经过任何筛选就闯入了我们的视线. 抛开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不提, 光就形形色色的广告,推销,六合彩等信息就够我们受的了. 有时一天就能收到好几条这样的垃圾短信,在一次次地按下删除键后,我们几乎不想再查看新的短信了, 心想:”肯定又是垃圾短信!” 可是又害怕真的错过了自己的信息.今年”3.15” 晚会,央视经济台专门就垃圾短信展开了调查,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 可以逐步净化我们的信息空间.  

       

    2. 手机对个人的影响  

       手机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当人们遇到车祸,灾害,意外等紧急情况时,就可以方便地与家人、朋友或者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增加自己获救的机会,让自己更加的安全。移动有句广告词就称:”打通一个电话的最高价值是生命.”不少家长给孩子买手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了随时知道孩子们在哪,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  

        虽然手机在紧急救助方面的作用很大,但是,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手机也会给人身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这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手机辐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褒贬不一。手机辐射是否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至今还没有定论。另外,2006年的三四月份,巴西国内连续发生了5起手机爆炸事件,这也曾一度引起人们对于手机使用安全的高度关注。手机还有可能是危险的引雷器和点火器,在加油站等地,除了禁止烟火的标志以外,我们还可以见到禁止使用手机的标志,在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也已经写入了我国的法律.  

       手机虽然已成了一种普及的物品,但上千元的价格仍然使它区别于普通的日用品.它几乎是除现金外,每个人出门时携带的最贵重物品了,一旦被偷,失主定是心疼不已.另一方面,现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这一智能终端来实现.有了电话银行, 我们免去了在银行排队的麻烦;有了手机炒股,上班族们不需请假就可以进行证券交易…… 手机可以取代钱包、信用卡和银行金融卡,甚至当作大门钥匙及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因此失窃后,手机的丢失倒是其次,更让人担心的是窃贼拿着手机到处消费,进行银行的转账、股票和证券的交易等等,得益的是窃贼,而损失的却是自己.此外,窃贼完全有可能拿着偷来的手机,打开失主家中的大门,进行更大规模的偷窃行动,到时可真的是“引狼入室”了. 还有一些人过分地依赖手机, 几乎所有人际关系的资料都储存在手机里.一旦手机丢失, 要想寻回所有的联系资料就得大费周章.  

        从某一种角度来说,手机成了人们监视他人行踪的工具.电信公司几乎掌握了用户的所有信息,给谁打过电话,手机短信的内容是什么,用手机购买了哪些东西,通过GPS还能知道你此刻在哪里,等等.存储在手机上的私人信息,如短信、电话号码、备忘录、日程表等将你的活动和隐私暴露无遗. 这些信息如果被泄露或者滥用,对人的隐私权都将会是极大的损害. 具有照相、摄影功能手机的出现给个人隐私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任何一个手持照相手机的人都可能是业余的、临时的狗仔队,而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偷拍的对象与牺牲者.近年来, 一种”卧底手机”更是加快了手机成为监控器的速度. 所谓的“卧底手机”是由一种手机软件安装而成的普通手机,使用时,只需将软件账号和代码输入被监控的手机上,就能依靠其它的手机对其进行通话时间、通话联系人、通话内容、短信等项目的监控,即使在被监控手机关机的情况,“卧底软件”也能像窃听器一样窃听手机周围环境的声音. 如今,“卧底手机” 多使用于夫妻之间、情人之间、上司与员工之间,俨然已成了一面社会诚信危机的“照妖镜”. 几年前,冯小刚在电影《手机》中曾以手机为载体一针见血地对人性之要害进行了解构,并对社会上日趋普遍化的诚信危机进行了深度讽刺,尤其是对白“手机不是手机,是手雷”更令许多人记忆犹新甚至脊背发凉.然而,影片的严守一、费墨等角色不过是当代社会的缩影.  

       

    3. 手机对社会的影响  

    手机解除了体积较大的传播终端对人的行动束缚,使人们无论置身何处都可以保持通信的便捷。可也正因如此, 它在方便人们社会交往的同时,对于人们的交往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表现在:一、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正在进行的社会交往经常会被不间断的电话或者短信所打断. 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过在公司开会时,在与朋友谈心时,在与家人度假时被不期而至的电话或短信打扰的尴尬经历. 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中,任何人只要通过一串数字就能轻易地捕捉到你.不管你愿不愿意, 你当前的思维甚至活动将受到干扰. 二、交流质量下降了.通过手机的交流明显缺乏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元素,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身体的触碰等.以前, 人们在工作之余,喜欢约上几个朋友喝茶聊天.现在呢, 闲时打个电话或者发几条短信就算是联系过了.谁也不会再为说几句话而从城市的一头跑到另一头了.可是电话中电流转换的声音或是屏幕上生硬的方块字又怎能比得上面对面时大家高谈阔论,开心的微笑和关切的眼神?  

    由于手机短信在字数上的限制,为了在短信中塞入最多的信息,手机用户发明了独特的书写风格与符号意义,通过一些更短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达一些意思,这逐渐形成了一种短信的“子文化”.这种短信的缩写不在意文法与语法是否正确,只要能传递信息即可。但是,有专家担心,这种发送短信的方式将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目前,中小学生中拥有手机的已不是少数。手机短信正逐渐成为不少师生交流的“新宠”,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找不到老师,或者有的事情不方便当面谈的,都可以通过短信与老师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手机短信还被用来对付学生旷课,以及发送考试成绩.但各种有色信息和无聊的整蛊、骚扰信息、封建迷信类、诈骗类信息等正对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建立产生着不良影响。随着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们开始担心手机对于课堂纪律的影响。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发短信、聊天、玩游戏,各种各样的手机铃声也会影响到老师的讲课情绪,影响教学的质量。此外,不少学生对短信和手机游戏上瘾,在考试的时候用手机传答案作弊等。因此,不少学校出台了“禁机令”,不准学生携带手机到校园.  

    手机对社会的隐患还存在于其他一些方面. 比如, 噪音污染. 在地铁,在电梯,在候车室,在公交车,甚至在医院等公共场所握着手机大声说笑的人随处可见. 另外,制造手机的材料通常都是有毒的或者对环境有不良的影响,许多手机用户对此毫不知情,也不知道如何回收利用。如何对这些废弃物特别是手机电池进行回收和处理,保护地球环境,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手机从出现到现在只经历了短短30年的时间,它的迅速普及也只是近10年的事.然而,手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手机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一场福音,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是非常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的.希望这些现象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手机的社会影响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条例规范手机的信息传播与市场运作,净化信息空间,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对利用手机进行的犯罪做出定义和判罚;另一方面,手机用户应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标准,尊重他人隐私和权利,共同构造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曾国屏 高亮华刘立 吴彤.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  

    [2] 刘君. 手机对社会信息格局的影响分析  数字通信世界  2007.3  

    [3] 卧底手机,社会诚信危机的“照妖镜”?新华网吉林频道  2007.9  

    [4] 手机发展史   新浪网  2007  

    [5] 贾玉树,陈北宁.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  

    [6] 李国秀, 科学的社会视角[M ].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