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三位一体”: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

    “三位一体”: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

    时间:2023-02-23 09:35:0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孙琳,于佳慧,屈勇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新时代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高校教师与学生,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乘波逐浪、扬帆远航的历史重任。

    “思政”就是“现实”,是对现实场域的洞察力、现实实践的执行力、未来的判断力。作为“现实”[1]的“思政”,是关于“现实”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置身性场域的继续发展[2]。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守稳 “主渠道”,抓住 “主力军”,打好 “主战场”,种好 “责任田”。在新时代,专业课程如何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同向同行”中建构“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必然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它涉及教学制度建设、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这三个根本问题。

    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具备思想道德情感能力,前者是专业课程之着力点,后者则依托于课程思政之发力点,两者共同构成同一教学育人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业课程承担着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思政课程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感、法治等方面的培养,专业课功能与思政课功能处于分而治之状态。高校专业课程原本所应有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情感培养的双重职能应彼此关联,相辅相成,而非彼此割裂,甚至对立冲突。目前围绕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多专注于相对独立的内容探讨。

    第一,教学制度重建:“顶层设计”。与此相关的是党委主张。针对校级党委顶层设计课程思政,各级党委积极响应并与本学院学科建设相结合,进而制定具体课程思政实施方案的研究成果非常稀少。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有《高校党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目标及路径》[3]、《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4]等极个别的研究成果,初步完成党委对课程思政重建的重要作用的论证,但是没有完成党委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建构。

    第二,教学理念更新:“润物无声”。与此相关的是教师主导。“打铁还需自身硬”,需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精专的教师队伍。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创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形成、教学误区避免、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讨,例如《“课程思政”建设之“思政”元素刍议》[5]、《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避免的几个误区》[6]、《“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7]等。已完成对课程思政的概念阐释、误区探索、问题导向等方面的论证。尽管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已达成某些共识,但并无关于“协同育人”体系如何建构并如何具体贯彻落实的系统性研究。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有效契合”。与此相关的是学生主体。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不设课程,也无学分。思政课程是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则是隐性教育,后者具有各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它无法占用专业课的教学时间,因此有着很大的“契合”难度。目前的研究成果则集中于对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反思和实证研究,例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运行:理据、契机与对策》[8]、《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9]、《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10]等。多采取实证方法,对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实践模型、课程示范标准等进行了探索,然而研究分散于不同专业,对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如何创新、学生如何参与、思政元素如何融于教学科研,尚未形成系统性的探讨。总体上,现有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诸细节成效等问题取得了某个重要方面的成果,但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的论证还不够完善和充分。如何重构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使其发挥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功能;
    如何在党委、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中 “同向同行”地整体建构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三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11]。所以,高等学校必须明确这三个问题,才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培育出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但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理想信仰的人才培养情形,使高等教育的育人实践、功能和成效出现偏差。专业课程应通过以下几个要素奠基,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塑形、强体、铸魂”育人目标:聚焦于问题意识的时代特征,扎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因此,专业课程必须把握时代使命、心怀人民需要,眼里有山河、胸中有丘壑,常有忧国之心、响应历史召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培养新时代接班人。“思政”不是在头脑中“想象”,从根本上说,“思政”之根是“现实”,其功能是有理解力、洞察力、创造力地解答“现实”提问,“思政”也不是高空行走的某个抽象“概念”,就高等学校而言,就是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时代新人,做出契合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学问,承担新时代赋予新时代人的社会历史使命。“思政”更不是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的一块飞地,而是专业课程首要的理论地基和价值地平,只有在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中,才能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专业课程重专业知识传授、轻思政导向的问题,通过理论与现实的逻辑统一,自觉树立起课程思政意识,以及建构整体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才能得到解决。“思政”之于育人,正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

    课程思政的整体性建构涉及教学制度建设、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根本问题,“三位一体”建构起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整体性建构关键在于,以“党委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形成“三位一体”格局,构建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的课程思政体系,使大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各专业领域内都能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合力”。高校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敏锐时代洞察力和堪当历史大任的优秀专业人才。

    站在整体性的高度,高等学校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构为目标,思考现状、制定对策、落实方案,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发展的必经之路。高等学校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建构起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包括以下重要方面:完成长效性和常态化的制度创新;
    转变只重“技”不问“道”的教学方式,明确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理念创新;
    以实践教学深刻融入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创新。高等学校通过建构起整体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广大师生在专业研究同时能够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确对标、找准航线。

    教学制度形成长效化制度,教学理念奠定常态化理念,教学方法落实具体化贯彻,三者以教学目标为红线,共同完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建构。教学制度创新强调各级党委和教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进;
    教学理念更新注重各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融思政于专业课教学;
    教学方法革新侧重于“细落实”“轻渗透”协同育人方案,在方法创新中有效契合育人目标。

    制度建构是整体性建构,责任主体在于高校各级党委。由党委牵头互动,以高瞻远瞩的视阈、坚实有力的步伐、继往开来的雄心,准确传达党中央精神,制定协同育人方案,狠抓落实,通过联动、联合、联网实现协同育人的教学制度建构。

    (一) 各级党委“联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11]课程思政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各级机构响应。校级党委、院级党委、支部党委之间实现“联动”育人模式,需把握关键,制定长效化制度。第一,校党委“强号召、抓落实”。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到组织建设,校级党委在制定教改方案时协调各级党组织共同发力,让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各专业课中“发声”“现形”“亮剑”。校级党委主动为学生“上讲台”、为教师“讲大课”、为行政管理人员“传大势”。第二,院党委“应号召、重贯彻”。课程思政并不能凭空在头脑中实现,必须具体贯彻落实到每一门专业课中。院级党委组织、实施好校级党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针对课程的具体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聆听时代呼声、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案。第三,各支部“真实践、共进步”。学院或各级教学管理单位的各支部积极落实协同育人方案,通过课程群集体备课、共同研讨、修订大纲等协同共进方式,在各不同专业课程中使课程思政方案平稳落地,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根据反馈结果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进步。

    (二) 党政部门“联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还体现在“齐抓共管”的“联合”育人格局中。“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于党政协同一体地建设课程思政团队,以及制定课程思政发展方案,实现党政部门“联合”育人格局。第一,“智囊团”。各级党委与各教学管理单位组织建设专业“智囊团”。“智囊团”首要条件是专业性,并至少有两条组建路径:一是特聘校外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为专业顾问,二是聘请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和思政课专业教师为专业指导。第二,“使用册”。高校能够确保为各专业各领域的任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的“说明书”和“使用册”。根据“智囊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议,为“三全育人”工作做好全面保障,让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实施课程思政方案,完成协同育人使命。第三,“导航仪”。高校在各级党政部门成立充当“导航仪”职责的相关职能部门,或建立课程思政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智囊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议,各教学管理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科研发展方案。

    (三) 党委与教学“联网”

    高校管理要实现党要管教,教要支党,党教之间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协调互通,形成立体化“联网”育人路径。第一,多层融合。与思政课程较为宏大的传播方式不同的是,课程思政注重“微传播”“轻渗透”。在思政课程基础上践行课程思政,要通过党委制定制度、教师转变理念、教学管理部门实施教改方案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配合,在“三位一体”中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方案。

    第二,平台集成。课程思政建设要有具体平台,党委与各教学单位步调一致,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使协同育人通过平台整合形成相互沟通、融通、贯通的传播网络。深度开发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应用软件等现代网络传媒,建立起长效化机制和进行常态化建设,在“轻渗透”中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三,端口对接。形成“长短对接”,即长效机制与短期目标的对接;
    “深浅对接”,即深度思考与浅显易懂的对接;
    “显隐对接”,即思政课程的显性渗透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对接。

    “协同育人”教学理念建立责任主体是高校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专业课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树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立德树人”观念,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领人”,做“四有好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

    (一) 在“责任田”“滴灌”

    以“主渠道”之水灌溉“责任田”,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润物无声的精准“滴灌”。第一,以“爱”滴灌。在自身爱党爱国爱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爱党信念、爱民情怀,融小我于大我的美好品格,饱含“中国情”。第二,以“信”滴灌。“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以“四个自信”“三个认同”贯穿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方方面面,树立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富有“中国心”。第三,以“时”滴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不能脱离时代求发展。要了解时代的要求,聆听时代的声音,推动时代的发展。激发创造力,保持昂扬的斗志,不惧时代挑战,争当时代先锋,引领“中国潮”。第四,以“行”滴灌。理论最后的归途是实践,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信念和满怀深情中实践,在历史的责任担当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实现“知、行、意、境”四重合一,砥砺“中国行”。

    (二) 在制高点“俯瞰”

    教师要有全局视野,站在思政和现实的制高点“俯瞰”本专业学科的“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第一,占据思政领域的制高点。教师以“地球仪”的高度,俯视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及其引发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性。避免以本专业为封闭井底,仰望遥不可及天空。第二,占据专业领域的制高点。教师把本专业融入全球化和新时代的整体,在全球范围内把本专业领域做到高、精、尖水平,俯视其他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引导全球创新潮流。

    (三)“渠”“田”同心,“技”“道”同行

    教师要避免单向度发展。避免“渠”干“田”旱,只重“技”,不问“道”。第一,搭建课程思政平台。教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加强对自身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平台的搭建,架起课程思政“理论”与“现实”的桥梁。第二,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教师要实现不同专业领域的“视阈融合”,高校之间和各不同课程之间实现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共研,协同发展。第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教师要充分融“道”于“技”,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师生齐心协力,在新时代、新场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史诗。

    课堂教学关系到课程思政具体化贯彻落实的路径建构,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守好主渠道,种好责任田,面向的主体在于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在专业课程中,把课程思政元素设计进教学实践方案和大纲中,尤其是通过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以及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专业课程中轻渗透、全方位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形成“水平+垂直”课程思政育人结构,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以“做”致“学”、以“学”促“做”、润物无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一) 参与式实践教学:“多媒体+课堂互动”,“课堂课余”一体化

    第一,课堂参与。专业课程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以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例如,在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可拿出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互动,通过课堂多媒体展示、PPT或微视频演讲、辩论赛、微型情景剧、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新闻播报、国际时政评论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课课堂教学搭载的实践环节中落地生根。第二,课后参与。课后的参与式实践教学应注重实地调研,在学生课余时间发放思政调查问卷,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学术沙龙、名家讲坛、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青年说活动、各思政“互联网+”平台建设、新时代新风尚诗歌比赛、演讲比赛、合唱比赛、微电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课的具体情况,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教学大纲。参与式教学注重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二) 启发式实践教学:“互联网+课程建设”“线上线下”协调化

    第一,线上启发。高校各级党委鼓励教师在总体性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激发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兴趣。专业课堂教学也可利用各新闻平台、云课堂、情景再现等方式,根据本专业特色,以“题外话”方式滴灌课堂教学,对现有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因果关系探讨、正反例证比较、解决方案设计等问题的讨论。第二,线下启发。无论是哪个专业,教师都需注重充分培养学生分析国家大事与国际大事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意识形态丛林中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启发式教学注重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 探究式实践教学:“问题导向+经典品读”“理论实践”融合化

    第一,问题导向。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文科生,以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触摸现实之土壤、探究时代之根源。第二,经典品读。各学科各专业课教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与古今中外思想家的深入对话中了解思想家们为人类谋福祉的共同初衷,在思想的传承和接力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师形成教学日志,学生形成读书报告,展开师生共读、思想互动、教学相长的常态化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四) 案例式实践教学:“具体案例+生活实践” ,“学习生活”互动化

    第一,日常案例。如果说启发式教学注重宏观的生产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建设,那么案例式教学便更侧重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建设。各不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去幸福生活,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细枝末节的生活案例,从“小事件”中发掘“大历史”。第二,生活实践。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与本专业有关的新时代、新风尚、新发展的各种案例和素材,探讨各不同事件发生的原因、问题与进步方向,使知识技能与广阔的社会历史相互渗透。同时建立图片、视频、音频等案例教学资料库。案例式教学注重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在于:以“党委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形成“三位一体”格局,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循环中建构系统性、完整性、协同性的课程思政体系。以实践为导向、以思政为目标、以专业为基础,通过党委推动力推进付诸教学实践的“塑形”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作为发动力,用思政元素实现对专业课程的施肥“强体”;
    在主渠道的强体运动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政“铸魂”;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反馈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形成新的循环,在新的循环中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实现不断创新进步。实践中教学体系建设的整体循环和创新,使高校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各专业领域内都能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合力”。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整体循环与创新?首先,以实践为红线,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在实践、反馈、建构的不断循环中,通过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三位一体”建构,形成“协同育人”教学创新体系。其次,根据中央精神制定课程思政路径创新的应用方案,形成长效化管理体系。再次,制定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形成常态化教学实践体系。最后,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在具体化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在塑形、强体中铸魂育人。践行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整体循环与创新需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形成“一条主线”:以历史发展的辩证思维为主线,思考技术与现实历史的关系,并且通过不断反思、反馈、改革,使专业技术与思政水平相辅相成、共同前进。

    第二,确定“两种意识”:问题意识与支援意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问题意识是聆听时代的声音,支援意识则是面对时代呼唤,思索如何来解答时代问题。各专业课程都无法离开时代而独立存在,因此课程思政中确定两种意识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第三,完成“三个统一”:通过长效化、常态化和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拔尖的专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思想与现实(历史)的统一、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

    第四,围绕“四个方法”:通过专业课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方法,以“轻渗透”实现“有效契合”。课程思政以辩证法为主线,把握思想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互动,通过两种意识的相互融合,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后实践等多元化的实践方式,课程思政实现“轻渗透”,再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进行多方调研,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不断发展前进。

    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因此对此教学体系建构的探讨具有深厚的时代基础、教学基础和实践基础,最终将形成具有整体性和创新性的三个“一体化”建设:第一,三位一体: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体系创新。第二,辩证一体:党委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辩证循环。第三,思史一体:专业思想、现实历史、时代发展融合统一。通过三个“一体化”建设,创造性建构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以制度建设形成“三位一体”长效化体系,以理念建设形成“润物无声”常态化理念,以方法建设形成“有效契合”具体化方案。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建设,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制度的全面性建构,教学理念模式的重要性建构,教学实践方法的具体性建构。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专业课程建构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9期)2022-10-19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情境—建构—深化—反思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5期)2021-04-13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导报(2016年6期)2016-04-21

    相关热词搜索:建构 高等学校 体系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体系 体系专员任职要求 体系专员岗位职责内容 体系专员岗位职责怎么写 体系专员岗位职责描述 体系专员岗位职责是什么 体系专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体系专员岗位要求 体系专员工作 体系专员的职责 体系化 体系工程师工作总结 体系工程师年度工作计划 体系工程师年度总结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PPT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PPT报告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怎么写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报告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报告怎么写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汇报 体系工程师年终总结范文 体系建设 体系结构 建构 建构主义 建构区墙面图片 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 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中班 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大班 建构区观察记录与分析小班 建构区观察记录与评价分析 建构区观察记录小班 建构区观察记录表 建构区观察记录表大班 建构游戏教师指导时机 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高等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形式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高等学校寒假前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点 高等学校招生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 高等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高等学校毕业生班组鉴定评语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个人总结 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