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与新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与新时代价值

    时间:2023-01-28 16:15:1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张齐武,寇梦瑶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多处论述到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对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1]。劳动精神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超出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劳模精神是成为他人模范榜样引领人们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且不断自我革新、追求卓越的引领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进行了十七次劳动模范和先进积极分子表彰活动,历次会议的评选标准、评选范围、评选内容等都不尽相同。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虽带有不同的时代元素,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需传承下去。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演化、典型人物的精神写照和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把握劳模精神实质、丰富拓展劳模精神内涵、充分发挥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劳动模范遍布新时代各个行业,有白衣天使、平安卫士、光明使者、逆火英雄等。由于劳模精神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待劳模精神,针对不同时期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劳模精神的实质内涵。

    (一)20世纪50—60年代:任劳任怨、艰苦奋斗

    劳动模范的评选是我国精神文明中的独特文化现象,是来自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2]。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对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代表进行评选表彰,以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召开了四次劳模评选大会,分别是在1950年、1956年、1959年和1960年。1950年和1956年的两次会议主要集中在工业系统,其次是农业和军队等。1959年和1960年两次会议的表彰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全国各个行业、各个领域[3]。这一时期,劳模的评选主要依据生产劳动竞赛的结果,由此,奠定了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老黄牛”的精神基底[4]122-127。例如: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张秉贵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技艺和“一团火”的精神。他们不但成为了行业表率,而且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在不同行业发扬着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

    (二)20世纪70年代—20世纪末:求真务实、踏实进取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鼓舞了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热情[5]。这一时期共进行了七次全国劳动模范评选会议,分别是在1977年、1978年、1979年、1989年和1995年。此时,劳模精神的评选标准不仅限于吃苦耐劳的体力劳动者,也鼓励在实干的基础上发挥更高层次价值,用技术和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减轻劳动强度,增进更大效益。其中,1979年,中央第一次对“模范”和“先进”的含义进行了理论阐释:判断“模范”和“先进”的标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4]122-127。例如:
    “两弹元勋”邓稼先,用自己的所学所知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基层党支部书记郭玉明,组织群众进行农业修整、兴修水利、开办敬老院、开办幼儿园及招待所等,为百姓谋利益;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辞辛苦、忘我钻研,用自己的卓越成就激励了大批青年人投身科学研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精神影响着时代新人;
    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通过为妇女争取同工同酬、完善西沟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双层经营”之路等为老区人民无私奉献。另外,这一时期更加涌现出了一批批知识分子和管理者成为企业、农业等各行各业的“带路人”。

    (三)21世纪初—2012年:坚定信念、发奋图强

    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逐渐蓬勃发展,劳模的评选标准继续发生着变化,多元化的劳动形式与更新的劳动观念为人们进一步接受[6]。该时期全国优秀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大会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此时,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和范围进一步升华、拓展,并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勇于追求创新,由此出现了知识型、专家型、复合型劳模,劳模精神主要体现劳动模范的胸怀国家、坚定理想信念、发奋图强精神。例如,2000年的评选要求候选人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突出贡献及广泛的群众基础[7]。江泽民指出:“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8]李少华是第一位私企劳模,他创造性地提出以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资源并创办了物业管理公司为老百姓服务。孔繁森主动请求调至中国最艰苦的西部干事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体现。李斌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及新时代知识型工人,长期扎根在生产一线把关产品质量,他的“大国工匠”精神备受各行业劳动者的推崇。青岛港工人许振超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领悟,逐渐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该领域专家,展现了不懈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

    (四)2012年以来:匠心独运、追求卓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加速剂[9]。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创新创造带动经济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源动力。而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为经济发展凝聚力量[10]。这一时期共进行了三次劳模表彰大会,分别是在2015年、2017年和2020年,表彰范围覆盖新媒体行业、科研行业、扶贫助农优秀干部等,可见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和职业领域愈发广泛。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农产品出现了滞销,此时,新媒体行业创造性地以直播方式助农脱困,展现了新时代特色。又如:李娜倮勤学善思,组织老达保村民学习拉祜语和汉语、学习党政知识,带领村民参加雅厄艺术团外出表演,不但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而她本人也成为了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带头人、快乐拉祜的靓丽名片。常洪霞是一位北京的普通司机,工作之余她总结出“一静二稳三让四要”的安全行车法、设置“爱心箱”、研究出了防冻液加注机及过滤水装置等,不但超额完成了本职工作,还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尚晓利是一名高级技师,他通过自学解决了机器问题,并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能人才。综上,该时期的劳动模范不仅传承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还积极创新创造、追求卓越,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劳模精神的突出特征,为探究劳模精神内涵的时代变迁奠定基础、为把握劳模精神内涵的历史继承和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一)历史继承

    劳模精神孕育于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在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发展演变;
    劳模精神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发展起来的,得益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成果[11]。劳模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正是通过劳动创造,才使我们拥有了历史的精彩、铸就了今天的成就[10]。时代的变迁使劳模精神不但凸显了不同时代的特征、饱含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从劳动模范的表彰范围、结构、含义和价值方面都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例如,追求实干精神、老黄牛精神的掏粪工时传祥、战疫先锋钟南山院士虽是不同时期的劳动者形象,但他们都尊崇劳动、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地谨守在自己的岗位,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

    时代虽变化,但始终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12]。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纵使时代变迁,劳动模范展现的精神内核仍然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13]。如图1所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都是以劳动精神为基础的,两者相互作用,并以内外力的方式作用于劳动者、服务于新时代的劳动创造及高质量发展。

    图1 “三体一系”的精神系统

    (二)创新发展

    劳模精神是每个时代优秀劳动者的精神凝结,其本质和魂是永不褪色的。虽然因时代变迁劳动者的形象特征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铁人”等变成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创新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模范主要是生产一线的体力劳动者[14],现今的劳动模范不但来自各行各业,而且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
    同时,劳动模范的使命也从之前的建设家园、服务社会,变为实现现代化、贡献社会。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发挥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更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和 “拓荒牛”精神。“三牛”精神的内涵是共生共长、共同作用于劳模精神的。劳动创造一切,实践获得真知。劳动精神是人类和社会一切发展进步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和尊崇的精神;
    工匠精神是各行各业锐意进取、创新创造[15]的必备条件;
    劳模精神是引领更多人投身劳动、追求卓越的榜样力量。三种精神都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人们进取的动力。如前文所述,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共同形成“三体一系”的精神系统,即以劳动精神为前提,以尊崇劳动、热爱劳动为内核,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分别以外力、内力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培养更多优秀专业技能人才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发挥整体的最大效益。

    (三)劳模精神历史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劳模精神的历史继承是为其更深层次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继承了传统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即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积极态度。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以具体劳动作为实践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理论指导,其发展演变契合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断优化革新,逐步架构起具有引领作用的精神内涵。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新时代仍需要时刻秉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并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认识。为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提速换挡”、创造更高质量的价值,新时代更提倡以技术、知识等为基础的脑力劳动,由此,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继承发展要以创新为目的,以呼唤新要素、新发展为赓续发展的落脚点,以促进劳模精神内涵的拓展提高。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指导下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理论,提炼升华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继承与创新是事物的两面,二者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遵循了辩证思维,继承了艰苦奋斗的核心要素,并兼顾创新创造,造就创新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因此,继承让劳模精神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为劳模精神的发展增添活力。所以说,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批判继承、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实现精神内涵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统概括了劳模精神的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17],这体现了劳模精神的奋斗动力、奋斗目标,并开拓了劳模精神发展的新境界。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生产力发展中一剂高效的良方[18]。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及其团队两小时完成医院隔离区改造,七天组织了一千张备用床被,用实际书写了责任与担当,用行动彰显了劳模精神,实现了一个劳模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唱响其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劳模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1.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基本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人民一直秉持吃苦耐劳的传统,不但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还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创造岗位一流水平,无论是铁人王进喜还是金手天焊高凤林,均是爱岗敬业的鲜活写照。时代虽然在更替发展,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仍是优秀劳动者的固有本色,仍需我们站好每一班岗,并不断追求自我超越。

    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奋斗宗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更要充分发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
    同时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用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断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3.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的精神品质。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士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卫战中,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冲在前线,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的劳动模范都应具备 “淡泊”“奉献”精神,并能带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二)劳模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1.凝炼精神谱系。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新时代劳模精神与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劳模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行业劳动者行动的思想指引。让更多人意识到自身责任使命,看向优秀、追求卓越,时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引领,劳模精神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引领;
    同时也为造就更多劳模群体、劳动英雄播撒了新型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的种子。各行业劳模应发挥自身突出优点、鲜明特色,重拾“中国制造”的工匠精神,为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发展的创新性和均衡性、筑牢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打好基础。

    先进劳动者用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创造。袁隆平院士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努力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打破了原有育种作物的禁区,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如前文所述,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演变正体现了创新创造、锐意进取的新时代精神特色,劳动模范更应筑牢新时代发展的统一战线,带领全体劳动者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2.汇聚精神力量。弘扬劳模精神,有利于增强劳动者自信,劳动者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工人阶级的具体表现、鲜活反映。劳模精神融入校园能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中华优良传统;
    劳模精神进入企业能为各行各业树立标杆,促进各行各业创新创造;
    劳模精神走入社会能引领人人热爱劳动、尊崇劳动。无论是吃苦耐劳的环卫工人,还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亦或是新型的新媒体行业,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增添色彩。只有社会各阶层万众一心,才能写下文化发展的生动注脚、拉紧和谐的共同纽带、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倡导劳动光荣、尊崇劳动活动、共享劳动成果,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突出特色。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构成了精神体系,为我国创新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完整的精神链条、立体的精神系统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努力奋斗是无比光荣的,有较强的获得感。劳动模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劳模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劳模群体的涌现让劳模精神照亮文化软实力发展之途。

    3.彰显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人都要遵循的价值准则,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层面的具体呈现。吴斌是一名长途运输公司驾驶员,在突遭重创之际,仍能忍住疼痛、从容不乱地把车子安全停靠,保证了全车人员的安全,被誉为“最美司机”,值得广大劳动者学习。劳模精神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还因为劳动模范具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助人为乐”的雷锋同志,他们不求回报,并用自己的方式坚持为社会做贡献。弘扬劳模精神需要感动中国、彰显价值的中国好人,需要奋勇当先、保家卫国的中国英模,更需要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和富强中国的中国劳模;
    弘扬劳模精神能成为引导并培育时代新人树立社会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甘为公仆”的焦裕禄等都为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凝练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品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得益于我国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为人民谋幸福事业上硕果累累,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由脱贫攻坚迈向了乡村振兴、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新时代,为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问题、克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灾难仍需广大人民群众把劳模精神内化于心、接力奋斗。劳模精神作为赓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奋斗品质,进一步把握其继承与创新的联系,激发其凝心聚力的时代价值,促进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相互作用,并融炼为更强有力的精神体系,从而发挥三者最大合力。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大灰狼画报(2022年5期)2022-08-06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

    相关热词搜索:劳模 新时代 新中国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