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文秘知识
  • 条据书信
  • 行政公文
  • 党团范文
  • 演讲稿
  • 自我鉴定
  • 合同范文
  • 策划书
  • 百花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5篇] 乡村振兴个人意见建议

    [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5篇] 乡村振兴个人意见建议

    时间:2020-01-16 07:35:1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篇一】

    农村发展,离不开村两委的作用发挥,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是“一班人”的“班长”,要充分发挥“三个作用”,要带头搞好各项工作,模范地遵守各项制度,努力通过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村两委干部做好工作,促进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组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经常组织“一班人”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一班人”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
    要经常组织班子成员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本村工作任务进行研究讨论,推进基层治理;
    要经常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班子自身建设。

    表率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责任要求大家必须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批示决议的带头人,成为生产、工作、学习的带头人,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带头人,成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协调作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正确处理好同委员的关系,遇事多同委员商量,发挥他们在各自工作中的作用,并注意协调他们的工作。当委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并主动承担责任;
    对委员在工作中发生的矛盾,要及时进行调解、疏通,使“一班人”互相支持,搞好团结。只有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作用发挥好了,才能带动支部或村委一班人“九牛爬坡,个个出力”,带领群众走向振兴农村经济、强村富民之路。

    【篇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淳安来说乡村振兴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淳安上下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发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局面正在逐步展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淳安县始终把振兴乡村作为“两山理论”高水平转化和康美千岛湖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全面迎接“两高”时代,积极实践创新,力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建设一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淳安县近几年以来搭建了“四梁八柱”;
    举措扎实,推进有力,一是在乡村治理、小农户带动、工商资本下乡、美丽城镇建设、空心化改造等方面加强创新,全面打开乡村振兴局面。二是在打造下姜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的基础上,在村庄、风景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打造更多示范。三是探索指标、工作、政策、评价、统计、标准体系建设,创设更完善的体系。

    淳安县“百源经济”工程启动以来又在20xx年实施了八大行动:一是开展美丽村庄行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进一步巩固“无违建”创建和“五水共治”成果,在源内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
    二是开展美丽农业行动,围绕做大农业的目标,以园区、基地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打造美丽农业示范点;
    三是开展百源营销行动,围绕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增值目标,进一步巩固千岛湖农产品品牌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合作运营成果,提升淳安百源知晓度;
    四是开展百源美食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节活动成果,挖掘美食文化,发展美食经济;
    五是开展百源文化行动,大力挖掘淳安百源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编写百源故事,努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经济效益;
    六是开展美丽公路行动,以最美公路——淳杨线、千汾线为样板,进一步巩固美丽公路建设成果,以源内主干道为对象,通过路面修复、“两路两侧”整治,打造平安、通畅的美丽公路,推动公路旅游;
    七是开展美丽清溪行动,进一步巩固“河长制”成果,树立原生态理念,尊重自然,通过实施重要堤防、河道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加强源内溪流形态、水源和保洁管理,确保不发生占用河道、妨碍行洪等违法现象,努力让溪流水更清、鱼更欢、景更美;
    八是开展美丽庭院行动,进一步巩固美丽庭院示范村创建成果,在实现清洁庭院100%目标的同时,从民宿农家乐经营主体和村干部入手,强化美丽庭院指导,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创造积极性,让源内农户庭院成为节点景观。

    乡村振兴必须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在乡村中形成经济的新亮点,创造发展空间,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县乡村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开发规划不科学,内容设计无特色。现在乡村经济开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内容同质少创意,虽然淳安已建成很多的农业采摘基地,但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产业、民俗文化有效结合。

    2、产业链不完善,融合程度不够。这种格局必然导致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农产品数量多、但价格低迷,这种格局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又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尤其在产品设计、品牌打造,及下游的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发展不足,影响了产业增值和规模扩展。各区域、各经营主体、各项目各自为战,未能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3、品牌化运作乏力,旅游附加产品不丰富,宣传营销不给力。经营者不注重品牌建设,许多项目仅以“地名+内容”命名,层次较低;
    出售的多为初级农产品,包装简陋,难刺激购买欲。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与旅行社等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宣传营销不善,项目知名度难以扩展。

    4、经营管理不规范,服务保障不到位。经营主体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粗放,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技能较差。建设用地难、民间资本介入不足、环保安全等问题,阻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升,难以同旅游、销售大市场对接。

    乡村在新时代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任务、时代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积极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年人回归乡村,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安居乐业......基础设施、村庄环境、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并重,突出产业发展,完善项目安排和项目建设考核机制:

    1、统筹规划,优化布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统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要配合区域规划实施。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工业化经营方式,在有条件的乡村聚集区建设具有农业产品销售、民俗展示及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功能的园区,构筑“城市-郊区-乡间”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2、联动优化,融合发展。促进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集约化配置,大力推广“园区+游购”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物流服务业等有机整合,利用双创的新思路,使得农业产业附加值得到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

    3、突出创意设计,重视文化传承。园区可以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和传统习俗进行创意设计,提升休闲农业项目的持续竞争力。通过深度参与提升体验价值。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以文化产业拉动旅游消费,民宿建设应注重乡风民俗在传统装修、风土经营、乡情服务等各环节的体现。

    4、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宣传营销。园区经营主体创新产品和提升服务,加强宣介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内休闲农业资源的协同互动宣传,如推进农业精品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星级宾馆、旅游公司开展合作经营和连锁经营,与区域外旅行社、电子商务深度合作。

    5、建立协调机制,完善扶助政策。农业产业涉及领域广,建议农业、旅游、财政、国土、文化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以项目整合为依托,重点改善区域的村路、网络、民宿等基础设施。引入企业、风险基金、投资机构等区域运营商,解决规划、管理和资金问题。

    【篇三】

    一、建立城乡一体、协同均衡的市域城乡规划体系

    启动新一轮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与路径,坚持“城乡共融”,推动城乡互动,创新业态,将美丽乡村打造为城乡功能中的重要节点。

    二、构建“镇—村”发展新格局,打造美丽宜居村庄

    在全市11个新城基础上,结合重点镇,形成一系列特色城镇圈,作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加快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向乡村地区转移,构建步行30分钟可达的乡村日常生活圈,促进各类资源集聚和共享。

    三、提高乡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优化居民点布局,同时对低效农村工业用地减量提质;
    采取相关补贴支持政策,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盘活低效建设用地相关联,推进低效农村建设用地盘整,鼓励用地向现代化农业集中,向乡村公共服务转移。

    四、提高示范小城镇建设水平,保护乡村特色

    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是近年来天津推动农村“三化一改”的重要抓手,盘活既有土地资源,筹集建设资金,推动城镇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示范小城镇建设水平,充分释放农民的主动性。

    五、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及机制的研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政府层面探索建立形成资金投入、土地储备与流转、规划建设、实施管理、产业发展、运行维护的工作机制;
    制定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农村“五位一体”统筹发展和党的建设。

    【篇四】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省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对标,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加强等。因此,按照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提出建议如下:

    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制定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二是加强乡村文化组织领导,形成文化建设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三是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

    创新管理,扩大投入,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预算增长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二是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
    三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
    四是推广村民评议等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

    整合资源,培育特色,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是立足我省黑土文化、冰雪文化、边疆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推进相关题材影视节目和文学艺术创作;
    二是积极传承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赫哲族鱼皮画、鄂伦春族剪纸、东北二人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通过举办国家新设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

    引进人才,配齐队伍,为乡村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妥善解决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归属和工资待遇等问题;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教育与培训;
    三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吸纳各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

    丰富载体,扩大影响,不断满足农民多元文化需求。一是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加快数字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建设;
    二是通过开展书画展、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为乡村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平台;
    三是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篇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xx〕1号)和省、市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农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显著提升,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在城市周边的农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少,农产品加工基础薄弱、企业带动力不足、实力不强;
    农业结构单调,质量不优,精致农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手段,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亟待深化;
    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
    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选择,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我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我区“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特别是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区委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一条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秩序的中心城区特色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形成;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乡区域间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农村改革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取得新进展,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率先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的样板。乡村产业全面升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区各级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提升农民素质,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我区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针对不同区域,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二、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大力提高城郊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扎实开展农业绿色增效行动。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蔬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新江农业科技园。推行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做大做强做优茶叶加工产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到2020年,全区种植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大农业“三品”认证和创建力度,培育和提升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到2020年,省级以上品牌达到7个。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知名品牌。到2020年,全区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达到10个。

    (二)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积极组建各类科技平台,建成安徽省农科院皖南研究院,与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院地产学研合作。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支持天禾集团建设农业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建设和完善屯溪区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大茶叶机收、茶园机耕和油菜机收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进一步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统筹推进水利改革、水生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

    (三)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支持天禾集团依托新江蔬菜基地,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持续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推进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天禾集团建成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四)实施“旅游+农业”战略。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建设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特色小镇。支持德盛农业基地、徽女杨梅基地提质增效,新江天禾农业集团和傍霞田园综合体申报建设。到2020年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100亿元,打造休闲农庄10个。

    (五)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鼓励一品有机等茶叶出口企业走出去,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与非洲、欧美等区域农产品贸易关系,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设立公司、注册商标。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组织企业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展销交易会。

    (六)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快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到2020年,全区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50%。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建成屯溪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鼓励小农户以土地、林权、劳动、技艺、产品、房屋等为纽带,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与小农户共建共享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促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行茶叶、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全程有机化、无害化生产,集成推广一批茶园立体种植、水肥一体化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巩固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二轮试点成果,用好用活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继续落实禁渔期制度。全面建立林长制,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加强公益林管护。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全面保护古树名木。

    (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继续实施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加强对农药销售市场的监管,严格行业准入管理,严厉打击使用禁用的高残留农药。加强畜禽污染环境整治力度,20xx年前关停全区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继续在果菜茶等农作物上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支持瑞能生物科技有机肥推广和开展土壤改良工作。切实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瑞能生物科技开展秸秆收储和肥料化利用,到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开展农作物绿色防控、物理防控,到2020年,力争实现茶叶、蔬菜等绿色防控全覆盖。

    四、传承发展徽州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传承徽州文化,保护乡村记忆,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用符合我区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黄山松精神、徽骆驼精神和徽商精神。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徽州文化和农耕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深入挖掘屯溪文化、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开展农村传统建筑挂牌保护,建立保护利用监管机制。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一批文化保护工程,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徽派建筑。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区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乡镇数字影院建设,推进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惠民工程,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开展文化惠民“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农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大力培育“移风易俗、节俭养德”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注重以城带乡、城乡联创,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以及“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2020年,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镇达到80%以上。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示范作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五、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充分运用省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信息平台,组织未达标的基层党组织继续争创达标,对已达标的不定期抽查,实行动态管理。高质量完成全区农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两委班子,举办村党组织书记新任培训示范班,在巩固农村基层党建保障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基础上,制定加强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基本制度,强化常态化督查指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二)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深化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理)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扩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020年实现村级全覆盖。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探索村级工作准入制度和工作事项负面清单。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三)建设法治乡村。坚持法治为本,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广泛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推进农村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窗口)行政村全覆盖,2020年建成乡村一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把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和道德评议机制,成立道德评议会,开班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推进农村传统文化、家风文化、民风文化百花齐放。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推进好人馆群建设,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五)建设平安乡村。大力推进“亮雪工程”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建立集维稳、综治、信访、法治、民生为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区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村(居)社会治安防控力量,持续深化“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制度。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深入开展农村反邪教斗争。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六、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均衡化发展,持续推进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大班额”等问题。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到2020年,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加强扶持引导服务,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设一批农民工创业园,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落实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各项政策,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三)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切实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行动。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同步实施粪污处理,加快实现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全覆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推动农村通信网络提速降费。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扎实做好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各项灾害防范工作。

    (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构建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到2020年实现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逐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五)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推进健康屯溪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能力建设。支持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倡导优生优育。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

    七、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建成区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借鉴黄山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抵押物处置及抵押贷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开展闲置农房激活试点工作和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制定出台促进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业态的政策措施,推进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市场准入便利化审批。推进“空心村”治理和旧村改造时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宅基地)前提下,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
    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给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进一步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类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以及农业规模经营必须兴建的配套设施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可以按照规定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

    (三)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20xx年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20xx年基本完成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确方向,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依托江南林权交易所,建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工作。

    八、强化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发挥在农村居住生产生活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的作用,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落实以区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责任制,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区内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区管校聘”,推动区内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区招镇管村用”机制。培育一支乡村企业家队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激发科技人才创造活力。逐步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人才申报高级职称“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制度,对长期在乡村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省农科院茶科所等科研院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贯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实施精准技能培训计划。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行动,积极开发基层特定岗位,对人员空缺岗位可按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模式进行补充。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九、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一)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优化财政供给结构,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加大市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力度,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20xx年实现“劝耕贷”农业县全覆盖。稳步推进专项债券管理改革,试点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村级公益性项目建设。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功能,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按国家规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加强区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注重提拔使用实绩优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

    (三)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编制屯溪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22年),分别明确至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建立各类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实施监管机制,加强统筹管理、系统衔接和建设管控,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四)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凝聚全区上下振兴乡村强大合力,广泛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各地丰富实践,做到进村入户、可学可做,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建立乡村振兴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区内外专家开展政策研究与咨询。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开发应用。促进乡村振兴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乡村振兴屯溪故事,为全市贡献屯溪经验。

    (五)强化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建立镇级党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表彰。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奋勇争先,为加快建设首善之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