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个人工作总结
  • 年终工作总结
  • 班主任工作总结
  • 教学工作总结
  • 财务工作总结
  • 政务工作总结
  • 党团工作总结
  • 百花范文网 > 总结范文 > 个人工作总结 >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新版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案新版

    时间:2021-03-08 17:02:38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二、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对象及农远资源的利用分析: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A.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B.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
    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八、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 妙算 知天时 晓地利 识人心 《景阳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
    对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
    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
    二是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

    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提出实现了几个转向。一是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书本学习,正在向大语文学习转向;
    二是改变了过于细化的阅读教学,向整体把握和感悟转向;
    三是改变了过多的内容理解、分析,向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转向;
    四是改变了阅读知识的注入,向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向。并且鼓励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强调老师发挥创造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新大纲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向,向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人才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景阳冈》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了武松打虎经过,表现了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就文章内容本身来说,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毕竟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如果像过去那样,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必然使学生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学习目标确定为进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样两项。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读读记记“吓唬、诡计、霹雳、踉踉跄跄”等词语。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3.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语言、心理活动、动作等句子,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把握结构 1.师生同唱《好汉歌》。

    2.说说自己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或人物。

    3.文章较长,浏览一下,写写文章的思路。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4.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5.用一个词赞扬武松,并写在课文插图边的空白处。

    教师巡视,请同学把赞扬的字写在黑板上。(“豪爽、倔强、勇猛、机智”等) 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武松的这些特点呢?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你认为课文中哪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打虎)请同学们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段落多读几遍,可以边读边批注。

    1.重点研读,打虎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过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大虫把腰胯一掀。武松一闪,又闪到一边。…… ……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体会“闪”用词的精当,感悟武松的机智灵敏。

    a.“闪”这个动作词与哪个动作比较接近?(躲)“闪”与“躲”在这里用哪个词比较好呢? b.小组讨论后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为老虎凶猛吗?作者描写虎的凶猛其实是为了表现什么?)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a.勾画出描写武松动作的词语,可以试着做一做动作,从这些词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b.武松的唯一武器就是哨棒,作者描写哨棒的地方很多,但所用的动词却不一样,请看 课件:“靠、提、拖、插、拿、抡、劈、丢”,请同学读一读,思考:武松为何丢下哨棒赤手空拳打虎?他的哨棒为何折成两截? (突出了武松的豪放、倔强、无畏的性格特点。) 小结:作者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动词的描写直接写出了武松的豪放、勇武机智。以及对老虎和哨棒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重点研读,语言的描写。

    “打虎”这几段,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勇猛机智的武松。

    课文里还有其他的描写也表现了武松的性格,是什么描写?(语言) 在哪些段落体现的?画出句子品一品体会一下。

    课件出示:
    a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b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c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d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

    (豪爽 倔强性格) 《景阳冈》这篇课文主要写打虎,却为什么用了7个自然段很大的篇幅来写武松冈下喝酒,以及不听劝告执意上冈? (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为下文打虎做了铺垫。) 三、回顾全文,体会写法。

    看着板书,学生小结。

    1.现在,武松在你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豪放倔强、勇猛机智) 2.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四、读写结合,扎实训练。

    通过语言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这个方法,你们学会了吗? 做个练习。

    课件: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

    我的邻居王叔叔虽是个出租司机,却是个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要帮上一把。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的哮喘病又发作了,喘得透不过气来。妈妈急坏了,决定背我去医院。她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前走着,恰逢王叔叔送货回来,只听他问…… (生:孩子怎么了? 生:孩子生病了吗? 生:小明又犯哮喘病了?) “是啊!”只听妈妈着急地回答。王叔叔说── (生:我送你们到医院去吧? 生:来,我拉你们去。) 妈妈说:“能行吗?” (生:没问题,快上车!) 妈妈说:“你刚干完活,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生:孩子要紧啊! 生:没关系,我的身体好。) 到了医院,妈妈对王叔叔说:“小王,今天真是多亏了你呀!太谢谢你了!” 王叔叔说── (生:邻里邻居的,您别客气了! 生:小事一桩。

    生:别客气,快看孩子去吧!然后我拉你们回家!)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不错,你们平时肯定都是热心肠。

    小结: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设计出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在今后的阅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在你写作时,也要为你笔下的人物设计出符合他的特点的语言,这样,你笔下的人物就会栩栩如生,你的文章就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推荐名著,拓展阅读。

    1.在《水浒传》中,你还认识了哪些人?说这个人的时候,前面加一个修饰词。

    2.《水浒传》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希望课后继续读,在这个单元结束的时候,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用精读、跳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

    3.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
    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

    师:这是谁?他是四大名著《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喜欢他吗? 师:用一、两句话说说孙悟空。

    是呀,他神通广大、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关于他的课文《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一、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师:昨天,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预设一: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师:你是个细心的孩子,那这些词,你能读吗?请你带同学们一起读。

    预设二: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大家一起读注释。

    预设三:根据提示预习。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你找到其中的问题了吗?(出示提示) 理清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交流:
    1、交流一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课文中的话说出来?  师:简单的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认为…… 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找到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的说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跳进去,又能出来。) 读到这里,这时候石猴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两个问题,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师: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第一自然段。画出写石猴的句子。

    2.交流:哪一句写石猴?  师:读这样的句子,你们仿佛看到什么?(一只怎样的石猴?) 3.指导朗读:个别读。(快乐、自由、活蹦乱跳、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4.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用了排比、对仗的修辞手法。) 你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个别读) 5.再读读,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还有很多秘密。

    (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请你在读读。有什么感受? 你在读,什么感受?你也读。什么感受? (跳跃、有节奏、跳动) 6.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7.师:往下读,更有意思了,你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对仗句,也叫对偶,师生互对。读出诗一般的语言。

    8.师:谁能连起来读读? 还要读得跳跃一点。读完三个字以后,还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好一点。

    9.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请写在第一自然段旁。

    四、学习二到四自然段,体会猴王的语言。

    1.师:在石猴成王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猴王。找到体现猴王形象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

    2.交流:
    (1)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师:男孩子读。    (2)师:可以感受到什么?(很自信。好像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3)你是怎么从猴子的语言中体会到这一点的?(要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引导和点拨学生。简单的重复、简短、感叹号) (4)对比体会。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3.快速浏览,找到相同句式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大造化什么意思?( 生:运气。) 师:不用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它呢? (2)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个别读。

    (3)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建议加上动作读一读。

    4.师:从这一部分,你又读出了怎样的猴王?  (大胆、勇敢、敢作敢当、自信) 在文中写下你的评价。

    5.小结:我们在品读中发现,语言的描写的确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我们再来回顾学过的前几篇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精彩的语言描写对话描写?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感受。

    举例:《景阳冈》里的武松(豪爽、无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你看,精彩的对话描写啊,能让人立刻感受到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如果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够注重语言描写,一定能够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精彩。

    五、本课总结,鼓励读《西游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请同学们一定要再读一读《西游记》。其间,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

    六、单元总结,一身读经典 师:中国的古典名著浩如烟海,除了这四部,还有四大名著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在这些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亲近,去细细品味呢!让我们马上开启名著之旅,一生与经典相伴! 七、作业 1.选择你喜欢精彩句段读一读,背一背,或做摘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演演《猴王出世》课本剧。

    3.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并和同学交流你的阅读感受。(选做) 口语交际 我们都来演一演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剧的主要特点及改编的要求。

    2.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4.进一步了解、阅读名著,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组进行剧本的交流和讨论,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
    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 选好演出剧本,引导学生创编课本剧;
    能通过自己的演绎,学会通过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将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生动、形象,从而加深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视频:课本剧《滥竽充数》 2.学生认真观看,看后互相交流:
    (1) 你最喜欢哪个演员的出色表演,为什么? (2)你认为演出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课本剧中很多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都是通过书上的一些叙述性的语言转化的;
    书上刻画的人物性格在表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2.谈话揭题:漫长悠远的岁月,大千世界的风景,性格迥异的人物,都可以浓缩在小小的舞台上。让我们分小组,开展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重视那些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对话。(板书:口语交际——我们都来演一演)学生齐读课题。

    以同类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明确交际要求。

    (一)阅读课本,了解交际要求。

    1.读教材35页,小组讨论:怎样准备课本剧活动?(小组长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整理。)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准备活动 (1)选文: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最感兴趣的故事。

    (2)改编:根据需要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设计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等。

    (3)排练:分好角色,各角色说记台词,商量该怎么演;
    进行排练,可以制作或选用一些简单的道具,还可以配上音乐。

    (二)小组讨论,完成以上活动步骤。

    讨论时,大家轮流做主持人,其他组员既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意见不同时,要听取最合理的意见,形成一致的看法。

    1.选文 (1)提出问题: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取剧本素材,你会选择哪一篇?(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回答后,指名总结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①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②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③时空较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④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板书:选文——故事性强 人物鲜明 时空集中 对话风趣) 2.改编 (1)确定剧本结构。

    ①问题交流:剧本一般是分幕分场的。就选定的剧本素材,划分出场次,想想每一场安排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成简单的提纲,与同桌交流互评,然后选出较突出的方案在班级展示。

    ③教师点拔 a.定场次:把主要事件发生地作为戏剧场最,把次要事件推到幕后,使时空集中。

    b.定脉络:通盘考虑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整个剧本各场次中如何布局。

    c.定人物:根据剧本的情节和结构确定全剧及每场戏的出场人物及其上下场情况。

    (板书:改编(结构)——时空集中 层次分明 人物有序) (2)编写人物台词。

    ①问题交流:在剧本中,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的展示,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在编写剧本时,把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抄入剧本,是否就完成了编写台词的任务?为什么? ②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a.人物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台词要以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b.人物的心理活动、相互关系,以及幕后发生的情节,一般也应通过人物的台词自然地显示出来。

    c.必要时,可以使用独白和旁白,独白可用作人物的自我介绍或抒发情感,旁白可以串连情节或点明含义。

    (板书:改编(台词)——语言通俗 突出心理 独白旁白) (3)设计舞台说明。

    ①问题交流:什么是舞台提示?你的剧本中将用到哪些舞台提示?它们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的语言。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语言要简练、扼要、明确。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括起来。

    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①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②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③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板书:改编(舞台说明)——时间地点 服装道具 情绪动作) 3.排练 (1)教师导言:如何排练,排练的是否精当,将直接关系到舞台演出的效果,也将表达出学生对原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更能艺术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再创造的能力得到质的升华。在再三斟酌敲定剧本的基础上,要采取恰当的排练步骤是关键的一步。

    (2)小组交流:怎样设计排练步骤?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首先根据剧本的编排选演员。主要演员的表演实力相差无几,可以分为A角,B角,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和演出的质量。

    ②根据演出需要准备舞台道具,布景的设计,演员的服装等。

    ③安排好排练的场所,规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挖掘学生的不同特长,赋予不同的任务,培养学生自制的能力以及精诚合作的精神。所有角色各尽其能,各显其长,各得其乐。

    ④各个角色根据剧本联系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再现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力求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形象。

    ⑤不断排练,不断改进细节。在小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之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感悟能力和表演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对人物角色的感悟和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

    (板书:排练——精选演员 布景设计 安排场次 塑造形象 改进细节) 三、欣赏范例。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剧本 人物:
    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台左角立一衣架,架上挂满各式衣服。立一镜子,皇帝正对镜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 (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试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皇帝: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1.小组交流对以上交际范例的评价。

    (1)我们阅读了《皇帝的新装》的课本剧剧本,在这个剧本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3)你想当一回自己喜欢的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也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改编课本剧,演演课本剧,通过表演让课文中的人物走上舞台。

    四、自选编写,表演评价,升华形象。

    1.自选课文:
    (1)自选文中适合编写的课文。

    (2)小组内讨论,定出要改编的课文内容。

    2.深入课文,编写剧本。

    (1)再次细读自己所选课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初步形成戏剧的画面。

    (2)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本,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小组试演,独自修稿。

    (1)分配好角色试演。

    (2)组内共同商议修改剧本。

    4.展示成果 (1)各组表演。

    (2)师生讨论点评各组剧本,重点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

    ①讨论欣赏要求,评价方法:认真欣赏表演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神情。准备推选出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鉴赏整个编排是否有创意。

    ②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着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入手;
    再从是否富有创造性来评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由编导或表演者来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形象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倾情演绎,真是生动逼真。不仅是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到位,而且体现出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价值,这也正是我们口语交际的魅力所在。(板书:倾情演绎 生动逼真) 2.拓展延伸。

    (1)在浩瀚如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感受,去细细品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2)今天的表演只是初步的尝试,同学们可以融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尝试自己做一回编导,并与同学合作进行创编。

    ①学生积累创作经验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编写戏剧、小品。

    ②成立班级话剧团。

    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为进一步创编奠定坚实的基础。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习作 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3.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4.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

    5.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导入课题。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议,也可以做补充发言。

    3.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童年•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节习作课我们就根据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呢?(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4.什么是读后感 我们读书看报往往会产生自己的阅读感受,有时一些人物会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有时一些情节或细节会让你受到触动,有时一些精彩的语句还会让你过目不忘。把具体感受或者获得的启示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通过谈话交流,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在谈话中使学生初步接触了“读”和“感”。

    二、阅读范文,了解写法。

    1.呈现读后感例文。2.学生自由朗读范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边读边思考每个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交流:阅读范文,从写作方面来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

    (1)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用一句凝练的话写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板书:介绍篇目,点明感受) ②紧扣感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板书:概括内容,紧扣感受) ③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板书:围绕感受,详谈体会) ④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是结合社会现象来谈读书以后的深刻感悟。(板书:联系生活,再谈感受) ⑤与开头呼应,进一步来强调总结感受。(首尾呼应,总结感受) (2)具体写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①介绍内容时不能过多的重复原文。

    ②围绕着文章来具体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三、选择材料,尝试命题。

    1.选择材料。(1)简介文章内容 (2)选择一两个片段 (3)写出自己的感想。

    2.命题指导。

    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四、独立习作,教师巡视。

    1.明确习作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格式要正确。

    五、全班交际,师生评议。

    1.习作完成后自己阅读并修改,保证句子通顺,没有错别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把自己的习作在小组里读一读,小组同学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作为小组的代表作。

    3.小作者读习作,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4.集体评议,说说习作好在哪里,也可以提出修改意见。

    5.根据交流情况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认真誊抄在作文本上。

    六、教师小结,鼓励积累。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寓意深厚,很多文章让我们读了或明白道理、或深受启发。今后,希望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文章进行阅读,读书时,请同学们时常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做一个“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
    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3.通过“积累与运用”的学习,理解古诗《鸟鸣涧》,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古典名著中的词语,积累词语;
    了解古典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典名著中与现在说法不一样的语言意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1)出示问题:古典名著的语言和现在不大一样,内容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掌握一些方法,阅读起来就能够更加畅顺。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都积累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感受古代语言和理解古典内容的方法?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2.练一练,学运用。

    (1)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猴王出世》 ①组交流:说说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②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文能够了解到在石猴的提示下群猴拜石猴为王。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的词语现在的说法吗? 1.读一读,找规律。

    榜文 客官 印信 驿站 伙计 郎中 店家 客舍 货郎 墨客 (1)小组交流: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你还积累了哪些这样的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如何:这里是“为什么”的意思。

    ②但凡:凡是,只要。

    ③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④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⑤石碣:石碑。碣,石碑。

    (二)读下面的句子,猜测加点部分的意思,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1.读一读,找规律。

    ◊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

    ◊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1)小组交流:说说加点部分的意思。

    (2)互相交流,说说是怎么猜这些词语的意思出来的。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请勿自误”的意思。

    ②结合石猴的发现理解“喜不自胜”的意思。

    ③结合生活体验理解“瞑目蹲身”的意思。

    ④联系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理解词语“拱伏无违”和“序齿排班”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说说在阅读中遇到的这样的词语,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平生气力:全身的力气。平生,一般指一生。)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说时迟,那时快:表示当时的时间非常短促。旧时说书人的习惯用语。) (三)下面句子描写的都是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读一读,猜猜写的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1.读一读,找规律。

    (1)小组交流:猜猜写的是本单元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小结。

    ①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从外貌描写可以猜到是孙悟空。) ②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漂漂然有神仙之态。(描写的是诸葛亮,即诸葛孔明。此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在他的草庐看到他时的描写。) ③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根据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可以判断写的是武松。) 2.我交流,我积累。

    (1)小组交流平时的积累。

    (2)全帮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李逵) ②肉雨屠门奋老拳,五台削发恨参禅。

    豹子头刊金印后, 野猪林伏洒家前。独撑一杖行天下,孰是文殊孰普贤。(鲁智深) ③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沙悟净)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作者介绍。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4.教师简介创作背景:
    王维的《鸟鸣涧》当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其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此诗是王维为友人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5.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1)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2)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3)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4)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5)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6.欣赏插图,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7.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8.赏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9.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 /桂花落, 夜静 /春山空。

    月出 /惊山鸟, 时鸣 /春涧中。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