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立德树人之“人”:健康的学术人

    论立德树人之“人”:健康的学术人

    时间:2023-01-22 21:15:2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郑忠梅

    学术探索

    论立德树人之“人”:健康的学术人

    郑忠梅

    基于“大健康”理念价值理想的综合意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学子健康成长的寄望之深、教导之切、嘱托之重,立德树人之“人”之健康的学术人应具备清晰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科学理性的学术生命认知及和谐发展的学术人格体系。培育健康学术人要注重涵育研究生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构建师生健康共同体,为健康学术人铸魂立本;
    加强研究生敬畏学术生命教育、提升研究生和谐的身心素质,为健康学术人强基固本;
    锻造研究生健全的学术人格体系、提升研究生心理免疫能力,为健康学术人深根树本,努力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
    健康人;
    学术人

    尚未终结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不断产生的国际关注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给我国高校学术研究、教学方式带来了诸多影响,也引发我们关于健康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的诸多深层次思考,尤其是关于立德树人之“人”的诸多思考。譬如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及其多重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学术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1]因为青年一代天然拥有青春,而青春本身意味着“准备性”,意味着一种不证自明的健康价值,意味着走向某种未来的可能的使命。基于健康观念的发展性认知,我们认为,健康的“学术人”是立德树人之“人”的价值旨归的应有之义。就研究生个体而言,每个人的健康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国家和民族而言,广大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这一群体的健康则是国家拥有强大综合国力、强劲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意欲从立德树人之“人”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健康的学术人,以期引发更多的讨论。

    1.对“健康”的理解

    “健康”(health/wellness)一词,源于古英语和原始印欧语,在词源学意义上表示“整体”,即健康并非简单的无“疾病”(disease),健康与否并不一定指要符合单一化的生理指标以及行为指标,而是整体上与人及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密切相关,“是社会协商与终身生命演化过程”[2]104-105。正是基于理解健康概念的关系性、审美性与时间性视角,1948年生效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宪章》序言中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且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之完好状态(Health is defined in its constitution a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illness or infirmity)[3]。1989年WHO又提出关于“健康”的新定义: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的状态。可见,“健康的理念假定存在一种规范/标准(norm),是人体应当符合的,如果有所偏离,就标志着失衡、疾病或危险……健康的观念意味着维护某种‘恒常值/恒常状态’(constant state)”[4]。

    随着人们面临健康问题的不断变化,学界对健康概念的探索也在不断拓展。在WHO关于健康是一种主观的幸福状态认知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提出健康应该是一种客观的动态发展的能力。“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精神和社会潜能为特征的完好状况,能够满足与年龄、文化和个人责任相当的生活的需求。如果潜能不足以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是疾病。”[5]不仅如此,健康更应该是一种有能力应对生活需求的变化、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态度和特征。“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种状态。其基础在于机体一切器官组织机能正常,并掌握和实行适应物质、精神环境和健康生活的科学规律。另外,还形成这样一种态度,也就是不把健康看作生活的最终目的,而看作是争取使生命更高尚、更丰富所具备的必要的物质条件。而这种生活是以有益于人群的建设性服务为特征的。”[6]

    2.对“学术人”的理解

    基于对人们在不同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不同行为方式的理解,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赋予社会成员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由此产生诸如“社会人”“经济人”“学术人”“文化人”等概念框架、人性假设及其理论建构。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罗根•威尔森(Logan Wilson)就基于学术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及其职业责任提出对“学术人”(Academicians)概念的理解,认为“学术人”是以保存、传承传授、创新知识为职业的专业化群体[7]。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更是在其1984年出版的著作《人:学术者》(Homo Academicus)一书中,以大量精确的统计数字为依据,在深刻、详尽而客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明确构建了这个概念,即“学术人”是能够明晰学术知识与普通知识之间的界限、明确“科学分析与片面看问题之间的区别”,能够“更好理解主宰知识世界的那些机制”,同时并不因此摆脱“令人为难”的道德责任,能够“将责任同自己的自由联系在一起,坚决抵制怯懦与懈怠的行为,既反对自己身上和他人身上的逃避和冷漠,也反对盲目遵奉和屈从”的人[8]4-5。这个角色定位综合界定了“学术人”在从事学术活动时应具有的“学术的素质”“内在的能力”“必须遵守的法则”以及应担负的所有角色期待和伦理要求。

    3.对健康的“学术人”的理解

    时代变迁脉动着学术人角色的生命张力。本文所讨论的健康“学术人”,不仅指体质健康、身心均处于蓬勃向上持久状态、社会适应力良好的青年学术人才,更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大任的新时代学术生力军和学术后备军。同时,这里的健康“学术人”,不仅是拥有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具有获取、理解、应用、评估健康信息,做出健康决策、避免健康风险的认知和多维度技能等综合健康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学术人才,更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滋养下不断成长起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新时代青年学术人才。此外,基于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的“大健康”理念(即相对于狭义健康概念而言的,在“健康中国”战略认知框架下构建的统摄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涵盖全要素、全周期、全过程三个向度的综合性系统性理解健康的新价值观念和价值共识),下文更多的是以狭义“健康”概念为基础、基于“大健康”理念价值理想的综合意涵来讨论健康“学术人”的内涵。新时代的健康学术人应具有如下鲜明特征:

    (1)清晰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健康的学术人首先是学术理想丰满、精神生活丰沛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9]。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更是认为学术人拥有存在意义和获得尊严的前提就是选择和承认学术理想、学术使命和学术义务[10]257。坚定“以学术为志业”的学术理想,将为广大研究生健康成长为真正的“学术人”撑起学术生命历程的学术人生脊梁。1917年11月,韦伯在其著名的《以学术作为志业》演讲中指出,所有立志献身学术工作的学术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白,“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这些愿意自己承担风险的人必须接受一项事实:“学术研究必须面对的命运,或者说,这正是学术工作的意义……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这意味着,投身学术冒险历程的学术人应该秉持学术理想、坚守学术信念以抵御学术圈之外的误解甚至是嗤之以鼻;
    要明确地分辨学术工作中“闲逸的好奇”与学术价值取向纷争的界限,要能始终“怀抱着原初的求知意志,这种意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挠”[11]101。时代的巨大变迁已经给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工作和学术共同体带来了严峻挑战,因而,学术工作的发展要求健康学术人有能力应对外在的环境变化、内在的角色冲突,有坚韧的毅力面对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是失败,有矢志不渝的信念继续投入学术工作,以强烈的“志业感”(vacation)和“以专业的方式”持续“获得自我的清明及认识事态之间的相互关联”[12]195,以旺盛的生命力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服从真理。

    (2)科学理性的学术生命认知。科学理性意味着严肃、严格、严密的研究方法和求实探真的研究过程,意味着人类所特有的辨识、阐述、评价知识的逻辑思考能力,意味着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约束、提升自我的道德自律。基于科学理性的学术生命认知,健康的学术人能够清楚地明白,从自己正式成为研究生开始,就踏上了充满挑战的价值寻根的学术生命历程。从此,要持有“这种‘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月已逝,你来之后数千年岁月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等待从事学术工作的召唤[12]168-174,将学术生命视为一种孕育生命价值归属的精神上的“志业”;
    要有强烈的“对于客观性的渴望和对于学术成就不可动摇的献身精神”,以饱满的学术热情随时准备继续投入到新的研究任务之中[13]93,始终坚持“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在此基础上,健康的学术人更应该明白,维系学术生命的健康,不仅需要对学术生命充满敬畏感、悉心呵护;
    还需要不断培养学术素养,逐步成长为一个受过严格而规范学术训练的学术“健康守门人”;
    更需要始终坚守学术良心、恪守学术道德。唯其如此,才能确保学术生命之树常青。

    (3)和谐发展的学术人格体系。健康的学术人是人格健全、由内而外澎湃着探索真理能量的学术生力军。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个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健全的学术人格体现的是研究生个体的一种内部心理机制的和谐,以及外部活动中自我潜能充分实现的人格。一般来讲,人格体系健全的学术人应具备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如下特征。首先是敢于立足科学前沿确立梦想目标,“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其次是勇于在科学的道路上追梦,“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最后是勤于在科学探索中圆梦,“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14]。因此,像生命随时间流逝一般,动态发展的、“整体性”的健康观念要求新时代立德树人之“人”,是在坚定的学术理想和清晰的学术生命认知引领下身心健全发展的学术人,有较强的个体心理统合感,能够充分理解健康在个人生命历程和生活经历中的意义,不仅“应该拥有足够属于自我的部分,而且也显示自身存在具有意义凝聚性与向美性”,以“给予人一种应对生活挑战以及抵御世事的能力”[2]105-106。健康学术人是内外兼修、身心俱美、神形兼备,学术人格架构各要素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代表的不是塑像般的偶像,而是……一种能量,一股顽强的力量”[15]82,充满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健康学术人,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强健的体魄、饱满的热情,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冲刺出新时代学术人最好的成绩。

    总体上看,清晰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犹如血液,科学理性的学术生命认知犹如肌肉,和谐发展的学术人格架构犹如骨骼,它们共同型塑出血肉丰满、筋骨强健、和谐发展、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健康学术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基本逻辑和价值旨归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即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站在为强国伟业培养未来发展力量的战略高度,国民健康是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前提;
    对于要成长为时代新人的广大研究生而言,健康是实现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要求。但是,我国部分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病态”情状或者不健康“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理想信念羸弱,学术动机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的功利价值取向和就业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不少研究生的求学目的或升学动机趋于功利化。他们的学术动机多少不太纯正,仅仅是将读研或者攻博的经历作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筹码,并未真正从内心深处下定献身学术事业的决心,因而他们的学术理想可能贫瘠而苍白。相应地,由于缺乏深厚而丰满的学术理想的支撑和滋养,他们的学术价值观脆弱,学术活力不足,缺乏健康学术人应有的积极进取、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
    在学术生命历程中,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自我更新能力较差;
    缺乏“为学术而学术”的“闲逸好奇心”、上进心以及由此激发的学术热情;
    他们做不到“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这些喜爱与兴趣在于更远大的景象”[15]84。因为缺乏追求真理的兴趣,他们无法获得学术发现和学术创新的兴奋感、激动感和成就感。整体上看,他们的这一段学术人生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踉跄磕绊着走过,寡淡无趣,难以回味。

    2.学术生命认知贫弱,生命健康教育缺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研究生教育中生命健康教育的空场。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经历、教学科研业绩等职业资格以及师德师风、学术规范等职业伦理方面的要求较多、较明确,对于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较少、较模糊。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大学教授作为学术人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学术生命历程意识,“一种对大学的生命节奏的意识……这样一种直觉,能感觉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可能的人生轨迹,能够随时依据学术规范的那个标准来思考、检验自己过去的事业之路,预计未来的道路,由此判断自己是成功还是失败”[8]167-168,还应该将这些意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传承学术生命的勇气、激情和智慧,涵育学生科研创新的学术胆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术人的“个人生命是置放在无限的‘进步’当中;
    依照这种生命本身的内在意义来说,这样的生命永远不会走到尽头”[12]176-177。近年来,研究生因学术考核不佳、师生关系不良等原因而罹患抑郁症甚至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引发舆论关注,也引发我们的忧思。这其中固然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如学术生命认知贫弱,缺乏对学术生命的敬畏,可能不堪学术考核、就业、婚恋问题的多方重负而产生“生命倦怠”,甚至厌世、轻生,恐怕研究生教育中学术生命教育的缺席也难辞其咎。此外,不少研究生导师自己也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念,健康素养不佳,忽视自身健康管理,甚至英年早逝,既令人扼腕痛惜,也警示我们,研究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亟待回归和在场。

    3.学术人格体系脆弱,应激反应不良

    学术人格是指学术人作为学术主体在学术伦理规训下应有的严谨务实、求真创新的学术品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既是学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诉求,也是学术人在学术活动中经由知情意行心理过程表达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统一,“是学术主体能够从学术本位出发,把学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视为学术生命的骨气,并将其体现在学术研究之中”的一种主体资格和精神气质[16]。由于缺乏清晰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滋养,缺乏漫长学术生命历程所需的冒险勇气和坚韧意志的认知引领,不少研究生恰恰缺乏如许“骨气”而患有“软骨病”,他们的学术人格体系相对脆弱。终日忙于亦步亦趋地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等学业进程,他们的时间、精力和才智可能都花费在通过“查重”、躲过学术不端审查等事务性方面,在这些过程中他们难以积淀学识魅力,无法涵养人格魅力,他们的学术人格体系也就难以变得坚实丰厚。研究表明,当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研究生的学术人格经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研究生心理应激反应不良。基于有限代表性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居家学习或校园封控管理期间,不少研究生产生了学习能力下降、睡眠饮食不规律、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空虚、郁闷、紧张、焦虑、急躁、担忧等负面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心理压力值增大。多数研究生希望得到关于健康危机管理和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17]。还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尚缺乏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多维度、个性化、全阶段心理干预,尚未形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干预预案[18]。

    针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相应“症状”及其“病灶”,培养健康的学术人需要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我们尝试给出如下“处方”:

    1.涵育研究生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构建师生健康共同体,为健康学术人铸魂立本

    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为健康学术人的养成铸就学术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必须从青年抓起。青年时代,是激情满怀、富有朝气的时代,是放飞理想、人生出彩的时代。一个人在青年时代确立的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成长和人生奋斗具有重要意义”[19]。绝大部分研究生正值青春年华,应在研究生阶段坚定以学术为志业的学术理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20]。这就需要引导广大研究生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奋力激发学术生命活力,淬炼“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定信仰,志愿献身于无穷尽的学问这项高贵事业。

    理想需要理想来孕育,涵育研究生坚定的学术理想信念需要导师首先展现出对学术理想信念的坚守。“如果教育想要再一次达到它在以往最好的岁月中曾经达到的状况,达到通过历史的连续性而培养出拥有充分的个体自我的人的可能性,那么,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一种信仰而发生,这一信仰在学习和实践的一切必要的严格性中间间接地传达出一种精神的价值。”[11]71-72这就需要建构师生学术共同体,也是师生健康学术人共同体,让“精神的火花相互碰撞——那些经过长期训练而获得的知识以富有个性色彩的方式,像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流一样喷涌而出,然后汇合到一处,产生新的洞见,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场面”[10]281。这样的场面因师生“对学问的共同热爱而维系在一起……这种学问由已经知道的和能够通过‘原创性研究’洞察到的所构成”[21]。这就需要高校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和尊重学术尊严的学术环境,为健康学术人的成长铸魂立本,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滋养他们的学术活力,激发他们献身学术生命的勇气和智慧。

    2.加强研究生敬畏学术生命教育,提升研究生和谐的身心素质,为健康学术人强基固本

    科学理性的学术生命认知可以为健康学术人的养成输入学术血液。基于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将敬畏生命视为一种对生命的虔敬态度、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生命伦理观念,教育者要使研究生认识到,敬畏学术生命是成为健康学术人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学术道德要求。这里的学术生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是要求生存的生命”;
    也是一种道德现象,即“在要求生存的生命之中”。它要求健康学术人既承担起对个体生命的责任,又为实现学术共同体的最高价值而努力,“像出于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一样,富有活力的、探寻存在的一切事实的世界观和生命观不断地形成于这一命题之中”[22]。越是理解并践行这样的学术生命理念,研究生们也就越是敬畏由科学精神滋养的学术生命,从而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导师尤其要对研究生的“生命”提供高阶学术支持,为健康学术人强基固本。

    持续提升研究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健康学术人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更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和支撑。针对不少青年学生不爱运动、缺乏锻炼习惯、时常熬夜、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职业发展或其他需求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表关切。2015年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讲话中,他回忆起自己的知青经历,“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他感觉到这样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23]。他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深有感触地寄语大家,不仅在青年时期要打好身体素质的底子,坚持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注重正确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而且强调青年时期要摆正心态,要坚持身心和谐发展规律,切不可以透支青春、燃烧激情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工作成效或者满足暂时需要,那样可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难以为继,不利于强筋健骨、养成良好身体素质。因此,要教育广大青年研究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断提升健康素养,丰富健康科学知识,主动寻找、获取、理解、评估健康信息,采纳健康服务,不断提升作出健康决策、规避健康风险、延长学术生命的多维健康技能。要坚持引领广大青年研究生深入持久地投身全民健身运动,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和支持广大青年研究生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推动学业进程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争当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以强健的体魄打造生生不息的健康中国、学术中国、创新中国。

    3.锻造研究生健全的学术人格体系,提升研究生心理免疫能力,为健康学术人深根树本

    健全的学术人格体系为健康学术人的养成锻造学术脊梁。韦伯坚信,“在学问的领域里,唯有那纯粹向具体工作献身的人,才有‘人格’。”[12]172也就是说,学术工作要求学术人发自内心地、通过内心的修炼矢志于投身学问、探求真理。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学术人应有的、与他所献身的学术志业相匹配的高贵与尊严。研究生健全的学术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导师对研究生成长为学者的“生命历程”尽最大努力提供帮助,尤其是在遭遇心理健康危机时给予学生高阶学术支持,提升其心理免疫能力,为健康学术人深根树本。导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尤其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知识,还要能给予学生其他人“绝对没法给的东西: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和训练”[12]192。“以适当方式呈现学术问题,而使一个未曾学而能学的心灵,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并且——这在我们看来是唯一重要的——对这些问题作独立的思考,或许是教育使命里最艰巨的一项工作。”[12]168导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求知,“需要用质疑的勇气来孕育梦想,而不仅仅是用生搬硬套的办法来重复成见”[13]49。最重要的是,当学生面对学术利益纷争而需要进行价值选择的时候,导师应该帮学生获得“清明”——即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的终极意义提供一套交待”。当然前提是导师自己本身已经“清明”——以“朴实的学术美德”“智性的诚实”明晰学术工作之可为与不可为,并在作出明确的抉择之后更为清醒而明智地投身学术工作。如果一位导师做到了这点,他就是“在为‘道德的’势力服务:他已尽了启人清明并唤醒其责任感的职责”[12]192-194,他就能引导研究生并同研究生在“内心上一致”地型塑完整的学术人格。

    总体上看,学术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健康学术人,“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虽然也会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但关键时刻依然能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24]。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需要新的健全人格,需要构建起符合时代需要的健康学术人人格体系,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化青年学术人才。要帮助研究生“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25];
    注重引领研究生“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20]。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强烈的价值信念,勇于追求理想,又能积极承担后果与责任”的青年学术人才[26],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1]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9-05-01(2).

    [2] 克劳福德. 健康人文学[M]. 李若平,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3]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EB/OL]. [2022-07-01]. 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l.

    [4] 鲍曼. 社会学之思: 第3版[M]. 李康, 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159.

    [5] BIRCHER J. Towards a dynamic definition of health and disease[J]. Health care and philosophy, 2005(8): 335-341.

    [6] WHITE B, THOMAS H.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 practical manual of technic[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37: 315.

    [7] WILSON L. The academic ma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3.

    [8] 布迪厄. 人: 学术者[M]. 王作虹, 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

    [9] 习近平.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6-12(3).

    [10] 韦伯. 马克思•韦伯传[M]. 简明,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11] 雅斯贝尔斯. 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12] 韦伯. 学术与政治[M]. 钱永祥, 等译.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13] 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14] 习近平.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05-04(1).

    [15] 萨义德. 知识分子论[M]. 单德兴,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16] 韩文根. 研究生导师学术人格的德育价值及培养途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7): 8-12.

    [17] 王梓琪, 王可山, 刘华.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研究生心理行为的影响及应对[J]. 统计与管理, 2020(12): 18-24.

    [18] 李秀, 周玉皆, 柴森林, 等.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研究生的焦虑状况分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0(12): 1577-1579.

    [19] 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N]. 人民日报, 2013-06-21(1).

    [20]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05-10(1).

    [21] 希尔斯. 学术的秩序——当代大学论文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54.

    [22] 施韦泽. 文化哲学[M]. 陈泽环,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07.

    [23] 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交流[EB/OL]. (2015-01-12) [2022-07-01]. 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2015/0112/c1024-26367176.html.

    [2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73.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82.

    [26] 蒙森. 马克思•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M]. 阎克文,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导读Ⅸ.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伟大抗疫精神研究”(编号:22LLXC24YB)

    郑忠梅,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州325035。

    10.16750/j.adge.2022.11.008

    (责任编辑 刘俊起)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生生命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学术动态产经评论(2021年3期)2021-08-12学术动态产经评论(2021年1期)2021-04-06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美术界(2017年12期)2017-12-29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美术界(2017年3期)2017-06-22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爆笑show(2016年2期)2016-04-11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儿童故事画报·发现号趣味百科(2015年3期)2015-12-04

    相关热词搜索:树人 立德 学术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