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实践

    时间:2023-03-24 12:15:0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鲁 特, 魏崇辉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2021年8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其中,既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应有之义。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培育各民族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被拆解为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个是意识铸牢。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包括两重意涵,一是国家建构,二是民族建构。[2]国家建构强调的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离不开对家国情怀的培育;
    民族建构内涵着民族团结,追求的是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而意识铸牢则旨在凸显主观意识对于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因此,“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铸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并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前提是,必须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包括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 家国情怀

    习近平强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国是第一位的”。[3]家国情怀起源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中对家与国之间关系的理解,受传统儒家“和合”思想影响深刻。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说的“家国天下”“天下一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日常习语,是家国情怀在生活中的突出体现。经过漫长的交融和发展过程,家国情怀已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心中,成为各民族同胞的情感共识。

    具体来讲,家国情怀即以“国”为“家”,是指将国家比喻为一个“大家庭”,国家中来自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各成员之间情同手足,互相离不开。作为一个政治文化概念,家国情怀本质上是进行国家建构,即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度认同。陈纪、章烁晨认为:“家国情怀蕴含的情感依恋、尊重信任、互助合作这三个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各民族逐步凝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4]由此可见,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相通、高度契合,都是强调对祖国、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必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涵。

    但是,必须注意,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已不同于传统的家国概念,不再是某个政权的天下,也不再是某个皇帝的国家,而是属于全体国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政治共同体。必须深刻理解现代国家在性质上和功能上的多元意涵,完整准确地认识家国情怀。

    (二) 民族团结

    习近平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5]团结与平等一样,都是我国处理民族矛盾,协调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必须依靠民族团结,都必须维护民族团结进步。

    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是求同存异,把来自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本质上是进行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建构。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强调的消除民族偏见和歧视,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理念高度契合,都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亲如一家”的重要“法宝”。李贽、张静认为:“只有不断促进我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才能够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的和要求”。[6]郝时远也认为:“凝聚人心的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7]由此可见,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三) 意识铸牢

    马克思的“意识能动性”理论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单纯地依赖于物质世界,而是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和控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国民族工作理念由最开始倡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到如今强调“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无疑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重视,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意识铸牢即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强调发挥意识活动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能动作用。当前,在民族工作领域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确解读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是要注意防范和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对错误思潮加以批判,强化从思想层面对中华民族的正确认知和高度认同;
    三是要善于总结以往经验和智慧,不断推进理论改革和方法创新,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民族工作实践。很显然,意识铸牢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方法和路径。

    但是,严庆也提醒我们,在关注意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动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实践,防止将意识研究泛化、虚化。[8]当用理论和方法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同时,必须一切以实际情况为转移,服务于本体建设这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和实质目标。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9]随着我国社会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不同民族的学生选择跨区域求学深造,使得民族互嵌型学校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多。[10]而将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民族的学生团结起来,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思政课教育的应有之义、必然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关键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举措对于当前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家国情怀: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11]保持家国情怀,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时代新人的培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悉心培育。因此,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应有之义,是强化思政课育人导向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加速推进,东西方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由于心理认知尚不成熟,政治意识薄弱,容易产生思想、行为方面的问题:在思想方面,部分大学生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深刻,喜欢“进口货”,崇尚“过洋节”,对西方品牌和文化名人盲目推崇,却对国产品牌和中华文化缺乏了解和自信。[12]更有甚者,对于网络平台上散布的抹黑国家形象,歪曲中国历史,侮辱英雄烈士等事件持观望和认同态度。这体现的是大学生是非观念与家国情怀的匮乏。在行为方面,有的大学生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热衷于超前消费、借贷行为,喜欢妄议政治事件和热点新闻,盲目加入宗教极端组织,拉帮结派参加所谓“爱国游街”活动等等。这些错误的思想行为严重危害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思政课当中,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自觉辨析是非观念,主动抵御西方不良价值观的渗透和蛊惑,而且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在实际生活中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导向。

    (二)民族团结: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民族团结的重要指向是求同存异,将来自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凝聚在一起,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教育本身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与思政课培养学生平等团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相融相通。将民族团结的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将会极大丰富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际效果。

    长期以来,思政课经常会被认为是“枯燥”“没用”的课程,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内容空洞泛化,缺乏生动鲜活的资源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讲,一是因为思政课内容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但针对性不足,很难适应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产生思政课“乏味”“没用”的刻板印象;
    二是因为思政课内容通常脱离社会实践,难以应对现实困境,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和回应存在滞后性。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教材编排还是一些教师在讲授中,都对民族团结方面的内容讲得太少,仅仅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介绍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中对拥护祖国统一和维护民族团结作了简单强调,几乎没有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民族理论和政策法规方面的详细内容。[13]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政策缺乏了解,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正确认知民族事件,使得思政课维护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意识铸牢:促进思政课的模式创新

    意识铸牢本质上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旨在发挥个体能动性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与习近平所强调的思政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的原则高度契合,都是强调对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视和发挥。在思政课上发挥学生的意识能动性,将极大地改善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将意识铸牢的方法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促进思政课模式创新的必然选择。

    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是教师本身对思政课存在认识偏差,只把思政课教师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没有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去理解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只是应付差事、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遑论模式创新,激发学生兴趣了。同时,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繁多,且多以大班教学为主,对于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掌控能力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普遍重视不足,出现“缺位”和“错位”现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但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下降,出现逃课、代课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14]出现上述思政课主体“缺位”“错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思政课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

    针对思政课面临育人导向遭受冲击、教学内容枯燥泛化、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现实困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可以为其改革创新提供实践路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当中,即是要将“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 高校思政课要重视开展铸牢教育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是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必将面临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5]这一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向大学生宣传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企图通过拉拢青年群体来实现其分裂和瓦解中国的险恶目的。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隐患和艰巨斗争,高校思政课必须重视和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勇于同极端主义势力作斗争,早日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一,要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资金。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国家安全统一的重要意义,每年划拨固定的资金经费用于支持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其二,要不断优化思政课教材内容。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向五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渗透的方式,向学生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积极回应民族领域热点问题和新闻事件,将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化内容抓紧抓好。

    其三,要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其讲授民族团结理论的知识素养。通过参加教师培训、进修,观看讲座、影音视频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在实际授课中,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感知民族团结故事,感受民族多彩文化,自觉形成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二)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故事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生动体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必然要求,也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曾多次提及民族团结故事,如“文成公主进藏”“彝海结盟”“乌兰牧骑”“独龙族的故事”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于讲好民族团结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心和重视。

    其一,要打造共建共享的“民族团结故事库”。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合作,广泛收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并按照时间、内容、类型等标准将其分类整理,编撰成册,打造“民族团结故事库”。[16]同时,既有的“民族团结故事库”要及时更新和对外开放,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吸收新近发生的民族团结热点和典型案例,并要对不同专业、不同高校的教师开放使用,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

    其二,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同时,要着重凸显故事背后的思想性、理论性,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如在讲述“彝海结盟”的时候,要带领学生着重了解党在革命时期所坚守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讲述“乌兰牧骑”的时候,要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
    在讲述“独龙族的故事”时,要着重讲解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坚持“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坚强决心和行动。

    其三,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增强民族团结故事的生动性、体验感和感染力。如中央民族大学吴月刚教授十分注重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民族团结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李梁教授十分喜欢采用音频、短视频的形式讲授党史故事。这样的课堂就非常受学生欢迎,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体验感和实际效果。同时,构建民族团结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民族团结“元宇宙”,也都是当下及未来值得探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

    (三) 高校思政课要构建共有精神家园

    2019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7]共有精神家园是“群体成员坚信不疑的,被认作是自己生存的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在的终极价值和目标体系,是以符号、形象等象征物存在的文化世界、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18]本质上是群体成员坚定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和意义认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少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故高校思政课是构建各民族学生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其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共有精神家园的本质是价值观和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不同地区、民族、宗教信仰人们价值观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思政课教学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学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和谐”“平等”“爱国”的理念,培养其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其二,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共有精神家园重要表现之一便是文化认同。认同中华文化,不仅要认同汉文化,更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用多姿多彩的文化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凝聚人心,增进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三,要建造民族团结的“物质家园”。“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密切联系,物质家园为精神家园提供形象刺激、符号感知和印象强化。”[19]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物质符号和象征形象,建造体现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元素的“物质家园”。如可以在教室里布置民族文化景观墙,在课后带领学生前往民族博物馆或民族地区参观调研等,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重视和发挥。在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高校思政课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大学生的意识能动性,引导其做到“知行合一”。

    其一,晓之以理。理即道理、以理服人,强调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个离不开”“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思政课教师在讲授公共课程时,要善于结合各门课程的特色,从学理上论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使学生真正明白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民选择性。

    其二,动之以情。情即情感、情怀、关怀,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拉近学生与教师、学校、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其信任感和归属感。师生情谊主要在课堂上,但也完全不必局限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学生在思维认知、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给予不同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课堂外,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上、生活上的困难,要及时给予其帮助,使学生感受到归属感。

    其三,导之以行。行即行动、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家国情怀,践行民族团结思想,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思政课教学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远远不够,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目的。高校思政课要创造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如上海交通大学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搬进基层社区,中央民族大学“孝通班”每届学生都会参加赴民族地区的田野实训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基层社会和各民族特色文化,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宏伟志向,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去。

    猜你喜欢 家国民族团结情怀 民族团结之歌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家国两相依音乐教育与创作(2020年1期)2020-05-13家国情怀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年10期)2018-12-18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军营文化天地(2018年2期)2018-04-20略谈“家国情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4期)2015-12-01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五老”情怀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中华民族 融入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中华民族一家亲优秀演讲稿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1500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2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3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5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6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五分钟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演讲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科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提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稿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稿 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调查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复兴经历 中华民族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什么梦想 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活动策划案 中华民族演讲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民族的脊梁作文 中华民族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赞演讲稿 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有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意识是什么意思 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心得 共同体感觉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