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情书
  • 检讨书
  • 委托书
  • 保证书
  • 承诺书
  • 证明
  • 倡议书
  • 公证书
  • 悔过书
  • 意向书
  • 担保书
  • 请假条
  • 百花范文网 > 文书 > 倡议书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物理名师学案答案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物理名师学案答案九年级

    时间:2021-09-27 19:09:5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13.1 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点难点】 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学习内容一:
    1.物质的构成。

    2.分子热运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P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_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分子。

    2.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

    4.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1.花开了,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1)猜想:可能是因为构成花朵的某些物质进入了我们的鼻子,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味。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与这种情况相似,请大家讨论后举例。

    答:饭菜的香味,鞭炮燃放后的硝烟味等。

    (3)上述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答:进入鼻子的物质很小很小,肉眼无法看到。

    2.这些味道我们只能闻到,无法看到,但人们可以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这些运动,观察演示实验13.1-2, (1)想一想: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空气放在上面的瓶子中,而把二氧化氮气放在下方?如果反过来放,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如果把它放在上面,可能是因为它密度大于空气才降到下面的瓶子中。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2)老师演示实验,提醒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瓶子内的气体混到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3.给学生展示图13.1-3的液体扩散实验。分别展示开始时到30天后的硫酸铜溶液,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30天后的溶液界面的界线变得模糊了,这说明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彼此进入到了对方,混为一体。

    4.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举例。

    答:在堆有煤的墙角,墙面会发黑,用小刀刮开墙面,发现里面也会变黑。

    5.回顾上面的问题2-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这些现象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后,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表明: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B.分子之间有间隙。

    6.我们在水中加糖,水会变甜也是一种扩散现象,为了让水更快的变甜,我们会怎么做? 答:搅拌,用热水等。

    7.完成课本P4的演示,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这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灰尘在空中飞扬,是不是扩散现象? 答:扩散现象是在分子层面进行的,发生扩散的物质微粒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我们只能从宏观的表现来推断物质的微观运动情况,这种方法叫推理法。空气中的灰尘飞扬,肉眼可见,不是扩散现象。

    【即时练习】 1.完成课本P6第2题。

    答:有益:在炒菜时,放盐后,菜会变咸;
    有害: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都弥漫着烟味。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B ) A. 糖块溶于水中,尝到甜味 B.汽车驶过沙漠地带,沙土飞扬 C.走过不卫生的公厕,闻到臭味 D.往湖中排放有毒的化学废料,整片湖受到污染 学习内容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P5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分子之间的引力使得固体液体分子不至于散开,因而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2.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是因为分子之间还存在着斥力。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变大时,作用力又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间的距离过大,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分子动理论的三项内容:①.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②.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③.分子之存在着引力_和斥力。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观察书本P4的演示13.1-4,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这个实验说明了铅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2.动手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和细盐,再做一做,有什么感觉? 3.讨论一下产生这些感觉的原因。

    4.如果用力拉活塞,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感觉与挤压的时候不同? 5.想一想:分子间的作用力什么时候表现为引力?什么时候表现为斥力? 答:物质被压缩时,分子间的距离小于正常距离,就表现为斥力;
    物质被拉长时,分子间的距离大于正常距离时,则表现为引力。

    6.分子间如果距离过远,它们之间还存在作用力吗? 答:如果分子间的距离过远,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互取暖,它们挨得太近,会扎伤对方,离得太远,又达不到取暖的效果,这两只刺猬尝试了很多次,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取暖位置——能最大限度的取暖,又不扎伤对方。构成物质的分子,相邻的两个分子的位置就像两只取暖的刺猬,在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们之间的位置是最佳位置,即平衡位置。如果压缩它们,它们离得太近,就彼此排斥,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如果拉开它们,离得较远,又会彼此吸引,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即时练习】 1.完成课本P6第4题。

    答:示数变大,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水分子会吸引玻璃。

    2.完成课本P6第5题。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 有无一定形状 有无一定体积 固态 较小 很大 有 有 液态 较大 较大 无 有 气态 很大 很弱 无 无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3.2 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重点难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改变内能的方法并能解释相关的现象。

    学习内容一:内能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P8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物质的分子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分子具有的动能也越大。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分子势能。

    3.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4.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请学生演示实验:(展示图片)注意:实验有一定危险性,不要将瓶口对准人。

    (1)在一个矿泉水瓶中装一些水,拧上瓶盖,不要拧太紧,用手挤压转动瓶子,轻推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试解释。

    答:瓶盖会弹出去,是因为瓶内的空气对瓶塞做了功。

    (2)瓶内的空气能对瓶盖做功,说明瓶内的空气具有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什么能量,它与机械能有什么不同? 答:这种能量叫做内能。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弄清什么是内能。

    答: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分子动能,弹性形变具有势能,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分子势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3.看书本图13.2-1与图13.2-2,想一想:运动的足球具有的动能,与足球内部分子运动具有的动能是一回事吗? 答:足球具有动能是由于足球做机械运动才具有的,是宏观上的;
    而分子的动能是分子热运动形成的,是微观上的,它们是不同形式的能。

    4.回顾一下影响机械能的因素。想一想:内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答:内能包括分子热运动具有的动能与分子间由于作用力而具有的势能两部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就越大;
    分子间的作用力也越大,分子间的势能越大。所以内能与温度有关。

    5.是否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在任何温度下的物体都具有内能? 答: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在任何温度下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绝对零度,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只不过运动的速度较慢,所以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内能除了与温度有关,还与分子的数量有关。同样二杯温度相同的水,质量较大的那一杯具有的内能较多。

    【即时练习】 小明发现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里有自己未喝完的水。他想杯子静止在桌面上,那么杯内水的动能为零,可杯内水的内能是否也为零呢? 答:内能包括由于分子的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的势能的总和,杯子内的水没有进行机械运动,但在水的内部,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水分子间由于存在分子间力的作用,还具有势能,所以杯内的水具有内能。

    学习内容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8-P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

    2.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动手做一做:在寒冷的冬天,手很冷,有那些取暖方式? 答:搓手、对手“哈气” 2.它们分别是怎么改变内能的? 答:搓手——对手做功;

    对手“哈气”——热传递 3.看书本图13.2-4的第二个图,此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答:他的臀部发热,因为在下滑的过程,要克服摩擦做功,臀部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学生观察老师做关于图13.2-5甲的演示实验,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会看到火光 5.讨论并尝试解答看到的现象。

    答 :向下压活塞,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开始燃烧,产生火光。

    6.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 :这个现象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7.老师做关于图13.2-5乙的实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后回答。

    答:瓶内有“白雾”产生。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这个现象说明,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发生热传递的过程中,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增加。

    2.热量只有在发生热传递的过程中才有意义,它是一个过程量。我们不能单纯地说一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一个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3.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会升高。例如: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

    4.物体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会降低。例如:水在结冰的过程,内能减少,但温度保持不变。

    【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1、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3.3 比热容 第1课时 初探比热容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重点难点】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学习内容一:比热容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1-P12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2.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将一千克的水和一千克的食用油的温度分别提高50℃,加热的时间是否相同? 猜想:加热时间不相同。

    2.请大家设计实验验证这个猜想。

    (1)在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量相同? 答: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用同样的加热器来加热。

    (2)让哪些量不同? 答:让物质的种类不同。

    (3)怎样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 答: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物质吸收的热量,加热的时间越长,说明吸收的热量越多。我们可以采用酒精灯或电加热器来加热,为了保证加热器放热的速度相同,一般使用电加热器。

    (4)请小组讨论后,给出本组实验方案。

    3.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实验条件和器材的准备情况确定实验方案。

    方案一: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看哪一个的温度升高得多;

    方案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哪一个吸收的热量多。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方案一,完成P11图13.3-1和13.3-2的实验,请学生观察,设计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加热时间(t/min) 0 1 2 3 水的温度(t水/℃) 食用油的温度(t油/℃) 4.分析数据: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哪种物质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的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是强还是弱? 5.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方案二。再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也可以理解为物质“储存”热量的本领。

    2.开始的温度叫初温,结束时的温度叫末温。升高的温度指的是初温与末温的温度差。

    3.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得慢的吸收热量的本领比较强。不同的物质,质量相同,升高同样的温度,加热时间长的吸收热量的本领比较强。

    4.在本实验中,水和食用油在吸收热量的同时,还在对外散热,所以实验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是允许的。为减少误差,尽量采用绝热性能好的容器来进行实验。

    【即时练习】 在方案二的实验中,对水和用油加热,我们发现,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更长,这说明水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即水的储存热量的本领更强。

    学习内容二:了解常见物质的比热容,利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2文字内容与插图,分析小资料中数据,注意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的规律。

    【自学检测】 1.水的比热容是4.2×103J/(㎏·℃)。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4.2×103J。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与它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3.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变化小,因此,比热容大的物质对温度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分析小资料中的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回顾八年级声学中关于声速小资料的归纳方法) 答:(1)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会不同。比如水和冰。

    (3)一般来说,金属的比热容远小于非金属。

    2.想一想:夏天,我们在水边玩耍的时候,脚踩在沙子上有什么感觉?踩在水中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不同的感觉?阅读P13图13.3-3的图片与相关内容,想一下怎么回答。

    3.拓展性问题:我们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海边,白天与夜晚的风向是否相同,请回家上网查阅资料后回答。

    答:因为陆地基本上是沙石构成的,比热容小于水,白天温度升得快,热空气上升,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晚上,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风又会从陆地吹向海洋。

    4.阅读“想想议议”,思考:
    在夏天,在室内洒水可以降温,这是利用了什么?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家中有小汽车,打开小汽车的前盖,会看到一个大水箱(展示散热器图片),水箱起什么作用?里面装的是什么液体?为什么要装这种液体?如果是在北方,在冬天很冷的情况下,能否只装这种液体,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 5.扩展性实验。阅读P13图13.3-4了解利用温度传感器和计算机来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的方法。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水的比热容大,等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得慢,吸热或致冷效果好。降低同样多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比较多,取暖效果较好。

    【即时练习】 1.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中,需要对温度更加敏感(比热容小的)的物质来做为显示液,所以一般采用比热容小的液态金属——水银作为介质。

    2.完成课本P14第1、2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学习目标】 热量的计算 【重点难点】 推导并利用比热容的公式解决相关的热量计算问题。

    学习内容一:热量的计算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4文字内容,尝试推导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自学检测】 1.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 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_kg的铝块温度升高(或降低)1_℃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_0.88×103J。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阅读P14“想想议议”,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质量是1 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0.88×103J, 质量是2 kg的铝块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J;

    质量是2 kg的铝块温度从30℃升高到100 ℃,吸收的热量是0.88×103×2×(100℃-30℃)J。

    2.如果我们用Q吸代表物质吸收的热量,c代表比热容,m代表物质的质量,t0代表物质的初温,t代表物质的末温,则利用比热容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应该怎么写? 答:Q吸=cm(t-t0) 3.利用这个公式尝试解答问题1的后二问,注意格式 。

    4.如果物质放出热量,则公式应该怎么写:
    答:Q放=cm(t0-t) 5.一壶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从100 ℃自然冷却到20 ℃,在此过程中,这壶水放出多少J的热量?(c水=4.2×103J/(kg· ℃)。

    答:
    Q放=c水m(t0-t)= 4.2×103J/(kg· ℃)×1 kg×(100 ℃-20 ℃)=3.36×105 J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物理学中也可以用Δt来表示温度差,所以这两个公式也可以写成Q吸=cmΔt,Q放=cmΔt 2.应用公式Q吸=cmΔt,Q放=cmΔt及其变形式 c=、 m=、 Δt=、Δt=t-t0(Δt= t0-t)可以计算物质的比较容、质量、初温、末温等。

    3.在应用这些公式计算时,所有的单位都要换算成国际单位后才能计算。

    【即时练习】 1.请学生板演P15第4、5题。

    2.一锅炉把3 t的水加热到100 ℃,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008×109 J,求水的初温为多少℃? 答:20℃ 3.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A ) A.9∶2   B.2∶9   C.1∶2   D.2∶1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4.1 热机 【学习目标】 1.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2.了解汽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3.了解柴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重点难点】 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学习内容一:热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7-P18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人们发现内能可以做功,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热机。

    2.燃料直接在发动机的汽缸内燃烧产生动力的热机,叫内燃机。

    3.内燃机分为汽油机与柴油机两大类。它们分别用汽油与柴油作为燃料。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演示P17图14.1-1,请学生观察后讨论如下问题:
    1.点然酒精灯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答:听到“呯”的一声,看到塞子飞出去,瓶口附近出现“白雾”。

    2.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瓶口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答:酒精燃烧给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内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当管内的气压大到一定程度时,塞子在水蒸气压力的作用下就会飞出去。管内的水蒸气对塞子做了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3.从酒精灯点燃到塞子飞出去,能量是怎么转化与转移的? 答:酒精具有化学能,燃烧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转移给水,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

    4.在大屏幕上展示P18图14.1-2,这个内燃机与刚才的演示实验装备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活塞——塞子      汽缸——试管 5.它们工作时能量转化有什么共同点? 共同点:能量转化过程相同,都是燃料燃烧后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演示实验中,塞子不能塞得太紧,否则有可能引起试管爆裂。

    2.内燃机与其它热机的能量转化方式一样: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不同点在于内燃机的燃料在汽缸内燃烧,所以称之为“内燃”。

    【即时练习】 1.完成P21第1题。

    2.内燃机的特点是: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学习内容二:汽油机、柴油机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18-P20文字内容与插图,二人为一组,相互描述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自学检测】 1.汽油机的结构:汽缸上部有进气门和排气门,顶部有火花塞,下部有活塞。

    2.汽油在汽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活塞移动带动曲轴转动。

    3.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一个冲程。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的不断循环来保证连续工作的。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使用PPT动画展示汽油机工作过程,说说汽油机是怎样工作的,并将下面的空补充完整。

    汽油机一个完整的工作循环有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A.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汽油与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汽缸。

    B.压缩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被压缩,温度升高。

    C.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点火,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带动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D.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2.讨论并完成“想想议议” (1)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做功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

    (3)排气冲程排出废气。

    3.阅读P19柴油机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异同并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相同点 能量转化方式 都是把内能转化为动能 工作过程 都有四个冲程: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不同点 吸气冲程:
    汽油机吸入是的汽油与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吸入的是纯净的空气。

    压缩冲程:
    汽油机在压缩冲程结束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是“点燃式”;
    柴油机在压缩冲程结束时,汽缸内的温度已超过柴油的燃点,此时,喷油嘴喷出雾状的柴油,遇到热空气马上燃烧,是“压燃式” 功率不同:
    柴油机功率一般较大,一般应用于大型机械上, 汽油机相对功率较小,一般应用于小型机械上。

    效率不同:
    柴油机对燃料利用率较高,机械效率较高,汽油机机械效率较低。

    4.阅读P20科学世界“现代汽车”,说说现代汽车与过去的汽车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减少污染,降低消耗。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四冲程汽油机中,只有做功冲程对外提供了动力,其他三个冲程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手扶拖拉机在启动时,要用人力转动摇把,带动飞轮转动,完成吸气与压缩冲程、排气冲程,然后发动机才能开始正常工作。小汽车启动时,转动钥匙,电动机开始带动飞轮转动,完成吸气与压缩冲程、排气冲程。

    2.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来回运动二次,曲轴旋转二周,对外做功一次。

    【即时练习】 完成课本P21第2、3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4.2 热机的效率 【学习目标】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热值,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2.通过能量的转化与转移,认识效率,能计算热机的效率。

    【重点难点】 1.认识热值,利用热值计算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

    2.认识热机的效率,能计算热机的效率。

    学习内容一:燃料的热值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2-P23的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热值的单位由热量与质量的单位组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所以热值的单位是焦每千克,符号是J/kg。

    3.酒精的热值是3.0×107_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 kg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来的热量是3.0×107_J。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说一说:在我们的家庭中,会使用哪些燃料? 答:煤、液化气、木柴等。

    2.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烧开同样一壶水,使用不同的燃料,所消耗的燃料的质量是一样多吗? 答:烧开同样一壶水,使用不同的燃料,消耗的燃料的质量是不同的;

    这说明什么? 答:这说明,不同的燃料,燃烧后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3.在物理学中,我们用热值的概念来表示这种差异。这种下定义的方法叫“比值法”。

    4.阅读P23第二段的内容,归纳一下利用燃料的热值和质量,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热量的公式。(用Q放表示放出的热量,q代表燃料的热值,m代表燃料的质量) 答:Q放=qm 5.如果是气体燃料,公式又是什么样的? 答:Q放=qV 6.请写出这二个公式的推导式。

    答:m=Q放/q,q=Q放/m,V=Q放/q,q=Q放/V。

    7.在实际的燃烧过程中,燃料能否充分燃烧?如果不能则燃料的热值是否会发生变化? 答:热值是一个理论值,只有燃料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才等于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热量。因为燃料不可能完全燃烧,所以放出的热量会比理论值稍小。但燃料的热值不会改变。

    【展示交流】 请学生利用热值公式完成P26第1、2题,注意计算格式。

    【精讲点拨】 1.热值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燃料的质量、体积均无关系。

    2.在计算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时,热值与质量的单位必须是国际单位,计算的结果才是J,同理,在计算气体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时候,热值的单位应为J/m3,体积的单位应为m3,计算的结果才是J。

    3.利用推导式m=Q放/q,q=Q放/m,V=Q放/q,q=Q放/V可以求出对应的燃料的质量、体积、热值 。

    【即时练习】 1.关于燃料的热值,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燃烧情况无关 B. 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C. 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D.放出热量多,热值就大 2. 一桶煤油用掉了一半,则剩下的煤油( D ) A. 密度和热值不变,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一半 B. 比热容和密度不变,热值减为原来的一半 C. 热值和比热容不变,密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D. 密度、热值和比热容都不变 学习内容二:热机效率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3-P2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对于热机而言,燃料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做功,一部分散失了。用来做有用功的那一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叫热机效率。

    2.蒸汽机的效率只有6_%~15_%,汽油机的效率可以达到20_%~30_%,柴油机的效率可以达到30_%~40_%。

    3.设法利用废气带走的热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我们在用煤气烧水的时候,煤气能否充分燃烧,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能否都被水吸收? 答:煤气不能充分燃烧,燃烧放出的热也不能完全被水吸收。

    2.阅读课本P24“想想议议”,回答相关问题。

    答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直接散失到空气中去, 一部分被废气带走,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做有用功了。

    3.在八年级,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我们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计算出内燃机的效率呢?在内燃机的效率问题中,什么相当于有用功?什么相当于总功?推导出相关公式。

    答:内燃机对外做的功相当于有用功,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当于总功。

    η=W有用/Q放 4.在问题1中,如果要计算煤气烧水时的效率,公式是什么样的?讨论后推导之。

    答:η=Q吸/Q放 5.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重要指标,提高热机效率有何意义,怎样提高热机效率? 答:提高热机效率可以节省燃料,减少污染。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1.尽量使燃料充分燃烧;
    2.设法利用废气带走的热量 。

    6.阅读P25“从火车到火箭”,了解人类运输工具的进步。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为了提高热机的效率,在大型火力发电站,人们常常利用蒸汽轮机排出的废气来供热,这就是热电站。

    2.在计算热机效率的时候,一般先利用公式Q放=qm 或Q放=qV 计算出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这相当于机械效率中的总功) 再利用W有用/Q放=η 或Q吸/Q放=η计算出热机的效率。

    【即时练习】 1.完成课本P26第3、4题。

    2.据估计,全国一年可产生城市生活垃圾约5.6×108 t,焚烧生活垃圾释放的热量为我所用,是综合利用垃圾的一种方法。若燃烧1 t生活垃圾可以放出1.176×1010 J的热量,问:(1)这些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焦碳产生的热量?(2)这些热量可以将多少 kg的水由20 ℃加热到沸腾? 答:(1)m==392 kg (2)m==3.5×104 kg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4.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学习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重点难点】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区别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学习内容一:能量的转化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7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水轮机发电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水壶烧水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阅读P27图14.3-1举出发生了能量转化的实例。

    答: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水放在太阳下——内能转移到水中 太阳电池——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小电扇旋转——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摩擦起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以上事例能说明什么? 答:在一定条件下,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能量不但可以相互转化,还可以转移。比如合作探究1中,把水放在太阳下,水会变热,这是太阳光具有的内能转移到水中。

    2.能量的转化与转移的区别。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能量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即时练习】 1.完成P29第1题。

    2.下列过程中,属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C ) A.太阳能电池充电    B.电灯照明 C.电风扇工作     D.风力发电 3.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能量是怎么改变的?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能量是怎么改变的? 答:做功改变内能——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热传递改为内能——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学习内容:能量守恒定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28-P2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所有的能量转化过程,都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阅读P28“想想议议”,并结合图14.3-2,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小球为什么越弹越低?它的机械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小球的机械能被消耗了,机械能的总量在减少。

    2.在此实验中,机械能的总量为何不能守恒?为什么?减少的机械能跑到哪里去了? 答:因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只在势能与动能之间发生转化,机械能才能守恒。在这个实验中除了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外,小球还要克服摩擦做功,一部分机械能会转化为内能。

    3.此实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
    说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还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4.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实例,并解释。

    5.展示P29图14.3-3,想一想这个装置能否实现“永动”。

    答:这个装置不能实现“永动”,因为砂轮做功要消耗一部分水的机械能,被抽上去的水比流下来的水少,最终会停止。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6.思考:既然能的总量是守恒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一切机器在工作时候都要消耗能量才能对外做功,不消耗能量能对外做功的机械是不存在的,它们都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所以“永动机”是不可能成功的。

    【即时练习】 1.完成P29-P30第2、3题。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只适用于物体内能的变化 B.只要有能的转化和转移,就一定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C.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D.任何一种形式的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能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而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 3.电动机通电后电动机带动其他机器运转,一段时间后,电动机的外壳就会变得烫手,则下列关于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总的能量守恒 B.电能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另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总的能量守恒 C.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内能守恒 D.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守恒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5.1 两种电荷 【学习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重点难点】 1.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学习内容一:两种电荷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2—P33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符号是C。

    5.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动手做一做:用塑料笔在头发或衣服上来回摩擦几次,再让它去接近碎纸屑,有什么现象发生? 答:碎纸屑被吸引到塑料笔上去了。

    小结:这个现象说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演示课本P32的“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 (1)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玻璃棒怎样运动? (2)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橡胶棒怎样运动? (3)将橡胶棒与玻璃互相靠近,两棒怎样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玻璃棒或橡胶棒会相互排斥,靠近的橡胶棒与玻璃棒会相互吸引。

    总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演示实验15.1-2,说说怎样用验电器来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 答:用被检验的物体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下面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电,反之则不带电。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金属验电器是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我们可以从金属箔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来粗略比较所带电的多少,但是不能检验带什么电。

    2.利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也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即时练习】 完成P35第1、2题。

    学习内容二:原子及其结构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3-P3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核外运动。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的电荷量是1.6×10-19C 。

    3.原子核带正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的数目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数目是相等的,所以对外不显电性。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阅读P34的第二段文字后回答: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答: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对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反之对电子束缚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此负电占优势,对外显负电。

    小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摩擦起电不能创造电荷也不能消灭电荷,只能让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即时练习】 完成P35第3题。

    学习内容三:导体与绝缘体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4-P35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2.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演示课本P34的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验电器用橡胶棒连接起来,A、B的金属箔会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答 :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仍闭合,这表明B还没有带电,说明A的电荷没有通过橡胶棒转移到B上去。

    2.用金属棒将两验电器连接起来,A、B的金属箔会怎样,这又说明了什么? 答 :A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变小了,同时B的金属箔张开,这说明B也带了电。A的电荷从金属棒上转移到B上。

    小结:电荷容易在金属物体上通过,很难在橡胶棒上通过。

    3.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答:人体、大地、水等容易导电、玻璃、橡胶等不容易导电。

    4.找一段导线,观察一下,说说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

    答:导线的内芯用金属物质制作是导体,可以让电荷通过,外皮用橡胶制作是绝缘体,可防止人触电。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在于“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而不是“能”或“不能”,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导体与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比如,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但闪电的电压太高,可以击穿空气,这时候空气也容易导电。湿的木棒如果变得很干燥,也会从导体变成绝缘体。

    2.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溶液导电靠的是离子。比如不纯净的水。

    【即时练习】 1.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则可判断,该物体是( A ) A.带负电       B.带正电 C.不带电       D.带正、负电都可能 2.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①人体②橡胶③塑料④湿木头⑤陶瓷⑥ 酸、碱、盐溶液,属于导体的是( C )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5.2 电流和电路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初步了解通路、断路、短路、用电器被短接。

    【重点难点】 1.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2.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学习内容一:电流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6-P37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流向电源的负极。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在上一节中图15.1-5的实验结果说明,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了定向移动,但这种移动瞬间就结束了,那么,要想得到持续不断的电流,让小灯泡持续发光,应该怎么做呢?请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按要求完成“想想做做”中的实验。

    小结:要想让小灯泡持续发光需要二个条件:(1)要有电池(即电源);
    (2)用导线将用电器与电池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回路。

    2.金属导体没有接入电池两端时,其中的自由电子怎样运动的,能否形成电流? 答:不能形成电流,因为自由电子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

    3.电流是怎么样形成的?电池的作用是什么? 答: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池的作用就是给这些自由电子提供一个定向的推动力,迫使自由电子向一个方向移动,这样才能形成电流。

    4.物理学是是怎么规定电流方向的?实际的电流方向与规定的电流方向有什么关系? 答:在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这个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而在实际情况中,在不同的导体中,作定向移动有的是负电荷,有的是正电荷,有的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所以物理学中的电流方向,并不一定等同与实际的电流方向。

    5.在实物图或电路图中我们怎么标记电流方向?请标出P40第1题实物中的电流方向。

    答:从电源正极出发,用箭头在导线上标出 ,箭头的方向表示电流方向。

    6.阅读P37“想想做做”,为什么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来判断电流方向? 答:因为发光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只允许电流从一边流向另一边,它相当于一个单向阀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在金属导线中,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即时练习】 从显像管尾部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电视机荧光屏上,使屏幕发光,则在显像管内( B ) A.电流的方向从灯丝到荧光屏 B.电流方向从荧光屏到灯丝 C.显像管内是真空,无法通过电流 D.显像管中电流的方向不断改变 学习内容二:电路的构成、电路图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8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提供电能的装置叫电源,消耗电能的装置叫做用电器。

    2.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组成了电流可以流过的路径叫电路。

    3.常见的用电器有:灯泡、电动机、电铃等,常见的电源有:干电池、发电机等。

    4.画出几种常见的电器元件符号:
    干电池__;
    开关__;
    灯泡__ 。

    5.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用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组装一个最简单的电路,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小灯光发光? 答:开关要闭合,此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灯泡才能发光。

    2.观察组装的电路,讨论一下各个部件的作用。

    答:干电池——电源 提供电能 小灯泡——用电器 消耗电能 开关——控制装置 控制电路的通断 导线——输送装置 输送电流 3.能否将我们组装的电路原封不动的画下来?如果不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答:画图时如果把电池、电灯等物体原样画出来,既麻烦又不清楚。为了方便,我们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把它们的连接情况画出来,这就是电路图。

    4.观察图15.2-5的各种常见的元件及其符号,并分别画出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的符号。

    答:电源:,开关:, 导线:,灯泡:。

    5.用你掌握的符号把自己组装的电路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画的更准确、更美观。

    6.观察图15.2-6,看右边的电路图,然后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左边的实物图连接好。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电路图呈长方形,大小要适中,美观大方;

    导线连接要到位,符号要准确,除开关外不留断口,规范,元件位置得当,分布均匀,不要画在拐角处;

    电路图要与实物图相吻合,设计安装要一致。

    【即时练习】 1.完成P40第2、3题。

    2.电路与水路有相似之处,在电路中和如图所示的水路中的阀门作用相似的是( C ) A.电源  B.用电器 C.开关  D.导线 学习内容三:通路、断路、短路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3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正常接通的电路,用电器能够工作的电路叫通路。

    2.电路中某处被切断,电路中就不会有电流流过,这种情况叫断路。

    3.直接用导线将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这种情况叫短路。

    4.如果电路是接通的,但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这种情况叫做该用电器被短接。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下列电路图中,正确的是( C ) 2.动手做一做:自己动手完成P39图15.2-7的演示。想一想,小灯泡为何不会发光,另一个为什么还会发光? 答:小灯泡被短接,电流经外加导线绕过小灯泡。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该断开。

    2.短路时,电流很大,可能烧坏电源,所以绝对禁止不经过用电器,把电源正负极连接在一起。

    【即时练习】 完成P40第4、5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5.3 串联和并联 【学习目标】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识别串、并联电路。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连接串、并联电路。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

    2.并联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学习内容一:串联和并联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1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两个灯泡依次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这两个小灯泡是串联的。

    2.两个小灯泡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这两个小灯泡是并联的。

    3.并联电路中两个用电器共用的那部分叫干路,单独使用的那部分叫支路。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用一个电池、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和一些导线组成电路,使两个小灯泡都能发光,有几种连法?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照图15.3-1和图15.3-2那样连接电路,并尝试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答:和 2.拧下其中一只小灯泡,观察另一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答:甲图小灯泡不发光,乙图小灯泡发光。

    3.在图15.3-1中电流有几条路径?在图15.3-2中电流有几条路径? 答:在15.3-1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在15.3-2中电流有二条路径。

    4.像图15.3-1那样,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连接方式叫串联;
    像图15.3-2那样,电流有多条路径的连接方式叫并联。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在连接电路的时候,开关一定要断开。按照电源——开关——用电器的顺序来连接。连接好之后,再检查一下,确认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

    【即时练习】 完成P43第1、2题。

    学习内容二: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2文字内容与插图,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动手做一做。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动手做一做:
    1.按照图15.3-3连接一个串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二个小灯泡发光的情况。

    2.多次改变开关接入电路中的位置,观察两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想一想,在串联电路中,开关是怎样控制用电器的。

    答:在串联电路中,开关可以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改变开关的位置,开关仍然能控制所有的用电器。

    3.现提供二个开关,按照图15.3-4那样连接一个并联电路,观察开关控制小灯泡的情况。多次闭合或断开不同的开关,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并完成下列表格。

    S S1 S2 L1 L2 闭合 闭合 闭合 亮 亮 断开 闭合 闭合 不亮 不亮 闭合 闭合 断开 亮 不亮 闭合 断开 闭合 不亮 亮 4.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答: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支路的开关只能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连接特点 用电器首尾相连 用电器两端并在一起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至少有二条 开关作用 一个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 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的用电器;
    支路开关只控制所在支路的用电器 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 相互影响    不相互影响 【即时练习】 完成P44第3题,说一说灯泡之间是什么连接方式,并在实物图上标出电流的路径。

    学习内容三:生活中的电路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3文字内容与插图,完成想想议议。

    【自学检测】 1.家庭电路中的电灯、冰箱、电视之间是并联的;
    电灯与开关之间是串联的。

    2.节日装饰用的小彩灯,有些是串联和并联组合而成的。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用电器,并说一说它们之间是怎么连接的。

    2.看“想想议议”,在图15.3-5中用箭头画出电流路径,说一说小灯泡L与电动机M是串联还是并联的,为什么? 答:小灯泡与电动机是并联的。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判断串联与并联电路的方法:
    1.电流流向法 从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出发,沿电流流向,分析电流通过的路径。若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则这个电路是串联的;
    若电流在某处分支,又在另一处汇合,则分支处到汇合处之间的电路是并联的。

    2.定义法 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定义直接判断。串联电路是用电器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并联电路是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3.拆除法(断路法) 串联电路只有一条电流路径,若其中一个用电器被断开拆除,其他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并联电路有多条电流路径,若其中一个用电器被断开拆除,其他用电器照常工作。

    【即时练习】 完成P44第4、5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5.4 电流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电流的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认识电流表、会读数。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规则,会连接电流表。

    【重点难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学习内容一:电流的强弱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5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叫电流,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比安培小的单位是毫安(mA)和微安(μA),它们同安培之间的关系是1A = 1000_mA,1 mA = 1000_μA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看P45的小资料,了解常见的电流的大小。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安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在家庭电路中,超过1A电流的用电器有空调、电冰箱。

    【即时练习】 完成P48第1题。

    学习内容二:电流的测量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5-P47文字内容与插图,将使用电流表的方法的相关内容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来测量,它的符号是。学生实验用的电流表一般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分别是0~0.6_A和0~3_A。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观察电流表,弄清它的构造和各个部分的作用。

    1.电流表上的红色接线柱要接在电源正极,黑色接线柱要接在电源负极。

    2.电流表有两个量程,其中0~0.6 A的量程的分度值是0.02_A,0~3 A的量程的分度值是0.1_A。

    3.电流表的中间有一个螺丝,它叫调零螺丝,它的作用是:在使用前,如果指针不指在零刻度线,则可以旋转调零螺丝,使指针指到零刻度线上。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完成P46的实验“练习使用电流表”。在利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的电流的时候,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连接电路。

    答:开关要断开,按照电源正极——开关——小灯泡——电流表正极——电流表负极——电源负极的顺序连接。

    动手做一做,想一想在这个连接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讨论并交流连接实物的心得。

    实验完毕请完成下列表格:
    1.电流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正确的做法 错误的做法 后果 电流表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接入电路 与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不能测出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并损坏电流表 电流从红色接线柱流入(标有“+”号),从黑色接线柱流出(标有“-”号) 正负接线柱接反 指针反向偏转,无法读数,损坏电流表 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量程过大 测量的数值不够精确 量程过小 无法读数,可能损坏电流表 注意: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 2.怎样正确读数? ①明确所选的量程(0~0.6 A或0~3 A),②弄清相应的分度值。量程是0~0.6 A,分度值(即每小格代表值)是0.02_A,量程是0~3 A,分度值是0.1A。③接通电路,看看指针向右偏转了多少格,用格数乘以分度值就是所测的电流的大小。

    3.用电流表测电流按照图15.4-5甲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对应的电流,再按照图15.4-5的乙连接电路,测量对应的电流,看一下电流表示数是否发生了改变,这说明了什么? 答:两次的示数是一样的,这说明电流表只要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改变电流表的位置不会影响测量结果。

    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为了测出干路和每条支路中的电流,电流表应该怎样连接在电路中,利用相关器材,再做一做。

    答:要测L1的电流,电流表要串联在A点,要测L2电流,电流表要串联在B点要测干路电流,电流表要串联在C点。

    5.阅读P47“科学世界”,了解生物电。

    【精讲点拨】 1.在使用电流表时,选择量程要合理,不能太大,太大测得 的电流值不精确;
    也不能太小,太小会烧坏电流表。

    2.想一想:在测量的时候怎样正确选择量程? 答:在不能确定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先使用大量程试触。具体方法:接入大量程,迅速闭合开关然后断开,观察指针偏转的情况,如果小于3A大于0.6A则应该选择大量程,如果小于0.6A,就选用小量程。

    3.大量程是小量程的5倍。

    【即时练习】 完成P47第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5.5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学习目标】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重点难点】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正确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

    学习内容一: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9-P50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步骤画下来。

    【自学检测】 1.要测量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我们可以把电流表串联在小灯泡的任意一侧。

    2.连接电路前开关应断开,闭合开关前要检查电路的连接情况,并进行试触,以确保不损坏电流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道,那么流过每个小灯泡的电流是否相等呢? 请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别的猜想只要合理都可以,不一定要是对的) 动手做一做:
    2.如右图,设计一个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电流的电路图,并根据设计的电路图连好实物。

    3.将电流表分别接在A、B、C三点,闭合开关,测出对应的电流值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1 2 3 4.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次测量各点的电流,将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5.分析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与你的猜想相同? 答: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用公式表示:IA=IB=IC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测量? 答: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多次测量,是为了让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避免实验结果偶然性。

    2.记录实验数据都要带单位。

    【即时练习】 完成P51第1题。

    学习内容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50-P51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步骤画下来。

    【自学检测】 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测量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电路图,并连好对应的实物。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与各支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呢?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并联电路中, 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如果学生做出别的猜想,只要是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按照P50图15.5-3,将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连好实物图。

    3.闭合开关,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1 2 3 4.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将实验2、3的补充完整。

    5.分析实验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 之和。用公式表示:IC=IA+IB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实验结束时,要将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放回原来的位置。

    2.为了方便可以同时在不同位置使用几只电流表测电流。

    【即时练习】 完成P51-P52第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6.1 电压 【学习目标】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重点难点】 1.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电压。

    学习内容一:电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55—P56的文字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给用电器提供电压。

    2.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比它大的单位是千伏,比它小的单位是毫伏。

    3.家庭电路中的电压是220_V,手机电池的电压一般是3.6_V,干电池的电压是1.5_V。

    4.单位换算:1 kV=1000_V,1 V=1000_mV。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利用P56图16.1-2中的器材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比较小灯泡在哪种情况下发光较亮。

    答:用两节干电池时,灯泡发光较亮。

    2.利用两节干电池并联,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让小灯泡发光,亮度怎样? 答:亮度与一节干电池一样。

    小结:串联的电池越多,灯泡就越亮。这说明电流强弱与电源有关。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类似的方法来增加灯泡的亮度? 4.灯泡能发光是因为电路中有电流流过,要在电路中产生电流,需要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作定向移动,导体中的自由电子要作定向移动需要受到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由电源提供的。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在PPT上展示下例图片:
    如上图,左图是水流形成的过程图,右图是电流形成的过程图,其中水流相当于电流,涡轮(利用水流工作的机器,例如水车)相当于电灯,阀门相当于开关,抽水机相当于电源。

    由图可知,水流的形成是由于水路中存在着水压的缘故,它由抽水机提供;

    同理,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中存在着电压的缘故,它由电源提供的。

    这种研究方法叫类比法。

    【即时练习】 1.单位换算:539 mV =0.539 V=5.39×10-4 kV。

    2.下列有关电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某电路中有电流,它的两端不一定有电压 B.某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一定有电流 C.自然界中,有的动物本身就可以产生电压,用来自卫 D.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不同的电源提供的电压一定是不相同的 学习内容二:电压的测量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57-P58文字内容与插图,将描述使用电压表方法的文字画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的高低用电压表来测量。

    2.学生用的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二个量程,分别是0~3_V和0~15_V。若选择小量程,则分度值是0.1_V;
    若选择大量程,则分度值是0.5_V。

    3.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电源正极接在红色接线柱上,负极接在黑色接线柱上。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观察P57图16.1-4的电压表的图片,说一说电压表的构造以及各部件的作用。

    1.回顾电流表使用的知识,认真阅读P57的“小资料”,讨论一下使用电压表的方法。

    答:①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②正负接线柱接法要正确,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正负接线柱接反指针会反偏)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量程。(先使用大量程进行试触)④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_上,测得的电压是电源的电压值。

    2.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 答:1.要弄清量程,2.弄清分度值,3.开始读数(注意要带单位) 3.动手做一做:完成课本P58图16.1-5的实验,读出对 应的电压值,这二次电压值是否相等,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实验表明,电压表的两次示数是相等的,这说明,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是相等的。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讨论:电压表与电流表在结构与使用上有什么异同?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电表 电流表 电压表 连接方式 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 量程和分度值 最大量程是0~3_A 最大量程0~15_V 相同点 1.使用前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度处,2.弄清分度值,使用时都要选择合适的量程,3.不能确定被测量的大小时,要先用大量程试触。4.要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5.数据都要带单位。

    【即时练习】 1.完成P58“想想议议”。

    2.完成P59第1、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6.2 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学习目标】 1.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串、并联待测电路中,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

    3.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重点难点】 1.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 ,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并联电路的电压。

    2.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学习内容一: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0-P61 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步骤画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2.电压表使用前要先弄清量程,分度值。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3.在使用前应该先估计被测的电压值,选择合适的量程,在不清楚被测用电器的电压值的时候,要先用大量程试触。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压与总电压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如果学生有别的猜想,只要是针对这个问题回答的都可以)。

    2.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电路,画出本次实验的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3.按照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在PPT上展示实物电路)相互比较一下,看一看连接的实物电路有没有问题,如果有,应该怎么改正? 4.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在对应的表格中。

    AB间的电压U1/V BC间的电压U2/V AC间的电压U总/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为了让实验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答:换用多种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多做几次实验。

    6.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请用文字和公式分别描述出来。

    答: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公式:U总=U1+U2 7.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将电池串联起来使用,电池串联起来使用有什么好处?利用相关器材完成P61“想想做做”。如果把几个电池并联起来,它们的总电压与每个电池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利用电压表再动手做一做。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连接电路时,为保证电路连接正确,一般应该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连接各用电器后再回到电源的负极,最后再连接电压表。

    2.在分析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减乘除,不过要注意的是,只有单位相同的数据才能进行加减,单位不同的只能进行乘除。

    3.在分析数据的时候,要尽量使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4.要得出一个实验结果,往往要换用不同规格的器材进行多次实验 ,以避免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即时练习】 1.完成P62第1题。

    2.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测量的电压是( A ) A.灯L1两端的电压 B.灯L2两端的电压 C.灯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 D.电源两端的电压 学习内容二: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1-P62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步骤画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并联电路电流有多条路径,各支路用电器之间不相互影响,而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之间相互影响。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写出你对并联电路总电压与各支路电压之间关系的猜想。

    答: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2.按照P61图16.2-3那样连好实物(注意要选择好量程),并画出电路图。

    3.闭合开关,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L1两端的电压U1/V L2两端的电压U2/V 总电压U总/V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4.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多次测量,将上表补充完整。

    5.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使用文字和公式分别描述出来。

    答:在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的电压都相等。公式:U总=U1 =U2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在实验中,要如实记录实验数据,不能为了得出想要的结论而人为编造数据。

    【即时练习】 1.完成P62第2、3、4题。

    2.在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是( D ) 3.用电压表分别测量电路中两盏电灯的电压,结果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由此判断两盏电灯的连接方式是( C ) A.一定是串联     B.一定是并联 C.串联、并联都有可能 D.无法判断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6.3 电阻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重点难点】 1.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习内容一:电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3-P6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2.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路符号是,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比较大的单位是千欧,兆欧。

    4.1 MΩ= Ω=106 Ω  1 kΩ=1000 Ω=103 Ω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在同一个电路中,如果接入不同的导线,流过导线的电流是否相同呢? 老师演示P63图16.3-1的实验,大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不同。这说明流过灯泡的电流是不同的. 2.想一想:铁的数量很多且价格便宜,为什么不用铁而用铜来制作导线的内芯呢? 3. 介绍一些常见用电器的电阻的大小:
    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电阻约几欧到十几欧,常用电炉丝的电阻约几欧。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不相同,在有的导体中,电流不容易通过,而在有的导体中,电流较容易通过。

    【即时练习】 完成P67第1、2题。

    学习内容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4-P66 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做一做: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完成课本P65图16.3-3“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1)为了探究电阻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我们的探究方法是什么? 答:控制变量法。

    (2)在探究导体的电阻是否与导体的长度有关时,应该保持什么因素一定,什么因素不同? 答:要探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的关系时,应该保持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只让导体的长度不同。

    (3)在实验中怎样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这个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通过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

    结论:在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用上述方法探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小结:在导体的长度、材料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导体越粗,电阻越小。

    3.用上述方法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小结:在导体长度、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4.思考: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还有哪些?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答: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实验方法:在图16.3-3的基础上,用酒精灯给镍铬合金丝加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是否发生改变。

    5.阅读P65图16.3-4,你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1)导体与绝缘体没绝对界限。(2)不同材料的导电能力不同。

    6.阅读P66“科学世界” (1)什么叫半导体?半导体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答: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常常称做半导体。

    半导体的特点:它们的电阻很容易受温度、光照、杂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身电阻很容易改变。

    一般使用半导体来制作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

    (2)什么叫超导现象?畅想一下,如果超导现象能应用于实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答:某些物质,在温度降到很低的时候,电阻会消失,这就是超导现象。

    用超导体制作输电线路,可以大大降低由于电阻引起的电能损耗;
    用超导体制作电子元件,不必考虑散热问题,可以大大缩小元件的尺寸。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铁导线的电阻一定比铜导线的电阻大 B.两根长度相同的镍铬合金导线,横截面积较小的电阻一定大 C.长度相同的两根导线,细的导线电阻一定大 D.长度相同,材料相同,横截面积也相同的导线,在任何情况下,电阻都一样大 2.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在同等条件下,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要小于绝缘体。

    【即时练习】 完成P67第3、4、5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6.4 变阻器 【学习目标】 1.知道变阻器的构造,知道在电路中的符号,知道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知道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会使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重点难点】 正确使用变阻器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变阻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8-P70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能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元件叫做变阻器。

    2.滑动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3.滑动变阻器的符号:。

    【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辅导。

    1.讨论:如右图的电路,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试试看。

    答:(1)可以在电路中增加串联电池的个数,(2)在电路中加一个灯泡等。(允许出现错误) 2.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3.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按图16.4-1那样连好电路,并移动夹子,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猜想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原因是铅笔芯接入电路的长度改变了。

    4.在PPT上展示书本P68图16.4-2,结合实物,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答:
    A、B、C、D是四个接线柱, 直杆CD是金属棒,AB 之间是表面涂有绝缘漆环绕的电阻丝,P是金属滑片,滑片P与电阻丝接触的地方,绝缘漆被刮掉了。

    5.拆下铅笔芯,将这个变阻器接入刚才的电路中,多尝试几次,看一下能否改变灯泡的亮度。

    6.请同学们将所有的接法展示出来,想一想:要想让变阻器能改变灯泡的亮度,正确的接法是什么? 答:1.变阻器要与小灯泡串联;
    2.要把接线柱“一上一下”接入电路。

    7.在PPT上展示下表,并集体完成。

    连入的接 线柱 小灯泡的 亮度变化 接入电路 的阻值 P向右滑动 阻值的变化 AB 亮度不变且最暗 最大 无变化 CD 亮度不变且最亮 最小 无变化 AC AD BC BD 亮度会随着滑片的移动而改变 接入电路的阻值会随滑片P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小 8.讨论:将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时候,为了保证电路安全,开关应该怎么样,滑片P置于何位置? 答:开关应该断开,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

    9.并画出本次实验的电路图。

    10.动手做一做:按照P70图16.4-4那样去连接电路,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要求:第一次,不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调节滑片让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增加。

    第二次,分别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定值电阻,调节滑片,让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不变。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只有当把“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的时候,移动滑片才能改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若只把上面二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电阻几乎为0Ω.若只把下面二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则相当于一个阻值为其最大值的定值电阻。

    2.教师通过顺口溜的形式,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作小结:
    同上同下,电阻无变化;
    (即同上同下接法不能改变电阻) 一上一下,电阻有变化;
    (即一上一下接法可以改变电阻) 看下不看上,滑片反方向。

    【即时练习】 1.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滑动时,接入电路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C ) A.加在电阻丝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 B.电阻丝横截面积发生变化 C.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发生变化 D.通过变阻器的电流强度发生变化 2.完成P71第1、2、3题。

    学习内容二:变阻器的应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0文字内容,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 在滑动变阻器上一般标有它的量程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比如标有“100 Ω,5 A”的字样,则表明这个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0 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5 A。

    2.在电路中,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其电阻值,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哪些用电器用到了变阻器? 答:家用电器音量调节的器件是变阻器,比如收音机的音量调节旋钮、亮度可以调节的电灯、可以调温的电热毯、电饭锅等。

    2.数字电位器与机械电位器相比,有哪些优点? 答:数字电位器具有可程序控制改变电阻,耐震动、噪声小、寿命长、抗环境污染等优点。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观看视频:家用电器中的变阻器。

    【即时练习】 完成P71第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7.1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重点难点】 1.知道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学习内容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4-P75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高,电流可能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越大,电流可能越小。

    3.在物理学的实验探究中,一般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同学们猜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答:电阻一定时,电流会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只要针对本问题的请给予鼓励) 2.讨论:这个实验涉及到哪些量?为保证实验结论是正确的,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哪些量? 答: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电阻、电压、电流三个量。在这个实验中,应该保持电阻一定,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看对应的电流如何改变。

    3.怎样测量流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 答:将电流表与被测电阻串联来测量流过被测电阻的电流;
    将电压表与被测电阻并联来测量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4.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哪种方法更便于测量? 答:增加串联的干电池的数目;
    使用电压可调的学生电源;
    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来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5.动手做一做:设计好实验电路图,并画下来,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注意:开关要断开,要正确选择电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最大处等。)(将电路图展示在PPT上) 6.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完成下面的表格。(请在PPT上展示此表格) 电压U/V 电流I/A 7.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完成P75图17.1-1的图象,并分析归纳,看看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本实验中,定值电阻能否换成小灯泡? 答:不能,因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造成实验过程有两个变量,得到的结论是不对的。

    2.讨论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1.保护电路;
    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以便进行多次实验。

    3.在此实验时,我们虽然多次改变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了多次实验,但这些实验只是对这一个定值电阻来做的。为保证实验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应该换用不同规格的定值电阻,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看能否得到一样的结论。

    【即时练习】 完成P76-P77第1题。

    注意: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有的数据明显是由于读数粗心或测量时操作错误造成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数据,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剔除。

    学习内容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6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实验过程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在实验中,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量程要适合,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会造成测量的结果不精确;
    过小,无法测量,甚至损坏电表。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写出你的猜想。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会随导体的电阻的增大而减小。

    2.在本实验中,应该控制什么量不变,改变什么量? 答: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

    3.讨论:怎样实现这些改变?应该怎么操作? 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先将滑片移到某一适当的位置,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再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移动滑片,直到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第一次相等为止,再记录下对应的电流值与电压值。

    4.动手做一做:画出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好实物,闭合开关,记录下对应的数据,完成下列表格:(在PPT上展示电路图与表格) 电阻R/Ω 电流I/A 5.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6.为了保证实验的结果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答: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再进行多次实验。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想一想: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与第一次实验有何不同? 答: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
    2.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2.在叙述结论时,只能说“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或电阻)成正(成反)比。”不能反过来叙述,“在电阻(或电压)一定时”不能缺少否则结论不严密。

    【即时练习】 1.完成P76“想想议议” 2.完成P77第2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7.2 欧姆定律 【学习目标】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内容一:欧姆定律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78-P79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

    2.欧姆定律的定义式:I=U/R。

    3.在国际单位制中,U的单位是V,R的单位是Ω,电流的单位是A。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请写出欧姆定律的另外二个推导式。

    答:U=IR,R=U/I 2.完成例题1: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 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 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 分析:已知U=12 V,R=30 Ω,则应该运用公式I=U/R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例题2:如图17.2-1所示,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6 V,电流表的示数为0.3 A,求电阻R的阻值。

    分析:已知U=6 V,I=0.3 A 求电阻R,则应该运用公式R=U/I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4.能用上述方法来测量导体的电阻吗? 答:根据公式 R=U/I可以知道,如果知道了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出导体的电阻。

    5.阅读P79科学世界,了解气敏电阻的工作原理。尝试画出电路图。

    答:
    6.由I=变形得到R=,某同学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这句话对吗? 答:不对,导体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但电阻的大小等于它两端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的比值。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运用欧姆定律来进行计算的时候,所有的单位都要先换算成国际单位。

    2.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是针对同一段导体,同一时刻而言的。在计算的时候要一一对应。如果一个题目中有多个U、I、R,应用不同的下标加以区别,同一电阻的U、I、R要用相同的下标。

    【即时练习】 某定值电阻两端是2.5 V,此时流过的电流是300 mA,此时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当电阻两端的电压为0时,它的电阻阻值是多少?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7.3 电阻的测量 【学习目标】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灯泡灯丝电阻的特性。

    【重点难点】 1.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学习内容一:电阻的测量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80文字内容与插图,将基本的实验过程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 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是0.4 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 解:由R=得R===18 Ω。

    2.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电阻阻值的方法叫伏安法。所以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R=U/I。

    3.在测量的过程中,为了减少误差,我们应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阅读P80图17.3-1,我们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时候,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应该怎么连接?为了让测量的值更接近于真实值,应该怎么做?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用“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比较一下这些设计方法的优劣,画出本组的电路图。(在PPT上展示右图) 3.动手做一做:对照电路图,选择好正确的量程,连接好实物,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量并记录对应的电流与电压值。并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对应的阻值,完成下面的表格。

    1 2 3 4 5 电流I/A 电压U/V 电阻R/Ω 4.想一想:在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起什么作用? 答:(1)保护电路;
    (2)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以便进行多次测量。

    5.如果将上面的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多测量几次,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有什么变化规律? 答:小灯泡的阻值是变化的。变化规律是通过的电流越大,灯丝的阻值越大。

    6.我们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时候能否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答:不能,因为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不是一个定值,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没有意义。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1.在本实验中,手和眼的分工不同:手移动滑片,眼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2.为了保护电路,滑片先置于阻值最大处,在移动滑片的过程中,要让电路中的电流从最小到逐渐变大。

    【即时练习】 完成P81-P82第1、2、3、4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学习目标】 1. 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会利用欧姆定律来计算简单的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或电阻。

    2.会熟练运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电压、电流的关系进行计算。

    学习内容一:欧姆定律的应用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83-P8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是:I=I1=I2,电压关系是U总=U1+U2。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是:I总=I1+I2,电压关系是U总=U1=U2。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学习P83的例题1 分析:这是一个什么电路?在此电路中,电流、电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问题1要求什么?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 答:这是一个串联电路,要求流过R1的电流。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只要求出电路中的总电流就知道了R1的电流。

    2.推导:在串联电路中 U总=U1+U2 而U1=IR1,U2=IR2 所以可以得到 U总=IR1+IR2=I(R1+R2),则电路中的总电流I总= U总/(R1+R2)。

    3.代入数值 ,求出问题I,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问题2的电流。

    4.通过计算这道题,我们能发现在串联电路中,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有什么样的关系?试推导。

    答:R总=R1+R2 5.想一想:为什么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要大? 答:把几个电阻串起来相当于电阻变长了,而在材料,横截面积一定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所以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要大。

    6.学习P84的例题2 分析:这是一个什么电路?在此电路中,电流、电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问题1要求什么?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答:这是一个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要求通过R1的电流和电路的总电流I。要求R1中的电流就要知道R1两端的电压和R1的阻值,然后利用I=U/R1来求解。

    因为并联电路的总电流与各支路的电流关系是I总=I1+I2,所以直接利用这个公式可以求出电路中的总电流。

    7.代入数值,求出问题1,用同样的方法求出问题2。

    【展示交流】 请几位同学将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看一看,在计算的时候存在哪些问题。

    【精讲点拨】 1.由上面的二个例题可以知道: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而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

    2.推导出并联电路中总电阻与各个分电阻之间的关系。

    答:由并联电路特点可知 I总=I1+I2,U总=U1=U2;

    又 I总=U总/R总 I1=U1/R1,I2=U2/R2;

    所以U总/R总=U1/R1+ U2/R2 化简可得1/R总=1/ R1+1/ R2 由此可知,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在并联电路中,电阻并联相当于把电阻变粗了,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要小。

    【即时练习】 完成P85第1、2、3题。

    【当堂练习】见训练案基础部分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人教版 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物理名师学案答案九年级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上册 上册英语质量检测答案 上册音乐教学计划 上册鹿城区一年级 九年级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三)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二)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五) 九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四) 九年级2019一2020上学期道法教学计划 九年级一模数学质量分析 九年级一模考试班级质量分析 九年级一班德育工作计划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原文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试卷 九年级上册化学沪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归纳三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试卷 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讲解视频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试题 九年级上册古诗 九年级上册必读课外书 九年级上册数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人教版答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书苏教版电子课本 九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卷子 九年级上册数学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数学质量检测人教版答案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之陈涉世家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之出师表 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语文 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题 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教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书 九年级上册物理功率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答案 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九年级上册英语 九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电子书 九年级上册英语语法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 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