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调查报告
  • 调研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工作报告
  • 自查报告
  • 百花范文网 > 报告 > 调研报告 > 【绪论测试题】

    【绪论测试题】

    时间:2019-12-16 12:40:4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D.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新发展 2.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列宁得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依据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熟程度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C.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D.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4.当人类即将迈人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的知识 C.它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D.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邓小平说过:“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D.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 A. 强大生命力的根源B.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最重要的理论品质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 A.科学性B.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C.人民性D.自觉的实践性 8.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物质C.发展D.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欧洲人文主义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D.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这是由()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B.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决定的D.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决定的 5.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性,这一特征() A.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是马克思主义成为绝对真理避免相对真理性的关键所在 D.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6.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体现在() A.是我们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B.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C.为任何事物提供标准答案 D.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7.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正确的是() A.全部背下来 B.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C.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D.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内容。( ) 3.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 5.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因而马克思主义会过时。( ) 6.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发展,因而她不够正确,所以不能指导中国实际。( ) 7.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8.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解释清楚。( ) 9.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 ) 10.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要解决好理念想念问题。(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8 ADCDDBBA 二、多选题:
    1.ABC 2.BCD 3.ABD 4.ABC 5.ABD 6.ABD7.BCD 三、判断题:
    1~5 AAAAB 6~10 BABAA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世界的物质性问题 B.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关于人的生存问题 D.从能动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2、下列问题不属于世界观的问题的是( ) A.世界是什么 B. 人的思维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C.世界与人的关系问题 D. 世界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 3、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是( ) A.实在派生性 B. 具有历时性 C.客体有形性 D. 客观实在性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6、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 ) A.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 B.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 C.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 D.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 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重要因素 9、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1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 )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3、认识的主体是( ) A.进入实践活动的具体事物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C.唯一会制造工具的高级动物——人 D.有意识的主体人 14、实践的客体是 (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16、下列典故最能表现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 A. 目不识丁 B. 目不见睫 C. 目不窥园 D. 目无全牛 17、“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共耕织,也像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9、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做事要( ) A. 善于抓住重点 B.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 下列属于马克思物质范畴理论意义的有(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能动的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 马克思物质范畴与旧唯物主义的共同之处有( )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能动的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D. 体现了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下列有关运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有( ) A.物质的基本属性是运动 B. 物质有时运动有时静止,运动和静止都具有相对性。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 物质和运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下列有关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有(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活动能够指导实践 D. 意识可以调控人的生理行为 5、所谓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通性, 这是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具有( ) A.客观性 B. 普遍性 C.多样性 D. 条件性 6、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 A.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7、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有( ) A.控制方法 B. 信息方法 C.系统方法 D. 模型方法 8、有关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正确的有( ) A.二者可以相互补充 B. 辩证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基础 C.辩证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互为前提 D. 辩证思维方法应该在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吸取营养 9、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辩证思维方法,下列论断中错误的有( ) A.对于辩证法而言,逻辑与历史是统一的,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而言,历史和逻辑不具有统一性。

    B.历史既包括客观实在的历史,也包括人类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

    C.动物的进化符合历史而不是逻辑,人类的发展符合逻辑而不是历史。

    D.我们在研究自然科学时应该多注重逻辑,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应该注重历史。

    1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错误理论说明( ) A.现实性是合乎必然性的,我们不能夸大可能性。

    B.现实性是有内在依据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无关。

    C.“我们要面对现实,”说明我们不要试图发挥什么主观能动性。

    D.现实性和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

    11、有关必然性和偶然性,下列几个判断中错误的有( ) A.必然性是事物的确定不变的发展趋势。

    B.必然性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引起的。

    C.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D.偶然性是由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2.按照思维和存在关系划分哲学派别,哲学可以划分为:( ) A. 唯心主义 B. 主观主义 C. 客观主义 D.唯物主义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物质范畴理论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 2、马克思物质范畴理论体现了唯物论没有体现辩证法。( ) 3、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 ) 4、实践是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 5、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哲学范畴。( ) 6、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不能相互转化。( ) 7、世界具有客观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8、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 9、可能是标志事物发展的潜在趋势,可能不等于现实。( ) 10、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是相互矛盾的两种思维。( )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B B D D C 6~10 C D D D B 11~15 A C B D C 16~21 D B B C D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D 3、 ACD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D 9、ACD 10、AD 11、CD 12、AD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5 A B A A A 6~10 B B A A B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群众观点B.阶级斗争观点C.生产力观点D.实践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自生的,生而知之B.是现实世界之外的“观念世界” C.对客观世界的感性直观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客体是指() A.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外部自然界D.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4.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人的思维是认识的基础D.客体是认识的基础 5.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 A.逻辑的式是人脑中固有的 B.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来源于实践 C.逻辑格式是合规律的实践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积淀而形成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9.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是,实践具有()的品格。

    A.社会历史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0.牛顿有一句名言:“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11.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反映的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 14.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假说 1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
    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B.人的感觉从经验中来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 16.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7.“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哲学上讲,这句话强调()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C.感性认识来源于感性具体,理性认识产生于理性具体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9.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主观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2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C.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辩证统一 D.实践标准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2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
    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 A.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D.真理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24.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5.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2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28.人们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从认识论说,这种行为() A.坚持了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B.坚持了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 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 29.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 B.人文精神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D.创新精神 30.关于自由的观点,下列错误的是() A.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B.任性不是自由,无知不能获得自由。

    C.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过程 D.自由就是人能够摆脱必然性的制约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 ) A.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C.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D.主体是指一切人 2.实践的客体的基本类型有( ) A.自然形式的客体B.社会形式的客体 C.一切客观事物D.精神形式的客体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包括( )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主从关系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B.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C.每个人的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自己的实践经验 D.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7.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表现在( ) A.把实践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B.把阶级斗争的观点引人了认识论 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把群众观点引人了认识论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的特点是( ) A.摹写性B.创造性C.重复性D.规律性 9.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反映的创造性表现在人( ) A.不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B.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 C.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D.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A.从绝真理到相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上升的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表现在(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统一 1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导致( ) A.唯理论 B.诡辩论 C.经验论 D.宿命论 13.“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这个命题( ) A.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 B.忽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在理论上容易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1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 A.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句话表明( ) A.认识过程是开放式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B.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与反复性 C.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D.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16.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因为(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就是客观实在 17.下列对真理绝对性理解正确的是( )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 C.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D.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18.下列对真理相对性理解正确的是( ) A.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认识,认识总是有限度、不完善的 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无限接近 C.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D.真理性认识只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 1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C.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D.由相对真理日益接近绝对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0.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独断论 D.诡辩论 21.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B.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C.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D.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意味着( ) A.真理与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绝对的 2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 A.能够取代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B.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C.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重要途径 D.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终结果 2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 A.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C.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 D.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25.哲学上的“价值”是( ) A.揭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B.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D.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概念 26.价值的特性包括(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关于价值的客观性,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B.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C.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定。

    D.作为价值形成基础的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存在都是客观的。

    28.关于价值的主体性,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同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C.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没有主体就不存在价值关系 D.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29.关于价值评价的认识,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 A.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C.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D.评价值结果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0.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关系的有(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C.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D.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 2.实践的客体是指整个客观世界。( ) 3.人类通过不可分割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5.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 6.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 7.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 8.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相对性。( ) 9.对于任何主体而言,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只有与人民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 ) 10.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DDABA 6~10 AAADB 11~15 DBCCC 16~20 BBAAB 21~25 DDADD 26~30 CDCCD 二、多选题:
    1.AB 2.ABD 3.ABC 4.ABCD 5.ABD 6.BD7.AC 8.AB 9.ACD 10.CD 11.ABCD 12.AC13.BC 14.BC15.ABCD 16.ABCD 17.ABCD 18.ACD 19.ABCD 20.ABCD 21.ABCD 22.BCD 23.BCD 24.BCD 25.ABC 26.ABCD 27ABCD 28.ABCD 29.ABC 30.ABCD 三、判断题:
    1~5 ABAAB 6~10 AAAAA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先进的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生产方式指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得以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得以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得以实现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 A.社会生产 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 C.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一切社会意识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在于:( ) A.它们具有阶级性 B.它们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们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D.一视同仁地为一切经济基础服务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在:(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9.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发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1.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 A.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限制 B.先进的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是超阶级的 C.先进的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 D.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 13.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4.劳动资料作为物的要素,是“死的劳动”。“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是物化的知识力量。”这些话是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B.劳动资料是不重要的 C.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D.人工自然(如机车、铁路等)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16.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1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2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C.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制度状况的规律 23.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4.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和设施 25.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2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道德、逻辑学、政治思想 B.法律思想、文学、逻辑学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2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8.资本主义政体的现状说明:( ) A.政体和国体是没有联系的 B.有何种国体就有何种政体 C.有何种政体就有何种国体 D.政体和国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9.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D.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0.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欧洲许多国家按顺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大部分地区由封建社会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云南等部分小数民族地区却直接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情况说明了:( ) A.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B.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C.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D.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唯心史观的局限性表现在:
    ( ) A.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 B.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能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其意义 C.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没有看其消极的影响 D.看到了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意义,而没有看到创造精神财富的积极意义 2.社会存在包括:( ) A.生产关系 B.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B.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C.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D.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会受到社会意识的作用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A.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D.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5.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同人类社会关系原理的意义,要求我们:( ) A.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B.不要破坏生态平衡,要保护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C.尽快地开发自然资源,以促进生产发展 D.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各形式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D.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 7.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存在并不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8.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9.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10.下列事物或现象中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 A.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基督教的本质》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邓小平法律思想 D.达芬奇艺术思想 11.关于国家,正确的说法有:( ) A.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D.国家会随着与社会的完全统一而消亡 12.关于政治统治与社会职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是完全独立的 B.政治统治是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C.当国家管理社会生活时并没有失去其阶级统治的性质 D.国家成为政治统治工具时实际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生活的作用 1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C.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4、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15、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发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6.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D.社会基本矛盾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 A.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社会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的杠杆 D.被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手段 18.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 ) A.理论斗争 B.自觉斗争 C.经济斗争 D.政治斗争 19.关于社会改革,正确的说法有:( ) A.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过程 B.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举措 C.改革只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 D.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手段 20.关于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后者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B.前者的根源是阶段斗争,后者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 C.前者是革命阶级发动的,后者是统治阶级组织和领导的 D.前者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后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生活) 2.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 ) 3.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 4.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社会,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民族)( ) 5.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 ) 6.政治法律思想随着民族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阶级) 7.道德是一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 ) 8.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9.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文化)( ) 10.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 A D D C 6~10 D B C D B 11~15 D B A C C 16~20 A B A B B 21~25 D C D D C 26~30 D D D D B 二、多选题:
    1、AB 2、BCD 3、ABC 4、BCD 5、ABD 6、ABCD 7、CD 8、ABCD 9、BCD 10、ACD 11、ABCD 12、BCD 13、ABC 14、ACD 15、ACD 16、ABCD 17、BCD 18、ACD 19、ABD 20、AC 三、判断题:
    1~5 BAABB 6~10 BAABA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是( ) A.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B.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C.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D.资本家靠兴办资本主义企业勤劳致富起家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形式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形式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4.“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 A.劳动和土地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5.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价格等于价值 B.价格高于价值 C.价格低于价值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式 7.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C.农民破产 D.殖民掠夺 8.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 ) A.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殖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 A.生产过剩 B.工人失业 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是(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C.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产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2.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 A.它是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 B.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它是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的 D.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的价值是( ) A.商品的有用性 B.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C.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D.交换价值的基础 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 ) A.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 B.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5.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价格( ) A.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价值的变化 B.以价值为基础,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 C.与价值变化的幅度始终保持一致 D.价格以价值为中心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劳动生产率( ) A.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B.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C.用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D.是抽象劳动的生产率 7.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8.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只有商品转换成货币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B.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C.商品转换成货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货币的出现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价值 10.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原因在于它( ) A.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手段 B.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过程 D.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决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三、判断题 1.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错) 2.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错) 3.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错)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错) 5.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错) 6.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对) 7.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对) 8.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两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错) 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因此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交换关系。(错) 10.利润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A C C D D 6~10 B A A A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C 2、 AD 3、 BCD 4、 ABCD 5、 ABD 6、 ABC 7、 AB 8、 AD 9、ABC 10、ABCD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P213-2() A.产业革命B.固定资本更新C.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D.资本积累 2.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P215-1() A.提高剩余价值 B.增加利润 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 3.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P215-2()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垄断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 4.金融资本是由P216-2()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产业垄断资本和借贷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5.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P216-3() A.混合联合公司 B.“个人联合” C.跨国公司 D.“参与制” 6.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P216-2() 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 7.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P217-2() A.获得垄断地位 B.获得垄断利润 C.获得垄断价格 D.获得垄断统治 8.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P217-2()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 C.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消失了 D.表明内部的竞争受到阻碍 9.垄断利润是P217-2() A.垄断资本所获得的利润 B.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 10.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垄断资本家P217-3() A.追求超额利润 B.追求垄断利润 C.追求平均利润 D.追求垄断地位 11.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P218-1() A.垄断资本家剥削了中小资本家 B.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中小资本家创造的 C.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D.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随意制定的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P219-2()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13.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P225-2() A.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托拉斯 D.国际康采恩 14.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P229-4() A.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B.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C.水平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D.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15.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P224-4()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垄断产生的原因有( ) A.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B.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C.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会联合实行垄断 D.为了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出现垄断 3.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下的竞争包括(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D.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4.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 A.竞争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 C.竞争范围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而且由国内扩展到国际 D.竞争的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5.2011年9月17日,在“占领华尔街”这一口号的号召下,纽约爆发抗议活动。示威者在号称全球经济心脏的华尔街附近祖科蒂公园扎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华尔街金融机构外举标语、喊口号,抗议华尔街“贪婪”无止境,指责政府救助少数金融机构而使多数人陷人经济困境。许多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口号,抗议政府的经济政策只使1%的人成为真正受益者。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回应这个抗议活动时说:“这些抗议运动表达了美国人民对金融系统的不满。”以下对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认识正确的是( ) A.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参与制”、“个人联合”和掌握新闻科教文化 C.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 D.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6.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有( ) A.加强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B.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加强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7.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 A.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市场价格 B.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C.包括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两种 D.否定了价值规律 8.在整个资本主义时期,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有( ) A.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初期,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始终与价值一致 C.平均利润形成以后,是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D.在垄断阶段,是大部分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形式 9.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是应对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的要求 D.是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要求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 )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节的基本目标是实现( ) A.经济快速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 ) A.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C.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触动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 13.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 ) A.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B.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1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 ) 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D.私人资本输出 1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包括( )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C.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D.垄断使竞争趋于缓和 16.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7.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主要有(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发展中国家的斗争 18.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认识正确的是(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B.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C.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 D.使南北差距扩大,不是“共赢”的全球化 1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C.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D.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2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1.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从实质上看,这些新变化( ) A.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B.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C.触动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D.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失效了 22.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因为( ) A.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D.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 23.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 ) A.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B.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C.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D.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能够解决自身的任何矛盾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 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3.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4.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6.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但历史进步性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7.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能够解决自身的任何矛盾()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9.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 10. 私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触动了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CCBAD 6~10 CBABB 11~15 CDAAD 二、多选题:
    1.ACD 2.ABC3.ABCD 4.ABCD 5.ACD 6.ABCD 7.ABC 8.A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AB 13.ABCD 14.ABC 15.ABC 16.ABCD 17.ABC 18.ABCD 19.ABCD 20.ABCD 21.AB 22.ABCD 23.ABC 三、判断题:
    1~5 AAAAA 6~10 ABBB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A)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C) A.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 20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3. 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4. 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 A.社会主义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B.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5.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D) A.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B.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发展商品经济 6.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7.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 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B.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C.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D.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8.“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C.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0.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是(B) A.新自由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民主社会主义 D.传统文化 11.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理解错误的是(D) A.它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它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它与历史上社会形态更替也不是从最发达而是从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相类似 D.它是“反常现象”,是“畸形的早产儿” 12.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C) A.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D.革命传统不同 13.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B) A.共产主义者同盟 B.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D.第一国际 14.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A) A.组织原则 B.政治原则 C.思想原则 D.根本宗旨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AB ) A.唯物史观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D.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2.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CD ) A.历史观不同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不同 C.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同 D.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 3.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对它认识正确的是(ABCD ) A.它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B.它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C.它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 D.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4.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在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在(ABC ) A.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B.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C.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D.初步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 5.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但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局限性在于(ABC ) A.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B.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C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D.就理论体系而言,它属于资产阶级的理论 6.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所以是空想,其主要原因在于(AB ) A.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B.不成熟的阶级状况 C.空想社会主义者知识不够渊博 D.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立场是资产阶级的 7.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革命。这是因为无产阶级革命(ABCD ) A.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B.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C.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D.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8.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突破。这里“薄弱环节”的含义包括(ABCD ) A.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B.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无产阶级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比较高 D.资产阶级统治比较薄弱 9.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主要有(ABCD ) A.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B.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各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 C.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D.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10.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ABC ) A.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B.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还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C.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D.社会主义改造也需要无产阶级专政 11.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说明(ABCD ) A.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有巨大的优越性 B.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的做法 C.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多样性正是事物的生命力 D.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社会主义开拓新征程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ABC ) A.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B.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D.我国很快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1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BC ) A.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B.是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 C.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取得大发展 13.马克思恩格斯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结论的根本依据是(AB ) A.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社会主义在一国中的实践 D.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1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形式是(AB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生态斗争 D.思想斗争 15.社会主义的生产是(ABD ) A.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 B.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C.有计划和按比例的生产 D.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资本的增殖 16.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ABC)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人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 C.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动态平衡 D.可以对自然界掠夺以发展生产 17.下列对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理解正确的是(BCD ) A.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当然是一成不变的 B.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这些原则的错误倾向 C.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 D.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的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18.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CD )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纲领的讨论是无足轻重的 C.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19.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决定因素有(ABCD ) A.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 C.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D.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0.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但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ACD ) A.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B.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D.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1.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必须(ABCD ) A.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B.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C.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D.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是需要条件的,其中主要的是(ABCD ) A.工人运动的发展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C.阶级基础 D.思想基础 2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作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阶级性和先进性理解正确的是(ABC A.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B.以工人阶级为基础,它不等同于工人阶级本身,也与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有明确的区别 C.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但并不排拆那些虽然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人党 D.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成员主要是工人 三、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空想社会主义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A ) 2、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A )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使国家解体,因而这种模式没有任何意义。( B) 4、二战后出现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出现剧变、解体,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生命力。(B ) 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A ) 6、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本质,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性。( A) 7、在坚信“两个必然”时,不能忽略“两个决不会”,否则就可能脱离实际,犯急躁冒进的错误。(A ) 8、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A ) 9、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设想的不同,因而马克思主义不能解释现实。(B ) 10、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真理的力量,也是道义的力量。( A) 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是否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 C.是否提出未来社会的具体方案 D.是否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 2.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D)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C.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以下选项中与这段话的含义不相符合的是(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中更为基本的矛盾 B.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C.社会形态的更替只遵循一般规律,没有特殊形式 D.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二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共产主义是(ABC ) A.一种科学的理论 B.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 C.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D.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点 2.列宁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这里强调的是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 ABD) A.要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B.要与空想社会主义展望未来社会的方法划清界限 C.要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对未来社会作详尽的描绘 D.要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ABCD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4.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其原因在于(ABCD ) A.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B.分工不再具有经济利益划分的性质 C.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生产,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一致 D.社会已不再会因为经济利益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并进行相互间的斗争 5.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里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指的是(ABCD ) A.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 B.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 C.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D.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6.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人之所以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因为(ABC ) A.旧式分工的消除 B.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 C.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乐生的活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D.人们进人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7. 1894年,恩格斯在回答意大利人卡内帕提出的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时指出,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所说的自由发展是指(ABC ) 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 B.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 C摆脱了对“人的依赖关系”和对“物的依赖性” D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的发展 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已经掌握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原则。(B) 3.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其高明之处不仅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A) 4.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A) 5.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关系上将废除私有制,实行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A) 6.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十分漫长而且充满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A) 7.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A)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当代大学生实施人生才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A) 9.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无需人们去努力追求就会自然到来。(B)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B)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