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家校共同体的构建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家校共同体的构建

    时间:2023-06-26 14:45:4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张亚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

    办好高等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协同育人,才能更精准地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只有守正创新,增强前瞻性和实效性,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成长中两个重要的环境系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高效的家校协同是高校育人方式变革、育人质量提升的关键。家校共同体作为一种关系性范畴,是家校协同的新样态,是新时代思政工作的理念变革、体系完善和功能拓展,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错误思潮对我国青年的思想渗透愈演愈烈,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发生了众多变化,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思政工作中家校沟通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家庭和学校缺乏充分的沟通交流,家校协同育人的耦合性不强,精准育人、“三全”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从浅层次的、表面化的“家校沟通”到紧密型、一体化的“家校共同体”,成为应然之举。

    1.家长参与家校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存在不一致性

    当前,高校学生家长对家校沟通的高期望值与低主动性并存。有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家长具有强烈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和期待,但超过60%的家长不知该如何参与;
    许多学生家长不主动与学校联系,他们既有担心对老师工作的打扰,也有担心对子女大学生活的干涉,更有自身精力分配及技术水平的困难。[2]同时,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行为网络化、发展需求多样化等显著特征,但社会阅历浅、社会竞争压力大,容易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迷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更需要思想引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但是,—些家长缺乏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在亲子沟通中存在“惯性思维”;
    一些家长或求全责备,或简单粗暴,或宠溺迁就,缺乏教育智慧;
    一些家长对子女大包大揽,使子女失去成长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高校学生家长在亲子沟通中频频出现不和谐,亲子冲突也时有发生。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基本处于无规范、无标准、无师资、无课程的状态,高校对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家长,尚未提供针对性培训指导与协作平台支撑,导致“家长需求”与“学校供给”失衡。

    2.高校在家校沟通中重问题导向、轻长效机制

    当前,家校协同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家校协同还存在许多困扰。不同高校或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院在家校沟通方面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多数是辅导员“单打独斗”,家校沟通具有随机性、松散性和无序性,缺乏组织化平台和常态化机制,尚未上升到“家校共同体”层面。现有的家校沟通形态具有较强的组织方意图表达特征。在沟通方式上,整齐划一的“批量”沟通(如寄发家长信、家长会)较多,点对点交流较少;
    在沟通事项上,“救火式”家校沟通偏多,“浇灌式”家校沟通明显不足。这样,高校凭借拥有主体育人资源占据着强势地位,家长在家校协同中作用发挥较小,思政工作的民主性困境容易产生有限理性决策,大学教育遮蔽了家庭教育之于学生德性养成的应有价值,导致在提升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这样的家校沟通并不能充分反映家庭与学校在育人中的功能定位。[3]这种思政工作模式不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全时空、多维度把握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不利于因材施教开展精准思政。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价值冲突、缺乏有机融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仍需不断锤炼锻造,习惯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需得到家长的指导督促帮助。目前,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学校教育更多的是“规范性逻辑”,而家庭教育更多是“情感性逻辑”。育人中常常存在高校与家庭责任不清、边界模糊、推诿扯皮等情况,双方对家校协同中自身的责任与权利缺乏理性认识,家庭和学校的“越界”或“退让”行为造成教育主体的错位和教育责任的无限累加[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家校协作的效能。有些家长对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子女发展感觉“爱莫能助”,采取“放养”态度;
    有些家长存在让子女“躺平”的“佛系价值观”;
    有些家长在子女评优评奖等方面存在功利色彩,“唯物质论”有所抬头;
    [5]有些家长在“重智轻德”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这些价值冲突,不仅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影响了“强国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和全面发展。

    共同体是一个历史悠久、含义丰富的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共同体界定成人们为达到某种共同的善的目的而结成的关系和团体[6]。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一词来源于德国学者滕尼斯的“共同的生活”,他认为共同体是指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7]。关于家校共同体的研究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关于高校家校共同体的研究目前还极少。有学者认为高校家校共同体是一种由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以平等参与、责任共担、异质互补、同质共进、成果共享为原则,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的规范的团体。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家校共同体是可以促进家庭、学生与高校有机联结的功能性共同体[8]。笔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家校共同体建设旨在突破传统家校沟通的藩篱,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家庭与学校的融合与升华、对话与协作、共育与共治,进而激发家校育人的巨大合力。家校共同体是新时代高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家校共同体嵌入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具有重要意义。

    1.家校共同体是高校思政工作精准育人的客观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9]“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生不仅要发展自己,而且要担当社会责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多样化全面发展的人才。当前,信息社会与虚拟网络相互交融,各类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交锋交融,亟待改变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精准思维、要精准开展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应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精准是一种把握事物本质规定性的思维方法,它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研判,于纷繁复杂中直奔主题,于千头万绪中切中要害,精准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10]高校家校共同体的构建,就是要通过精准育人,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工作流程看,精准育人注重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决策、精准评估;
    从工作内容来看,精准育人包括精准教育、精准管理和精准服务。通过建构家校共同体,实现家校优势互补,克服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化、模糊化问题;
    精准把握学生特点,精准采取育人对策,契合了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家校共同体是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的内在动力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家校共同体,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样态,是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选择。家长的认知风格、意志品质、情感模式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资源的深度融入,有助于妥善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工作目标。今天,现代学校教育已成为主导性教育形态,要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12];
    家庭教育是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内容、方法、效果上各有特点,家校共同体的建构,既有利于家庭教育转型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家庭和学校在家校共同体建设上具有高度统一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育人目标的同向性,都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育人领域的互补性,家长非常了解学生成长历程,但对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缺乏深入了解,而辅导员等高校工作者在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则可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育人方法的互鉴性,辅导员等高校工作者对学生多是“有形灌输”,家长对学生多是“润物无声”。在家校共同体中:学校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家长能更好地参与育人,促进学生成长。

    3.家校共同体是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不但是国内外环境的现实需求,还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2018年,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变轨超车”。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要求和巨大的创新机遇,“大数据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13]只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动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面向未来、赢得未来。在现代信息技术介入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必将发生重大转变。新媒体时代为家校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历史机遇。微信、QQ、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家庭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实现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要深入分析网络环境的作用方式和影响趋势,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多元化发展,[14]建立卓有成效的思政工作长效机制。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面临家校沟通的现实困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样性和大学生的社会性,为家校共同体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域。[16]家庭和学校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携手打造家校协作新样态,将家庭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育人体系,这既有利于释放高校办学活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发展潜力。家校共同体建设要结合教育主体的合力作用和教育环境的积极效应,明晰协同育人理念思路、确立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优化家校协同内容形式、整合协同育人资源要素,在理念更新、机制改革、实践创新中全面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1.构建治理体系,打造家校共同体良性生态

    高校家校共同体组织机构创建,要遵循现代大学治理规律和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现代大学治理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广度,反映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参与渠道的多样性。依据美国学者雪莉·阿恩斯坦的“参与阶梯理论”,社会参与的八个阶梯对应着“假参与”“表面参与”“高层次表面参与”和“深度参与”四个层面。[17]家校共同体治理体系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工作家校共同体是具有“大思政”格局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由高校子环境、家庭子环境、社会大环境、教育客体、教育主体等要素构成,它们既相对独立,又高度融合。在家校共同体中,家庭、高校都是教育主体,教育主体通过思政工作生态系统对教育客体发挥作用,促进教育客体知、情、意、行的转换与升华。

    一方面,完善思政工作中家校共同体治理的法律法规。学校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门能力;
    家庭教育以品德养成为目标,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行。[18]家校共同体的建立和运行,落脚点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法律法规起合法性基础作用。家校共同体的建构,要将学校教育的标准性、规范性、效率性与家庭教育的个性化、自主性、生活化相融合,形成“政府调控、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的协同育人治理结构。家校共同体中,家庭和学校既存在“分开责任”(边界),又存在“共同责任”(交叠)。政府在家校共同体构建中要做好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明确学校、家庭等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激发家庭、高校对相互关系的理性认知,满足家校共同体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制度、立法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性需求,以资源分配、过程监督、评估考核等方式保障家校共同体运行质量。[19]高校家校共同体建设要全面深化依法治校,尊重和保护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与帮助家长和学生履行相应的义务。

    另一方面,明确思政工作中家校共同体的治理机构。参与主体多元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校家校共同体坚持“双主体”原则,高校和家庭都应是家校共同体的主体。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学生培养模式也与中小学生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家校共同体治理机构设计上,要坚持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组织机构的完整性、主体力量的充分性有机结合,高校发挥主导式作用,家长发挥参与式作用。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牵头做好学校层面的家校共同体的顶层设计和统领协调,各高校可设立家校共同体理事会(或联合会),下设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并组建下设机构,可安排专门的学生工作人员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协调与服务。理事会的职责包括:指导、监督、服务、评估本校各级家校共同体组织开展工作,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参谋建议、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组织活动等,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协作机制。高校下辖的各院系设立家校共同体理事会院级分会,共商育人之法和育人之策,从而形成“学校、学院、年级”三级家校共同体格局,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科学有效的家校共同体生态系统,增强家校共同体的黏性。

    2.推进供给侧改革,激发家校共同体内生动力

    推进高校家校共同体供给侧改革,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质效的关键。家校共同体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两个维度[20],它是思政工作主体力量发挥、拓展与展现的集中体现。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应用于高校思政工作,“要从供需平衡出发,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1]。因此,家校共同体供给侧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家长为客户,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方式、形塑供给合力,有序配置、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使家长有空间、有能力深度参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从而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

    一是强化思政工作的载体供给,建立信息化平台。家校共同体既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共育方式,高校要构建数据联动、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的家校共同体立体化沟通平台。家校协同中的数据、资源、知识和文化,具有网络化、动态化、综合性、境域化的特征,高校要通过家校共同体数据库,构建融“在线咨询、在线发布、在线会议、在线直播、在线讨论、信息查询”于一体的全时空家校在线沟通平台,动态关注学生学业情况、思想状况、活动轨迹、安全事项等,及时诊断家校沟通中的问题,共同做好育人工作。[22]通过建立全口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充分满足家长对信息化平台的需求,共商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互助,缩短工作链条,减少时间耗损,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家校共同体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微时代”特点,建立学生专项发展讨论群、家长建言献策智库群等家长群,让家长少跑腿,让信息多走路。家校共同体应是“四年一贯制”的,在大学四年中,学生的学业特点、心理特征、社会化程度都会逐年产生变化,因此,家校共同体信息化平台还要突出问题导向和预警作用,管理措施前置化,服务支持实时化,反馈机制动态化。高校和家长要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家校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要加强经济帮扶和人文关怀,避免由于家庭因素影响育人效果;
    对于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对于学业困难学生,及时给予学业支持和精神鼓励。

    二是强化思政工作的方法供给,促进精准化育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理应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家校共同体的建构,其根本目的就是凝聚育人共识、实现育人目标。合格家庭成员的培养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起点。[23]大学生的发展与其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密切相关,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教育素质包括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养方式、控制情绪的能力等[24],家长教育素质的高低是家庭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对家校共同体建设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家校共同体运行中,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家长提供思政工作方法供给,指导和帮助家长提升教育素质、增强教育智慧,形成精准育人合力。要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家长育人沙龙、家庭教育服务站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再教育,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符合育人规律,以家长观念与知识的更新来减少家庭因素带来的教育鸿沟。在此基础上,要帮助家长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推进家庭教育转型升级。沟通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平等对话,氛围的熏陶、精神的感染、情感的共鸣等都是沟通的重要形式。家长要坚持教育引导与服务帮助相结合,做子女心灵的陪伴者,充分把握子女的情感和认知特点,尊重子女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消解亲子间的沟通误区,从而实现家校沟通、亲子沟通、师生沟通的同频共振。

    3.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家校共同体运行效能

    有学者指出,“一种群体,何时可称为精神共同体,何时不能,或者说,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群体称为‘精神共同体’,界限在于成员与群体之间是否存在道德上强烈的情感凝聚力量和群体团结精神。”[25]所谓精神共同体,以思想相通、精神为标志,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标,且不受时空的限制。“精神共同体”是新时代高校家校共同体的内核,离开了精神共同体,家校共同体的教育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家庭、学校共同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共同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和服务,形成高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鉴于家校共同体的“精神共同体”特质,家校共同体在制度建设中要从人才培养的宏大叙事出发,突出柔性化和人本化,形成外在和谐统一、内在精神合一的关系同盟,从而扩大家长参与的范围与深度,提升家校共同体的育人效率与效果。

    一方面,建立健全家校共同体的民主协商机制。家庭、高校在家校共同体中站位不同、作用不同,家庭教育不应囿于对子女道德品行、生活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学教育也不应囿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家校共同体中的学校工作人员要与家长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民主协商、优势互补,不同家庭背景的家长在家校共同体中都应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家校共同体在育人实践中要坚持解决问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建立学生成长发展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学生危机事件协同处理机制等。同时,家长要增强对家校共同体的主体参与意识,家长要由家校共同体的参与者、支持者向参谋者、共治者转变。建立健全家校共同体议事决策规则,家长可自主选择对学校的班风学风、党团建设、学生活动、评优评奖等某一项或多项专项育人工作进行参谋决策、出谋划策,共同提升家校共同体的决策水平,从而使家校共同体自主管理、民主运行、形成校本特色,进而有效改善育人结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家校共同体的服务保障机制。要加强对家长需求的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26]办法措施的精准程度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掌握深度。在家校共同体建设中,要聚焦和谐家校关系,践行一线规则,通过网上意见箱、空中访谈室、面向家长的客服热线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家长需要和诉求的深度调研。要重视对家校共同体中教育主体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塑造学生;
    完善相关学生工作人员评价体系,将其参与家校共同体建设情况纳入业绩考核;
    重视家长理事会等家长代表的遴选,提供相应的经费、场地等条件保障;
    做好对家校共同体中各类教育主体的激励表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鼓励和引导家校共同体创新发展。

    高校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家校共同体共聚家校力量,共育时代新人,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形态,凸显了教育的初心与本质,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大学生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在家校共同体的建设中,要充分激发大学生主体作用和智慧潜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猜你喜欢家校共同体精准《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相关热词搜索:共同体 新时代 思想政治工作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有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意识是什么意思 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心得 共同体感觉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上 思想政治上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倡议书 思想政治具体问题及整改措施 思想政治受洗礼对照检查整改措施(15条) 思想政治受洗礼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受洗礼的重点是 思想政治和品德情况 思想政治和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自查报告 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评语 思想政治存在问题并如何整改 思想政治实践报告2000 思想政治审查 思想政治审查表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两抓 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业务工作报告 思想政治工作会发言汇报五篇 思想政治工作会发言汇报大全 思想政治工作具备8种素质 思想政治工作分析会发言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文章 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思想政治工作半年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 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讲话 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思想政治工作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总结报告 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分析报告 思想政治工作报告 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发言 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做法 思想政治工作表现自我鉴定 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思想政治座谈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