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中英养生谚语文化同异对比研究

    中英养生谚语文化同异对比研究

    时间:2023-07-02 13:50:06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洪韦韦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旅游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健康的重要性世人皆知,但却常常身不由己或者忽略了一些生活细节,而使身体陷入疾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大多作息不规律,不按时吃饭、缺乏运动、为了工作或者享乐熬夜的不在少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两年多,世界各国人民受此灾难更觉生命健康之重要。笔者研究中英两种语言有关健康养生的谚语,对比其同异和相关养生文化内涵,以中西方人民的传统智慧来警示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代人,予以借鉴学习,期望人民健康安乐,世界和平无灾。

    关于健康的重要性,中文谚语比较少直接涉及,而英语谚语则多有体现:A good healthy body is worth more a crown in gold(健康的身体贵于金冠)、Health is happiness(健康就是幸福)、Without health,life is not life.(没有健康,生活就不成为生活)。至于达到健康的方法,中国人习惯叫“养生”,中文养生谚语的数量和种类则比英语谚语丰富许多。下面从饮食、生活习惯、情志3类养生谚语来分析中英养生方法和文化的同异。

    (一)适量饮食

    饮食是人类满足生存的必须,吃得太少肚子容易饿,吃得太饱胃又难受,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中英人民在日常体验中都发现饮食过量对身体损伤更大,所以中英都有为数不少的关于控制食量的谚语,英谚如Diet cures more than doctors(自己饮食有节,胜过上门求医)、Digging your grave with your own teeth(暴饮暴食,自掘坟墓)、Feed by measure and defy physician(饮食有节制,医生无用处)、Many dishes,many diseases(多吃多病)、Often and little eating makes a man fat(少吃多餐,身强体壮);
    中谚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三餐莫过饱,无病活到老”“已饥方食,未饱先止”等。

    除了注意食量,中国谚语还关注到饮食的细节,这是英谚没有涉及的,可见中国先民的观察力细致入微,也体现了对饮食的重视程度更高。如“细嚼烂咽,身体强健”指食物在口中多咀嚼,可减轻肠胃负担,有利身体健康,“饥不暴食,渴不狂饮”和“大饥而食宜软,大渴而饮宜温”,讲的是人体在非常饥渴的时候肠胃比较虚弱,除了适量饮食还要注意食物不能刺激肠胃,硬的冷的烫的都不宜食用。

    (二)食物药用

    食物除了具有饱腹的功能,很多还可以用来防病治病。中英都有这样具有药用养生的食物,不过英谚数量很少,但这句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对现代的中国人影响颇深。中国传统的养生美食是红枣、萝卜、白菜、豆类等,如“一天三颗枣,终生不显老”“十月萝卜赛人参”“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宁可无肉,不可无豆”。英谚中提到有治病效果的蔬菜只有洋葱,如Onion treats seven ailments(洋葱能治小病痛)、If a person eats an onion everyday,he will remain healthy and not need a doctor(每天一洋葱,健康不求医),洋葱有杀菌消炎、促进消化、排毒利尿的作用。中国有类似功效的食物是葱、姜、蒜、醋,如“蒜解百毒”“三片生姜一根葱,不怕感冒和伤风”“多食一点醋,不用上药铺”。食物药用的中谚还有很多,如“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莲子有养心安神的作用,煮粥选小米粥为佳,可补脾胃;
    “伏天吃西瓜,药物不用抓”,西瓜能生津止渴,解暑热烦躁。

    中谚还根据食物的不同特性,体现男女不同的饮食保养方法。中医理论中男性侧重养阳补气,女性侧重养阴补血,谚语有“男不可百日无姜,女不可百日无糖”“男不离韭,女不离藕”,因姜有助于升阳,红糖则有助于补血,而韭菜又称“壮阳草”,有补肾阳之功效,莲藕则有补益气血的功能。中国的食材特性还和颜色有关,有五色五味之说,对应五行和身体的五脏六腑,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食用适当的食物调养身体。

    (三)饮食时间

    英谚很难找到关于饮食时间的谚语,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影响,四季变化不是很明显,加上英国的饮食以鱼肉为主,受季节制约较小,所以人们饮食受时节的影响不大。而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品种多,四季所产食物差异也较大,因此气候、时节对人们的饮食影响也比较显著。

    中国的劳动人民根据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人体在不同时节的身体状况,创造出有益身体健康的饮食时节谚语,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三月春笋赛鲥鱼”“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祛暑赛仙方”“七月菱角八月藕”“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立冬白菜赛羊肉”,这些时令蔬菜的营养堪比鱼肉。

    除了节气饮食,中国还有精确到一天12个时辰的谚语,如“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卯时是早上5-7点,大肠经当令,应当喝水排毒,吃早餐,此时胃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如果喝酒就很容易醉,一大早就昏昏沉沉的干不了活;
    申时是下午3-5点,午饭还没完全消化就吃晚饭,会加重胃的负担,晚上也容易饿。古代劳动人民没有那么多的食物可以吃,而现代人吃夜宵会导致发胖、积食,所以学习古代人民的智慧,在正确的时间饮食,有益身体健康。

    同样的食物,吃对了时间是养生,吃错了可能就是毒药,如“早起一杯水,清肠又润胃”“早喝盐水胜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早上喝淡盐水,可以迅速被身体吸收,起到稀释血液、增加血流量、排毒的功效,不过高血压和肾脏疾病患者不宜喝盐水;
    晚上喝盐水则没那么容易排出体外,反而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发疾病。

    英谚在饮食方面的数量和种类大大逊色于中谚,这与英国的地理、气候、经济条件和宗教信仰有关,英国是岛国,农业产品远不如中国丰富,鱼类和肉类占比较大,且由于历史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宗教文化对节制的宣扬,使得平民百姓对食物仅以饱腹为宜,所以英谚在饮食健康上主要体现在食量的控制及若干食物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国力经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肉类食物有限,中国劳动人民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且受佛教苦修和道家清修的影响,中国逐渐形成一套素食为主的养生食谱,结合四季时令和食物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人体调和阴阳四时,兼以儒家中庸适度的饮食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总结出健康饮食、预防疾病之法。中国饮食养生谚语的数量可观,且涉及饮食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是人民群众维系健康的一大法宝。

    (一)睡眠养生

    西方早期的睡眠“神赐论”认为睡眠是上帝和神灵赐予人类的福音,从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睡眠与觉醒》就开始对睡眠进行探索,产生了多种睡眠理论。而中国的先贤认为睡眠和觉醒是天地阴阳变化在人体身上的体现,自《黄帝内经》、庄子《齐物论》,许多医家、道家著作都有关于睡眠的论述。中西方人民都不遗余力地宣扬睡眠的重要性,睡眠养生谚语应运而生。

    睡眠是身体休息、恢复体力所必须,睡觉时间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强调睡眠重要性及益处的英谚如:Bed is a medicine(睡好觉如服良药)、Bed is the poor man’s opera(睡觉是穷人的享受)、Sleeping is the best cure for walking troubles(一睡解千愁)、Without sleep,no health(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
    内容相似的中谚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无钱买补食,早困当休息”“耽误一夜眠,十夜补不全”,足够的睡眠时间使身体得以排毒、恢复体力,达到养生的效果,而睡眠不足就容易引发疾病。

    英谚中还有关注睡前习惯的谚语如He that goes to bed thirsty rises healthy(忍渴上床,晨起健康),睡前喝太多水会加重肾脏负担,也会增加起夜次数,影响睡眠质量。Dry feet,warm head,bring safe to bed(脚干头暖睡得安),睡前要注意头和脚不能湿冷,否则难以入眠,且湿气容易进入体内产生疾病。类似的中谚有“睡前泡泡脚,胜过吃补药”,睡前用热水泡脚是中国人养生的一大妙招,脚热了全身就暖和了,睡觉才会舒服,冬天尤其如此。中医认为睡前泡脚有补肾的作用,还可以疏通全身经络。

    中谚除了上述与英谚相似的关注点外,还有“早睡早起,精神百倍”“贪吃贪睡,添病减岁”“觉多腿软,酒多脑袋沉”,睡眠很重要,但并非睡得越多越好,凡事讲究适量,过犹不及。中国人还有睡午觉的好习惯,“吃罢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黄帝内经》中说“子时大睡,午时小憩以达颐养天年”,睡“子午觉”可养阴养阳,使身体能够阴阳平衡。如果晚上没睡好,工作了一个上午,睡个午觉可以缓解疲劳、恢复精力,但午觉不宜多,半个小时即可,超过一个小时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中国人还讲究睡觉的环境,不能闷也不能凉,还不能太宽敞,空间太大会导致气散,舒适保暖最好。中谚有“夏不睡石,冬不悃板”,夏天虽然酷热,也不能睡在冰冷的石头上,以免寒气入侵,冬天就要睡在暖和的炕上、被窝里,不能直接睡在木板上。“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巷子里的风从一头吹到另一头,非常凉快,但在睡觉时人体是最怕风直接吹的,很容易着凉;
    穿堂风是指从房子的一侧吹进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去,也就是对流风,房子南北对流,通风效果好,但睡觉时毛孔打开,吹久了容易浑身酸痛。中国古代的房间都是比较小的,窗户也不大,注重保暖聚气的功能,睡觉时不让邪气进入也不使身体的正气外泄。

    英谚主要从现象上阐述睡眠对身体的影响,使身体在劳作一天后得到足够的休息,恢复体力;
    中谚受中医的阴阳、聚气理论的影响,从身体内部到外部环境分析睡眠相关因素,为人们的睡眠健康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二)运动养生

    西方的运动健身源自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人热衷于各种体育项目,从小就开始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以提升人体机能为目标,培养拼搏进取的运动精神。中国的运动养生是以中医的阴阳、脏腑、气血、筋络为理论基础,以养精、练气、调神为要点,以意领气、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身体筋脉畅通、内外相合、阴阳平衡。

    中西的相同点是都有一定的形体运动,体现在谚语上如:A little labor,much health(适量劳动,增进健康)、Use legs and have legs(双腿越走越有劲)、Work is father of appetite,grandfather of digestion,and great-grand father of health(劳动是食欲的父亲,是消化的祖父,是健康的曾祖父)、“常运动,骨头硬”“要长寿,多走路”“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要健康须运动,但凡事应注意适度,“疲劳过度,百病丛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蔽”,英谚中也有Exercise,temperance,fresh air and necessary rest are the best of physicians(锻炼、节制、清新空气和必要的休息是最好的医生)。

    英谚Confidence comes from discipline and training(自信源自训练),这里的训练应是指强度比较大的运动项目,可以培养自信和毅力。西方的运动训练是他们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的动力来源。

    中国的养生观主张动静兼修、形神并养。如“心安茅屋稳,性定茶根香”讲的就是静养的养生观;
    “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是中国道家修行功法,动静结合,可以达到精、气、神合一的修炼境界。中国传统的养生气功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太极拳”等,以气息吐纳和肢体运动相结合,易学易练,若能在忙碌之余练一练养生操,便能缓解疲劳,舒筋活络,预防疾病。

    中西运动养生各有特色,除了上述的传统文化溯源,还与中西的饮食结构有一定关系,肉类为主食的西方人可以承受强度大的体能训练,而以素食为主的中国人也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动静相宜、阴阳相合,使身体达到内外平衡的状态,则百病不生。

    (三)身体养生

    在对身体部位的平时保健方面,英谚有The head and feet keep warm,the rest will take no harm(头脚多保暖,身体多健康),但英谚数量较少,中谚则较多,如“热水洗脚,如吃补药”“百病从脚起”“头要凉,脚要暖,肚子别太满”“春不减衣,秋不加帽”,春天天气多变,减衣容易感冒;
    而秋天比较燥,头部是人体最不怕冷的部位,加帽会捂住头部引起燥火。中国还讲究在不同时令的保养方法,如“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秋天到来天气渐冷,要注意保暖,白露节气要穿上长袖衣服,寒露就要穿上鞋袜了。天气还不是很冷的时候,头是可以裸露在外的,头部主要是散热,如果裹起来热散不出去就要上火了,但是如果温度较低,头部不保暖会带走身上的大部分热量,就容易使人着凉了,头部和颈部也是怕吹冷风的,身体的经脉汇聚于头部,所以需要特别重视头部的保养,经常疏通经络,可用梳子或五指梳头。脚则是离心脏最远的部位,也是人体经脉的聚集区,跟五脏六腑相连,经常用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络、排毒、预防疾病。

    西方的身体养生侧重局部,以肌肉健美和身体各部分功能锻炼为目的,有“用进废退”之说;
    对于身体的保养侧重局部、细分的方法,逐渐发展成现代西方医学。中国人养生是整体为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是中医经络中胃经的主要穴位,经常拍打,有助于健脾胃、调气血。中医根据病症对某些穴位、经络用按摩、针灸或推拿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中医养生有十常“发常梳,面常擦,目常运,鼻常揉,耳常弹,口常漱,齿常叩,胸常扩,腹常旋,足常搓”,身体的各个部位经常揉按、运动,有助于身体气血运行顺畅,达到养生效果。

    (四)环境卫生

    人居环境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才兴起的理论学说,但人类从古代进入文明时期就开始了对居住环境的构建,中英谚语都有谈及环境卫生对身体的影响,如The windows open will keep the doctor from the door(常开窗户,医生不近门)、When the sun comes in,the doctor goes out(阳光进来,医生离去)、“常开窗,透阳光,通空气,保健康”。通风采光是环境的基本要素,卫生整洁也很重要,如Hygiene is two thirds of health(卫生能保证三分之二的健康)、“无事勤扫屋,强如上药铺”。自身的保洁也有谚语如“常换衣服勤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指甲常剪,疾病不染”。

    英谚在居住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有大致的阐述,中谚则从外界环境到日常细节都做了总结,可看出古代的人们就懂得让身体和居住环境保持干净来预防疾病。环境包括地理、气候、社会和个人的居住环境,个人能改变的主要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和自身的卫生,良好的居住环境可以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也能让人心情舒畅。居住环境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说明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健康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但两者又相互影响、互通互补。情志主要指人的情绪,属于心理范畴,情志养生主要从控制人的七情六欲着手。中英关于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在谚语中体现出大致相同。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哲学家们便开始了对灵魂的探索,至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中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精神的阐述,中西方对心理健康的重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生气、忧愁、烦恼、焦躁等不良情绪都不利身体健康,相关的谚语如:Anger punishes itself(气大伤身)、As rust eats iron,so care eats heart(锈能蚀铁,忧能伤人)、Care brings grey hairs(忧虑催人老)、“愁最伤人,忧易致病”“有愁皆苦海,无病即神仙”“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药饵难医心上病”,身体病了,看医吃药,心理病了怎么办?中英谚语都有解决之方案:Laughter is the best medicine(笑是良药)、One joy scatters a hundred grieves(一笑解千愁)、A clown into town is worth more than a dozen doctors(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笑口常开,百病不来”“笑一笑,十年少”。开心快乐有益身体健康,笑是快乐的体现。西医解释笑可以加强肺部活动,缓解神经紧张,使肌肉放松,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解释笑可以使气血调和、筋脉畅通,故而笑有益身心健康。

    A merry heart makes a long life(乐观使人长寿)、A light heart lives long(心胸开阔,延年益寿)、Happiness lies in contentment(知足常乐)、“房宽地宽,不如心宽”“心胸宽大能乘船,健康长寿过百年”,乐观、宽容、豁达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看开点看淡点,不要沉溺在痛苦中,不怕失败、勇于面对,身体自然就健康多了。容易满足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也更健康。

    Jazz tickles your muscles,symphonies stretch your soul(爵士乐愉悦你的肌肉,交响乐舒展你的灵魂)、Music is the medicine of the breaking heart(音乐是治疗心病的良药)、“音乐相和,身心全也”“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听音乐、唱歌也是中西方人民情志养生的重要方式。音乐是反映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可以直达人之心灵。演唱、演奏乐曲可以抒发情感,使人得以宣泄而不抑郁;
    欣赏音乐可以使内心产生共鸣,或舒缓情绪,或抚慰心灵;
    音乐配以舞蹈既可怡情又能健身。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作用,激昂的乐曲可使人精神振作;
    欢快的乐曲使人忘却烦恼;
    清幽的乐曲使人心情平静……可根据不同症状施以不同的音乐疗法。音乐养生的谚语虽不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上面是中英谚语对心理健康的相似的理解和调养方法,从谚语中还找到一些中英不同的情志调养方法。英谚如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makes you happy all day(诚实为上,天天快乐)、No pillow is softer than a clear conscience(问心无愧,高枕无忧)、Open confession is good for soul(坦坦荡荡,身心愉快),说明品行高尚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倡导诚实、坦荡的优秀道德品质;
    Patient people are patient to gain longevity(有耐心的人会活得比较久),耐心、不急躁、不冲动,可以减少疾病使人长寿;
    Health and cheerfulness mutually beget each other(健康与快乐,相辅相成)、Sound in body,sound in mind.(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两句直接点明身体健康才能心理健康,两者相辅相成,但身体健康是前提条件,即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中谚“要活好,心别小;
    善制怒,寿无数”讲的是气量要大,还要懂得克制,能及时调整情绪;
    “有泪尽情流,疾病自然愈”,有痛苦就哭一哭发泄出来,才不会郁积于心,导致疾病。“心底无私天地宽,名也不贪,利也不贪”“恬淡寡欲心身健,行也安然,坐也安然”,没有私心,没有太多的欲望,不贪求名利,就能心绪安宁。“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中医理论讲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五种情绪相关,心平气和有益健康,若是太情绪化就容易伤身。

    中英谚语都认为笑、心胸开阔使人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招致疾病。修身养性、修德养善、减少物欲、欣赏音乐有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中西方不同点在于:西方受宗教文化影响,宣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助身心健康,而中国的情志养生受中医和道家影响,把情绪与身体的五脏六腑联系起来,有泄有制,认为淡泊名利、无私寡欲才能致虚守静,无烦无忧,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客观的气候环境、主观的生活习惯、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有周边的事物等复杂因素都影响着人的健康。人类的智慧就在于化客观为主观,物为我用。谚语体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英人民在饮食、生活习惯、情志心理相关的经验总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注重饮食节制、生活规律、修身养性等;
    但中国的养生谚语数量更多、维度更广。英谚受古希腊哲学、宗教文化及近现代西方医学的影响,注重节制和道德修养,偏爱体能运动,关注身体局部的保养。中国养生谚语秉承中医的养生方法和理念,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调和、因时而变、动静兼修、形神并养。本文解析中英养生谚语的文化同异,呈现中西方养生的智慧精华,弘扬我国的中医养生知识和传统文化,以期有助提高人民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谚语饮食身体春节饮食有“三要”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人为什么会打哈欠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4期)2021-04-20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何为清淡饮食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说说谚语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7年9期)2017-08-07我de身体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我们的身体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健康饮食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5期)2016-07-14身体力“形”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谚语趣画(一)小猕猴学习画刊(2015年1期)2015-01-22

    相关热词搜索:谚语 中英 养生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