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经典阅读
  • 学习工具
  • 成语大全
  • 歇后语
  • 周公解梦
  • 名人名言
  • 格言
  • 经典语句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工具 > 格言 > 为和谐努力奋斗 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为和谐努力奋斗 长久的和谐需经持久努力

    时间:2020-01-18 07:52:2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和谐社会的概念是一种理论创新,并将导致实践创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又是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仅有其整体的、长远的重要意义,是必由之路;
    也有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更是当务之急。兹事体大,内涵深广,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终极目标

      “社会”两字,与文化一样,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对应于经济、政治、文化,指不属于上述领域的其他空间;
    广义的社会则无所不容,囊括前三者,形成大局。和谐社会,一般应从广义理解,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基础上的最高层次和最大平台。

      纵观人类历史,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充满了各类矛盾。但是,对立只是动力,发展要靠统一。故“和为贵”乃至理也。经历小康而臻大同,古人憧憬的,无非是一个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剖析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和文化繁荣,综合起来,也不外是一个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地区以至和谐世界,都在理想之列。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或再加生态文明,一言以蔽之,归结为和谐社会。无论是空想或科学,没有比和谐社会再好的境界,再美的设想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讲科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结蒂,也体现为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全面协调的社会、永续不衰的社会和人人尽其能、得其所的社会。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动尽脑筋、洒出热血所寻找和追索的,都纳入了和谐社会的蓝图。

      作为终极目标,和谐社会是高水准的,宏伟又精细,一丝不苟,一招不乱。对照现实,无论是当代或近代,时时、处处和事事都存在欠和谐现象和不和谐因素。正是如此,我们必须强调和谐,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防止南辕北辙,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这样,可以积小胜为中胜、大胜,而不能急于求胜,轻言已经够和谐或基本上和谐了。

      基本点在公平两字

      和谐之道甚多,四通八达,而其基本点却在公平。所以产生和存在不和谐、欠和谐,种种原因,大多与忽视、漠视和轻视公平、违反公平而来。“不平则鸣”,说白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以公平为原则,认知之,宣扬之,奉行之,落实之,始能达到和谐的目标。

      公平,或分解为公正和平等,是处理任何事情的重要尺度。公正者,不偏不倚,主持公道和正义,旨在调节矛盾、淡化矛盾、消除矛盾;
    平等者,不歪不畸,遵守同样的规程,享受同样的权益,由于差异而造成的矛盾就告退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这点,谁也不会提出异议。相反,处事不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是导致冲突之源。

      公平,首先是机会公平,让人人在一条起跑线上;
    其次是过程公平,按照同一的游戏规则办事;
    最后是结果公平,各取所值,虽有差别,无怨无悔。相反,起点不公平,竞争靠权术,最后差别大,就会失去和谐。

      这是指收入分配。原来所谓按劳分配,按劳动创造价值的多少和优劣计算其所得是公平的。后来加上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衡量其贡献大小,就要复杂得多,需有一个协商和谈判过程。这里,参照市场供需,适当调节,合情合理,避免差距过大,才能保持基本和谐。

      但是,由于人的主观条件不尽相同,加上客观环境的差别,使公平竞争往往获得差距过大的结果,人们容易有不公平的感觉。其中关键,在于教育。所以公平与否,教育公平是其焦点。普及义务制教育,从9年~12年,并从高中到大学,实行考试公平,才能使人心服。其中,对贫困生的救助,更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招。

      公平不仅体现在分配和教育上,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任何环节,都有一个公平与否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所谓人道、人权和民主、自由等等,都与公平息息相通。

      有人把效率与公平对立和割裂起来,认为讲究公平会牺牲效率,是无稽的。无数事实证明,公平是正确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二法门;
    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效率和效益。

      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心骨。有人问:社会主义是什么?最简单的答复是共同富裕;
    换言之,也可以说是公平。万事摆公平了,和谐不期而至!

      为全民铺垫三条底线

      当前社会的不够和谐或不够公平,有人认为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也有人说,不是富人太多,而是穷人太多。均贫是假和谐,贫富分化暴露了不和谐,富的和谐要经持久努力。所谓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最复杂的时期,正反映了在此阶段,不仅贫富差距拉大,而且留下大量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的尚未解决或刚刚解决温饱,有的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所谓读书难、看病难和住房难的“三座大山”),有的面对生老病死的风险,有的从差距过大感到有压力或不服气,都有可能转化为社会的不安定即不和谐。

      解决这些矛盾和潜在冲突,必须为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或低收入者铺垫三条底线:

      第一条是全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失业是民生之痛。提出就业优先,体现了对失业者———弱势群体中的最弱阶层的关怀。这不仅是指城市的登记失业者和实际失业者,还包括农民中的部分失业农民和农民工至少其中非正规就业者。当然,讲到全民就业或充分就业,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根据几个地方的经验,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是“零就业家庭”;
    有鉴于此,优先解决这部分人,做到“零失业家庭”,可以作为当前中国全民就业或充分就业的一种替代模式。这在辽宁、江苏等地区已在推广,如能普及到中西部,即使实际失业率超过20%,也可以安排得基本就绪。

      第二条是全民社保。这在全国已经推开,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到养老保险,都以“全覆盖”为目标,虽然还是“低水平”,出于“未富先保”的现实国情。但是,何时可望达标?大多推之于中长期。其实,如吴敬琏所说,当前是浪费型政府,每年公费吃喝、公费用车和公费旅游、公费出国都以二三千亿元计,即使不能全免,节约一半,就够全民社保了。可见,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想做、有没有决心做。向节约型政府前进,合理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连同其他措施,全民社保决非奢望。

      第三条是全民教育。这有几个层次,底层在普及义务教育制,保证每个公民从小享受免费的九年制教育。此事似难,实行以来,迅速逼近,给人们以信念。但是,从数量到质量,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尤其是缩小城乡差别,还得付出持续努力。在此基础上,推行到12年即普及高中,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连同在职培训与对失业者、农民工和农民的培训,应当有所规划,切实贯彻。再进一步,对高等教育,虽然不可能普及化,但是逐步做到大众化,也该在预期之中。这就是中国式的全民教育,不同于当前的应试为主,而能真正转向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全民共享,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一项基础工程。

      处理好四方面的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大范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在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也可以说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和深刻化。其中,必须处理好和能够处理好的主要在四方面:

      首先是官与民即权力及其受体的关系。这包括党群关系,或称干群关系,一直是人际关系的重点,一直是很好或比较好的。但是“文革”后、改革以来,却显得变化多端,说不清楚。本来,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服务,不同于所谓统治或管理;
    简言之,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仆人,至少前者是纳税人,后者为前者所雇佣。现在再坚持这些说法,官员不以为荣,人民嗤之以鼻。官民矛盾,不仅来自腐败横行,还来自相当普遍的以权谋私,内有合法、不合法和“打擦边球”等等。至于强政府和弱政府、大政府和小政府,更是众说纷纭。政治体制改革从政府职能改革入手,以建立和健全民主、法治制度为归宿,才能真正理顺官民关系,达到和谐目标。

      其次是贫与富即强者与弱者的关系。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划分,除了权力资源的归属和有无外,更清晰的在财富资源的归属和有无、多少。在中产阶层还不占优势即大部分人还不够富裕或宽裕的今天,一部分人先富、大部分人未富,贫富差距仍在拉大。10%或20%的人占有60%或80%以上的收入、储蓄和资本、财产,80%或90%的人占有剩下的少部分,表现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结构上,有的只求生存,有的恣意享受,几乎是两个世界。在这种两极分化状态下,反映在心理上,穷人容易“仇富”,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由于别人的巧取豪夺;
    富人容易“嫌贫”,认为自己靠本领致富,穷人是由于愚、拙和懒,给以种种歧视。特别是反映在社会上,从部分官员、知识者和媒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厌贫爱富,并以傍大款为荣;
    与此同时,部分穷人食衣无靠、铤而走险,或走上非法维权之路,都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和不和谐。出路无它,要从舆论上扭转,克服嫌贫赞富如笑贫不笑娼的气氛;
    也要大力加强对穷人的救助,并开通和建立富人帮困的渠道,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

      再次是城与乡即市民与农民的关系。长期以来,“一国两策”,使固有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刚性化,并以剥夺农民来搞过快的工业化,导致农民与市民(包括工人)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成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对立和冲突,内含不和谐因素。近年来采取一些对策如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使城乡有所沟通和交流,矛盾有所缓解。但是,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有积极效应,另一方面也有负效应如扩容过大,增加大量失地农民。现在已有一些新的措施出台,特别是逐步解决农民工问题,有利于协调城乡关系。看来,农民工还将长期存在,农民转化为市民还有待时日,有待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最后是劳和资即企业主与企业职工的关系。这是客观存在,在大量发展个体私有企业和国有、公有企业不断改制、转制进程中,显得越来越广泛化。不讲或不强调阶级关系,不能否定和掩盖或淡化这种关系。两者之间,无疑企业主(讳称资本家,流行称老板)是强者,而职工(或称打工者)处于弱者地位。均衡之道,不在突出工人阶级的领导,那种说法过时了;
    而该实行“劳资两利”即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策。那样,保证了两者的利益,提高了劳方积极性,从总体看对资方同样有利无害。其实,现行《企业法》、《劳动法》都已有规定,重要的是促其实现。

      当前中国的社会人际关系不只是上述四方面,还有其他如老一代与新一代、发达地区与后发达地区,有差别就有矛盾,都必须处理好,达到各安其位,相互协调,以保证社会的和谐,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业推向前进!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