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构建

    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构建

    时间:2023-01-27 12:40:0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李倩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

    “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命题。目前,关于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和突出”的时代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中华文化挖掘和阐发方面,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形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界过去缺乏对中华文化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的深耕细描,未能把中华文化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中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真实呈现出来;
    在研究内容方面,关于中华民族形象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存在对中华民族形象认识不足、理解不够的问题,特别是对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形象建构的实现路径等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度分析;
    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主要是从某一学科进行阐释,如民族学的研究较多关注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政治学的研究强调“政治因素”在民族形象建构中的独特性,传播学研究则侧重中华民族形象国际传播语境以及传播话语能力的考察,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较少。笔者仅就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的目标导向、资源选择、实现途径略述管见。

    关于“民族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目前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总起来讲,“民族形象”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在国内外民众心目中或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它是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内在本性和所坚守的价值观念的体现。“中华民族形象”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呈现的整体形象,是内在本质形象和外在可观形象的结合[2]。构建中华民族形象首要的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特征,进而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为前提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时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而各民族所形成的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多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任何一个民族也都会表现为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展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貌和形象。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民族形象也是多层次的,既有各民族自享的形象,也有多个民族共享的形象,还有整个中华民族共享的形象。如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民族的交往中“礼仪之邦”的友好形象,在人与人交往中乐善好施、相互帮扶的道德形象,在抵御外侮斗争中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勇敢形象,以及各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友爱的和睦形象等,就是在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都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使中华民族形象逐步得以构建、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形象的构建要服务于加强中华民族认同的目标,既要重视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特性,更要强化各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共性,广泛汲取各民族文化中的丰富资源,深入研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历史文物、风俗习惯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善于在各民族文化中寻找和挖掘能展示中华民族形象时代价值、共同价值的内容。具体来说,一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团结统一的形象。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历史上的众多民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灿烂文化[4]。互补性极强的经济形态、悠久的中华文化、民族融合形成的血肉联系,将团结统一深深烙刻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二是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独立自主的形象。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标志就是独立自主,特别是近代以后,各族人民为维护领土完整,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当前,面对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的围堵打压,中华民族有理有节坚决予以回击,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向霸权主义低头的风骨。三是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形象。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其要义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万事和为上。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丝绸之路的繁华是古代中国开放包容的见证;
    在当下世界,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焕发勃勃生机,树立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四是中华民族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形象。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著称于世。依靠这种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再走向强起来,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中华文明。

    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准确把握“树立和突出什么”的问题,这对于激发中华儿女共享的集体记忆,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情感共振、归属认同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5],引导各族群众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民族形象。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6]。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7]。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要将各民族对于中华民族形象的认知同步融入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

    一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价值。中华民族形象与中华文化符号有直接联系,它不仅是文化符号、文化理念、文化价值的全方位展示,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意义、内涵及其精神价值。要有意识地保护、传承、创新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如汉字、孔子、书法、中医、天安门、故宫、长城等历史文化符号,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形象,从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5],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二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历史文化遗存和古迹文物所承载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资源。对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物证,应进一步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使之既能连接传统,又能体现当代文化内涵,并赋予中华民族形象以新的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形象的内容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促进各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帮助,使各民族真正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形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要挖掘近代以来在抗击侵略战争中、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在建设伟大祖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民族普遍认同的英雄人物事迹,展现中华民族勇敢、勤劳、智慧、团结、和睦的良好形象。在新时代,要挖掘在抗震救灾、特别是公共安全事件、重要科技创新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普通劳动者、伟大科学家等人物事迹,满足中华民族新的集体情感和价值需求。这些人物从群众中来、从各行各业中来,更容易被各族群众所认同,其先进事迹能动员团结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同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2]。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各族群众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融合为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追求体系,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特征,是最具民族特色、最能打动世界、最能赢得尊重的要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是一个力量凝聚、智慧汇集和情感凝结的过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指导。

    一是要把各民族文化精髓融入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比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理念融入中华民族形象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共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要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强化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如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一大会址、南湖红船、井冈山、延安等革命遗存和革命圣地,伟大建党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在保持原真性的基础上,运用纪录片和歌曲、影视节目等方式传播中华民族形象,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提高中华民族形象意识。三是要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借助信息时代的先进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形象意识。同时,开展好跨文化传播,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全面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在国际上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

    民族形象的构成维度,主要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服饰、民族价值观念,还有民族精神、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合理吸纳等,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要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历史资源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人们灵魂深处,成为中华儿女灵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悠久的民族文化涉及各民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族形象的塑造功能是鲜明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体现了中华文化基因,演变成促进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象征,是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载体。

    一是要深入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事实。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经历迁徙、贸易、婚嫁,甚至在矛盾冲突、碰撞对立的过程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的茶马互市、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瓦氏夫人抗倭、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8]、普洱各族代表歃血为盟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佳话[9],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写照,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精神滋养。

    二是要广泛汲取中华民族形象的丰富内涵。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凝结着各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形象包罗万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中华民族形象,比如盘古开天、愚公移山等远古传说,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生动描绘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少数民族文学传承下来的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脍炙人口、震撼人心的“三大英雄史诗”,填补了中国文学史在史诗方面的空白。这些都是提炼中华民族形象的不竭源泉,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兼收并蓄,重视素材采集整理工作,融汇多方面元素,突出各民族共享的共性,丰富中华民族形象内涵。

    三是要深刻体现中华民族形象的厚重意蕴。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如大同理想、大一统追求、民本思想、和平理念等等,蕴含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思想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古代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就要将具有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中华民族形象挖掘、展现出来,唤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使之成为各族人民的情感归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国家形象塑造时,要求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世界知道“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0]。因此,中华民族形象作为各民族共同的身份象征与文化展演,要注意突出重点和独特精神世界,发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基础上,不断凸显中华文化符号的共享性,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形象的具象化和实体化。

    (二)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资源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并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斗争中,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共同经历过的艰苦卓绝奋斗历程,所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文化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都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1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紧密团结,不怕牺牲,共同缔造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又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0多年来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12]。这个时期形成的中华民族形象,包括人民大会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藏铁路、民族团结誓词碑等,都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要从新中国辉煌发展历程中提炼中华民族形象,“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都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华民族形象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

    建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要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者融为一体,汇聚成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中华民族特点和优秀品格的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形成诸多特有的民族特征和优秀品格,凝聚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深刻反映中华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13],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虽因时代不同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但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局限和内涵,从古代屈原的爱国精神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抗倭忠心等,再到抗日战争时期“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直到当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一条红线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象征,彰显着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更具开放性,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中,更体现在现实的工作、生活、社会等领域。中华民族精神还包括刻苦耐劳精神,讲究伦理,崇尚道德,追求理想,看重名节等等,都是东方式民族精神特征的体现。此外,中华族精神的他象征物,如黄河、泰山、长城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全过程,赋予中华民族形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之魂,为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提供了精神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创新、务实、开放、兼容等优秀品格所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在保护和传承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共享、共通的文化符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赓续精神血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12]。

    建构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形象在利用多种资源时,一是要秉持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形象加以调查、记录和阐释;
    二是要进一步挖掘多种资源中能够承载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因子将其纳入现代话语体系;
    三是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合理吸纳。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尊重传统,推陈出新,使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既符合当今中国实际,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构建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体系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形成了表现在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价值取向。构建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形象,要发挥各种纪念活动、民族节日庆典、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民族文化交流等活动载体的功能,优化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形象的共同性。

    (一)各种纪念活动与构建中华民族形象

    纪念活动具有表达、感染、动员、聚焦及强化等功能,是一种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诠释、展示中华民族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12]。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围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以及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等,我国都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及时总结在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进步,并以报告会、大型展览、艺术表演等各种方式呈现出来[12]。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庆纪念活动,注重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国庆观礼,并安排他们到全国各地参观访问,见证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为重视通过纪念活动建构国家和民族形象。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分别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以立法形式在国家层面举行纪念活动和公祭活动,表达对死难同胞、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的缅怀;
    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的决心。

    2018年是中华民族伟大改革开放的40周年,这40年的风雨变换,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格局。40年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历程,进入新时代又全面开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伟大征程。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创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展现全国各族人民群众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期间,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隆重举行庆祝大会、阅兵和群众游行,举办首都国庆联欢活动,颁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举办大型成就展等,充分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突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1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聚焦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光辉历程,党中央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行庆祝大会、举办大型主题展览、举办文艺演出、召开理论研讨会和座谈会、创作推出一批文艺作品和出版物以及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充分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了中华民族形象。

    (二)民族节日庆典与构建中华民族形象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承载着这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记忆,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内蕴及表现出的习俗、礼仪、祈愿、情感等元素,构建了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支撑[15],成为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孕育发展过程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华传统节日包括少数民族节日,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国家统一有着重要意义,是提升国家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如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传统民俗大节之一,具有祈福辟邪、欢庆娱乐之意,承载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祝福,成为各民族共享的节日,有着相同或相似仪式(感),只是不同民族对其进行寓意解读时有所差别,傣族的棕包节、藏族的采花节、彝族的都阳节都彰显了端午节在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16]。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或爱情,在节日活动中,仪式的共享维系了共同的信念。如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烈,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的恋爱节;
    端午节是已婚女儿回娘家,已订婚小伙子去岳母家拜节;
    中秋则是团圆节,人间月半天上月圆,希望家家都能团圆。还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开斋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17],既体现了各民族节庆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又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宝贵资源。

    节日作为一种媒介,其中的仪式、庆典、民俗活动等都成为可附加“意义”的传播载体,中国传统节日作为现代传媒非常重要的源泉和传播基础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除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大节日均设有假期外,其他民族节日也有相关放假规定并被列入法定假日,使节庆文化传承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18]。世界上的每个文明都有祈求、欢庆丰收的祭祀活动和习俗,中华大地上产生的出于祭祀目的的节庆活动、岁时节庆、宗教节庆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交叉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18]。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对于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构建中华民族形象。

    民族关系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有56个民族,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协调和处理好民族关系。毛泽东曾强调:“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小的民族都要团结。”针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猜疑、隔阂、矛盾等,党和国家为了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增进民族团结,一是派出访问团到民族地区慰问、组织边疆少数民族代表到内地参观,二是帮助各族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三是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四是逐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有效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

    改革开放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加入了“进步”的内涵,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兴边富民行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援疆援藏等对口帮扶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等,不仅缩小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也得到增强,进一步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19]。进入新时代,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多,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机制也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要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19],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活动,加强了民族团结,推动了民族互助,促进了民族和谐,真正把民族平等落到了实处,夯实了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使“五个认同”更加牢固,成为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载体。

    (四)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与构建中华民族形象

    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拥有健全的交流、传播和吸纳机制,才能获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2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深入开展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又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广泛吸纳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丰富充实中华文化[21]。目前,中华民族形象国内外传播都存在传播能力不足、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尤其在国际上中华民族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迫切需要改进传播策略,对内需凝聚文化共同体,对外需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在传播内容方面,要理清中华文化中“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在提炼各民族文化符号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共性的同时,吸纳世界文化精华,把复杂的中华民族形象内容具体化。二是在目标受众方面,立足不同的受众群体,知同明异;
    创新中华民族形象的时代价值和共同价值,求同存异;
    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聚同化异。三是在传播手段方面,重视新兴媒体技术,丰富传播形式,在推广体育活动、传播影视作品等过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文化共识,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传播环境。四是在传播主体方面,中华民族形象传播特别是在对外传播中,政府通过外交、大众传媒、教育等途径展示中国的政治文化,从而塑造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的主导作用[22]是毋庸置疑的。结合当前信息传播环境,不仅要通过政治文化传播渠道向国外展示中华民族形象,还要适当拓展民族形象的传播主体,加大各种非政府组织、自发性民间组织的作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交流。

    在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播来带动民族形象传播,多运用对方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讲好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当代故事[21],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效果,让各国人民更全面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我们的民族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2年2期)2022-04-19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10-2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民族 各民族 构建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中华民族一家亲优秀演讲稿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1500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2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3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5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6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五分钟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演讲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科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提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稿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稿 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调查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复兴经历 中华民族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什么梦想 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活动策划案 中华民族演讲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民族的脊梁作文 中华民族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赞演讲稿 各民族 各民族和睦相处 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构建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构建三全育人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