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文秘知识
  • 条据书信
  • 行政公文
  • 党团范文
  • 演讲稿
  • 自我鉴定
  • 合同范文
  • 策划书
  • 百花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经济学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

    经济学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

    时间:2021-06-18 17:02:0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经济学系《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课程代码:ZB100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3 学时:54(理论学时:54;
    实验实践学时:0) 面向对象:经济管理类专业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劳动力市场供给、市场需求市场均衡、人力资本投资、工资理论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主要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整体的理论框架;

    2.把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局部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

    3.能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劳动经济现象与政策,并具备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要求 1.考试目的与要求: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知识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与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

    2.考核形式:可以采取过程考核方式,根据考勤、课堂检测、课堂讨论等进行综合评分;
    也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3.成绩评定:根据不同考试方法综合给分。

    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环节安排 《劳动经济学》学时分配 内容 理论学时 实验(实践)学时 第一章 导论 2 第二章 劳动需求 6 第三章 劳动供给 4 第四章 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4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4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6 第七章 劳动时间 6 第八章 工资理论的基础知识 6 第九章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宏观分析与调控 4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4 第十一章 就业与事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4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与政府行为 4 合计 54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任务以及研究对象;
    熟悉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辩证看待劳动经济学,并正确把握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习劳动经济学的方法 第一节 劳动问题概述 第二节 劳动经济与劳动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范畴的两类集合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劳动需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熟练掌握劳动需求的基础知识、短期劳动需求、长期劳动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教学重点:劳动需求及需求影响因素、短期劳动需求分析、劳动的需求弹性 教学难点: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第一节 与劳动需求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劳动需求的基本概念 (二)劳动需求的分类 (三)劳动需求的假设 (四)劳动需求表、需求曲线 第二节 短期劳动需求分析 (一) 生产函数 (二)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三) 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劳动需求 (四) 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函数 第三节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需求 (一) 资本的变化与总成本的变化 (二) 企业成本最小化与劳动需求 (三) 工资变化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第四节 劳动需求弹性 (一)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二) 劳动需求的交叉弹性 (三)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劳动需求四大法则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劳动需求 第六节 政府的特殊政策与劳动需求 (一) 对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殊就业促进政策的经济效果 (二) 对特定劳动者发放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第三章 劳动供给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劳动供给概念、影响因素、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以及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教学重点:人口与劳动供给,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的关系 第一节 劳动供给分析的前提与假设 (一) 劳动供给基本概念 (二) 劳动供给基本假设 第二节 人口与劳动供给 (一)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 (二)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参与率 (三)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四) 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第三节 劳动供给曲线 (一) 劳动供给弹性 (二) 劳动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供给的变动 第四节 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一) 效用理论 (二) 时间的效用 (三) 收入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四)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与家庭劳动供给 第五节 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第四章 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参与决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理解人的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劳动参与的决策机制。

    教学重点:就业与就学的决策、结婚与育儿决策以及退休决策 教学难点:净现值分析方法 第一节 生命周期的变化 第二节 就业与就学的决策 第三节 结婚与育儿的决策 (一) 结婚与生育年龄的变化 (二) 家庭生产函数 (三) 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四) 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 第四节 就业与转换工作的决策 (一) 期望的总工资收入 (二) 劳动力市场的求职与雇佣信息 第五节 退休的决策 第五章 人力资本投资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人力资本概念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机制。

    教学重点: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分析以及劳动力流动分析 教学难点: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的决策机制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一)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于发展 (二)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特点 第二节 教育投资分析 (一) 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二) 教育投资分析模型 (三) 教育投资的均衡 第三节 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 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二) 两种在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 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 (一) 劳动力流动的类型 (二) 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三) 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均衡概念及其作用,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劳动力市场均衡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 第一节 均衡的经济学含义 (一) 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二) 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 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二) 劳动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三)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第三节 内部劳动力市场 (一) 企业组织的招聘雇佣活动 (二)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三)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第七章 劳动时间 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理解劳动时间的概念及其决定机制以及经济周期与劳动时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制度劳动时间、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教学难点:劳动时间的决定 第一节 劳动投入量的计算尺度 (一) 劳动时间的计量 (二) 劳动时间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节 劳动供给者角度的劳动时间 第三节 企业角度的劳动时间 (一) 概念及说明 (二) 集体作业的影响 (三) 劳动时间与工作效率 (四) 准固定成本 第四节 制度劳动时间、不规则劳动时间与有效劳动时间供给 (一) 制度劳动时间 (二) 超时工作 (三) 兼职工作 (四) 倒班与非全日制工作 (五) 有效劳动时间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经济运行周期与劳动时间的变化 (一) 经济运行周期中的劳动时间调整 (二) 劳动时间的变化趋势 第六节 劳动时间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的劳动时间 (二) 德国的劳动时间 (三) 日本的劳动时间 (四) 中国的劳动时间 第八章 工资理论的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经济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资生成理论,掌握工资的各种形式及其职能 教学重点:工资形式及工资职能 教学难点:刚性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第一节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一) 工资形式 (二) 工资职能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 (一)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二)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第三节 经济学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一) 早期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二) 现代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九章 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宏观经济分析与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工资水平和工资差别的决定因素以及政府关于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手段。

    教学重点: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的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工资差别的计量 第一节 工资水平的宏观变动因素 (一) 工资水平的相关概念 (二) 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 第二节 工资水平的宏观调控 (一) 工资总水平控制与收入政策 (二) 低端工资水平调控 (三) 高端工资水平控制 (四) 平均工资水平调控 (五) 通货膨胀下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控 第三节 工资差别 (一) 工资差别的类型 (二) 工资差别的形成及运动规律 (三) 工资差别的类型及其成因 (四) 工资与收入分配差别程度的度量 第十章 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表现及分类以及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各种经济理论 教学重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经济学理论 教学难点:雇主歧视、统计性歧视 第一节 歧视的概念及类型 (一) 歧视的概念 (二) 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类型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一)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二) 劳动歧视理论 (三) 职业隔离或排挤理论 (四) 统计性歧视理论 (五) 搜寻成本歧视理论 第三节 工资收入歧视及其测量 (一) 工资收入歧视的定义 (二) 歧视性工资差别的表现形式 (三) 歧视性工资的测量方法 第四节 消除歧视的法规政策 (一) 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政策 (二) 美国消除歧视的政策 (三) 英国消除歧视的政策 第十一章 就业与失业的宏观经济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分类、成因以及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教学重点: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教学难点:失业的成因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 (一) 就业的定义与测量 (二) 失业的测量 (三) 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四) 影响就业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就业与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 (一)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 (二) 凯恩斯的失业理论 (三) 菲利普斯曲线 (四) 弗里德曼的就业失业理论 第三节 就业结构分析 (一) 就业结构的研究意义 (二) 就业的产业结构 (三) 就业的城乡结构 第四节 失业的类型及成因 (一) 摩擦性失业 (二) 结构性失业 (三) 周期性失业 (四) 隐性失业 第五节 中国现阶段失业原因分析 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与政府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以及政府管理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手段 教学重点: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教学难点:公共部门就业与工资的决定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与国家财政 (一) 劳动力市场与政府支出 (二)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一)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收入政策 (三)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五、课程学习指导与修读建议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导向,形式多元化、开放化、全面化。学生在学习中要重点把握每一个主题的经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适应其内在的严谨逻辑,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并熟悉劳动经济学常用的几种表述语言(如几何图形、数理等);
    另外,关注有关劳动经济的时事热点、参与社会实践、培养思考的习惯也是提升理解、分析与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推荐教材与阅读书目 1.杨河清,《劳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美]伊兰伯格等,《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与公共政策(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美]鲍哈斯,《劳动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4.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5.蔡昉,《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杨伟国,《劳动经济学(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