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校学科交叉评价与激励的政策研究

    高校学科交叉评价与激励的政策研究

    时间:2023-01-20 18:00:43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蒋 琬, 王 慧, 张慧敏, 安艺琳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天津 30007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1],各国对战略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现代科技发展清晰地表明,学科交叉建设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驱动力。加强学科交叉建设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识[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紧缺人才[4]。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研究人员打破单一学术领域界限,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5],以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催生原创性科研成果。其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到两个及以上学科实践的科研行为[6],旨在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后新知识的产生,为单一学科知识无法解决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案,从而产生具有革命性的重大突破[7-8]。

    目前,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大学[9]、清华大学[10]、上海交通大学[11]等高校已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基金、发布跨学科研究计划、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等方式加强学科交叉建设,培养交叉性创新科研人才。通过对国内外顶尖高校学科交叉建设的效果分析,发现当前各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基于已有文献,从当前各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出发,应用平衡计分卡[12]和关键绩效指标[13],探索和完善了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以期促进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体系的融合创新发展。

    在管理模式方面,高校现有的大部分院系或学科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机制,故这些院系和学科在短期内很难突破传统组织建制[14],这导致学科交叉很难找准发展定位,甚至部分学科交叉人员还需改变研究实践,违背意愿去参与学科交叉研究[15]。此外,由于学科交叉团队中的教师编制、资金及设备由不同学院提供,没有统一调配政策[16],使高校学科交叉研究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交叉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部分高校即使具备交叉教育性质的二级学科,但对进入交叉培养轨道的学生仍侧重于学生学科的归口学位,导致这些交叉学生依旧在大类专业和学科所挂靠的院系中完成学业,并未真正接受到实质性的学科交叉培养教育。

    在交叉研究推进方面,由于学科交叉领域的学者们在深层次知识领域的沟通和碰撞较少,导致部分学科交叉研究仅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融合。

    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学科交叉因具备多学科性,研究成果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各高校对于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的评价方案均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特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同时,现有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第一作者排序,低估了学科交叉的整体工作[17],人员流动、考核评价、成果归属等核心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进一步阻碍了学科交叉建设的推进[18-19]。

    为解决上述困境,高校需进一步改革现有管理模式,构建公平、公正、具备激励性的学科交叉评价体系,推进学科交叉建设的有效开展。

    实现对学科交叉人员的有效激励是高校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有效激励的目的在于调动和激发学科交叉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高效实现。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型指出,激励不是简单的单因素行为,而是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报酬→满意以及从满意到努力的良性循环过程[20]。这种循环会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如评价机制、激励内容等。因此,基于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型,采取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合理性相结合、目标导向、成本效益的原则,借鉴QS世界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教育部第4轮学科评估方案的评价指标,本文应用平衡计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两种评价工具,构建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体系及学科交叉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以期激发学科交叉人员的正确行为动机,从而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1.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学科交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自1992年提出后,广泛应用于企业评价,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检验和经验总结,体系已基本构建完成,应用也更为灵活,为高校进行学科交叉评价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财务、顾客、内部运营流程及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21],包括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平衡、企业组织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的平衡以及前置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22]。以往研究发现[23],高校的学科交叉建设工作需要对不同学科交叉团队间的资源分配、长期科研产出与短期科研产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院校总体目标与学科交叉团队目标等4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平衡,而平衡计分卡本身具备的平衡性对于高校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效的。此外,平衡计分卡的构建思路也有利于高校从战略高度将学科交叉建设总体任务转换为具体绩效目标,增强各学科交叉团队研究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高校学科交叉建设特点,本文应用平衡计分卡构建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体系,并将平衡计分卡界定为经费投入、服务对象、内部运营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见表1),同时通过战略地图将4个维度间的关系进行详细描述(见图1)。

    图1 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战略图

    表1 高校学科交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1)经费投入维度。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与政府、高校、企业等提供的经费支持和投入有着密切关系。学科交叉研究所能获得的科研经费投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家、省市和所在单位直接支持的学科交叉研究专项经费;
    二是学科交叉研究团队从多个学科领域中通过申报各类基金或科研项目获得的经费支持。

    (2)服务对象维度。高校作为提供教育这种特殊公共产品的组织,需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常情况下,服务对象主要为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因此,在衡量学科交叉建设工作的成果时,学生家长满意度、企业满意度、良好的社会声誉是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具体来说,“学生家长满意度”衡量了家长对高校学科交叉建设工作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满意程度,“企业满意度”衡量了企业对高校所培养出的交叉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认可程度,“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代表了政府、校友、国内外同行顶尖专家及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面的认可程度。

    (3)内部运营维度。高校学科交叉建设的内部运营需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将不同学院的资源加以整合;
    二是如何对整合到的资源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
    三是如何对学科交叉研究经费合理分配以提高使用效率。因此,内部运营维度有3个目标:一是整合协同资源;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通过对高校学科交叉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能准确反应其学科交叉建设情况。

    (4)学习与成长维度。全面加强高校学科交叉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科研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学科交叉平台与团队的建设、学术交流的扩大等。通过不断学习与成长,学科交叉研究人员能进一步深化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提升不同学科间的知识储备,进而增强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因此,高校要为学科交叉研究搭建平台,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学科交叉型人才并为其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同时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作为保障,以此来实现学科交叉建设的长远发展。

    2.建立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学科交叉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4]因此,为全面、系统的对学科交叉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本文基于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岗位职责,参照关键绩效指标的基本框架,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交叉平台规定应承担的任务和目标,按照规定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对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和事实判断,并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和调控,最终确定从研究论文成果、专利与奖项、研究活跃程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对学科交叉人员进行考核。根据文献资料整理结果,高校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具体指标设计见表2。

    表2 高校学科交叉人员评价指标细化

    此外,在跨学科论文发表占比方面,由于学科交叉研究通常涉及多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对于跨学科论文仅考虑第一作者并不能全面、公正地反映所有与该论文相关人员的贡献。因此,在对跨学科论文进行评价时,除考虑第一作者外,对于非第一作者的教学研究人员需要由课题负责人或考评小组根据其对论文的贡献大小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纳入考评体系中,激发所有参与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在学科交叉阶段性成果认定方面,鉴于学科交叉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经过长期、深入的协同创新,故对此类人员的考评周期应适当延长,比如成立考核小组对学科交叉教学科研人员的实验进展、阶段性论文进展及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考评,将其作为绩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目前,虽然各高校的学科交叉建设工作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尚未形成,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主动性也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因此,高校管理层应改革现有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与学科交叉研究相适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有效推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建设评价工作。

    1.搭建有利于学科交叉的组织载体

    (1)建设适应性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与学科交叉研究特点相适应的平台,可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提供有效的渠道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可根据平台体制类型建设具有二级管理机构性质的实体型平台和不在机构编制内的虚拟型合作平台,并根据两类平台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体制[25],如以技术攻关项目为牵引的中短期学科交叉研究需要更灵活的平台体制,则需要建立学科交叉虚拟型平台体制。

    (2)设立学科交叉研究机构。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设立独立于传统院系并由具备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科学家工作室,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等方面独立运行,开展前沿和学科交叉研究。

    (3)利用大平台大项目聚集资源。高校的学科交叉专项及重大项目培育专项应扩大支持范围,集中整合经费,推动建设兼具高集成度和高显示度的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2.完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

    (1)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人事管理制度方面,一是要增强学术带头人的遴选与培养。学术带头人在自身研究领域通常具备丰富的学术经验,能为整个团队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对于学科交叉的存在及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可利用各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学科交叉高端人才绿色通道,进一步落实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此外,高校要支持学术带头人前往相关学科领域的国际顶尖大学进行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交流,提升学术带头人的科研、管理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的发展。二是改革教学科研人员的聘任制度。为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应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柔性流动为特征的多元化用人机制[16]。高校可尝试出台教学科研人员校内双聘实施办法,教学科研人员被其他学院聘用后可成为双聘教师[26],人事关系隶属单位为主聘单位,其他学院为兼聘单位。双聘教师可参与兼聘单位学科建设,承担兼聘单位的教学工作,可以在兼聘单位中招收并培养研究生,以兼聘单位名义申请科研项目,开展科研工作等。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绩效考核分类治理标准。基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高校可对不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设立不同的考核评价要求。如对于助理教授重点考核活力与发展潜力;
    对于副教授重点考核学术领域贡献及教学满意度;
    对于教授重点考核学术研究创新度及国际学术影响力。

    (2)在培养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一是完善学科交叉学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高校设立的学科交叉学生培养过程管理机制,既应包括教学科研人员对学科交叉学生的培育,如学科交叉课程培养、学科交叉科研训练等,也应包括学科交叉学生对教学科研人员授课和指导效果的评价反馈。基于学生需求和评价,高校可鼓励教学科研人员从教学安排、课程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优化对学生的交叉培育过程。二是设立学科交叉学位课程,为帮助学生灵活学习和掌握学科交叉课程,高校可在多个学院中试行学科交叉教育,并设立学科交叉学位课程[27],互补学科间的协同作用并增强教学的相关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科交叉的好处,进而提升学科交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设置学科交叉学位制度[28],高校在学科交叉学位项目的设置和管理中,可设置学科交叉博士授权试点。目前,已有高校的部分专业在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29],并取得一定效果,其他高校可借鉴以上成功经验进行学科交叉博士的培养。此外,高校要做好本科大类招生、辅修第二专业以及学科交叉项目的本科生推免直博遴选工作,招收对学科交叉态度积极的学生[30],深入探索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模式。

    3.学科交叉研究资金保障

    (1)拓展学科交叉经费来源。学科交叉研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是一个长期的、常态化的过程,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31]。因此,除去对学科交叉平台建设投入的启动科研经费外,高校还应积极建立但不限于学科交叉项目培育基金、人才培育基金等,同时不断争取国家学科交叉科研基金及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经费在学科交叉方向的投入。

    (2)设立学科交叉专项基金。高校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分散在不同学院的一线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团队投入到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对于绩效考核优秀的学科交叉平台和团队,高校可持续对其进行资助,激励其在学科交叉研究工作的深入与持续开展。

    (3)建立项目经费资金管理制度。高校应打破原有单一院系、单一学科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增加学科交叉项目的专用经费账户,形成学科交叉平台正常运行的资金保障体系,促进学科交叉成果的产生。

    4.建立成果归属管理制度

    (1)完善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激励措施。高校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通过转让、实施许可、作价投资等所获得的收益,应该归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所有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分配。根据投入产出对等原则,由主聘单位和联聘单位共同协商确定收益分配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学科交叉研究的积极性。

    (2)设立学科交叉学术认可制度[28]。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科差异,改进教学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评价标准,构建促进学科交叉合作的学术评价和成果共享机制。如对高水平论文、科研奖项等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在职称评定、校内职务晋升、校内项目申报时,应淡化作者成果署名排序。

    (3)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成果转化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拉动意义,能促进学科交叉建设[32],高校应建立配套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如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5.营造学科交叉研究氛围

    一方面,注重营造学科交叉文化。基于波特—劳勒综合型激励模型,当文化氛围能真正融入到教学科研人员的价值观时,他们才会把组织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过程中,应以学科交叉建设理念为引领,逐渐打破以单学科为建设单元的固有思路,营造教学科研人员认可的学科交叉氛围,让学科间的交叉交融和交叉研究成为学科建设的新常态。另一方面,举办新兴学科交叉论坛。高校应以举办新兴学科交叉论坛为抓手,构建学科交叉交流氛围。目前多所高校在尝试以举办学科论坛的方式推动学科交叉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他高校也可借鉴成功经验,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主题明确的学科交叉论坛,广泛开展交流研讨,为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和人才培育营造良好氛围。

    6.成立审核监督机构。

    审核监督机构的成立可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该机构可邀请相关领域公认的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投资者等多方参与,共同对学科交叉团队的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和总体绩效考核。这对于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团队既是一种制度保障,又是一种激励[33],还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成果产出。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建立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满足高校内部需要、兼顾社会发展趋势的学科交叉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是推进各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有效路径。为激励各学院之间积极进行学科交叉交流与合作,高校应继续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组建学科交叉研究学术委员会,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成果归属管理制度,改进重大学科建设项目内容设计和制度设计,营造学院间学科交叉研究氛围并成立专门的审核监督机构,真正实现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交叉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六法”巧解分式方程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9年6期)2019-08-13“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中小学教师为什么不热衷科研师道(2017年1期)2017-02-18连数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9期)2016-10-13小学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15期)2016-08-15连一连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6期)2016-07-02论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10期)2016-05-07

    相关热词搜索:交叉 学科 激励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