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传统思维特征研究

    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传统思维特征研究

    时间:2023-01-27 08:45:0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张健健,徐宏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南京210009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结构的内核,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起着观念性载体的作用。它不随着个体的消逝而消逝,也不对时代的变化亦步亦趋,甚至哲学对文化的建构,也需要以思维方式为中介[1]。因此,思维方式具有超历史性的一面,它如同文化传递的遗传基因一般,构成不同时代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浓缩了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结晶。从传统思维方式角度研究古典园林创作,可以帮助当代人们更好地理解古典园林创作的逻辑依据、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培育具有本土性、地域性的设计思维。

    所谓思维,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属于认识论的一个范畴[2]。思维作为一种动态的概念,则是指人们进行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谋虑。它是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过程。

    思维方式,通常指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实践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目的和条件,使用思维工具来反映、理解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形式,包括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进行思维所遵循的路线和方法。思维方式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西方思维方式通常是以高度抽象的概念来概括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意义,强调思维本身的精确性和逻辑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往往使用形象性的符号或感性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客观世界的意义[3]。

    (一)整体性

    整体性虽然不能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特有,但它却在我们民族的思维活动中有典型的、突出的表现。中国古代先哲擅长从整体原则出发,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4]。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表现出来。如《周易》中提出,人应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此后的道家、儒家、释家以至由之衍生的各学派思维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得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发挥,并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和前提。

    (二)辩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还包含着显著的辩证性,喜欢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中国传统思维认为,宇宙万物本源于“太极”;
    “太极”分化出阴阳,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化生成万物,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便有不少矛盾对待的观念,诸如上下、左右、明晦、旦夕、男女、出入、生死、祸福等。在随后的《周易》《老子》等典籍中都贯穿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和互相转化的思想。此后的《易传》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阳的矛盾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从此,阴阳辨证思维便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虽然中国传统辩证思维认识到,事物矛盾的对立面存在既斗争又统一的关系,但它重点强调矛盾的统一方面,着重肯定矛盾双方的和谐,讲求“和实生物”。这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意象性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往往用文字和语言难以尽述,所以《易传》中提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5]。不过《易传》中尚无“意象”一词,其所谓“象”即卦象,“意”即卦象的含义。“象”在后来逐渐扩展为一切事物的形象,“意”也扩展为人的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并逐渐形成了通过“象”的关联与类推来认知事物的意象思维模式[6]。南朝刘勰首次将“意”与“象”合成为一个词,并用于艺术创作领域,即《文心雕龙·神思》所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里的“意”指审美关照和创作构思时的感受、情志和意趣;
    “象”指出现于想象中的外物形象,两者密不可分[7]。意象思维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其核心或特质是必须以主体的主观情意为先导,并强调了主体情感对外物的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

    (一)整体性思维特征

    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这种思维方式认为整个世界是处于普遍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之中的有机整体。世上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中,一方面是遵从“天人合一”的创作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追求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融合与联系。

    首先,“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神表现,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那里有不同的理解,但却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言行,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古典园林创作[8]。在“天人合一”原则的指导下,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在空间布局上通常都会模拟自然,构建山水骨架,再将亭台建筑、山石和植物等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建立起极为精妙的矛盾平衡关系[9]。比如清代清漪园营建之初,场地原有的山水关系并不理想,山与湖之间彼此分立。经过改造之后,不仅湖面得到拓宽,而且形成了山嵌水抱、山环水绕的形势,万寿山成为漂浮于水面的岛山,各类建筑依山而建并融入自然山水,形成了丰富、和谐且完整的景观体系。在面积有限的私家园林中,同样会以山水为基质,通过对各种造园要素形态、尺度和视线关系等方面的处理,使自然和人工要素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整体。在拙政园中区,以水面为基质,将园中建筑、山石、岛屿等众多因素联系起来,各景点之间互为因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以远香堂为核心的景观体系。虽然用曲桥、廊桥将水面划分成多个空间层次,但只是避免景观单调,并不破坏园区内景观的整体性。中国古典园林正是通过营造与大自然和谐的自然氛围,将园内人工要素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使园林主人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内适外和”的体验。

    其次,整体性思维特征还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非常追求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融合与联系。中国古典园林在构景时讲究将多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使其互妙相生、相得益彰。园中绝大多数的景都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景要素相组合的形式出现,由单个要素构成的景极少,各构景要素之间通过主次关系的处理和空间位置的搭配,形成完整而丰富的景物形象。正如《园冶》中所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同时,园林建筑的木框架结构,使得墙体可有可无、内外空间可隔可透,为室内与室外的山石、花木、水体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嵌合提供了可能性[10]。例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前后临水而踞,并将承重柱分设在廊下,形成四面通透的敞厅,以便最大限度地将室外山水、花木等景观映之室内,取得建筑与自然景观间的和谐与交融,此即《园冶》所说的“轩楹高爽,窗户临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见图1。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这些特点显著地体现了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

    图1 拙政园远香堂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

    (二)辩证性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不仅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的属性,而且更强调矛盾双方的交融与合和,即所谓“阴阳和合而万物生”。这种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并且成为处理园林布局、构景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关系的关键。就布局而言,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布局上,存在宾主、开合、虚实、聚散、大小、黑白、疏密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关系,就是绘画形式构成的全部内容[11]。中国传统画论主张,画面在布局上既要重视对比与差异,又要强调协调与统一;
    既要表现动势,又要注意均衡。总之,画面中的不同景物,要因对立而富变化之奇,因统一而具和谐之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上,同样存在着与绘画相类似的矛盾辩证关系。通常凡是有条件的园林场地,在建园之初,首先要通过筑山、理水确立山水地形骨架,山和水之间一实一虚,既要相互对比,又要相互依存,体现了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在园林总体布局中的影响。如清代在修建清漪园时,模仿江南湖山胜景对原有场地加以改造,形成了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山水基底,山和水之间景观特征对比鲜明,但在空间关系上又相依相存,取得了《林泉高致》中所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的和谐关系。而苏州环秀山庄虽然面积不大,筑山理水亦不如皇家园林雄伟壮阔,但是造园家运用高超的写意手法,将自然界的山水进行了艺术的剪裁和提炼,浓缩于咫尺空间,使山与水的特征对比更加鲜明。同时,山与水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自然界中山与水结合的各种形态集中展现出来,山水景观浑然一体,很好地诠释了阴阳相伴相生的理念。

    此外,开与合、疏与密、藏与露、动与静等矛盾关系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当中。以苏州留园为例,园的中区开凿水池、堆筑假山,形成空间较为疏旷的山水景区。园的东部则是建筑区,建筑密度约68%,空间的闭合性也较强[12]。这两个区域在空间布局上一开一合、一疏一密,对比鲜明。但双方在空间布局上,又并非完全对立。在中部山水区为了不致产生空旷落寞之感,在池的西面、北面采用游廊环抱,建造可亭、闻木樨香轩等点景建筑,增加池周景物密度,以求“虚中有实、疏中有密”。而在东部建筑区则通过建筑、游廊围合出多处庭院、天井,彼此之间渗透沟通,庭院和天井中点以山石植物,以求“实中有虚、密中有疏”。这正体现了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协调的辩证思维特点。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组合方面,同样渗透着矛盾辩证思维。中国古典园林是由一处处景所构成的连续画面,每一处景通常既不会由单一的构景要素构成,也不会以同质性要素构成,而是不同性质的构景要素相互搭配组合而成。比如,人工建筑与自然植物的组合,山石与植物的组合,或是建筑、山石、桥等实体要素与水面的组合等,其中总是包含着人工与自然、刚与柔、实与虚的矛盾关系,见图2—4。在中国阴阳辩证思维的影响下,这种矛盾关系的处理不像欧式传统园林中雕塑与绿墙、喷泉与花坛那种相互分立,或是通过某种几何关系组合在一起的情况;
    而是在不同性质元素之间的对立中谋求协调与融合,从而实现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平衡关系。比如,建筑和水面构景的时候,通常会将建筑处理成船厅的形式,寄寓园主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抱负,使实体要素和虚体要素融合于富有生命气息的景观形象中;
    在山石与植物构景时,也尽可能使它们在形态上相互契合,形成刚柔相济的动态平衡关系,使两种不同性质的要素相伴相生,体现出古人所认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自然法则。

    图2 人工建筑与自然的组合

    图3 刚性山石和柔性植物的组合

    图4 实体要素与虚体要素的组合

    (三)意象性思维特征

    意象性思维实际是建立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之上,注重以一种联系的方式看待事物,在艺术创作中讲求把握事物的整体,并结合具体形象形成联想,寓意于象。意象性思维赋予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浓厚的艺术特质,并且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与欣赏[13]。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愿拘泥原型,追求超脱物象、以形写神的创作手法。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主要以“象”构成思维流程,通过对大量物象的观察、思考、概括和提炼,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之中,创作出“神与物游”的艺术形象。因此,在意象性思维作用下,“象”只是艺术创作的手段,“意”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这也就是王弼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受到古典绘画、诗词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影响,其创作也深受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尤其重视“意”与“象”,“情”与“景”的结合,追求营造“意象具足”和“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14]。造园家不仅关注实际景象的塑造,而且追求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的创造,具体的景象只有融入了诗画的情趣和自然的乃至生活的理想、哲理,同时满足园居功能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的艺术价值[15]。因此,严格地说,园林中单有景象,园林还不是完整、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包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升华为更高层次的审美对象,从而给人以更加深广的美感享受。

    在意象思维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园林对意境的营造大体包括三种方式:首先,对全园预设主题,园中景物皆围绕主题进行创作,烘托主题的意境。比如苏州网师园,以“渔隐”为主题,园中景物创设主要表现渔翁所寓居的环境。中心区采用集中式水景象征湖泊,水畔叠石筑山与水面相映形成湖山意象,见图5。水边建筑或采用退后处理,或利用小尺度园林建筑作为空间过渡,水中不设岛屿也不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尽可能保证水面的开放性和完整性,再配以月到风来亭、射鸭廊等景物,营造出清雅淡泊的园林景致,尽显“渔隐”主题之深意。

    图5 网师园水畔黄石假山

    然后,在园林创作中会通过景物的形态比拟或对比,形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比如,留园涵碧山房东侧的“一梯云”,堆叠湖石假山与建筑相组合,并将登明瑟楼的阶梯隐于山石之中,营造步云成仙的意境。因为古人认为云是触石而生,“梯云”即以湖石比拟云朵让人联想到以云为梯、腾云驾雾的景象,山石上的题刻恰好将此景主题点染出来。这一手法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被多次使用。在网师园梯云室前庭院,假山均用云头皴手法堆叠而成,主峰倚靠五峰书屋叠成楼房山,蹬道隐于山石之中,营造唐代张读《宣室志》中所载的周生“梯云取月”的意境,见图6。假山对面在圆洞门内布置树木山石,站在假山上观看好似一轮满月,而门中树木山石则好比夜观月亮之图案,以此取得“梯云取月”的效果。

    图6 网师园梯云室前庭主山

    最后,借助文学手法为景物赋予一些主题,使观赏者衍生出“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心理感受空间,进而从有限中见无限,形成意境的升华。比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通过亭与水的虚实对比,营造出一种恬静闲适的环境氛围,配以亭内悬挂的“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让人在凭栏驻足时产生与风相约、与月对酌的联想,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拙政园西区的水轩被设计成扇形,其中桌、凳、窗、门无一不是扇子模样。然而它并非只是求得形式上的别致,轩内扇形窗洞上方悬挂“与谁同坐轩”匾额,反映出一种孤芳自赏、希求超脱的人生理想。题额故意将答案藏匿起来,采用反问的形式调动观赏者的意象思维,引发他们在身体与想象之间建立连接,让人们自己感悟与明月清风为伍的境界。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都会不同程度地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中。本文主要截取整体性、辩证性和意象性三种与古典园林创作联系最为密切的特征加以分析。其中,整体性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它奠定了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创作原则,并且成为各种造园要素之间相互结合与协调的逻辑基础。辩证性思维通过“阴阳相生”的理念巧妙地处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构景等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关系,使中国古典园林既富有变化之奇,又具有统一和谐之美。意象性思维则将造园者的人生感悟、理想追求融入园林景象的创作中,使物质景观具有了精神内容,从而将中国古典园林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

    当然,各种思维特征并不是孤立片面地影响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而是相互交织融合于造园者的创作意图中,借由造园家自身的艺术修养在园林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对当代景观设计而言,研究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古典园林设计的文化基因,增强当代景观设计作品的人文体验,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要素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1年3期)2021-06-09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清代园林初探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古代园林里的“美人”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怎样读古典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家庭影院技术(2017年12期)2017-02-06也谈做人的要素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债券(2015年9期)2015-09-29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古典 园林 特征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