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导游词 >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王治安,邵荣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开发与保护对策研究(王治安,邵荣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

    时间:2020-02-25 07:21:21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肩负着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保障库区水质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国家应在水源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快生态经济建设,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适应水源保护的新发展模式。十堰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保护开发并举,实现水源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 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十堰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承载地

     

    京津华北地区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京津华北平原严重缺水的现实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全局性制约因素。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多年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m3,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目前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资源紧缺,造成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之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仅制约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津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显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经济、生态价值,中线工程建设使十堰在国家水资源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处,十堰库岸线长3524.8km,占全库4610.6km的76.4%,是水源保护最为敏感的地区,直接关系中线工程向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的供水安全。保障水质,保证北京等地饮用水安全,十堰肩负重大政治经济社会责任,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的承载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二)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设和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关键

     

    1、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所在地,供水保证的关键在十堰。

     

    丹江大坝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届时坝顶高程将由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功能相应由防洪、发电、灌溉为主转化为防洪、供水、发电为主,是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控制性工程。

     

    2、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重点淹没区,移民安置的关键在十堰。

     

    工程按170m水位正常蓄水后,淹没涉及湖北、河南5个县市区,我市占4个;
    41个乡镇,我市占30个;
    城集镇16个,我市占14个;
    单位581个,我市占436个;
    工矿企业163个,我市占121个;
    淹没我市土地面积158.7km2,占淹没总面积的52%。

     

    3、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源保护的关键在十堰。

     

    十堰所辖5县1市2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汉江流经郧西、郧县、丹江口市,过境长度216km,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 亿m3,约占全库年汇入量364亿m3的90%。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有10条在我市境内。堵河为汉江的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12431km2在十堰境内,流经我市竹溪、竹山、房县、张湾区,年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高达60多亿m3。丹江口水库在我市境内的水域面积目前为450km2(其中汉库380km2,丹库70km2),大坝加高蓄水后将增至620 km2(其中汉库530 km2,丹库90 km2),占水域总面积的比例均达60%。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核心水源区的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既给十堰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使十堰面临着巨大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敢于和善于迎接挑战是十堰抓住和用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机遇的关键。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机遇

     

    1、扩大十堰对外影响力。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我国北方东、中部经济带之间,具有结合带的地位,正好是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轴线,与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结合运用,对于南北1200km地带的国土经济开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纽带。

     

    中线工程纵越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主要供水城市为:北京、天津市;
    河北省6个省辖市74个县级市(或县城);
    河南省11个大中城市30个县级市(或县城),覆盖15.51万km21.2亿人口,城市范围受益人口3468万人。据模型测算,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带来GDP增量达到6864亿元。中线工程的建设把水源区与受水区紧密联系起来,将密切中央国家机关及京津等受水区与十堰的鱼水关系,将有助于构建水源区资源与受水区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互补的“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架起十堰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捷通道和桥梁,拓展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

     

    2、促进十堰经济结构调整。

     

    大坝加高工程静态投资24.3亿元,混凝土浇筑量为128.6万m3,土石坝填筑量为535.6万m3。工程开工建设,可带动建材等产业和关联产品需求,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聚集效应,使十堰第三产业越上一个新台阶。

     

    根据国家批准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规划2010年前十堰生态建设总投资8.2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万公顷,坡改梯2.6万公顷,造林9.3万公顷,河堤整治185km,新建河堤420km,建沼气池4万口,节柴灶10.3万个。规划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淹没企业恢复重建投资5亿元,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等级和产品品质。

     

    3、加快优化十堰城镇布局。

     

    根据征地移民规划设计报告,交通设施及港口码头恢复改建投资6亿元,库周交通恢复投资2.8亿元,电力、电信、广电、水电等专业项目恢复改建补偿投资1.3亿元,城镇迁建补偿投资8.9亿元。2010年前,《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安排十堰水污染防治总投资14.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7亿元,新建或完建污水处理厂11处,建设垃圾处理场6处。交通、电力、广电等部分专业设施重建及城市污染治理项目建设,有助于十堰市基础设施的重新整合、更新和改造,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城镇迁建,对于推进十堰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城镇整体规划、功能载体,优化库区城镇带布局,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4、促进库区脱贫致富。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农村移民安置补偿投资52.3亿元。通过搞好移民安置规划,合理确定环境容量,采取以有土安置为主、以外迁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较好地解决多年积存下来的老移民问题。水源区生态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培育符合当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优势的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移民与解困、农民脱贫致富与环境改善的多赢目标。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十堰带来的挑战

     

    1、淹没损失大,恢复重建困难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大坝由加高蓄水后,将增加我市淹没处理面积158.7km2,淹没涉及城镇14座,受影响人口11.6万,郧县柳陂镇,丹江口市浪河、均县镇的淹没及影响比重分别为69.4%、46.1%、100%。库区自然生态体系、生产生活体系均需重构;
    淹没我市耕园地12.46万亩,致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淹没我市公路826km,桥梁25座,码头72座,交通运输体系被打乱。在一定时期内,库区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将十分突出。

     

    2、动迁移民多,搬迁安置任务重。

     

    移民工作是中线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73年底建成,动迁人口28.7万人,外迁及后靠安置移民又逢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移民补偿很低。4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我市人均移民经费仅1200元左右,许多遗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库区经济发展滞后,致使库区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截至2005年大坝加高工程开工,丹江口库区农村人平纯收入仅有1900元,比全国低1755元,比全省低1699元,比全市低490元。

     

    丹江口大坝加高蓄水后,涉及我市淹没及影响区人口11.6万人,加上淹地不淹房需搬迁人口,到规划水平年,需动迁人数17.48万人,其中农村生产安置人口12.5万人。不考虑防护工程,规划出县安置8.5万人。社会重组将导致库区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加,确保移民“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保持库区稳定任务十分繁重。

     

    3、比较优势降低,库区产业发展受限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确保一库清水,对十堰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严格限制各类经济开发活动和禁止排污行为,关停一批污染严重企业,限期治理一批重点污染企业,永久性禁止高污染企业。这既增大了选择招商项目的局限性,也提高了新上项目的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了本地企业潜在的比较优势,影响库区产业结构。

     

    淹没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各项配套设施较为完备,区位优势和软硬环境较好。淹没企业重建、专业设施复建只能在海拔更高的地方进行,投资成本增加,恢复到迁建前的软硬环境,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还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淹没输电线580.3km;
    电信线925km;
    广播电视线816.7km;
    水电站8座,装机3845kw;
    抽水泵站207座,装机31936kw。与这些被淹没的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非淹没企业和农户将因此而生产经营艰难,并可能迫使其寻找新的投资区域或出路,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

     

    与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相关企业的关停转产重建和库区非淹没企业的经营困难,还会带来农村增收渠道变窄,甚至有可能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体系中断,出现新的农副产品卖难问题。

     

    4、税源损失严重,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使我市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据我市财政部门初步测算,中线工程的实施,因企业关闭、企业迁建、发电减少等原因,静态算帐,每年将直接减少我市财政收入5.02亿元。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支出却将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

     

    在工程建设时:一是财政刚性支出多、负债大。其中企业因迁建停产,预计增加下岗失业人员6326人,年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1628万元,减少社会保险五项基金收入2847万元。二是移民搬迁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按每迁1人100元的行政成本计算,需增加行政经费支出1748万元。三是丹江口库区的文物搬迁保护投入需6亿元左右。四是与库区建设相配套的财政支出大大增加,仅生态环境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需增加支出27亿元以上。

     

    在工程完工蓄水后:一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投入大。仅新建的11个污水和6个垃圾处理项目,就需地方配套资金近5亿元。二是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初步测算,每万吨污水处理出水标准由ⅠB级提高到ⅠA级需增加设备投入200万元,每天增加运行费用0.25万元。仅此一项,全市需增加设备投入近6500万元,年增加运行成本2960万元。三是税式支出增加,按照国家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企业迁建投产后可享受税收优惠,将增加财政税式支出。同时地方财政在库区减灾、移民遗留问题上的支出将会增加。四是淹没重建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库区淹没的土地资源、蔬菜基地、工矿企业、基础设施、城镇和村庄等,虽然迁建成本由国家补偿,但国家仅对最基本的设施及建筑物进行补偿,而恢复迁建前的软硬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5、水质标准要求高,水源保护任务艰巨。

     

    水源保护是投资逾千亿元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目标。虽然丹江口水库现状总体水质良好,但十堰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坝的淹没、阻隔、径流调节对气候、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方面将产生不利影响。十堰本身具有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荷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任务极其繁重。一是山地灾害多,水土流失严重,仍有86万亩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有1.19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靠耕种坡耕地为生农户尚有8.3万户30余万人需生态移民。二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会对水源保护带来压力。三是面源污染严重。据1997年以来的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结果,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达到1.2mg/L左右,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1.3倍左右,其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所致。丹江口水库现为中营养状态,局部水体有富营养化的可能。四是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蓄水,库区移民将大量被安置到城区和公路沿线乡镇。加之全国各地的大批建设者、旅游者的进入,库区人口数量剧增。人口对象的复杂化、外出活动的频繁化,使库区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库底消毒清理、医疗救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面临更大更艰巨的任务。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未来一个时期,十堰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支持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妥善安置移民,确保一库清水,确保库区稳定;
    二是努力成为湖北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支撑点,谋求新的更大发展,建设国际化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围绕两大任务目标的实现,十堰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局为重,坚持保护开发并举,投入利用并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移民安置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全面改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实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

     

    1、打“调水牌”,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

     

    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重点在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规模经济。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放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十堰要以南水北调为契机,巧打“南水北调牌”,以建设成南水北调核心水源经济区为中心,制定并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增强市域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发展,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

     

    放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超前城市规划。借淹没区城镇迁建机遇,优先考虑建立以十堰城区周边中心建制镇和库周乡镇为结点的区域网络,逐步增强十堰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要以“三城联创”为契机,围绕国际化汽车城、水电城、旅游城、生态城和区域性中心城的目标来进行。一是突出城市交通、信息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三是依托南水北调工程,借水造景,借山造势,构建丹江口水源区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丹江口水库十堰区域的库岸生态整治和国土绿化试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河源文明建设为抓手,沿库岸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水源保护、休闲度假和知识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文化圈。四是在主城区大力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光彩工程”,努力建成一批体现都市风貌和南水北调特色的市政标志性设施。

     

    2、走“特色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在湖北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其他发达地区保持较快发展的背景下,十堰在肩负水源保护重任的同时在经济发展上要有所作为,必须走特色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更快的增长速度提高收入。要以体制创新、环境创新为前提,以挖掘内部潜力为基础,以激发各方积极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以建立内在、自主、良性循环的增长要素为目标,建立起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产业结构。一是面向城市,借南水北调品牌优势,重点瞄准关联产业带动作用大、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山水旅游等朝阳产业,在壮大汽车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打造十堰新的主导产业。二是面向农村,从水源保护出发,结合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及标准化的安全农副产品加工,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有机茶叶等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综合提高山区资源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加强对企业研究开发活动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创造有利于高科技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促进高新技术转移,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和水平,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实力和产业结构抵御市场经济周期风险的能力。逐步形成与饮用水源保护相适应,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汽车水电产业为支撑、旅游及生态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3、举“创新旗”,建立招商引资暨对口支援新体制。

     

    水源保护将密切中央国家机关及京津等受水区与十堰的鱼水关系,“调水源头”是十堰进行招商引资和争取对口支援的“金”字招牌,为十堰引进资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中线工程建设中,十堰争取对口支援促进招商引资是资本流入的有效途径。要借鉴计划经济条件下,三峡对口支援库区的成功做法,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以水为“媒”,改革体制,创新发展。认真分析水源区优势资源现状,研究受水区市场优势产业和高新企业,找准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结合点,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与受水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匹配的招商引资暨对口支援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既可以吸引京津企业来我市投资兴业,我市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发达地区的市场分工中去,分享南水北调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成果。

     

    4、安“推进器”,妥善安置库区移民。

     

    移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社会性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败的关键。丹江口库区移民具有二次淹没二次搬迁的特殊性。从今年起,我市每年动迁移民3万人以上,农村居民多,安置时间集中,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移民安置要符合水源区实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本着对工程负责,对移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做好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一要落实责任,规范征地移民工作的管理。要研究相关政策和规划,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移民权益,把确保移民搬迁后收入高于现状、生活水平好于现状、生存环境优于现状作为移民安置工作的底线。二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制定实施规划,提高征地移民工作的质量。农村移民安置,要防止出现失地移民。城镇、工业企业、专项设施的迁建,要考虑长远问题,促进区域发展。三要精心组织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严格依法监督和检查。注意尊重移民意愿,公正公开按章办事。四要加强移民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就业率。要用培训手段促使移民学习技能,掌握谋生和创收本领,早日实现安稳和致富目标,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5、铸“闪光点”,扩大十堰对外影响力。

     

    对外影响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实力的具体体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十堰提供了难得的宣传机遇。中线工程建设,十堰贡献最大,损失最大,水源保护最敏感。要充分挖掘、利用南水北调的品牌优势,宣传优势资源,抢占宣传战略高地,先声夺人造势,形成聚集效应展示形象。以“服务南水北调,促进十堰发展”为宣传主题,把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地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十堰的影响、十堰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十堰未来与工程效益的关系等闪光点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精心策划选题,利用强势媒体宣传造势,扩大十堰对外影响力。

     

    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一)、国家应设立丹江口库区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

     

    将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设立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特区,成立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调水管理局,既受省级政府的管理,又受中央政府的重点支持,是为重大工程项目专设的生态特区与经济专属区,中央政府对其实行计划单列,专门为丹江口库区制定建设规划与管理办法,并颁布相关法令进行依法管理。

     

    (二)、国家应考虑建立稳定的水源保护投资体制

     

    水价是引导水资源流动的指示器。水价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水资源费即资源水价,也叫水权价;
    二是反映生产成本和产权收益的工程水价;
    三是水污染处理费,即环境水价。水价的确定要有利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有利于改善生态系统和防治水污染。增加水价提高水的价值和减少浪费是避免水资源危机的手段之一。北调之水应以水资产的形式遵守价值规律,考虑保护者(贡献者)的受益问题。因此,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价构成中,国家要建立“以水补水”的良性循环机制,适当提高资源水价和环境水价,明确开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费,用于库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三)、国家应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移民政策,使移民能长期共享调水收益成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库移民,与其他水库移民相比,时代背景、水质要求、环境容量、移民心态等大不一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淹没库区农民的土地、房屋及其他有价值设施等投入,没有将其全部纳入水价成本中。未来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调整水价,其水价提高的收益,库区农民和移民就难以从中受益。因此,应当考虑对库区农民和移民的长远发展进行经济补偿,探索解决库区农民和移民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问题,研究“投资型”移民政策,将淹没的土地、房屋及其它有价值设施进行评估,加上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参与水源工程建设,使移民和水源工程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长期共享调水效益,移民区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为股东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建设期安置移民的费用用预支若干年应得收益解决。

     

    (四)、国家应采用倾斜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工程。基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的固有特点,水源区有相当一部分投资靠地方政府落实,如水源保护、管网建设与维护等投资很难纳入水源工程的计量范围,属非经营性资产,主要体现社会效益,无法通过经营资源或其他方式从市场获得补偿。水源区地方政府经济基础薄弱,投资能力有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中央政府应采用倾斜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库区、水源区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撑。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提高中央扶贫资金的规模和扶贫年限,国家和地方分配各项常规经费时对水源区优先照顾和增加投入。二是中央应比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对水源区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减免政策。三是享受高新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鼓励水源区外贸出口创汇实行优惠的外汇留成政策,建立保税区;
    运用差别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对生态环保型产业给予低税或免税。四是对因调水需要库区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标准由Ⅱ级提高到Ⅰ级而增加的产业运行成本,由国家给予补助;
    加大的生态建设及维护投入应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范围,或通过设立丹江口库区及水源区生态建设保护基金的方式予以解决。五是实施金融扶植政策。中央银行应加大对基层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力度,为库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利用差别利率增加对库区企业和农村开发贷款以及政策性贷款;
    大力发展库区的资本市场,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多渠道扩大发展资金来源。同时探索适合工程特点的其它金融服务方式。

     

    (五)、国家应制定并尽快出台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同为国家跨区域的特大型水利工程,而且南水北调工程属于准公益事业。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在同一流域是统一的整体,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需要国家像对待三峡库区一样统筹规划,从现实和长远两个层面考虑,制定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应的配套倾斜政策,如建立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国家机关和受水区对十堰开展对口支援等。

     

    (六)、国家应将水源区作为国家第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并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区尽早启动实施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位于我国内陆由中央山区向丘陵平原过渡的汉江中段,为我国中西结合、南北过渡的自然生态屏障。在十堰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既可以总结可以为国家更好地总结类似流域生态补偿、区域生态补偿和其他类型生态补偿机制并示范推广。

     

    (十堰市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