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声音”单元概念教学

    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声音”单元概念教学

    时间:2023-01-09 09:05:49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周恩荣 张卫芳 夏 娟(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实验小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我们最期待的是科学概念与学生思维能力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团队对“声音”单元进行了尝试与研究。本文以“声音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大概念为例,对如何精准把握大单元结构中的关联概念,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概念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研读2017年版课标,我们发现,建构“声音”单元的所有科学概念,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的强弱及声音的高低、应用迁移,都与声音的振动分不开。因此,让学生真正了解振动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具体的关联概念的关系如图1 所示。“声音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大概念需要在每一课的教学中落实。从科学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在建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物质传播”这一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要多次运用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集中体现为学生运用推理论证,建构概念模型。

    图1

    要让学生建构“声音”单元的相关概念,首先要了解学生之前的经验和认知,然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构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论证推理能力。为了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有69.57%的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部分学生认为打、弹、敲等方式能够产生声音。但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对于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物体产生振动的认识明显不足。

    在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这一科学概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有一定的了解,而对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的认识比较薄弱,很难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清楚,而且大部分学生在传播方向的认识方面存在错误。

    在对“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有关”这一科学概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声音的强弱与振动有关较为熟悉,他们习惯用声音的大小来形容声音的强弱,而对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较为陌生。

    综合以上的前概念调查及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知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观察为基础,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从而构建并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在构建“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通过不同介质进行传播”“声音的高低、强弱与物体的振动有关”这些具体的科学概念时,要多次经历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让学生经历推理论证,实现概念的建构。

    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我们课题组的丁彩梅老师精心选择了实验材料:皮筋、钢尺、音叉、鼓、铁架台、水、泡沫、乒乓球等。其中振动明显且持续发声的是皮筋和钢尺,振动不明显但持续发声的是音叉和鼓,水、泡沫、乒乓球是为了让音叉和鼓的振动变得明显而特意选择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观察皮筋、钢尺振动时会发声的现象,并让学生按发声前、发声时和发声后的顺序分别将两种材料的形态变化描述清楚,同时鼓励他们比较两种物体发声时的异同。学生推测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老师提出问题:“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意识到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见它在振动,如鼓、音叉。老师顺势提问:“那怎样让振动看得见呢?”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老师出示精心准备的水、泡沫及悬挂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学生有序地分组观察实验。从学生的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从放在鼓面上的泡沫会起跳、用音叉靠近水面水花会溅起来等现象中,观察到了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

    在建构“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这一科学概念中,我们课题组的张卫芳老师巧妙地改进了土电话的材料,用橡皮筋代替土电话的棉线,让很多小组的学生听到了土电话传播的声音,同时他们还通过看和触摸的方法,观察到橡皮筋传播声音的时候在不停地振动,帮助学生看到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在建构“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这一科学概念的教学活动中,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铝片演奏入手,提出问题:铝片琴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关注铝片琴的长短与声音的高低有关。紧接着,出示学生熟悉的口风琴,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吹奏口风琴,带领他们了解口风琴的内部结构,让他们主动发现口风琴发出的高低不同声音与其内部结构——簧片有关。再次聚焦声音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长短有关,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探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长短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现声音高低不同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利用铝片琴、口风琴、钢尺这三种典型的有梯度的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中,我们将实验材料改为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一次性橡胶手套、橡皮筋、泡沫、鼓、胶枪。根据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规律,用一大一小的塑料瓶模拟耳郭和外耳道,用轻质的染了颜色的泡沫模拟听小骨,代替碎纸屑。我们发现,用鼓代替音叉能够制造更大的声音,便将改进的实验模型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鼓放在模型的下方,适当调整高度。把泡沫球染成红色,使观察到的现象更为明显(见图2)。

    图2

    纵观学生建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通过物质传播”这一科学概念的过程,精选材料,让振动明显,是学生进行有效观察和推理论证的关键和保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振动带来了能量的产生、传递及大小的变化,进而上升到对“声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大概念的理解。

    在声音产生的实验中,播放水滴入水中的慢镜头;
    老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视频,将振动放大,让学生看见。在《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中,张卫芳老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声音分析技术,让学生发出声音,观察声音分析仪的反应。再通过播放视频:声音的形状——乐器发出声音时会让固体沙粒变化出各种形状。一系列的操作都是为了让“振动”这一不明显的现象变得更明显,助力学生思维的可视化。

    小学3~4 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观察为基础,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从而构建并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利用示意图(结构化的记录单及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构概念。例如,在《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中,有结构的板书逐渐完善了学生所观察和描述的现象。在探究固体传声的过程中,学生去找生活中能传声的固体,在发现很多固体能传声的基础上总结出“固体能帮助传声”这一概念,实现了从演绎到归纳的过程。通过记录单让学生将声音的传播表达出来。

    我们通过以下策略,力求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与科学概念协调发展:精准研读单元内容,聚焦关键科学思维能力,梳理核心概念;
    依据学生元认知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精选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观察;
    利用示意图法,助力学生对比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在实践与推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得以最大程度显性化。

    猜你喜欢 声音振动物体 振动与频率天天爱科学(2020年6期)2020-09-10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出版广角(2016年14期)2016-12-13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艺术评鉴(2016年15期)2016-11-29从影片《迫在眉睫2》看影视叙事节奏的表达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2期)2015-07-07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科普童话·百科探秘(2015年4期)2015-05-14“力”常考易错点扫描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4年2期)2014-04-02悬浮的鸡蛋智慧与创想(2013年3期)2013-05-09振动的快感数字家庭(2009年3期)2009-06-23一道钟摆快慢问题的错解分析物理教学探讨(2009年2期)2009-03-30

    相关热词搜索:培养学生 论证 推理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