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

    时间:2023-01-27 14:25:0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林 蕾,李 辉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在“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根本任务和教师基本使命的背景下,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与提炼是推进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1]。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不仅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线,还包括人文素质、审美情趣、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健全人格等综合素养。因此,可以把“思政元素”理解为“德育元素”或“育人元素”。如何深度、精准挖掘与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摆在我们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和基础课,本文以该课程为例,探讨如何挖掘与提炼课程的思政元素,旨在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等育人元素,并将其精准巧妙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基于上述纲要的精神,根据课程所归属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特点,精准提炼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元素:一种情怀:即家国情怀;
    两种意识:风险意识和法规意识;
    三种精神:契约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
    四种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

    (一)从课程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专业知识本身就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映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承载育人功能,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需要将其激活,将育人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围绕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这条主线展开,订立合同要严谨规范,履行合同要遵守契约精神,这个知识点本身就体现了思政元素: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精益求精。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用事例进行讲解,例如:播放热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一段剪辑视频,视频讲述清末陕西女秦商周莹在公公吴蔚文的教导下牢记:“诚,是货真价实,信,是信誉卓著”的家训,并坚守诚信为上的经营之道,终成一代秦商首富的故事。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和剧情内容,进行点评和升华:“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是为商之道,更是为人之道。即便在今天,诚信依然是我们立业之本。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交付的货物必须与合同规定的质量和规格相符,保证货真价实。反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只能欺骗别人一时,却不能欺骗别人一世。只有信誉卓越,才能把生意做大做强。这正如古语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讲解知识点时,巧妙借助影视剧情节,将知识点蕴含“诚信”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出来,育人效果不言而喻。

    (二)研究课程内容,发掘其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

    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元素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藏在知识体系的背后,有时甚至隐含在知识理论的深处,即隐形思政元素,需要教师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主动去发现、挖掘、提炼、加工和利用。例如:国际货物运输这一章节,讲述重点国际海洋运输特点以及其他一些运输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思考三个问题:第一:2021年3月23日“长赐号”货轮搁浅苏伊士运河的事故给全世界及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与启示?第二: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为何逆势增长?第三:问题(1)和(2)有何关联?课堂上学生先以PPT形式阐述表达观点,再以小组交流、讨论形式,各抒己(小组)见,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与总结:第一,货轮搁浅事件使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挫,深层次反映人类已经高度依赖于经济全球化,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海运航线畅通对于经济全球化与民生安定有着重要作用,货轮搁浅事件体现了国际贸易活动不确定性大,企业要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学会通过多渠道参与国际贸易,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第三,中欧班列凭借其时效快、全天候、分段运输的优势,逐渐成为当前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黄金通道”,货轮搁浅事件更是凸显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见之明和开通中欧陆上专列做法的正确性。通过问题链的方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引领和解读,在知识层面上,学生了解海运和铁路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从能力层面上,学生准备资料、制作PPT、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从价值引领上,帮助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理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通过围绕一个知识点,细化为多个递进式子问题,对教学内容蕴藏的思政元素深度挖掘,并将其提炼、拓展和加工,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三)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精准提炼所蕴含的思政元素

    每一门课程都服务于或归属于某一专业或学科,这些专业与学科所服务的行业或产业都有其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取得成就。课程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不仅包括课程所属学科、专业、行业、产业、企业建设发展历程,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生平经历,以及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挖掘这些人物和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例如:在讲授集装箱运输及多式联运内容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书,从而了解集装箱的发展过程及其发明人麦克莱恩的故事。麦克莱恩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使用了集装箱,而是利用集装箱便利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特点,改变了货运行业的整个操作模式,引起全球运输业巨大变革,直接推动全球大分工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改变了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财富面貌。从麦克莱恩的故事可以看到,系统性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应用,正是麦克莱恩让集装箱发挥出了最大功效,所以才被人们尊称为“集装箱运输之父”。麦克莱恩的故事激励我们,只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锲而不舍,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都可以为人类进步做贡献。通过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触动学生的心扉,引导学生立志向,做奋斗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善于利用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能力

    反面案例内含深刻教训,与正面案例搭配使用,相互对照,可以更好地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列举反面案例或“反面教材”人物的故事,分析历史教训、人生教训,引以为戒;
    通过对当前各种违法、违纪社会现象的分析,可以有效发挥警示作用,让学生借鉴吸收失败教训,进一步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范,思考如何规划有价值的人生[2];
    通过剖析“流言蜚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比较,帮助学生培养和建立正确思维方式,提高明辨是非能力。例如:在讲解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反面案例来说明外贸企业没有合法合规经营的严重后果。疫情爆发初期,我国为了规范口罩等医疗物资出口秩序,海关总署会同商务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0年4月,共同发布《关于有序开展医疗物资出口的公告》,将11类出口医疗物资纳入法定检验,全面强化医疗物资出口监管。然而,成都某公司因出口口罩涉嫌未向海关如实申报影响海关监管秩序,被成都海关经立案调查,并根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相关规定,接受罚款的行政处罚。

    再有,在讲解签订合同与履行合同的知识点时,可以引入一正一反两个案例,从而形成鲜明对比,能给予学生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启迪。例如: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先后退出TPP、《巴黎气候保护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界卫生组织等10个世界组织[3]。美国一直标榜“契约精神”是美国的立国之本,但是,当契约精神遇到了美国霸权时,“契约精神”在美国人眼里就是一文不值。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重信守诺,切实全面履行加入承诺,得到了世贸组织总干事和广大成员的充分肯定。对中国人来说,“契约精神”与个人及国家的信用紧密相连,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血液中,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比西方更具人性!通过正反两个案例比较分析,揭示西方价值观的虚伪性,揭露美国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世界经贸一体化之上的单边主义、利己主义与霸权主义,提升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五)紧扣与专业知识相关联的时事热点,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思政元素

    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最新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是专业知识的重要补充,寻找其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无疑是课程思政最好的切入点和素材来源。教师要善于联系当下国际国内时事案例,精准对接知识点的迁移,从这些时事中精准挖掘,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等思政元素,挖掘他们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深入社会实践,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商品品质表示方法的知识点时,举例即便是一只小小口罩,由于各国制定的口罩标准各异,产品质量认定也不同。2020年3月28日荷兰媒体报道,荷兰从中国采购发放给一线医护人员的60万个口罩不达医用标准,随后荷兰卫生部对这批口罩进行召回处理。西方多家媒体别有用心的,纷纷借此炒作所谓的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经过核实,向中国相关企业采购的这批口罩为个人防护用的非医疗用口罩。有关企业出口时也做出说明,非医用口罩不能用于医疗用途,也不能用于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医护人员。荷兰相关部门张冠李戴,错将个人防护口罩当医用口罩,让中国制造“蒙冤”。在课堂中,要求同学对荷兰采购口罩风波这一新闻报道进行评论,学生从各自角度给出如下看法:商品品质关系出口国家的信誉,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国家形象;
    标准是出口商品的通行证,进口国产品标准与我国产品质量体系标准不一致,从事进出口贸易业务,不仅要使客户了解出口商品的标准和用途,还要了解进口国相关规定和要求;
    在特殊时期出口防疫物资,了解出口资质和海外的要求,谨慎商定合同条款,避免利益受损;
    中国防疫物资的出口,为国际社会共同抗击疫情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国际贸易中出现问题,买卖双方要按商业化原则妥善协商解决,西方政客或媒体抹黑中国产品,对口罩风波政治化解读,是明目张胆的反华;
    西方媒体一直牢牢占领话语权,经常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是非对错抹黑中国,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传达中国声音,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让别人仰望。通过抛出问题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透过问题或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使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到思政教育的存在和价值引领的力量。

    (一)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主角是教师,体现的是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自身对身外世界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思政敏锐度,才能从专业视角自如切换到思政视角,进而从课程中快速、精准地识别、捕捉、提炼出具有育人意义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思政元素和资源。这需要教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修养,牢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观念,要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对社会热点、国计民生问题,保持理性辨析和客观认知的态度,在融入社会中增强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这需要教师读万卷书,勤思善想,教师在阅读资料、观看视频、浏览资讯中思考反问:信息背后传递的是何种价值观念?是否对青年成长有教育意义?如果有,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穿插到课堂教学中?[4]在互动过程中是否会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会是否会接纳和认同?在今后成长中是否会得以改善?只有将课程思政理念渗透教师头脑中,涵盖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积月累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激发课程思政的建设灵感,才能在学思顿悟备课中最终形成一种敏锐的判断力,才能最终反馈到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

    (二)把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标准

    思政元素具有广泛性、分散性、渗透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只有进入课程领域、与课程知识相关联的思政元素才是现实的课程思政元素。因此,教师要围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5],不断梳理、拓展、丰富、深化、创新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力度,探寻、发现、挖掘、加工、凝练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而将这些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通过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呈现,以实现育人的效果。思政素材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借助漫画、故事、数据、文字记载、图像、音频、视频等来反映事件、人物、现象、问题。思政案例的选择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权威性与知名度,引发社会反响与轰动;
    二是围绕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案例内容注重理论性、思想性、时效性、生动性,凸显教育的目的,体现主流价值导向的基本维度,让学生感知领悟,产生情感共鸣。

    (三)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

    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归根到底是为了育德育人,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须以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专业投入与情感投入,尽量让学生领悟而非教导,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重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课程思政资源和元素呈现的形式,不仅限于教师收集素材,更多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查(学生查阅资料)、做(调研、PPT、 社会实践)、演(学生演讲、报告)、论(论文、讨论、辩论);
    可以利用反面教材与正面教材结合使用,相互对照,更好地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
    可以精心设计案例或题目,通过情景创设(真实情景或假设情景),将知识点放进一个有育人意义的情景中(思政素材),“知识”立马就带上了“思政”的味道,形成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统一。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国家、各级政府及商务部发布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相关的文件。例如:2020-2021年出台的文件涉及专业领域的内容包括:出口产品转内销、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服务贸易、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这些文件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相关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于专业知识点的传授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丰富素材。

    第二,电视新闻节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的一些热门栏目,例如:《中国经济大讲堂》《经济半小时》《央视财经评论》《对话》《今日关注》《深度国际》,这些节目不仅提供翔实、鲜活的案例,更有专家学者对国际、国内新闻事件深邃透彻的剖析和解读,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为专业课教师提供有深度、有态度和有温度的思政素材。

    第三,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台反映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对外贸易发展等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的纪录片,如:《大国崛起》《与德国智造同行》《金砖国家》《贸易战争》《跨国并购》《品牌的奥秘》《这就是中国》《厉害了我的国》《激荡1978-2008》《中国故事》《辉煌中国》《大国建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本的故事》《一带一路》《创新之路》。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分别从历史、国别、行业、企业和个人的视角,展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诗篇,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最真实、最具信服力的生活情景。

    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和凝练,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步骤和重要环节,而教师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是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归纳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的方法和途径。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主力军”的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自觉、科学、精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发挥其课程育人功能,不断提升育人的意识、育人责任感和育人能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知识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一张图知识点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7期)2021-11-20一张图知识点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6期)2021-11-02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21年2期)2021-10-1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相关热词搜索:课程 为例 实务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