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分析

    时间:2023-04-08 18:35:0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王 舜,王 亚,邓子民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与传承是当今时代发展体育非遗的主题[1-2]. 体育非遗主要指在我国广泛开展的民族、民俗体育项目以及具有游戏、教育和竞技特点的运动技艺与技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械、实物和空间场所的总和. 自2005年国家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总共入选166个体育非遗项目.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想百家争放,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基于此,本研究收集中国知网(CNKI)的核心期刊、CSSCI、CSCD,收集与体育非遗相关文献为研究资料,借助CiteSpace V.5.8.R3可视化分析,探求我国体育非遗的研究热点,把握未来体育非遗的研究方向,对促进我国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为保证选取文献的严谨性与代表性,选取核心期刊、CSSCI、CSCD进行检索,检索主题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检索日期为2022年3月,从2004—2022年共检索到343篇文献,剔除与研究主题无关文献,最后获得297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选取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为研究工具[3],这一软件的优势在于操作便捷,导入数据后可直接作图,具有较强的清晰度.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可以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图1显示:2004年以来体育非遗年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增长趋势,在2011年和2018年出现2个发文量高峰,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图1中关键节点的变动与部分政策的提出及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紧密相关. 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与世界接轨. 2006年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18个体育非遗的项目,且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决定将每年的6月第2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政策的颁布表明对体育非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与图中2006年后研究文献的稳步增长时间相符.

    图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文量可视化分析

    此外,2011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4]、2017年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 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会在学术界相关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作者合作共现分析

    作者是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对作者进行分析是深刻把握某一学科研究动态的前提. 陈小蓉在体育非遗方面发文量最高(13 篇),其次是白晋湘(8 篇),同时万义、汤立许、刘喜山和崔家宝等发文量均为5篇.

    通过图2显示:以陈小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包括崔家宝、周爱光)研究发现,该研究团队在体育非遗研究领域合作关系网最为密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体育非遗的信息采集模块、数字加工模块、资源分类模块和网络平台管理模块建设数据库,通过GIS空间分布技术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体育非遗发展的困境,改革措施等. 研究发现各学者之间几乎都是独立研究,没有形成较大合作关系网,需加大合作,对体育非遗实现创新.

    图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合作共现图

    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是对所选取研究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对297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3),得到278个节点,393个连线的共现图谱,每个圆点代表着体育非遗的研究关键词,关键词出现的越多,中心节点越大,影响范围越广,随之年轮范围也越大.

    图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观察图3,发现保护出现频次最高(28次),中心性为0.21,其次是传承(27次),中心性为0.19,说明保护和传承始终是我国体育非遗研究的重要主题,主要围绕着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承人、民俗体育、群众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等多方面来展开,构成对体育非遗发展的研究热点,随之相关政策增加,传承保护问题受到关注. 同时体育、传承人、民俗体育、群众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等也是重点关键词,通过“传承人”角色,深度挖掘民俗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资源的非遗性质,确定传承人在非遗发展过程中发挥最佳功能. 传承人需熟练掌握其传承非遗文化,同时积极地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利用学校、体育馆、博物馆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平台,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利用民俗地区节假日等的欢庆活动,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激发人民对保护非遗的民族凝聚力[5-6].

    2.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通过相关数据导入CiteSpace 中,在Burstness 中设置相关阈值Minimum Duration 为1,[0.1]为0.41得到Top20个关键词,主要分为3类. 1)包含文化遗产、保护、体育文化、民俗体育和文化空间. 2005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将每年6月第2周的周六设立文化遗产日,重点突出保护体育非遗刚刚起步,要突现非遗的“非物质性”,即通过保护非遗文化,挖掘民俗体育,努力打造非遗文化的保护空间. 2)包含体育资源、数字化. 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努力推进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积极利用大数据发展体育资源,说明体育非遗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追求. 3)包含传承人、口述史、活态传承、体育非遗. 利用口述史对武术进行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7]. 同时体育非遗通过活态传承,对体育非遗项目进行适度创新寻求新路径[8].

    2.5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关键词主题聚类分析,确定研究主题,由图4显示: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关键词,总结出4个我国体育非遗聚类主题. 如下:

    图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聚类图

    2.5.1 G1主题聚类:打造特色体育非遗,挖掘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少数民族和民俗体育是体育非遗的聚类主题1.“如何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体育非遗中”是体育非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非遗之间本来就存在“交互反应”的融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体育非遗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化身. 主要应在传统武术类(船拳、鱼门圈等),民族区域类(羌族、彝族、瑶族、苗族等)、体育类(赛龙舟、雨坛彩龙等)的各领域进行民俗挖掘,建立整体保护和区域性原生态环境要素.

    2.5.2 G2主题聚类:注重体育非遗传承模式,提倡学校传承

    传承人、传承模式、学校传承、体育教育以及保护模式是体育非遗的聚类主题2. 把体育非遗融入到学校体育中,将“文化遗产学习传播”过渡到“文化活动”上建立全新传承领域,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文化氛围,将传统手段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倡导下,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不同阶段传承人的体育非遗保护阶段[9].

    2.5.3 G3主题聚类:创新体育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体育经济

    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体育价值和体育旅游是体育非遗的聚类主题3. 体育非遗作为一种身体活动,是具有活态性质的非遗产物,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还具有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 体育非遗与旅游开发的紧密融合成“一带一路”“中国特色发展”“全面健身”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通过各地特色的村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景区等多种领域,构建体育非遗旅游的GIS空间分布、社会效益、开发新模式,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非遗旅游发展之路[10].

    2.5.4 G4主题聚类:体育非遗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原生态创新

    数字化、对策、数字化保护、发展机遇和文化生态是体育非遗的聚类主题3.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传统体育非遗文化流失快,借助大数据治理,解决体育非遗面临的文化缺失与传承困境等的问题. 采用数字储存、数据收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的宣传功能,同时将数据进行转换、复原可帮助实现原生态的创新,最后可通过制作二维码扫码等扫描传播,达到实现数字摄像、网络数据、虚拟VCR和搜索引擎等[11].

    2.6 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图5为我国体育非遗Timezone图,把我国体育非遗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起步摸索阶段(2004—2011年),该阶段是体育非遗研究领域的开始形成阶段,我国学者开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模式过渡到体育非遗这一单独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推动体育非遗传承和保护等的相关措施;
    ②稳步发展阶段(2012—2018年),该阶段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我国学者开始对体育非遗的价值体系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保护与发展及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等进行相关研究. ③高速发展期(2019年至今),十九大以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高度重视,该阶段对于保护与发展模式、体系构建等方向的研究有所减少,我国学者更多地开始关注个别地区以及个别项目的研究,并且开始数字化传播和校园传承等方面的研究.

    图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Timezone图

    本文借助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较为直观展示文献时间分布、作者合作关系网、Timezone图、关键词共现及聚类等研究热点和趋势研究,对把握我国体育非遗研究热点及进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并总结出以下结论:

    1)在发文量及研究趋势方面,我国体育非遗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于2011年和2018年2年达到研究热度的峰值,研究发现我国体育非遗研究发文数量与相关政策的颁布息息相关.

    2)在研究力量方面,体育非遗研究领域出现陈小蓉、白晋湘等核心作者,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团队内合作较紧密,但全国性的研究团队仍有待加强.

    3)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特色民族体育”“体育非遗传承模式”“体育非遗旅游开发”. 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体育非遗校园传承、体育非遗数字治理、体育非遗活态传承及体育非遗区域协同治理等方面. 我国体育非遗研究已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限于当前的保护效果,仍需聚焦出新热点推动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化.

    相关热词搜索:热点 文化遗产 物质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