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情书
  • 检讨书
  • 委托书
  • 保证书
  • 承诺书
  • 证明
  • 倡议书
  • 公证书
  • 悔过书
  • 意向书
  • 担保书
  • 请假条
  • 百花范文网 > 文书 > 倡议书 >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基于某高校的调查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基于某高校的调查

    时间:2023-02-24 14:35:55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闾浩,王丽君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 211106;
    2.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3.海南大学,海南海口 57022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波及世界各个领域,国际学生数量快速增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求学。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的热潮。“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社会往来,我国高等教育也自然得到沿线国家的青睐。现今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增长速度高位运行、留学层次逐步提升、生源输出国日趋多元化、关注程度空前提高的趋势[1]。沿线国家留学生来中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国际多边人才的培养、提高相互间的理解和人文交流、国际关系的改善、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知华友华爱华人力资源,以及进一步提高中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

    然而面对庞大的沿线来华留学生群体,若没有及时关注他们在不同文化差异,甚至文化冲击下的适应状况,则有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业及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不良印象,而影响到留学的效果和今后国际关系的增强。因此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某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其中出现的跨文化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于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大批移民涌入美国,导致一系列跨文化适应问题。这个概念最早由Redfield等人提出,指“两类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文化模式的变化”[3]。心理学家Berry认为,“文化适应是伴随着不同文化间接触的文化和心理的改变”[4]。Ward将跨文化适应分成两个维度: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5]。心理适应指在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如果没有或较少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则达到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指的是适应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能力,获得适合新文化的知识和技能。从适应主体的角度来看,国际留学生与其他跨文化旅居者一样,他们在东道国也会经历心理调适、社会文化学习的过程。

    国内有关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起步稍晚。从研究对象上看,多以在发达国家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为主,较少涉及来华的国际学生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在研究内容上,多从宏观角度出发,缺乏对留学生自身问题的关注。由于留学生许多时间会花在课堂及学习上,因此,教学适应也是其很重要的适应内容[6](与此相对应,在商务外派人员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中,工作适应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教学适应三方面了解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探索影响适应的个体因素。基于调查结果,从3个层面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某985高校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蒙古、柬埔寨、乌克兰、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为了确保本次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首先进行了预调查,通过直接与来华留学生沟通交流,对英文问卷中题项本身的疑问进行了纠正,然后开展正式调查。通过与学校学院的留学生管理机构联系,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匿名填写并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200份英文问卷(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回收180份,回收率为90.0%。剔除一些回答不完整或答案明显不能反映填写者真实意愿的问卷后,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0%。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调查来华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国籍(用于核实)、留学时间、留学身份、所学专业、出国经历、汉语水平8个题项。

    第二部分调查来华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采用国际学术界通用的Zung的自评抑郁量表[7],包含20个题项的Likert四分量表,正面感觉、负面感觉各10个题项,每个题项按感觉出现的时间频度度量,其中正面感觉,“4=不会这样”“3=有时这样”“2=经常这样”“1=不会这样”,对于负面感觉的度量正好相反。抑郁指数=总分/满分。

    第三部分调查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在Ward和Kennedy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基础上[8],使用基于中国调查而发展的量表,涉及语言、人际关系、物质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事件、对中国习俗、价值观及政治的理解等,共35个题项,采用5点Likert量表,“1=不难”“2=有点难”“3=一般”“4=很难”“5=最难”。社会文化适应的困难程度(或难度系数)=总分/满分。

    第四部分是关于教学适应的量表。编制前,与两位留学生和两位给留学生上课的教师进行访谈,归纳后再请他们确认和修改。对留学生教学适应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衡量:个人自身学习适应和适应教师教学,包括16个题项,5点Likert量表,“1=很容易”“2=容易”“3=一般”“4=很难”“5=最难”。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上来看,男性占总人数的55.1%;
    女性占总人数的44.9%。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年龄在21—25岁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28.6%,年龄在26—29岁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36.7%,年龄在30岁及以上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34.7%。从之前是否有过留学经历上来看,只有16.3%的人之前有过留学经历,没有留学经历的人占83.7%。从来华时间上来看,来华时间小于6个月的人占12.2%,来华时间在6—12个月的人占63.3%,来华时间在1—3年的人占22.4%,来华留学生在华的时间为3—5年的只有1人,占2.1%。

    3.2 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的情况分析

    从总体水平上来看,来华留学生全体被试的平均抑郁程度(抑郁指数)为0.525(即总分/满分),属于轻度抑郁。其中,无抑郁程度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34.7%,轻度抑郁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53.1%,中等抑郁程度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12.2%。这说明来华留学生群体应作为学校心理问题的预防对象,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实时配备可以用英文交流的心理咨询人员。关于“我每天早上都感觉很好”“我一直都喜欢吃”“当我和不同性别的人交流的时候我像之前一样快乐”“我并不认为目前的事情比以往难”,是来华留学生抑郁程度最高的4个题项。这也表明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在中国遇到了一些情绪问题,并影响到了日常交往和活动。在个体差异性上,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来华之前是否和不同国别的人接触过、留学经历等方面来考察他们的心理适应状况。结果表明,只有年龄对心理适应产生显著影响,年龄在21—25岁的心理适应障碍更高些。

    3.3 来华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的情况分析

    从总体水平上来看,来华留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平均值为0.5354,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程度属于一般难度。其中,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适应不存在困难,感觉社会文化适应有点难的留学生占总人数的16.3%,感觉社会文化适应一般难的占总人数的51.0%,感觉社会文化适应很难的占总人数的32.7%。其中“中国人口密度”“和不同国别的人交流”“面对不满意的服务”“用中国的方式看待问题”“使别人理解自己”“听懂中文”“理解中国政治系统”是被调查者觉得最难适应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集中在了解中国的文化、人口密度、语言、习俗等方面。这也说明被调查的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了解不多,需要自身加强和学习的部分,国内高校可以在留学生选拔及留学预科学习时进行一些尝试。在个体差异性上,人口统计学特征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在来华之前是否和不同的人接触、留学经历和在中国的时间对社会文化适应都没有显著影响。

    3.4 来华留学生教学适应的情况分析

    从总体水平上来看,来华留学生在教学适应上情况良好。没有留学生认为教学适应性特别难,也没有留学生认为特别简单。其中,有62.9%的来华留学生认为教学适应容易,有34.3%的来华留学生认为教学适应一般困难,只有2.8%的同学认为不能适应。调查显示适应难度最大的是关于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留学生希望学校能单独给他们介绍关于图书馆的使用规则。其次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学教育内容的适应。总的来看,来华留学生在自身方面都能较好地要求自己,学习的自觉程度较高。有91.4%的来华留学生希望和东道国学生一起上课,但现有课程安排上条件还不具备,现有课程安排是以留学生群体为对象,按照培养大纲,用英文进行教学,而国内学生的教学,主要是用中文教学,个别课程已经试点英文教学,教学内容难度上也要大于留学生难度。今后可考虑个别英文课程可以共同给中外学生上课。在个体差异性上,人口统计学特征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在来华之前是否和不同的人接触、留学经历和在中国的时间对教学适应都没有显著影响。

    4.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个体层面建议

    4.1.1 保持积极的心态

    来华留学生在出国之前,过着一种与中国的生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大相径庭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他们在留学初期必定会感到在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冲击,需要一个调整和学习的过程[9]。这时候保持一种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是融入新环境的关键。来华留学生要学会放下以前固有的模式去面对差异性,敞开胸怀地去体验新鲜的事物,努力学习新的应对策略。出现问题和挑战时,不要过于心烦意乱和怨天尤人,不要拿原来的标准去衡量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不良后果。

    4.1.2 进行主动的沟通

    沟通是不同文化间的桥梁,也是化解文化冲突的良方。跨文化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中国学生的积极应对,另一方面更需要来华留学生的主动行动。来华留学生要走出自己的圈子,主动建立与中国同学及老师的良好关系,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联谊等活动,这样可以大范围地接触到不同院系的中国同学。还可以发动留学生群体举办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邀请中国师生参加,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双方在沟通中对彼此有更好的认知和调整,渐渐熟悉和融合。

    4.1.3 加强中文学习

    语言作为人类的沟通工具,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有一些留学生对学习中文抱有抵触的态度,认为是十分困难且不太重要的事情,对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带来困难。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加强中文学习,学习汉语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课堂比较系统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观看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书籍、电影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与中国人面对面沟通来练习自己的听力和口语、通过书面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深入到中国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快速提高中文水平,还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习俗[10]。

    针对个体的建议,可以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及辅导员、班主任向他们进行传达和教育,还可以在学校国际学生入口的网站进行宣传,他们申请留学前就可以看到,同时加入一些文化小测试方式,形象化、具体化地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认知。当然来华留学生所在本国学校也能提供一些指导和教育更好。

    4.2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学校层面建议

    4.2.1 加强管理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和服务理念

    留学生管理按照职能划分,主要有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三大部分,包括不同岗位的教师、行政人员。他们往往是留学生近距离、长时间接触的校方人员,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具有直接的影响。除了需要基本的外语能力外,这些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对跨文化问题认知、理解、反应、交往的能力,这就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学习跨文化知识和沟通技巧,用尊重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主动了解留学生的文化习惯、兴趣爱好等。学校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主动去发现和解决来华留学生的实际问题,鼓励和支持管理人员参加一些跨文化培训。同时改变过去重视改善物质条件的固有思维,更加重视留学生的内心和文化需求,不断改善服务管理工作,在部门内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流程。

    4.2.2 建立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跨文化心理支持体系

    学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善跨文化心理支持体系。第一,建立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咨询室[11]。跨文化心理咨询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要求心理咨询师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对跨文化问题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学校储备优秀的专家咨询队伍,帮助来华留学生达到更好的心理适应水平。第二,对经常与留学生接触的教师群体,进行相关的跨文化心理培训,增加这部分教师的跨文化心理知识积累,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洞察力。这样在与留学生的日常交往中,他们就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同时他们也能够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场合,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让留学生更好地识别和排解自身的心理问题。

    4.2.3 拓宽留学生的交流渠道,丰富课余生活

    来华留学生的留学目的不仅是接受教育,还希望能够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中国文化。学校可以从不同方面为来华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探索多元化建设,打造国际化校园环境,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首先,学生社团应加强与留学生的联系。学校应大力鼓励学生社团吸纳留学生,提高社团成员的多元化程度,增强彼此的互动。留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社团活动中,还可以加入社团的管理团队,提高了社团管理者和成员的跨文化领导、交流的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适当设置中外学生一起上课的课程,促进彼此在学习上更好地交流。交流有助于消弭误解,增加共识。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和团队呈现的形式,让中外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样既能提高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双方的跨文化认知,又能锻炼跨文化沟通、领导能力。

    4.3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政府层面建议

    在国外,“家庭式”的留学住宿模式(homestay)已经较为成熟[12]。具备相应条件的家庭,可以在专门的网站提出留学生来家庭住宿的申请。在缴纳了一定的住宿费用后,留学生可以像家人一样生活在这个家庭中。对于留学生,可以最近距离地体验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对于提供住宿的家庭,可以获得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不过在中国,这种“家庭式”的住宿模式还没有大规模实行,这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上进行认可和保护。除了“家庭式”住宿,针对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外出旅游、人身安全等问题也都缺乏比较完善的规范化条例。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留学生管理的封闭性,改革当前的管理工作体制,学校、社会、政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留学生在校内的事务依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处理,在校外的事务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今后的留学生会不断增加,政府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法律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修订和完善法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制度。只有用法制的观念处理来华留学生的事务,才能真正实现留学生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一带一路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2期)2020-01-06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学生版)(2019年11期)2019-12-09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5期)2019-11-11留学生的“捡”生活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小学科学(2019年12期)2019-01-06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江淮论坛(2011年2期)2011-03-20

    相关热词搜索:来华 倡议 留学生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