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型人才助推地方农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型人才助推地方农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时间:2023-07-01 19:40:0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何玉书,林韫琦,曾淑欣,曾 颖,刘钟晓

    (厦门医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方向。在此研究背景下,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乡村旅游等方面进行研究。其发展路径大多注重提升经济建设、加快改进生产产业模式、推进农业供给性改革、在农村开办工业化乡镇企业、加工农业副产品等手段实现产业振兴,研究方向较为宽泛,缺少对新技术新模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本文重点从乡村振兴现实基础与面临的实际挑战出发,归纳分析了实现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从高校人才与生物技术的具体实施层面进行梳理和研究,深化理解人才因素在乡村发展道路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原因,并立足于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生物技术推动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关注农业升级、人才保障、 “三农” 工作、乡村文旅建设等,将高校人才、生物技术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耦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发展路径。

    1.1 实现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乡村振兴的实施战略,明确提出了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在粮食增产、农业现代化建设、精准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背后,离不开资源优势,外部要素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的合力推动,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实现基础。

    1.1.1 资源优势 资源是指乡村可直接或间接应用,无需后天创造的物质,是决定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资源优势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分为对资源的直接利用和混合利用。直接利用是将乡村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的自然资源融入到特色农业的建立过程中,有利于生产高品质农作物,打造特色品牌,在销售中形成良性循环。混合利用则是将直接资源的产物转化为附加值高的产品,辅以相应的服务增加效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往往体现为第二三产业的融合。

    1.1.2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囊括了人才,资金,乡村基础设施,制度等辅助要素,为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实与发展提供保障,对其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在外部因素中,人才是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人才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项目各环节的调度与维护上,还对项目前景规划、资源整合、技术革新及效益提升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资金为乡村振兴产业提供了启动、建造和生产等一切前期开发的基础物质来源,是项目能否落地启动的关键第一步。乡村基础设施分为教育,医疗,水电,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数字化的新型基础设施,新旧并举,不仅切合农民基本生活需求,也为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实提供现实保障。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直接影响乡村振兴项目的成本及吸引力,对乡村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1]。制度包括国家宏观制度与乡村内部的治理体系。国家宏观制度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切实的资金、宣传与引导;
    乡村治理体系是对制度因地制宜的解读和落实,同时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避免制度的误用与滥用。

    1.1.3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是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行的指南针。一方面合理引导人力及资本流向乡村,另一方面,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财政拨款,改善乡村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包含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融合,土地管理,基础建设,资金监管,人才培养等涉及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丰富并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实施基础。2017~2021年我国针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多项配套政策,数量及类型如图1、图2所示:

    图1 2017~2021年乡村振兴配套政策数量统计图

    图2 2017~2021年乡村振兴政策类型图

    1.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实施难点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农民主体、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协调考虑。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实施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或调整解决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 问题。

    1.2.1 产业发展滞后 乡村要振兴,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目前,农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总结如下:一是农村土地、劳动力流动性弱,种植模式滞后,农产品产量难以提升,农户自营产业难以到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质量难以保证;
    二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组织凝聚力与创新意识[2],商业运营模式过时,无法紧跟市场需求,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度加工受阻,农产品附加价值低;
    三是部分地区出现产业同质化,乡村优势特色挖掘欠缺。多数乡村地区 “一村一品” 区域品牌建设体系不健全,忽视品牌的价值与产权保护[3],出现有产品无品牌,无法形成品牌效应。乡村旅游产业在前期的规划开发、产业、市场、人才、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健全,且同质化现象严重[4],特色性不足,乡村区域品牌竞争性也亟待提升。旅游项目形式单一,农旅互动性不强,游客缺乏参与性与体验感。另一方面,随着流行文化的出现,乡村文化遗产由于保护和宣传不足,正丧失其特色传统文化[5]。四是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结构停留在第一产业,难以参与到电商、旅游、文创等新兴产业[6]。

    “农业+” 跨界配置的新型农业形式未成形,无法成功实现一产+工业、旅游、文创、康养、物流、服务等二三产业的高位嫁接、交叉重组。

    1.2.2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涉及产业、管理、文化、组织、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统筹难度大,所需资金庞大。政府考虑到 “资本下乡” 会带来 “非农化” 影响,对资本流向农村严格把控[7],加上农村自身财力薄弱,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均、金融供给体系不完善,整体信用环境和防患金融风险能力有待提升,城乡发展差距大,乡村基础建设不足,公共服务跟不上,难以吸引资本流入,导致资本下乡壁垒。其次,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过度依赖政府 “输血” , “等、靠、要” 等思想依旧根深于多数农民的思想中,自身 “造血” 能力不足,可持续性不强。

    1.2.3 人才匮乏与结构失衡并存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村人才流失极其严重。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下,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农村 “空心化”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加之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为了后代的发展,人才均单向聚集城市[8],导致农村现有人才数量不足,缺乏高素质的全面型 “三农” 领军人才[9],人才结构严重失衡。其次,有些地方政府及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业务能力欠缺,会开了、精神学了、政策通知发了,却很少真正下农田、问民意,政策用不活,保障制度跟不上,且容易受宗族派系与惰性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和魄力,跟不上新农村的发展脚步[10]。

    2.1 生物工程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生产不单是农务劳作,而是将新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用科学解决理论问题,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已逐步采用合适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升级改造,其中,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活跃。

    2.1.1 培育优秀的新品种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优良的种子[11],生物育种便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高产、抗逆、抗病虫、提质等功能基因转入受体作物中,或使某些基因失活,通过 “做减法” 方式,获得稳定遗传的新性状,从而快速培育出高产量、优质量、抗病虫害等品种[12]。在增产提质方面,1943年第一个商业双杂交种玉米获得极大成功,带动了商业制种产业发展[13];
    20世纪50年代,在 “第一次绿色革命” 时期,外国科学家培育出了高产的半矮秆小麦、水稻等作物新品种[14];
    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和李振声院士团队通过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系列小麦品种则是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作物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防治病虫害方面,20世纪5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就有相关学者开展对菌种的研究,利用苏艺金杆菌(Bacilltus thuringiensis)等各类细菌或病毒防治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15]。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863” 计划等使得转基因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研发出了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水稻、转基因高赖氨酸玉米、抗虫玉米、抗穗发芽小麦、抗病毒小麦等新品种[16]。

    2.1.2 开发农业副产品 以微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如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工程、灭菌技术等已被广泛应用到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中,如膜分离技术通过选择性半透膜对液态或气态混合物提纯[17],可用于植物类的二次加工,对果汁、酶等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固态发酵技术,以气相、液相、固定的三相系统以节水、节能、环境友好等优势极大满足于现代生物发酵产业[18];
    气调贮藏技术通过调节冷库中气体含量组分,控制果蔬的自身代谢强度,延长其保存时间[19]。此外,农产品加工还被分为蛋白类食品加工与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加工[20]。通过对蛋白类食品进行加工,可以弥补食品本身的缺陷。例如这几年兴起的 “人造肉” (生物培养肉)技术开发[21];
    而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则运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改造,进而实现增产、优化品质的目的。

    2.1.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乡村生态建设过程中,生物技术在改善和提升绿色农业发展,坚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国家总体规划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2]。在废弃物处理方面,李石磊[23]提出运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含磷高的生活污水;
    孙珮石等[24]提出运用 “吸附—生物膜” 处理难溶性废气;
    王晓林[25]提出运用内置式生物反应堆技术处理废弃秸秆;
    张弛提出采用生物除草技术进行农业除草,用先化除后净化剂净化的操作办法改善大田观光面貌[26]。

    2.2 高校大学生助推乡村振兴的优势

    2.2.1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势 大学生作为最有朝气活力的创新创业主体,是未来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和实践者。大学生不仅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调查研究等综合能力素养,同时具备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资源与实践能力,辅以其特有的激情、智慧、创造精神、信息汲取消化能力以及更为充裕的时间优势,使他们能在面对问题探究时更为投入,输出的观点更具针对性和创造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许多振兴难点与发展痛点,想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优势,用科研严谨的治学态度究其根源,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2.2.2 大学生的 “双创” 背景优势 自《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后,创新创业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引擎与社会发展的潮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乡村产业兴旺的需求,我国高校开设了多元化、全面且丰富的各类基础及专业课程,通过探寻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与人才优势,成果推广转化实际行动,开展精准脱贫,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基于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高校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与当地政府、产业协会、农村合作社沟通,产教深度融合[27],不仅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教育途径,也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服务乡村有机耦合、协同发展,为乡村脱贫攻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2.2.3 大学生的政策扶持优势 为了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与扶持政策。财政部与人民银行联合,降低大学生贷款申请条件要求,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国家税务局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给予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场地补贴等政策扶持,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经验少等问题,降低大学生创业初期成本,减轻其经济负担。为解除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政府也提供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优惠政策。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救助,加强财税扶持与金融政策支持。这些优惠政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创新创业实践,不仅缓解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为农村引入新人才,注入创新活力,加快乡村精准脱贫攻坚建设。

    3.1 实地考察调研

    实地考察调研是乡村农业模式规划建设的基础,是达到建设预期的第一步。乡村发展问题通常表现相似,实质不同,盲目模仿,易导致农业发展项目与产品走向同质化,失去自身特色[28]。只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才能切实深入乡村,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综合网络查询,实地调研、交流、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探究该地的特色,把握其中的痛难点,总结经验,分析问题, “对症下药” ,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出一个综合绿色生态可循环的产业发展方案。

    3.2 组建人才团队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引领。因此,培养一支有能力、有技术、有情怀的工作团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乡村人才的主要输入方式包括当地人才培养、人才返乡、人才下乡。人才培养是以充分挖掘并发挥当地现有人才资源,这类人群往往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是乡村生产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通过引导这部分人参与到先进农业技术理论的学习和培训中,能直接提升当地绿色化生产技术和先进农机设备技术竞争力[29]。人才返乡是以从乡村走去,在外学习知识或经验的打工者、创业者或大学生,他们身上往往具有更深厚的乡土情怀,愿意反哺家乡。当地政府通过优惠补贴政策吸引这部分人才返乡建设家园。人才下乡则是以精通专业技术的大学生、企业家等各种高水平知识人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于推动乡村发展的体系中去。通过选择合适的乡村振兴 “带头人” ,辅以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及鼓励机制,组建具有全局实力可持续作用的人才团队,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始阶段中最难却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通过干部带头人才引进机制,设立相关部门整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产业合作社,组建能够持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

    3.3 落实生产改进方案

    “一产” 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主推当地优势特色品种,实现以 “特” 制胜、 “优” 质凸显的目的。培育一系列优良性状的特色种苗,保障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或机构进行生物工程技术研发、运用及交流,以检测作物质量、缩短作物育种周期、定向选择优质基因等方式来实现作物增产和优培。当今生物工程技术的代表类型有转基因育种、智能不育杂交制种、分子设计育种、脱毒快繁、土壤改良、大棚温室种植、标准化种植、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等。以农作物种植为例,在前期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进行产品、环境的检测分析和改良,实现精准质控,达到农产品提质增产的效果;
    后期通过打造大棚环境和智慧种植基地,引入标准化自动化种植方式,打破人力资源不足的局限,解放生产力。

    3.4 延伸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充分发展第二产业优势,打造村级优质品牌特色。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同时能以产教研模式,发展食品加工、贮藏、回收再利用等生物科技手段[30]。第二产业链的延伸对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农业竞争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一定资金基础,拓宽延伸 “三产” 融合的广度与深度。

    一个有潜力的地方乡村,不仅要 “产业兴旺” ,也要 “生态宜居”[31]。通过推动发展新型村校融合、村企融合等方式,构建 “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务生态、三产激活全局” 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32]。以 “村、校、企” 合作模式,鼓励大学生和企业进乡创业,发展电商、直播带货、 “农家乐” 等一系列经营销售途径,充分挖掘调动出地方乡村的发展潜力。开创民俗文化产业,以当地传统文化为起点,以高校教育研学为支撑,实现该地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乡风文明、节会活动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可持续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图3)。

    图3 乡村基本发展模式探索

    3.5 发展保障

    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是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需求,不断建设和完善高质量人才保障服务平台,全力做好人才工作与生活上的后勤工作,避免人才 “二次” 流失,打造留得住、扎住根的人才团队。其次,建设风险防控机制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保障。智慧农业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领域,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智能化装备的协同调控,可以动态监测生产环境智慧农业,远程指导种植,掌握市场变化与供给需求变化,提高灾害的抵御能力[33]。最后,农业是自然灾害风险极高的产业,建设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是抵御农业风险的最为有效的一道防线。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物工程技术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推手。生物工程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快了标准化产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对农产品提质增产和再加工,提升农产品的利用率,同时推动乡村绿色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为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乡村作为人与土地共存的有机体,在发展中应以人为本,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地方乡村建设,拉动地方产业技术发展。通过企业、高校、乡镇三方联动,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实现地方高校资源向乡村和企业延伸,同时反哺高校,为高校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乡村建设领军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互助循环新思路。

    猜你喜欢人才农业大学生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国内农业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相关热词搜索:助推 生物工程 农业发展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