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全媒体时代教师道德形象的危机及其消解

    全媒体时代教师道德形象的危机及其消解

    时间:2023-07-02 14:45:0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陈 放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2]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基础,教师理想道德形象的构建既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感,形成举国上下支持教育发展和教师提升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教师行业的吸引力,有效支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行稳致远。媒体具有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的功能,历来是教师道德形象塑造和展示的重要渠道,更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理想道德形象传递、塑造与革新的支撑力量。在全媒体时代,教师道德形象的塑造受到更多因素、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牵引和规制。因此,需要站在时代变革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道德形象面临的深层危机及其消解路径。

    全媒体是以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化载体,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报刊等纸质媒体,也包括网络、电视及其他音频设备等现代技术媒体。由于信息是社会联系的枢纽和人类改造外在世界的前置条件,因此作为信息传递中介的媒体便具有了改造现实社会和客观世界的功能。当前,媒体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经济社会全域要素变革的重要力量,也必然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塑造产生深层次作用。

    “形象”是事物的外在呈现,“道德形象”是“形象”体系的组成内容,道德形象具有道德性,这种道德表现能够用善恶进行评价。[3]教师道德形象是教师个体或整体道德风貌的外在呈现,是外部主体对教师个体或整体队伍表现的具体行为与理想标准对照时产生的基本印象或描述。长期以来,教师被“理所当然地认作坚守高尚道德标准的人,充当着学生的道德榜样”[4]。教师理想道德形象是国家、社会、家长、学生或教师本身等主体根据自身知识背景、学习经历、内在需求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抽象建构出的关于教师道德的实践准则。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系国家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国自古至今都十分重视教师道德形象的塑造,力图以教师理想道德形象规制约束全体教师,并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基础。教师道德形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以及与之相应的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实践的影响下,既形成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发展逻辑,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继承性,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制约性、历史流变性和民族文化特性。[5]从历时性分析来看,教师道德形象主要经历了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安贫乐道”等为主要内容的圣贤形象、近代“矢志报国”“救亡图存”“育化新民”为主要内容的启蒙者形象和现当代“为国育才”“为生服务”“爱岗敬业”的公仆形象[6],这些理想道德形象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引领并激励着教师队伍围绕本身职责使命而构建教育教学实践准则。

    教师道德形象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既有正面的良好形象,也有负面的消极形象,这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解析。[7]正面的道德形象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也有助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对广大教师道德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规制作用。在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多元、德育主体的变革对学校德育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由于媒体良莠不齐,尤其是自媒体的泛滥,使教师道德形象突破原有单一政府主导的塑造范式,教师道德形象的理想建构和传播愈发困难。从媒体对教师报道的文本进行话语分析可见,教师形象的污名化在多媒体时代成为一种倾向乃至主流,这些包括在教学方式方面体罚、侮辱甚至性侵学生等;
    在自身行为举止方面衣着不整、低俗艳照、仪态有失等;
    在社会行为方面行贿受贿、弄虚作假、肇事逃逸甚至行凶杀人等。这些以个体行为取代集体道德,甚至以虚假新闻、夸张造势吸引眼球等行为,不仅有损教师道德形象和社会地位,而且使教师缺乏自我效能感乃至效仿媒体虚拟的不良形象,导致教师理想道德形象的构建呈现整体式微的态势。

    全媒体时代教师道德形象危机的形成是由内外部多重因素导致的,部分有教师本身的道德失范方面的原因,部分有媒体为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和扩大社会影响力而扭曲渲染方面的原因,还与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和政府缺位有关。

    (一)道德失范:部分师德问题的真实性存在

    媒体对教师道德形象的真实、有效的监督,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规范性和行为举止的示范性,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并优化学校道德文化空间场域。实际上,部分教师道德失范是一种过程性和常态性的存在[8],教师道德榜样塑造与失范惩治共同交织,构成教师德育的宏观发展史。在单一媒体由政府权威控制和技术手段难以支撑信息快速广泛传播的时代,部分教师道德失范的信息被人为消解或自我遮蔽。当前,全媒体呈现的关于教师形象的负面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意义上转化为信息受众对教师群体的特殊认知,从而影响教师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形象。[9]因此,全媒体时代教师理想道德形象危机首先需要从内部归因,部分媒体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如,“幼儿园教师针扎幼儿”“朔州老师未收到鲜花发飙”“山西校长逼13岁初中生写性行为检讨书”等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些真实性舆论事件反映出部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落后、道德修养不够和行为失范等问题,为部分媒体提供了自由阐释和想象空间。

    (二)媒体炒作:追求娱乐化和报复性的不实报道

    日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加强了对人性的束缚、压抑和控制,社会用科技统一协调了人们的生产、消费,对人实行了全面的控制和管理。[10]在传统单一的媒体时代,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凭借权力实现对信息的控制,从而按照自身的既定规划和理想塑造教师道德形象,在全媒体时代,多主体、多途径、大范围传播成为显著特征。当前,社会民众对媒体信息的即时性、独特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媒体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促使其必须满足大众需求而呈现娱乐化、庸俗化倾向。教师因其社会角色特殊、利益牵涉范围大、影响范围广而成为媒体关注或炒作的对象。部分媒体为了迎合公众需求、博得眼球而片面报道、弄虚作假乃至恶意炒作,部分媒体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将个别现象当做普遍做法,把偶然现象当成必然趋势,一些标新立异的新闻标题式的用语也发挥了扩大效应,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如,把“禽兽”这一称谓直接套加在教师这一社会职业身上,则显得过于草率,有失公允和社会正义。[11]自媒体的随意性、即时性发布也在消极影响着教师的道德形象。如,广州市白云区家长自爆“教师体罚学生致孩子吐血”[12],实际为家长报复教师而弄虚作假和伪造事实,这些碎片化、虚假性的网络发酵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矮化了教师在公众的道德形象。

    (三)教育问题:教师道德成为更深层次问题的背锅侠

    教师是教育政策从宏观规划到具体实践的实施者和转化者,是教育改革创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推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联系着学校管理者、社会、家长和学生等教育场域中的各类利益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着其必然成为各类矛盾冲突的直接面对者和责任承担者。虽然长期以来国家试图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家长、社会机构等主体也随着改革的深入而被裹挟进教育的生态链条中。此外,由于部分学校缺乏正确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引,在办学过程中盲目追求所谓的特色而标新立异,也一定程度上加重师生的负担并束缚其成长。从网络舆论来看,部分关于教师道德的矮化实际上是教育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近期一则视频“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视频中,家长怒斥教师不负责任而给家长带来繁重负担的观点,赢得了家长们的共鸣,这表面上是教师布置工作简单粗暴、将教师本职工作转嫁给家长,深究来看是教育评价中唯升学、唯分数等倾向明显,甚至不少地方和学校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布置作业作为考核指标。同时,教育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竞争激烈,无论是地方政府、家长、学生还是学校,都将升学率作为根本追求,并将这种压力传导给普通教师。教育评价不合理以及优质资源不均衡等深层次问题的存在,使部分缺乏理性分析的社会大众产生不满情绪,并将问题归因于教师道德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便利虽然有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升,但由此带来的工作任务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各类利益主体形成的综合压力,可能使个别教师的心理扭曲而带来道德失范问题,也在整体上促动着教师消极情绪的产生,并将这种情绪直接或间接传导给学生和家长,形成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等主体对教师的道德诘难。

    全媒体技术发展带来的信息碎片化、海量化以及复杂性和随意性,使教师理想道德形象的有效整合和传递难度增大,部分教师的道德失范以及教育深层次问题的顽固性存在,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理想道德形象的形成。在全媒体时代塑造教师理想道德形象,需要以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进行综合治理和精准发力。

    (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和媒体素养

    官方、民间或自媒体等全媒体关于教师道德失范的部分报道,是基于真实事件的部分审视或诠释阐发,而这些个别现象往往带给社会大众冲击力和想象力,从而影响整体教师职业道德形象。因此,普遍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是应对全媒体时代教师道德形象构建危机的基础。教师承担着孕育时代新人和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重任,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力量,因此其职业道德标准也应具有特殊性和高阶性。加强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从教化、内化和制度化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教师专业教育和专题讨论等方式,将普遍认可的师德标准传递给所有教师,引导教师通过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和自我强化等方式内化为自身良好品质。同时,坚持通过外在的强制性的制度体系建设,尤其是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尤其是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13]

    媒介素养指社会中的个体能够正确有效地识别和应用现代传播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角色展示、阐释和表达,在积极参与中形成自我的形象设计和塑造。全媒体的发展为理想道德形象的凝练与传播带来了阻遏,但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为构建教师良好道德形象提供技术支持。因此,提升广大教师的媒介素养,可为教师有效辨别媒体信息和讲好教师自身故事提供基础。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一方面,需要重视广大教师的媒体信息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全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仅仅是个别的、孤立的事件,而且能够对事件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需要引导教师参与到新媒体共同体建设中。教师话语权的理性回归需要外部的制度性授权,更需要教师自己利用合理的话语工具进行自我授权。[14]相关部门应激发教师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其利用合理途径参与媒体议题探讨和表达角色认知,集聚力量,将各类媒体平台打造成为教师道德良好形象的塑造空间。

    (二)加强对全媒体的个性化分类监管

    当前,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生活介入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甚至以道德审判者的形象和公权力出现在时代舞台上。代表政府意识形态的传统型媒体由于得到公权力的支持而仍具主导地位,这些媒体往往在事件报道和话语表达上比较客观理性,是教师道德形象的监督和维护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数量众多的新兴媒体发展迅猛,并仍在不断创新中孕育而生,这些媒体为了重塑传统媒体格局,往往在事件跟踪和话语表达上取悦大众消费需求而带有片面性和激进性,因此对教师道德形象塑造以负面报道为主。从当前媒体的热点不难发现,各种声色犬马的娱乐化感官刺激,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兴媒体的文化价值偏好。教师的道德形象正演化为消费社会中的一种商品,教师道德宣传的内容主要取决于观众的喜好。[15]以微博、朋友圈等为主体的自媒体,传播者往往以自身的知识结构、现实经历和情绪体验为基础,对教师道德形象进行多样化的评判和传递。当前,政府层面要加强对非理性特征明显的市场导向型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教师作为知识传授和德行榜样角色,具有独特性。因此,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举报渠道和惩治措施,对长期肆意诋毁和恶意传播有关教师负面报道的网站、公众号等进行依法惩处。与此同时,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和法律构建,对传播有关不良信息者进行及时纠正教育,对有关刻意造假,诋毁教师形象的自媒体进行警告甚至是法律惩治,为教师良好道德形象构建创设良好的媒体环境。

    (三)着力解决影响教师道德形象的深层次教育问题

    由于教师处于教育改革实践最前沿,通过全媒体渠道暴露出来的师德师风问题,不仅仅是教师个体品德素质方面的问题,还有不少是教育本身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就很有可能以教师道德失范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政府必须以系统的思维和理性的解读,思考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破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现实难题,引导教师回归课堂和教学,潜心立德树人。另一方面,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着力解决社会普遍性焦虑,缓解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压力和紧张关系。此外,要及时梳理解决全媒体关注和反映的其他教育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教育链条中重点矛盾和冲突的有效解决,为教师理想道德形象的构建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道德教育教师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

    相关热词搜索:消解 道德 危机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