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语的种子:子张尧曰

    论语的种子:子张尧曰

    时间:2023-01-21 16:45:2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陆春祥

    行行复行行,车轮滚又滚。

    前方应该快到渡口了,但不知道确切位置,边上恰好有一片田,长沮与桀溺正在田里耕作。孔子停下车对子路吩咐道:由啊,你去问问看,渡口在哪里呢?

    子路一溜小跑到了长沮跟前,长沮一手捏着锄头,一手在擦汗,他显然看见了这一群行者,反问子路:车上那个手拉着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答:是孔丘先生。

    长沮再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再答:是的。

    长沮于是不再搭理子路,低下头边铲地边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的。

    子路只好转头问桀溺。不想,桀溺也是反问:您是谁呀?

    子路答:我是仲由。

    桀溺再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再答:是的。

    桀溺于是几个连珠炮一并发出:你看,天下大水滔滔,乱成一团,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追随避坏人的人到处跑,还不如跟着避世的人安全一些呢!桀溺说完,也不再搭理子路,顾自耙土了。

    子路渡口没问成,却连碰两个钉子,垂头丧气地回来向老师报告情况,孔老师听完汇报,有点惆怅:鸟兽是无法与它们同群的,我不跟人相处,难道跟鸟兽共处吗?假如天下政治上轨道,我才不会带你们到处乱跑呢!

    民间自有高手在。默默无闻的田耕者,也极可能就是避世者,他们虽躬耕其亩,自食其力,两耳似乎不闻世间事,却胸有大棋,对时势一清二楚。

    长沮与桀溺,皆话中有话,子路不知道有没有听懂。

    长沮的意思,既然是孔丘,那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渡口只是一种借代,它是对孔子儒道之肯定,知人论世,教学相长,救世的人,应该知道方向与方法。

    桀溺的意思,其实比长沮更进一步,孔子既然已经知道方向,为什么还要逆潮流而动呢?应该像我们一样,急流勇退才是嘛。

    孔子虽有些惆怅,不过,他表达的思想却重要:人与鸟兽不同,无法离开自己的人群,既然如此,就要积极面对现实的人生。再找找吧,渡口一定就在附近,河都看到了,渡口还会远吗?

    长沮没有骂孔子,桀溺也没有骂孔子,孔子更没有骂长沮与桀溺,他们都是高人,彼此相知,说些平常都懂的话,言外之意却要旁人自己领会。

    车轮滚又滚,行行复行行。

    或许中间去上了个厕所,或许上厕所后还被什么事绊了一下,总之,不知什么原因,子路和老师的队伍失散了,他远远地落在队伍后面。幸好,傍晚时分,他遇到了一位老者,老人正佝偻着身子,在田边卸下用木棍挑着的除草工具。

    子路恭敬地问:老人家,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者仔细朝子路上下瞅了瞅,很不耐烦地答道:你这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

    老人说完,放下木棍,往田里除草去了。

    子路见四周空荡荡的,也没什么人,天色又将晚,他只好拱手站在一边等。老人弄完田里的事,料定子路今晚无处可去,就请他到自己家里过夜。一到家,他就忙碌起来:杀了一只鸡,然后洗菜做饭,还将两个儿子叫出来,与子路相见。

    吃饭,聊天,一夜的交流,很充分,老者的两个儿子显然都是明白人。

    次日,子路赶上了老师的队伍,并向老师报告了一切经过。孔老师说:这是一位隐士啊。你应该赶回去回个礼,并将我的话带给他两个儿子。子路又返回老者的家,老人已经出门了。

    孔老师要子路带的话是这样的: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之秩序、君臣之秩序,一样不可废弃。你们这样做,是为自己的干净,但破坏了社会的重要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至于大道行不通,这个我们早就知道了。

    老者的两个儿子自然明白子路话的意思,但他们和爹爹一样,都是不愿意出仕之人,他们反而异口同声地劝子路:你和你的老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太傻了吧。我们只将自己置身于大地田园之中安身立命。

    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孔老师一律尊重他们,志向各有选择,他们避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勉强,孔老师知道他们一致反对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主张,但孔老师坚信自己的努力,只要信念不失,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周天子或者诸侯,一天用餐四次,吃饭的时候,还要有音乐伴奏。早餐估计不用乐师,但亚饭(第二顿饭)、三饭(第三顿饭)、四饭(第四顿饭),都必须有伴奏。

    鲁哀公的时候,鲁国的宫廷乐队已经不成形,乐师们都流失到各国去了。乐坛的主持,首席音乐挚大师,移民去了齐国;
    亚饭干乐师,移民去了楚国;
    三饭缭乐师,移民去了蔡国;
    四饭缺乐师,移民去了秦国;
    打鼓的方叔,移居到了黄河边;
    摇小鼓的武,移居到了汉水边;
    少师阳与击磬的襄,移居到了海边。

    乐官四散,乱世的悲哀。

    李隆基的五百匹舞马,生日宴会舞起来,那是何等的气势。安史之乱后,这些马流落民间,某次,数匹舞马落入安禄山手下的一个将军手中,被当作战马。夜幕降临,士兵们聚会喝酒,音乐响起,这些马不由自主跳起舞来,被视为妖孽遭毒打,越打,它们跳得越欢,最后被打死,有人说这是舞马时,大家都唏嘘不已。

    李隆基用上好的蓝田玉打造了一把磬,以流苏与金钿珠翠为饰,珍贵异常,杨玉环欢喜至极。马嵬坡兵变,杨被赐死,李隆基从四川重回长安后,看到玉环的那把专用玉磬时,一时老泪纵横不已。

    欢乐时,乐(yuè)是乐(lè),大乐(yuè)是大乐(lè),众乐(yuè)多乐(lè),然而,一个简单的道理是,过度之乐(yuè),乐极一定生悲。

    孔老师去世,但他的思想,仕、礼、学、孝悌、忠恕、智、德等,在这一篇中,却如春草勃发,子张,子游,子夏,曾子,子贡(因子路、颜回死于孔老师之前),都是战国大地上孔子思想土壤中盛开的鲜艳花朵。

    看孔子的思想如何生长。

    子张这样说“士”的标准:“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做该做的事,即便献出性命也在所不惜;
    见有得的机会,就要想一想该不该得;
    祭祀时,要想到是不是恭敬;
    办丧事时,要想到是不是有哀思。

    孔老师是如何评价“士”的呢?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八佾》第三)这样的士,孔老师不要看。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宪问》十四)这样的士,理想好人。

    “君子九思”的最后一思:见得思义。(《季氏》十六)这样的士,义字当头。

    看来,孔老师的大部分课程,子张都听到了,没有缺席。子张在他的课堂上,对孔老师的这些言论作了总结概述,更加全面和一体化。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从反面说,执德弘,信道笃,就能牢牢树立起心中的理想与信念,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德行实践不够坚持,信念不够深刻,极可能成为那种可有可无的人。

    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一有《引经》,读来让人哭笑不得。

    德清人(今浙江德清县)陈端庵,是清朝顺治己丑年(1649)进士。他考上进士后,授新城(今杭州富阳区新登镇)县令。陈端庵性情仁厚,见不得别人痛苦。每次对犯人用刑,他都要对着犯人哭泣,流下同情的眼泪。

    有个姓王的书生,房子被人抢夺,却久久得不到赔偿,王书生就到县衙告状。审来审去,陈县令审不出个所以然,他只好慢吞吞地对王书生说:《诗经》里有句诗讲,“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王秀才呀,你难道就不能做一做喜鹊吗?

    众人听到这样的判决,都笑了。

    有法令而不会灵活运用,要么是能力问题,要么就是畏于对手的威势,或来自于权,或来自于钱,总之,他怕强势的一方,还不如对弱势方进行再压制,反正是弱势方,他也掀不起什么波浪。就我个人选择,我宁要板着面孔,六亲不认,办事却公平公正的官员,我不要你同情的眼泪,犯了错活该。

    陈县令就是子张说的那种可有可无的人,他如此判决,说轻是糊涂,说重就是拿百姓的利益当儿戏,这还是财产,如果是人命案呢?无法想象。

    子夏的学生去问子张一个问题:如何交友?

    子张反问:这个问题,你们子夏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子夏的学生答:我们子夏老师说,朋友可以交就交,不可以交就拒绝。

    子张微笑着答:我听到的和你们子夏老师有点不同哦,君子应该尊敬贤者,也要宽容一般的大众。赞扬行善的人,也理解没能力行善的人。我如果才德出众,什么人不能容纳呢?如果不贤,我还没有拒绝别人,别人早已拒绝我了。

    在这里,如何交友,交什么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子张与子夏的观点开始出现了不同,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无论孔子是什么样的交友观,但子张与子夏,在课堂上听到的应该都是同一种观点,然而,老师走了,时光流逝,老师当年的主张,也会因学生再对学生施教时说话的场景与对象不同而有所改变,慢慢就出现了分歧。韩非子就说过,孔子之后,有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儒出现了八个派别。

    不过,就此问题,有人请教王阳明老师,王老师这样答:子夏说的是小孩间的交往,子张说的是成人间的交往。如果善于运用,都是正确的。

    王阳明总是别开思路,这还真有点符合孩子的性格,你对我好,就是我朋友,你对我不好,就不是我朋友,就这么简单。

    子夏老师出场。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哪些是子夏说的小道呢?百家众技,如农圃医卜之属。这些小道,确实有它可取的地方,但要做大事业的君子,却不能专注于此。

    子夏接着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说白了,还是有点看不起百工,这和孔老师如出一辙,樊迟问稼,就被孔老师狠狠训了一顿。说看不起似乎有点重了,在孔门师生眼里,还有比这百工更重要的事,就是认真努力读书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此观点的弊端,应该很明显,大家一窝蜂去读书从政,百工从哪里来?吃的从哪里来?

    明代黄瑜《双槐岁钞》卷八有《木工食一品俸》,正好可以反面回答小道也有大作为的职业观:

    永乐年间,因为蒯福的木工手艺好,老了回乡,他儿子蒯祥就顶替父亲的工作。蒯祥奉命到北京宫中,凡是宫殿庙社的活,他都能干。正统年中,蒯祥主持皇宫三殿及文武诸机关的修建工作。天顺末年,他奉诏修建皇陵。成化年间,蒯祥已经做到工部营缮主事员外郎,后来又提拔为太仆少卿,工部右侍郎,再转左侍郎,他享受的待遇,累计加起来已经从一品了。成化辛丑三月,蒯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他的祖父母、父母,皇上都有所赐赠,儿子做了锦衣千户,享受国子生待遇。

    子夏接着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每天都学习领会一些未知的事情,每月都不忘记已知的知识。即便专指进德与修业,这也是好方法。

    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有《强记法》《连号法》,讲的就是巧妙的读书记忆方法,今天依然可以运用,我相信有效。

    历城的叶奕绳,曾说过他的读书强记之法:每读一书,遇到所喜欢的,就抄下来。抄完,朗诵十余遍,然后,将其贴在壁间,每天一定抄十余段,少的也有六七段。再然后,合上书,去看贴在壁上的抄件,每天要看三五次,一定将其背得滚熟,一字不漏。壁上贴满了,就将第一天贴上的揭下,放进书柜中,新读新抄的随即补贴上。随收随补,一天也不耽误。一年下来,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叶的肚子里已经满是经典了。

    邢懋循,也说了他老师教给他的读书连号法:初一日读一纸,次日又读一纸,并初日所读读之,三日又并初日次日所读读之。这样,每天都会增加,读到第十一天,就将第一天所读的拿掉。每天都连读十天的内容,读了一周,其实就是读了十周。即便是中下等的智力,也无不烂熟了。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犯错找借口,人性的弱点,许多人会这样做,或许,一般人表现得更显明一些。

    下面这些特别词语,每一个都由重要新闻事件构成,随便查一下,都可以找得到事实的最后真相。不能都将其归纳为小人所为,但它们一定是文过饰非的典型,虽出于一些无奈,但总是借口,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

    钓鱼式执法,保护性拆迁,轻度性追尾,合约式宰客,礼节性受贿,临时性强奸,规定性捐款,选择性收费,确认性选举,政策性提价,试探性自杀,自主性坠亡,休假式治疗,临时工式大火,车辆超载式桥塌,干湿交替式楼塌……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远望,庄重严肃,靠近,和颜悦色,说起话来,准确严谨,这是君子的三种面孔,画像虽然粗线条,大致轮廓却分明得很,特别是靠近,则有春风沐人之感。

    然而,君子只有这三种面孔吗?显然不是。单从个体说,一百种,一千种也不止,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内视外察,君子都是一个品德高、做事有节制、对人热情的人。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节不可越界,小节出入一些则无妨。这从情理上讲,确实应该,君子也有七情六欲,君子也是常人,如果一味刻板,则显然生活得不真实。问题是对“小节”的理解,我以为,子夏说的小节,当指鸡毛蒜皮之类的事,不涉原则。

    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第七,这个洁癖者显然在小节上过分了:

    谢景仁的居室干净素雅,他每次要咳吐的时候,总是要吐在左右侍者的衣服上。吐完以后,允许侍者盥洗一天。他喉咙里刚痒痒,咕噜一发声,左右都争着扯起衣服来接。

    谢大官人是东晋的名士,他的这种行为,往好里说是不随地吐痰,往坏里讲,是只顾自己干净,而不顾别人是不是接受得了。那些侍者也是贱,争着接痰,为的是多一天休息时间。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关键词“优”。优有多义,在此,充足、富裕与优良、优秀,似乎都可以解释,但词义重点不同,意义也就有差别。

    充足,富裕。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优良,优秀。做官做好了就去学习,学习学好了就去做官。

    两相比较,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前者相对,后者绝对,我还是比较认同前者。前者的前一句,可以理解成今日之终身学习,无论你是多么大的官员,都要学习一辈子,这样才不会出现能力不足。后者也是一种提倡,当今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一种趋势,虽然竞争激烈,几十人甚至几百人争一个岗位,但恰好证明学而优则仕。

    不过,此后的科举制,将学与仕简单对接,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仕,只有仕了,才算学优,否则,一切工夫都是白费。

    近年去过不少状元乡、进士村,每每在介绍栏中,我都会仔细看录取名单,我关注的是一种叫“特奏名进士”,一般人都不理解,以为都是普通进士,其实不然,这“特奏名”三个字,真是饱含辛酸,那是读书人考了一辈子,参加过十几次以上,仍然没有考取,终于,他等到了(活到了)皇帝规定的那个期限:今年科考,以往考过十五次(有时是十七次)的考生,只要参加了考试,无论成绩好坏,一律录取!自然,这“特奏名”进士,只是名誉上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待遇,但对一个考了一辈子的考生,好歹也是个安慰。

    “特奏名”的前提是熬,一定要寿命长,十七次,三年一次,差不多是五十年,有多少读书人能熬过来?从这个角度说,“学而优则仕”,真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它割去了多少读书人的大好青春。

    乾隆就赤裸裸坦言:科举既不为选贤任能,也不为教化国民,而在于让读书人拘于八股,皓首穷经,用“名利”两字牢牢拴住他们,使其再无暇思索什么真理大道,则大清永姓爱新觉罗。

    子游对人说:子夏的学生们,一些洒扫、应对、进退的事,做得挺不错,但都是末节小事而已,做人的根本道理,却没有学会。这怎么可以呢?

    子夏听说后,反驳子游:唉,子游讲错了。我们传君子之道,哪些先教,哪些后教,哪些不教,拿这园中的草木比喻,是各有区别的。对君子应该学习的道理,怎么可以歪曲理解呢?按圣人的标准,做事情要慎始慎终、全面兼顾才好!

    洒扫,洒水,以水挥地及墙阶,令不扬尘,然后清扫;
    应对,答应,对应一定要有辞;
    进退,怎么走路,何时拱手,一些细小的威仪容节。

    子夏未必不知道这些小事与大事的区别,他强调做好小事在先,其实与孔老师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一致的,先做小事,以小事明大事。

    子游背后议论同学是非,有违老师提倡的正人君子之道。

    子夏不顾同学面子直接反驳,更显见孔门分派已成必然。

    看王阳明如何指导做个好老师的。

    每天早晨,学生们到校参拜行礼后,老师要依次耐心而亲和地问每个学生: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是否做到真切而没有懈怠疏忽?在自我的礼节上有没有身体力行而没有欠缺呢?早上来读书在路上行走时是否谨慎注意?有没有放荡不羁?自己的一切言行有没有做到忠信而笃实呢?每位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老师还要随时针对具体情况,委婉地加以启发开导。然后,让他们各自回到座位上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在量多,而在精熟。要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精力富余,他们就不会因为辛苦而厌学,反而会有收获而心情愉悦。

    王阳明的教育主张很简洁,就是要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而引导,从小事做起。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居丧时,充分表现悲戚就可以了。什么时候表现得最悲痛呢?曾子听孔老师说过,就是父母过世的时候。

    厚养薄葬,让双亲在厚养中充分感受孝义。也有做做样子的不孝之徒。

    唐朝张鷟的《朝野佥载》卷三有例如下:

    东海有个孝子,叫郭纯,母亲去世了,很悲伤,每一次都大哭,每次哭的时候,都有很多的鸟飞到他家的院子里。政府派人一核查,真有此事,这是郭的孝心显灵啊!于是授锦旗,在全乡表彰他的孝心。有人不相信。偷偷侦察,终于搞清楚原因,那些鸟是他训练出来的:以前他每次哭的时候,就将饼子掰碎,丢到地上,群鸟争着来食,一连好几天都这样。后来,那些鸟一听到郭纯的号叫,就飞到他家的院子里集中了。

    子贡又重新出场。

    这一回,他主要在人们如何正确评价孔老师的话题上发力。

    子贡评价圣人的大前提是这样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日食与月食如何形成?太阳、地球、月亮三球成一直线时,从外形上看,圆的日月就缺了一块。比如日食,不是缺了,而是月亮遮住了太阳,阴影以内看不见太阳。比如月食,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区域会发生月全食和月偏食。这自然是个比喻,日月都有缺陷,何况是人?这缺陷就算是过错,那也是人人都见到的过错,改掉这些过错,大家依然仰望他。

    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大放厥词:子贡的才德,要比孔仲尼更卓越。

    很多人都听到了,大夫子服景伯将这话转告子贡。子贡听了,也没有生气,就给子服景伯打了一个比方:我们以这房屋的围墙作比喻吧。我家的墙只及肩的高度,人在墙外,家里有什么东西,墙外看进来一清二楚。孔老师家的墙,却有好几丈高,如果不从门里进去,在墙外就看不到里面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富丽。但是,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极少,所以叔孙武叔这么说,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叔孙武叔果然别有用心,他居然又在另一场合,大肆毁谤孔子。

    子贡对此立即发表果断的评论:孔仲尼是没有人能毁掉的,也是不可能毁掉的!一般人的才德,只像山丘一样,可以超越,但仲尼却像太阳与月亮,根本没有办法被超越。一个人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让人看出他的不自量力罢了。

    王阳明的弟子问王老师:为什么大圣人也免不了被人诽谤呢?

    王老师答: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外表端庄、内心空虚无得之人,即便没一个人毁谤他,内心潜藏的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毁谤、赞誉都来自外面,只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外来的毁誉不算什么。

    王阳明比子贡显然更理性,毁誉皆来自外,加强内心修养,懒得理他就是!

    或许,颜回去世,孔老师去世,子贡真的是一枝独秀,不断被人称赞,这一回,连同学都来了,这位怀疑过孔子私授儿子的陈子禽同学,这样对子贡拍马屁:子贡同学,您太谦让了吧,孔老师的才德难道比得上您吗?

    子贡似乎有点无可奈何的样子,他有点看不起子禽同学,但仍然忍着性子答道:君子讲话一定要谨慎呀。我们的孔老师,无人能及,就像这天空,没有办法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们老师,假如给他治理国家的平台,那他一定会做到:百姓能立足社会,百姓会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前进,远方的百姓也都会来投靠,百姓也会为国家的事齐心协力。当老师在世时,百姓以他为荣,当他不幸辞世时,百姓为他悲哀。这样的人,我们怎么能及呢?!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之孔丘,自强不息,不知而后知之,刻意尚行,克己复礼,博文约礼,日进于德,恒修心中之诚,终于成就大德。朱熹如此赞: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贡不愧为孔门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去世,他守墓六年,绝无仅有,而他维护孔老师的言语,并不是一味盲从,而是发自内心: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今天不可能有人比得上他,未来也不可能有人比得上他。

    事实证明,子贡的判断是对的。古代中国的思想,就是滥觞于孔子,发扬于战国诸子,到了汉代,就由儒教统一了,即便后来新增了佛教、道教,儒释道三足鼎立,儒仍然处于领先位置,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阳明心学,对儒教虽有改造,但毋庸置疑,儒依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

    李敖去复旦访问,题写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又生我们,长夜才复旦。

    荀子描写了下面这些著名人物的外貌,只是,准确与否,无法考证,但我以为,荀子有他的文本参考来源,基本外形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尧帝,周文王,孔仲尼,身材高大;
    舜帝,周公,身材矮小,是那种在人堆里很容易被忽视的人,周公还很瘦,好像立着的树干。禹和汤呢,惨了,禹瘸着走路,汤却半身不遂。

    高大而苍老的尧帝,数十年考察,千思万虑,终于选好了接班人,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传位这一天,朝堂两旁,众臣齐立,尧帝颤巍巍地对站在他面前的接班人舜嘱咐道:姚重华呀,天的任命,已经落在你身上了,你要公平地把握正义的原则。如果天下百姓穷困,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将永远终止。

    舜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天下大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舜摄政二十八年,尧才去世,尧死之后,舜又在位三十九年。

    尧禅让,舜也禅让,他让位给了禹,让位前,苍老的舜将尧对他的嘱咐又对禹嘱咐了一遍,舜将话传给禹听的时候,虽然六十多年过去,尧对他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用的语气,舜的脑子里都清晰如昨,尧的话中,还含着一丝丝的威胁呀:如果治理不好天下,上天就会罢掉你的王位!草殿上,又回荡起苍老而雄浑的声音,久久不散。

    夏朝的方国商国,它的首领叫成汤,子姓,名履。成汤在伊尹等大臣的帮助下,不断兼并,终于使商国成为强国,与夏桀大战,最终灭了夏朝,定国号为商。

    商汤称帝那一天,对着上天恭恭敬敬地祈祷:我小子履,在此向光明而伟大的上苍您献上黑色的公牛作为牺牲,并向您报告,有罪之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服侍您臣仆的所为,我也不敢隐瞒,要赏要罚,一切由您决定。我本人如果有罪,请不要责怪天下人;
    天下人如果有罪,罪由我一人承担!

    商纣王将成汤的大好江山毁了,周武王(姬发)伐纣,完胜。周朝于是大封诸侯,所有的好人都安享富贵。

    姬发刚上任三天,立即召集下属开会。他问大家:有没有保存下来的,可以永远指导我们周朝子孙后代的古代规约和行动方法呢?大家都摇摇头,说没见过哎,也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东西。姬发于是很郁闷。这时有人出主意了,我们把姜太公找来问问吧,他老人家懂得多。姜尚一来,姬发就很谦虚地问:您老人家看见过黄帝、颛顼的治国方法吗?太公说,我在《丹书》上好像看到过。大王如果想听,请您斋戒三天。姬发太高兴了,果真有高人呢。他立即斋戒。

    三天后,姜太公很庄重地给姬发讲起了先王的治国之道。这些治国方法,总起来讲主要有:靠仁义得到国家,用仁义保护国家,就会有百世不变的江山;
    靠不仁得到国家,用仁义保护国家,就会有十世江山;
    靠不仁得到国家,用不仁不义去保护,祸害马上就来了。

    姬发听完姜太公的话,真是如遭雷击,醍醐灌顶,胆战心惊。散会后,他感慨万千,思如潮涌,马上书就《戒书》若干。这些座右铭一共十七条,贴满了他的办公室及卧室及随时能看到的地方,日日提醒,时时警惕。

    姬发向群臣保证:我虽然有许多亲人,但都比不上你们这些行仁义的大臣。今后,百姓如果犯了过错,都由我一个人来承担!

    周武王对百姓宽厚、信任,行事公平公正,天下之民归心,百姓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孔子总结了周武王的德行,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谨修度量衡,整顿官吏制度,全国政令得以畅行;

    二、恢复被灭亡的国家,延续已断绝的祭祀;

    三、邀请并提拔隐逸不得志的人才为国家服务;

    四、将百姓、粮食、丧礼、祭祀当作国家的重要工作来抓。

    成汤名履,寓意他一路走得很艰苦,打江山真不容易。在他前面的夏,其实更不容易,中国第一个王朝,虽是禅让而来,但夏禹治水真的是太艰难了。

    二〇一九年十月,我去绍兴市柯桥区的夏履镇,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生态乡镇。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名字,字面上看,夏朝的一只鞋子,真和夏朝有关吗?真和鞋子有关吗?嗯,《吴越春秋》上是这么说的,和夏朝大禹有关。

    我们站在芦头滩上,据说,大禹当年就曾在这里治水:“乃劳身焦思次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雨一直下,洪水滔滔,大禹心焦,他坐在芦头滩边的一座桥上观察水势,或许,是草鞋的绳带断了,一不小心,脚上的一只草鞋掉落桥下,没等去捞,便被洪水冲走了,后人为了纪念,就把这座石桥叫“夏履桥”。

    我在夏履桥上来回走了两遍,桥下清流汩汩,满山满目皆是青翠的竹子,夏朝的一只草鞋,禹治水的象征,即便是传说,也是美好的纪念。

    此前,子张同学已经数次问政于孔老师,这次,他又问了:老师,君子要怎么做才能将政务治理好?

    这一次,孔老师具体而细微地回答了“尊五美,屏四恶”,子张一一记下。

    尊五美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一美:看百姓可以在哪方面得利而引导他们得利,施惠于民,自己却不耗费;

    二美:选择百姓愿意服劳的事情使百姓服劳,就不会招来怨恨;

    三美:想推行仁道就尽量推行,此乃有欲而不贪;

    四美:不管对方是谁,都不慢待他们,神情舒泰而不骄傲;

    五美:庄重严肃,让人有生畏之心,威严却不凶猛。

    屏四恶是: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一恶:不事先教育百姓,百姓犯错就用杀戮来行政,这就是虐;

    二恶:不事先告诫百姓,而突然查验他的工作成效,这就是暴;

    三恶:发布政令迟缓,但到了期限却又不通融,故意害人,这就是贼;

    四恶:说好要施予百姓,出手却吝啬,像一般的小官员。

    孔老师回答完,又对子张总结了一下,语重心长:这五美四恶,其实都是君子施政时的一些细节。尊五美,屏四恶,关键在个人品德的提升与修养,如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推己及人,如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那么,就不会出现“四恶”现象,就可以施行仁政,报效国家,造福社会。

    子张听完老师教诲,连声嗯嗯嗯。

    朝廷新开一例,凡物有两个名字的都充军,三个名字的都要斩。茄子自觉双名,于是躲进水中。水问曰:你来为何?茄子答:避朝廷新例,因说我有两名,一名茄子,一名落苏。要去充军,我怕了。水曰:若是这等,我该斩了,一名水,一名汤,又有那天灾人祸的放了几粒米,把我当酒了卖。

    冯梦龙讲这个笑话的时候,显然有多种层面的讽刺,如不辨是非的有罪推断,制造假酒的不法商贩。如果以此来对照四恶,前三恶恰好对得上。事先为什么不说清政策,要是知道,谁还敢取两个名字?再说了,两个名字也不是自己取的呀。其实,茄子那两个名字还只限于明朝以前,到后来,还有别名矮瓜、吊菜子、昆仑紫瓜等,茄子遍长中国的大江南北,名字或许还有更多,注定要斩头的。

    《论语》的长课堂就要结束,孔老师最后谆谆教导如下: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五十就知天命。什么是天命?如此深奥而博大。我理解有三个层面。

    宗教哲学层面:原始人类面对日落日出、月圆月缺、雷电风暴、地动山摇,他们实在理解不了,天为什么会如此捉摸不定。每当灾难来临,人类要么躲进山洞,要么跪在地上磕头,发展到后来,人类认定,天上一定住着万能的天神,日神,月神,是天神掌握着他们的命运,于是有了各类的祭祀,祭祀就是一种告饶与祈求。

    天文地理层面:在人类眼里,这时候的天,天上银河,日月星辰,已经变得有些可以琢磨,人类知道,天是一个浩瀚无边的概念,除了日月,那些无数的星星,也是天的组成部分,但即便是朝廷专职管理天象的官员,依然无法具体知晓天究竟是怎么运行的,他们能向皇帝提供的,只是一种天文记录,并将一些特别的现象,与帝国的命运联系起来。顺天,才能应时,罪己诏就是皇帝向天的认错书。

    生态生活层面:时令,节令,人类遵循季节的命令,随四季的更替,进行着重复又重复的耕作,以满足自身生存的一切需要。天更加阔大,天文化迅速发展,各种与天有关的神话传说也越来越多,天上有一个完整的天人世界,他们的生活无限美好,永生快乐。与此同时,人类又造出一个地下王国,地下主要用来惩罚那些恶人,生前作恶,死后必进地狱受罚。天上及地下的世界,帝王也充满了好奇。总体上,这一层面的天,已经让人类深深地感觉到,要与天和谐相处,才能过上好日子。

    孔子的天命观,我觉得三个层面的意思都有,他是文化人,虽不能全部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尊重天是第一件重要的事,他将斋戒当作人生头等大事,他深深领悟到了,要做一个天地间有德行的人,时时行走在人生的正途上,才是真懂得天道,他持之以恒,将之付诸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为政理念中,天也终于酬之于勤。

    天地间,身影高大的孔子,又抬头观天思天了。

    三千多年前就诞生的印度圣典《梨俱吠陀》诗,第十卷第九十首有这样的诗句(引自金克木《梵佛间》),叙述了天与神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应该是歌颂祭祀的,但想象实在奇特:

    月亮由心意产生;

    太阳由两眼产生;

    由嘴生面因陀罗(天神)和阿耆尼(火);

    由呼吸产生了风。

    由脐生出了太空;

    由头出现了天;

    地由两足;
    (四)方由耳;

    这样造出了世界。

    当天神们举行祭祀时,

    以布卢沙(人)为祭品;

    春是它的酥油,

    夏是柴薪,秋是祭品。

    王阳明认为,人与万物有微妙感应,不但禽兽草木,即使是天地也与我同体,鬼神也与我同体。

    有学生请王阳明解释。

    王阳明问:你看天地之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学生答:我听说人是天地的心。

    王阳明再问:人为什么是天地的心?

    学生答:只是因为人有灵魂。

    王阳明答:可见充满天地之间的只有人有这个灵魂,人与天地万物,只是被自己的形体隔开了,人的灵魂,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如果没有人的灵魂,谁去仰他高?地如果没有人的灵魂,谁去俯他深?鬼神如果没有人的灵魂,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开了人的灵魂,便不成为天地鬼神万物了;
    人的灵魂离开天地鬼神万物,人也不存在了。天地万物鬼神都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它们分开呢?

    学生再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长存,为什么没有人的灵魂,便都不存在了呢?

    王阳明再答:你去看看那些死人,他们的灵魂都游散了,他们的天地万物鬼神又去了哪里呢?

    王阳明赋予天地万物以人的灵魂,是知天命的积极应对之法。不过,无论中外古今,天命问题,始终神秘,千条万条,唯有顺,才能安。

    孔老师最后一次苦口婆心:知命,知礼,知言,知人,由内到外,由我到人,求善求德,这些都努力实践做好了,你们明白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使命,就可以安身处世,闯荡社会了。

    同学们,你们出发吧,去帮我实现未竟之周公理想。祝福你们!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孔子两个大字,自春秋而来,穿透两千五百年的时空,依然如星光照耀。

    《论语》诸字,犹如活泼泼的思想种子,在中国大地上依然茁壮生长。

    猜你喜欢 子夏子路老师 《论语》知多少?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21年6期)2021-08-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孔子借伞读者(2018年12期)2018-05-30孔子神算走向世界(2016年1期)2016-11-26老师,节日快乐!小学教学研究·新小读者(2015年9期)2016-03-03老师的见面礼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六·一放假么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5年6期)2015-07-03

    相关热词搜索:论语 种子 子张尧曰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