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教育研究

    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教育研究

    时间:2023-04-08 08:00:0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梁畅 张兴海

    (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的理论意蕴

    “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人民情怀是指共产党人始终秉承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主体和共产党息息相关、同甘共苦关系的一种政治情感,是指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政治态度,把人民主体置于绝对优越主义地位以及对人民主体有着情深义重的政治思想情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立足社会主义新时期,坚持人民情怀就是在实践中体察、关心、依靠和造福人民,坚持以民众的所有权益为各项事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立足人民群众利益来洞察、反思情况和问题,从而树立起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坚无可摧的深刻人格情感[1]。身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未来的中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需要强基固本,厚植人民情怀。

    (二)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的实践意蕴

    厚植人民情怀,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长大成才的重要基础。我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对青年思想的培育,个体需要借助于社会特定的现实条件,才能够正常生活并发展自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活主要有赖于人民群众提供的丰富生产生活资料,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则主要来自人民群众提供和积淀下的丰富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财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并对青年的教育与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想法和建议,立足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人民情怀教育研究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共青团为主导,青联、学联组织为辅助,适应青年发展的新特征,加大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的教育,努力为广大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最终的追求。从实际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应深入理解热爱群众、立身为民的道理,将个人才学同广大的人民结合起来,将自身的事业理想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自身事业目标放在一个宏大高远的时代图景和人类发展画卷上。

    (三)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的价值意蕴

    助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汇聚了创新征程的“大我”力量,人民情怀教育为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对待群己关系,奠定了最基本的社会价值遵循基础。从自身意义和社会价值之间关系的基本层次出发,人民情怀教育要求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平等地看待个体意义和民族的统一性。自身意义不可离开社会价值而单一地出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性价值也不可离开民族意义而单一地出现。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己的事业发展一旦偏离了劳动人民的基本要求,就会进入“孤芳自赏”的狭小世界,就会与理想人格相悖[2]。坚守人民情怀则要求,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与群己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时,必须能够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上、优先,并对个人利益予以相应的牺牲。一位年轻人,无论其家庭多么殷实、自身能力多么优秀、受到的教育多么先进,只要缺失了民族情感,就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成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人格的反面。

    (一)对人民情怀教育的理解浅显,须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

    面对人民情怀教育的开展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丰富,很多高校仍认为人民情怀可以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一环,但并未切实上升到对青年的培养、激励作用,经常将人民情怀教育局限于思政课堂中,不仅使得教学场地单一、教学形式单一,更是由于较为消极的态度导致大学生对于个人思想价值提升不感兴趣,这就是高校对于人民情怀教育价值认识不足的结果。由于未形成良好的大思政教育局面,导致在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领域与纬度并未渗透人民情怀,进而使得人民情怀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生活实践。基于以上的浅显理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情怀的认知不仅只会停留在表层,更会加速由于缺乏人民情怀支撑的思政教育缺失教育引领意义,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深层次的代入感,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在长期艰难的革命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老一辈革命家在对待革命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性问题都比普通人有着更加深切的感受与认识,但由于当前网络时代的思潮冲击,很多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完整的史实都被虚化、改编,使得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民情怀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不够清晰。

    (二)展开人民情怀教育的重点倾斜,疏于考虑思想引领

    人民情怀教育对于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简单物质形态上的浅显认识,更是能够给他们带来精神的升华、思想的进步。但是,很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民立场走进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单一侧重形式,并未深切考虑到这种教育背后的思想价值、思想内涵等。反而,在这种“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过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能获得短暂的情绪感受,如激动、热情、发愤图强等,但难以长时间维持对人民情怀的理解与个人的改变,难以深入内心,深入人民群众,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不仅难以充分发挥人民情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反而极易造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叛逆、厌恶的心理,从而起到反效果。受到世界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受外来思想以及文化价值的冲击较为严重,故导致高校人民情怀教育存在片面、过度利益化等倾向,忽视了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与培养。

    (三)实现人民情怀教育融入的方式陈旧,缺乏时代考量

    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育”人,而非“教”人,是通过“教”这种方法,达到“育”人的目的。但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有本末倒置之疑,习惯于将人民情怀的内涵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停留在最浅层次的人民情怀内涵理解,并采用生搬硬套的机械手段将人民内涵套用到课程思政上,以至于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手段过于呆板,教学目标过于浅薄,无法激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接受人民情怀教育的兴趣,最终导致“育”人效果不佳。由于现今未形成新的育人网络场域,使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在新媒体中培育效果差。而手机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协同育人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时代给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人民情怀教育提供了新的学习的方式,即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这种新的育人形式提高了教育的成效[3]。因此,形成新媒体育人合力育人的场域至关重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情怀除了课堂教育所得,新媒体也成为传播和学习知识的园地,提供给他们更加多样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和自身,不断完善了他们的人格和增强了自我意识。

    (一)强化主渠道,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情怀的认知

    充分利用主渠道,在引领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涵养人民情怀的过程中,既要挖掘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英烈缅怀设施等,又要依托主渠道和主阵地,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日常思想政治教学,还要同时注重把握重大时间节点如国庆节等创造的宝贵时机,巧妙运用重大事件创设的独特情境如北京冬奥会等,并将优秀红色影视文化资源如《觉醒年代》等灵活嵌入,以此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相互联动、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相互支撑、现实资源与虚拟资源相互嵌入,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把民主思想贯彻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青春学子的主业是学习,而适逢这个伟大的新时期,更需要刻苦学习,锐意创新做时代青年。高校学科门类虽然很多,但其实在所有专业的学习进程中,都面临着一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立场,明确“为谁学习”的课题。人民情怀并非一个抽象的道理,而是反映在人民实际行动之中。各个专业的学子们都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造福民众,在自己的专业发挥自身特长,用自己的方法坚守为民情怀。更具体来说,青年学子们需要首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做一次训练历史视野和哲理思考,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从而在自己的学科中埋头钻研。只有这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能突破个人本位的狭隘天地。

    (二)善用新媒体,拓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情怀培育路径

    在网络时期高校要注意通过采取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情境仿真、实战案例等各种方法,提高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处理社会现实问题时的思维方法水平,并及时指导其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入分析当下的各类社会实际情况,进一步培养求真务实的能力。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逐步树立为群众谋福利、“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价值观、知识与思维能力的融合成长,实现勤学以筑牢思想根基,明辨以抵御不良思潮,力行以体现知行合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4]。高校在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涵养人民情怀过程中,应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设置实践模块等方式,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耦合,以及通过教育主体在网络社会中主动“入场”回应青年现实困惑等方式加强课内与课外、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协调贯通,以此促进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融合并贯通育人空间,个体的生命历程由连续的时空截面接替而成,不同的空间情境赋予青年不同的道德体验。

    (三)完善协同体系,以“家庭—学校—社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民情怀

    教师、家长、典型人物、青年朋辈、新传媒等都是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涵养人民情怀的重要主体,挖掘隐性载体,协同多元主体。并且在不同教育实践情境的转换过程中,交替发挥“核心”或“外围”的主体作用。居于“核心”位置的主体应主动加强与“外围”主体的协同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真正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讲好人民情怀这堂“大思政课”。将人民情怀融入家庭教育教学。注重于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家庭不仅是涵养人民情怀的首要课堂,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家训文化的原初细胞。在当前,中国人民情怀出现了新特征、新任务和新传承,这里面也不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事件和丰富资料,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有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涵养人民情怀[5],由此可见家庭因素至关重要。

    将人民情怀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鲜活的事件和丰富的政治思想,反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困惑,掌握隐性教育规律,转变以往灌输式、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思政价值引领+人民情怀文化+学习实践体验”的工作逻辑,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同的价值观与人生模式,有效进行教学工作,构建严谨有序的学校关系,打造大学课堂思政知识网格化“共产党员+团学干部+一般校友”的组织单元,建立“思政+文化+体验”沉浸式思政教育模式,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去中心化”,实现自身认同,奏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6]。

    新时期的号角已然吹响,新任务正在召集。重任在肩,道路就在前方,心里就有信念,脚下就有动力。而这不变的信念,也正是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感。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坚守着人民情怀,也就是用一生的真心奉献,做一名真正有利于人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胸怀着凌云壮志,铸就了大写生命。

    猜你喜欢马克思主义者情怀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赣鄱情怀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8期)2018-08-29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观条件分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1期)2016-11-24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11期)2015-07-10

    相关热词搜索:新时代 情怀 青年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情怀 新时代 新时代24孝 新时代24孝观后感 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思考 新时代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如何做好国企党风廉政建设讲话稿2篇 新时代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 新时代下对教师的要求 新时代中国10大成就 新时代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新时代中国主要成就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11篇 新时代中国的10大成就 新时代中国的10大成就感悟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资料有哪些 新时代中国的成就震撼作文 新时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心得体会五篇文章 新时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心得体会五篇文章内容 新时代中国青年 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学习心得((10篇))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十项准则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10项标准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体会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小学生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心得体会 新时代中小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心得体会 新时代为什么还要发扬赶考精神 新时代主题论文2000字 新时代乡村振兴大学生感悟 新时代乡村振兴好青年 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时代五四精神 新时代人民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时代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建设论文 新时代人民警察演讲稿 新时代什么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什么样观后感 新时代从严治党 新时代企业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创新路径 新时代优秀青年例子 新时代做合格党员思想汇报 新时代做好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对策建议思考 新时代党史教育心得体会 新时代党员干部培训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