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多民族生态文化融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3-07-02 21:30:0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郭思思, 郭家骥

    (1.云南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4)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论断以来,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进行深入解读,使之持续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已有研究成果内容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背景、理论逻辑、演进过程的探究;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及内涵的剖析和界定;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与价值探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个案分析;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等。李贽、严庆、周平、青觉、纳日碧力戈、郝亚明、王延中、哈正利、郝时远、高永久等学者发表了多篇论文,日趋多样的研究视角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也存在明显弱项和短板。雷振扬、兰良平认为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足,即宏观研究较多,微观研究较少;
    政策话语解读较多,创新性实证研究较少;
    单学科研究较多,多学科综合性研究较少;
    规范分析较多,其他方法使用较少。(1)雷振扬,兰良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与深化拓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张天浩指出了实证研究不足、参与学科不多、问题意识不强等欠缺。(2)张天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22,(3).我们经过分析梳理进一步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较多,而从生态视阈研究的成果很少,专门从生态文化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研究的成果就更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具有生态视阈的主要成果有:纳日碧力戈和邹君提出,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应挖掘各民族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3)纳日碧力戈,邹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J].青海民族研究,2020,(4).尹伦在指出民族生态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不同民族生态文化交融认同形成共同的民族生态观,可以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文化理论支持。(4)尹伦.民族生态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1).徐黎丽认为各民族对中华大地的山河依恋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摇篮。(5)徐黎丽.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作用[J].西北民族研究,2021,(4).李艳庆、张磊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6)李艳庆,张磊.论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J].青海社会科学,2022,(1).何雄浪和尹凤茗,马成明和崔莉,在论述“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也提到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7)何雄浪,尹凤茗.新时代“五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J].民族学刊,2021,(3);马成明,崔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五位一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2,(11).相对于生态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8)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J].粤海风,2021,(3).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地位,如此畸轻畸重的研究布局和如此稀少的研究成果,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9)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明持续发展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文明肇始之日起,中华民族先民就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及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中华民族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来谋划,(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A].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确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立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A].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备了前所未有的特殊重要地位。本文顺应社会需求和学术发展需要,立足中华民族生态家园,探讨如何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大传统”,将中华大地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小传统”,(12)“小传统”和“大传统”,是从人类学视角观察人类文明的一对重要概念:“大传统是在学堂或庙堂之内培育出来的,而小传统则是自发地萌发出来的。”参见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M].王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5.融通整合凝聚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

    中华民族拥有广袤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地理环境在古代具有外向封闭性和整体统一性,各民族共同开拓和继承了辽阔的疆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生态基础。

    (一)广袤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

    全世界公认人类文明起源有四大中心,即尼罗河下游地区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中游文明和古代中华文明。孕育古埃及文明的家园不超过4万平方公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的家园稍大但格局有限,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后来扩展到恒河流域及德干高原,但横亘于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帕米尔高原限制了印度人的活动范围,使其只能囿于印度半岛之内。(1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34~35.

    和以上各古老文化相比,古代中华民族拥有辽阔的生存空间和多样的生态家园。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广阔大陆上。南北跨温、热两大气候带,东西分属干、湿两大地区的总体气候特征又因地形不同而千变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多种多样的人类生存条件。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就像“满天星斗”一样在中华大地冉冉升起并交相辉映,形成北方、东方、中原、东南沿海、西南、南方等多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1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34~99.从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北至辽河流域,南到台湾和珠江三角洲,东自海岸,西到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这些有土著起源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文化,互相连锁成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相互作用圈,即中国相互作用圈,(15)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8~160.“圈中所有的区域文化都是历史时期中国文明的源头”(16)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J].文物,2004,(1).,从而表明,中华民族在摇篮时代就拥有广阔的地理基础和生态空间。

    (二)古代地理环境的外向封闭性和整体统一性

    从大尺度地理看,古代中华文明不但远离其他三个文明起源中心,本身亦因周围海洋、荒漠、高原与山岭的包围而自成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很大的独特性。(17)刘迎胜.全球化视角下的古代中国——古代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及周边世界的交流和互动[A].清华国学院编.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2,35.由于外向交往发展困难,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先民便更多追求内部交往发展,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性又为此提供了条件。首先,地理环境天然形成自西向东落差显著的三级阶梯地形,使周边多元文化因外向阻隔而自然向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汇聚。(18)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文物,1987,(3).其次,在由东到西雨量逐渐递减、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递降两大气候规律作用下,形成胡焕庸以“黑河——腾冲线”划分的东西两大块,陈连开以生计方式划分的长城以北渔猎畜牧、长城以南至秦岭淮河以北旱地粟黍、秦岭淮河以南水田稻作等南北三条经济文化带,东西两块、南北三带既分野清楚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19)陈连开.关于中华民族起源学说的由来与发展[A].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63.再次,东西两块的分界线和南北三带的中线这两条过渡带,恰恰就在传统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中原地区相交接,(20)彭林,齐吉祥,范楚玉统编.中华文明史(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0,11,14.使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多中心不平衡发展中率先崛起,先秦时期就自然形成华夏人群居“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居四方,“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21)郝时远.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7.中心与边缘因生态、资源、物产不同而天然地互相依赖和相互影响,为五方之民优长互补、相互依存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生态基础。

    (三)各民族共同开拓和继承了辽阔的疆域

    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统一性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统一性提供了条件。方国瑜指出:“我国国土之内,自古以来居住着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融合,发展了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一个整体。”(22)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A].方国瑜.方国瑜文辑(第1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社,2001:17.承载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家园,是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的。从旧石器时代各族先民“满天星斗”般文明曙光的交相辉映,新石器时代多种文化区系类型构成中国相互作用圈,到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相互依存、优长互补,再到秦汉统一天下后华夏与四方的夷蛮戎狄集团不断融合成为人口近6000万的汉族,(23)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汉族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向四周扩散,周边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也向中原汇聚,各民族频繁的交往互动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4)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从此以后,“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最高政治理念,不仅为汉族所尊崇,亦为少数民族所尊崇。两千多年来,中国曾数次出现分裂割据和地方民族政权竞相崛起的局面,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2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元朝作为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为建立“大一统”国家,元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亲率大军从甘肃临洮出发,经川西攻入云南平定大理国,从南面包抄消灭南宋政权,建立了大一统元王朝。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中央王朝,开创“康乾盛世”的清朝统治者,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华民国几乎完整地继承了清朝的版图,成为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几乎唯一的基本保留其帝国时代疆域版图的现代国家”(26)姚大力.多民族背景下的中国边疆[A].清华国学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9.,由此形成“中国国情中一个最为特殊的要素,即除了汉族之外,中国国土内还包含着几十个少数民族的‘家园’”(27)姚大力.以赛亚·柏林与自由民族主义[A].宋敏.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创新治理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42.。因此,今天的中华大地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态家园,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基础。“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28)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 共建美丽家园[A].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4.

    居住在中华大地辽阔多样生态家园中的各族先民,在适应自然、开发自然以求得生存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这些生态文化以适度利用自然的技术、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的制度和敬畏自然的信仰“三元结构”有机整合,存续在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以南北三带中的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稻作农耕文化为例说明之。

    (一)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

    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存续的典型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为适应蒙古高原干旱少雨、土层浅薄、草原辽阔的自然生态环境,数千年来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乌桓、契丹、蒙古等10多个民族,采用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汉书》说匈奴“逐水草迁徙”。(29)班固.汉书(卷90)[M].北京:中华书局,1962:3743.《北史》说突厥“其俗被发左衽,穹庐毡帐,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30)李延寿.北史·突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3287.《通典》说“北狄以畜牧为业,随逐水草。”(31)杜佑.通典·边防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8,5298.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后将游牧文化推展到更广阔空间,其游牧生态文化使大片水草丰美的绿色草原得以存续至今。

    蒙古族通常沿河流湖泊选择水草丰美的牧场,实行四季轮牧,不同的草原四季牧场转场时间也各不相同。内蒙古北部锡林郭勒草原每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在春季牧场,6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夏季牧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在秋季牧场,11月上旬回到冬季牧场直到翌年春季。(32)王文辉.内蒙古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19.“春三月,要找背风的地方放牧。夏季的三个月,找高地放牧……秋季放牧要到沿河的草地,”(33)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53.冬季牧场多选择在海拔较低的向阳、背风坡地、谷地或盆地。营盘因地势视草场而设,每处3~5户,(34)麻国庆.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1).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实行马、黄牛、骆驼、绵羊、山羊“五畜”合牧,(35)包庆德,蔚蓝,安昊楠.生态哲学之维: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生态智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同一季节牧场中牧民在一个点上的放牧时间一般不超过14天,以保证草场能够快速再生和恢复。人吃的肉,喝的奶、奶酒,穿的皮毛,住的毡帐,出行的马力,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依靠畜牧,形成“人——家畜——草原——人”循环系统,即人依赖家畜生存,家畜依赖草原繁殖,草原依靠人亦即蒙古等民族游牧文化的保护和适度利用而长期存续。(36)董金铎,赵向阳,寇希志,等.引人关注的草原生态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4-11-12(006).

    蒙古族有一整套保护管理草原、牲畜的法律和道德习俗。从元到清,有《成吉思汗大法典》《阿勒坦汉法典》《喀尔喀六旗法典》《卫拉特法典》《阿拉善蒙古律则》等一系列严格保护草原水草、牲畜和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草绿后挖坑致使草原被损害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烧的,对全家处死刑。”“狩猎结束后,要对伤残的、幼小的和雌性的猎物进行放生。”“战争一停止……不得骑乘、不得使马乱跑。打马的头和眼部的,处死刑。”“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于水中。”(37)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成吉思汗法典》及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10.历史上也曾强制推行“草库伦”,用人力更新植被,使草场得到必要修整。(38)张明华.我国的草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93.蒙古人常用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儿歌、谜语等形式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有一首儿歌唱道:“父亲教育我说,生养我们的土地是金银宝贝,母亲教育我说,我们饮用的水都是圣水。”(39)董金铎,赵向阳,寇希志,等.引人关注的草原生态文明[N].中国民族报,2004-11-12(006).儿童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自然养成保护草原的习惯。外出经商或长途运输需要在野外风餐露宿,绝不挖坑烧火伤害草原地表土层;
    人死后则通过“野葬”回归自然。(40)海山.蒙古高原游牧文化中的环境道德及其现实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自古以来,“长生天”就是蒙古族的最高崇拜对象。长生天(腾格里)是蒙古族万物有灵萨满教信仰中至高无上的神灵,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地母“嘎扎理”是萨满教尊崇的“乐善的母亲”,(41)刘仲龄,额尔敦布和.游牧文明与生态文明[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52.掌握万物生长,自然界构成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体。天是主宰世界的父亲,大地、河流是血与肉、灵与躯生成的母亲,敖包是天、地、雨、风、羊、牛、马等多种神灵聚居的地方,每年要按季节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其保佑牧业生产。(42)麻国庆.草原生态与蒙古族的民间环境知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1).草原上的动植物、湖泊河流都有灵性、神性,不能轻易射杀、扰动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惩罚。(43)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116.蒙古族一整套敬畏天地神灵的信仰,指导着人们自觉遵循保护草原的法律习俗,自觉践行四季轮牧循环系统,保证了绿色草原的长期存续。

    (二)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

    居住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区的哈尼、彝、傣、汉等民族,为适应哀牢山山高谷深、气候和植被立体分布的自然环境,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其中的典型红河哈尼梯田,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哈尼梯田核心区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85万亩梯田随山形地势沿多条高山河流从海拔600米一直开垦到近2000米,从山顶到山脚,依次出现寒带、温带、热带气候。人们在海拔1600——1900米气候温凉的上半山梯田,种植寒性品种;
    在海拔1200——1600米气候温和的中半山梯田,种植温性高秆品种;
    在海拔800米——1200米气候温热的下半山梯田,种植耐热品种;
    在海拔800米以下的炎热河谷种植耐高热品种,梯田稻谷品种多达近200种,梯田中稻鱼、稻鸭共生,多种水生动植物和野生草本植物共生。(44)闵庆文,田密.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3~24.人们在冷凉山顶保存茂密的森林以涵养水源,在气候温和的中半山向阳坡上建房起屋形成村落,“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潺潺流水沿河顺山而下,经人工沟渠引向村寨和梯田,将山中腐殖土和村寨内外的人畜粪便冲刷进入层层梯田中,既发挥了灌溉和肥田作用,还将高山森林中冷凉而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流水,经过漫长裸露的沟渠、村寨过水提高了水的温度,形成适宜水稻生长的水温,(45)罗丹.流动与绵延:驭水于成的哈尼梯田“族群——生态”命运共同体[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保证了梯田的粮食产量。

    为了保障梯田垦殖和耕作的持续性,哈尼梯田文化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梯田开垦要选择每年冬季至阳春三月的干季,先将平缓山地开垦为旱地,种植几年后改造成台地,引水灌溉后再改造为水田。每年春季要铲修田埂一次,防止野草滋生和老鼠打洞。对于梯田农业命根子的灌溉沟渠,人们会随时修理,每年冬季和水稻灌溉之前,还要动员全体村民开展大规模集体整修。每条水沟都有“沟头”,沟头由村民选举,任期一年,可以连选连任,其职责是在栽秧灌溉时用“分水木刻”“分水石刻”按照各户水稻面积多少公平合理分水,日常巡护水沟等。(46)黄绍文.哈尼族梯田灌溉系统中和谐的生态文化[A].史军超,白海思.首届哈尼梯田大会(中国·红河)论文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227.人工沟渠数量庞大,元阳县洞铺村,仅有梯田950亩,盘山而下的水沟就有22条,其中大沟5条,中沟4条,小沟13条,大沟直接高山森林水源,雨季接住漫山流淌的山水,“从高山顺沟而来的泉水,由上而下注入自高层的梯田,高层梯田水满,流入下一块梯田,再满再往下流……直到汇入河谷江河。这样每块梯田都是沟渠,成为水流上下连接的部分,”(47)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19.而以梯田为沟渠的水流,经过日照和田埂高程限制,又自动调控了适宜水稻生长的水温和水量。

    哈尼族在创造梯田稻作农业过程中,形成“有好山就有好树,有好树就有好水,有好水就有好田,有好田就养得出好儿孙”的生态认知。(48)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梯田[M].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在敬畏自然的万物有灵信仰指导下,将世界分为上层高天、中层人间和下层地下三个部分。天神“摩咪”是至高无上的大神,掌管着自然界诸神,也惩治世间一切邪恶。地神“咪收”是天神的女儿,分管人间,保护村寨、田土和人畜安康。(49)清波.哈尼族民间诸神浅析[J].红河民族研究,1989,(1).天地神灵尊崇的地位和哈尼族的虔诚信仰,都通过梯田农业祭祀展现出来,其中,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农业祭祀是“苦扎扎”和“昂玛突”。“苦扎扎”意为“六月年”,此时春耕栽插大忙季节结束,人们希望天神保佑禾苗健壮粮食丰收,因此迎请天地神灵来和哈尼人一起过年。届时,村村寨寨要杀牛宰鸡烤酒煮茶,由大祭师“咪谷”主持举行盛大祭祀,仪式结束后又请天地神灵巡游村寨与民同乐,村寨中男女老少齐聚磨秋场狂欢两三天。“昂玛突”意为祭“寨神”,寨神居住在村寨上方莽莽苍苍的森林中,因有寨神的居住而成为人人敬畏的寨神林,林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都具有神性,任何人不得砍伐和猎取。平时人们不敢擅自进入,以免叨扰寨神清净,到每年一月“昂玛突”时,才由兼具寨老和祭司双重身份、有较高权威的“咪谷”率全村男性家长用米、茶、酒、肉虔诚祭祀,祈求寨神保佑全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50)李克忠.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37~97.梯田农耕实践形成的理性认知加上敬畏自然的信仰,促使哈尼族将山水林田人与稻作农耕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整体保护和建设,保证了哈尼梯田历经1400多年沧桑存续至今仍然保有生机和活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生态学、生态人类学和生态民俗学者,已经对中国各民族生态文化和各地区地方性生态知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得出的一致看法是,各民族生态文化虽因各自所处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不同而多种多样,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却是完全相同的。

    明确的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学堂或庙堂中培育出来”的,但天人合一实践却早在远古就已为中华民族普罗大众日常生活所践行。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从肇始之日起即为不同原则所支配。中国连续性文明建基于经由政治与仪式手段累积财富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西方突破性文明则建基于应用科技和贸易手段累积财富形成人类对自然的突破,因而中国文明自起源之时即已打上天人合一的烙印,(5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8~23.其特点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连续、地与天之间的连续、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连续”(5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95.。由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成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成为中国传统儒学乃至中华文化的核心命题。(53)李泽厚.己卯五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34.

    进入成文时代后,较早的儒家经典《尚书》说:“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54)尚书[M].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432,436.,已形成早期天人合一观念。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55)荀子[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66.认为在自然规律作用下万物和谐生长,人们虽然看不到却能感受到“天”即自然规律在其中的作用,所以孔子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6)李泽厚.论语今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412.认为大自然不说话,却能四季有序运行,万物生生不息。汉儒董仲舒已经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以阴阳五行构建“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57)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M].苏舆,疏,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341,288.宋儒张载在批评佛教“以人生为幻妄”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命题:“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58)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65.强调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明识自然来达成天人合一。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之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9)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62.以形象的语言表达“天地的交合生成了世界,赋予了人的身体和本性,所有人都是天地生育的子女;
    不仅如此,万物和人类一样,也是天地所生。因此,他人都是自己的同胞,万物都是自己的朋友,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自然,应成为共生和谐的整体。”(60)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31.

    天人合一也是道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6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0.虽然没有直接讲天人合一,但已经是十足的天人合一主张了。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和阐释儒道思想家创造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钱穆认为这是“古代中国人生的一种宗教信仰。”(63)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1).李泽厚认为“天”有双重含义:“一个是自然的天,一个是有赏惩权力的天。”(64)李泽厚.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92.楼宇烈认为,“天”既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人类要“以天为则”,向天地万物学习,使人与天在德行上相一致,使天人合一成为“天人合德”。(65)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在2014年第十一届“北京论坛”上的演讲。参见楼宇烈.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启示[DB/OL].中国民族报社道中华微信公众号,2022-11-16.张岱年指出“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天人合一理念中包含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规律等思想理念。(66)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季羡林则直接把“天”简化为大自然,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合一。(67)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我们赞同诸位先生的解释,认为应在科学阐释和生态伦理基础上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大自然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各民族多样性生态文化小传统的追求本质上是一致的。

    既然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与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大传统根本追求一致,那么,用大传统融通凝聚小传统就有了可行性,而在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的新时代背景下,(68)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用大传统融通凝聚小传统就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谨提出几点思考。

    (一)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

    如前所述,天人合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思想体系,要将其应用于今天的实践,就必须对其进行新时代的理性化阐释和创造性融通。一是科学定义“天人合一”,把“天”理解为自然规律,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们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人与大自然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神秘成分,科学阐释人与自然互动的客观规律,就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69)习近平.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A].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94.即“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
    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70)习近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A].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0.三是赋予科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以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关怀,谨防单纯的科技理性异化为“科技万能”,保持人类理性中对自然的敬畏与调适。四是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全面揭示和科学阐释各民族敬畏自然信仰体系中蕴含的生态智慧、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中蕴含的生态理性、适度利用自然技术体系中蕴含的生态知识,将深深浸润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挖掘出来,将其融通、整合、提升、凝聚为与天人合一大传统共通共融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并通过大众化普及,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视为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文明智慧结晶。(7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A].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经理性化阐释和创造性融通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不再有天帝、鬼神的神秘力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球生命共同体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性和科学精神,成为可以直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以“天人合一”生态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7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7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7.作为中国人宇宙观的“天人合一”理念,既是儒道思想家精心创造的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大传统,又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所践行,中华大地各民族为适应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而创造形成的生态文化,实践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核心理念都共同指向“天人合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在生态文化领域的自然结果。数千年传统使它成为中国人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74)李泽厚.己卯五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134.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不仅影响古代中国人,也影响现代中国人,还延续到所有海外华人,他们都共同具有这样的观念,只要他受过中国文化教育,不管他第几代在海外,天人合一都延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态度上。“西方的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发明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中国人不是笨,我们中国人从那个时代开始就是希望跟自然和谐;
    我们不愿意用很有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是这样。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是连续的,与整个宇宙在一起,不管是天、地、虫、草都跟我们是一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们的立场是要与自然保持和谐、互相尊重。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比较有效,产生更多食物,但多不一定是好。这一点从那时候开始就是我们的基本宇宙观。”(75)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文化,生态文化认同自然就是中华文化认同中起基础作用的认同。因此,通过宣传教育、符号塑形等多种措施和现代传媒手段,让“天人合一”成为各民族共享的宇宙观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形象,推动各民族在生态文化上自觉认同天人合一理念,就成为从生态文化视阈融通凝聚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三)以“天人合一”中华文化核心价值造福全人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色,(7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A].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23.这一特色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钱穆先生在96岁高龄完成的人生最后一篇文章中恳切地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将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作出重大贡献。(77)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1).张光直先生亦表达了同样观点。(78)张光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中国的现代化[A].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9,51.季羡林先生则大声疾呼:只有“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79)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J].哲学动态,1994,(2).

    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下来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也受到外国学者的关注。美国的中国研究领军人物费正清认为,中国人与自然协调和西方人与自然斗争,是东西方两种文明的显著差异之一。(80)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1,13,14.俄罗斯学者指出:“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以与自然界建立和谐关系,从而将其破坏性影响减到最低程度为目标。中华民族的成长遵循自然规律,从来不会为了建立使自己舒适的空间而企图直接改变外部世界”。(81)A.B.维诺格拉多夫.中国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起源于前景[A].王新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50.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人与自然关系空前紧张的当今世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及其所塑造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不仅可以融通凝聚中华民族铸牢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将造福全人类,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中国的重要贡献。因此,应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拓展天人合一思想覆盖范围。全球考古研究表明,天人合一宇宙观主导下的中国连续性文明很可能是全世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人与自然冲突的突破性文明则是个例外,(82)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8.从而证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具有融通凝聚全球共识的巨大潜力和能力,通过“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使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动全人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上形成“一条心”,成为对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具有吸引力、感召力、认同感、约束力的理念和硬规则,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中华大地上求生存、谋发展的56个民族,为适应辽阔多样的生态家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各民族生态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形成了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先贤儒道思想家植根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提出了明确的“天人合一”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用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推动各民族在生态文化上自觉认同天人合一理念,就成为从生态文化视阈融通凝聚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亦可成为融通凝聚全球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造福全人类的重要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梯田共同体中华民族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山区修梯田》艺术品鉴(2019年12期)2020-01-18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2019年3期)2019-03-18秀美梯田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相关热词搜索:融通 共同体 中华民族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 中华民族一家亲优秀演讲稿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1500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2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3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5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600字 中华民族一家亲演讲稿五分钟 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演讲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科 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提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稿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演讲稿 中华民族在抗疫斗争中的强大精神力量调查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五篇 中华民族复兴经历 中华民族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什么梦想 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 中华民族活动策划案 中华民族演讲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想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中华民族的脊梁作文 中华民族精神谱系 中华民族赞演讲稿 共同体 共同体思想有 共同体意识 共同体意识是什么意思 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心得 共同体感觉 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