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求职信
  • 邀请函
  • 自荐信
  • 感谢信
  • 介绍信
  • 接收函
  • 道歉信
  • 表扬信
  • 慰问信
  • 百花范文网 > 信函 > 接收函 > 试论我国当代女子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三阶段论

    试论我国当代女子高等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三阶段论

    时间:2020-02-08 07:45:09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摘 要:我国近些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给女子进入高 等院校学习提供了许多机会,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解决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不 仅是女性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关键词:当代高等教育改革;
    女子高等教育;
    问题以及解决 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中国 接近一半人口的中国女性肩负着生养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她们的双手也为人类创造着巨额财 富,在人类缔造文明过程中,她们发挥着不可抹灭作用。拿破仑曾经说:“孩子的命运是由 母亲造就的”,那么未来母亲的女性双手不仅要推动摇篮,也要推动世界。女性问题在人类 可持续发展中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女性必须要有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再则,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的实现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同样,男女在接受教育机会 平等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女性教育水平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 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重视女性教育,注重提高女性素质,促进社会两性和谐。随着改 革开放,以及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始终不断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给我 国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更多的人踏入了大学的高门槛,女性在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 扩招政策中受益匪浅:我国女性进入大学的机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但问题也是存在的 :基础教育阶段,男女学生的比例几乎持平发展,但是越是高层次,女性所占比例越少 ,在选择学科方面仍然对传统科目有所偏重,不仅如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社会中也面 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就业难、升迁难等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明高度,这 些问题亟待解决。
    
      一、 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滥觞

      最初,我国并没有自己的女子学校,外国传教士在我国领土上首开了专门针对中国女子 的教育机构。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要通过教育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对中国女性开办教育一方 面是培养未来基督徒的“妻子”,另一方面是想培养传教的接班人和基督教的忠实信徒,当 然也不乏一部分西方女权主义者看到中国女性不堪的地位和遭遇进而产生的同情,想要帮助 女同胞们摆脱封建“四重”压迫的局面,进而追求自身的解放,使全人类的生活达到文明的 高度。“我国女子受教育的学校最早是由英国的格兰女士(Miss Grant)在1825年创办于新 加坡”,①但并没有在中国本土开设。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时,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妻 以利沙(Elizah Bridgman)在广东设立女塾,当为教会在中国大陆创办女学之始。②这当 然也是中国第一所正式的女校。随后教会在华办的女校日益增多,出现了梁启超《倡设女学 堂》所描绘的“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844到1877年,在华新 教传教士共开创女子寄宿学校38所,学生777人,隶属美国教会的有24所,学生464人;女子日校 82所,学生1307人,其中由美国传教士兴办的有57所,学生957人③。有关数据表明:1876年 基督教教会所办的女寄宿学校有39所,学生794人。④在近代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的年 代,一些仁人志士也渐渐意识到作为一半中国人的女性的教育的重要意义,意识到了开办女 校的重要性,尤其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女子教育更为国人重视,这些思想在他们的著述 了展现无遗。比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以及谭嗣同等。一批初步觉醒的中国女子也意 识到女子接受教育的必要,康同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员。她的女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女 学报》上发表的《女学利弊说》:“我有民焉,而俟教育人,彼所以示辱我也,无志甚矣。

    ”⑤看到外国教会在我国领土上办学教育我国子民,她感慨万千,大声疾呼:“起二万万 沉埋之囚狱,革千余年无理之陋风,昌我圣道,复我大同,吁嗟中国,其毋塞才壅智而自穷 ”。⑥因此,在西学东渐之风吹拂下,在一部分先进知识者的觉醒和倡导下,在外国传教 士 于中国广办女学的刺激下,中国1898年终于迎来了自己人开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 堂 (经正女学堂),此后中国人自办女学堂便雨后春笋般屹立于中国大地,也永远的载 入 中国教育的史册。然而这些学堂多是程度较低的小学堂和简易师范学堂,直到1907年政府承 认女学的合法权时中国仍然没有女子中学和女子高等学校,甚至连优级师范教育(指高等师 范学堂)也没有。最初的女子高等教育学校仍然是教会开办,比如1905年创办的华北协和女 子大学(后改为燕京大学) 和1908年建立的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同样,也是教会大学首 先实行了男女同校教育,“最早实行男女同学的大学是位于广州的岭南大学”。⑦民国八 年(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成立,这是 中国自办的女子高等教育之始。

    1919 年, 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收9 名女青年为旁听生,  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震动, 打破了中国男女不同学的局面。1920 年, 北京大学和南京高 等师 范学堂相约招收女大学生,大学中男女同学的进步势不可挡, 高等学校纷纷“开女禁”, 女 子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加。打破了“五四”运动前无一女子入高校,无一女生的局面,而 且女大学生的数量在新中国建国前最高年(1947年)就达到了2.76万人。
    
      二、高等教育改革对女子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沿着逐渐正规化的道路前进,中间虽然也发生过许 多的曲折,但是受高等教育的女子越来越多。“受经费投入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当时的毛入学只有6%~8%。”⑧女子高等教 育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都如此,女子高等教育也无法得到突破。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确立了有关科教兴国的 国策,对高等教育实行了改革。首先是打破传统的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模式。1984年以前, 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办理,而改革后则是允许社会组织或私人办大学,由此,高等教育的规 模渐渐扩大。在199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当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达 到了140多万,较1998年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108万,扩招了30%。到2002年招生数达到了275 万人,2006年高校招生总人数约475万人。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女性在高等学校中的 人数也逐年上升。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教育系统改革以及结构的调整,使得我国高等教 育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为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 机。首先,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女性教育的影响是女子接受高等 教育的数量大增,性别比例向着平衡方向发展。据统计,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达到了140多 万,在校女学生的比例为39.7%,较1947年的17.8%上升升幅度达21.9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高 校在校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占到47%。其次,高校男女生学科选择差异发生了变化, 女生选择专业的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教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女士选择较多,改革后 ,进入农、工、理科的女生也渐渐增多。以前女子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男生独霸的学科 ,女生也开始涉及。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女子进入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 无论是普通的本科教育,自考本专科教育还是成人高等教育方面)中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 上升,普通高等教育的女子比例上升的最快,⑨这同样刺激了女大学生继续深造,进入 硕 士、博士阶段学习,据资料计算:
    1999年到2004年高等教育扩招后的五年中,在读硕士中 的女性由36、5%上升到了44、15%,而在读博士则由1999年的24、6%上升到31、71%,⑩ 尽 管如此,仍然有许多的问题与不足,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
      三、女子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一,女性的入学数量仍然低于男性,没有达到持平的状态,与发达国家比较仍有一定 的差距。我国女性的入学机会比男生少得多,而且教育层次越高,女子受教育的机会越少。

    从大学到硕士研究生,特别是从硕士到博士,女性比例程严重的下降趋势。以福建省为例, 2005年,在读女硕士生的7838人,占硕士生总数的47.2%;
    女博士生1086人,占总博士生数 的37.5%。B11在读博士的数据显示男生明显高于女性。第二,女子就学的层次仍 较男性低 ,在高层次的学校就读的女子明显少于男生,这对于她们的择业影响极大。由于学业层次低 而导致起点不公平的就业,由此会在社会上产生大学生两性间的诸多不公平,这将严重危及 女性的社会地位,破坏社会两性的和谐发展。同样,学科选择也会产生此类的问题。当代女 大学士在学科选择上仍偏重传统的人文学科和师范,选择理工科的女生甚少,甚至出现男性 垄断的专业。近年来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是否也会刺激更多的女生,尤其是出生于农村的 女生选择师范学校不得而知。女生择科问题有所偏向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传统的性别角色观 念,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女性性别形成的固定角色定式等等。不止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仍然大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近代以来女学培养“贤妻良母”的思 想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根除,传统文化思想还影响和制约着女性自身的角色,深深的影 响了女生的学科选择。女生更多地选择文科专业,而这些专业在收入和社会评价方面都存在 或多或少的问题,性别的差距自然就形成了。当前我国的女子高等教育在高校扩招政策以及 办学模式转变中是没有办法顺利走完她的道路的。因为高校扩招本身就给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尽管数量提升了,但质量每况愈下、就业困难。这不仅仅是女子高等教育的问题,而是整 个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本文仅就女子高等教育的问题加以阐述。此外,女大学生就业难是 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压力,但是女性在就业中的机遇比 男生少,女大学生们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平等,以及就业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等。一些招 聘单位公开打出“只要男性”或者“男性优先”的招聘要求,而“只要女性”的单位罕见, 而且这些单位以及工种比其前者职业声望也低得多。B12这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 应。一方面 ,期望效应势必也会打击父母对送女孩上大学的信心,和后一代女孩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和 积极性;
    另一方面,这将影响社会两性的和谐发展,影响女性的解放,“妇女解放的尺度是 社会文明的天然尺度”。同样,女性就业难的恶性循环导致的后果也将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 。还有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由于女大学生就业难,迫使一部分女生考读硕士研究生,甚至读博 深造,追求高学历使得她们又面临着结婚难的问题。对于就业的女性来讲又不得不面对升迁 难的问题。
    总之,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给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带来许多机遇。女性教育取得了很 大进步,然而也不得不面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女性教育不仅仅是女性的个人问题,而是一 个社会问题,B13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以解 决:
      1、关注女子基础教育,发展高中阶段的女子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女 子教育是我国高等女性教育的基础,其发展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女性高等教育的现在和未 来,”B14由于我国的城乡、区域各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女子接受教育的机 会不平等。

    因此,要提高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应该有力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切实推行,尽量做到 “一个也不能少”。不仅如此,还必须在高级中学阶段狠下功夫,提高教学质量,减免高中 学习费用。当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行高中教育免费应作为我国教育下一步目标。总之 ,从基础教育作起,从下往上一级一级推进方能有效地配合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扩招的实 施)保证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
      2、解决女子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继续推行高校贫困生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切实落实 成绩优秀,家庭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制度,争取做到所有录取的学生都能如愿以偿的就学, 尽量做到就学机会平等,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同时,学生就学期间,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 的 平台和信息,尤其要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加大引导和帮助力度,让她们不至于因做工而影响学 业。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大学校园出现了一股不正之风,一些女大学生们为了钱在夜总会 等诸娱乐场所“坐台”,“三陪女”是对她们的书面称呼,有的竟然做大款们的“小蜜”( 秘密情人)。诚然她们中一些人并不是为了有钱上大学,而是为了和有钱人一样过奢华的生 活,为享乐主义所缚。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对她们加大引导和教育,而对于一部分贫 困没法继续上学的女生应采取措施让她们避免毒瘤的侵袭。我国本来就存在着城乡、区域的 不平等,只有解决好高等教育的费用问题,高等教育的恩惠才有可能施于给更多的人群。尤 其是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只有处理高等教育费用问题,才有 可能让更多农村的女孩、更多家庭穷苦的女子接受到高等教育,才有改变生活地位现状的可 能。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文明度。
      3、更新性别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在学校教育中,注意性别意识教育,克 服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鼓励女生报考非传统专业。在社会中,改变那种传统的女性性别角 色固定观念,尤其是传播媒体在这方面承载着不可推辞的宣传使命。B15在女子 就业问题上 ,制定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和工作的机遇和待遇平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要负起社会 保障的责任,将这些责任从用人单位中转移出去,这些责任有生育保险责任和女工劳动保险 责任。”B16这样就避免招聘单位因为考虑女性“性价比”低于男性而造成女大 学生就业难问题。除此之外,女性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我意识。
      4、对于专门女子高等学校加大投资,鼓励她们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特色是女子高等学 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在学科设置还是实际教学,培养女性的创造能力致关重要。另 外,在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的职责,而且应实施性别意识教育,增加她们的自信 ,自尊、自立、自强,提高她们的自我觉醒意识。再则,日渐兴起的女性学课程、女性学专 业、女性学研究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引领女大学生们更好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位热爱教育、热 爱女性的人不懈努力的动力和目标。


      5、要提高教育经费比例,保障女子高等教育的费用预算。这一点最为关键。国家在教育 领域内的投入问题数年来就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学者专家为此呼吁了数年。当今世界各 国竞争日益激烈,软实力的是判断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准,因此教育和人才就是国家建设 的重中之中。中共十六大就已经将科教兴国战略写入了党章,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则提出“实 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投入经费逐年 程逐年上升趋势,比如,1997年,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74772亿元)的比重为2.49%;

    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9878亿元)比重上升到2.79% ;
    2005年是2.82%;
    2006年上升到3 .01% 。但是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1%)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比重是4.1%)。我国政府在教育上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举步维艰是我国整个教育面临 的问题。女子教育,女子高等教育不能幸免。因此,应该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对于女子高 等教育加大专项投资预算。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大大增加了女子受高等教育 的机会,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路走来,道路坎坷曲折,然而前途是一片光明。但是在通往未 来的路上还有许多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问题有的不仅仅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面临的拦路虎 ,也是整个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沟壑,比如扩招后引发的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就业难问题, 还有学生为追求高学历造成的人才浪费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亟待有志之士解决。教育经费不 足的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并且力行解决。只有发展好我国教育,并致力于女子高等教育的 发展,才能提升女性的素养,促进社会两性和谐发展,才能更好的缔造人类文明。
      
    注 释:
    ①②④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252,2 52,269.
    ③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26.
    ⑤康同薇.女学利弊说[A].女学报,(7).转引自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C].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120.   
    ⑥康同薇.女学利弊说[A].女学报,(7).转引自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C].贵 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303.
    ⑦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的觉醒:1840——1921[M].天 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22.
    ⑧⑨⑩B13B15 魏国英,王春梅.教育:性别纬度的审视[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7:6,7,8,10,245-257.
    B11我省女性受教育年限略有增加高学历人才比例不断上升[EB/OL].http://www.fje du.gov.cn/Html/2006/06/2144.html,2008-10-30.
    B12B16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研究中心.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妇女[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48,83. 
    B14田梅英. 关于女性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16 ,(4):19.
    B17安树芬.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B18马万华.发展与参与:女性高等教育中的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1,3(3).
    B19黄爱华.女性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2).
    B20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的传承与嬗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3 )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