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百花范文网 > 讲话致辞 > 口号 > _郑州市源润商务酒店建筑结构设计算书

    _郑州市源润商务酒店建筑结构设计算书

    时间:2021-10-22 10:27:0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摘 要 本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地环境,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建筑设计及建筑艺术问题,解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的安排。依据建筑物的概念,建筑方针的原则,完成了拟建酒店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建筑总平面设计,建筑布局,基本单元设计,公共部分设计,空间组合设计,屋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及建筑防火设计等等。

    第二部分为结构设计。结构设计由框架设计,楼梯设计,板设计和基础设计等组成。该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三级,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对横向框架的影响。竖向荷载作用下,横向框架内力计算采用弯矩分配法,而内力组合比较了竖向荷载组合和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时对框架梁,柱产生的不利影响,取两者中较大值对框架梁,柱进行截面设计。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规范 内力组合 目 录 摘 要 1 第一章 建筑设计 2 1.1 建筑概况 2 1.2 工程概况 3 1.3 设计资料 3 1.4 建筑要求 4 1.5 采光、通风、防火设计 4 1.6 建筑细部设计 4 1.7 参考资料 4 第二章 框架结构的设计 6 2.1 工程概况 6 2.2 设计资料 6 第三章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8 3.1 梁柱面、梁跨度及柱高的确定 8 3.2 载荷计算 9 3.3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 10 3.4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得内力分析 15 3.5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梁框架的内力分析 19 3.6 内力组合 32 3.7 截面设计 37 结 论 44 参考文献 45 致 谢 46 第一章 建筑设计 1.1 建筑概况 1、设计题目:
    郑州市源润商务酒店建筑结构设计 2、建筑面积:
    5554㎡ 3、建筑总高度:16.200m(室外地坪算起) 4、建筑层数:
    五层 5、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1.2 工程概况 该酒店为五层钢筋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约5554m2,建筑物平面为L字形。走廊宽度1.8m,标准层高3.0m,室内外高差0.45m,其它轴网尺寸等详见平面简图。

    1.3 设计资料 1、气象条件 本地区基本风压 0.35KN/㎡,基本雪压0.35KN/㎡ 2、抗震烈度: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1g 3、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土;

    a.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属山前冲洪积平原。

    b.地质构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按地层的成因、时代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勘探深度范围内从上到下场地地质构成如下:
    1)耕土,层厚0.40~0.70m;

    2)粉质粘土,层厚3.20~3.70m,承载力标准值kPa;

    3)粉质粘土,层厚0~2.50m,承载力标准值kPa;

    4)粉质粘土,层厚3.60~4.60m,承载力标准值kPa。

    4、屋面做法:
    防水层:二毡三油或三毡四油 结合层:冷底子油热马蹄脂二道 保温层:水泥石保温层(200mm厚) 找平层:20mm厚1:3水泥砂浆 结构层:100mm厚钢筋砼屋面板 板底抹灰:粉底15mm厚 5、楼面做法:水磨石地面:
    100㎜现浇砼板 粉底(或吊顶)15mm厚 6、材料 梁、柱、板统一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筋采用HPB335,箍筋采用HPB235,板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1.4 建筑要求 建筑等级:耐火等级为Ⅱ级 抗震等级为Ⅲ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5 采光、通风、防火设计 1、采光、通风设计 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门窗位置,从而形成“穿堂风”,取得良好的效果以便于通风。

    1.6 建筑细部设计 1、建筑热工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

    2、建筑体型设计应有利于减少空调与采暖的冷热负荷,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以利节能。

    3、采暖地区的保温隔热标准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4、室内应尽量利用天然采光。

    5、客房之间的送风和排风管道采取消声处理措施。

    6、客房内的布置与装修以清新自然为主,卫生间的地面铺有防滑地板砖,墙面贴瓷砖。

    1.7 参考资料 《总图制图标准》(GB50103-200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J50001-200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J50105-200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9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第二章 框架结构的设计 2.1 工程概况 酒店为五层钢筋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约5554m2,建筑物平面为L字形。底层层高4m,其它层为3m,室内外高差0.45m,因毕业设计未给定±0.000标高所对应绝对标高,框架平面柱网布置如图2—1所示:
    图2-1 框架平面柱网布置 2.2 设计资料 1、 气象条件 基本风压0.35N/m2,基本雪压0.35 N/m2 2、 抗震设防烈度 7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1g 3、 工程地质条件 a.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貌属山前冲洪积平原。

    b.地质构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按地层的成因、时代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勘探深度范围内从上到下场地地质构成如下:
    1)耕土,层厚0.40~0.70m;

    2)粉质粘土,层厚3.20~3.70m,承载力标准值kPa;

    3)粉质粘土,层厚0~2.50m,承载力标准值kPa;

    4)粉质粘土,层厚3.60~4.60m,承载力标准值kPa。

    4、 屋面及楼面做法 屋面做法:防水层:二毡三油或三毡四油 结合层:冷底子油热马蹄脂二道 保温层:水泥石保温层(200mm厚) 找平层:20mm厚1:3水泥砂浆 结构层:120mm厚钢筋砼屋面板 板底抹灰:粉底15mm厚 楼面做法:水磨石地面:
    120㎜现浇砼板 粉底(或吊顶)15mm厚 5、 材料 砼强度等级为C30,纵筋HRB335 篐筋HPB235 6、 设计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10—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 5、《混凝土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三章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3.1 梁柱面、梁跨度及柱高的确定 1、 初估截面尺寸 板厚:取====97.5mm 取100mm 主梁:高==()h 取500mm 次梁:高==()l 取400mm 梁宽:b=() 且=1~1.5 为了便于施工,统一取梁的宽度b=250mm 2、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根据柱的轴压比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1)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 注: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轴压力增大系数   按简支状态计算柱的负载面积   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14kN/ m2 为验算截面以上的楼层层数 (2) 注:
    为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本方案为三级框架,则取0.9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本方案为C30混凝土,则取14.3kN/ ㎜2 (3)计算过程 对于边柱:
    =1.3×13.5×14×5=1228.5(kN) =1228.5×103/0.9×14.3=95454.55(mm 2) 对于内柱:
    =1.2×18.18×14×5=1527.12(kN) =1527.12×103/0.9×14.3=118657.34(mm 2) 因此:取柱b×h=500mm×500 mm即可满足设计要求 ① 柱:一、二、三、四、五层,b×h=500mm×500mm 3、 柱高度 底层高度h=3.0 m+1.0m=4m,其中3.0m为底层层高,0.45为室内外高差。

    其它柱高等于层高即3.0m,由此得框架计算简图(图2-4)。

    图2-4 横向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 3.2 载荷计算 1、 屋面均布恒载 按屋面得做法逐项计算均布载荷,计算时注意:
    吊顶处布做粉底,无吊顶处做粉底,近似取吊顶粉底为相同重量。

    二毡三油防水层 0.35 kN/㎡ 冷底子油两道结合层 0.05 kN/㎡ 200 mm厚水泥石保温层 0.2×6.5=1.3 kN/㎡ 20 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20=0.4 kN/㎡ 120 mm钢筋砼屋面板结构层 0.120×25=3 kN/㎡ 粉底或吊顶 0.5 kN/㎡ 共 计 5.6kN/㎡ 2、 楼面均布恒载 按楼面做法逐项计算 水磨石地面 0.65KN/㎡ 120mm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0.12×25=3 KN/㎡ 粉底或吊顶 0.5 KN/㎡ 共计 4.15 KN/㎡ 3、 屋面均布活载 取屋面雪载荷0.35 KN/㎡由于屋面雪荷载0.35 KN/㎡ < 0.5 KN/㎡则屋面均布活荷载取0.5 KN/㎡。

    4、 楼面均布活荷载 楼面均布活荷载对酒店的一般房间为1.5kN/m2,会议室、走廊、楼梯、门厅等处为2.0KN/m2。为方便计算,此处偏安全地统一取均布载荷为2.0KN/m2。

    5、 墙体自重 墙体均为240厚普通机制多孔砖:19×0.24=4.56 kN/㎡,两面抹灰:0.5+0.36=0.86kN/㎡。故外墙总的面荷载为4.56+0.86=5.42 kN/㎡,所以墙体的线荷载为5.42×3=16.26 kN/㎡;
    女儿墙的线荷载为5.42×1.2=6.5 kN/㎡。

    3.3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 1、 横梁线刚度 混凝土C30,Ec=3×103 kN/㎡ 在框架结构中,现浇层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小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便框架梁取I=1.5I0(I0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I=2.0I0,若为装配楼板,带现浇层的楼面,则对边框架梁取I=1.2I0,对中框梁取I=1.5I0。

    横梁的线刚度计算结果列于表2-4:
    横梁线刚度 表2-4 梁号 截面 跨度 惯性矩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0.25×0.5 6.77 4.5×10-3 6.75×10-3 2.99×104 0.25×0.5 2.65 4.5×10-3 6.75×10-3 7.64×104 0.25×0.5 6.77 1.3×10-3 9×10-3 3.99×104 2、 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 柱线刚度列于表2-5,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见表2-6 柱线刚度 表2-5 柱号 截面 柱高度 惯性矩 线刚度 (kn·m) 0.5×0.5 4.0 5.21×10-3 1.3×10-4 0.5×0.5 3.0 5.21×10-3 0.58×10-4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 表2-6 项目 柱 层 类型 数 根 数 底 层 边框架边柱 0.83 0.47 10630 4 边框架中柱 5.12 0.789 17845 4 中框架边柱 1.11 0.518 11716 12 中框架中柱 1.93 0.618 13977 12 422216 二 三 四 五 层 边框架边柱 0.69 0.257 10328 4 边框架中柱 2.45 0.55 22104 4 中框架边柱 0.92 0.315 12659 12 中框架中柱 1.6 0.445 17884 12 496244 3、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顶点位移法时求结构基频得一种近似方法,将结构按质量分布情况简化成无限质点的悬臂直杆。导出以直杆顶点位移表示的基频公式,这样,只要求出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就可按下式求得结构的基本周期 。

    式中:——基本周期调整系数,考虑填充墙使框架自振周期减小的影响,取0.8 ——框架的定点位移。在未求出框架的周期前,无法求出框架的地震力及位移。是将框架的重力荷载视为水平作用力,求得假想框架的定点位移,然后由求出,再用求得框架结构的底部剪力,进而求出框架各层剪力和结构真正的位移。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见表2-7: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 表2-7 层 次 层间相对位移 5 4377 4377 496244 0.009 0.152 4 4949 9326 496244 0.018 0.143 3 4949 14275 496244 0.029 0.125 2 4949 19224 496244 0.039 0.096 1 4991 24215 422216 0.057 0.057 4、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在Ⅱ类场地,7度设防烈度,结构的特征周期和地震影响系数为:
    =0.35(s)=0.08 由于,应考虑顶点附加地震作用。由于固按计算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基底剪力,若按:
    分配给各层质点,则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对一般层,这种分布基本符合实际,但对结构上部,水平作用小于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析法求得的结果,特别对周期较长的结果相差更大,地震的宏观震害也表明,结果上部往往震害严重,因此引入,即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考虑顶部地震力的加大。考虑了结构周期和场地的影响,且使修正后的剪力分布与实际更加吻合。因此引入δn = =0.08×0.53+0.07=0.112 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注:为多质点体系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按规定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得85%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见表2-8,其中:
    格层横向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表2-8 层次 5 3.6 18.75 4377 82069 0.298 426.82 426.82 4 3.6 15.15 4949 74977 0.272 273.66 700.48 3 3.6 11.55 4949 57161 0.208 209.27 909.75 2 3.6 7.95 4949 39344 0.143 143.86 1053.61 1 4.35 4.35 4991 21711 0.079 79.48 1133.09 注:表中第五层中加入了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见图2-6 图2-6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 (a)水平地震作用 (b)地震剪力 5、 横向框架抗震变动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表2-9,层间弹性相对转角均满足要求 横向变形验算 表2-9 层 次 层间剪力 层间刚度 层间位移 层高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 5 426.82 496244 0.00086 3.6 1/4186 4 700.48 496244 0.00141 3.6 1/2553 3 909.75 496244 0.00183 3.6 1/1967 2 1053.61 496244 0.00212 3.6 1/1698 1 1133.09 422216 0.00268 4.35 1/1623 3.4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得内力分析 以中框架为例进行计算,边框架和纵向框架的计算方法、步骤与横向中框架完全相同。故不再在赘述。

    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采用D值法,其结果见表2-10 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表 表2-10 层 次 5 4 3 2 1 层 高 3.0 3.0 3.0 3.0 4.0 层间剪力 426.82 700.48 909.75 1053.6 1133.1 层间刚度 496244 496244 496244 496244 422216 A 轴 柱 (Q) 12659 12659 12659 12659 11716 11 18 23 27 31 0.92 0.92 0.92 0.92 1.11 0.35 0.40 0.45 0.50 0.64 25.74 38.88 45.54 48.6 48.55 13.86 25.92 37.26 48.6 86.3 D 轴 柱 (P) 17884 17884 17884 17884 13977 15 23 33 38 38 1.6 1.6 1.6 1.6 1.93 0.37 0.42 0.47 0.5 0.57 34.02 52.2 62.96 68.4 71.08 19.98 37.8 55.84 68.4 94.22 注:
    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见表2-11 地震作用下框架深端弯矩及柱轴力 表2-11 层次 5 4 3 2 1 AD跨 6.775 6.775 6.775 6.775 6.775 25.74 52.74 71.46 85.86 97.15 19.59 41.56 58.01 71.53 80.31 6.69 13.92 19.11 23.23 26.19 DH跨 2.65 2.65 2.65 2.65 2.65 14.43 30.62 42.75 52.71 59.17 14.43 30.62 42.75 52.71 59.17 10.81 23.11 32.26 39.78 44.66 柱轴力 6.69 20.61 39.72 62.95 89.14 4.12 6.69 27.3 67.02 129.97 中柱两侧梁端弯矩按深线刚度分配,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弯矩见图2-7,剪力及柱轴力见图2-8 图2-7 地震作用下框架弯矩图(kN·m) 图2-8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kN) 3.5 竖向荷载作用下横梁框架的内力分析 仍取中柱架计算 1、荷载计算 第五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D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5.6×3.9=21.84kN/m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29×0.6×25=4.35kN/m 恒载 26.19 kN/m DH跨 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5.6×3.9=21.84kN/m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29×0.4×25=2.9kN/m 恒载 24.74 kN/m 第五层活载:
    0.5×3.9=1.95kN/m 第一、二、三、四层梁均布线荷载:
    AD跨 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4.15×3.9=16.185 kN/m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29×0.4×25=2.9 kN/m 内横墙自重包括抹灰 0.29×5.5×(3.0-0.6)=4.785 kN/m 恒载 23.87 kN/m DH跨 楼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4.15×3.9=16.185 kN/m 横梁自重(包括粉刷) 0.29×0.4×25=2.9 kN/m 恒载 19.085 kN/m 第一、二、三、四层活载 2.0×3.9=7.8 kN/m 第一、二、三、四层集中荷载 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0.29×0.5×25×3.9=14.14 kN 纵墙自重(包括抹灰) 0.29×5.5×3.9×(3.0-0.5)=19.28kN 柱自重(包括抹灰) 0.54×0.54×3.6×25=26.244 kN 总计 P = 59.67 kN 第一层柱自重:0.54×0.54×4.0×25=31.7 kN 中框架恒载及活荷载见图2-9 见图2-9 框架竖向荷载示意(a)恒载示意(b)活载示意 2、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除活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外,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不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这样求得的框架内力,梁跨中弯矩较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法求得的弯矩偏低,但当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小时,其影响很小,若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大,可在截面陪筋时,将跨中弯矩乘1.1~1.2的放大系数予以调整。

    (1)固端弯矩计算 将框架梁视为两端固定梁计算固端弯矩,计算结果见表2-12 固端弯矩计算表2-12 AD跨 DH跨 简 图 固端弯矩 简 图 固端弯矩 (2)分配系数计算 考虑框架计算性,取半框架计算,半框架的梁柱线刚度如图2-10所示,切断的横梁线刚度为原来的一倍,分配系数按与节点连接的转动刚度比值计算. 图2-10半框架梁柱刚度示意(kN/m) 例:L柱顶层节点。

    (3)传递系数 远端固定,传递系为1/2 远端滑动铰支传递系数为-1 (4)弯矩分配 恒荷载作用下,框架恒载作用作用下的弯矩分配计算见图2-11,框架的弯矩图见图2-13 活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分配计算见图2-12 框架的弯矩图见图2-14 图2-11恒载作用下的二次弯距分配图 图2-12活载作用下的二次弯距分配图 图2-13恒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kN/m) 图2-14活荷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kN/m) 3、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梁端剪力 —梁上均布荷载引起的剪力, —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 柱轴力 式中:
    —梁端剪力 —节点集中力及柱自重 以LM跨四、五层梁在恒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为例。

    由框架竖向荷载示意图查得梁上均布荷载为 四层:
    集中荷载:
    柱自重:
    五层:
    由恒载作用下框架弯矩图查得:
    四层梁端弯矩 五层梁端弯矩 五层两端剪力 同理可得四层梁端剪力 五层L柱柱顶记柱底轴力 四层L柱柱顶及柱底轴力 其它梁端剪力及柱轴力 见表2-13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里(kN) 表2-13 层 次 5 4 3 2 1 荷载 引起 剪力 AD跨 88.72 80.86 80.86 80.86 80.86 DH跨 32.78 25.28 25.28 25.28 25.28 弯矩 引起 剪力 AD跨 -2.24 -0.55 -1.02 -0.72 -1.17 DH跨 0 0 0 0 0 总 剪 力 AD跨 86.3 80.31 79.84 80.14 79.69 91.14 81.41 81.88 81.58 82.03 DH跨 23.78 25.28 25.28 25.28 25.28 柱 轴 力 A柱 86.78 226.87 366.58 506.54 646.14 112.98 253.07 392.78 532.74 677.84 B柱 123.92 290.28 457.11 623.64 790.62 150.12 316.48 483.31 649.84 822.32 活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见表2-14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kN) 2-14 层 次 5 4 3 2 1 荷载 引起 剪力 AD跨 6.61 26.42 26.42 26.42 26.42 DH跨 2.58 10.34 10.34 10.34 10.34 弯矩 引起 剪力 AD跨 -0.07 -0.38 -0.31 -0.31 -0.44 DH跨 0 0 0 0 0 总 剪 力 AD跨 6.54 26.04 26.11 26.11 25.98 6.68 26.8 26.7 26.73 26.86 DH跨 2.58 10.34 10.34 10.34 10.34 柱 轴 力 A柱 = 6.56 32.68 58.85 85.02 111.09 B柱 = 9.26 46.4 83.47 120.54 157.74 3.6 内力组合 1、框架梁内力组合 在恒荷载和活荷载作用下,跨间可近似取跨中的代替。

    式中:
    —梁左右端弯矩,见图2-13、2-14括号内的数值, 跨中若小于,应取 在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时,跨间最大弯矩采用数解法计算,则及其的具体取值见表2-15:
    MGE及Xi值计算 表2-15 项 层 目 跨 次 1.2(恒+0.5活) 1.3地震 q AD 跨 5 67.85 83.81 33.46 25.47 32.6 4 89.33 94.13 68.56 54.03 33.32 3 85.24 92.88 92.9 75.41 2 87.53 93.19 111.62 92.99 1 81.48 76.61 126.3 104.4 DH 跨 5 34.9 34.9 18.76 18.76 30.86 4 19.97 19.97 39.81 39.81 27.58 3 20.7 20.7 55.58 55.58 2 20.75 20.75 68.52 68.52 1 23.23 23.23 16.92 76.92 项 层 目 跨 次 AD 跨 5 6.775 99.38/116.77 3.05/3.58 117.08/107.83 4 94.07/130.26 2.82/3.91 112.01/96.72 3 86.9/136.59 2.61/4.1 120.98/101.81 2 81.84/142.24 2.46/4.27 124.58/104.437 1 79.54/147.64 2.39/4.43 139.75/119.32 DH 跨 5 2.650 26.73/55.05 0.87/1.78 -4.56/-4.57 4 6.5/66.59 0.24/2.41 20.6/20.6 3 -5.4/78.49 -0.2/2.85 34.88/34.88 2 -15.17/88.26 -0.55/3.2 47.77/47.77 1 -21.51/94.6 -0.78/3.43 53.69/53.69 注:当或时,表示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应取或,用计算 —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的弯矩 —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 —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梁端反力 梁内力组合表 表2-16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何 载组合 竖向何载与 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何载③ 1.2①+1.4② 1.2(①+0.5②)±1.3③ 5 M -53.95 -5.19 25.74 -72.01 -34.39 -101.32 V 86.78 6.56 6.69 113.32 116.77 M -67.06 -5.56 19.59 -88.26 -109.28 -58.34 V 91.14 6.68 6.69 118.72 122.07 M -28.42 -1.33 14.43 -35.97 -16.14 -53.66 V 32.78 2.58 10.81 42.95 54.94 跨中 MLM 89.76 5.81 115.85 177.08 107.83 MMP -6.7/10.8 0.38/0.86 -7.5/14.2 4 M -64.69 -19.5 52.74 -104.93 -20.77 -157.89 V 80.42 26.12 13.92 133.07 130.27 M -67.67 -21.55 41.56 -111.37 -148.16 -40.11 V 81.41 26.8 13.92 135.21 131.87 M -13.74 -5.81 30.62 -24.62 19.83 -59.78 V 25.28 10.34 23.11 44.81 66.85 跨中 MLM 70.78 24.23 118.86 112.01 96.72 MMP 3.01/8.37 1.04/3.42 5.07/14.8 3 M -60.94 -20.19 71.46 -101.39 7.66 -178.14 V 80.04 26.17 19.11 132.69 136.59 M -66.45 -21.9 58.01 -110.4 -168.29 -17.47 V 81.88 26.73 19.11 135.68 139.14 M -14.49 -5.52 42.75 -25.12 35.88 -76.28 V 25.28 10.34 32.26 44.81 78.48 跨中 MLM 73.27 23.71 121.12 120.98 101.81 MMP 2.26/8.37 1.33/3.42 4.57/14.8 2 M -62.82 -20.25 85.86 -103.74 24.08 -199.15 V 80.29 26.17 23.23 132.986 142.25 M -66.7 -21.91 71.53 -110.71 -186.18 -0.2 V 81.58 26.73 23.23 135.32 144.13 M -14.54 -5.5 52.71 -25.15 47.78 -89.27 V 25.28 10.34 39.78 44.81 88.25 跨中 MLM 72.2 23.67 119.78 124.58 104.44 MMP 2.21/8.37 1.35/3.42 4.45/14.8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何 载组合 竖向何载与 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何载③ 1.2①+1.4② 1.2(①+0.5②)±1.3③ 1 M -58.39 -19.02 97.15 -96.69 44.82 -207.78 V 79.93 26.07 26.19 132.41 145.61 M -64.71 -21.4 80.31 -107.61 -194.9 13.91 V 82.03 26.86 26.19 136.04 148.6 M -16.34 -6.03 59.17 -28.05 53.7 -100.15 V 26.28 10.34 44.66 44.81 94.6 跨中 MLM 75.41 24.54 124.85 139.75 119.32 MMP 0.41/8.37 0.82/3.42 1.64/14.8 注:表中弯矩的单位为kN·m,剪力的单位为kN。表中跨中弯矩中组合弯矩未填写处均为跨间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其值与支座正弯矩组合值相同。

    柱L、M内力组合见表2-17、2-18 L柱内力组合表 表2-17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何 载组合 竖向何载与 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何载③ 1.2①+1.4② 1.2(①+0.5②)±1.3③ 5 柱顶 M 67.44 6.49 25.74 90.01 51.36 118.28 N 86.78 6.56 6.69 113.32 116.77 99.375 柱底 M -47.66 -10.69 13.86 -72.16 -45.59 -81.62 N 112.98 6.65 6.69 144.76 130.82 148.21 4 柱顶 M 33.27 13.71 38.88 59.12 -2.39 98.69 N 226.87 32.68 20.61 317.996 265.059 318.65 柱底 M -37.26 -12.39 25.92 -62.81 -18.77 -86.17 N 253.07 32.68 20.61 349.44 295.5 350.09 3 柱顶 M 38.89 12.34 45.54 63.944 -5.13 113.27 N 366.58 58.85 39.72 522.286 423.57 526.84 柱底 M -36.74 -12.13 37.26 -61.07 -2.93 -99.8 N 392.78 58.85 39.72 553.73 455.01 558.28 2 柱顶 M 41.85 13.34 48.6 68.9 -4.96 121.4 N 506.54 85.02 62.95 726.88 577.03 740.7 柱底 M -48.11 -14.78 48.6 -78.42 -3.42 -129.78 N 532.74 85.02 62.95 758.32 608.47 772.14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何 载组合 竖向何载与 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何载③ 1.2①+1.4② 1.2(①+0.5②)±1.3③ 1 柱顶 M 27.58 8.89 48.55 45.67 -24.63 101.6 N 646.14 111.09 89.14 930.89 726.14 957.904 柱底 M -13.79 -4.49 86.3 -22.83 92.95 -131.43 N 667.84 111.09 89.14 968.93 764.18 995.94 注: 表中弯矩单位为kN·m,轴力单位为kN。

    M柱内力组合表 表2-18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何 载组合 竖向何载与 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何载③ 1.2①+1.4② 1.2(①+0.5②)±1.3③ 5 柱顶 M -54.13 -5.29 34.02 -72.362 -112.36 -23.9 N 123.92 9.26 4.12 161.67 148.9 159.62 柱底 M 39.27 8.61 19.98 59.18 78.26 26.32 N 150.12 9.26 4.12 193.11 180.34 191.06 4 柱顶 M -28.5 -11.07 52.2 -49.7 -108.7 27.02 N 290.28 46.4 6.69 413.3 367.48 384.87 柱底 M 30.9 10.44 37.8 51.7 92.48 -5.8 N 316.48 46.4 6.69 444.74 398.92 416.31 3 柱顶 M -31.81 -10.03 62.96 -52.21 -126.04 37.66 N 457.11 83.47 27.3 665.39 563.12 634.1 柱底 M 31.09 9.99 55.84 51.29 155.89 -29.29 N 483.31 83.47 27.3 696.83 594.56 665.54 2 柱顶 M -34.12 -10.86 68.4 -56.15 -136.38 41.46 N 623.64 120.54 67.02 917.12 733.57 907.82 柱底 M 37.85 11.91 68.4 62.09 141.49 -36.35 N 649.84 120.54 67.02 948.56 765.01 939.26 1 柱顶 M -22.55 -7.06 71.08 -36.94 -123.7 61.11 N 790.62 157.74 129.97 1169.58 874.43 1212.35 柱底 M 11.28 3.53 94.22 18.48 138.14 -106.83 N 822.32 157.74 139.97 1207.62 912.47 1250.39 注: 表中弯矩单位为kN·m,轴力单位为kN。

    3.7 截面设计 1、承载力抗力调整系数 考虑地震作用时,结构构件的截面设计采用下面的表达式: 式中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取值见表2-19 S---地震作用效应或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它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 R—结构构件的组合 注意在截面配筋时,组合表中与地震力组合的内力均应乘以后再与静力组合的内力进行比较,挑选出最不利内力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表2-19 材料 结构构件 受力状态 钢 筋 混 凝 土 梁 受弯 0.75 梁轴压比﹤0.15的墙 偏压 0.75 轴压比的墙 偏压 0.80 抗震墙 偏压 0.85 各类构件 受剪、偏压 0.85 2、横向框架梁截面设计 以第一层梁为例,梁控制截面的 内力如图2-15所示,图中单位为 单位为 砼强度等级C30 ,,纵筋为HRB335,,箍筋为HPB235, 图2-15 第一层梁内力示意 (1) 梁的正截面强度计算见表2-20 框架梁正截面强度计算 表2-20 一层截面 Ⅰ—Ⅰ Ⅰ—Ⅰ Ⅱ—Ⅱ Ⅲ—Ⅲ Ⅲ—Ⅲ Ⅳ—Ⅳ Ⅳ—Ⅳ Ⅴ—Ⅴ M() -207.78 44.82 139.75 -194.9 13.91 -100.15 53.7 14.84 b×h0 (mm2) 250×565 250×365 () 36.4 37.15 23.65 M0 () -171.3 8.42 139.75 -157.7 -23.24 -76.5 30.05 14.84 () -128.5 6.31 104.81 -118.3 -17.43 -57.37 22.54 11.13 0.113 0.01 0.09 0.10 0.02 0.12 0.05 0.02 0.12 0.01 0.10 0.11 0.02 0.13 0.05 0.02 0.94 1.00 0.95 0.95 0.99 0.94 0.98 0.99 (mm2) 780.5 36.1 628.7 714.6 98.8 541.9 204.1 99.5 选 筋 3Φ18 3Φ18 3Φ18 3Φ18 3Φ18 3Φ16 2Φ16 2Φ16 实配面积(mm2) 763 763 763 763 763 603 402 402 ρ% 0.54 0.54 0.54 0.54 0.54 0.66 0.44 0.44 二层截面 Ⅰ—Ⅰ Ⅰ—Ⅰ Ⅱ—Ⅱ Ⅲ—Ⅲ Ⅲ—Ⅲ Ⅳ—Ⅳ Ⅳ—Ⅳ Ⅴ—Ⅴ M() -199.15 24.08 124.58 -186.18 -0.2 -89.27 47.78 14.84 b×h0 (mm2) 250×565 250×365 () 35.56 36.03 22.06 M0 () -163.5 -11.48 124.58 -150.1 -35.83 -67.21 25.06 14.84 () -122.7 -8.61 93.44 -112.6 -50.41 19.29 11.13 0.11 -0.008 0.08 0.10 0.11 0.04 0.02 0.11 -0.008 0.09 0.1 0.11 0.04 0.02 0.94 1.0 0.96 0.95 0.94 0.98 0.99 (mm2) 742.7 -49 557.2 678.2 471.9 174 99.5 选 筋 3Φ18 3Φ16 3Φ16 3Φ18 3Φ18 3Φ16 2Φ16 2Φ16 实配面积(mm2) 763 603 603 763 763 603 402 402 ρ% 0.54 0.43 0.43 0.54 0.54 0.66 0.44 0.44 三层截面 Ⅰ—Ⅰ Ⅰ—Ⅰ Ⅱ—Ⅱ Ⅲ—Ⅲ Ⅲ—Ⅲ Ⅳ—Ⅳ Ⅳ—Ⅳ Ⅴ—Ⅴ M() -178.1 7.66 120.98 -168.3 -17.47 -76.28 34.88 14.84 b×h0 (mm2) 250×565 250×365 () 34.15 34.79 19.62 M0 () -143.9 -26.49 120.98 -133.5 -56.66 15.26 14.84 () -107.99 -19.87 90.74 -100.13 -42.5 11.45 11.13 0.09 -0.02 0.08 0.09 0.09 0.02 0.02 0.10 -0.02 0.08 0.09 0.09 0.02 0.02 0.95 1.01 0.95 0.95 0.95 0.99 0.99 (mm2) 648.8 -112.5 540.4 599.2 393.9 102.3 99.5 选 筋 3Φ18 3Φ16 3Φ16 3Φ18 3Φ18 2Φ16 2Φ16 2Φ16 实配面积(mm2) 763 603 603 763 763 402 402 402 ρ% 0.54 0.43 0.43 0.54 0.54 0.44 0.44 0.44 四 层截面 Ⅰ—Ⅰ Ⅰ—Ⅰ Ⅱ—Ⅱ Ⅲ—Ⅲ Ⅲ—Ⅲ Ⅳ—Ⅳ Ⅳ—Ⅳ Ⅴ—Ⅴ M() -157.89 -20.77 112.01 -148.16 -40.11 -59.78 19.83 14.84 b×h0 (mm2) 250×565 250×365 () 32.57 32.97 16.65 M0 () -125.3 112.01 -115.2 -43.14 3.19 14.84 () -93.99 84.001 -86.39 -32.35 2.39 11.13 0.08 0.07 0.08 0.07 0.005 0.02 0.09 0.08 0.08 0.03 0.005 0.02 0.96 0.96 0.96 0.97 1.0 0.99 (mm2) 560.7 498.7 513.4 296.3 21.1 99.5 选 筋 3Φ16 3Φ16 2Φ18 3Φ16 3Φ16 2Φ16 2Φ16 2Φ16 实配面积(mm2) 603 603 509 603 603 402 402 402 ρ% 0.43 0.43 0.36 0.43 0.43 0.44 0.44 0.44 五层截面 Ⅰ—Ⅰ Ⅰ—Ⅰ Ⅱ—Ⅱ Ⅲ—Ⅲ Ⅲ—Ⅲ Ⅳ—Ⅳ Ⅳ—Ⅳ Ⅴ—Ⅴ M() -101.3 -34.39 117.08 -109.3 -58.34 -53.66 -16.14 14.22 b×h0 (mm2) 250×565 250×365 () 29.19 30.52 13.74 M0 () -72.13 117.08 -78.76 -39.93 14.22 () -54.1 87.81 -59.07 -39.94 10.67 0.05 0.08 0.05 0.06 0.02 0.05 0.08 0.05 0.06 0.02 0.98 0.96 0.97 0.97 0.99 (mm2) 316.5 522.2 346.4 273.5 95.3 选 筋 2Φ18 2Φ18 3Φ16 2Φ18 2Φ18 2Φ16 2Φ16 2Φ16 实配面积(mm2) 509 509 603 509 509 402 402 402 ρ% 0.36 0.36 0.43 0.36 0.36 0.44 0.44 0.44 (2)梁的斜截面强度计算 为了防止梁在弯曲屈服前先发生剪切破坏,截面设计时,对剪力设计进行调整如下:
    —剪力增大系数,对三级框架取1.1 —梁的净跨,对第一层 , —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弯矩值,由表-----,查得。

    AD跨: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DH跨: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计算中取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中较大者。

    AD跨:
    DH跨:
    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调整后的剪力值大于组合表中的静力组合的剪力值,故按调整后的剪力值进行斜截面计算。

    梁的斜截面强度计算见下表表2-21 梁斜截面强度计算 表2-21 截面 支座L右 支座M左 支座M右 设计剪力 145.61 148.6 94.6 123.77 126.31 80.41 调整后剪力 146.57 146.57 108.35 124.58 124.58 92.1 250×565 250×565 250×365 箍筋直径肢数(n) 50.3 50.3 50.3 箍筋间距 100 100 100 截面 支座L右 支座M左 支座M右 0.4 0.4 0.4 0.2 0.2 0.2 结 论 毕业设计主要进行了酒店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严格执行了相关的规范和规定. 建筑方案设计部分,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建筑总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的设计和建筑方案设计以及设计说明等;
    根据主要功能房间以及辅助房间面积和使用要求确定房间的开间和进深以及平面布置、门窗大小及位置的确定;
    水平和垂直交通联系的设计,满足了防火要求;

    结构设计部分,密切结合建筑设计进行了结构总体布置,确定结构形式、结构材料,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造型和合理的传力路线;
    通过计算解决了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确定了结构的构造措施。

    但是,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酒店的外观设计对灵活多变的特色体现的不是很好。在结构计算方面,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一些构件没有进行计算,甚至有些不懂的地方是在陈鹏老师指导下和参考其他资料完成的。该计算书即使再完善也有不妥之处,感谢各位老师指正,学生将进一步完善,谢谢!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图集(当代科教建筑).夏青 林耕 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7-112-03852-9 1999.7 [2]中小学建筑设计. 张宗尧 李志民 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7-112-04242-9 2001.2 [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修订本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9]混凝土结构设计. 阎兴华 主编. 科学出版社. ISBN-7-03-015479-7 2005.8 [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算例》编委会 ISBN-7-112-05880-5 2003.10 [11]工程结构抗震. 丰定国 主编.地震出版社. ISBN-7-5028-2091-4/TU.161(2647) [12]《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50105-2001)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 [14]《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三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15]《钢筋混凝土设计手册》 (GB50010-2002) [16]《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 《建筑结构构造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12月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