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工作计划
  • 学习计划
  • 自我评价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 > 工作计划 >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时间:2020-06-06 00:29:0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m B.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g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3.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微米 B.毫米 C.厘米 D.米  4.“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 A.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 B.“神舟十号”飞船 C.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 D.在“天宫一号”内穿行的航天员  5.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图1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m/s B.10m/s C.5km/h D.10km/h  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7.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大 C.在校园周围植树能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10.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校正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甲、丁 B.丙、丁 C.乙、丙 D.甲、乙  1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4.下列描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水蒸气无关的是(  ) A.北方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冷冻后也会变干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冷冻的矿泉水,一会儿瓶上会出现很多水珠 C.冬天屋檐下出现的冰锥,在太阳出来后开始熔化 D.用电热水壶烧开水时壶嘴冒出大量的“白气”  1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16.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17.某研究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水从2℃升高到8℃过程中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可以说明水的温度从2℃升高到8℃的过程中(  ) A.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B.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C.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D.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18.有一体积为2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kg/m3 C.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kg/m3  19.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D.观察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处,表明横梁已平衡  20.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李红想测出项坠密度.制作如下实验计划: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③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
    ④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测量项坠密度的实验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25分) 21.我国属于缺水的国家,污水净化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它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再      (填物态变化名称).   22.如图1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      ℃.如图2所示,某同学在称量前,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3.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该装置的光学统主要是凸透镜,通过该装置能记录车辆及行人      、      的实像.  24.如图,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      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应向她的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 25.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kg/m3;
    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      cm3.(ρ冰=0.9×103kg/m3)  26.星光大道推出的一名歌手叫石头,他可以模仿刘德华、李双江、腾格尔、黄宏等不同演员的声音,惟妙惟肖,被称为“魔喉”,他主要模仿这些人的      .电磁波       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不能”)  27.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其矫正做法是      图.   28.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尺精密度;
    就使用方法而言,      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物体的长度为      cm.   29.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      .如果这时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车      (“有”或“没有”)违反交通规则.车经过      min到达收费站.   30.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做      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m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三、解答题(每空1分,共19分) 3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李军分别测得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到完全熔化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甲的温度/℃ 35.0 40.0 44.8 49.5 54.2 58.4 62.6 66.9 71.0 乙的温度/℃ 42.0 44.0 46.0 48.0 48.0 48.0 48.0 50.0 51.8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物质甲是      (选填“晶体”、“非晶体”). (2)温度44.0℃时,物质乙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2.小聪同学为了测量酱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将待测酱油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      g,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g. (2)将烧杯中的酱油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是       cm3. (3)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剩余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酱油的密度是      kg/m3. (4)小方设计另一种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方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然后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测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为V;
    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按该实验方案测出酱油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BC=      cm,tBC=      s,VB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34.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      .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      . (3)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      . (4)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 四、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35.画出图中光线ab和oc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36.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五、计算题(37小题6分,38小题6分,共12分) 37.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71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4s他听到了回声,求:
    (1)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 (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38.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另一种液体,瓶和液体的质量为0.64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4mm B.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g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考点】长度的估测;
    温度;
    质量的估测;
    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可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物理知识逐一分析,估测物体的实际物理量,选择正确答案. 【解答】解:A、一张中考物理试卷的厚度约为80μm,此项描述错误;

    B、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此项描述错误;

    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20℃,此项描述错误;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此项描述正确;

    故选D. 【点评】对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估测,往往能考查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观察,多思考.  2.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定量思想;
    推理法;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3.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的数值,关于它的单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微米 B.毫米 C.厘米 D.米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对PM2.5含义的掌握作答. 【解答】解:
    环保学规定:PM2.5是空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μm)的可吸入固体颗粒物.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PM2.5的了解,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4.“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  ) A.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 B.“神舟十号”飞船 C.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 D.在“天宫一号”内穿行的航天员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必须是相对静止,才容易对接,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天宫一号”相对于“神舟十号”飞船是静止的;
    但他们相对于发射塔架、远洋观测船、在“天宫一号”内穿行的航天员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所以相对于它们是运动的.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在选定参照物时,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存在位移的变化,那么被研究物体就是运动的,反之则静止;
    要充分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图1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m/s B.10m/s C.5km/h D.10km/h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计算题;
    比较思想;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公式v=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较大小. 【解答】解:3分37秒52≈218s,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的平均速度v==≈9.2m/s=33.12km/h;

    A、5m/s<9.2m/s,故A错误;

    B、10m/s>9.2m/s,故B正确;

    C、5km/h<33.12km/h,故C错误;

    D、10km/h<33.12km/h,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换算.  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由s﹣﹣t图象找出4s内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通过的总路程,即P、Q间的距离. (2)由s﹣﹣t图象找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象知:甲车4s内通过的距离为4m,乙车4s内通过的距离是12m, 则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甲车的速度v甲===1m/s;

    乙车的速度v乙===3m/s, 所以,v甲<v乙.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求小车的速度、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考点】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速;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减弱噪声有三个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解答】解:
    A、声音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B、公路旁安装“声障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错误;

    C、声音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此选项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空气温度不同,声音传播速度也不同.此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声音产生、传播、减弱噪声途径及声速影响因素及声音与电磁波异同点的掌握,考查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  8.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大 C.在校园周围植树能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音调来控制电路的 【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响度;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要听到声音需要三个环节,要有声源﹣﹣介质﹣﹣﹣健康的耳朵,还有是都有一定的听觉频率,不在听觉频率范围内也不能听到;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减弱噪声;

    (4)声控开关是控制声音的响度的. 【解答】解: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有声音产生,但是不一定能听到声音,如果该声音频率不在听觉频率范围就听不到,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故B错误;

    C、在校园周围植树能使得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故C正确;

    D、声控开关是控制声音的响度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声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属于记忆性知识考查,比较基础.  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声音的音调不同 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 C.文明城市要求植树种草,树木和花草既能美化城市也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 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双耳效应;
    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不相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

    (3)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4)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解答】解:A、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A错误;

    B、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我们用耳朵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故B正确;

    C、树木和花草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固体传播声音比气体快,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和减弱噪声的方法的理解,都属于基础知识.  10.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校正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A、眼睛近视的同学可以通过凹透镜进行矫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不合题意;

    B、桥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不合题意;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彩色的光带,是光的折射现象,不合题意;

    D、阳光下,树木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甲、丁 B.丙、丁 C.乙、丙 D.甲、乙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定性思想;
    推理法;
    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甲:三棱镜分解白光,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

    乙:水面上山的“倒影”,是水面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丙: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丁:笔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 因此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甲、丁 故选A.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12.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2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40cm处,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选C. 【点评】(1)掌握阳光聚焦的方法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2)凸透镜焦距的确定一般可用下面两种方法:①平行光聚焦法,如此题;
    ②二倍焦距成像法,即u=2f时成等大的实像.  1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 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 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 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 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4.下列描述的物态变化过程与水蒸气无关的是(  ) A.北方冬天晾在室外的衣服冷冻后也会变干 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冷冻的矿泉水,一会儿瓶上会出现很多水珠 C.冬天屋檐下出现的冰锥,在太阳出来后开始熔化 D.用电热水壶烧开水时壶嘴冒出大量的“白气”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解答】解:A、在北方的冬天,室外冻得发硬的衣服中的冰逐渐升华变为水蒸气离开衣服,从而使衣服变干,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矿泉水,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到温度较低的矿泉水瓶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雪后屋檐下的冰锥是雪熔化成的液态水凝固形成的现象,该选项的物态变化过程与水蒸气无关,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熟记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解决本题要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答】解:
    生活中的“白气”是液态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在的现象,都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A、演出时舞台上出现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冰棍周围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

    C、河面上出现的“白气”,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空气后液化形成的;

    D、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的“白气”,是壶中高温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喷出壶嘴后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液化形成的.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  16.2014年春季,西南地区遭遇大旱.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其原因是(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根据题意要寻找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果树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蒸发的原因,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那么减慢水分的蒸发可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本题把细水管放入果树下的土里,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 【解答】解: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减慢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故B错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错误.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减慢水分的蒸发采取的措施,要寻找减慢水分的蒸发的原因,必须知道减慢水分蒸发的方法有哪些?从而对症下药.  17.某研究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水从2℃升高到8℃过程中体积随温度变化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可以说明水的温度从2℃升高到8℃的过程中(  ) A.水的密度先变小后变大 B.水的密度保持不变 C.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D.水的密度一直变大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图析法;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由图示可知,水的体积的变化,利用密度公式ρ=分析,对于一定质量的水,当体积减小时,密度增大;
    体积增大时,密度减小 【解答】解:由图示可知,水的体积的变化是先变小,后又逐渐变大, 利用密度公式ρ=分析可知,一定质量的水,体积变小时,密度变大;
    反之,变小;
    所以,水的密度先变大后变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识图认图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18.有一体积为2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16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8×103kg/m3 C.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变为原来的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
    质量及其特性;
    天平的使用;
    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用天平测质量时,应坐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2)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此固体的密度;

    (3)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

    (4)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解答】解:
    A、用天平测质量时,固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故A错误;

    B、此固体的密度ρ===8g/cm3,故B正确;

    C、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故C错误. D、物质的密度与物体质量的多少无关,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正确实验和密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对质量、密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一道基础题目.  19.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C.称量时右盘应放置待称量的物体,左盘放置砝码 D.观察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处,表明横梁已平衡 【考点】天平的使用.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托盘天平的使用,包括以下步骤:放置;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放物体;
    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恢复平衡;
    读数.通过托盘天平的使用规则结合选择项中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故A说法正确. B、在调节横梁平衡时,首先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故B的说法正确. C、称量物体时,要将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在右盘里加减砝码移动游码.故C的说法错误. D、横梁平衡的标志有两个: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或者指针偏离分度盘中线的幅度相等.指针在分度盘中线处,表明横梁已平衡,故D的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综合了托盘天平使用中的放置、调节、放置物体、加减砝码等各方面的内容.题目的难度不大,综合性较强. 20.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李红想测出项坠密度.制作如下实验计划: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③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
    ④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测量项坠密度的实验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③⑤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应用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在测密度的实验中,先测质量,再量体积,是一般的实验步骤要求,这样可减小因物体沾水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解答】解:
    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先后顺序是:
    ①把托盘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③将项坠放在左盘中,往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读出质量;

    ④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②将项坠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此时液面示数;

    ⑤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项坠的密度. 故选A. 【点评】用天平与量筒测量固体的密度是力学中的重点实验,知道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过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空1分,共25分) 21.我国属于缺水的国家,污水净化有重要的意义.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发明的太阳能净水器,它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汽化 再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根据水的状态的变化来判断其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解:由图知,污水杯中的水在温室内变为水蒸气,所以是汽化过程;
    遇到罩后又由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 故答案为:汽化;
    液化. 【点评】此题考查了汽化和液化,要判断是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判断物质状态的变化.  22.如图1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 66 ℃.如图2所示,某同学在称量前,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天平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天平的使用. 【专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②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之前要调平: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与0刻度线对齐,平衡螺母相对于指针的偏转调节规律是”左偏右调”. 【解答】解:由图知:①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此时的温度为66℃. ②因为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所以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故答案为:66;
    右.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读数和天平的调节.需要清楚的是:在天平调节过程中,可以移动平衡螺母,在测量过程中,只能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  23.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在城市的很多地方都安装了摄像头,该装置的光学统主要是凸透镜,通过该装置能记录车辆及行人 倒立 、 缩小 的实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摄像头和照相机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 故答案为:倒立、缩小.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的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4.如图,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和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远处,则人应坐在离视力表 1 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应向她的 左方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首先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然后求出视力表和人之间的距离. (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解:(1)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也是3m,所以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人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是5m,所以人和视力表之间的距离是6m﹣5m=1m. (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向纸外,所以则被测者应向她的左方. 故答案为:1;
    左方. 【点评】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在平面镜成像习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25.某医院急诊室的氧气瓶中,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急救病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是 2.5 kg/m3;
    病人需要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取450g水凝固成冰后使用,其体积增大了 50 cm3.(ρ冰=0.9×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氧气用掉一半,质量减半,氧气还充满整个氧气瓶,体积保持不变,根据密度公式求得剩余氧气的密度. (1)已知水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可求水的质量,水结冰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V=可求冰的体积.然后利用冰的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即为450cm3的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了多少. 【解答】解:一瓶氧气的密度为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一半,质量减半,而体积保持不变,根据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ρ′=2.5kg/m3;

    水的质量为m=450g=0.45kg;

    由ρ=可得水的体积V水===4.5×10﹣4m3=450cm3, 水结冰后质量不变,由ρ=可得,冰的体积V冰===0.5×10﹣3m3=500cm3. 水结成冰,体积增大了△V=V冰﹣V水=500cm3﹣450cm3=50cm3. 故答案为:2.5;
    50.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本题关键,一是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状态,装入瓶子后,质量变化,体积保持不变;
    二是对于固体和液体来说,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26.星光大道推出的一名歌手叫石头,他可以模仿刘德华、李双江、腾格尔、黄宏等不同演员的声音,惟妙惟肖,被称为“魔喉”,他主要模仿这些人的 音色 .电磁波 能 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不能”) 【考点】音色;
    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简答题;
    声现象;
    信息的传递. 【分析】声音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他主要模仿这些人的音色. 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音色;
    能. 【点评】本题考查电磁波的传播以及音色的理解.  27.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图 B ,其矫正做法是 D 图. 【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本题要抓住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解答】解: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由题意可知:正确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的是B图,其矫正做法正确的是D图. 故答案为:B;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考的热点.  28.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 A 尺精密度;
    就使用方法而言, B 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
    物体的长度为 2.41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比较思想;
    图析法;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分度值就是每相邻两刻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程度高;

    (2)放置刻度尺时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 (3)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其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但只准确到分度值所对应的那一位,如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则准确到毫米级,毫米级以下为估计值. 【解答】解:(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
    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 (3)如图A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末端刻度值为2.41cm,物体长度为2.41cm. 故答案为:A;
    B;
    2.41.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是一道基础题.正确观察的关键是视线在终端刻度线的正前方,视线与刻面垂直,看清大格及小格数.  29.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 40km/h .如果这时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则车 没有 (“有”或“没有”)违反交通规则.车经过 3 min到达收费站.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应用题. 【分析】圆形标志牌是限速的标志,表示车辆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标志牌上速度值,标志牌上速度的单位是km/h;

    将10m/s换算成km/h,然后和标志牌上的最大速度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方形标志牌上的数据表示该地距离收费站还有2km的距离,根据求出汽车到达收费站的速度. 【解答】解:圆形标志牌上的40,表示在该段路程中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这是车的速度,没有超过所限制的最大速度,没有违反交通规则;

    车辆行驶的时间. 故答案为:40km/h;
    3.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交通标志牌的含义、速度的有关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是一道好题.  30.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做 匀速 直线运动. 甲车通过0.6m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6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1.2 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 小于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图析法;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观察给出的路程时间图象,路程和时间都是成正比,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要判断路程和时间可从图上找不同的点判断. (2)分别找出A、B两点对应的距离,然后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 (3)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得甲、乙速度即可. 【解答】解:
    (1)图(a)是路程和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路程为0.6m时,对应的时间是6s;

    (2)观察图(b)可知,A点距离为0.6m,B点距离为1.8m,所以AB段乙车通过得路程为1.8m﹣0.6m=1.2m;

    (3)由图(a)可知,甲车2秒通过的路程为0.2m,所以甲车的速度v===0.1m/s;

    由图(b)可知,乙车3秒通过的路程为0.6m,所以乙车的速度v′===0.2m/s,所以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故答案为:(1)匀速;
    6;
    (2)1.2;
    (3)小于. 【点评】本题为图象分析题,能从图象上找出对应的点进行分析和计算是关键.  三、解答题(每空1分,共19分) 31.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李军分别测得甲、乙两种物质从固态到完全熔化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甲的温度/℃ 35.0 40.0 44.8 49.5 54.2 58.4 62.6 66.9 71.0 乙的温度/℃ 42.0 44.0 46.0 48.0 48.0 48.0 48.0 50.0 51.8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物质甲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非晶体”). (2)温度44.0℃时,物质乙是 固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根据表格中数据结合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进行判断;

    (2)判断44.0℃时是否达到熔点,从而可以判断乙的状态. 【解答】解:(1)由表格中数据知,甲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甲是非晶体;

    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乙是晶体,且熔点为48℃;

    (2)温度44.0℃时,还未达到乙的熔点,所以乙未开始熔化,是固态. 故答案为:(1)非晶体;
    (2)固态. 【点评】此题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熔点概念的理解.  32.小聪同学为了测量酱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将待测酱油倒入烧杯中,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由图可知天平标尺的分度值是 0.2 g,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72.2 g. (2)将烧杯中的酱油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如图乙所示),量筒中酱油的体积是 40 cm3. (3)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剩余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酱油的密度是 1.125×103 kg/m3. (4)小方设计另一种测量酱油密度的实验方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酱油,再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m2;
    然后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测出量筒内酱油的体积为V;
    酱油密度的表达式是ρ=.按该实验方案测出酱油的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压轴题;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天平标尺上最小的一格代表的质量叫标尺的分度值;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首先要明确标尺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 (2)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相平;

    (3)已知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和剩余酱油和烧杯的质量,可以得到量筒中酱油的质量;
    已知酱油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得到酱油的密度. (4)小方的方案中“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会使得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内,从而使密度出现很大的误差. 【解答】解:(1)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m1=50g+20g+2.2g=72.2g;

    (2)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量筒中酱油的体积为V=40cm3;

    (3)剩余酱油和烧杯的质量为m2=27.2g 量筒中酱油的质量为m=m1﹣m2=72.2g﹣27.2g=45g, 酱油的密度为ρ===1.125g/cm3=1.125×103kg/m3. (4)小方不可能把烧杯内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内,导致测量的酱油的体积偏小,由公式ρ=知:密度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0.2;
    72.2;
    (2)40;
    (3)1.125×103;
    (4)偏大. 【点评】此题中考查了关于液体密度测量的基本技能,包括天平、量筒的读数,运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等.  3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秒表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缓 (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BC= 5.0 cm,tBC= 1 s,VBC= 0.05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实验题;
    比较思想;
    实验分析法;
    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公式v=,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
    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

    用公式v=计算平均速度.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v=,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 (3)由图知,sBC=5.0cm=0.05m,tBC=15:35:23﹣15:35:22=1s, 则vBC===0.05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
    刻度尺;
    秒表;
    (2)缓;
    (3)5.0;
    1;
    0.05;
    (4)大.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  34.如图所示的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 (1)此时,你能听到音乐声吗?答: 能 .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的音乐声有什么变化?答: 逐渐减弱 . (3)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答: 不能 . (4)这个实验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真空不能传声 .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解:(1)因为气体和固体都能传声,所以广口瓶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后,音乐声仍然能通过广口瓶软木塞和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人能听到音乐声;

    (2)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音乐声会逐渐减弱;

    (3)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事实上是不可能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故答案为:①能;
    ②逐渐减弱;
    ③不能;
    ④真空不能传声.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这个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事实上把瓶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法.  四、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35.画出图中光线ab和oc通过透镜前后的完整光路.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图像综合题. 【分析】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解答】解: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点评】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36.如图所示.A′B′是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连接AA′、BB′,作AA′、BB′的垂直平分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往的题目都是根据物体作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而此题是根据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总之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灵活运用.  五、计算题(37小题6分,38小题6分,共12分) 37.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71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4s他听到了回声,求:
    (1)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 (2)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汽车的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假如当汽车在A点按喇叭,到B点听到回声,用时4s,那么声音则从A点发出,传递到山崖后返回到B点,用时也是4s.汽车和声音的速度和与4s的乘积就是A点离山崖710m的2倍,即可求出车速.根据时间4s,求出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就是AB之间的路程,根据A点离山崖710m,就可以求出B点离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设汽车的速度为v,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题意得:
    ×4s=710m×2 解之,得:v=15m/s 汽车行驶路程s=vt=15m/s×4s=60m 汽车听到回声时和山崖之间的距离是:710m﹣60m=650m 答: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650m,汽车的速度是15m/s. 【点评】本题难度大,考查学生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和声音传播后产生回声的原因,需要熟练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解题.也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学过的线段图来解.  38.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1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4kg,用此瓶装另一种液体,瓶和液体的质量为0.64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考点】密度的计算;
    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已知瓶的质量和装满水后的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同样可求液体质量,因为都装满瓶子,体积相同,根据公式可计算液体密度. 【解答】解:m水=m1﹣m瓶=0.4﹣0.1Kg=0.3Kg,m液=m2﹣m瓶=0.64﹣0.1Kg=0.54Kg, 所以. 答:这种液体的密度是1.8×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