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祝福语
  • 演讲稿
  • 自我介绍
  • 主持词
  • 欢迎词
  • 导游词
  • 贺词
  • 发言稿
  • 口号
  • 百花范文网 > 讲话致辞 > 祝福语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0-09-09 04:02:39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9课 《竹节人》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单元导语是著名作家杨绛的一则名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强调了读书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浅入深,慢慢琢磨,必能达到一定的造诣。      《竹节人》是一篇散文,共29个自然段,以回忆性的文笔通过对“做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感受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特别是通过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师也加入斗竹节人这一童年趣事,将斗竹节人的乐与趣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进而产生强烈的继承情感与动手制作的冲动,有效体现出“通过事物表达自己真实情感”这一要素。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故事情节层层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时候的事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接下来给出主题:“有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童年的一段小事就这样呈出在学生面前。此时的文字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汩汩而来。做竹节人,玩竹节人层层递进,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竹节人的乐趣,自然而然产生创新、实践的冲动与想法。    (二)阅读任务层层递进  课前导读中直接根据课文内容呈现了三个阅读任务。这三个阅读任务由物到情,情中见人,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这一语文要素。轻而易举的体现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又一个语文要素。   (三)阅读策略层层整合。  本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个阅读策略单元中的最后一个,它承担着对前三个阅读策略单元的总结与提升的作用,也承担着推陈出新的作用。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2. 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介绍游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重点】 1. 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阅读目的 阅读方法 关注内容 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学习“斗竹节人”游戏描写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1.推荐阅读:《你不是灰姑娘》。1985年范锡林获儿童文学优秀奖的作品。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10课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有趣的游戏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让我们有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我说你做”。通过游戏,学生在说话和听话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 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
    阅读提示;
    ,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1)作者围绕着;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讲了些什么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3)结论是什么 (4)提出不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
    宇宙有没有生命;
    这个问题的 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 7,全文围绕;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
    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围绕问题学习) 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
    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似太阳系的星球,;
    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
    。由这两点证明了;
    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
    ,一定还会有其它星球也有生命。

    从分析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上说,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这四点的星球:一是保证一定的温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质,三是有适当的大气成分。四是有足够的光和热。因为这四点是人类和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而宇宙之大,还有我们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会有保证这四个条件的星球。

    第二组:分析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根据四点生命存活的条件,科学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条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运用列举法,把这几个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给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六个星球的特点。

    作者根据四个条件证明,认为火星唯一符合这些条件,但却一直被科学家们所争论。

    第三组:分析第六九自然段。

    为了揭开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奥秘,作者先用了比较法证明。他把火星与地球进行比较,找到了两个相似点:1,自转时间相似;
    2有昼夜,有四季,两极也都寒冷。由这两种比较出的相似点,又引出了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在变色。

    一环扣一环,作者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人类,火星上有植物的两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实事,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稀薄,温度低,无磁场,这说明;
    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作者为使读者更加心服口服,通过到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列举了两个结果:1,土壤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
    2是未发现微生物存在,也就是火星连微小的生命都没有存在。这样又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的说法。

    第四组:分析第十,十一自然段。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可知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
    宇宙生命之谜;

    11,学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12,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11课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故宫博物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从天安门出发,细观太和殿,略看后三宫;
    进入御花园,最后登临景山公园鸟瞰故宫全貌,按照故宫的建筑顺序作者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设想】 但是枯燥的说明文怎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被动的应付,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做到先声夺人,通过一段介绍故宫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自然地导入新课。是朗读。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其次就是说明文最关键的部分---说明顺序。我要让这个作家导游发挥作用,学生速读填写书后练习一的图,图成则顺序便迎刃而解。然后是本文的详略得当。为了能让学生重点学习重点部分,引导学生走近太和殿,通过精读及师生合作,学生对本文的又一特色详略得当便印象深刻了。由于公开课囿于时间的限制,我试图删去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但是这又是该文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怎样让学生主动去找并降低其难度呢?我决定保留文章的主体部分,直接发问学生我们还有哪几段忽略了,他们很快发现文章未讲段落,于是顺理成章的引出全文的结构。理清结构后,全文基本结束,而这时的学生意犹未尽,则么办呢,我决定利用多媒体,图片配点睛文字及其背景音乐。这样,枯燥乏味的说明文也就鲜活于学生心中,才能让他们喜欢上说明文。不过,这样的文章怎样拓展呢?还用图片!用一句“与故宫建筑风格相似的建筑还有哪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刚学过《中国石拱桥》,学生对说明文已有初步的了解。但是说明文尤其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2.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启发与自学相结合。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3.知识内容延伸拓展,培养能力。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唐朝诗人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曾这样描述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见识下那规模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而“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宫博物院”又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现在就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见识一下。

    3.板书课题。

    二、基础积累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攒 宏大 精美 布局 边缘 湛蓝 矫健 肃穆 玲珑奇巧 龙凤呈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2.字词释义 矗立:直立。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鳌。

    斗拱: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朝贺:拜见庆贺。

    肃穆:(气氛、表情等)严肃而恭敬。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三、整体感知课文,速读课文,思考 提示:使用课本资料《故宫平面示意图》;
    教师在黑板的右边画《故宫博物院》简图。

    1.故宫博物院最大的特点是:规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2.边读课文,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说明的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向北的游踪顺序。

    4.学生当导游,复述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总体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规模俄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第二部分(3-15)分说前朝和内廷。重点介绍太和殿,详写;
    其余略写 第三部分(16)景山回望故宫,总述并再次强调故宫博物院的艺术特点。

    四、研读课文5-8段思考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同桌之间交流,选同学回答。) (1)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明确:
    (1)作者为什么重点解说太和殿? 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内容:规模、外观、内部摆设和装饰、功用、位置。

    空间顺序:从外到内、由下到上、先中间后两边。

    说明方法:列数字、摹状貌。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4.从第六段中找出方位词,确定立足点。

    运用空间进行说明,方位词的准确使用很关键,所谓方位词就是表示方位的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中等,然而确定方位词是有标准的,我们把这个标准叫做“立足点”或“观察点”,离开了立足点就无所谓上下左右。由此可见,研究方位词,便可以确定立足点。

    立足点:大殿正中朱漆方台;
    殿顶的中央雕金蟠龙 方位词:正中、上面、两旁、下面、背后 说明顺序: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
    由上—后—两旁;
    以蟠龙为立足点。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吗,皇宫为什么叫“紫禁城”? 2.作者带领我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你能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感情吗? 【作业布置】 假设游客来我校参观,作为导游的你将怎样设计旅游路线呢?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有自己的创意。不少于200字。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审题,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写作。

    2.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因素。

    3.能够将一件事情写具体生动,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对事情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语句通顺,能够围绕中心将事情叙述完整。

    【教学难点】 1.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使叙述更加生动具体。

    2.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情感真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恰当审题,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写作。

    2.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使叙述生动具体。

    3.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对事件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美食、旅行、梦想、创意……是它们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绚丽多姿,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你有什么美好的回忆吗?你有什么令你感到快乐的爱好吗?是什么让你的生活更美好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习作吧! 课件出示:
    ____让生活更美好 微笑 诚信 梦想 创意 运动 集邮 旅行 种花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美好的回忆,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板书:让生活更美好) 二、小组交流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美好的画面,思考:
    课件出示:
    1.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2.它是怎样影响你的生活的?可以通过写哪些事来体现这样的影响? 2.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恰当可行的具体内容,如:美食、旅行、走亲访友、阅读、宠物……并说出美好的事物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三、审题指导 文章,其实就是把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情感,用准确精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新颖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了解生活的内涵,把握生命的本质,是对生活的一种发展,一种享受。

    “____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课件出示: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

    2.写作视角要尽量与众不同。

    3.写作素材切入点要小。

    4.关注写法。

    在写作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思路:
    1.选材要以自己熟悉的为主。

    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2.写作视角要尽量与众不同。

    当你拿笔构思时,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尽量不要写。“_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题目,它的落脚点显然在“更”字上。

    3.写作素材切入点要小。

    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这就具体得多,就能通过自我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科学、自然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而且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4.关注写法。

    尝试围绕中心将事情有序地写出来,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1)把事情写完整。把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①事情的经过要分步骤写仔细,每件事都是由几个小步骤、小环节构成的,要分步写细致。

    ②事是由人做的,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

    ③写好事情的起伏要有一波三折的情节。

    ④记叙的条理要清楚。

    ⑤要写出事情的深意和新意。

    5.例文简析——以《竹节人》为例。

    (1)文章第一部分概述“我们”当时全迷上了竹节人,点明了让生活变得美好的具体事物。

    (2)接着描述“我们”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人物对游戏的喜爱之情。

    (3)再接下来,文章描写了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了“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文章这个部分层次清晰地刻画了乐趣的具体表现,由浅至深,次序分明。

    6.学生自拟提纲,并完成作文。

    【设计意图】 写好作文,审题是第一要素。其次,要选取适当的素材,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范文赏析 爱让生活更美好 一阵阵的鼾声奏成爱的旋律,因为有爱,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题记 随着秒针一圈圈的转动,窗外的几户人家也渐渐把灯熄灭。台灯下,我的笔不停地挥动着,睡意一阵阵袭来,堆在桌上的一沓卷子,愈发使我烦躁,而耳边传来的一声接着一声的鼾声,使我愈发不耐烦。

    我瞟了一眼身后正在酣睡的爸爸,心里充满了烦躁。于是不由分说,我摇醒爸爸,冲着睡眼惺忪、还不知道什么情况的他大声吼道:“你说陪着我学习,你自己却睡着了!看我作业多故意气我是不是?”爸爸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叹了一口气走出了我的房间,又轻轻地关上了门。

    从那以后,我就再没有听到爸爸的鼾声,心里虽然奇怪但也没去深究。

    有一天,我和朋友一起玩到天快黑了才回家,还没进家门就听到了那久违的呼噜声。推开门,一眼就看到爸爸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桌子上摆着几碟简单的炒菜,一看就是爸爸的手艺,而他身上搭着的一层薄薄的毛毯随着呼噜声有节奏地起伏着。不难想象,爸爸在忙碌了一天回家后,还不忘给我做晚餐,做完一切后,他疲惫地倚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这一幕,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小时的我,在爸爸的鼾声中入睡,而那鼾声也总会在我调皮的坏笑中停止,随之而来的就是爸爸慈爱地捏着我的鼻子捉弄我。时间慢慢流逝,我已经长大,现在的我也已不是那个听话的乖乖女,回家以后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我一次次的任性和犟嘴。然而爸爸对我的爱始终没变,人人都说“父爱如山,为我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而我却说“父爱如海,宽容地包容我的一次次过错,默默地给我他最深沉的爱”。

    父亲的爱,让我品尝到了生活的美好。

    二、老师点评 本文的精妙在于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考生避开了写母亲、写关爱的题材,巧妙地选取了爸爸的“鼾声”,并且以“我”对爸爸鼾声态度的转变为切入点而获得新的立意。本文有丰富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形象地传递出小作者真挚的情感。

    三、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四、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五、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教学反思】 指导写作,先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写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写作的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内容、选材、写作方法几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

    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培养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体会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
    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
    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
    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
    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
    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
    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古诗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既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们学了这首诗,定会有所启发。

    相关热词搜索:上册 教学设计 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