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经典阅读
  • 学习工具
  • 成语大全
  • 歇后语
  • 周公解梦
  • 名人名言
  • 格言
  • 经典语句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工具 > 成语大全 > 初中化学说课稿12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12篇

    时间:2023-08-25 09:55:07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12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说课稿12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课时,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

    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4、对教材的改进

    课本p88活动与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较高:因为玻璃管灼热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锥形瓶中,又要恰好与瓶中的白磷接触,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插入过程中,瓶内外的气体是否发生了交换?为此,我作了如下调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气球套紧瓶口,再将锥形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

    课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给学生造成疑问,水分会不会蒸发,空气会不会溶解在液体中等。对此,我将小烧杯换成了锥形瓶,同样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使学生看清反应前后瓶内外物质无交换,从而使实验操作过程更严密、更科学,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实验结论。

    二、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过于放开或加大难度,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先由蜡烛燃烧,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接着介绍三位化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并着重介绍拉瓦锡的研究实验原理。进而提出问题二“是否所有化学反应反应物质量总和都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呢?”提出两个探究实验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由此你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关系得到了哪些结论?”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确实如此吗?”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

    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气球、铁钉、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刚才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②高锰酸钾在空气中加热后,固体质量减少了,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③已知12g木炭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为什么?

    第1题意在突出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中;第2题再次凸显守恒的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第3题意在让学生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两字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

    六。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纸张燃烧完后灰烬质量小于原来纸张,为什么?

    镁带燃烧完后白色生成物质量大于镁带,为什么?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2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3

    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主要包括四小节: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着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属于动力学范畴;第二节化学平衡,是在化学反应速率和可逆反应知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常识性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着重介绍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第二、第三节内容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本节知识是对前三节知识的综合应用,即以合成氨工业为例,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化工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强等)选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的学习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这四节知识的核心是关于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且化学平衡还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起着指导作用。

    同时,化学平衡的相对性、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可能发生移动等观点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本章的学习还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特别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对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本章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大纲的比较

    2、教材内容的比较

    新教材比较轻记忆、重理解,因此在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⑴增加的内容:

    ① 为了更有利于说明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加了活化分子、有效碰撞、平衡常数等概念。

    ② 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即增强趣味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增加了高炉高度与一氧化碳含量问题的讨论引出本章课题;用生活中人们日益关注的古代艺术珍品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用投蓝与化学反应进行类比,来说明反应分子的能量和碰撞方向(即取向)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用电冰箱保存食物来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③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还增加了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两个阅读材料(勒夏特列简介和化学反应的方向)。

    ④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材还增加了7个讨论性问题。

    ⑤ 为了使呈现的内容更清楚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还增设了一些图表。如:p33-图2-2,2-3;p37图2-6;p38图2-7;p42图2-9;p43表2-3等。

    ⑵变更的内容:

    ① 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有关实验均发生了变更:均将硫代硫酸钠与硫酸的实验变更为了大理石与盐酸的实验。

    ②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也进行了变更:将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相互转化的针筒实验变更为合成氨反应的实验,且由直接实验事实变更为间接实验事实。

    ⑶删减的内容:

    ① 删减了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的反应。

    ② 删减了合成氨工业的简述。

    3、教材编排顺序的比较

    4、教材编写的比较

    新教材更加注意叙述方法的启发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整章共设置了7个讨论性问题,利用问题来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又,教材编入了合成氨的发展前景以事实来启发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探讨问题、看待事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文字叙述详略得当、深浅适度,且能将一些较难的知识用浅显通俗的方式(形象化的比喻和图画等)表达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些知识(如用生活中投篮来帮助学生理解活化分子的有效碰撞等)。

    总言之,新教材重理解轻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灵活。整章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潜在的创建了一种较为活泼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另外新教材还比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来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新教材注意到了从旧知识向新知识引入,由熟悉到陌生,这样就很好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由于本章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一章,且概念集中,多而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建立及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合成氨条件的选择,这三部分内容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理解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新教材引入了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概念;为了进一步升华对化学平衡的认识,新教材又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些新增的内容在大纲中的要求都很低,其中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在大纲中无明确要求,仅包含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中;化学平衡常数仅为常识性介绍。这些概念在教材中均是直接引用,对这些概念本身不要深究和扩展,只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通过这些概念能对重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即可。千万不要把甲种本、大学中的知识下放到这里。要尊重大纲的要求,仅以本教材为主,不要发挥太多。如,化学平衡常数仅作为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是以小注的形式出现的,不要求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对于平衡常数只须掌握2点即可:1、k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2、k不随浓度的改变而改变,但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简言之,要注意到新教材的变化,准确把握新大纲,分层次把握好教学要求,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要处理得当,制定好教学的整体计划。

    2、改进教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知识理论性强,难度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这样就导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老路(满堂灌、填鸭式),也容易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很显然就难以全面落实好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所以,建议大家:1、转换观念,角色定位要准确。不要做"先知"、"权威",而是做好"引路人"。我们引路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获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2、教学活动设计精心准备,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学习。但要注意,"放"不是放任不管,必要的点拨、释疑解惑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本章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个难点,确实需要我们去精心准备,悉心钻研。

    3、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实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本章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原理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例如,"化学反应速率"一节配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和相应的学生实验。根据学校的实验条件,教师可将课后为巩固知识、验证知识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探究原因。

    4、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解难点

    通过可逆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及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的教学,为本章教学进行了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对本章难度较大的理论,1、要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深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精心设计知识台阶,减缓知识坡度。2、要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画面转变为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直观生动的图画,定能增强效果。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4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5

    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化学方程式》第一部分内容《质量守恒定律》,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体验科学研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4、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地点放在实验室里进行,把全班学生每两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教学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对化学实验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教学时要紧紧抓住这一点。

    2、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法:学会在科学探究中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体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蜡烛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引出问题一"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

    进而提出两个探究实验:

    ①测定蜡烛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和探究实验。

    ②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实验。

    【设计意图】: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入手,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亲历实验并感悟质量变化的关系,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关系是什么?"

    学生可能有三种猜想:

    ①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小;

    ②化学反应后总质量变大;

    ③化学反应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真理只有一个,同学们的猜想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进入第二流程

    (2)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①确定探究内容

    为了减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注: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的质量关系,增加白磷燃烧实验;由于课本所给的两个实验原理相同,学生探究时只对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而对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不再重复)。

    探究实验一: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

    ②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对这两个探究实验的化学反应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讲解其原理。然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主选择,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③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实验仪器和药品:

    探究实验一:天平、250mL锥形瓶、250mL烧杯、酒精灯、镊子、三角架、石棉网、气球、沙子、切好的白磷、气球。

    学生对探究实验一设计的方案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学生对两种方案分别实验后发现,第一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变大;第二种方案的生成物质量不变。"究竟哪一种方案的结论正确?"让学生对方案展开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强化其设计兴趣,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维。

    经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案有缺陷,因为没有考虑白磷燃烧后重新进入敞口容器的空气质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质量变大的结论是不准确的;第二种方案在密闭条件下进行,整个操作过程中容器内外没有物质的交换,实验过程严密科学,结论令人信服。

    探究实验二:天平、锥形瓶、与锥形瓶相配的胶塞、小试管、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学生对探究实验二设计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主要区别也就在于反应容器是敞口还是封闭。两种方案的结果都是生成物质量不变。通过讨论得出:在常温下反应水分蒸发带来的质量误差可忽略不计。

    两个探究实验的共同结果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为什么呢?"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接下来就利用动画模拟突破难点,即进入第三流程。

    (3)动画模拟、突破难点

    用动画模拟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直观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肯定不变,至此得出,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成功的尝试实验,获得结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了科学实验需要严谨,主动建构了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接着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小,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大呢?"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时,切记不要忽略反应中进入的或出去的气体这类隐含的物质。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小明把水蒸发后,收集的水蒸汽的质量和原来相等,所以他认为水蒸发的过程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看法对吗?

    2、很多同学过生日时,都会点上漂亮的生日蜡烛:

    ①、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找出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③、当你许下自己的心愿后,就吹灭了蜡烛,这时还有大部分蜡烛没有燃烧,这部分蜡烛能不能算作"参加"反应的物质?

    ④、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对"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有何理解?

    3、水电解器中有150g水,电解一段时间后,为什么只生成16g氧气和2g的氢气?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强化,也锻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懂得了什么样的化学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知识系统化并延伸到学习方法的归纳。

    (6)课堂巩固练习。在本环节设计5个习题,包括3个基础题、1个实验评价题和1个思考题,目的在于:在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五、说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三、应用

    说课完毕,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6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知识与技能

    ① 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② 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 过程与方法

    ① 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 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 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 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 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做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

    新浪微博:广东省教师考试网

    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 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 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回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7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的内容,第十二单元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个一级主题,是个涉及面较广的单元。本单元及本课题不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属于知识的扩展和应用的范畴。课标对这部分内容虽然要求不高,属于了解和知道的层次。但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初中生物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识经验,通过前边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学生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理解各种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基本营养素;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上述用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分析、归纳提高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早餐吃了什么?其中有哪些营养物质?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发对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学习,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出示一张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且介绍人体所需要的六种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在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以后分解对其中的一些营养物质进行讲解。

    1、蛋白质

    首先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蛋白质?蛋白质由什么构成?蛋白质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总结后回答此问题。接下来出示投影资料:蛋白质和氨基酸,介绍氨基酸的生成,氨基酸与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然后采用实例的方式向同学们讲授血红蛋白、酶等不同蛋白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执行的不同功能。如出示视频讲述氧和血红蛋白在人体中的作用,让学生小组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资料卡片,了解酶在生物体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播放录像讲授吸烟的危害,并及时教育学生青少年一定要远离烟草。最后结合甲醛浸泡食物等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甲醛、酸碱等使蛋白质的变性的现象,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物质对生物体产生危害的原因。

    在该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的方法,将蛋白质抽象的结构和蛋白质的作用直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建立一种感性认识后,理解蛋白质这种有机化合物在生命体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将枯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走向化学,意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2)糖类、油脂、维生素

    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和功能,简单了解水解的产物,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参考教材和学生查阅的资料,针对糖类、油脂、维生素的组成、功能和缺失该营养素的后果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交流明确各类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后,我会提出一些应用性的问题,如“淀粉也属于一种糖类,分析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等,学生通过思考回忆糖的水解等知识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然后我会出示资料卡片,讲解纤维素、黄曲霉毒素等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是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大,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学生熟悉不同方面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中,不仅能够达到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开拓视野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倾听的过程中,获得主动表达和被认同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的自信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请学生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让同学代表这几种营养物质说出自己的用途,构成和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并且告诉学生不能偏食,不能挑食。通过此游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动手为自己和父母各设计一份食谱。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四种营养物质的存在,功能以及作用,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8

    (教学重难点)

    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

    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

    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

    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

    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

    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

    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熵变与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

    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

    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9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三化学第七章的内容,二氧化碳作为初中化学"三气"之一,安排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之后,有循序渐进的重要作用。前面和后面几节的碳的化合物反应的产物里虽然也涉及到二氧化碳,但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要用本节所介绍的简便方法,学生学习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通过比较,探究,巩固初中化学"三气"的制法,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后的又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的化学原理,实验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检验方法,进一步了解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运用由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课的结尾,利用碳酸钠跟盐酸在化学反应中能急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泡沫灭火器原理的教学。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2、简单介绍泡沫灭火器的原理,使学生对灭火和灭火器有一定的认识。

    能力:通过研讨设计实验的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装置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渗透对比的方法以及物质的性质决定制法的思想方法。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了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法和收集有一定的基础,较为熟悉,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前面所学的知识可能有遗忘,和氧气、氢气一样,学生懂得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用含有该元素的其他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来实现,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学生可能会很快想到木炭的燃烧,除了看书之外可能不会想到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学生对于灭火器的原理也是只有模糊的认识。

    2、根据学生情况和目标要求,通过比较,可以用学生想出来的办法来制取二氧化碳,如煅烧石灰石的副产品,菜农在菜棚里燃烧木炭,但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制取纯净的二氧化碳必须要用课本上所讲的简便方法。本节的难点就是对二氧化碳的原理的理解。

    3、为了突破难点,完成本节目标要求,教学时应在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这些思路和方法主要包括

    (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3)需要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当学生明确以上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方法的学习顺序后,就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讨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制取的装置,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了。

    4、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做好复习(对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与制取方法、验纯、验满方法做好复习),另外要预习本节内容,做好课后的家庭小实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方法是采用"单元目标引导探索法",以本节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验引导探索为方向,采用讨论、边讲边实验等方式来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

    本节教学程序是通过学生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出气体实验室制法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中,运用"实验引导探索法",将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式的试验,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做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的探索法教学。

    例如,在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时,指导学生做两个补充实验。

    ①将石灰石分别放入盛稀盐酸或稀硫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②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两只试管中,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学生能正确地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始终是贯彻:启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巩固开拓的课堂教学程序。"巩固开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程序,占用时间约为10至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抓住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教学重点和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难点,安排练习,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注重学生的反馈,做好补偿教学,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设计程序:

    温故引新:复习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列表比较。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制取气体的思路与途径。

    演示探究:大理石与盐酸、稀硫酸,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确定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突出难点。

    讨论方案:大理石与盐酸反应。设计意图:明确为什么实验室里要采用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突出难点重点。

    理论分析:固体与液体反应,不加热,确定发生装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确定收集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能力。

    讨论方案:从原料、反应原理、装置、收集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重点。

    实验验证:实验7-8.设计意图:验证讨论的可行性。

    理论升华:归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设计意图:对本课进行小结。

    巩固知识:课后习题1、2、3.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即时应用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7-9,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展示灭火器,介绍使用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介绍灭火常识,消防教育。

    课外巩固:101页家庭小实验,习题4、5.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验探索能力。

    甩下包袱: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煤气有什么特点?预习第五章。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做好预习,为下一节做准备。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列表小结氢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O2)氢气(H2)

    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MnO2+O2↑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适用范围固—固反应需加热制取气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气体难溶于水或酸)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O2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O2密度比空气略大)排水法(因为H2难溶于水)

    向下排气法(H2密度比空气小)

    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着火,证明是氧气点燃气体能燃烧,且生成物只有水,证明为氢气。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0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思想汇报专题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1

    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化学的第一章第一节《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钢铁》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金属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本节内容意在于加强对金属通识的了解,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1、知识基础: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及氧化还原理论等相关知识。

    2、能力水平: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阅读有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对金属的认识,感悟金属材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1、了解金属的共性,推知金属键的存在。

    2、了解金属冶炼和使用的历史,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了解我国的金属资源和冶炼现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

    (1)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上课伊始我利用一段视频创设情境,这段视频展示了形状记忆合金的神奇功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结合学生对金属已有的认识及教材资料库中的内容“金属之最”设立有奖竞猜,展示金属的特性及其对应的用途,接着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卢瑟福当年为何选择金箔做ɑ粒子散射实验?

    金箔的厚度仅为10-7m,却是由几百个金原子堆积而成的,卢瑟福选择金箔正是利用了金出色的延展性。这个问题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提炼概括,科学定义

    金属个性有所不同,它们会不会有共性呢?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共性,并请学生根据金属的共性进行提炼概括,尝试给金属下个定义。活动之后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下的定义是否科学?到哪里寻找最权威的金属定义呢?学生马上想到上网查阅,此时教师指出网上资源虽很丰富,但其科学性有待甄别,同时指出获得科学定义的最佳途径之一是查阅辞海。

    (3)质疑探究,追本溯源

    金属为何有共性呢?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认知铺垫。

    1、离子化合物为何具有共性?——离子键

    2、金属为何都具有导电性?——自由电子

    第一个问题能使学生意识到金属的共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能够顺利引出构成金属的微粒,从而进一步探究微粒间的相互作用——金属键。由于金属键这个概念比较抽象,用动画演示给金属通电或加热时,金属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以及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金属原子是如何移动的,通过形象的动画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属具有共性的的原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了金属的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4)回眸历史,直面发展

    傅鹰教授曾说过:“科学给我们以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为了使学生感悟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我将金属的发现和冶炼史呈现给学生。

    根据所呈现的信息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的冶炼有这样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金属活动性顺序。2.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3.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熔点。

    4、金属单质的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还能使学生对金属的冶炼原理有初步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人类使用金属历程的感性认识,设计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古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十年铸一剑,而今天不仅有了不锈钢,还有适合各种需要的特种钢?

    2为什么一百多年前,铝曾经是比金子还要昂贵的皇室专用品,而今天却成为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用品?

    这两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冶炼技术的发展使得金属的应用更加广泛,特别是合金的使用使金属的用途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本节课引入部分看到的神奇的天线就是用一种钛合金制成的。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金属性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它们的用途也更加广泛。例如稀土金属,每过3-5年就会发现稀土的一种新用途,平均每4项高新技术发明中就有1项与稀土有关。

    邓小平曾经引以为傲地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正是说明了我国的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稀土以占全球约30%的储量,承担了全球95%的生产供应量。今年我国的稀土出口政策调整触动了美国的神经,美国认为中国掌握了他们高科技武器的命门。西方国家大量购买我国的稀土却对我国封锁稀土应用技术,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中国只能出口稀土矿,再以高价进口深加工稀土产品。

    通过以上讨论,学生能够体会到保护稀土资源和提高冶炼技术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要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加深理解我国的国情和现状,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后思考

    最后,我将“金属交易”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化学问题。

    展示最近从金属交易网上查到的一张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属价格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金属价格上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今天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会从含量和冶炼成本两方面考虑。

    但作为全方面或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都能影响金属的价格。于是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

    1、影响金属价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冶炼成本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金属的价格?可从市场因素、政治因素、运输成本等方面考虑。

    2、金属矿物的储量虽然还在不断地增加,但金属矿物最终还是会被用尽。请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到积极寻找替代材料,我举例本届上海世博会多数场馆都使用新型环保材料,就给我们做了示范。)

    七、教学反思

    由于我设计这堂课时先对学生了解金属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于是在这节课中对学生掌握情况较好的部分,例如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中的共性部分定位在巩固、复习和应用,通过以旧引新,使看似零碎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对学生理解有困难、思路模糊之处,例如金属键为何能决定金属的共性,金属使用的先后顺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进行重点分析,学生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同时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5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定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很多有关化学变化的例子,掌握了常见物质参与的化学反应,并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出来。还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并了解到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粒解释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在学生积累一定的定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一气呵成,促成了学生对物质从定性到定量探究能力的形成。

    在质量守恒定律部分内容中,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知道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艺规律。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十分自然,实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也是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较多,应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边操作、边观察、边思索,使其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其收益会更大一些。

    各实验小组所测定的化学反应各不相同,但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必然会激起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是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

    讲好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从定性认识要定量认识模型的构筑,今后学习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质量守恒定律,能用微观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b、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c、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质量守 .com …恒定律实验方案的设计,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让学生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享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b、通过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研究与科学家的研究相似”的自豪感和满足感,树立“将来我也能成为科学家”的信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运用所学物质微粒构成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这是我确定本课重点的依据:根据学生以往的练习反馈,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微观世界缺乏感性认识,这是我确定本课难点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力,能力等方面分析。

    1、学生现有的基础

    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化学式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有一定的认识,在上节中对燃烧有了一定了解,这对学习本节有较好的基础,有助于本节的理解。但本节比较系统地开展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首次接触,学生没有明确的思路,还有些学生对前面物质的构成微粒还缺乏确切的理解,这给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带来一定的困难。

    2、学习动力、能力

    初中生好奇,对亲身参与活动感兴趣,但受年龄特征及基础知识限制,实验操作技能不高,观察,分析能力不强,语言表达,归纳概括能力较低,这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三、教法分析

    我用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在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体验,分别从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增加、减少、不变”三个方面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出的实验,组织同学们进行互相评论,休整错误,改进设计,从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操作。在实验探究时,我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结论。通过练习,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引入时的例子,这就扩展了学生有关该概念的思路,加深理解,并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在处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这一难点内容时,我采用多媒体模拟展示,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法分析

    1、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动手作、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学习方法。

    2、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分为“质量增加、质量减少、质量不变”三个方案实施,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特征。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反馈练习,四、归纳总结,五、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变重还是变轻了?

    2、酒精燃烧,到最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

    3、为什么铁生锈后质量变重了?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活动1、探究性学习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发现和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在呈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发现并提出“如何确定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

    3、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对“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假设,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加,减少,不变三种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思考,大胆猜想良好的思维方式。}

    4、设计实验

    我启发学生根据提出假设的依据和事先查阅的有关资料,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组织学生在班级里交流实验方案,讨论评议。从学生的实验方案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5、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1、蜡烛的燃烧{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假设}

    实验2、铁粉在空气中与氧气的反

    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假设}

    实验3、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用于验证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假设}

    实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侧重观察实验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的变化,还有及时鼓励正确操作的学生,同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没有获得成功,或没有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是老师要结合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告诉大家,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不要气镁,仔细查找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组织学生课后修正实验方案重新实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交流实验结果。针对学生可能得到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变化是不是没有规律?

    {2}、得到不同结论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差异?

    {3}、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教师综合分析学生的意见和实验装置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得到不同结论的原因,使学生形成“测定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变化的实验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认识。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7、形成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总质量保持不变”的结论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指出:用与上述相似的方法,对许多化学反应进行研究,都可以得到一条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

    活动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你能用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请以金属镁和氧气的反应为例,与同学们进行讨论。

    针对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缺乏直观的印象,从而造成他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理解困难,为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和多媒体模拟结合的方法,启示学生从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再展示其模拟过程,这样会给学生直观的现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反馈练习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填写空白。

    {1}、木材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余固体的质量{}原高锰酸钾的质量。

    2、某同学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小了,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了,请你帮助他分析一下,这些反应也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

    {设计意图:这些题目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

    1、让学生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注意的问题。

    2、由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11本章作业第8题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严谨思维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及其微观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七、板书设计

    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性活动

    1、根据问题提出假设{1}减小{2}增加{3}不变

    2、设计实验

    3、实验探究

    4、交流与评价

    5、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镁+氧气→氧化镁

    2mgo22mgo

    原子数:氧原子:2氧原子:2

    镁原子:2镁原子:2

    相对质量:24×2+16×2=802×{24+16}=80

    在化学变化中: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相关热词搜索:说课稿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万能模板 初中化学说课稿全集 初中化学说课稿一等奖 初中化学说课稿ppt课件 初中化学说课稿ppt 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人教版 初中化学说课稿5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质量守恒定律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150个易错知识点 初中化学8个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下学期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人教版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初中化学全册易错知识点(推荐) 初中化学初三上册知识点 初中化学单元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国培研修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备课大师 初中化学备课活动记录 初中化学备课组总结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及方程式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方程式 初中化学工作总结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必背口诀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00字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30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万能模板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全集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简短100条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随笔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0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022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个人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个人2021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个人2022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个人第二学期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免费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二学期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上学期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及改进措施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和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