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2022年)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2022年)

    时间:2023-01-07 19:45:30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2022年)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5篇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篇1

    苏共亡党二十年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0年前,南方周末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经济学家、党建专家黄苇町的长文《苏共亡党十年祭》,黄先生提出:“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反共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章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今天,南方周末刊载作者由不久前在国家行政学院所做同名报告整理而成的新作,对苏共败亡教训作出了更深思考: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缺失,是苏共垮台的总病根。科学、深刻地反思,历史悲剧才能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

    当类似“大清洗”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社会主义国家重演,就不能再看成偶然现象。

    为什么在一个人才济济,并且是为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无产阶级政党内,一个人可以剥夺那么多人革命的权利?为什么有时共产党整起自己人来,比整敌人还狠,而且一意往死里整?

    赫鲁晓夫在最后申辩中眼泪汪汪地说:“同志们,你们说了我这么多问题,可开会讨论时,你们谁也没有反对、谁也没有给我指出过来呀!”但在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谁又会斗胆和第一书记争长短是非呢。

    戈尔巴乔夫最喜欢讲“民主”,但当“民主”指向他时,却受不了。

    赫鲁晓夫会见西方领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们将埋葬你们”。勃列日涅夫曾私下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

    苏共多次面临改革机遇都失之交臂,除思想僵化保守外,更重要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

    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这样两个时间如此贴近、意义全然相反的纪念日。庆祝建党90周年后,紧接着就是苏共亡党20周年。这一荣一辱,一兴一亡,必然成为人们长久不衰的话题。

    20年来,对苏共失败原因的探究从未停止,最庞大的研究群体在中国。因为,早年中共就是照苏共模式建立的。1949年后建设社会主义也只能从学苏联开始。“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号。

    虽然从毛泽东起,中共一直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突破,但从意识形态到执政方式,两党的相似处仍多于不同处。研究苏共的失败,也是寻找中共肌体上可能潜伏的“病灶”,因此,也与其他历史问题的研究不同,参与者中不仅有专家学者,还有大量其他职业的党内外人士。这是可贵的忧患意识。

    当前最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是苏联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戈尔巴乔夫把一切归罪于“斯大林模式”,脱离、背叛马克思主义,导致苏共的最后垮台。

    这些同志的出发点是,西方一些政治人物和学者,否定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攻击的其实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例如布热津斯基称大清洗受害者达“5000万冤魂”,苏联当时人口不足2亿,明显经不起推敲。他们力图通过苏共和苏联覆亡,证明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错误”,如果不明就里,随之起舞,很容易落入陷阱。

    我认为,上面这种政治警觉也可贵,但如果因为西方在斯大林问题上别有用心,就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划等号;
    因为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公开性”,搞乱了人们思想,便认为“反其道而行之”就能长治久安,同样可能误入歧途。况且,把一个执政七十多年、拥有近两千万党员大党的崩溃, 归罪于“两个叛徒”,也有些简单化。

    恩格斯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教训时,曾说过一段极精辟的话:“当你问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时,你却到处听到一种现成的回答:因为这个先生或那个公民‘出卖了’人民。从具体情况来看,这种回答也许正确,也许错误,但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甚至不能说明,‘人民’怎么会让别人出卖自己。” 显然,“这些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本钱,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问题出在少数领导人身上,深层原因,还是要从体制机制中去寻找。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最大的悲剧,苏联党和人民,已付出惨痛代价。如果不能从中汲取足够深刻的教训,历史悲剧就无法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甚至会重蹈覆辙。改革开放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摆脱斯大林模式或苏式社会主义影响。经历了90年历史风雨的中共,也应能摆脱短期的利害权衡和感情因素影响,对苏共兴亡进行冷静、科学的反思。

    苏共亡党祸根何时种下

    如何评价斯大林,是国际共运最大的认识分歧之一。这不奇怪,在人类历史上,做出如此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也犯了如此严重错误的领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我认为,斯大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前曾8次被捕,7次遭流放,6次在流放中逃脱。残酷的斗争炼就了他坚强的性格。他的名字,曾象征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是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及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和稳固,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创立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并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但遗憾的是,斯大林没有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来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纠正其问题和缺陷,而是将其凝固化、神圣化,视为各国共产党人必须遵循的“普遍经验”。他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上世纪30年代,为巩固自身权力和维护其发展模式进行的“大清洗”,种下苏共亡党的祸根。最有力的证明,就是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面对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人们照理应把票投给他的对立面俄共候选人,但叶利钦的竞选班子, 让电视台滚动播放“大清洗”的镜头和纪录片。选举结果表明,人们更害怕回到苏联的旧体制中去。因为几乎每个苏联家庭或其亲属,都有“大清洗”的受害者,几十年后仍积怨不消。以此攻击俄共,最能激发群众情绪。

    传统解释是:苏联作为世界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要高度警惕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是客观原因;
    斯大林高估阶级斗争严重性,把党内认识分歧当作对抗性矛盾,是主观失误。因此我们一直称之为“肃反扩大化”。可随着前苏联档案解密,这一立论被动摇。

    第一,“大清洗”不是发生在革命初期阶级斗争尖锐、危及苏维埃政权生存时,而是在苏共执政20年、最后的“富农暴乱”都平息很久以后。被清洗者不是破坏分子或被推翻阶级的成员,而是各行业的党员干部和优秀分子。

    第二,清洗对象与党内斗争对象高度吻合,所有曾反对过斯大林的领导人和党员干部,即使后来承认“错误”也无一幸免。基洛夫被刺后,斯大林直接指示从“季诺维也夫分子”、“托洛茨基分子”和其他反对派成员中“寻找幕后凶手”。特别是1934年党的“十七大”选举中央委员时,因为只有3名代表投了基洛夫反对票,却有262名代表投了斯大林的反对票——尽管卡冈诺维奇销毁选票,宣布斯大林也只有3张反对票,但这仍成为大清洗的导火索。由于是无记名投票,哪些代表投了反对票,谁也不清楚,绝大多数人都成为被怀疑和打击对象。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委中,有98名被处决;
    l966名十七大代表中,有1108人在“大清洗”中“消失”。

    第三,斯大林曾密电各地内务人民委员会,“对那些显然是人民敌人而又不肯缴械投降的人”,可以通过严刑逼供获取承认是“暗害分子”、“外国间谍”的供词。并要求快审快判,判处极刑后不准上诉、立即处决。

    显然,这不是“肃反扩大化”,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肉体消灭党内反对者和潜在对手。斯大林在1937年提出“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的阶级斗争理论,不是偶然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用对敌斗争手段对付自己同志合法化。“大清洗”要解决的,不是阶级斗争中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党内斗争中谁战胜谁的问题,并且是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参加过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领导人大都被消灭。1.5万名红军指挥员在战前被枪决。包括5名元帅中的3人,16名军团长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没有受过这样的损失,就是投降的德国和日本的损失也比这小得多。这直接导致苏芬战争失利,并刺激了希特勒的冒险野心。

    斯大林本人最后也成了这一斗争理论的受害者。在他把很多不是敌人的人打成敌人时,就在自己头脑中制造出更多敌人。1929年以后,斯大林深居简出, 再没下过基层。晚年生活圈子更小,“医生谋杀案”发生后,他疑心更重,甚至不看病,不吃药。独断专行的结果,是把自己和党、党内同志,甚至身边人都隔离开了。1953年3月1日下午6时半,斯大林因脑溢血摔倒,只有警卫陪护,医生到达时竟是第二天上午8时半以后,中间超过14个小时无人救治。有人怀疑,这是已感到斯大林不信任危险的贝利亚的故意拖延。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病危时竟得不到一个普通人能得到的医疗救助,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但如果像赫鲁晓夫那样,把一切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就错了。类似现象已跨越苏联国界甚至斯大林能影响的范围,也没有因斯大林逝世而终结。

    l948年以后,东欧各国以清除“铁托分子”为名,处决和监禁了数以十万计的共产党党员干部,有的党减员达40%。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为什么首先在东欧掀起轩然大波?因为有的东欧领导人除听命苏联指挥棒外,还借机铲除威胁其领导地位的人。对秘密报告反应最强烈的匈牙利的拉科西,就精心策划过多起大冤案。后来东欧首先发生剧变,不能说与大清洗的后遗症无关。

    和斯大林对着干的铁托,在维护国家主权上,是条受尊敬的硬汉,但对不支持他的人也毫不手软。据1987年出版的马尔科维奇的《荒岛真相》一书披露, 包括2名政治局委员、8名中央委员在内的二千六百多名不赞同与苏共闹翻的领导干部被开除出党,关押在亚得利亚海一个荒岛上。而一度被称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也以“反修防修”为名连续开展“党内斗争”。包括原来作为霍查“亲密战友”的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也被迫自杀,罪名是企图“复辟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也同样受到这种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在人的处理上比他们要慎重得多。毛泽东本人多次挨过从苏联回来的“钦差大臣”的整,对王明等人在莫斯科利用“大清洗”清除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也深恶痛绝。因此,从延安整风开始,对清查出的“阶级异己分子”,就实行“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政策。在撤退过程中保卫部门擅自杀了一个王实味,毛泽东还多次批评,他说:“人头不是韭菜,割错就长不出来了。”因此,尽管“文革”结束前“左”的运动不断,但绝大部分挨整者都挺了过来,不像苏联要靠死后平反昭雪。而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10月,便成为万物复苏的盛大节日。

    因此,当类似“大清洗”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社会主义国家重演,就不能再看成偶然现象。有位“文革”期间去世的熟悉国际共运史的老一辈革命家, 曾对我谈到他心中郁结已久却始终没有答案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在一个人才济济,并且是为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无产阶级政党内,一个人可以剥夺那么多人革命的权利?为什么有时共产党整起自己人来,比整敌人还狠,而且一意往死里整?

    这两个问题曾长期萦绕在我心头,虽不能说今天已有成熟答案,但我们已有条件站在比前辈更高的视角,去思考这些历史悲剧的成因。

    首先因为共产党执政后,总体上沿用了革命时期形成的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这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演变为对权力的滥用。其次,则与社会主义革命没有按照马克思所预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都充分发达的国家发生,而是首先发生在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专制传统浓厚的国家有关。历史的阴差阳错,使得执政的共产党,未能在资本主义民主法治已达到的高度,重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反而更多地吸附了前资本主义的东西,包括用“阶级斗争”掩盖权力之争,肉体消灭反对派,表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皇权思想已腐蚀某些执政的共产党人。

    还有,共产党执政后,抱不纯目的的入党者也激增,为扫除升迁道路上的障碍,其利益便和“大清洗”绑在一起。当法制破坏殆尽,被害的不仅有反对派或被牵连的人,表示怀疑、不愿跟着跑的干部也会遭殃。一人遭殃又祸及亲族,受害者自然越来越多。

    因此,“大清洗”的发生,固然有领导者个人的责任,但本质上是权力缺乏制约监督的制度缺陷的产物。

    1980年,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时曾指出:中国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照搬而来的,它在苏联就不成功,更不用说在中国了。这种政治体制的“总病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民主太少”。而“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致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很大不幸”。他还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民主缺失、个人专断,是苏共的致命伤

    在苏共领导者中,最有民主风范的是列宁。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其他领袖还达不到这种水平,列宁经常成为少数派。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看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机已经成熟,主张武装起义,可两次被党中央否决,多数领导人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未完成,现在应监督克伦斯基政府,而不是推翻它,在列宁再三要求下才通过起义决定。

    列宁还主张接受对德国做出重大让步的布列斯特和约,给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以喘息之机。而中央多数人认为签约会丧权辱国、危及人民对党的信任,是列宁做了大量工作才说服其他人。

    列宁不靠地位和权势来压服,也不拉帮结派,总是以理服人来争取多数。在党的领导核心中,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和斯大林等都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问题上同列宁有过分歧、争论,激烈地反对、攻击甚至谩骂过他;
    列宁也毫不客气地回击、怒斥过他们。我们读列宁著作时,经常可以感受到这位个性鲜明、热情如火的革命家话中的火药味。他语锋犀利,又胸怀坦荡,从不记仇。即使后来事实证明列宁是正确的,他对反对过自己的人也不搞“秋后算账”,更不扣阶级斗争或路线斗争帽子。列宁认为,所有这些争论,都没有超出选择正确革命道路和策略的范围,对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党来说,这种争论不仅正常,也完全必要。

    在干部问题上列宁也从不搞个人说了算。他曾谈到,由于不够了解,自己是反对斯维尔德洛夫当中央委员的。但是,在党代会上,“下面的人纠正了我们,并且他们显然是完全正确的”。对这个曾被自己反对而由其他代表推选上来的人,列宁没有任何芥蒂,很快委以重任。1919年3月,斯维尔德洛夫不幸病逝,列宁悲痛万分,说他“就其知识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党的工作的组织者”。

    与列宁同时代的俄国革命家沃罗夫斯基这样评价列宁:他“善于把许许多多人的经验和知识集中起来,就像凹透镜的焦点那样”。而列宁病重期间最“焦虑不安”的问题,就是如何增强党的集体领导,防止权力失控。但列宁的早逝使这一党内民主进程中断。

    斯大林当政后,列宁在特殊时期采取的一些临时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措施,被从当时的具体条件剥离出来,变成所谓“列宁主义的普遍原则”。而列宁关于发展党内民主和从战时状态转变的意见,却被有意忽视了。

    首先,列宁提出的极端集中制或战斗命令制,是严格控制在革命战争条件下的。斯大林提出:“实现根本改造社会的任务,要求在共产党的整个组织机构上实行最严格的集中制。”根本改造社会是长期任务,脱离民主的集中制就成了苏共执政的固有特征。

    其次,列宁认为党内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是“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斯大林则提出,上层所发生的每一个小争执,都会在国内引起对我们不利的影响,进而把党内不同意见都扣上“派别活动”的帽子。

    再者,列宁多次讲选举制、罢免制、代表制、报告制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可斯大林提出没有干部任命制就没有党的领导,后来竟发展到政治局委员也任命。在十九届一中全会上,斯大林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向会议宣读了自己拟就的25人的主席团名单,没有讨论就通过了。

    还有,列宁提出要把党内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适当分开,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都由代表大会选举并对代表大会负责,各级监委重点监督同级党委。

    而斯大林一上台就去掉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中央”两字,主要任务也变成“同党内各种派别和宗派倾向进行坚决地斗争”,把党内分权制衡机构变成集权工具。

    最后,列宁时期,政治局、书记处是在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授权下工作,斯大林则把这种权力授受关系倒过来,最后集全部权力于自身。列宁逝世前建议把27人的中央委员会扩大到50至100人。因为具体操作者是斯大林领导的书记处和组织局,反而给了他把大批拥护自己的人塞进中央委员会、取得对反对派绝对优势的机会。列宁本意是防止个人专断的措施,反而因为党内力量平衡被打破,加速了斯大林的个人专断。

    其实,领导人之间,包括与列宁之间,就某个问题发生争论,甚至激烈争论,都不奇怪。这是每个对事业负责的共产党人的正常举动。而且,领袖的认识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斯大林却把列宁神化为明察秋毫、一贯正确的导师,把自己塑造成始终与列宁站在一起的忠实战友和学生,而谁反对过列宁则成为重大罪名。

    斯大林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的斗争办法惊人相似:先是就事论事;
    接着上纲上线,扣上阶级倾向的帽子;
    继而揭历史疮疤,特别是把对方曾与列宁争论的情况都抖搂出来,说明他们一贯反对列宁;
    然后剥夺职权直至肉体消灭。其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党内思想分歧和矛盾异常复杂,需要具体分析。哪些同阶级斗争有联系?哪些没有联系?即便有阶级立场问题,也要把思想和行为区分开。把党内正常争论夸大为路线斗争,进而归结为阶级斗争,滥用对敌斗争手段搞“以言获罪”,必然使理论探索无法进行,并导致个人崇拜的出现。既然不允许广大党员和干部用自己的头脑独立地思考问题,既然全社会必须服从一个人的思想,那么把这个人和这个人的思想神化就是绝对必要的。

    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赫鲁晓夫也是大权在握,随心所欲,包括对中央书记们也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甚至侮辱。在免除赫鲁晓夫职务的主席团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这样诉说大家的怨气:“书记处做了大量工作,可您却说,我们都是黑狗、笨蛋……我们中有谁没有被您骂过呢?”而赫鲁晓夫在最后申辩中也眼泪汪汪地说:“同志们,你们说了我这么多问题,可开会讨论时,你们谁也没有反对、谁也没有给我指出过来呀!”但在缺乏党内民主的情况下,谁又会斗胆和第一书记争长短是非呢。赫鲁晓夫最终还是扮演了斯大林的“掘墓人”与斯大林模式“守墓人”的双重角色。

    勃烈日涅夫则是在不急不忙中,把老相识、老部下一个个调到中央,安插在重要岗位,形成苏共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帮派“第聂伯罗帮”。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平庸,能节节上升就在于对勃列日涅夫个人忠诚。包括他的私人飞机驾驶员,也被火箭式地提升为民航部长,后又成为中央委员和苏联空军主帅。他还提高了地方“一把手”对干部的决定权,后者也支持勃列日涅夫,双方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尔巴托夫说:“党内官僚特权阶层之所以能够产生和长期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权力的垄断,尤其是对干部分配、任命权力的垄断。历届领导人都看到了干部制度的弊端,但又都把任命制作为自己手中的王牌使用。”

    戈尔巴乔夫同样容不得不同意见。苏共中央全会讨论他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讲话稿时,叶利钦为展示直言作风,挑了一通毛病,提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尤其强调要警惕正在兴起的吹捧总书记的坏风气。戈尔巴乔夫当时反应失态,从没人敢这样当面公开批评他。中央委员们对这个破坏“规矩”的莽撞家伙也群情激愤。最激烈的是有名的民主“改革家”雅科夫列夫,称“叶利钦是从背后给了党一刀”,全会当场解除叶利钦各项职务。后来叶利钦写信要求保留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遭到戈尔巴乔夫拒绝。经受不了刺激的叶利钦用剪刀自杀未遂,次年1月被降职为苏联建委副主席。戈尔巴乔夫最喜欢讲“民主”,但当“民主”指向他时,却受不了。这样做的一个直接恶果,是大家亲眼看到他度量太小,以后再没有人敢说话了。当他一意孤行的“改革”走入绝境,也无法通过党的集体智慧得到拯救。

    斯大林以后所有领导人都搞个人专断,并非偶然,而是苏共领导体制的固有弊病。最讽刺的是:戈尔巴乔夫取消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党的领导地位”、自毁苏共的万里长城时,依托的仍是苏共授予他的一言九鼎的总书记权力!他利用自己的提名权和最终拍板权,轻而易举地排除掉利加乔夫、雷日科夫等持反对意见者,而启用雅列夫科夫一类从没有相信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来支持自己。

    很多俄罗斯学者后来都曾提出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俄国在19世纪能出普希金、屠格涅夫等世界一流人才,十月革命时能出以列宁为代表的一批杰出革命家,后来几十年就很少出人才,只能出勃列日涅夫、契尔年科等平庸之辈?他们认为:问题就出在高度集中的领导制度上。谁当领导,就认为自己最高明,要用的就是能听他话的干部;
    谁提出不同意见或新的思想观点,就会遭清洗或“冷冻”。久而久之,在苏联就形成了一种只能培养唯唯诺诺、平平庸庸干部的制度,有胆有识者很难涌现出来。尤其当有的干部靠善于走上层路线、善于制造虚假“政绩”,而不断得到信任和提拔,不仅会使正派的干部产生受挫感,也使苏共在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乃至一个重要领导职位的尊严,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离心离德。

    随着苏共选用的领导干部越来越缺乏人格魅力,推动工作的手段越来越只剩下权力时,“最大危险”已在孕育中了。当叶利钦蛮横地禁止共产党活动,党的各级领导层和广大党员竟万马齐喑,无人挺身而出救党于危难之中,这不能不说是苏共干部制度的一个重大失败。

    “系千钧于一发”的恶果

    党内外民主缺失、个人专断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导致苏共领导人的一系列决策失误。在一个变化迅速、日新月异却又波诡云谲、危机四伏的世界上,一个大国大党的命运,竟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判断力,这是真正的“系千钧于一发”。

    苏联解体后,人们常谈到:苏联建国的经济基础比中国要好得多,为什么苏共始终没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中共却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历史的新辉煌呢?

    其实90年前中共建党时,列宁已开始改革尝试。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后,怎么搞社会主义?谁都不清楚。只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时,曾提出社会主义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用直接劳动取代商品交换等设想,俄共便想从余粮征集制直接向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过渡。由于付给农民的工业品还不到粮价的1/4,1921年春发生了穿着军装的农民——喀琅施塔得水兵的叛乱。叛乱被镇压下去,但曾是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支柱的水兵起来暴动,使列宁受到极大震动。正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交够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恢复农贸市场,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允许雇工经营,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租赁中小国有企业等,几乎就是60年后我国城乡改革的预演,连细节都相似。

    由于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改革取得很大成功。斯大林便认为,不用再“向资本主义退却”了。尽管列宁曾强调新经济政策至少坚持25年,但列宁死后不到5年,斯大林就予以废除,回到国有化和全盘集体化道路上来,结果农民杀掉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马和牛,直接导致1930年代的大饥荒。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尽管也遭遇种种曲折和非议,但邓小平等几代领导人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特别是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做到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

    赫鲁晓夫执政11年,表面看年年出台新举措,岁岁有新招术,但主观随意性很大,包括贸然把党组织分为工业和农业两个党委,造成严重混乱。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正值勃列日涅夫晚期,他不愿再冒任何变动风险。特别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石油天然气价格暴涨。对储量丰富又是主要出口国的苏联来说,如同“天上掉下林妹妹”,更助长了不思进取心态。反正“不差钱”,缺什么就去国际市场买。最多时国内消费的三分之一粮食要靠进口,农业就不会真正发展了。当时正值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苏共也囿于传统意识形态,不愿“跟着西方跑”。在巨额石油收入下,经济体制、机制问题都被掩盖了,和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开了。

    苏共在领导人个人选拔干部情况下,必然出现很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使看人“走眼”成为苏共领导共同的致命伤。斯大林从没有认为赫鲁晓夫多能干,最欣赏他农民式的憨厚及对自己无保留的热爱,后者曾创造在20分钟发言中歌颂斯大林32次的纪录。但斯大林做梦都不会想到,死后把他拉出列宁墓的就是赫鲁晓夫。

    1964年4月27日,苏共中央隆重庆祝赫鲁晓夫70岁寿辰时,勃列日涅夫宣读了由所有苏共领导人集体签名的贺信,称赫鲁晓夫才度过自己一生的一半岁月,说他起码还能再活70年,也会“活得这么光辉,这么富有成果”。可到10月14日,他就被这些致贺信的人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相隔还不到半年。

    密谋政治反过来又使领导者更把“忠诚”看得高于一切,加剧了干部退化的恶性循环。戈尔巴乔夫能够成为苏共最后一任领导人,就与他任边疆区委书记时,经常盛情款待来此疗养的苏共领导人,特别是获得安德罗波夫赏识有关。因此,苏共出现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这样的领袖,本身就是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斯大林模式”的产物。

    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已是重症病人,但并非病入膏肓,只要对症下药,积极慎重地推进改革,还是有望治愈的。但遗憾的是,戈尔巴乔夫对很多干部群众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意见和呼声置之不理,坚持按照自己的“新思维”,对苏共和苏联实施了一系列错误的大手术。而那些早已捞得盆满钵满、希望借机改换门庭、公开搞资本主义的腐败分子,关键时刻纷纷出手拔掉苏联这个重病者的输液、输血和输氧管,使后者死在手术台上。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邢广程总结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十大失误:“一、把脉失真。二、战略失本。三、理论失魂。四、改革失稳。五、高层失和。六、用人失准。七、对内失信。八、对外失慎。九、大局失控。十、应对失狠。”当一个大党大国的改革,已经沦为他国喝彩声中的“戈氏单人秀”时,出现这些情况都是不奇怪的。

    心中没有人民者必被人民抛弃

    党内外民主缺失、个人专断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脱离群众和腐败。

    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民主。但在苏共那里,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很大程度上都被虚化了。党员的选举权被上级的任命权所取代;
    党员的选择权被少数人划定的名单所取代;
    党员的评议权、批评权被千篇一律的颂扬、吹捧所取代;
    党员保留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被思想一致的要求所取代。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又导致各级领导干部只对上级负责,却不对党员负责;
    只在意领导意见,却可以无视党员群众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全党的“我们的事业”,必然在一般党员眼里变成与己无关的“你们的事业”。因此,在苏维埃工作人员中出现的相互推诿、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工作效率低等现象,有作风和管理机制问题;
    但从更深层次看,也是民主缺失的一种畸形表现形式。

    同样,一些苏共领导人口中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际上却把人当作实现目标的工具,心中并没有装着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没有他们的一般的需求、痛苦和欢乐,更没有他们的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因此,苏式社会主义更主要是一种动员型的意识形态,人民是否幸福安宁并不重要。于是,本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在很多方面演变成“以人为代价”的社会主义。

    二战后,外敌威胁基本解除,为和美国争霸继续要求人民长期做出牺牲,群众难以接受。当然,如果大家同甘共苦、一起过紧日子,抵触情绪会小一些。可过度集权的必然发展,就是要为其领导基础——听话的下级提供更多利益和特权,以保证其“忠诚”。

    于是,一方面,面向大众的消费品质量低劣,供应紧张。苏联老百姓每年用于排队购买食品和牙膏、手纸等日用品的时间,相当于1500万劳动者的全年工时。人民对苏共的感情和信任,就在这种令人难捱的漫长等待中流失了,耗尽了。另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不需排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特供商店获得美味佳肴和进口商品,对群众的困窘缺乏亲身感受,也不会有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感。有的还在酒足饭饱之余,批判老百姓向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资产阶级思想”。

    原苏联高级外交官舍普琴科曾这样描述这类领导干部:“它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但却企图把自己描绘成正在向这些东西斗争;
    它批判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却一心一意地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它谴责消费主义是庸俗思想的反映,是西方影响毒害的结果,但享有特权者对于西方的消费品和物质享受却视为珍宝”。显然,这种言和行的高度脱节,对于苏共对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带有颠覆性的。

    还有,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当领导者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生变化,他的理想信念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列宁是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一代共产党人的代表。斯大林受专制思想影响较多,但仍是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者。赫鲁晓夫投机性更多一些,但与之接触过的西方政治家,对其信仰也没有怀疑。他会见西方领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们将埋葬你们”。到了勃列日涅夫,便发生质的变化。他曾私下对自己的弟弟说:“什么共产主义,这都是哄哄老百姓的空话”。而戈尔巴乔夫则抓住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大谈特谈人类共同价值观了。

    最后,当领导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私产时,绝对的权力必然走向绝对腐败。导致赫鲁晓夫垮台的最重要因素,是他提出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得罪了党内既得利益阶层。因此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予以废除。到1980年代初,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已表现到极致。两年四个月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三位年迈的最高领导人病死在岗位上,党员群众不止被刺疼了心,也对苏联的未来丧失信心。人们编政治笑话说,苏共召开党代表大会时,主持人宣布议程:一、与会代表全体起立;
    二、现在把总书记抬进来;
    三、由播音员宣读总书记报告。

    但也就是这同一时间,邓小平和中共的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带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所说:“我们废除了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

    而苏共干部队伍的超级稳定,导致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形成。勃列日涅夫对别人谈到当时的总理柯西金进行的经济改革时说:“看他想出什么来了,改革,改革,谁需要这个改革?而且,谁懂得改革?现在需要的是更好地工作,这就是全部问题之所在。”背景就是柯西金试图触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遭到掌握资源支配大权的权贵阶层的强烈反弹。1968年,主张市场化改革的捷克“布拉格之春”被苏军镇压后,柯西金的改革就被淹没在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声浪中。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共是想改革而方向上有问题的话,到了1970年代,则已是改不动和不想改的问题了。

    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苏共也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苏联解体5年后,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曾就“你怎么看苏联各个时期”做过一个民调,有61%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最好。谈得最多的,是这个时期建了16亿平方米住房,80%的家庭分到新房,小汽车生产急剧增加。大家都有工作,比较富裕。还有低廉的物价、免费教育和公费医疗。

    但问到是否可让国家回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去时,赞成者只有36%,反对者却占42%。人们对这个时期最反感的,就是特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暴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社会公正受到严重破坏。权贵阶层不仅盘根错节,利益共享,而且不以享有规定特权为满足,还要合法非法地大肆侵吞、占有和挥霍国有资产,引起党员群众的不满和讥讽。

    有位苏联人家中总是被偷,很郁闷地问邻居:“什么时候我们家的东西才能不被偷?”邻居说:“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就不会被偷了。”“为什么?”“因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就被偷光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寓意是很深的。尽管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更富裕了,但相对剥夺感更强烈了。而叶利钦以反腐败、反特权旗手的面目出现,便成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前兆。

    苏共可以给中共镜鉴

    因此,在这两个纪念日之际,反思中共兴党、苏共亡党的经验教训,可以在对比中,对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的一些重要论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第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是苏共亡党的根源,也是中国共产党走过很多弯路的重要原因。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总结历史经验,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不平衡所积累的矛盾,有的已非常突出,个别的甚至到了临界点。在这个关键时刻,能不能、会不会依靠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去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是对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如果领导者搞个人专断,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胡锦涛强调,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心中没有人民,忽视群众利益,是苏共被人民抛弃的重要原因。而中共和苏共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邓小平讲的,我们和人民的关系是几十年的革命战争打出来的,是名副其实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强调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最充分阐发。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也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不久前,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发表的一篇网评中谈到:“说到底,网民的本质是公民。他们可能是每天挤着脚不沾地的公交车上下班的‘月光族’,可能是过年买不到车票回家、几个兄弟大年三十在宿舍喝着啤酒唱到哭的农民工……”因此,要善待网络舆论和网民,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就是一种眼睛向下的目光,一种心系群众的情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

    第三,改革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冲破既得利益者的阻滞。苏共多次面临改革机遇都失之交臂,除思想僵化保守外,更重要的是被利益集团绑架。能不能改革,改到什么程度,都看是否合乎他们的利益。而在中国,邓小平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就是为改革开放树立的判断标准。尽管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但用胡锦涛的话说,只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篇2

    感悟二十年

    转眼间,我来咱们这个企业已经有20年了。
      回首这20年以来,真是一言难尽。既有成绩,也有不足,但,更多的是心酸和无奈。

    再回首,实乃峥嵘岁月稠!忆当初,我们企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到处是坑坑哇哇的、和没有任何市场意识的几个人走到一起建起来小厂,我们经历过钢材市场的黄金时代,也经历过亚洲的金融风波,更经受住了刚刚过去的世界金融危机的考验,能走到今天,也真是来之不易呀!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企业如不能与时俱进,必将落伍于社会的经济之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从90年建厂的第一批职工到现在,我基本上做过咱们企业里的所有工种,我也完全说得上是一名老资历了,最起码也算的上知根知底的吧,我,可以说对咱们企业充满了感情,也可以说,我现在是在为感情而工作。作为一名老兵,痛定是定,我感觉有责任说一下我对咱们企业现状的看法。
      也许下面很多话都比较尖锐,比较直接,也许有不少不成熟的地方,也许有不少欠考虑的地方。但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对咱们企业的发展有所裨益,希望咱们企业的明天走得更稳健一点,走得更健康一点,走得更远一点。

    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了!

    一、理念和定位;创新敬业 团结拼搏 和谐高效 诚信共赢

    理念,通常指思想、信念、观念。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只不过是更理性化的观念,理念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发展方向的总体把握,是更具整体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理性认识,理念是有层次性的,有宏观理念和微观理念。

    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所有的共产党人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命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认为理念和定位同样是一个企业的神经中枢,没有理念的企业是没有方向、没有信仰、没有动力的企业,同样,没有一个根据自身企业现状所确定其实可行的、正确的、结合自己企业实际现状的市场定位的企业也是一个注定没有市场、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因为只有准确的定位,明确我们企业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才是明确我们企业发展方向,谋求我们企业发展,提高我们企业品牌的基础和前提。而我们企业从建厂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没有我们的明确的企业理念和市场定位,也或许说有,那也只是说说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系统的贯彻到我们的每位员工身上,更没有去紧紧围绕我们的核心去争取实现更远的理想。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问题,而是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去捍卫、去拼搏、去执著的追求,而最终要实现我们的目标。

    二、团队意识: 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指整体配合意识,包括团队的目标、团队的角色、团队的关系、团队的运作过程四个方面。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职业经理人训练班的特聘培训师、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汪中求先生说:“团队就是格式化。经过格式化的模式,达到一定默契的队伍就叫团队,否则只能叫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所以必须严格地要求,格式化地操作。”建立团队意识,一是认识、二是严格地培训。IBM把工作团队视为“通过协作的决策,组成工作小组达到共同的商业目的。”史密斯在《团队智慧》中指出:“团队是拥有不同技巧的人员的组合,他们致力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相互负责的处事方法。”我们的一员,每个人的工作都对他人起到重要作用。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做强,但江山不是一个人打出来的,而要依靠群策群力,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共赴卓越。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志成城,使每位员工都能积极的融入到我们这个企业团队的大家庭中。日本人评价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是一头猪,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一种团队精神,而日本所有的企业最注重的就是企业的团队精神,所以,日本人才有一个人是一头猪,两个人是一条龙的说法。再试想想,我们中国的体育,为什么中国的团体项目都不行,而个人项目都能独领风骚呢?团队意识问题!一个企业也就像一个足球队,任何一个位置都很重要,可是如果前锋不能进球,那么,最好的而结果也只能是平局,所以前锋就是胜利的保障!企业的销售工作就是一个球队的前锋,没有过硬的销售队伍将没有其他环节的出路!我们企业的各自为营、各自为政、单做独支的松散管理是真的再也要不得了!而去营造一个真正的钢铁团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育过程!我们要努力做到!

    三、品牌意识: 创优质品牌,铸一流形象

    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美国旧金山公司的执行副总裁和首席运营经理,也是KIKCW公司的管理部经理林恩·阿普认为,当一个企业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企业、他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在市场上、在消费者中间的影响力,以及这种影响力所造成的认知度、忠诚度和联想度,并能够采取适当的战略将品牌融入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生活过程”时,他也就在一定的意义上培育了自己的品牌意识。

      在现代经济中,品牌是一种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

    从经营理念的角度而言,企业的品牌意识至少应包括1.品牌使用意识、2.品牌保护意识、 3.品牌发展意识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我们企业这类型的产品不需要过多的去宣传,关键是在培育,在营造,在自觉维护,在水到渠成。在我们一系列的管理、服务体系中体现出来的内涵的产物。

    四、学习意识:学以致用,相得益彰

    有一位经济学家讲过这样一句话“不学习是一种罪恶,学习是有经济性的,用经济的方法去学习,用学习来创造经济。”我们应该从理论上、实践中和相互的交流中学习,不仅要注意学习的方法,更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批判的吸收心态,也就是说在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意见之前,带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是我们应该改正的。我们要以吸收的批判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即先以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对其观点加以批判性的接收。

    尽快了解自己企业产品性质、技术性能、工艺过程、前沿产品、终端用法、发展历史、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等,以便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产品状况,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产品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样,容易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养成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的好习惯。孔子讲:“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思维,调动兴趣,促进学习,提高能力。

    我们企业从建厂到现在仅有过一次统一组织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习培训的健全机制了,整体员工素质如何提高,团队精神如何塑造?生产知识需要学,安全意识需要学,钢材知识更要学,市场营销不学更是不行,仅靠员工的自发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我们在企业的管理层的指导、培训、启发下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一个学习的氛围下进行的,形成一种培训和学习的机制。可千万不要忘记,每位员工素质的提高都是我们企业的财富!

    五、市场意识 用户是市场,市场是财富

    市场意识,简言之就是按市场需求变化谋生产,按市场经济规律谋发展的意识,通过市场检验企业产品的质量,通过市场树立产品形象,通过市场达成促进与交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经济很快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之中,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生产企业间产品的竞争更为残酷。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无论什么企业绝没有退路,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战略,加强管理,迎接挑战,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在竞争中求发展。这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说到市场意识,我难免要多说一下价格问题,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供需关系。”“市场。”“成本和行业利润率。”这是教科书上的内容。真实的情况是:价格是客户的需求决定的,和产品成本无关。成本只是决定该企业本身是否还要进行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无法决定价格。而制约我们企业发展的根深蒂固的肌瘤就有一个价格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价格比同行业要高?而利润还低的可怜,为什么我们能接到的订单不能做?而在同行业提货还能挣大钱,为什么我们的成本就压不下来?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没有我们的市场意识,我们没有正确的市场定位,有没有我们的市场理念,严重一点,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我们要有全局意识,要有整体观念,要有发展观念,要有经济规律潜意识!我们看的都是一些眼前利益,而从没有想过市场动向,市场规律,企业产品的潜发展!我们都是看的一些蝇头小利,而忘记了我们是企业,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先导,以发展为基准。

    咱再从郑州提货说起,

    郑州亨泰为什么能从一个比咱起步晚,规模小的企业,发展到现在这么大——市场意识问题;

    郑州亨泰为什么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连夜生产、连夜装车——市场意识问题;

    郑州亨泰为什么能在没有任何材质问题,没有任何机械性能问题,没有任何几何公差问题的情况下全部退货,并负担一部分运费,为什么?——还是市场意识问题。

    人家也不是傻子,人家看的市场,看的是将来!如果他们没有这个市场意识,恐怕也发展不到现在比我们强的地步!我们能吗?不能,我们不能,我们算的是小账,是眼前利益。再说我从事销售已经也18个年头了,找车运输问题对我来说肯定是轻车熟路,小菜一碟,可为什么还要让李发运从中挣取几万元钱,为什么?这就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是全局观的问题,首先要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保住用户,让用户满意,能让用户在我们企业长期保持下去!主要目的达到了,其他问题应该轻松对待,应该客观对待。当然利润最大化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可也万万不能因为利润而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到最后得不偿失!

    本末倒置,主次不分,没有市场观念,这是我们现在管理层很凸显的问题,劲不知道该给什么地方用,成天抓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到头来也只能丢了西瓜捡芝麻。

    六、管理观念: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管理观念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企业依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自身的人、财、物及其经济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协调和控制,并以合理的劳动实现既定的目标的观念。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业务外乎原始端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及整个企业的整合管理等。

    我的观点,管理不仅仅是制度,关键是措施,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有了措施关键是落实,能贯彻下去,执行下去,才能算措施。

    原始端材料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的重中之重,它应该占整个产品成本核算的60%以上,所以材料供应是多么的重要,试想一想,

    这么重要的材料问题在我们企业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

    我们又是都通过了那些途径来采购的?

    我们又有多少材料供应商呢?

    我们又都是通过那些途径第一时间知道市场变化的呢?

    我们对于市场变化又有哪些对应策略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生产管理,生产运作是对生产与运作活动的预期目标进行管理。实际上是一个“投入—转换 —产出的过程”。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质是:有增值转化过程的有效管理、资源的高效集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和满足产品/服务的特定需求。也就是说,生产就是一个增值转化过程,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我们的生产管理呢,我就仅仅从一个质量说起吧,质量是水,企业是舟;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人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命脉,可我们到建厂20年,到现在有一个真正的质检员吗?没有。我们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人员吗?没有。到头来,我们只能就事论事,高额聘请,多花多少冤枉钱!因为我们的质量问题,我们吃的亏还少吗?我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我们企业的质量问题也是制约我们企业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我还想说一下生产意识问题,生产是企业的增值转化过程,而生产同时还是为企业服务,是企业营销的有力保障,生产本身就是为用户服务的,用户就是标准,用户就是财富!而在我们单位总是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能做,这样的产品又怎么能去销售!

    营销管理,我们企业的营销管理是一种松散的无序管理,也可以说没有管理。如果说有那就是:一是点名考勤,二是给营销人员提供价格,三就是把营销人员的订单交到生产上,完了。这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窗口、企业门面、企业先锋的营销管理的全部作业了!这样的营销队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吗?更何况还个个怨声载道,各装各的小九九,也可以说在站岗,在借鸡下蛋,能行吗?站到营销人员的位置上想想,他们也要生活,也要养家糊口,也要提高生活质量,他们不想办法行吗?还有很多营销人员拿了订单不能生产,或者是不想生产,或者是其他的等等等等,他们不想其他办法行吗?想了其他办法,还愿意安分守己的坐吃山空、整天打游戏、无所事事吗?很简单,不能,坚决不能!任何一个人都不能。

    营销人员的工作其实是最繁重的工作,也就是说,他的工作是没有止境的,更不要说整天打游戏、看电影了,一个市场调查就足够他做了,还要巩固老客户,寻找新客户,收索潜在准客户,产品调查,新产品调研等等。我们做了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我们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实践说明,无管理的营销,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营销工作顺利展开的陷阱,要搞好产品营销工作,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销管理体系。营销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全面的、系统的和专业的。应该树立全员营销观念,真正体现“营销生活化,生活营销化”。可坚决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这边搭桥那边撤的现象了!

    首先,我们要做的市场分析,市场分析是企业做好年度计划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据。这个一定要做,每个人都要做,不是作为一个企业老总很随意性的宣布一下,评估一下就可以了。市场分析一般都是采用SWOT分析法,即企业的优劣势分析以及竞争威胁和存在的机会,通过SWOT分析,从中了解市场竞争的格局及态势,并结合企业的缺陷和机会,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使其利用最大化。通过市场分析我们会清晰地知道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

    再者就是营销思路,营销思路是根据市场分析而做出的指导全年销售计划的“精神”纲领,是营销工作的方向和“灵魂”,也是销售部需要经常灌输 和贯彻的营销操作理念。

    然后就是营销目标,也就是根据营销思路经过科学的分析、准确的判断、系统的归纳所制定的营销目标。营销目标是一切营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科学、合理的营销目标制定也是年度营销计划的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我们不能只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敷衍了事。

    第四就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是营销战略的战术分解,是顺利实现企业营销目标的有力保障。根据行业运作形势,结合市场运做经验,制定的具体营销策略。应该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充分体现集群特点,发挥产品核心竞争力,抓住主要的客户群龙头,一点带面, 形成一个强大的产品组合战斗群,避免单兵作战。

    最后就是客户管理,客户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热情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调动客户热情和积极性。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回访制度,制定客户回访卡、客户资料卡、客户策略卡、客户月评卡等。并认真收集竞争对手信息,如质量信息、价格信息、品种信息、市场趋势、客户信息等。

    行了,说的也够多了,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有时是有点煞不住闸的感觉,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更没有认真的校对,只是这两天早晚抽时间写写,不够全面,更说不上严谨,或许以上会有很多不当之处,甚至是错误的,但,我的目的是纯洁的,态度是真诚的,愿望是美好的。我们企业只要做到了真正的管理,我们就会打造一个过硬的铁鹰团队!我相信我们企业在不远的将来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石学安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篇3

    二十年感言

      记得在我们临近毕业的前夕,我们常常会这样畅想:二十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儿的?会在哪里?在干什么?那时候觉得二十年仿佛是很远很远。可是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相聚母校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二十年真的是弹指一挥间。那过往的一幕一幕,依然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楚楚动人。当年青春洋溢、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已然是满目沧桑;当年博学多才、风度翩翩的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如今早已是白发苍苍。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的师生情、学友谊。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畅谈二十年来的离情别绪,多么激动,多么欢喜!有人说:离别是首诗,值得我们浅吟低唱;相逢是首歌,值得我们引吭高歌。我想,我们中文系的全体同学经过二十年离别所谱写的这首重逢欢歌值得我们今天大书特书,放声高唱!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同学情常记心里边;
      忆当年,仿佛就在昨天,
      今朝聚,畅谈离情别绪展笑颜;
      感岁月沧桑,叹韶光变幻,
      转瞬间,青春入中年;
      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热情浪漫,
      意气风发谱就成功诗篇!
      我们珍惜昨天,我们把握今天,我们憧憬明天!
      看今日,同学欢聚笑容灿烂;
      待明朝,友谊之花永驻心间!
      感言2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一个个都从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变成了现在的老于世故、为生计疲于奔命的华发中年。面对毕业照片,再回首,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当年一起学习、生活、劳动、嬉戏的场面历历在目;回想二十年往事,细思量,想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活的艰辛,世事的难料让我们每一位感慨万千;展望未来,看看身边的父母妻儿,朋友同事,深感肩头的担子很沉,责任重大。有了这二十年的经历,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但对以下几句话感触颇深,在此留与各位共勉:
      身体是1,其它的一切只不过是后面的若干个0,没有了1 ,后面再多的0都只不过是0而已。所以我们要珍惜身体!
      咖啡的苦与甜,决定于糖的多与少,生活的苦与乐,在于你的态度和心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请为自己加糖,你会快乐每一天!
      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于己;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于己;才能不必傲尽,留些内涵于己;锋芒不必露尽,留些深敛于己;有功不必邀尽,留些谦让于己;得理不必抢尽,留些宽容于己;得宠不必恃尽,留些后路于己;气势不必倚尽,留些厚道于己;富贵不必享尽,留些福泽于己;凡事不可做尽,留些余地于己。
      感言3
      我们相识在24年前,20左右的青春年华。如今,我们都已过不惑,豆蔻年华距离我们一年远似一年,我们每天都在忘记许多刚刚发生的事情,但今天我们相聚在此,说明同学之情、同学之谊,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化,而是如一坛原浆的老酒,愈酿愈浓,愈酿愈烈。
      为什么?这是我最近在张罗这次聚会时经常思考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同学,“同学”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魔力。
      我们曾经共同学习、生活了四年,一起度过了最纯情如歌的岁月,这当然是最值得我们追忆和怀念的。但我想这还不够,我们能够在20年后再相聚在一起,应该是已经超越了追忆和怀念的概念,
      同学,是网络,是群体的情感网络,也是我们在社会中相帮、相助的互动、互助平台。但我想说,更重要的是:同学,是我们之间共同建造和共同蕴育了20多年的,情感与精神寄托的家园。
      这份寄托,饱含着我们的青春、理想和追求;饱含着我们在生活与事业的磨难中,在灵魂深处,从未放弃的,对真诚、纯洁、友爱的渴望与坚守;也正是这份寄托,让我们在巨变的中国社会中,勇敢地承担起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同时,也尽情享受着我们的付出带给我们的回报、幸福与快乐。
      让我们从今天起,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珍惜我们的师生情、同学谊,更加紧密地相帮、相助,还有相爱!让我们共同把未来的日子越过越好!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篇4

    曾今把苏联变成历史的人走了

    【信息解读】

    这是师东先生的一幅漫画,整个漫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漫画展现的是叶利钦“终止”苏联。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上面的五星是苏联的象征,下面的碑铭上写着“苏联 1922~1991”,其中“1991”的字样正在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具——锤子和凿子;
    右边的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自己,下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叶利钦1931年出生,1981年进入苏共中央,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逐渐实际掌握了国家大权,当年圣诞节之夜,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接过了苏联的最后一项权力——核按钮控制权,最终登上了俄罗斯政坛之巅。由此开始了他8年的俄罗斯总统生涯。上个世纪末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将权力让给普京,结束了其政治生涯,2007年4月23日,叶利钦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中央医院突然去世,享年76岁。

    漫画下方各自有两句话,分别是“他把苏联变成了历史”和“现在,他自己也成了历史”。

    【知识链接】

    1917年,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俄国,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从1919年到1920年,红军先后粉碎了协约国策划的三次大规模武装进攻,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在这样的背景下, 1922年10月,俄共(布)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各苏维埃共和国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1922年12月,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苏联正式成立。历任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等时期,在戈尔巴乔夫任国家领导人时,一纸《阿拉木图宣言》,宣告了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义务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精巧设问】

    就上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于某班同学的一次国际关系探究活动来说,其历史价值在于

    A.找到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果关系

    B.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在苏联的曲折性

    C.剖析出冷战格局的形成

    D.完成一次历史图片的释读

    【解析】漫画中反映了苏联的解体情况,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的开始。

    【答案】A

    喜迎二十大,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篇5

    同学聚会致辞:向二十年友谊致敬

    88年,龙年。

    我们手捏录取通知书,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

    跨进了市二中的大门。

    在写满名字的一墙红纸里,

    我们终于发现了自己,

    发现了自己连同周围那些陌生的名字,

    已共同归属于一个集体——高105班。

    于是,从那一天起,

    这群稚气未脱,

    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青春年少,

    被105班紧紧的拢在了一起,

    同患难,共荣辱。

    我们开始将自己的青春刻画成美好的回忆,

    一点点,一点点,

    轻轻的,轻轻的,

    把它藏在心里,化成永恒。

    91年,羊年。

    校园已有三次花开花落。

    初尝了酸甜苦涩的我们,

    像一群羽翼丰满的雏鹰,

    离开了朝夕相处的伙伴,

    离开了曾为我们遮风避雨的巢。

    这群雏鹰,

    有的一下子飞了很远,

    有的落脚做了短暂的停留。

    在它们的眼前,

    依然闪现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在它们的心里,

    依然漾起那一丝丝对巢的眷意。

    在下一个春去秋来的日子,

    这群雏鹰,

    怀着忐忑,带着希冀,

    起飞、航行。

    96年,鼠年。

    清脆的鞭炮声后,

    我们吃着喜糖,喝着喜酒。

    我们开始掐着手指,开着玩笑,

    再一次的小聚,

    会是谁身着礼服,

    会是谁身披嫁衣?

    此时的我们,

    早已不再懵懂单纯,充满幻想,

    我们心中装满对生活的渴望。

    她,伸出温柔的双手,

    他,挺起坚强的胸膛。

    我们更有爱心,

    我们更有责任,

    因为我们

    拥有了履行承诺的勇气与力量。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

    她,眼角添了几丝皱纹;

    他,鬓角多了几根白发。

    平淡充实写在了她的脸上,

    悲喜愁痛藏在了他的眉间。

    二十年,二十年。

    风雨过后,我们叩开心扉,

    重新燃起了青春的火焰。

    在企盼中、在激动中,

    我们和着奥运的呼唤,

    用一声声笑语,

    唤醒深埋的回忆;

    用一滴滴泪水,

    激起珍藏的友情。

    2008,我们相约,

    2008,我们重聚。

    掀动相册,诉说过去,

    二十年,我们有很多第一次。

    但是缕缕记忆,

    同窗三年,

    第一次相识,

    第一次坐同桌,

    第一次结伴而行,

    第一次叫你的名字……

    这些发生在二十年前的第一次,

    原来早已刻骨铭心,

    成为永久的烙印。

    今天,我们欢聚一起,

    为了感念师恩,为了不忘友情。

    我们斟满美酒,

    向二十年友谊致敬!

    为了友谊,干杯!

    相关热词搜索:二十 喜迎 二十年 喜迎二十大 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 喜迎二十大 致敬二十年征文稿件 庆祝二十周年优秀征文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