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职业本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职业本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时间:2023-06-30 14:10:0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李杏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广东 广州 510550)

    1.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职业本科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思政课程担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既要培养出高技术的人才,又要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学生培育成“德技兼修”的时代新人。正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及的关于思政课程的角色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灵魂课程。”[1]

    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承担着育人责任,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在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职业本科院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学方向、各个专业的特色、学生特长等,结合社会和产业发展和需求,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课程育人中的协同作用。

    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人才培养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职业本科在课程思政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落实党的发展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要立足“大思政”格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本科思政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4]。作为职业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在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是技能技术的传授,将工匠精神、以德修技、劳模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落实职业本科“德技兼修”的人才培养方案。

    1.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式具有互补性

    在职业本科立德树人教育中,思政课程居于核心位置,课程思政则是重要补充。不论采取显性教育还是隐性教育,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既要加强显性教育,又要强化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强调显性的“灌输”方式,课程思政侧重隐性的“融入”方式,通过“灌输”与“融入”的“组合拳”,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从而扫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障碍,使得思政元素的花朵可以在职业本科的所有课程中盛放。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互补性,使二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确保两者在整体推进中形成合力,达到显著的协同育人效果,需要完善、合理的协同机制体制予以支撑。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顶层设计方面,职业本科院校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还未完全搭建起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机制和工作体系,也还未建立起思政教师和各课程教师常态、有效的对话机制和沟通合作平台。在职业本科课程体系框架里,也未制定出各类课程思政协调育人质量的认定标准、考核准则和保障机制,难以评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和真正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套完善、高效的机制将难以有效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破解职业本科在立德树人上所面临困境的出路之一。

    2.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两张皮”现象

    在学校日常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摆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与专业课程没有关系,于是出现了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各行其道、各谋其是”的现象。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尚未形成同频共振,思政育人成效低下。目前,职业本科院校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一些思政教师把一套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直接套用到全部专业中,脱离学生具体的成长成才需要和专业特性,忽视对内容的时代性解读,导致思政课缺乏亲和力和时效性,学生的获得感低、“抬头率”低、满意度低,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另一方面,一些专业课程教师未深入、全面地剖析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仅在申报课题的时候会强调课程思政承载了德育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中,未能很好地将其融入其中,更多的是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专业课范畴。

    在匿名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教师认为专业课时间有限,应该专注于专业技能的讲授而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认为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师负责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认为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远比“高谈阔论”有用,从而看低或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层价值[5]。这种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弄成“两张皮”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割裂开来,在思想上没有达成共识,严重造成学生在价值观上的混乱和冲突。因此,如何挖掘专业课中的德育元素与功能,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自教学课程中,化解“两张皮”的矛盾,也是破解职业本科在立德树人上所面临困境的出路之一。

    2.3 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现象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全国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并启动了课程思政建设和创新工程,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有不少学校对课程思政的解读和建设存在不少误区,将课程思政简单理解为思政课程的同义转换。

    最为突出的误区是,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教师将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现象,迫于任务要求,讲几句话,拍几张照片,将学生在校企合作的项目简单嵌入课程思政,或者仅仅是在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时生硬地在专业课程里加入“思政”二字,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却并没有突出强调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运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些职业本科院校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其实就是“专业课程加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只要加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就等于落实了课程思政的要求。往往忽视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有机、内在”统一,没有从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内在逻辑出发,表现出来的是“外加”“生拉硬扯”,甚至是贴“标签”[6]。消除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标签化、教条化等做法,更是破解职业本科在立德树人上所面临困境的出路之一。

    3.1 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

    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整合全校各方资源来构建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进而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要配备相关部门和人员去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同配合、教师队伍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思路+校区合作”机制,打造突显职业本科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应该从全局出发,依据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案,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职业本科教学标准的有关要求,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德育教育,切实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机制。

    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育人合作中,可以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形成职业本科教育共同体。通过申报课程思政类专项课题和提高教改项目的参与度,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教学载体和提升专业课教师探索课程思政的能力,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展。

    3.2 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合唱”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7]。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处于同一个“育人共同体”,应该是价值观和立场相同、职责与使命相同、任务和目标相同。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关键课程,要保持核心地位不动摇,思政教师的思政专业知识功底要扎实,并且要有解读最新政策的能力,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对其价值养成进行正确的引领,对其职业困惑进行正确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也应该充分挖掘本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探索原则,把专业知识的传授、育人的理念融为一体,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打造“思政教学有专业、专业教学有思政”的金课。

    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张皮”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全部教师立德树人的自觉性。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化授课能力,还要具有高超的道德素养,以自身素养引领大学生,进而实现思政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调研的职业本科院校中,有的学校思政课部在二级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与科教兴国图片展”;
    思政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参加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此外,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还可以同备一堂课,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即时共享和反馈学生的上课情况。建立备课、听课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教师团队。

    3.3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打破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同义转换的误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因此,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前后调换一下文字顺序,而是体现了教学方式、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等方面的转变。

    在加强职业本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抓住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通过提升教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性,把育人责任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效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而不是生硬移植。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沟壑,事实上,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职业本科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携手共进,加强顶层设计,建好体制机制,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回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这一问题,致力于培养德技兼修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立德专业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福建开放大学学报(2019年2期)2019-07-10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8期)2018-09-08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2期)2018-01-03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4期)2017-05-29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8期)2016-05-20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医学教育管理(2015年3期)2015-12-01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思政 育人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