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核”认识的改变对日本动漫形象塑造的影响

    “核”认识的改变对日本动漫形象塑造的影响

    时间:2022-12-29 17:35:34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孙立春 田凯航

    【摘 要】 日本动漫的核形象发展与 日本社会的核认识发展息息相关。美军占领时期结束后,受“原爆文学”与冷战宣传的影响,“核”在日本民众心目中成为巨大力量的代名词。基于这种共同认识,日本动漫出现了两种与“核”密切相关的作品类型。其中一种将“核”认定为破坏与恐怖的象征,代表作是“哥斯拉”系列;另一种则把核看成引领时代进步的力量,代表作是“铁臂阿童木”系列。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科学万能”的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民众内心,加之日本政府大力推进核电站建设,日本人对核的认识与态度开始逐渐朝着“拥核化”的方向偏转,日本动漫中“核”的形象变得愈发正面。1999年和2011年日本国内发生严重核事故后,动漫作品中与“核”相关的形象塑造方式又发生逆转,向着反核、去核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日本动漫形象;核观念;日本动漫史

    引言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同时,原子弹也给广岛和长崎人民带去灾难和毁灭,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1]。日本民众对原子弹的恐惧成为反核思想的首要来源。

    然而,由于战时日本军部的隐瞒和战后“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 the 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2]對有关信息的压制,当时日本民众缺少对原子弹和核能的科学认知。人们只能通过感性来理解原子弹爆炸这一事件: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受称其为“霹咔咚”,对其解读也千奇百怪[3];而没有亲身经历原子弹爆炸的人们则直到爆炸发生后数年、“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军事占领结束以后才得以通过照片等渠道得知核爆的恐怖[4]。虽然有一批亲身经历了原子弹爆炸的作家提起笔来描写原子弹爆炸后广岛与长崎的悲惨状况和受到原子弹爆炸伤害的人们的凄惨境遇,但这些早期的“原爆文学”仅仅局限于描写受害者的境遇,对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却缺乏深入的思考[1]。因此,即便是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日本在宣布投降后的几年里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反核运动。

    此外,战败反而加深了部分日本知识分子“科学至上”的思想,令他们认为日本战败是因为科技发展不如美国。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成了日本部分人拥核的依据[2],加之自然资源匮乏等客观因素,使得运用以核能为首的新能源逐渐成为日本能源开发的方向。1953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联合国发表了《原子能为和平服务》(Atoms for Peace)的演讲以后,日本政府为了积极配合美国的冷战政策,大力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3]。此后,日本逐步推进核能的研发与核电站的建设,在2000年前后核电已经占据了日本总体发电量的三成之多,成为日本经济发展和日本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这种状况才发生逆转。

    这些特殊的历史、政治因素决定了在日本民众的认识中,“核”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概念,更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从早期因核爆、核电而将“核”作为强大力量的象征对其一边恐惧、一边崇拜,到当下由于日本本土发生核事故而开始对核进行刻意的回避,日本民众对“核”的认识及态度,也极大地反映在影视动漫作品的故事创作与角色塑造上。

    一、恐惧与崇拜的矛盾

    —动漫作品中作为力量象征的“核”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动漫作品中就频繁地出现与“核”相关的形象。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当时这些作品的“核认识”“核态度”似乎展现出一种一边恐惧、一边崇拜的矛盾,在总体上反映出一种“反核武器不反核能”的观念。

    事实上,这种看似矛盾的观念本质上只是将“核”看作强大力量的象征这一心理的不同面相。一方面,核武器与核事故对日本人的伤害催生了反核心理,“哥斯拉”系列(ゴジラシリーズ)早期的故事创作与角色塑造正是这种心理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核能作为高效能源,其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与带来的利益使人们对核能产生崇拜和拥护之意,代表它的则是早期的“铁臂阿童木”系列(鉄腕アトムシリーズ)。

    (一)哥斯拉—作为恐怖记忆的核爆

    日本战败初期,由于美军占领时期的信息管控,那些没有经历过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日本民众仍然缺乏对核的科学认识。直到占领结束后,大量的日本民众才开始通过媒体了解到核之恐怖。1954年,日本在“第五福龙丸事件”[1]中再次成为核爆的受害者。第一位死于氢弹的受害者的出现,核辐射污染了海水,使得日本沿海地区赖以生存的渔业受到严重破坏,这些突发事件加深了日本民众的恐核、反核情绪,直接推动了“禁止原子弹氢弹运动”[2]的开展。以此为契机,在事件发生的同一年,影视作品中核形象的先驱之一—“哥斯拉”诞生了。

    日本东宝公司的《哥斯拉》电影海报上加了“氢弹爆炸大怪兽电影”的副标题,又配上了“喷吐着死之辐射的世纪怪兽哥斯拉!”的醒目标语。毫无疑问,这些都与当时日本整个社会对核的心理印象密不可分。影片中怪兽哥斯拉因氢弹试爆实验而苏醒,口吐放射性热能光束,将日本东京化为一片火海,未来得及避难的母亲抱着孩子,说着“去爸爸那里了,很快,很快,就要去爸爸那里了”。这些桥段一面影射日本“二战”的结局,一面流露出对曾经发生的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核灾难的恐惧[3]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哥斯拉》的宣传海报所明示的那样,哥斯拉终究只是因氢弹试爆而苏醒的“氢弹怪兽”(水爆大怪獣),是“喷吐着死之辐射”的“世纪大怪兽”。不难看出,与当年极力渲染遭受核打击后民众痛苦境况的“原爆文学”不同,核爆巨大的能量所导致的无数直接伤亡被淡化了,而“辐射”的恐怖则得到了放大。因此,哥斯拉指向的更多是“辐射”,是比基尼岛氢弹试爆引发的“第五福龙丸”事件,是核爆幸存者的痛苦体验和对作为食物的鱼类遭受核辐射污染的恐惧。让人们感到恐惧的不再只是已经遭遇过的原子弹轰炸,而是未来的核试验导致的核辐射以及可能的核战争所带来的对战后日本和平与发展的破坏。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在电影最后,哥斯拉被与氢弹一样同为人类所发明的科技结晶“氧气破坏装置”消灭,葬身东京湾。“它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如果氢弹实验继续下去的话,哥斯拉的同类说不定还会来到这个世界的。”来自美国氢弹试验的怪物最后袭击了日本—这种来源于核爆受害者的恐惧意识明显地体现在了影片中。《哥斯拉》反核的主题是明确的,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代表了“拥核”一派观点的《铁臂阿童木》。

    (二)阿童木—作为科技期许的核能

    如果说“哥斯拉”的形象直指核爆、核辐射的灾害性,表达了对核的恐惧与敌视;那么几乎同一时期发端的形象“阿童木”,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蕴藏着无穷能量的核能,即在造福人类方面能够发挥出的潜力。

    20世纪50年代,日本已经度过了早期“原爆文学”那个单纯地痛陈核打击给人们带来伤痛的时期。受国内经济发展和冷战国际环境的影响,日本民众也开始思考核能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以及“人心”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正是这种思潮催生了《铁臂阿童木》。

    阿童木的名字取自英语的“atom”,即原子。该角色最早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在1951年《少年》月刊的连载漫画《原子大使》(『アトム大使』)中[1]。1952年4月,漫画《铁臂阿童木》开始在《少年》月刊上连载。1963年,手冢治虫创办的公司“虫制作株式会社”将《铁臂阿童木》改編成动画,从当年元旦开始在日本富士电视台播出。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系列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日本机器人科幻动画的先驱,《铁臂阿童木》有一个关键的设定:心脏是一个“超小型核能发动机”。这种使用核能作为驱动源的机器人形象在之后的机器人动画中频频出现。而与用于战争与杀戮的原子弹不同,阿童木利用核能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而是要“献身服务于人类”(人間に尽くすために生まれてきたものである)[2],正如动画片主题曲中唱到的那样,作为“心地善良,心怀正义,爱好和平”的“科学之子”的阿童木,是“我们的好朋友”。拥有来自核能驱动的十万马力、身怀科技结晶的七大神力的机器人阿童木形象,向人们展现了核能崭新的可能—作为能源为人类造福的可能。如果说原子弹让日本民众看到了“核”之恐怖,那么阿童木则让人们看到了“核”之光明。

    手冢治虫为阿童木这个角色创造的经历明显带有对“核”的影射。就像利奧 · 西拉德(Leo Szilard)当年与爱因斯坦联名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但在原子弹完成后又转而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那样,手冢治虫并未让阿童木在出生时就附着某种受人喜爱的“先天正义性”,相反,故事中阿童木还遭到了身为其“父亲/创造主”的科学家的厌恶和遗弃。故事中痛失爱子的科学家天马博士创造了机器人阿童木,并将他的外表塑造成自己儿子的模样,赋予了他人类的感情,但天马博士最终意识到阿童木无法代替自己死去的儿子,之后便抛弃了他,把他卖给了马戏团。幸运的是,阿童木被另一位善良的科学家茶水博士买回家,在他的关怀和引导下,心灵获得成长的阿童木逐渐成为“心地善良”“心怀正义”的“科学之子”。

    阿童木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当时日本“拥核派”对“核”这种巨大力量的理解—强大力量自身并没有对错。“核”会伤害人类还是会帮助人类,关键在于人是否能够在运用它们的时候尊重生命、尊重心灵。手冢治虫将故事的舞台设置在21世纪初的未来世界,也显示了其并非对当时日本国内反核的情绪以及核能的危险毫不关注,他一直持有和平利用核能,使之服务于人类的创作意图。这些创作意图代表着“拥核派”对原本作为人类自相残杀武器的核弹在未来能够改头换面,成为可控的、为人类服务的能源之期许。

    与带来破坏、死亡与恐惧的核爆相反,《铁臂阿童木》展现了核能作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服务人类、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展现出的另一个面相。此后日本制造业的大发展加剧了其对核能的依赖,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促使“科学万能”思想进一步抬头,在类似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日本民众对核的态度开始逐渐往“拥核”方向偏转,这也直接影响了20世纪后期日本动漫作品的故事与角色塑造—无论是系列初期带有明显“反核”思维的《哥斯拉》《机动战士高达》(『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还是一开始就是以“拥核”为基调的《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ドラえもん』),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朝着一个“更加拥核”的方向演进。

    二、走向“拥核”的日本动画

    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在日本经济史上被称为高度经济成长期[1]。这一时期,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发展造成的能源缺口,以及“科学万能”思潮的跃进,促使日本核电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时间和生活逐渐抚平人们对核的恐怖记忆,和平利用核能的顺利推进则左右了人们对核的认知。核能作为尖端科学技术的代表,逐渐为日本民众所接受,对核能的憧憬和想象盖过了对核的反感和恐惧。

    受崇尚科技思潮以及核能推进政策的影响,核技术作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科技顶点”不但催生了更多与科幻相关的动漫作品,其相关形象也越发朝着更加正面的方向推移。

    “哥斯拉”系列就体现了这种转向。第一期“哥斯拉”系列电影共有15部,横跨2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哥斯拉”的设定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在1964年上映的系列第5部《三大怪兽:地球最大的决战》(『三大怪獣 地球最大の決戦』)中,哥斯拉改变了前4部作品中作为人类的威胁而出现的形象,成为人类的盟友。从这一部作品开始,原来的氢弹怪兽哥斯拉逐渐失去了恐怖化身的形象,“哥斯拉”系列注重怪兽打斗的娱乐性逐渐增强。而第12部作品《地球攻击命令:哥斯拉对盖刚》(『地球攻撃命令 ゴジラ対ガイガン』,1972)中,哥斯拉完全逆转了之前的反派形象,成为地球的守护者。这部作品的宣传海报标语则是“把外星的坏怪兽干掉!哥斯拉加油守护地球!”(宇宙のわるもの怪獣をやっつけろ!ゴジラがんばれ地球をまもれ!)哥斯拉也从对人类造成毁灭的、恐怖的氢弹怪物,逐渐演变为从怪物的威胁中守护人类的正义化身。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核的描写方面,早期登场的怪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核”的影响,比如系列第2部《哥斯拉的反击》(『ゴジラの逆襲』)中同样身为氢弹怪兽的安吉拉斯等。但是,系列作品中有关“核”的内容越来越少。1954至1964年间上映的5部系列作品全部都带有与“核”相关的内容,但1965至1975这10年间,10部作品中只有《哥斯拉、伊比拉、摩斯拉南海大决斗》(『ゴジラ · エビラ · モスラ 南海の大決闘』,1966)和《哥斯拉对美加洛》(『ゴジラ対メガロ』,1973)中有对“核”的零星提及[1]

    情况相似的还有另一部知名的战争题材动画《机动战士高达》(1979)。在系列的首部作品中,“恐核”“反核”倾向是较为明显的。故事虚构了一场发生在未来的“世界大战”,双方在战争中动用了大量的核武器,仅仅在一周内,全球就有40%的人口因被卷入战争而死亡,环境也遭到了巨大破坏。在故事中,虽然后来双方为了避免让“世界大战”发展为“人类灭绝之战”而签订了禁止使用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条约,但这种“有限的禁止”并未制止“核受害者”的出现—作品中双方使用的主要兵器是使用了核聚变技术作为动力源的机器人,主人公在向敌方射击时不慎引爆了对方兵器上的核动力引擎,他的父亲也被卷入由他自己引起的这场核爆炸,因此而残疾。而到了作品的续作《机动战士高达—夏亚的反击》(『機動戦士ガンダム逆襲のシャア』,1988)中,核导弹虽然又再次登上故事舞台,但这次它打击的目标却不是人类,而是正在撞向地球、可能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小行星。

    随着日本民众的思想向着“拥核”方向转变,除了这些原本以“反核”为主要基调的日本动画在故事编写与角色塑造上变得对“核”更加宽容之外,那些本来就以“拥核”作为主要基调的作品也更加放开手脚地想象核能与科技在造福人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例如前文提到的《铁臂阿童木》,在动画初版(1963)的设定中,只是简单地提到阿童木使用的动力来自“核引擎”(原子力モーター);但到了1980年,第二版动画对他的动力源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以重氢为燃料的核聚变引擎(重水素燃料による核融合エネルギー)。受手冢治虫影响颇深的漫画家藤子 · F · 不二雄创作了《哆啦A梦》,作品中的猫型机器人哆啦A梦体内的动力源是“可以把一切吃下去的东西转换成原子能量”的原子炉。

    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动漫作品对“核”所持有的态度,无论最初是恐惧还是崇拜,总体上是逐渐趋于更加期待、更加宽容的立场,这种状况却在21世纪初迎来了反转。

    三、“核”认识的反转

    与日本动漫的去核化倾向

    21世纪,在日本动漫作品尤其是与科幻相关的作品中,与“核”相关的元素不但不再像先前那样—作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还被有意地从作品中“驱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核能以外的新能源不断被开发利用,“核”身上曾经被赋予的那种称为“尖端科技”的符号意义已经逐渐开始消退;另一方面,随着核电站在日本的广泛应用,一系列核事故的发生使日本民众开始重新反思以往对核的认识。

    如果说1979年美国三里岛、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这些发生在“外国”的核事故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人敲响了警钟,那么真正让他们对核能安全神话感到幻灭的无疑是1999年的日本东海村核临界事故[1]与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发生在日本本土的核事故直接改变了日本民众对核能的看法,至此他们不再将核电与原子弹、氢弹看作同一事物“善恶”的两面,指向对力量恐惧的核爆与指向對力量期待的核能,此刻再次被统一到了一个负面印象上,反核的声音也因此前所未有地高涨。受此影响,动漫作品再次转向将“核”认知为一种“负面形象”,呈现出明显的反核、去核倾向。

    2016年庵野秀明执导的《新 · 哥斯拉》(『シン · ゴジラ』)一改之前将“核怪兽哥斯拉”塑造为地球守护者的倾向,再次将它视为带来高浓度放射能污染的毁灭象征;2017至2018年间上映的由虚渊玄担任编剧的动画电影《哥斯拉三部曲》(『GODZILLA 怪獣惑星』『GODZILLA決戦機動増殖都市』『GODZILLA星を喰う者』)也将哥斯拉定义为智慧生命文明过度发展招致的灾害。

    同样的,《机动战士高达》的衍生作品《机动战士高达SEED》(『機動戦士ガンダムSEED』)于2000年立项,2002年在日本播出。这部恰巧踩在特殊时间节点上的作品中,依然出现了人类在化石能源枯竭后因核电失效导致大面积饥荒、核战争造成大量伤亡,以及主角获得了核动力武器展开“救世”等与“核”密切相关的故事情节,可以看作是20世纪末“拥核”思潮走向“反核”的拐点。在这之后的“高达”系列作品逐渐走向了“去核化”的道路。2007年开始播出的《机动战士高达00》(『機動戦士ガンダム00』)中,高达机体改用了比核能更为安全的幻想动力装置“GN太阳炉”;2011年播放的《机动战士高达AGE》(『機動戦士ガンダムAGE』)将武器的动力源设定为“等离子反应堆”;2015年播放的《机动战士高达 铁血的孤儿》(『機動戦士ガンダム鉄血のオルフェンズ』)则将动力设计为“相变重力引擎”。

    除了那些原本就带有“反核”倾向的作品系列逐渐“回归初心”外,那些曾经持有“拥核”态度的作品也开始逐渐回避甚至抛弃作品中与“核”有关的元素。

    2003年版日本富士电视台的《阿童木》动画不再强调阿童木的动力源;2009年,中美日三国联合投资制作的动画电影《阿童木》取消了原作中阿童木采用核动力炉的设定,转而用虚构的“提取自宇宙的星球碎片,比核能更加强大并且非常纯净环保”的能源“蓝核”代替。作品虽然通过描写在提取“蓝核”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极不稳定的副产物“红核”这种方式来保持系列探讨“科技的两面性”的一贯风格,但其中还是能明显看到制作方想要和当下日本人心目中带有极大负面印象的“核”进行某种程度的切割,所以让装载了代表“蓝核”这种“清洁动力源”的阿童木成为正义的守护者;而让敌方代表邪恶的机器士兵装载了带有“污染性”的红核。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2011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在2012年出版的哆啦A梦漫画《从未来之国一路走来》(『未来の国からはるばると編(My First BIG)』)所载的《哆啦A梦大百科》(『ドラえもん大事典』)中,也删去了“原子炉”字样,对其动力炉的描述仅剩“可以把一切吃下去的东西转换成能量”[1]

    余论

    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以阿童木为代表的核形象重新进入日本民众视野,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大众媒体也趁势开始搜集、整理资料,去发掘这些动漫创作者在日本核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抱持的态度以及发挥的作用。

    比如,已经停刊的日本漫画信息杂志《漫画盒》(『コミックボックス』)在20世纪80年代以“反核”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的文章与访谈,其中1988年的专栏《漫画 · 危险的话题》(『まんが · 危険な話』)刊载了包括手冢治虫对核电站建设的评论,以及对松本零士(关于给日本关西发电站做广告一事)的采访和质疑[2]。另外,人们发现手冢治虫在接受《漫画盒》采访时,当被问到他是否在1977年创作了名为《阿童木去丛林》(『アトムジャングルへ行く』)的小册子来帮助政府宣传核电时,手冢治虫给出了“我不记得我画过、也不记得我给出过(版权的)授权”(描いた覚えがなく許可した覚えもない)这样暧昧的回答[3]。遗憾的是,由于其中多数涉事漫画家已经去世,现有纸质版资料虽在日本国立图书馆有保存,但因为疫情等原因,想要对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查证变得更加困难。

    本文主要论证了受到社会历史影响的日本民众之“核认识”对动漫形象塑造的影响,但反之,如果想要研究、确证这些动漫形象是否逆向影响了民众对核的认识,则需要等待那些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史料的进一步发掘和整理,这也是今后值得继续研究讨论的问题。

    [1] 广岛市健康福祉局原爆被害对策部调查科推定,到1945年末,广岛因原子弹爆炸死亡人数约14万人。另据长崎市原爆资料保存委员会调查,认为长崎市死亡人数为73884人。

    [2] 日本战败后,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了日本,设立自称为“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的机构,对日本进行间接统治。

    [3] [日]川村凑:《日本核殇七十年》,刘高力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30—33页。

    [4] [日]川口悠子「『記憶』し,『恐れ』,『楽しむ』-フィクションのなかの核」、『知能と情報 :
    日本知能情報ファジィ学会誌 』2018年11月号。

    [1] 李军:《文化视角下日本作家的“原爆”认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 [日]松井一秋『ガラパゴスと怪獣と鉄腕アトム福島原発事故から3年』、『日本原子力学会誌』2014年56卷3号。

    [3] “二战”结束后,日本有关核能的研究一度被全面禁止。1953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演讲《原子能为和平服务》(Atom for Peace)成为日本再次开始发展核能的契机。参见[日]田中慎吾『日米原子力研究協定の成立:日本側交渉過程の分析』、『国際公共政策研究』2009年3月号。

    [4] 图表引自日本中部电力官方网站,可以看出日本在2000年后核能发电占比开始下降,2010年后出现了断崖式下滑。https://www.chuden.co.jp/energy/nuclear/nuc_qa/qa01.html,2022年4月10日。

    [1] 1954年3月1日,美国于太平洋比基尼环礁上进行氢弹试爆,产生的大量放射性降尘辐射污染了包括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号在内的附近船只。该船的船员久保山爱吉在被辐射半年后死亡,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死于氢弹爆炸的受害者。

    [2] 以“第五福龙丸事件”为契机展开的日本全国性署名运动,日语为“原水爆禁止運動”。

    [3] [日]川村凑:《日本核殇七十年》,刘高力译,第38页。

    [1] 手塚治虫『アトム大使』、『少年』1951年4月号。

    [2] 出自《铁臂阿童木》中虚构的“机器人法”,https://jiten.com/dicmi/docs/k19/19459s.htm,2022年4月10日。

    [1] 对于高度经济成长期的具体年份划分,不同学者看法不同。参见[日]金子贞吉『戦後日本経済の時期区分』、『中央大学経済研究所年報』2018年10月号。

    [1] [日]川村凑:《日本核殇七十年》,刘高力译,第20—21页。

    [1] 1999年9月30日,日本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设施发生临界事故,导致2名员工身亡,1人重伤,数百人受到核辐射,是日本国内首次导致人员死亡的核事故。

    [1] 「ドラえもんから『原子ろ』が消えていた 東日本大震災に配慮、『やりすぎでは』の声」、『J-CASTニュース』、https://www.j-cast.com/2012/11/13153762.html?p=all,2022年4月16日。

    [2]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2%B3%E3%83%9F%E3%83%83%E3%82%AF%E3%83%9C%E3%83%83%E3%82%AF%E3%82%B9,2022年4月16日。

    [3] 「『鉄腕アトム』を巡る原発推進派と原発反対派の対立」、http://niniginoniginigi.blog80.fc2.com/blog-entry-1100.html?sp,2022年4月16日。

    責任编辑:赵东川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相关热词搜索:塑造 形象 改变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