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求职简历
  • 简历资料
  • 职场指南
  • 百花范文网 > 个人文档 > 简历资料 > 七、人物通讯_人物通讯是什么

    七、人物通讯_人物通讯是什么

    时间:2020-02-09 07:44:1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一)我物通讯的含义和类型

    1.人物通讯的含义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二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三是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趋向。例如,一名记者发现一个郊区农民,名叫留根,自做自卖豆腐,他本人十分勤劳,豆腐质量也很出色,受到用户们的欢迎。他虽然没有名气,并且比较贫穷,可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劳动者本色还是很动人的。于是记者就跟着他磨豆浆、做豆腐、半夜骑车赶到城里去为客户送豆腐,然后写了一篇稿子,叫做《磨豆腐的留根》,是一篇很动人的人物通讯。

    四是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近年来由于反腐败的力度加大,一些贪污腐败分子在新闻媒体上频频曝光。还有一些犯罪分子和地方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作为反面典型揭露出来。如1999年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上就有这样一篇人物通讯:《堂堂人大代表,竟是街头恶霸》。

    2.人物通讯的类型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例如报道雷锋的通讯《伟大的战士》,就是从雷锋的童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因公殉职。还有一些虽不包括童年少年的经历,但人物最有价值的主要事迹都写进了作品之中,也属于这种类型。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写吴吉昌只截取他在“文革”中为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任务,经受巨大磨难痴心不改的事迹,连他在文革前怎样成为劳模的事迹都没有写。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前面提到过的《磨豆腐的留根》就是如此。这就更接近于人物特写了。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像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个,或是司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例如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刻画了多个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二)我物通讯的写作

    1.请谁来当“新闻人物”

    不管是谁,只要他进入通讯之中充当主角,他就成了新闻人物。在通讯写作中,请谁进入通讯之中充当新闻人物,是写作成败最为关键的环节。

    请什么样的人来担当新闻人物呢?我们前边说过,可以是英模,可以是名人,可以是普通人,也可以是反面人物。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英模、名人、普通人、反面人物都能进入通讯。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人物通讯中的主角,无不符合以上标准。

    2.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

    这是小说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不过,小说写人物,常把人物的性格夸张到远离常态的地步,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毕竟有违真实原则。通讯写人,可注意捕捉人物不同于别人的性格特异点,但不能夸张失实。在写人物的新闻作品中,数学家陈景润的“痴”和“迂”,就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还有老坚决潘从正的木讷和倔强,“爆炸大王”陈火金的痴迷和书生气,都是成功的范例。

    (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才能够充分地显现出来。写文章也一样,把人物逼进风口浪尖中去,才能冲刷出人物的深层本色。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要是没有极左路线和科学研究的激烈冲突,吴吉昌的形象就不可能那样鲜明。更典型是烈士张志新的形象,在正义与邪恶的搏斗中,张志新由一个普通的党员升华为一个光辉的英雄。

    (3)借他人之口刻画人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多次借藏族同胞之口对孔繁森的形象渲染衬托,特别是孔繁森因公殉职之后,人们那些和着泪水表达的悼念,对刻画孔繁森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

    (4)借景写人

    利用景物写人,是我国的传统写作手法之一。人的品格和物的形态,有着丰富的异质同构联系。比喻、象征等手法,就是建立在这种异质同构基础之上的。人物通讯也不妨使用这些方法,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可感。

     

    【 例 文 】

    约克·伊万斯今天值班

    本报9月17日电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有影响。上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让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可以这样说:艺术家完全应当以他为模特儿,塑造大英帝国精神的形象,就是依靠这种精神,大英帝国才维持到今天。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等。在训练中,他的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如果他还活着,那么他日夜都得值班。现在,空袭随时都可能发生。

    那天夜间十一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到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在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亭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头满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小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该去看看这枚炸弹,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回答道。

    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伊万斯说。

    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对美国人来说这更有必要,因为他们大约从来没有见到过定时炸弹。

    首先,定时炸弹不像老式鱼雷那样,头部装有引信,只要有人用钳子把它拧掉就能使之失效。定时炸弹的结构复杂得多,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

    被腐蚀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蚀的速度,可以定在一分钟到一个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硫酸汞引信上时,就会把炸弹引爆。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居民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到早上七点钟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他把炸弹后面一百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会教堂的神父。这位神父向记者提供了关于伊万斯生命最后一刻的最生动的情况。

    神父说:“他几乎完全没有必要用手指炸弹在哪里。炸弹就在他身后的草坪上。很明显,他是了解这是多么危险的。他的面色苍白、憔悴,但是,从他的声音中人们听不到丝毫颤抖。我永远忘不掉这个场面:他吹哨子,呼喊着,要人们离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他像中世纪的麻风病人,他摇着铃,呼喊着‘避开我,避开我!’”

    “我要他用绳子把大街拦起来,然后自己撤离。但是,他却对我说:‘我的任务是留在这里。请走开罢,不要给别人树立坏榜样。’于是我只得走开,到电话间打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九时十分,炸弹爆炸了,把地面炸开了一个大弹坑。伊万斯连尸骨也没有留下。

    ──1940年9月17日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

                                                  记者罗伯特·凯塞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