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文科创新型人才,“以文创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文科创新型人才,“以文创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1-16 16:55:4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朱倩渝,陈泽帆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全方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科技产业创新发展是当前文科人才培养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 “新文科建设” ,侧重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培育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 “四个自信” 时代新人。新文科作为落实 “文化自信” 的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学科,需要加快培养兼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1]。高校作为培养文科创新思维的人才摇篮,通过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可以推动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需求的产业创新体系发展。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高校与企业开展育人协同的创新机制[2]。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3]。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也要紧密结合区域创新特点,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国际教育聚集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也是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开展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要求、国家新文科建设都要求各大高校汇聚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合力,加快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高校是文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地,而文科类基础学科课程作为国家培养具备 “文化自信” 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即是文科人才的必修课程,也是其他专业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和洗礼的重要课程,更是高等学校 “立德树人” 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传统的文科专业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形式,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吸收课堂教学内容,主动性不强。课程考核主要以考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种类较少、时间较短、学生参与度不高、效果不明显。经过总结,当前文科专业培养存在课堂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孵化平台少、学生文创成果转化能力弱等问题。

    (一)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在学习传统上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学习方式主要停留在研读教材、原著以及拓展性理论学习层面。毫无疑问,这些专业知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材料整合能力、图文编辑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比较缺乏,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期待不相适应,学生就业时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对文科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迅速,亟需融媒体、自媒体文科创新人才,高校需要为文科创新型人才打造适合创新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以传统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创作实践平台

    文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形式,依然偏重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中国文学与文化课作为理论课程,教师常常采用理论讲授、心得提交、课堂展示这样具有程序化特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虽然也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学过程,但是课堂的主导依然是教师,教学内容主要由教师进行选择与筛选,学生输出信息比较有限。而在课程的后续环节进行成果转化,则要求师生与文化项目或企业、出版社进行合作,从筹划到产出需要进行调研、策划和实施,这一点仅靠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完全达成,因此,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另外,文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常忽略创作实践活动。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文化课上,很多教师更侧重进行理论阐释,比如对文学理论、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文化思想等的阐释,常常忽视文学和文化背后的故事。而学生更偏向于接受、记忆和理解相关理论,主观能动性的创作活动明显匮乏。

    (三)学生创作成果转化难,创新型人才培养难以适应新要求

    目前,高校对于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局限于 “课堂授课考核+校内实践活动” 等形式,对于与社会接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教融合模式运用较少[4],普遍存在学生创作个性化、零散分布,主要以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创作比赛进行零散输出。零散化、偶发化、 “纸上谈兵” 较为常见,成果转化受到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会产业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以形式多样的展现形式来传播。例如,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融合、文化认同,文科创新型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部分高校创新人才的成果孵化成功率不高[5],文创成果转化力度较弱,文创作品转化为出版物、线上有声书、多媒体作品等效果不明显,学生成果难以向社会推广,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文科建设背景要求下,亟需培养文科创新型人才

    高校实施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衔接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6]。一是,就社会与国家文化战略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的需要。提高文化自信,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当下文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相关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二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努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文科创新型人才。

    高校作为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集中地,可在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机制创新、课程育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兼具办学特色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Etzkowitz 和Leydesdorff 提出的 “三螺旋” 理论[7],可更好地解释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新关系,以及三者间如何通过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体系并呈现螺旋式前进的格局[8]。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承担教育、实践、服务、科研的功能,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可以联合政府、企业、产学科研机构发挥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的 “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 作用。高校还可以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发挥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 “双融合” 作用[9],构建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相融合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10]。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创新型人才以 “文创成果转化” 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详见图1。突破传统课堂的 “理论讲授—心得提交—课堂展示” 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专业课堂教学,以学生文学创作工作坊的形式,由指导教师带领进行文化故事创作、诗歌创作等多轮文创成果打磨,输出的创作成果邀请著名作家和专家顾问进行学术指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商业平台对接,把学生文创作品通过出版物、线上有声书、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推广,逐渐探索出文科创新型人才 “自主探究—成果创作—成果产出—成果应用于教学与人才培养” 的良性循环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将学生创作成果汇编成教学改革成果,推动高校文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完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图1 文科创新型人才 “以文创成果转化” 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一) “专业教学+创新实践” 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学科交叉融合,突破传统文科专业教育阈限,首先注意文科专业领域内部的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拓展文科人才的创新创业思维视野[3];
    其次,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适当引入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交叉学科,如新媒体传播、计算机技术、教育学等,也要注意运用 “互联网+” 新技术来优化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文科专业课堂教学及课堂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用创新思维转化文创成果,用创新意识改造创新实践平台,用产教融合的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区域创新发展。二是通过文科创新型人才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建立文科创新型人才以 “文创成果转化” 为导向的创新孵化机制,引导学生把文创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其中包括付费课程、出版物、IP 孵化活动等;
    也可以转化为补充政府公共服务的公益产品,其中包括公益分享会、主流融媒体公益活动、自媒体公益课程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文学创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产出,进一步丰富学生 “专业教学+创新实践” 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文科学生能力培养由专业素质能力提高转向 “专业教学+创新实践” 的融合。从课堂教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逐渐融入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形式,把所学专业知识逐步转化为文创产品,更好地与社会发展相衔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文科人才,适应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文学教学+文化实践” 的教学课堂

    一是教学平台由单一的课堂转向课堂与商业化、社会化平台集合,从以往教学的平台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和交流扩大到为学生提供面向社会的商业化、社会化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创作” 为主的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带队教师团队指导,围绕创作主题,发挥学生团队文学创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基础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文科创新型人才文创成果转化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可以在 “文学教学+文化实践” 的专业基础课上,依托创作或写作基础课,传授文化产品创作及孵化训练方法。课上向学生讲授如何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包括创作主题和思想的选择、如何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受众调整作品的语言、不同文化产品体裁的创作要求等。三是向学生讲授文创成果转化为出版物、线上有声书、多媒体文章发表等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有声书录制、视频剪辑、文字编辑、新媒体运行等方面的知识。四是打造 “文学教学+文化实践” 课程体系,旨在厚植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在大量的一线教学改革和实验中发现:通过促进文科专业学生创作实践成果转化与输出,在提高学生文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学、参与文化传播的兴趣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并将创作成果转化为出版物、有声读物以及线上课程等,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提升学院的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

    (三) “授课教师+创作指导” 的教师队伍

    一是授课方式由教师教学为主转向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创作相结合。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写作基础课和创作工作坊对学生进行文创成果创作指导,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度。二是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进行文学创作指导。指导教师按照创作目标及要求指导团队,根据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兴趣专长,指导教师对学生创作的内容进行分工安排,包括经典解读、诗歌赏析、故事创作等,每周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作品创作讨论,不断打磨学生文学创作作品,并组织学生对团队创作成果进行集体点评,相互交流作品,集体分析作品的优点与不足,加深学生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三是邀请学术顾问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点评指导、修改完善。邀请研究团队的学术顾问进行学术指导,对学生团队创作作品进行把关,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作作品质量,以便日后书籍出版、制作线下课程以及线上有声书等。

    (四)建立 “创作孵化+成果转化” 的创作孵化平台

    一是建立学生创作孵化基地,通过课程与学生创作工作坊结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筛选、提供信息的现状,鼓励学生进行作品产出,不过多干预、限制学生的学习和内容创作。二是以项目制的方式运作学生创作团队,合理布置安排学生团队创作分工,按照项目主题和创作目标,进行素材收集,初稿创作,研讨打磨,专家指导,完善深化,商业化转化等流程,完善学生创作成果的转化流程。三是汇编学生创作成果,反哺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将学生创作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并用于教学环节,通过对已有成果的学习、模仿、点评和完善,促进教—学—产融合的良性循环,推动下一轮的创作产出,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提高团队原创作品的质量,丰富 “文学教学+文化实践” 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文学创作的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推动高校培养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文科创新型人才。

    (五) “传统课程考核+产学转化” 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教学成果由传统的课程考核转向出版物、线上有声书和多媒体作品。将以往以考核、心得、论文为主的教学成果改变为学生创作成果出版实体书、线上有声书、多媒体文章等多样化的培养成果,对学生的文创成果进行汇编,反哺教学,推动学科建设,最终实现教—学—产的 “三螺旋” 融合。二是学生文创成果转化为出版物、线上有声书、多媒体作品等文化产品,并进行广泛商业化、公益化推广。依托出版社资源、线上有声平台、融媒体与自媒体资源、IP 品牌孵化等形式进行商业平台转化,依托政府等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线下分享会、自媒体、融媒体等平台的公益推广、线下分享交流会等,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成果转化,并向市场推广。在学生创作成果转化过程中,依托已有平台,深入调研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打磨修改,并把作品转化为可用于商业化、公益化推广的各类型文化产品,包括有声书的制作、公众号文章的编辑、实体书稿的整合与排版等,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团队沟通协调、美术设计、排版编辑等与社会需求和期待相适应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组织安排学生到出版社、电视台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出版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提高学生把握文化产业市场需求的敏锐度。文化产品制作完成后,团队通过线上播放平台、自媒体、权威融媒体、出版社等途径对原创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在推广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与不同组织和单位联系时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以 “文创成果转化” 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高校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的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本文从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学课堂搭建、教师队伍构建、创作孵化平台打造、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高校文科专业创新人才 “以文创成果转化” 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创新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文科创新型产教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3期)2022-06-05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2年2期)2022-04-21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9期)2022-04-19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智能制造(2021年4期)2021-11-04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新时代国际化航天人才创新型培养路径研究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11期)2021-01-04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中学生博览·文艺憩(2020年3期)2020-08-14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求学·文科版(2019年6期)2019-06-12

    相关热词搜索:导向 成果转化 融合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