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问题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问题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自然生长

    时间:2023-02-21 20:10:0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沈 静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无论课堂怎样创新,提问永远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但是从目前数学教学现状中不难发现,不少教师问题设计不合理,存在着碎片化、随意化、浅层次,缺少追问、关联、系统等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一系列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助力学生思维的生长、智慧的启迪,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曾多次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对本校常态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目前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太乐观。教师所提的问题中,有效提问占比不高,低效甚至无效提问现象突出,导致教学活动的效果欠佳,学生思维发展受到局限和阻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一:问题层次浅,思维空间狭小

    有些教师认为,要在课堂中营造师生互动、活跃的氛围,就要多问。曾有人统计,有些数学课提问数为37.8个,低年级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最多。这就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里,平均每分钟教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此频繁地提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疲于应付作答,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是一些诸如“是不是” “对不对”之类的问题,降低了学生思维的价值,失去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现象二:问题随意化,缺少主干问题

    一些教师由于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不注重学生的学情分析,在课堂上提问时随意、盲目,问题的指向不明确。问题提了一大串,但都是零碎而空泛的,没有聚焦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缺少主干问题来切入知识的核心及揭示知识的本质,自然就也无法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思考。

    现象三:问题碎片化,忽视整体意识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一些课堂上,教师未能深入把握知识系统,孤立地处理教材内容,因此设计的问题往往有简单化、形式化倾向,就例题而例题,为提问而提问,没有追问,没有引导学生借用知识的关联性来构建知识体系,没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中的方法、过程和思维进行梳理、反思,这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一)设计聚焦性、趣味性问题,让思维生长有起点

    课堂提问要以兴趣为基石,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将会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聚焦教学目标和知识的本义,基于学生的经验基础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找准最近发展区,让思维在起点处自然发生、成长。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时,课堂伊始,教师创设了原始部落中的人打猎的场景,让学生猜一猜:那时人们是怎么记录打了多少只猎物的?当学生说到用结绳计数的方法时,教师相机出示第一幅图,图画了6个同样大小的绳结。教师问学生:这可以表示几只猎物呢?(6只)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图上画了7个长短不一的绳结,1个长的,2个短的,4个更短的,教师提出问题:随着打到的猎物越来越多,这又表示多少只猎物,你们知道吗?(124只)如果打到的猎物更多,又该怎么表示呢?(在左边加一个更长的绳结)把1只猎物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在绳子上怎么表示出来?你能试着画一画吗?(在右边加一个更短的绳结)能说说你的想法吗?表示1只和10份中的1份这两个绳结,我们该怎么区分清楚呢?(在1只和1份之间做上记号)

    找准思维生长的起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这个引入环节别具匠心,古代结绳计数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探究的热情。教师基于知识概念的系统结构,从整数计数方法出发,提出几个问题,不但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小数产生的过程。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融通了古代计数方法和现代计数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凸显了知识本质内涵。学生真切感受到,以前学习的整数是往越来越大的方向发展,但随着生活和数学发展的需要,数原来还可以往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用驱动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明确思维方向,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设计层次性、关联性问题,让思维进程有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支架,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主动构建。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领,借助有逻辑性和关联性的问题链,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指导他们对已有经验进行加工、组织和链接,从而对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持续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认识平均数”时,课件出示了四种球的个数情况:红球7个,黄球4个,蓝球6个,白球3个。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学生有回答4个的,也有回答5个、6个的,还有回答8个的,接着让他们动笔列式计算平均数到底是多少,并提问:“刚才有的同学猜是8个,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同学不猜8个呢?平均数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在列式计算时,你们为什么都除以4,而不除以其他数呢?我们再用‘移多补少’的办法,看能不能找到平均数。”

    在上述环节中,教师结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从鼓励学生“猜一猜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多少”入手,巧妙地在问题的生成中开启思维的窗口。“现在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同学不猜8个呢?”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反思,在争论中激起思维的碰撞,及时找到错因,从而进一步感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紧接着抛出的问题“平均数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引发了学生对平均数范围的思考,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认识。“为什么都除以4,而不除以其他数呢?”通过对计算方法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总数和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再用‘移多补少’的办法,看能不能找到平均数”这个问题则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再次理解什么是平均数。教师通过提出有内在逻辑序列结构的多个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整理思维,搭建合理的思维支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反思、运用等综合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实现对知识概念、方法的探索与深度理解,构建对平均数的认知体系。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善于思辨,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充分的交流中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三)设计核心、关键问题,让思维建构有路径

    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数学化,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问题的设计,要兼顾数学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儿童的认识结构,通过核心问题的推动,建立思维的通道,促进学生的理解、推理、建模及问题解决,实现认知结构的优化以及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时,教师创设王大叔围羊圈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有哪些围法?这些围法有什么共同点?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梳理思路后,形成策略意识和需求,接着通过亲身体会进行感悟,对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纳、抽象,逐步建构起策略模型,并在巩固应用环节不断内化、优化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这几个问题来统领全课:什么是一一列举的策略?为什么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怎样用一一列举的策略?

    以上三个核心问题,揭示了整节课的关键和重点,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提问,使学生的思维聚焦在关键之处。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出发,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更具逻辑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系列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类似的核心问题来明晰学习主线,促使学生对策略的基本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

    又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从“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引入,到学生用纸表示出一张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再到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教师都可以将“用哪个分数表示?为什么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作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分数产生、创造的过程,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

    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节课的“课眼”,也是最能直达知识本质特征的数学问题。我们要以核心问题作为课堂“主线”,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

    (四)设计创造性、开放性问题,让思维线条成体系

    小学生受到身心和知识水平发展的局限,数学思维往往比较零散、不连贯,缺乏整体性和灵活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聚焦单元结构和教材体系,关注知识的逻辑生成,用整体视角去了解知识的基础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知识的实质是思维的线条,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有充分的自我支配机会,积极尝试在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构建起知识与思维体系。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学习了20×3和200×3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和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勾连,发现无论是以前学习的2×3,还是今天学习的20×3和200×3,它们都利用了3×2=6,只是计数单位不同。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2×3看作一粒种子,那么20×3和200×3就好比是这粒种子长出来的新苗,你知道还能生长出哪些算式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联想到了许多相关的算式:2×30=60,2×300=600,2000×3=6000,20×30=600,等等。其中的2000×3和20×30是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但学生已经能有根据地思考并进行合情推理,让新旧知识点形成有效的连接,从而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的提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知识本义的溯源和发展中,学生找寻到了贯通与联系的契合点,建立了关联,形成了知识网络。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的视野全面、整体地看问题,结构化地思考问题,其思维不断生长,充满灵性与活力。思维的体系如同一棵有生命的树,从一粒小小的种子开始,生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教学如同播种,而问题不断赋予“种子”生长的力量,当学生的认识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浅到深、从零散到系统地发展起来,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就会更自主、更开放、更灵通、更有力,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便能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平均数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6期)2022-08-17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4期)2022-07-16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2期)2022-06-01思维跳跳糖小哥白尼(野生动物)(2022年1期)2022-04-26不一样的平均数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11期)2017-11-30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5期)2016-08-23平均数应用举隅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5期)2016-08-23说说加权平均数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5期)2016-08-23我为什么怕数学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相关热词搜索:助力 生长 思维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