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应对思考_收入差距扩大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应对思考_收入差距扩大

    时间:2020-03-15 07:15:0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农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应对思考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黄淮经济带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预期达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二三产业比重有较大提升”,为黄淮四市(以下简称“四市”)带来发展机遇。驻马店作为“四市”之一,近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取得长了足发展,但农民收入在全省、全国仍处于相对落后层面,如何正视差距、准确定位、抢抓机遇、率先增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时期内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驻马店市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经济增速陡然下滑的不利局面,把战危机、保增长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来抓,农民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逐步实现了由农业增长型向农业推动型的悄然转变。  

    (一)增长态势:第三次步入“快车道”  

                                          

    图表一:1978年以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态势  

    改革开放30年来到,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收入水平呈“阶梯状”不断抬高(见图表一),总体经历了三次快速增长和二次缓慢爬升的阶段性变动,每阶段波动周期为六年,目前正值第三次快速增长期。具体表现在:  

    ①首次快速增长(1980-1985年),农村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民年均增收28.1%;
    ②首次缓慢爬升(1986-1991年),受结构不合理、市场疲软、价格“剪刀差”等深层次矛盾影响,年均增收不足0.3%;
    ③二次快速增长(1992-1997年),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年均增收31.6%;
    ④二次缓慢爬升(1998-2003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年均增收不足0.6 %;
    ⑤三次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在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和连续六年农业丰产的双重推动下,农民收入第三次步入“快车道”。六年来,人均纯收入由2226元持续增长到4216元,增加1.44倍,年均增收14.1%,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其中2004-2008年间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增收之多、增幅之大、增长之稳,实属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之最。  

    (二)收入结构:“劳+种+畜”三元格局基本形成  

        

    图表二: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构成  

    1、种植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多年来,种植业一直是全市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支柱性产业,农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长期保持在50%以上,种植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在37%以上。新世纪以来,农业比重虽略有下降,但在农民收入中仍占主导地位。2009年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6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65%。  

    2、工资收入是农民收入又一主流2009年全市实现劳务输出221万人,劳务收入达120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462元,占纯收入的34.7%,比2001年提高11个百分分点。其中,外出从业收入1081元,占工资性收入的74%,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主流。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后,全家“一年吃饱饭,二年穿新衣,三年盖新房”。  

    3、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地位日趋突出目前,全市已建成规模养殖场(区)2178个,“杜长大”优质三元种猪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销售中心20多个,“正良”牌生猪在上海、北京、深圳和武汉市场获得准入证。2009年全市完成牧业总产值172.6亿,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高达42%。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60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3%,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24.3%。  

    (三)增收因素:政策、农业、劳务、养殖等共同推进  

        

    图表三:2001-2009年收入构成要素对增收贡献率  

    1、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大动力  

    本世纪伊始,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国家、省陆续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仅彻底取消流传中国2400多年的“皇粮国税”,而且还通过农业四补贴、两免一补、能繁母猪补、生猪良种补等强力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农民在减负和补贴中双重受益。据测算,因免征农业税和领取各项补贴,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221元,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9.6%。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强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大动力。  

    2、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大市,农业丰则基础牢。连续六年的丰产丰收,使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661.7万吨,已连续四年保持在600万吨以上,与2000年相比增长79%。其中,小麦总产413.4万吨、比2000年增长79.4%,玉米总产200.4万吨、比2000年增长160%,为农民持续增收奠下坚实基础,2001-2009年全市农民种植业纯收入由758元提高到1615元,增加1.1倍,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6.8%。  

    3、劳务经济蓬勃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广阔空间  

    多年来,全市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三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并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意见》,全市劳务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01-2009年全市劳务输出人员增长1倍多,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2.5倍,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5.4%,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增长2.7倍、在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成为农民快速增收的关键。  

    4、畜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为农民持续增收注入新活力  

    新世纪以来,在科技兴牧、依法治牧、以工强牧等强力措施推动下,全市畜牧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夏南牛”被评为中国第一个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泌阳驴保种场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13家企业通过畜产品产地认定,发展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县4个、全国生猪调出大县7个、全国肉牛大县2个,为农民增收注入新活力。2001-2009年全市肉产量增长20%、年均增长2%,牧业产值增长1.5倍、年均增长10.7%,畜牧业纯收入增长77%、年均增幅6.5%,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11.3%。  

    二、区域内及四市、全省、全国对比差距尤存  

    纵向对比,新世纪以来驻马店市农民增收趋势向好,但横向对比,收入现状并不十分乐观,在黄淮四市中劳务和非农产业收入仍显不足,在全省、全国长期徘徊于后进层次,县区间发展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旧突出。  

    (一)“黄淮四市”相比:劳务和非农产业仍显不足  

    图表四:2009年黄淮四市农民收入构成表            单位:元/人    

    单位  

    人均纯收入  

    一、工资  

    性收入  

    二、家庭经营纯收入  

    #①一产业  

    ②二三产业  

    三、其他  

    驻马店  

    4216  

    1462  

    2486  

    2264  

    222  

    268  

    商丘市  

    4054  

    1640  

    2159  

    1915  

    244  

    255  

    信阳市  

    4618  

    1838  

    2552  

    2270  

    282  

    228  

    周口市  

    3908  

    1644  

    2120  

    1773  

    347  

    144  

    1、收入水平中等靠前,增收速度中等偏后。从收入水平看,2009年驻马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四市”第二,比居首位的信阳市低402元,分别高出周口、商丘市308元、162元,处于中等靠前位次。从发展速度看,九年来驻马店年均增幅9.2%,比周口市高出1个百分点,但与信阳和商丘市相比分别低1.1和0.1个百分点,处于中等偏后位置。其中,“十一五”前四年驻马店年均增速14.1%,在“四市”中增速最慢,分别比商丘、周口和信阳市低0.6、0.4和0.2个百分点。  

    2、农业收入比重偏高,农户非农产业有待发展。黄淮四市”作为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难兄难弟,长期形成的收入模式相近,农业所占比重偏高。就驻马店而言,一方面目前农业比例不仅远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在“四市”中仍显偏高。2009年农民纯收入中来自一产业的比例高达53.7%,与全省相比高4.2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周口、信阳和商丘8.3、4.5和6.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农户非农业产业发展缓慢、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农民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仅有222元,分别比周口、信阳、商丘低125元、60元、22元。农业和非农产业发展失调,极易造成收入来源单一,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3、劳务输出起步略晚,工资收入明显不足。驻马店劳动力资源居“四市”第二,耕地面积居“四市”之首,人均耕地1.67亩,高于其他三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务输出进程。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十一五”初期,周口、商丘和信阳市劳务输出已分别达242万、240万和214万人。驻马店与三市相比起步略晚,创收能力明显不足,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比信阳、商丘和周口市低376元、178元和182元,在四市中劳务收入最低,这也是驻马店农民收入水平在四市中不能超前的主要原因。  

    (二)全省、全国相比:长期徘徊在后进层次  

        

    图表五:新世纪以来主要年份全市、全省、全国农民收入对比

    1、人均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驻马店市农民收入在全省排名15-17位间来回震荡,进入本世纪后一直在全省第16位的落后层面长期徘徊,增速与全省相比依然缓慢。2001-2009年全市农民收入年均增幅9.2%,比全省低1.1个百分点,九年内有五年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幅,与全省差距由144元逐年扩大到59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2009年驻马店市农民收入比全省2008年低238元、比2007年高364元。由此推断,目前全市农民收入水平比全省至少落后一年以上(见图表五,箭头标示)。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是非农产业收入严重短缺,人均二三产业家庭经营纯收入比全省低28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3%。  

    2、人均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本世纪以来九年间,驻马店农民收入年均增幅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其中以“十一五”期间的增速差异最大,比全国平均增幅低1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农民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与新世纪初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高达937元,九年间差距增加524元,并呈逐年拉大之势。2009年驻马店市农民纯收入仍未超过全国2007年水平(见图表五,箭头标示)。由此推断,目前全市农民收入水平比全国落后近两年。  

    (三)区域内部相比:县区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图表六:2001年以来全市收入高、低县对比  

    1、县区间收入差距由1343元缩小到782元。县域收入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各县区农民收入水平看,2009年处于全市平均水平以下的县区有五个,除正阳外其余四县(平舆、上蔡、新蔡、泌阳)均为国家或省级贫困县。收入最高的西平县(4683元)与最低的新蔡县(3902元)差距782元,与2001年相比减少561元,且近年来一直稳定在800元左右。从产生县区收入差距的深层原因看,因县域间发展环境不同、增收因素各异,农民收入差距还将在逐步缩小的过程中长期存在。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764元持续扩大到8095元。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是多年历史遗留问题。2001-2009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2.41持续扩大到1:2.92,收入差距由2764元持续增加到8095元,城、乡居民收入曲线呈典型的“喇叭口”走势(详见图表七)。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增收幅度远远超过农村,九年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六年低于城镇,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幅12.1%,超出同期农民纯收入增幅2.9个百分点。从曲线走势看,城乡收入差距仍有“尾大不掉”之势,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图表七:1990年以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三、产生差距的根源是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较多  

    以上可以看出,驻马店不论是“四市”对比,还是与全省、全国对比均不同程度存在差距。究其根源,主要是农民增收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乡村人口等客观因素,以及结构调整、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等后发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实现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诸多约束因素未能消除,甚至个别因素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因灾减收突出。驻马店市属季风型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燥,极易形成旱涝灾害。据有关部门统计,建国60年来全市出现较大涝灾的年份16年、旱灾18年。目前全市农田水利设施虽有明显改观,但与全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黄淮四市中生产条件最差。至2009年底,全市旱涝保收田仅占常用耕地面积的5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比商丘、信阳和周口市分别低30个、6个和3个百分点;
    平均每万亩常用耕地拥有机电井275眼,比商丘、周口分别低160眼、93眼。农业生产仍未完全摆脱“自然农业”格局,难以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是农民增收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首要难题。如,2003年全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2.4亿元以上,导致农民人均种植业收入因灾减少334元,农民纯收入水平出现大幅度下滑,幅度高达17%。  

    二是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后劲渐显不足。2009年全市农民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59%,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产业收入占92%,第一产业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65%,种植业收入中粮食收入占81%,依然是“唯农、偏种、重粮”的传统经济模式。该模式在农业丰产丰收、价格大幅度上涨,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如,“六五”、“八五”期间以及“十五”以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均与该时期农业增产、价格上涨密切相关,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但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就现有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经济环境,短期内传统农业对推动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农业增收后劲不足。甚至灾年之际,农业生产还可能会减产、减收,成为农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