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时间:2023-01-03 11:35:1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涉组涉干重大舆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4篇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篇1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肆意炒作司法个案,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五)紧迫性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如此恶劣的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有效整合信息等,形成一套应对策略,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二、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敏感性不高,反应速度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绝、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体,试图垄断新闻源和话语权,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置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起社会的全面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人员、设备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公安部门在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专业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基层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应对效果。很多单位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

    三、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公安机关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公众敏感性的增强,更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努力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实践证明,行动要前进,认识必然先行。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法者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

    (二) 完善机制建设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涉警舆论有效实现引导和管控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涉警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公安机关应着重把握“发现早、预防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做到防范有效、有据且有力。二是完善涉警舆情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发生的负面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强化核查工作机制,做到快速核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针对歪曲事实、蓄意诋毁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舆情,要旗帜鲜明地通过以公安新闻发布为主的各种工作措施予以驳斥,理直气壮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权益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通过快速核查和反应,发现存在的涉警舆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涉警舆情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涉警负面报道新闻处置、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完善涉警舆情经验总结与对策分析机制。针对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查找原因并分析对策,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处置好涉警舆情,公安机关必须加强网络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新军”。选拔具有网上工作意识、较强组织性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应急处置突击队”,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员队伍中进行“写手”和“辩手”培养。三是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实战演练。对网络评论员进行“网上虚拟身份经营” “危机舆情处置原则和技巧”“舆论引导基本方法和案例介绍”等多方面系列培训,使网络评论员尽快掌握网上工作基本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四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在本地论坛上物色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原创写手,将其发展为公安舆情信息关系人员,成为公安网上舆情导控的补充力量。同时主动保持与各大网站、论坛的管理员经常联络,使其在网上舆情导控工作能够为我所用。

    (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通报警方的举措,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
    同时,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妥善处置涉警舆情事件。

    (五)加强科技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一是研发舆情分析系统软件。构建一个面向公安工作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方法,能够从词语级、语义级、篇章级、海量级四个层次对文本的态度倾向进行研判分析,及时捕捉纷繁多变的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二是要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效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和监控,切实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处置能力。

    结语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新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警务公开,加强涉警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

    (作者系黄骅边防检查站站长)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篇2

    涉警舆情信息服务研究

    作者:陈成鑫;董希琳

    作者机构:武警学院科研部,河北廊坊065000;武警学院科研部,河北廊坊065000

    来源:武警学院学报

    ISSN:1008-2077

    年:2012

    卷:028

    期:001

    页码:11-14

    页数:4

    中图分类:D631.4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涉警舆情;信息服务;实践

    摘要: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网络化、虚拟化社会环境,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并存。虚拟环境对现实环境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涉警网络舆情往往出现小矛盾引发大冲突,小事故引发大事件。做好网络舆情工作,通过涉警舆情的收集、分析和舆情分析产品的生产等方面构建涉警舆情信息服务策略,对于进一步提升公安保卫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篇3

    浅谈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引导

    书剑飘逸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使命,工作的开展、案件的查办和诉讼、检察人员的执法行为、执法作风和执法纪律及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等方面,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成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重点。因此,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和管控,积极应对和引导,对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

    一是网络舆论情绪化。对于涉检热点问题和现象,众多网友在网上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二是网络谣言与虚假报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有的直接发源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化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三是西方意识形态入侵及渗透。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台独”、“藏独”、“疆独”分子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四是检察机关妥善应对措施不力。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方式,涉检网络舆情同其它网络舆论一样,同样存在法律缺失、预警处置机制真空、正面引导不力、信息失控失真、预防和应对无措等问题。从近年来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看,80%与政法有关,而政法舆情几乎全部涉及或波及检察机关,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检察工作和检察队伍中的个别问题大肆炒作,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社会影响性和事件聚集性。社会影响性。一是网民对涉检案件、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在我国,检察机关担负着履行侦查职能和控诉职能和法律监督职责,这是由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地位具有特殊性。另外,检察机关侦查案件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尤其是贪污贿赂型犯罪,在当前反腐网民关心度高涨的背景下,这些涉检案件比一般的案件更加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聚集性事件。二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从工作实践上看,一般的网络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视线或者注意力有可能转移或者减弱,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事件聚集性。一是内容失真性和偏差性引起的聚集性事件。涉检网络舆情内容的失真性,是指任何事关检察工作的一个细小的案件或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和放大,其传播的结果均可能与业已存在的事实有较大的出入。涉检网络舆情内容的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偏离事实的言论,个别另有企图的人加以放大传播,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不经辨别而盲目的跟随,以至形成聚集性事件。二是现实与虚拟同步滋生的聚集性事件。一些事件先是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同时一些人把相关情况散布到互联网上引起更多人关注,随后形成了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即现实社会与网上为主要话题的群体性讨论。

    (二)形成的畅通性和暴发性。畅通性。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无限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畅通性,通过各种平台和载体,网民可以自由、迅捷地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事件经过网民直接发布信息,很快传播开来,网上舆论如潮。暴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普通事件的存在加上网友的“自由”猜测和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三)途径上的拓展性和渗透性。拓展性。在信息多元化时代,网络舆情表达快捷、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民人数快速增加,很多无法在官方渠道得到满足的网民,纷纷转到网络、博客来寻找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主张。渗透性。网络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已融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频频发生的强拆和暴力对抗事件、“被精神病”、官员落马引发反腐网络舆情风暴、公共安全牵动正义网络舆情神经等,无不打上人们的维权、民主、法制等烙印。

    (四)后果上的推动性和深远性。推动性。网络把现实中分散的人们及信息积聚起来,一旦形成共鸣,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甚至影响官方决策和司法审判,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深远性。网络舆情可以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改变人们对政府、对司法机关的看法和评价,在意识深层打上烙印。一些舆情与政府有关的“坏消息”多了,经过网络发酵,就会量变到质变,使网民对政府、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就会降低

    (五)过程中的暴力性和难控性。暴力性。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容易助长民意表达中的非理性力量,易出现一种有违于民主精神的暴力倾向。如贵州瓮安事件,一个中学生的溺水身亡,被网民炒作后,很快酿成了两三万群众参与其中的群体性事件,国内外网上舆论纷纷,给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造成非常坏的影响,教训是非常深刻的。难控性。在网络时代,除各类大网站外,“网络写手”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具有的匿名性、隐蔽性进行无限制、无控制的“自由”传播,甚至发酵、放大、变形,给我们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带来困难和挑战。稍不留意,一个网络新闻就会在数小时内被多家网站传播转载,在网络媒体上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涉检网络舆情,要想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控制是无法实现的。

    (六)影响的正面性和负面性。正面性。一是利于促进涉检事件真相的揭示,以满足网民的信息知情权;
    二是传导民意和聚集舆论,为检察机关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通过涉检网络舆论,可以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和队伍建设的监督;
    四是通过网络舆论可以制约不良现象对检察工作和队伍的消极影响。负面性。一是网民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不满,已经延伸到对检察机关的不满,他们在网络上意见偏激、且容易从众,任意发表自己的非理性言辞,恶意谩骂和攻击检察机关,质疑检察机关的办案公正性,这对检察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二是网络传播所具备的交互功能,让人们在BBS论坛、博客等虚拟空间里交流对一个案件的看法,一些偏激者一旦发现涉检的负面网络舆情,就会产生从众效应,跟着一边倒,对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办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三是网络中非理性、情绪化的涉检舆论,易给检察工作造成被动,舆情焦点一经被放大,易形成网络舆论暴力;
    四是在涉检网络舆情中,言论者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弱化,加剧了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

    (七)评价的否定性和批判性。涉检网络舆情评价的否定性和批判性,是指已经传播或正在传播的舆情是对与检察工作中有关的人或事进行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和批判,其目的在于加强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社会形象的监督。

    三、涉检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一)从网民个体上看。民众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网络舆情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内心深处,当涉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受到感染的网民往往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二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网民对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随着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者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对一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

    (二)从检察机关自身上看。一是对大众媒介心存顾虑,缺乏应对媒体的经验。在近年的检察工作中,对传媒的报道心存顾忌而刻意回避,当人们对涉检的一些问题最需要了解事实真相,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合理解释和听不到任何来自正规渠道的消息时,网络舆论在这儿便会数倍放大并慢慢获取人们的信任,进而使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之中。二是执法办案中的失误与瑕疵,未能及时妥善解决。在执法办案中造成一些失误和瑕疵,又未能及时或公正处理,被个别人乘虚而入,在网上快速传播和炒作,使事态陷入混乱,激起公众不满,进而导致负面的质疑、批评和过激言论大量产生,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三是队伍建设中负面性的人或事。个别检察干警特权思想严重,作风霸道,说大话、空话,滥用、滥施检察权,给检察队伍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在对待这些事情上,检察机关长期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队伍形象的负面影响。四是对检察工作监督缺位。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结果出现与人们的期望值出现差距时,由于监督的缺位,社会上就会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而当这些怀疑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时,就会引起网民的共鸣,引发网络舆情。五是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特点、规律以及网络对舆论导向的影响认识不足。检察机关对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缺乏应有的认识,对网络舆情缺乏必要的重视,没有从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发,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六是以我为主、抢占先机的意识不强。检察机关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消极防御应对较多,积极抢占先机引导偏少。有的检察机关对媒体负面报道的突发性、危害性认识不足,存有麻痹、侥幸、推诿、无所谓等思想;
    执行检察新闻宣传纪律不够严格,不能及时掌握负面报道的相关信息,不能主动与媒体开展良好合作,丧失了处置的最佳时机;
    对负面报道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不善于与媒体和记者打交道,导致引导不够及时、控制不够有力,有的甚至因处置失当导致炒作升级,事态扩大。七是社会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检察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检察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三)从现代网络舆情上看。一是传统的陈旧思维模式已不适应网络舆情的需要。一些事件往往都是最先发布于网上,才出现于传统媒体上,传统的封锁消息、回避矛盾、避重就轻的思维模式,慢三步的工作效率,层层请示、逐级汇报的工作方式,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已显得非常落伍。二是公民民主与法治意识的增强,使网络法治舆情比重加大。如今公民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远非30年前可比,他们通过各种传媒渠道,特别是互联网,知道了好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利,也知道了好多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三是政法机关对网络政法舆情处理不当。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通道,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致使许多网络舆情愈演愈烈,也是形成网络信息危机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措施及对策

    (一)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是确立责任追究机制,将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检察机关应明确舆情应对和引导的每一个阶段的责任人及相关责任,将舆情处置工作纳入年度岗位绩效考核,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二是健立预警处置机制。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敏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涉检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主动作好正面舆论引导,做到检察舆论引导不缺位,切实掌握网络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三是健立与媒体的沟通机制。各级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应当积极与其他机关部门协调,站稳方向,正视网络舆情的功能对检察工作的影响,努力协调网络舆情与检察工作和其他机关部门的关系,更好地树立检察机关的正面形象。四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发现涉及检察院尤其是关系到本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出现后,应及时报告单位领导供其参阅,由单位领导进行正确甄别筛选,保证舆情的客观性,决定是否需通报其他司法部门或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五是建立网络信息发布机制。建立顺畅规范的新闻渠道沟通机制,检察机关就保证了正确信息的流通性,在最短时间内使猜疑和虚构的事实不至于大面积散播,形成虚假的舆论导向。六是建立检察机关网上舆情研判机制。建立起检察机关内部的网上舆情分析与研判机构,由网络专业人员组成一支对网上舆论导向实时评判的队伍,根据政治形势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判断网上舆情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及队伍建设的评价和反应。七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总结机制。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

    (二)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提高正面引导能力

    舆论是把双刃剑,引导是关键。检察机关必须冷静应对,认识网络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正视网络舆论的负功能对检察工作的消极影响,提高自身正确引导能力,正确把握网络舆论的主要方向。

    一是强化接受监督意识,理性应对网络舆情。检察机关要理性对待网上的舆论,不能采用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舆论的产生,说明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关注与爱护,检察机关网评员在发现涉检负面网络舆情后,及时进行发贴或跟贴,澄清事实真相,掌握主动权、话语权,进行正面引导疏通。二是强化检察责任意识,及时介入网络舆情。检察机关应负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随时思考为什么网上会有涉检舆情,从自身抓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并及时主动作好正面舆论引导,做到检察舆论引导不缺位。对网络舆情要敢于担当,快速反应,及时介入,有效减少舆情的负面影响。三是强化“检务公开”意识,实行阳光“检务”。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四是要有抢占舆情阵地意识,掌握主动权。要重视门户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真诚回应网民反应的各种问题,化解矛盾、缓和对立情绪,以实际行动让网民对政府和政法机关建立起信任感。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征求网民意见,调整政策法规,让公众在第一时间、正面了解涉检事件客观、真实的信息和检察机关的姿态作为,从而使检察机关牢牢掌握涉检事件正面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赢得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广泛认同,提升维护公平正义能力和执法水平。

    (三)落实机构,加强检察宣传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由分管检察长亲自抓、宣传部门具体抓、其他部门配合抓,才能把检察宣传工作变成“硬任务”。二是加强检察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建立通讯员队伍。检察机关无论是业务工作的开展,还是综合工作的开展,都要有检察机关展示自我舞台的“窗口”意识,人们通过这扇“窗口”才能了解检察机关是怎样为民办事,怎样公正办案。建立网评员队伍。网评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
    与本地宣传部门、网络监管部门和主流网络媒体的进行沟通交流,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要认真研究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完善新闻发布的内容、形式,结合实际定时定点地发布检察工作情况,及时、有序、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争取正面引导舆论的积极效果。四是加强检察宣传员网上舆情答疑制度建设。围绕检察工作和检察实务的网络答疑除了客观及时性,还应注意答疑的技巧及如何回避工作秘密的泄露。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检察信息网,也可以在权威论坛开辟检察论坛,围绕社会质疑一一答复,防止官员式模棱两可的答复,注重以平和的态度及客观的精神释放网络舆论的疑惑。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篇4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我校重大突发舆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科室采写的信息,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支部进行文字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
    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处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师生担任网络舆情监
    控信息员,对涉及上海电力学院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主管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汇报。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加大在学校微信群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党办、校办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
    支持。
    6.学校档案馆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长安学校党支部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公司内部突发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公司良好舆论的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的监测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集团党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部门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综合部的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由综合部、党群法务部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
    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
    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
    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集团,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舆情监测及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五、责任追究
    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一岗双责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奖励及责任追究机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及部门,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四川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关于印发〈达州市涉及劳动保障方面群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我校根据实际,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与原则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实现并加以强化。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今,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1、网络舆情领导机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在教科局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朱红担任,副组长由副校长吴应述担任,成员由办公室、政教团队负责人员担任。

    2、网络舆情应急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3、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队办,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1、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根据需要,经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向上级部门主要领导请示,应急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2、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应急领导小组领导,由信息股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3、一般网络舆情经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4、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股室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检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
    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及时上报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办公室或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学校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五、后期处置
    1、善后工作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急小组办公室和相关股室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2、总结评估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急领导小组联合相关股室,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
    果的相关股室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相关热词搜索:舆情 涉组涉干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舆情监测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