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敦煌壁画艺术中的生态意境分析

    敦煌壁画艺术中的生态意境分析

    时间:2023-02-22 10:00:09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尹 静(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 464100)

    敦煌壁画的风格和我国的传统世俗绘画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其体现在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等多种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当中。敦煌壁画有着独特的生态美学意蕴,处处都体现了和谐的生态美学价值。基于此,本文针对敦煌壁画艺术中的生态意境进行了分析。

    在敦煌壁画中,充满了大量通过自我牺牲、自我毁灭实现世界大和谐的本生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发端于北朝时期,在之后的多个朝代逐渐衰弱,直至消失。这种本生故事画既充满希望,又充满绝望;
    既充满浪漫,又充满悲苦,体现了敦煌壁画众生皆有灵的平等生态观。下文将围绕三幅经典案例,对敦煌壁画的生态本体论进行讨论。

    (一)《萨埵那太子本生图》壁画

    这幅本生壁画源于《六度集经》卷一。就这则经文的内容而言,其篇幅相对较短。当其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在敦煌壁画中时,却显得十分精彩动人。该壁画处于莫高窟254窟,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画面正中央的萨埵太子与自己的两位哥哥一同出游,当萨埵太子站在悬崖边时,发现崖底有一只没有力气的母老虎与七只奄奄一息的小老虎。老虎们在崖底绝望地等待死亡。当萨埵太子看到这一幕时,心中悲怆不已,认为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阻止老虎母子之间自相残杀。在画面的右侧,萨埵太子纵身一跃,将自己的肉身奉献给了老虎,避免了老虎母子之间的残杀。

    画面中三个连续的动作描述了萨埵太子舍身喂虎的行为,其情节震撼了观者的内心。该壁画歌颂了萨埵太子自我牺牲的精神,表现出佛教万物皆有灵、大无畏的至高精神。《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图》的构图也非常有特色,一幅壁画中呈现了不同时段发生的不同事件,即观者在同一平面中,可以看到多个时间维度的内容。这一思维方式虽然十分抽象,但在构图应用方面却十分高明。高明的构图方式能够帮助观者通顺地了解画面想要表达的故事内容。例如,画面中萨埵太子的动作、手势都具有吸引观者目光的作用。萨埵太子在死于虎口时,手臂指向了前方,观者会随着其手臂的方向,看到父母、浮屠以及天人,帮助观者注意到结局,从而引导壁画故事的走向。壁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二)《鹿王本生图》壁画

    该本生壁画源于《菩萨本缘经》《佛说九色鹿经》一卷,其位于莫高窟的257窟。这幅壁画也是我国最早的横卷式连环画。但就该壁画的形式而言,其与一般的连环画有所不同。鹿王本生壁画的故事是从两头开始讲述的,剧情从两头向中间推进,直至结束。这种顺序不符合正常的阅读习惯,但却具有独特的仪式感,能够给观者一种两边剧情逐渐翻滚,直至画面中间发生碰撞,达到高潮的观感。这幅本生壁画的人物形象都是比较模糊的,但动物形象(马、鹿)却十分生动、美丽,表现出流畅、洒脱的观感。鹿王本生壁画是汉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的重要标志,其在上色、背景处理等方面都有着西方艺术的影子[1]。

    (三)《尸毗王本生图》壁画

    尸毗王本生壁画中所描绘的故事在多部佛经中均有记载,其也是佛教造像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莫高窟第257、275窟中,尸毗王本生图都有出现。尸毗王本生壁画描绘了一只被老鹰追逐的鸽子为了生存,躲到尸毗王怀中寻求庇佑的故事。尸毗王为了保护鸽子,愿意用自己身上同等的肉,换取鸽子的性命。在画面的中央,尸毗王平静地端坐着,任凭仆人割掉自己腿上的肉。尸毗王周边的嫔妃们却失声痛哭,天人们神态悲悯,与尸毗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无论怎么割尸毗王的肉,割下来的肉总是要比鸽子更轻。这时,尸毗王顿悟,整个人坐在天平之上,天平才达到了平衡。

    尸毗王本生本应是一个血腥、悲苦的故事,但当其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在敦煌壁画当中时,画面中央的尸毗王形象被放大。观者在观看故事时,会淡化血腥、悲苦的感觉,强化尸毗王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情感的碰撞对观者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上述三幅壁画、三个故事,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生态本体论,即众生皆有灵。不论是老虎、鹿,还是鸽子,它们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值得人为其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也反映了敦煌壁画的道德观念,即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任何一个生命在遇到灾祸时,都应得到拯救[2]。

    敦煌壁画是一种穿越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具有强烈感染性的艺术形式。敦煌地区的环境,决定了其岩性特征,岩石的材质不适合雕刻,因此便诞生了壁画这一形式。壁画能够更好地展现佛教义理,把抽象、深奥的佛教故事,利用绘画的形式于洞窟壁画当中展现,达到了宣传佛理、浸润心灵的作用。佛教故事画是敦煌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侣们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与佛法,将这些深奥的道理利用绘画这一浅显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

    有学者认为,民族与民族之间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是因为不同民族外在形象、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族群所聚居的地理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导致有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强的侵略性与攻击性[3]。佛教在数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静默、自省的宗教观念,其教义与其他宗教从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这也导致佛教在传入中原以后,与道教“静默无为”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两种极具包容性的思想逐渐走向了融合。

    敦煌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其综合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敦煌艺术以佛教为主体框架,凭借海纳百川的精神,融合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并最终使这些艺术风格走向一致。这也反映了敦煌壁画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主张万物皆有灵、万族共生,这是历史长期积累的沉淀。下文将围绕不同时期敦煌佛本生故事壁画的特点进行讨论。

    (一)十六国时期特点

    任何艺术的生长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形态与社会结构。因此,不同时代的敦煌壁画在艺术形态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会在敦煌壁画中呈现出对应的缩影。敦煌壁画具有非常高的包容性,其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建造。其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作品,彰显了敦煌壁画万族共生的民族生态观。在十六国时期,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伴有非常浓厚的西域风情,其展现出一种东西方艺术风格融合的美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属于中原,也不属于西域,而是敦煌壁画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民族生态观融合而来。

    (二)北凉时期特点

    敦煌石窟内有着大量的彩塑佛像。但因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石质不适用于雕刻,因此壁画代替了雕刻,成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元素。北凉进入十六国后期,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佛教故事画。北凉时期的佛教故事画大多是印度风格、犍陀罗风格的经典故事,如“四相”“八相”都源自佛传故事,意思是重要的四件或八件事迹。例如,《毗楞揭梨王本生图》,位于莫高窟275窟北壁,就是北凉时期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时期,壁画人物的着装仍然以印度风格为主,即上身赤裸、下身长裙。但场景中的建筑却已经转变为中式建筑,越来越多供养人画中的人物开始穿着胡人服饰。这无不反映出敦煌壁画独特的民族生态观[4]。

    (三)北魏时期特点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经典的佛本生故事画。上文中所提到的三幅佛本生故事画也均源自这一时期。除此之外,佛因缘画、佛传画等题材也相继出现。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多用铁线描的手法,大量应用土红、石绿、石青等颜色进行搭配,主张分块渲染,以凸显画面的立体感。这使得画面的基调在保持庄重的同时,又显得鲜亮。但在人物比例、造型方面,这一时期的壁画仍然以西域结构为主。在这一时期,画师们开始更加注重人体线条的流动感与动态的表现力,开始呈现出感性化发展的特点。这也使得佛的形象逐渐脱离最开始躯体丰满的形象,朝着苗条、匀称、拉长的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汉画的女子形象,即中原审美对敦煌壁画产生了影响。

    (四)西魏时期特点

    在这一时期,故事画中因缘故事的数量开始显著增加。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敦煌壁画的风格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出现了大量源自中国的传统神话内容,例如女娲、伏羲等形象。在人物形象方面,其与北魏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比例修长,头身比达到了1∶9或1∶8,与西魏时期的中原画法相对应。西魏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衣饰越来越繁多,上身裸露的现象越来越少,束腰、曲领、宽袖的形象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是我国传统汉服形制的重要体现。供养人像如图2所示。

    (五)北周时期特点

    在这一时期,本生故事中开始融入了大量与孝道题材有关的内容。睒子本生故事就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这反映了敦煌壁画开始吸收儒家文化、孝道思想,体现了北周时期佛教文化与传统思想的融合。在西魏时期以后,莫高窟中的敦煌壁画就表现出以汉文化为主、西域文化为辅的独特风格。画师注重应用线条表现描绘对象的质感与状态。对于这一时期敦煌壁画而言,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域画法中,线条的变化相对较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粗细均等、没有变化的线条。当敦煌壁画与中原画法相结合,画师通过对线的变化,应用复杂的运笔过程,从而更好地展现敦煌壁画中的中国形式美。在色彩方面,则大量应用了中西混合染法。

    从十六国时期到北周时期,敦煌壁画经历了漫长的中西文化融合历程。从一开始以西域画法、西域文化为主,到后来以中原画法、中原文化为主,西域画法、西域文化为辅,无不反映出敦煌壁画与佛教万族共生的民族生态观。人物衣着的变化、人物画法的变化、上色方式的变化、故事内容的变化、思想精深的变化,都可以体现敦煌壁画与佛教万族共生的民族生态观。

    本文主要从平等生态观与民族生态观两个方面对敦煌壁画艺术中的生态意境进行了分析。敦煌壁画凭借自身高超的技巧,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摆出了一席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其在体现佛教万物皆有灵、万族共生精神的同时,向我国人民传达了一种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凭借其独到的生态美学思想,改变了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观者壁画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11-09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读者·原创版(2022年8期)2022-11-09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读者·原创版(2022年8期)2022-08-17古代敦煌人吃什么读者·原创版(2022年4期)2022-04-14端午节观龙舟赛东坡赤壁诗词(2020年5期)2020-11-06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亮丽的敦煌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绝世敦煌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飞蛾”修复壁画忙科学启蒙(2016年10期)2016-10-14光影行者大众摄影(2016年8期)2016-08-01

    相关热词搜索:敦煌 壁画 意境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