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毛泽东思想
  • 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
  • 三个代表
  • 百花范文网 > 哲学范文 > 毛泽东思想 >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1-12 09:41:03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邱铁鑫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贺军科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新时代的青年“知识储备丰富、视野格局开阔,青年工作的‘后喻文化’特征凸显”[1]。“后喻文化”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提出的。她以文化传递方式为研究视角,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2]。米德认为,后喻文化时代是指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晚辈相比于长辈更容易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而获取信息的能力比长辈强,出现了“反向社会化”现象,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进入到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时代。然而,人类文化有属性问题,通常意义上,“文化可以分为知识形态的文化和思想形态的文化,当然这种区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实则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完全可以独立的”[3]。知识形态的文化通常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形态的文化在传递方式层面经常性地发生着变化;
    而思想形态的文化则更多地体现着一个社会发展的延续性,彰显着一个社会历史的厚重感,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但文化结构不易发生剧烈变化。因此,从传递方式视角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的是知识形态的文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形态的文化在传递方式层面的变化,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即后喻文化时代,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化、便捷化、低成本化背景下,大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的能力远超其长辈,“后喻文化”现象在这个群体中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只存在一种纯粹单一的文化传递方式,只能说某个时代是以某种文化传递方式为主,因此,即便是身处后喻文化时代的我们,仍然会感受到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那么,当今正处于后喻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带来了哪些挑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一系列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探究。

    “即使在不久之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2]这就是后喻文化时代赋予年轻一代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在文化传递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特点更加突出,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获取信息能力的优势促使自主意识增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通过网络“高速公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使信息的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便捷且廉价,这在无形之中也使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里,谁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谁就掌握了话语主导权。当然,这种话语主导权并非意识形态层面的话语主导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的主动权。由于传播主体的弥散化、草根化,传播内容的生活化、廉价化,传播受众的年轻化、平权化,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高校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是十分突出的,这种突出的能力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特点,即自主意识增强。由于信息最先被他们获取,且长辈提供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足以应付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显得长辈们似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他们开始不再选择“跟着走”,而是决定自己去探索新世界,争取更多的发言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喜欢受到各种条框的约束,常常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守则构建“小世界”,形成自己的生活圈,不愿意被父母、老师等长辈干预和打扰。

    2.文化传递方式的改变引起民主平等需求增加

    在后喻文化时代,由于大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而父母、老师等长辈又深刻感受到了这些晚辈敏锐捕捉现代信息能力的压力,从而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即便是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其获取的信息也仅是冰山一角,在师生交流“一对多”的情况下,有时候仍然能感受到“跟不上时代”的压力。因此,在很多时候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父母、老师等长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比如如何使用某种新软件、如何认知某种现象、如何理解某组词或话语的意思等等,这就意味着文化传递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晚辈向长辈学习变为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种传递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引起大学生们对于民主平等地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受到了民主平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于民主平等的社会地位十分向往。因此,在高校课堂里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师生不平等关系,而希望能够获得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势必将成为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3.“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致使质疑精神鲜明

    所谓“文化反哺”现象就是指“那种由年轻一代将文化及其意义传递给其生活在世的年长一代的新的传承方式,传统代际关系发生断裂,原有教化者(亲代)与被教化者(子代)关系颠覆成为这个特定时代最令人困惑的叙事议题”[4]。这种现象正是后喻文化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在高校,这种现象具体地表现为某些知识点可能学生比老师知道得更多更全面,老师不得不反过来向学生学习。这就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质疑精神:质疑老师的能力、质疑老师讲授的知识点、质疑书本上的内容等等,尤其是对于并非只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人文社科类学科而言,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质疑精神更加强烈。他们能获取更多不同于老师给出的知识信息,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给他们授课的老师水平“不过如此”,这将给课程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

    4.多元信息的冲击导致抗干扰能力弱化

    在后喻文化时代里,由于长辈的生活经验无法给年轻一代提供足够的借鉴,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依靠网络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让人十分便捷且低成本地获取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给人提供生活指导;
    又不可避免地充斥着种类繁多的非主流、虚假、非理性的信息,不断地干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是使用网络频率最高的群体之一,在网络世界里接触各类信息的机会很多;
    另一方面,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中多元思潮的冲击,导致其辨别信息和抗干扰能力弱化,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

    后喻文化时代文化传递方式的改变使得大学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给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权威、价值权威、教师权威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值得我们引起注意。正如贺军科所言:“我们的青年工作者有时在知识和视野上不一定比得上自己的工作对象,怎样把道理讲到青年心里去,是很有挑战性的。”[1]

    1.从教育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为基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对教育对象进行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历史观、法制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基本上都以传授思想理论为主,一方面,呈现出的是思想形态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历史性;
    另一方面,又具备知识形态的文化的一般特征,容易被获取、传播、分享。比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价值取向、国际国内形势呈现的特点及其影响等等,这些理论知识构成了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内容。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些理论知识大学生或多或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获取,并且获取的信息甚至比老师讲得更详细更全面,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本所具有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正如某些学者所言:“在后喻文化时代,知识资源的共享逐渐成为现实,使得教师授业、解惑的知识权威面临解构的困境。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生心目中‘百科全书式’的教师知识权威形象正在经历挑战。”[5]此外,由于大学生受“文化反哺”现象的影响,具有鲜明的质疑精神,加上思政课在短时间的教育中无法完全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于是不少学生开始质疑思政课传授知识的实效性。这对于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权威也是一种挑战。

    2.从教育目标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权威受到挑战

    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注入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之中,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和规范。这就说明高校思政课必然具有一种价值权威,这种价值权威对于正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的大学生而言,“总有某种‘合模’的‘强制’。‘合模’通常意味着对个人诉诸外在秩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伦礼仪等)的匡束和羁限,而任何个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取舍又总是蕴含着具有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6]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权威是保证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对其所期望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以及行为规范等主流价值要求的一种内在“强制性”。

    但在后喻文化时代,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民主意识的发展、独立意识的增强,社会似乎进入到了马克斯•韦伯描述的“众神时代”,即每个人都是主宰自己命运的“神”,没有人可以凌驾于他人之上,操控别人的人生。伴随着文化传递方式的改变,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开始反感“一个如神一般的外在的权威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方向”[7]。他们渴望成为自己的主宰,不愿意按照传统的条条框框来生活,这无疑给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权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后喻文化时代,夹带着各种思想观念和多元价值取向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正在形成独立人格和人生价值观的大学生。这些带有诱惑性、欺骗性、虚假性的非主流思想观念也给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权威带来了威胁和挑战。

    3.从教育方式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尽管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但高校思政课还普遍采用的是前喻文化时代常用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总扮演着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角色,师生之间的话语权不对等,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惯性使得思政课的教师权威十分凸显,这种权威具体说来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一种影响力,包括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天地君亲师”思想、受教育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尊师重教”理念、受教师知识水平和个人魅力影响而形成的崇拜心理等等。这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这种影响力来源于四种因素:传统的、法定的、感召的与专业的”。[8]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师权威已经普遍受到了挑战,后喻文化时代赋予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不断地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如:自主意识的增强促使大学生渴望获得主体地位,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索,不愿意过多地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干预;
    民主平等需求的增加促使大学生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不再甘心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鲜明的质疑精神使得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等充满了质疑,不再轻易信从其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抗干扰能力的减弱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地位等。这些后喻文化时代所呈现出来的变化,正在逐步消解着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教师权威,这种发展趋势,也成了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之一。

    面对这些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问题,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成了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鉴于此,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提升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对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三条对策并非是思政课教学特有,但从后喻文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这些对策具有特殊重要性,是适应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1.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传道解惑”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焦点,尽管大家提出的看法各有不同,但终归有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掌握群众[9]。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引导、影响人民群众的行为,使其符合国家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近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更是明确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0]这事实上就是“传道解惑”—传大道理、真道理,解迷惑、诱惑。“后喻文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非常丰富,但凡关于大学立德树人的工作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主流价值观的培塑、思想品德的教育、心理健康的辅导、班级工作的管理等等,即构建“大思政”教育平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这无疑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提供了舞台。

    相较于一般专业课讲授的专业知识,思政课虽然具备知识形态的内容,但更偏重于传递思想形态的文化,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然而,这容易给学生造成一个认识误区,“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程难度高,知识点一环紧扣一环,上课稍不留神就会感到‘一头雾水’。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工作,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只要考试前集中时间背背知识点就能拿到高分”[12]。与此同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越来越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注重教育形式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本质,从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存在空谈、泛谈、假谈,甚至是“走马观花”等现象,致使教育形式大于了内容,这在无形之中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思维定式: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在网上一查便知,与其给我们讲天马行空的套话,不如讲一些实际的东西。据调查显示:当学生被问到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时,“有37.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纯粹的说教,没有实际的意义;
    有29.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离自己很远,学不学无所谓”[13]。此外,还有40.1%的学生认为老师讲的内容缺乏新意,甚至照本宣科。

    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同时,进一步抓住其本质,使得其“传道解惑”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道”不能空谈、泛谈、假谈,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结合教育者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来谈,用事实说话,用实践证明,紧跟时代变化,掌握前沿问题;
    而“解惑”亦不能乱解、误解、随意解,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回应各种社会思潮,指导学生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用真理论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正如林泰教授所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注重研究和回应各种社会思潮,在‘传道’和‘解惑’的结合中做好立德树人工作。”[14]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情理交融”

    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理论性,但作为公共课,其受教育者是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并非“专业课对专业人”,各自话语体系不一致。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是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直接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15]。但在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失去了权威性,致使高校思政课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有学者在调研了7所高校,取得了3 039个有效样本后研究发现:传统思政课话语内容的针对性存在严重不足,“35.11%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话语内容‘与学生价值需求联系不紧密’;
    44.98%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需要‘增加个人需求的内容’;
    84.01%的被调查者期待‘与个人就业、成长需求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47.61%的被调查者认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非常有必要’创新教学话语,37.8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创新教学话语”[16]。显然,这充分表明了当前思政课话语体系转变的紧迫性。基于此,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及时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与多元思潮争夺话语权,从而在大学生中重塑话语权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第一,转变时代话语。后喻文化时代事实上就是网络信息时代,这样的时代有着一套内涵丰富且时代寓意特别强烈的话语体系—网络话语体系。而当代大学生又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深受这套话语体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使用网络话语体系进行交流会拉近双方的距离。因此,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合理地运用一些网络话语来与大家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套话语,势必会引起大家的兴趣,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第二,转变书本话语。传统的思政课所使用的书本,太过于理论化,不接“地气”,使得教学过程略显枯燥。而后喻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又是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他们对传统枯燥的说教式的思政课教学产生不了兴趣。因而,必须要转变枯燥的书本话语,创新理论宣传方式,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创立一套富含生活气息、紧扣社会实际、彰显理论深度的话语。第三,转变个体话语。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成为青年信息传递和思想观念沟通的主要内容,成为在青年生活中真实而普遍发挥作用的信息权力,就必须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字内容视觉化、理性概念感性象征化的转变[17]。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个体的话语,使书本理论能够在自己的话语中变得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用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话语来影响学生,就像放电影式地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自觉地接受了教育。

    3.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互动启发”

    如前所述,由于高校思政课具备较强的思想理论性,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理解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内容,需要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改变传统思政课宣讲式的教学,通过“互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真理,这样更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然而,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大班化”教学,通常以“老师教、学生听”的宣讲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较少,以至于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即: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似乎两者毫不相干,案例分析少、互动少、讨论少,更何谈启发引导。针对这一现象,石书臣教授曾在其文章中有过这样一段评述:“过去,开大会、大班课等形式曾经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些人片面认为只要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效果。这种认识在现在的一些高校中仍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被安排成大班课,甚至有的高校一个教学班多至几百人。大班教学由于学生过多,不便于师生互动,因而只能导致宣讲式的教学,难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个体性,其实效性和价值性就会大打折扣。”[18]显然,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是完全不能满足后喻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需求的。面对这一局面,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对教学方法改进的期望中,‘以故事为案例的分析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线上线下互动讨论式教学’‘以视频播放为辅助的课堂教学’等强调互动性和情境性的教学方法,被调查者选择的比例分别为80.19%、48.73%、52.15%”。[16]

    鉴于此,应该结合后喻文化时代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互动启发”式教学。有效的互动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兴讨论之风、研究之风、平等交流之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互动、课外互动的良好局面[19]。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试着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走进学生的世界,平等地对待学生,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增加互动讨论话题,运用案例分析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强的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寻真理,从而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开设“小班化”教学,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照顾到全班同学,从而使得全体同学能够集中注意力,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参与感,还能拉近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由此,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教育者也会因此而受到鼓舞,从而更加富有激情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猜你喜欢 话语思政政治 画与理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26期)2022-06-3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1期)2019-11-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相关热词搜索:政治理论 挑战 思想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

    思想 思想上 思想上对共青团的认识 思想上松懈的整改措施 思想上生活上 思想上盲目乐观 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剖析材料 思想作风培训心得 思想作风大整顿个人剖析材料 思想作风大整顿心得体会|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思想作风大整顿心得体会作风纪律心得体会 思想作风大整顿谈心谈话记录 思想作风对照检查材料 思想作风建设心得体会 思想作风建设谈心谈话记录 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总结 思想作风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思想作风整顿个人剖析提纲 思想作风整顿个人剖析材料 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12篇 思想作风整顿心得体会2020 思想作风整顿总结 思想作风整顿总结发言 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思想作风整顿自我剖析 思想作风整顿谈心谈话 思想作风整顿问题清单及整改方案 思想作风方面总结 思想作风查摆问题及整改措施 思想作风正派 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个人剖析材料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个人问题查摆清单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会议上的讲话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心得体会15篇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总结 思想作风纪律整顿自查自纠报告 思想作风自我剖析 思想作风自查报告训练方面 思想作风问题清单和整改 思想倾向和政治表现怎么写 思想再出发 思想再解放大讨论发言稿 思想再解放心得 思想分析 思想动态 思想动态和意识形态分析报告 思想动态谈心谈话提纲 思想史 思想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自查报告 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