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逻辑与路径选择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逻辑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3-06-28 10:00:1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刘 青 蒋连霞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2.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1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融媒体时代,各大媒介平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重要的表达渠道。大学生已经习惯在网络空间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观点。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如何科学认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找准宣传工作和教育工作的融合点,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率,实施精准治理,最终提升育人实效,成为高校管理者们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本文所讨论的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社会或学校自身原因引发的,对学校正常管理、教学运行和师生生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者甚至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各类紧急事件。根据诱发突发事件环境范围,可分为以下类型:一是发生在高校内,事件发生的主体为在校师生。如因学生严重心理疾病而引发的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等。二是发生在社会但波及到学校。例如汶川大地震。根据突发事件的主体,可分为个人行为和集体行为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快速传播、波及范围广、社会高度关注等特点。

    (一)网络舆情治理主体构建有待明晰化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可分为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和舆情治理监督实施主体。大学生群体是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高校管理者是网络舆情和治理的主要监管和实施主体。但是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由于高校重管理轻教育和服务的理念问题很容易出现直接处理舆情而忽视舆情参与主体的存在。

    高校突发事件作为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必然对在校大学生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大学生首先会在网络空间自主表达个人的各种情绪,同时也会不停去接受他人表达的情绪。然后通过发酵酝酿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和高校管理者有着较高决策话语权不一样,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表达群体利益诉求。通过“表达—对话—期待—回应—表达”一轮复一轮的话语互动,大学生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高校作为舆情治理的主体,在应对舆情的过程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高校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或是没有采取适合高校的处置方式,导致网络治理主体的严重缺位。在实际工作中,如对舆情处置不当会对学校秩序造成危害,甚至会严重损害学校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公信力。进而在错误的判断中,丢失了治理的主导权。在舆情处理过程中,部分高校仅从管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忽视了高校在突发事情舆情治理中还会涉及思想引领价值性和立德树人规律性等教育方面的问题,导致无法及时高效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二)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有待系统化

    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包括预警、回应、联动、善后机制。在大数据背景下,有效降低舆情风险的重要保障是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精准的监测预警。按照舆情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以及影响范围和程度,网络舆情被划分为一般的网络负面民意、重大舆情和特大舆情三种不同等级,级别不同,其回应方式也有别,然后进一步针对不同等级的舆情实施差异化的应对和处置方案。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是一项涉及多个主体和多种社会关系的复杂工作。有必要在考虑网络传播的技术特性和网络舆情主体多元复杂的前提下,在预警和回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联动机制,主要包括管理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2]善后机制不仅要求总结网络舆情案例经验,更要回归突发事件本身,解决学生最终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以上四个机制是舆情治理的一整套方法,这一整套工作方法涵盖了高校管理和教育的标准。有些高校把精力放在舆情爆发后的仓促回应上,而忽视对舆情爆发前的预警机制以及舆情平复后的善后机制。当面对势不可当的舆论浪潮时,在未建立科学应对机制的情况下,采用旧有手段匆忙应对,结果引发次生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有待精准化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根据舆情和突发事件发展规律提出了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黄金4 小时”理论,并进一步深化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 小时媒体”内涵。这对高校的舆情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舆情除了有不同的等级,它的发展也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长尾期。在实际案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并不都会按时间顺序完整经历这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缓冲过程,但是,由于高校管理经验的欠缺,往往会对每个阶段的峰值掌握得不是很准确,而导致低效甚至无效地介入舆情的治理。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更有将舆情和突发事件完全分离的极端情况,不实事求是处理问题,走过场安抚广大学生,只是简单粗暴地采用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花精力在压舆情、阻热搜上,而很少回归突发事件本身,没有主动发挥对网络舆情主体采用教育手段或是心理手段优势,导致网络舆情正面引导式微,进而削弱了舆情治理效能。

    (1)对照组右侧胫骨前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实验组右侧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左侧臀大肌IEMG大于右侧。这可能是由于对照组和实验组对虚步的掌握程度不同造成的。

    (一)掌握大学生群体网络行为特征为基础

    在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网络舆情主体的特点,遵循教育学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要将高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要从其最常见的情绪表达和最基本的网络舆情素养入手,赢得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1.高度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表达情绪

    网络时代,“00 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都深刻烙印着信息时代特征,也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群体。随着社交媒体不断迎合年轻人的需求,不管是大众群体使用的微信、微博还是小众群体使用的陌陌等社交媒体,使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方式得到极大扩展。大学生群体的交往和表达逐步由线下向线上空间转移。在网络表达中,大学生群体首先会用简单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网络空间里的情绪表达有时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有时会是现实情绪的进一步深化,作为“00后”大学生在没有社交压力的网络空间,他们的网络情绪表达会更饱满。面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大学生首先会关注的是自我的感觉和情绪,并会借助各种社交媒体去表达。在网络世界,情绪和态度的表达不仅可以突破各种空间时间的条件限制,还可以缓解其表达的心理压力。高校管理者不仅要关注大学生情绪表达形式上的目的,更应该重视内容上的真实目的。

    2.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也包括辨识事实与虚构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因还处于不断发展自我认知和搭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在网络空间很容易受情绪的感染而丧失理智的判断。在自媒体迅猛发展时期,进入大学后没有高考压力和家庭管束,大多数大学生愿意表达自我,但也容易因为表达失范成为舆情起点。因此,在提升大学生群体网络信息素养时需要做到两个重视:一是重视其公共政治敏锐性的提升,在警惕敌对势力恶意利用的同时,主动加固意识形态防护屏障;
    二是重视常态化信息素养教育。相较传统媒体,网络舆论场更加复杂,网络信息也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扰乱人心,所以信息教育素养要常态化。

    (二)优化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为核心

    积极应对治理网络舆情,事关社会稳定,也是对高校管理者的重要考验。网络舆情的功效并不只是依托在“黄金4 小时”,还应建立在治理的长效机制基础上。

    1.建立高效预警机制

    网络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网络空间,一张图、一段语音、一小节视频在不到1 小时的时间就可能形成爆炸式的传播。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并及时监测预警,是降低舆情风险的重要保障。作为网络舆情的治理主体,高校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不仅要提高信息数据获取的能力,能及时敏锐地捕获到一张图、一段语音和一小节视频等一些零碎的、分散的信息。还要强化话题分析研判能力。舆情分析研判是一门精确的“艺术”,关乎舆情发展的节奏、数据的流量、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和观点,想要掌握其中的节奏绝非易事,必要时可以借助专家群体,对舆情进行深层次的甄别,及时高效研判其动向,并形成相应的应对措施。

    2.建立完善的联动应对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是要做好线上线下联动。网络舆情的影响不限于线上网络空间,而是具有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和力量。它在同线下社会的互动中互为彼此,同构共生。线上舆情处理主体要与突发事件处理主体密切协助。突发事件发生并进行处理后,使消息及时有效精准地上传到网上会引导网络舆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会加速舆情的爆发或是舆情的反复。舆情的反复也会间接诱发突发事件的“次生事件”。二是要整合资源,联通内外,形成舆情治理网状结构。协调联动宣传部门和学工队伍,利用教育或心理专业等优势,及时处理舆情;
    联合学生干部,发挥学生群体“网络领袖”作用;
    主动联系、加强和政府深度合作,充分掌握舆情动态,在舆情不同发展阶段适配资源。

    3.建立系统的善后机制

    一是要继续追踪和了解舆情发展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在长尾期掌握舆情发展的态势。加快宣传工作所继续的对话沟通机制,改善网络舆情环境,探索完善新媒体下舆情治理工作新机制、新模式;
    二是在突发事件善后过程中,要及时跟进解决学生群体关心问题,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在危机善后过程中,需要着眼于长远,建立长效机制。

    (三)创新舆情治理手段为关键

    创新舆情治理手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冷静分析实践中的各类问题,以发展的眼光、法治的思维、综合的手段,推动舆情治理不断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节奏,最后在突发事件中有效转变受众的情绪和态度,改变受众认知。

    1.技术赋能做好精准化引导网络舆情工作

    舆情治理工作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宣传工作在融媒体时期必须要重视技术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网络舆情信息系统中有意识地强化对突发事件舆情的捕捉,及时精准研判其发展动向,以此为决策支撑形成相应的应对和治理措施。与此同时,网络治理不能总是“堵”,更要主动“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运用大数据可以轻松分析出大学生群体关注重点,并完成感兴趣内容的精准推送。

    2.思政赋能建立长效舆情处理手段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介入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常态机制,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回应善后机制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治理的深度融合,也是创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手段,进一步提升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舆情治理二者在追求目标上显示出高度一致性,都具有整合大学生思想、引领其价值、规范其社会行为等作用。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出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情治理功能,有利于建立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增强高校应对能力。

    综上所述,应当合理利用“组合拳”赋能,建立高效舆情处理手段。为使大学生群体对突发事件的认知符合实际,可根据具体发展态势采取技术、教育、心理、行政、法律等组合手段。针对情绪类网络舆情可借助心理专业人士或辅导员采取心理、教育手段;
    针对维权类舆情可采取辟谣、解释、道歉等行政手段;
    针对情节严重制造谣言的舆情可采取法律手段。当舆情发生,往往都是采用多样化的手段。

    猜你喜欢网络空间突发事件舆情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6年2期)2016-06-15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领导科学论坛(2016年10期)2016-06-05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舆情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突发事件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传媒国际评论(2014年1期)2014-02-27

    相关热词搜索:舆情 突发事件 路径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策略答案 突发事件处理心得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案 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及处置规程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原则 突发事件应对法试题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幼儿园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流程图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演练记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目的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范文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方针 突发事件应急方案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总结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为几级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几级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流程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图片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流程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幼儿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文本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什么意思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模板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原则不包括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细则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