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及思考

    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优势及思考

    时间:2023-02-24 09:25:0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黄峥

    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及全局性,是集中体现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新闻报道类型。对于受众而言,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往往是权威、严谨和规范的代名词,但也因为其内容严肃而显得沉闷,年轻一代的网络受众甚至会对其敬而远之。

    伴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及媒体的内容生产逻辑均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近年来,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也在发展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新媒体手段呈现的新闻层出不穷,Vlog 时政新闻报道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Vlog指以视听和图文形式来分享生活与观点的“博客”(Blog),其个性化的视角,人格化的表达与时政新闻报道结合后,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制作模式,增强了报道的体验感和趣味性,迎合了大众口味,是传统媒体时政新闻融合创新传播形式的有益尝试。

    2018 年,国内一些媒体开始将Vlog 运用于时政新闻报道领域。在2018 年4 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了记者视角的《CGTN 博鳌行Vlog》,成为首个将Vlog 用于时政新闻报道的主流媒体。

    这一尝试打开了新闻流量的入口,Vlog 开始受到媒体的普遍青睐。2019 年,全国两会为Vlog 在时政新闻领域的运用提供了一个契机,各大主流媒体积极抢滩Vlog 领地为两会报道赋能。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纷纷推出Vlog 报道,记者变身Vlogger,记录两会期间的采访工作,成为Vlog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一次集体突破。这一新兴视频形态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地吸引了年轻群体关注两会新闻和两会报道背后的故事。中国日报社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共4 集,在微博上播放量共计274 万次,仅在微博平台上,#两会VLOG#微博话题阅读量就高达1.5 亿。

    同年11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 连更7 期,每期时长2 分多钟,向受众介绍自己出差过程中的各种经历,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2020 年之后,Vlog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愈发常见,新冠疫情暴发后,央视新闻抖音号推出了“战疫Vlog”系列视频,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2021 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Vlog 新闻依然是两会报道的主力军,各大媒体重点打造自家记者IP 以培养“流量密码”。

    Vlog为时政新闻报道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带来了更丰富的题材、更鲜活的表现形式和更强的接近性,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时政新闻传播样态。

    (一)“第一人”的叙事视角,增强了时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Vlog时政新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第三人”的报道视角,用“第一人”的叙事视角带领受众去感受新闻。

    传统媒体中的时政新闻,以“用事实说话”为报道原则,以“第三人”的视角客观理性地展开报道,一般不出现第一人称的表述,尽量控制主观色彩的带入。受众通过“第三人”的视角以一种旁观的姿态去看待事物,虽然能够全面立体地感知事物,但同时也产生了距离感,这也是传统的时政新闻让人感到“高冷”的原因。

    而Vlog 则讲究真实,更接地气,更生活化。在Vlog 时政新闻中,拍摄者用镜头近距离记录着自己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带受众一同走入新闻情境。通过Vlog 的记录,受众以“第一人”的视角“亲历”新闻现场,直观地感受着新闻中所描绘的场景,报道的生动性和真实度大大增强。

    2021 年7 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中,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了时政Vlog《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跟随着记者的镜头,6 月30 日晚11点,观众便“进入”到“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跟记者一起度过这个特殊且难忘的一夜。活动核心场景的“内幕”层层拉开,繁忙有序的现场,应接不暇的场景,记者的独特视角以及贴近生活的对话和动作,带观众“一秒入戏”。Vlog“第一人”的叙事视角在强化真实感的同时,也让观众获得强烈的代入感和在场感。

    (二)“多侧面”的报道内容,提升了时政新闻报道的趣味性和关注度

    传统的时政新闻多将报道的关注点放在主要人物、重大事件、特定环境上。而Vlog 所具有的日常化、个体化和后台呈现的特征,为主流媒体从“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到与常规报道不同的角度和侧面。[1]

    Vlog时政新闻更加注重从微观视角深入多个侧面,披露传统报道形式未曾重视的“细节”,如前期工作准备、现场采访实录、幕后花絮故事等,所报道的内容更加鲜活有趣,全方位满足受众的期待,也更容易吸引社交平台用户的观看。

    央视新闻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主持人康辉一改平时正襟危坐播报新闻的形象,用Vlog 的形式记录自己随领导人出访的过程。在《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就以“今天要出趟远门”开场,向观众介绍自己为出行所准备的各种物品,也间接展示了他工作地点的内部环境。这些内容并不具备真正的时政新闻报道的价值,但这些“软性”的、日常性的话题让受众得以了解传统媒体报道之外的信息,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从而带动受众对相关活动和新闻报道的关注。

    2021 年9 月30 日,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央视推出时政Vlog《揭秘:向人民英雄敬献的花篮是怎么做的?》,跟拍他们运花、醒花、插花等环节,为观众呈现这些“思念之花”的制作过程,带有揭秘性的同时也与传统的媒体报道的内容形成风格和信息上的双重互补。

    (三)“人格化”的表达方式,营造了时政新闻报道的交流感和人情味

    Vlog 的独特性在于传播者以真实的人格出现,把受众当作独特的个体进行交流和沟通,具有“拟态”人际传播的特点。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最好的传播方式是人际传播”。也正因为这一点,Vlog 这一更具“人格化”特征的传播方式相比于其他短视频形式和新闻形式,具有更高的用户黏性。

    Vlog 时政新闻和Vlog 一样,追求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记者仿佛在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用亲切自然的对话式表达带领观众一起去发现和感受某一新闻事件,以此来最大化地提升新闻的交流感和人情味。[2]

    Vlog时政新闻的“人格化”表达主要表现为记者主动展现自身的人格化特征,即主动展现其情感和态度,让观众看到一个拥有真实情绪的人。《“开箱”喽!看看我都带了什么上两会》中,新华社记者张扬在一开篇就对着镜头说了句“可不可以等会儿再拍,先帮我把箱子拎上去”;
    《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中,记者就在镜头中毫不避讳地打了个哈欠……这些镜头在传统新闻报道中肯定不能出现,但在Vlog 中不仅毫无违和感,还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Vlog时政新闻接地气、年轻态的话语表达方式,近距离的“怼脸”自拍镜头,不断的目光注视与交流,这些类似面对面人际交往中的传播样态,突出了对话感和互动感,营造出了“人与人”“一对一”的交流氛围。《在“祖国心脏”里“熬夜”是有多难忘》中,当飞机尾部拉出七彩烟雾飞过记者头顶,记者身后不远处的炮兵准备鸣放礼炮之时,记者近距离的自拍画面让受众和记者的视线齐平,“物理距离”变得非常近,心理距离也被拉近,记者现场激动兴奋的心情,令观众感同身受。

    (四)“裂变式”的传播路径,扩大了时政新闻报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往受众观看视频、浏览新闻资讯只能依赖电视、网站、报纸等媒介,新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后,各种新媒体产品不断出现,主流媒体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通过自建新闻客户端,借助社交平台打造官方新媒体等,形成了多渠道矩阵式的传播格局。Vlog 时政新闻借助融合性的平台进行传播,可以获得更高的曝光量和点击率,用户的转发、评论等行为又促成新闻的二次乃至多次传播,极易形成“病毒式”裂变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的时政Vlog 的推广分发采取的就是“多平台上线”策略,使传播效果覆盖更多的群体。如《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 在微博、微信公众号、B 站、快手、抖音等多平台同步发布,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多渠道的共振式传播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头部APP 用户的全覆盖。另外,央视记者张峻拍摄的疫情日记系列Vlog,在B 站上获得了过百万的播放量,其中部分内容同步在《新闻联播》和新闻频道中播出,实现内容一次采集,线上线下多路分发,[3]大大提高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一)提升Vlog 时政新闻报道的内涵,增加实用信息和新闻核心议题的供给

    Vlog 时政新闻大部分还是对所报道事件台前幕后故事的展现,以及记者日常工作状态的记录,趣味性的内容远远超过新闻主体性内容。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更乐于讨论记者的容貌、穿搭等话题,这些导致Vlog 时政新闻有着比较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大众传媒发挥信息传播的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增强其传播效果。但在主流媒体Vlog 时政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程度过高,会让时政新闻丧失自身的内涵与特质,弱化其新闻传播的功能和价值,陷入同质化的发展困局。娱乐化短期内会迎合受众的需求,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长期如此,最终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影响其自身的生存与长远发展。

    Vlog 时政新闻要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在内容上创新,深入挖掘时政新闻中的新颖内核价值,开辟新的角度,全方位展现报道主题,增加实用信息和新闻核心议题的供给。创作者应事先做足功课,吃透背景材料,深挖实质影响,巧设叙事结构,淬炼时代精神,多维度展现时政Vlog的新闻报道内涵。

    2021 年2 月5 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同总控室的科技工作人员连线,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南仁东等科学家为榜样,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央视新闻推出了《亲历FAST重要一刻》时政Vlog,以这一事件为核心,记者用“跑圈”的独特方式“丈量”大国重器,致敬国家功臣,这样的新闻令人耳目一新。在Vlog 新闻结尾,出现了南仁东生前在FAST圈梁上如孩子般奔跑的珍贵影像动图,以及他对人类和宇宙关系充满哲思的描绘,将“跑圈”致敬“天眼之父”的深意放在最后,不事渲染,这样充满“高级感”的设计既不煽情又切中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是Vlog 时政新闻中的精品。

    (二)探索Vlog 时政新闻的适用范围,与传统报道类型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品链

    时政新闻的主题一般都比较重大,包含着大量的政策信息,新闻价值高,传播规律决定了它更适合严肃的、理性的报道方式。Vlog的个人化和日常化特点使得它在这方面能够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无法取代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深度解读的功能。例如,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彩云长在有新天——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全面展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风范》专题报道,跟同期Vlog时政新闻相比,其信息量更大,权威性更强。

    此外,有实证研究表明,Vlog作为一种近似沉浸式新闻产品,它的临场感和故事性能让受众更好地进入新闻叙事世界,感受到新闻的生动性,让受众产生较强的愉悦感,但对受众可信度认知的影响并不显著。[4]Vlog承载的时政新闻内容能否真正促进受众对时政的关注、理解和认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Vlog 报道未必比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更好,探索合适的使用范围才是对Vlog 更好的利用。Vlog 时政新闻可以与报纸、电视等传统时政报道类型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品链,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要坚持做全面、深入、严谨的报道,成为Vlog 时政新闻的“内容源头”,而时政Vlog 则可以被打造为传统时政新闻的“展示橱窗”或者“流量入口”,以吸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

    主流媒体将Vlog 应用于时政新闻报道,以“第一人”的叙事视角,围绕重大主题推出多侧面的报道内容,采用更加亲民的“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形成“裂变式”的传播。这种报道形式一改主流媒体时政新闻平时严肃的风格,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提高了传播效率。可以预见,Vlog 时政新闻凭借其独特优势,未来会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手段,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

    但Vlog 时政新闻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媒体人需要更加冷静明晰地看待这一传播样式,既要看到Vlog 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也要看到其不足,以及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用更加积极、理性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助推Vlog 时政新闻的创新发展,让新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报道发出更强劲的声音。

    注释:

    [1][3]李苗苗,范以锦.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Vlog新闻的优势与定位[J].新闻战线,2020(20):68-71.

    [2]李康馨.Vlog 时政新闻的优势与不足——基于与传统记者出镜报道的比较分析[J].视听,2020(10):173-174.

    [4]周昱含,顾熠男.愉悦还是信任:Vlog 新闻传播效果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2(01):37-39+43.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报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乐府新声(2021年1期)2021-05-21“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海峡教育研究(2020年4期)2020-05-22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商周刊(2018年19期)2018-10-26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时政当代工人(2015年21期)2015-12-16时政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年4期)2015-09-14时政浙江共产党员(2015年8期)2015-05-25

    相关热词搜索:新闻报道 时政 优势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