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企划文案
  • 规章制度
  • 礼仪文书
  • 调研报告
  • 法律文书
  • 工作总结
  • 活动总结
  • 工作计划
  • 工作报告
  • 百花范文网 > 公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

    时间:2021-06-05 00:01:50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优质课教案 2020-12-12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
    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科学态度: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 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柿、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新朋友 1.师: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跟咱们一起上课。不过它们想和同学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一些与它们有关的线索,同学们依次阅读线索,猜一猜它们到底是谁?如果你们猜出来了,按照要求填写活动单。

    2.师:你猜到你们组的小伙伴了吗?能不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小伙伴的样子? 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单,学生回答。

    生1:我们组的小伙伴是黄瓜种子,它的个头大一点也长一点,是黄色的,表面比较光滑。

    生2:黄瓜种子的壳很硬 生3:我们组的小伙伴是西红柿种子,它的个头很小,扁扁的,是褐色的,上面有一些细细的绒毛。

    [设计意图:认识新朋友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通过介绍新朋友,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活跃了气氛,奠定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3.师:没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小伙伴。西红柿和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维生素含量高,味道甜美,还可以美容养颜。我们的小伙伴要长大成熟,必须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几个过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发芽的过程。(板书:种子发芽了) 二、一起种植物 1.种子的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观察一下。

    观看视频《种子发芽了》 2.师:你们愿意照顾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让它们也像这样发芽吗? 师:你们打算怎么种植西红柿或者黄瓜种子? 生: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放在温暖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老师已经种下西红柿和黄瓜种子了,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观看视频“种植西红柿/黄瓜”。

    4.师:怎样能把种子种的更好? 生描述实验步骤:
    (1)把土壤放进花盆里,填满到距离花盆边缘1根手指的地方。

    (2)在土壤上面放上两粒种子,两粒种子中间隔一点距离。

    (3)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土,看不见种子即可。

    (4)用塑料瓶浇水,等花盆底部有水流出即停止浇水。

    师:种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生阅读①四人为一个小组。

    ②分工明确,一人扶着花盆,一人放土壤,一人放种子,一人浇水 ③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④记得把试验台收拾干净,恢复原样。

    5.师:是的,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盘,我们用5分钟时间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给你们组的小伙伴一个温馨的家。

    活动一:种植西红柿/黄瓜(小组活动) 师:种子种好了,我们接下来把它放到哪里呢? 生: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兴趣得到培养,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我是记录员 1.师: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那里有阳光照射,比较温暖。现在是冬天,种子需水量少,每隔三天浇点水,大概两个星期后,种子就会发芽,来看看之后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

    展示图片(西红柿/黄瓜种子--发芽--长叶)。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叶子的颜色和大小变了、植物长高了、叶子数量变多了 2.师:同学们很细心,如果能把它们记录下来就更好了。老师教大家一些记录方法。植物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量出?(尺子)用尺子量出之后,我们可以用涂格子的方式把它记下来,一厘米涂一个格子,不到1厘米涂半个格子。叶子的数量我们也可以涂一涂,长出几片叶子,就用绿色彩笔把几片叶子涂成绿色。植物的形状可以用笔画出来。当然,我们还可以描出一片叶子,记录它的大小和形状,如果叶子多的话,也可以摘下一片叶子,夹在书里做成书签保存。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教的记录方法观察老师带来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3分钟时间,看哪一组做的好看又准确。请同学们阅读活动单,按要求完成。

    活动二:观察西红柿和黄瓜植株。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用自己感兴趣的、擅长的方式进行学习,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观察能力。】 4.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观察方法,同学们,你们能为你们组的小伙伴写一份这样的观察日记吗?如果你有不一样的发现,也可以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观察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同学们可以向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求助,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资料,找到解决办法。

    四、多种形态的种子 1.讲述:我们的小伙伴西红柿种子和黄瓜种子去准备发芽了,但是他们还带来一些小伙伴。你认识它们吗?你是怎么认出它们的? 2.小组活动:每组观察一种植物种子(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玉米)。

    学生介绍,Ppt展示红枣、苹果、蚕豆、松子、冬瓜种子及相应的果实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种子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才能分辨出它们的名称。

    4.师:老师发现这些种子中有一些果实的“奸细”,它们就是玉米和葵花籽。我们看到的这些并不是它们的种子,而是果实。果实就像是妈妈,种子就像是肚子里的宝宝,只有从果实妈妈的肚皮里出来,种子宝宝才能被我们看到。所以,葵花的种子是白色的瓜子仁。玉米的种子是挤压玉米白色一端掉出来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图像和实物的生动介入,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能认识到种子的形态多样,简单自然。] 【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了 内含种子一份,放大镜一把 我长大后变得红红的,圆圆的,而且富含维生素,酸酸甜甜,经常和鸡蛋哥哥一起出现。

    我很小,但我力气大,能冲破土壤 这就是我 你能向大家介绍我的样子吗?先在活动单上写下来 我的样子(贴在此处) 颜色 大小 形状 表面 我长大后瘦瘦长长,绿色有刺,生吃脆脆的,熟吃很鲜美。

    我很小,但我力气大,能冲破土壤 这就是我 你能向大家介绍我的样子吗?先在活动单上写下来 我的样子(贴在此处) 颜色 大小 形状 表面 我们组观察的是 号植物 我们组观察的是 号植物 我们组观察的是 号植物 图片以及对应的种子。

    2.幼苗长大了 视频建议:
    【教材分析】 《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本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一课中“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学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 生命过程的学习。但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1.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3. 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毛。(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板书设计】 2.幼苗长大了 一、幼苗长大的过程 二、根的作用 吸收、固定、贮藏 2.幼苗长大了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说出茎的作用。

    2.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
    4. 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5.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
    1.乐于实验探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试验横切和纵切芹菜的茎。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刀、刀板放大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双色花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朵漂亮的康乃馨?仔细瞧瞧,它和你平常看到的康乃馨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的康乃馨是一种颜色,这是两种颜色。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左手白色康乃馨,右手双色花)老师变了一个魔术,就把白色的康乃馨变成了双色的康乃馨,神奇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变魔术的吗?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植物的茎。

    [设计意图:双色花魔术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二、 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1. 师:(出示学生种植的西红柿幼苗和黄瓜幼苗),在植物中间这个部位,我们称之为植物的茎,(出示不同植物的图片),你能找到这些植物的茎吗? 2. 师:虽然不同植物的茎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 学生猜测:可能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3. 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实验 5.师: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插入红水杯子中的芹菜茎、刀、刀板。小组讨论一下。

    4. 生讨论、设计实验:把芹菜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变化。

    5.追问:你觉得可能芹菜茎里面有什么变化? 6.生1:芹菜的茎会变红;

    生2:芹菜的茎内部会有红水;

    生3:芹菜的茎可能被红水染红 7.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我们需要眼见为实。请同学们先观察放置一段时间的芹菜有什么现象,再像老师这样用刀分别横向切芹菜的茎和纵向切芹菜的茎(教师演示),观察茎的变化。清楚了吗? 8.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实验,有以下几个友情小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2)注意用刀安全。(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9.学生操作观察,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名称 茎的作用 第 组 记录人: 实验假设 植物的茎有( )的作用 实验用品 烧杯、红墨水、小刀、一株有茎和叶的芹菜 实验步骤、方法 1.把植物茎放在有红水的烧杯里,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现象? 2.取出枝条,用小刀横切或纵切,观察切面的情况 实验现象 放置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植物的茎变( )了;
    横切发现在切面上有一圈( );
    纵切发现切面上有( )。

    实验结论 说明植物的茎具有( )的作用 10.小组汇报:
    生1:泡过红水的芹菜切断后,看到芹菜的茎变红了。

    生2:浸泡过红水的芹菜,红水被芹菜引到上面了,芹菜茎里有红丝。

    11.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其实染红的部位就是茎的导管,它能帮助植物运输水分。茎除了运输植物所需的水分,还能输送各种养料,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红柿或者黄瓜的茎、学生经历猜想思考——引导设计实验——实验——图片或实物验证的过程,发现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三、 拓展延伸,解释双色花 1.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了吗?(出示双色康乃馨) 2.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老师的双色花是把白色康乃馨的茎切成两半,一半插入红水中,一半插入蓝水中。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双色花确实是这样做的,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3.师:其实,在生活,还有许多特殊的茎,老师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土豆、洋葱.....这些是变态的茎,有的可以供我们人类实用。

    [设计意图:承接开头的双色花魔术,运用茎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巩固对茎的认识,并拓展植物界千姿百态的茎,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求知欲。] 四、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下来继续研究植物的叶。

    2. 师:请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西红柿幼苗的叶正面和反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颜色深浅不同、光滑度不同等。

    3.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等会儿请你们拿出自己带的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小组内介绍叶片。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角度进行描述。

    学生小组内互相描述自己的叶片。

    4. 师:1、2、3坐坐好。哪个小组展示你们的叶片? 学生展示的有梧桐叶、银杏叶、从不同角度描述。

    5. 师:表扬观察仔细和表达清晰的小组,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不同的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叶子表面有很多纹路、有长长的柄。

    6.师:是的,像叶子表面的纹路称为叶脉;
    长长的柄称为叶柄,从叶子顶端到下端,不包括叶柄,称为叶片。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画出一片叶子,将叶脉、叶片、叶柄分别标注在叶片结构图的旁边,这是叶的基本机构。

    4.师:如果老师把这颗西红柿幼苗的叶子全部摘除,幼苗还能活吗?为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

    5.师:统计认为能活的同学人数,认为不能存活的同学人数,一切猜想需要实验验证。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6. 师:现在告诉我,幼苗没有树叶能活吗?为什么? 学生: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7. 师:是的,绿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绿叶中的叶脉有传输养料的作用和维持了叶子的基本形状,叶柄有疏导和支持的作用。关于植物的叶的作用,我们将会在高年级中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画图、交流、实验,逐步深入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五、巩固总结 1.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巩固加深对根、茎、叶的作用。] 【板书设计】 8. 幼苗长大了 茎:输送养料 叶:制造养料 3植物开花了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内容。从课标上看,本课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从课程结构上来看,本单元共有4课:“1.种子发芽了”、“2.幼苗长大了”、“3.植物开花了”、“4.植物结果了”。植物开花是在幼苗长大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后续学习第4课的基础。本课从内容上看,可分为4个部分,一是观察、比较西红柿和黄瓜花,找出不同,认识花的多样性。二是辨别黄瓜的雌花和雄花,了解它们的特点。三是阅读资料,了解植物的传粉方式。四是为黄瓜进行辅助人工授粉,实践人工授粉的方法。本课的四个教学活动就是在事实成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为本单元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从能力培养上看,主要是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本课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应抓住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魅力,满足和提升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已经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论,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学生已有较浓的学习兴趣,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探究,但是对于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延伸到观察植物一生的全过程,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同时对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作用也缺乏相应的了解。本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探究,在探讨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研究过程有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简单构造,认识西红柿花的雌蕊与雄蕊,黄瓜花的雌花与雄花,明确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2.知道不同植物开花后的传粉方式。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比较黄瓜花与西红柿花,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

    2.乐于尝试,并初步掌握为黄瓜花进行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发现黄瓜花的雄花和雌花。

    2.愿意倾听,分享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观察,从而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

    2.珍爱植物的生命,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

    【教学难点】 为自己栽种黄瓜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观察记录表,放大镜,小镊子,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自己种养的黄瓜和西红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经过我们精心的培育,我们种植的植物已经怎么样? 2.生:开花了! 3.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植物开花了。. 4.师:同学们,我们的植物已经开花了,那么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它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 5.生:说说。

    6.师:说了这么多!同学们,想不想把花拆开后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设计意图:花,学生们非常熟悉并都喜爱,通过设疑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西红柿花与黄瓜花的构造 1.师,轻轻摘下一朵西红柿花,我们要怎样去研究它? 生:把它拆开!…… 2.师: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解剖。要想解剖西红柿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镊子,你会使用它么? 师示范镊子的使用方法后学生体会使用. 3.师:我们知道观察事物时要按一定顺序,那么解剖西红柿花也要按一定顺序,你知道么?为什么? 师适时强调由外到里的顺序及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4.师:解剖时还需怎样才能保证花的各部分完整? 生:用力要小,手要轻。

    5.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观察花的各部分?解剖下来的各部分如何放置? 6.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按顺序摆放。

    7..师:示范从外向内顺序解剖西红柿花,启发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强调按顺序摆放。

    8.师:在解剖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内要进行观察讨论,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把它画下来,并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把我们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大家能完成么? 9.师:同学们,现在就自己动手解剖西红柿花吧! 10.小组探究解剖西红柿花,并预测花的各部分功能。

    11.各小组分别把自己的发现利用投影和大家展示分享。

    12.师适时指出:在科学上我们把我们观察到的四部分,分别称之为: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萼片能够保护未开的花,花瓣吸引昆虫,雄蕊制造花粉,雌蕊接受花粉。

    13.找到雄蕊,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生:粉粒,光滑 14.师:雄蕊会制造花粉,而且花粉易脱落。

    15.在观察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花的雌蕊长在花的什么位置? 生:中央位置。

    1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棒!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最终就会发育成种子。我们把花粉落到雌蕊的过程叫传粉。

    17.师:我们再借助放大镜和小镊子去解剖黄瓜花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生汇报交流 18.师:在刚才的解剖过程中,你看有没有发现黄瓜花与西红柿花的不同之处?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雌蕊。

    生:我发现黄瓜的花只有雄蕊。

    生:有的花有只雌蕊,有的花只有雄蕊。

    19.师:正如大家所观察,黄瓜的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我们把只有雌蕊的花叫雌花,只有雄蕊的花叫雄花。像西红柿那样的花我们称为“完全花”,而像黄瓜那样的花我们称为“不完全花”。

    20.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花,你能判断它们哪些是完全花哪些是不完全花么? 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判断:百合花,月季花,玫瑰花,桃花,马蹄莲花,南瓜花等花的实物或图片,其所属花的种类后填充实验报告单。

    [设计意图:用解剖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怎样解剖花,应注意什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剖花,观察花的各部分,预测花各部分的功能,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对花有了一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区分雄花和雌花 1.师:让我们再次观察黄瓜的花,黄瓜的雄花和雌花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呢?看谁先发现? 生: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师:只有黄瓜的雌花授粉后才会结出小黄瓜。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直接判断植物的雄花和雌花了! 2.师: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经过传粉后,花才有可能结出种子。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呢?让我们回家预先收集一些资料,在下一节课我们在课堂上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栽种的黄瓜花,通过对黄瓜花的进一步观察,辨别出黄瓜的雌花和雄花。自主发现异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通过预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植物的花 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花瓣--吸引昆虫 西红柿的花 雄蕊--制造花粉 完全花 传粉 雌蕊--接受花粉 萼片 黄瓜花 花瓣 不完全花 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雄花 雌花 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个未来的小黄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植物的花有哪两类?它们各自的结构是什么? 生:…… 2.师:我们种植的西红柿,黄瓜已经开花了,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花? 生:“……” 3.师:那么这些植物开花后,需要怎样才会结出种子? 生:…… 4.师: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其实植物长到一定的时候都要开花,开花后植物的花朵需要传粉才会结出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导入,调查学生对“花”的原有认知水平,同时通过对植物开花的提问,让学生认识到花的多样性,为下面猜测花的授粉方式做铺垫,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植物的传粉方式 1.师:老师在这里也为大家准备了几幅开花植物的图片,你认识他们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想这些植物是经过怎样的方式完成传粉的呢?试着说出你的观点? 2.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

    3.师,根据学生的推测进行板书…… 4.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这些花,及一些花的图片(含花粉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近距离的去观察它,研究它,根据它们的特点去分析它们是如何进行传粉的? 5.师:那么,我们在观察这些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观察得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观察方法? 6.生:轻;
    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7.师:经过观察后,我们需要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填写在哪里?在填写的时候要在结论后面写出你们的原因。

    8.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讨,大胆推测,这些花是如何授粉的?在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把它贴在黑板前相应位置,都完成后,所有同学到前面去参观,带着笔,如果你对对方的观点有疑问可以在上面用“?” 标出。

    9.师分发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10.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后,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后,其他小组进行参观并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标出。

    11.对于发现的问题,由推测的同学进行解答,说出他的观点。

    12.师:同学们说的真棒!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植物的传粉,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

    13.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了植物传粉的哪些方式?和你的想法一样么? 14.师,对于植物的传粉方式,及时补充。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实物花,利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的方法以及花粉自身的特点大胆推测植物的传粉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最后,通过视频再次进行直观感受花的传粉方式。] 三、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 1.师: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情况,如:无风或下雨,授粉不均匀。这时植物开花了恰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 2.生:人工授粉。

    3.师: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精心培育的黄瓜,它的花期很短,现在正是需要授粉的最佳时机,你能帮助它完成授粉么? 4.播放黄瓜花人工授粉小视频。

    5.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提示:如果你的黄瓜雌花和雄花没有同时开放,只能留下雄花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保存,待到雌花开放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6.师:同学们做的真棒!相信我们的黄瓜花都会结出大黄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人工授粉方法,让学生动手为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后延伸 1.你的家里有哪些开花的植物?你能判断它是如何授粉的么? 2.你能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家中开花的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么?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个“生命周期”的概念,知道可以利用植物的生长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板书设计】 3.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 异花传粉 风力传粉 传粉方式 人工授粉 自花传粉 【课后反思】 1. 植物开花了,是学生亲身经历植物生长一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因此我通过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感受其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变化,并通过对比花,感受花的种类不同,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花的多样性。

    2. 植物传粉方式,教材介绍了三种传粉途径,让学生对黄瓜花进行人工授粉,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是如何为生产服务的,科学在我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解剖后的各部分用图形或文字表现出来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写出你的观点 西红柿 《植物开花了》解剖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黄瓜花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黄瓜花 《植物开花了》观察记录单 第 组 花的种类 把你的观察对号入座 完全花 不完全花 《植物开花了》实验记录单 第 组 花的名称 传粉方式 观点的依据 4.植物结果了 【教材分析】 《植物的一生》一单元四课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本课《植物结果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在经历了前面较长时间种植后,交流分享的一课,在这一课学生要学会自己整理前期记录的种植记录表,再来课堂上做交流。通过交流与比较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紧接着通过找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初步认识果实的构造,懂得辨别果实,辨认植物的可食部分,巩固对植物各部分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对植物的利用情况,认识植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级《多姿多彩的植物》这样一课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栽小葱》这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的初步探究后,对探究植物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热情,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植物资源的利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本课《植物结果了》更是带领学会认识了植物完整的生长过程,学生在这一课会很有成就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有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知道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 知道我们通常食用植物的哪个器官。

    4. 认识植物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科学探究:
    6. 通过回顾植物的生长过程,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7. 能利用果实的特征辨别果实和非果实。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调查身边特殊的植物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周围的植物资源,认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找出西红柿和黄瓜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可使用部分是哪个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各种植物的部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种植的果子和种植记录带到了班级来,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也利用课间的时间参观了,通过参观别人的成果,相信很多同学有了不一样的收获。现在老师宣布三年一班”我们的丰收节”活动开始。

    二、种植成果汇报 2.师:“我们的丰收节”第一环节为:成果汇报我最行。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它们的种植记录。

    生1:(以展板汇报)我们小组种植的是黄瓜/西红柿,在种植的第几天种子发芽了.......第几天开花了...结果了.......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的种植记录和他们小组的一样吗? 生2:(以PPT汇报)........ 生3:(以种植手册汇报) 生4:没有种植成功的汇报 3.师在黑板上列出表格,在学生汇报时师适当板书板画 三、寻找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1.师:同学们都汇报得很不错,接下来到了“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第二个环节:寻找植物生长的共同足迹。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讨论对比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

    生汇报相同点,师适当帮忙概括。

    2.师: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两个视频回顾一下番茄和黄瓜的种植过程。

    生观看视频。

    3.师:通过观看视频你们能准确的总结出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了吗? 生汇报。

    4.师总结:对比西红柿和黄瓜的植株,我们发现它们身上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看来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都有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

    四、总结收获 1.师:经过今天“我们的丰收节”活动的开展,相信同学们不仅收获了自己亲自种植出来的果实,也收获了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但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同学都有丰收的果实,对此,你们能谈谈你们的感受吗? 生:植物生长过程并不是都是一帆风顺的。

    生:....... 2.师总结:是的,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成功,也有失败的,但是失败并不刻皮,关键在于失败后怎么做,如果我们能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失败也会变成另一收获。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之“我们的丰收节”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过程吗?能不能按顺序说一说? 学生发言 2.揭题:是的,植物的一生开始于一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最后结果,那么你们种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结果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植物结果了》。

    二、成果展示 1.谈话:同学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种植和记录,一定有不少丰硕的成果想要跟大家分享,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小组展示种植记录 2.谈话:同学们的种植记录都非常的精彩呢!下面我们选取了两组种植记录,请大家认真再看一看,小组讨论一下,西红柿和黄瓜的生长过程有没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 三、探究植物的果实 1.谈话:西红柿和黄瓜都经历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系列的过程,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他们的种子、根、茎、叶,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他们的果实。

    出示西红柿和黄瓜 2.活动一: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 谈话:请同学们从中间切开果实,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组实验汇报 3.教师补充:切开西红柿和黄瓜我们会发现种子就包裹在果实中间,而包裹在种子外面的,生活中我们叫做皮和肉的部分,科学上我们统称果皮,所以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个部分组成的。

    4.提问:那么如果西红柿和黄瓜要繁殖后代,你们觉得那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四、应用 1.提问:你们是不是都掌握了果实的特点了呢?你能不能从下列食物中找出哪些属于植物的果实? 多媒体展示甘蔗,胡萝卜,花生,苹果,香蕉,蚕豆,豌豆荚等 小组讨论分类 2.谈话:看来呀,植物身上并不一定只有果实才能作为我们的食物,你们能说说,多媒体上的这些食物它们分别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 小组讨论发言 五、拓展 1.谈话:植物除了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之外,还未人类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你们知道人们都利用植物做了些什么吗? 学生发言 2.小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类离不开植物,希望同学们回去能继续观察,发现植物身上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4.植物结果了 【课后反思】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新苏教版科学教材,贴近实际生活,从观察现象到探讨科学本质,让学生能从浅入深的了解科学道理。本教材的一二单元都和植物有关,第二单元主要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本课是二单元的第一课,重点研究植物的形态各异和它生长环境的特点,让学生明白植物的形态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通过学习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为四年级下册《生物与生命》中对植物适应季节变化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已经有了较多的认识,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也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了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兴趣浓厚,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还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我要在课堂中要多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和环境特点。

    2.借助资料,分析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关系。

    科学探究:
    1. 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2. 通过探究研讨一些常见树木的过冬方法。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植物适应环境的本领。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

    3.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探究研讨一些常见的树木的过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杨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通过歌曲、观察日记猜常见植物。

    师:每猜出一种植物,问:它长在哪呢? (1)歌曲:小小( )花呀!开满竹篱笆呀!一朵连一朵呀!吹起小喇叭,吹奏一曲农家乐呀! 山村富了千万家! 生:牵牛花 (2)观察日记:它是碧绿的,由几十片细小的叶片组成,它的每根枝条上都带有小刺,手不留意碰到它,会刺出血来。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沿着叶柄合拢了。

    生:含羞草 (3)图片 师:这些植物长在不同的环境里,下面我们来学习《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2.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牵牛花和含羞草的形态,以及它生长环境,引发学生探索植物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二、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1.师:植物王国里的植物形态各异,下面让我们进入植物王国旅游攻略,开始一场植物旅游。我们一个选择不同的馆室,去认识一些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师:通过旅游攻略图,一个一个植物的带领学生从茎干和叶子等方面仔细观察,把握植物形态特征) 生:观察回答 (水瓶树:少树叶,大肚皮;
    巨人柱:棱形柱状有刺和毛;
    椰子:羽状叶,簇生;
    芭蕉树:叶片宽大,主叶脉粗厚;
    松树:树叶针状,束生。) 2.游戏穿过时空隧道,帮植物找家。

    师: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那么上面的那些植物从里来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为他们找家。

    生:做游戏。

    (水瓶树:草原;
    芭蕉叶、椰子:热带沙滩 ;

    巨人柱:沙漠 ;
    松树:高山。

    ) 3.我是小导游 师:他们的家不同,环境特点也不同。

    那么大家一起进入他们的家,了解他们的环境特点。

    (1) 小组活动:完成环境卡,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报告。了解环境的特点。

    生:填环境卡 环境 特点 沙漠 降水少,阳光强烈,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 热带海滩 高温 多雨 草原 旱季和雨季 高山 土层薄,气温低,积雪覆盖 (2) 以做小导游的形式报告,向同学们介绍四个环境的环境特点。

    如:请大家跟我走进热带雨林,这里炎热又多雨,到处是茂密的树木,猛兽众多。

    3.什么特点植物适合在这样的环境生长呢? 生:(沙漠:根深,叶片,耐旱,耐温差;
    高山:茎粗,叶厚小,根深,耐寒,矮小。

    草原:根系浅,叶片容易卷曲;
    热带海滩:茎干柔韧性好,叶片宽大,叶脉粗壮。) 4. 恶劣环境的植物能在较好环境里生存吗?他们长得会怎样? 请看视频 生:看视频,谈感受。

    师小结:在恶劣条件下生存的植物也能在较好的环境中生长,长势可能会更好!所以不要让外来植物入侵本地环境,有可能带来灾害。

    [设计意图:通过旅游攻略,观察植物图片和环境图片,小组活动讨论,游戏让学生直观感知,再结合实际的讨论,明确植物形态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植物的形态各异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视频播放让学生懂得恶劣条件下的植物在条件好的环境能生存,甚至造成危害。] 三、动手操作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 1.师:小组活动,完成冬青树和杨树叶子的比较,填好卡片,然后派代表报告? 通过软件轮流切换,各小组讨论交流过程。

    师:1.2组摸一摸表面的光滑程度,3.4组观察树叶的形状、厚度,5.6组观察过冬时是否落光叶子观察这两种叶子,分别有什么特点?填好卡片。

    生:小组汇报(冬青树叶椭圆形厚,有蜡纸层,光滑。杨树叶心形,薄、粗糙,落叶)杨树到秋天叶子变黄,最终脱落,冬青树一年常青,但是在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地区冬天在室外很难成活! 2.师:冬天来了,一些常见树木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过冬的?请看视频。

    生 :回答(很多常见树木靠落叶来保护自己,度过严寒的冬天。) 3. 师追问:在秋冬季没有变黄、脱落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厚,有蜡质层,叶子较小。) 4师:叶子的这些特点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是它求生存的本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冬青树和杨树叶子的不同特点,都是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 四、设计常青树是否落叶方案 1.师: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来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请小组合作,派代表把本组的建议表达出来。

    师提示: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温度和水分的变化。

    生;
    设计方案 如:常青树是否落叶研究方案 1. 在教室里养一盆小松树,在花盆下面放上塑料布,每隔五天观察松树叶子是否掉落,观察掉落叶子的大致数量。观察三回后,可以为花盆浇充足的水分。五天一更换塑料布。

    2. 再把小松树挪到室外,在花盆下面放上塑料布,每隔五天观察松树叶子是否掉落,观察掉落叶子的大致数量。观察三回后,可以为花盆浇充足的水分。五天一更换塑料布。

    3. 总结规律:常青树在冬天落叶,只是又有新的叶子长出来。落叶的多少和温度高低,水分充足情况有关。

    温度高,水分足落叶少,反之则多。

    师:树木过冬都要落叶来适应寒冷、干旱的冬天,所谓的“适者生存”,所有的植物想要生存下来,必须适应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方案,让学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水瓶树 草原 椰子树 热带海滩 芭蕉树 热带海滩 植物适应环境 巨人柱 沙漠 松树 高山 【课后反思】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光滑度、( )……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光滑度、( )……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观察方法 冬青树叶 梧桐树叶 看一看:叶片的颜色、正反面、( )…… 摸一摸:叶片的厚度、光滑度、( )…… 6.沙漠中的植物 【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植物》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沙漠中植物叶、茎以及根形态上的特点,认识到这些形态上的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进而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学生认识了解了植物的器官和作用,第二单元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从植物的不同形态出发,认识到植物形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展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为四年级学习《生物与生命》以及六年级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和栖息地》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植物的六大器官,其中的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旧知: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例如荷花适合生长在水中,仙人掌适合生长在沙漠中,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不同的植物之所以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是为了适应环境。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典型的沙漠植物。

    2.知道沙漠中的植物可以在沙漠中生存有特殊的本领,了解这些本领。

    3.知道这些本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科学探究:
    1.能运用感官、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仙人掌、芦荟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依据实验结果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沙漠植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沙漠植物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对维持生存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知道沙漠中的典型植物,并了解它们为了在沙漠中生存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沙漠中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是为了适应环境生存。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蜡纸、湿纸巾。

    学生材料:仙人掌、芦荟、放大镜、棉线手套、勺子、剪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回顾沙漠的环境特点 1.师:今天的科学课,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沙漠,提起沙漠,大家对它有什么印象? 生:干旱/缺水 2.师:沙漠除了干旱还有没有别的特点?面对如此恶劣的沙漠环境,生命是如何应对挑战的?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观看视频:《沙漠中的生命》 生:观看视频《沙漠中的生命》 3.师:沙漠环境还有什么特点? 生:温度高 师:温度高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水分大量蒸发。

    4.师:面对高温和干旱的环境,吐鲁番沙虎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 生:白天温度高,就夜晚出行;

    找不到水分,就凌晨去喝凝结在植物上的露水。

    5.师:那沙漠中除了有这些机智的小动物,还有一些倔强的植物,它们构成了沙漠这片死亡之海生命的补给线。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视频中动物对沙漠环境的适应性行为,为植物为了适应沙漠环境所具备的形态特点做铺垫,并引出了下一部分内容:认识沙漠中倔强的植物] 二、认识沙漠中倔强的植物 1.师:你都知道哪些倔强的植物可以生存在沙漠中? 生:仙人掌··· 2.师:除了仙人掌以外,在沙漠中还有很多倔强的家伙,比如说蚂蚁森林大户:梭梭、沙棘、胡杨等等,除此以外芦荟、宝石花也可以在沙漠中生长。这些沙漠植物中,有一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老朋友,它们是谁呢? 生:仙人掌、芦荟 3.师:那今天我们就把它俩请到现场,一起来研究它们有何过人之处才可以适应沙漠中“高温”和“干旱”的环境。

    [设计意图:认识典型的沙漠植物,明确它们可以在沙漠中生存必定有特殊的本领,激发学生的好心和探究兴趣,进而选取常见的典型沙漠植物- -仙人掌和芦荟作为研究对象,为下一环节进行铺垫] 三、 探究沙漠植物的本领 (一)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6min)(16min; 观察3min+实验10min+总结3min) 1.师: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两位朋友:仙人掌和芦荟,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植物都有根茎叶,现在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它们的茎和叶吗?并完成活动手册第五页第一部分“为仙人掌画像,标出它的茎和叶”。

    生:观察并完成活动手册。

    2.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仙人掌的茎叶芦荟的叶有什么神奇的本领。请同学们戴上手套用勺子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操作过程中请注意不要被刺扎到。

    生: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片中有很多水分。

    3.师:那试猜测一下这个特点对它们在沙漠中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生:沙漠环境很缺水,植物可以在有降水的时候在自己的器官中储存较多的水分,以适应沙漠中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直接感受肥厚的叶片和粗壮的茎中有充足的水分,进而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所具备的形态特点] (二)探究仙人掌、芦荟叶子的本领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了针状,芦荟的叶片表面有一层蜡,这样的形态特点能否帮助它们更好的适应沙漠中的环境呢? 2.师:我们利用这张湿巾纸来模拟普通植物的叶子,这里还有两张湿巾和一张蜡纸,你能否结合这两种植物叶子的特点利用以上材料来分别来模拟仙人掌和芦荟的叶子? 生:仙人掌的叶子是针状的,将一张湿巾纸卷起来,代表仙人掌的叶子;

    芦荟的叶子很肥厚,而且叶片表面有蜡质,一张卷起来后用蜡纸包住,代表芦荟的叶子。

    3.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准备好实验材料,并将它放到太阳下晒了一个小时,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湿巾,说说你的发现? 生:平铺的纸巾水分最少;

    卷起来的纸巾水分较多;

    卷起来并用蜡纸包住的纸巾水分很充足;

    4.师:这个实验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沙漠中的植物的叶片会有蜡或者退化成针状,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更好的在沙漠中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明确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状、芦荟的叶子肥厚并且有蜡质为了在沙漠中减少水分的蒸发。] 四、了解沙漠植物的根(5min) 1.师:为了更好的适应沙漠环境的的特点,植物茎、叶的形态都各具特点,那沙漠植物的根是否也有过人之处?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阅读课本17页,并将重要的信息勾画出来。

    生:阅读课本。

    2.师:沙漠植物的根有何特点? 生:它们的根很长,可以扎的很深。

    3.师:扎的很深的根是如何帮它更好的适应沙漠环境的呢? 生:根是植物的主要吸水器官,庞大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更多的吸收水分,在沙漠的地下存在着地下水,庞大的根系可以让植物扎根地下更好的吸收水分。

    4.师:除此之外,庞大的根系还有没有其他作用?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生:观看视频,庞大的根系还可以帮助植物更好的固着在沙漠中。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阅读了解沙漠中的植物根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阅读的能力。通过视频吸引学生注意,了解庞大的根系对于沙漠中植物的重要意义] 五、 总结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 1.师:那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些沙漠中的卫士,挑一株你喜欢的植物,说一说为了适应沙漠恶劣的环境,它的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生:学生回答。

    2.师:这些沙漠卫士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学生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其他沙漠植物的视频,了解形态不同的沙漠植物的共同特点,知道这些特点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的在沙漠中生存。

    【板书设计】 6.沙漠中的植物 高温--水分蒸发 叶:退化+覆盖蜡质 干旱 沙漠 茎:粗壮 适应环境 根:发达 【课后反思】 “观察仙人掌的茎和叶”活动记录 注:为仙人掌画像,标出仙人掌的茎和叶。

    “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实验记录 活动名称 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 活动一 挤压仙人掌的茎 活动二 挤压芦荟的叶 现象 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仙人掌储水的秘密”实验记录 纸张 一小时后的干湿程度 (1) (2) (3) 1.在模拟实验中,平铺纸张模拟的是 ,卷起来的纸张模拟的是 ,蜡纸模拟的是 。

    2. 通过实验,我发现仙人掌储水的秘密是 。

    7.水里的植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中的第三课。《植物与环境》单元以“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对“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沙漠里的植物”、“水里的植物”、“石头上的植物”两个层次、三种类别的植物进行观察研究,让学生初步建构“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生存”这一知识体系。本课作为二单元的第三课,是在第一课总体认知和第二课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延续性探究学习活动,在单元教材内容上与第一课形成总分关系,与第二课和第四课则为平行关系。教材内容呈现从观察池塘里的植物外形特征开始,让孩子们的视角进入水生植物的世界;
    接着由水族箱的植物怎样生存引发孩子的讨论,将研究重心从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转移到适合水里环境的植物身上,让孩子们通过问题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向;
    再通过对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莲”(叶柄和地下茎)的实验观察,了解水生植物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形成的生物性特征;
    并在阅读红树在海里的生长状态和自己种植睡莲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拓宽水生植物的知识面,延续对水生植物的观察、研究,积聚更多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这一系列的讨论观察活动之中,隐含了一个能力训练点——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并逐步进行探究活动,这也是与本册教材中的专项训练相匹配的内容。在这一课的教材中,孩子们进行水生植物话题讨论和实验观察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这两个活动之间,需要有一个对探究问题和实施步骤的引导作为环节之间的过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对周边事物的实验观察保持着极为浓厚的兴趣。对于植物的观察,孩子们在此之前大多集中在校园里、公园里的植物,或是生活中手能接触到的植物上。水中的植物他们可能在家里、花鸟市场看到过,但是缺少认真观察、仔细研究的经验。在本课的讨论和观察活动中,将会出现植物身体各部分名称及作用这样的知识性信息,也会有运用观察猜想和实验验证去获得探究体验的过程与方法,这些都是孩子们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已经逐步积累的知识及能力,而在本课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得到巩固和延展。

    在阅读活动中,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设计活动,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在语文课的训练中具备了提取段落主要信息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后进行分享交流,就是学生合理进行信息处理的表现。

    持续性的观察活动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不少体验,在种植睡莲的过程中可以对孩子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比如:留心观察睡莲叶片的变化。希望通过此课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在已有的探究能力和植物知识基础上收获更多。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生活中常见水生植物。

    2.知道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内部中空能通气且能漂浮在水面,茎柔软则能适应水流。

    3. 了解更多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生存的本领。

    科学探究:
    8. 通过观察能描述生活中常见水生植物的外形。

    9. 能以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完成对水生植物的观察活动,并在讨论交流中归纳出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秘密。

    2.能在已有的技能基础上,与同学合作完成观察实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生存而改变自己的外形特征,明白保护环境就是让更多植物能延续生命。

    【教学重点】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生植物。

    【教学难点】 确定一个适合的探究问题,并按照步骤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小刀、水槽、托盘。

    学生材料:水葫芦、金鱼藻、荷叶(带茎)、莲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中形成认知 1.师:孩子们,你在家里或是花鸟市场见到过水族箱吗?在水族箱里,除了各种各样的鱼儿、活蹦乱跳的虾,还有什么是吸引你注意的? (预设)生:水草、海藻、水里的植物…… 2.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水里的植物。(板书课题) 3.出示图片(池塘里的植物),师: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植物?它们生长在池塘的哪个位置? (对于图片中呈现的水生植物,学生可能不会准确说出植物名字,所以在描述时能叙述清楚图中植物所处的位置和外部形态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生植物的外观,并运用语言进行科学描述。] 二、讨论中确定问题 1.师:对于生活在水里的植物,你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呢?你有哪些疑问? (预设)生:漂浮植物是怎么漂浮在水面的?水里的植物也需要呼吸吗?怎样获得空气呢? ……(老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 2. 师:孩子们,想想看,哪一个问题适合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进行研究? (老师注意引导选择问题的关键点:科学性、材料、场地、实验过程等) 3.师生共同确定探究问题:水生植物的身体有什么结构特点? 4.师:针对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进行研究?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5.小组讨论探究步骤,全班交流,老师板书关键词(问题、猜想、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具备区分科学问题和普通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步骤的梳理中强化探究的过程。] 三、实验中找到证据 1.师:水生植物究竟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呢?让我们先从带柄的莲叶和莲藕上去找答案。

    2.实验一:观察荷梗和莲藕。

    1)师提出问题:荷叶柄和莲藕的内部可能是什么样的?(学生进行猜测) 2)老师将切开的荷叶柄和莲藕分给学生 3)学生观察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生归纳荷叶柄和莲藕的结构特点 5)师介绍:像荷叶柄这样,中间有空洞,是为了输送空气,完成与氧气的转换。莲藕身体里面的孔也是为了能让空气顺利进入莲的身体,这样水里的植物才能更好地生长。

    3.实验二:观察水葫芦或金鱼藻 1)图片观察放在水里的水葫芦和金鱼藻,提出问题:
    A.水葫芦能浮在水面,它的身体里面可能是什么样的? B.金鱼藻能在水里随波飘荡,它的茎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3)小组观察,验证自己的想法。

    4)观察的同时进行准确记录(活动手册) 5)学生归纳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结构特点。

    6)讨论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 4.观察实验总结:同学们在确定好问题之后,在合理猜测的基础上对带柄莲叶、莲藕、水葫芦、金鱼藻的结构进行观察,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到这些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它们的茎有着特殊的结构,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空洞,有的体内含有大量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水生植物的结构特点。同时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准确记录观察结果的科学能力的培养。] 四、阅读中丰富知识 1.师:除了生长在池塘里、水族馆里的植物,还有很多植物也生活在水里。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获得更多的信息。

    2.学生阅读教材P20页红树在海里的生长状态。

    3.阅读分享:红树生长在哪里?红树的是怎样让自己适应在水里生长的?它的身体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学生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4.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一些了不起的植物,它们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归纳)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去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的阅读,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关于水生植物的信息。] 五、活动中延续兴趣 1.师:水生植物是怎样在水中生长的?让我们做一个小小植物学家,一起种植一颗睡莲,观察它的生长过程。

    2.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了解睡莲的种植方法。(PPT呈现睡莲种植步骤) 3.师:为了让我们能顺利种出睡莲,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预设)生:记得给提供睡莲充足的水;
    每天留下观察睡莲的变化;
    可以用拍照的方式进行记录;
    睡莲需要放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将种植睡莲作为课后观察活动布置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延续对水生植物的观察热情,并在种植睡莲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耐心,学会尊重生命。] 【板书设计】 7.水里的植物 提问→结构特点? 猜想→身体轻、内部空…… 验证→荷叶柄、莲藕、水葫芦、金鱼藻 结论→结构特殊的茎! 【课后反思】 8.石头上的植物 【教材分析】 《石头上的植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第4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从总到分”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一些长在石头周边的植物的具体生长环境。接下来观察青苔,知道它是否具有根、茎、叶。然后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知道卷柏具有极强的耐旱本领。接着通过做对比实验,了解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复苏需要的时间不等,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让学生观察其他石头上的植物,了解它们特殊的生存本领。学生在亲历观察、阅读资料,对比实验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能对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有科学的认识,知道它们能适应所在的环境都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为后续中年段有关“植物适应季节变化方式的学习”和高段有关“新物种出现原因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知道生活在石头上的植物有青苔,而对于其他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了解不多。对于青苔的根、茎、叶部分几乎没有学生观察过。学生只知道有些植物能生长在石头上,但并没有关注到长在石头上的植物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生长在石面,有的则生长在石缝。关于卷柏这种植物及其超级耐旱本领,学生了解不多。需要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进行补充。因为本单元的名称是“植物与环境”,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所生存的环境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植物的生长也改变了环境。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周边常见的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及其环境特点。

    2.知道青苔的形态结构和适应石面环境的本领以及卷柏的耐旱本领。

    科学探究:
    10. 通过解剖、观察青苔,并辅以资料研究,知道青苔具有茎和叶两个部分。

    11. 会做卷柏复苏实验,感受卷柏超强的耐旱本领。。

    科学态度: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解剖、观察青苔的形态结构。

    2. 能将观察结果与卡片资料的研究方式相结合,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生存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认识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植物对环境的改变。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青苔实物与阅读资料,在分析现象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做卷柏复苏的对比实验,了解卷柏超强的耐旱本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有关青苔和卷柏生理特点的资料卡、青苔、牙签、培养皿、卷柏、放大镜、烧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植物朋友,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PPT出示西红柿图片) 2.让学生观察西红柿的图片,并让学生指出其根、茎、叶部分。

    3.提问:西红柿生活在哪里?(土壤里) 4.思考:土壤对西红柿的生长有什么作用?(提供水分和养料) 5.谈话:生活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植物都生活在土壤里。可是,我前段时间外出游玩时却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植物。(PPT出示青苔、黄山松、卷柏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生长在哪里?(石头上) 6.聚焦研究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石头上的植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导入,既是对学生前概念的复习,也和本课学习的植物进行了对比。通过观察、描述西红柿的根、茎、叶及其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回忆常见植物的结构特点,进而出示周边常见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并与之对比,从而引出研究主题] 二、聚焦石头上植物的周边环境。

    1.介绍常见的石头上的植物。

    提问:图片上的这些植物大家认识吗?(青苔、黄山松、卷柏。如果学生说不出来,由教师介绍) 2. 引导观察: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种植物长在石头上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呢?(青苔生长在石头表面,黄山松、卷柏生长在石缝中。) 3. 讨论:对比石头和土壤这两种环境,它们有什么不同? (石头:硬、干;
    土壤:松软、含有水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长在石头上的植物生长的环境还是有区别的,有的长在石面,有的长在石缝。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石头环境与土壤环境的差异,为后续研究青苔和卷柏的形态特点做好铺垫。] 三、观察青苔是否有根、茎、叶。

    1.过渡:石头相对与土壤来说,又硬又干,并不适合植物生长。那么,能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下面我们就以最常见的青苔为例,来研究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征。

    2.引导观察:(出示青苔图片)你们看,这块石头的表面长满了青苔,请观察并描述一下青苔是什么样的?(绿色、长得很矮、毛茸茸的。) 3.引导学会分离青苔植株。

    其实这是很多株青苔聚集在一起的样子。为了方便观察研究,我们可以用牙签轻轻地从青苔丛中分离出几株个体。然后重点来观察青苔的根、茎、叶。(教师边说边示范:一只手轻按青苔 丛的一端,找到青苔之间的交界处或缝隙,另一只手将牙签 轻轻插入,慢慢挪动牙签,一点儿一点儿地分离青苔的各个部分,以保证分离成功。) 4.提问:因为青苔的个体很小,为了观察得更清楚,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放大镜) 5.学生分组解剖、观察青苔并记录青苔的样子,重点找一找青苔的根、茎、叶在哪里。

    6.讨论:你发现青苔的植株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由根、茎、叶几部分组成。) 7.(出示青苔与西红柿的根的对比图),比较青苔的根和西红柿的根具备的不同之处。

    8.讨论:根有什么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思考:对比青苔的根和西红柿的根,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么短小的根能满足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吗?) 9.分组阅读青苔的资料卡片,交流阅读收获。

    10.讨论:青苔的也可以直接吸收水分,这对青苔的生长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解剖、观察研究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体会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四、 了解卷柏极强的耐旱能力。

    1.过渡:石头上的植物有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本领,其中有些植物的耐旱本领十分惊人。

    2.观察卷柏干燥和新鲜时的图片,让学生对比两者的不同点。(可以从颜色、姿态来比较) 3.播放卷柏复苏的视频。

    4.讨论:我们能不能自己也来做一下卷柏复苏的实验呢? 需要哪些材料?可以怎么做? 5.将课前做好的卷柏复苏实验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

    6.思考: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所需的复苏时间一样吗?可以怎样做? 7.分组讨论并交流实验方法。

    ①分时间把新鲜的卷柏夹在书页里。让纸吸收水分,得到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

    ②把干燥程度不同的卷柏放到清水里,观察并记录它们复苏需要多长时间。

    8.思考:上述的实验我们可以课后去完成。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卷柏是一种超级耐旱的植物。卷柏为什么能这么耐旱?这让你联想到什么其他的耐旱植物?你认为仙人掌耐旱的本领适用于卷柏吗? 9.观察并比较卷柏和仙人掌的图片,重点观察卷柏的根、茎、叶。可以和仙人掌的结构特点做对比。

    10.观看卷柏耐旱奥秘的视频。

    11.小结卷柏具有超强的耐旱本领的原因。

    (干旱时降低新陈代谢,进入休眠状态;
    水分充足时又能很快复苏。除此之外,卷柏的根还能自行从土壤中分离,植株卷起来能随风移动,遇到合适的环境,根就重新钻到土壤里寻找水分,整个植物也将重新焕发生机。

    12.讨论:卷柏的耐旱本领可以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13.小结:同样是耐旱,卷柏和仙人掌有各自的本领,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自然是如此神奇,自然中的生命总有适应环境变化的本领,否则就会被淘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激发学生对卷柏超强耐旱能力的好奇心,引起探究的兴趣;
    讨将学生熟悉仙人掌与陌生的卷柏对比,让学生体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演示卷柏复苏实验,让学生感受卷柏的生理特点及其生存意义。] 五、 拓展延伸:观察并了解其他石头上植物的生存本领。

    1.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两种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青苔和卷柏。你们有什么收获? 2.拓展:植物为了生存,必须适应环境。其实环境也因植物的生存而发生了改变。我们身边还有哪些长在石头上的植物呢?它们有哪些特殊的生存本领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观察研究石头上的植物。

    【板书设计】 8.石头上的植物 植物 环境 生存本领 青苔 石面 叶子直接吸收水分、养料 卷柏 黄山松 石缝 缺水:休眠 有水:复苏 9 声音的产生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第1课的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每天都与声音打交道,但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思考。而学生们通过之前两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在活动与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在体验与发现中获得探究的快乐,并产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

    3. 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

    科学探究:
    12. 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

    13. 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

    科学态度:
    1.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声音可以传播很多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钹、音叉、小鼓。

    学生材料:钢尺、皮筋、塑料袋、塑料瓶,小乐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音频导入,揭示主题 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 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

    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上课铃声——该上课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 14. 小结:看来,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板书“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了解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从而引出研究内容。] 二、 初步操作,引出研究内容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多媒体展示塑料袋) 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多媒体展示:搓、揉、弹、甩、拍等方法。

    2.谈话: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 学生领取塑料袋(每两人一个)。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谁可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让这个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学生展示并汇报。

    5.谈话: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更大的声音,是怎样做呢?(弄爆) 教师演示弄爆塑料袋。(此环节可根据学生活动相机展开) 6.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活动,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个塑料袋,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它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补充完整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造声”活动,学生知道了发声的方法有很多种,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部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打好基础。]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多媒体出示:钢尺、皮筋。

    2.谈话:你可以用那些方法使这两样物体发出声音? 学生汇报。

    3.谈话:使这两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很多,那么今天呢,我们就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发出声音。

    教师讲解发声方法,钢尺:把一段摁在桌边,用手拨另一端;
    皮筋:用两指绷紧皮筋,用手拨皮筋。

    4.谈话:请同学们在活动前,先观察一下,这两样物体是什么样的?然后在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时,观察它的样子,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多媒体出示记录单 发声前的样子 发声时的样子 钢尺 皮筋 5.学生领取材料和记录单。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提问:在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呢?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过程、记录单。

    教师可提问:钢尺(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是怎样在动?你觉得钢尺(皮筋)发出声音和什么有关系? 7.小结:当钢尺和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都在不停的运动,两者之间可能有关系。

    8.谈话:那么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和运动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试一试。

    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件小乐器:玩具吉他、小木琴、玩具小鼓、铃铛等等。

    谈话:请各组利用小乐器发出声音,并且观察:发声的时候,小乐器是否在运动。

    9.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汇报活动过程及发现。

    教师可提问:小乐器发出声音时它是否在运动?你怎么观察到它的运动的? 这一种运动方式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11.小结: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都在运动,这种来回往复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振动。(多媒体出示“振动”) 12.提问:那我们人说话,有没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呢? 学生猜测。

    13.谈话: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轻轻的发出“啊——”的声音,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并汇报。

    14.谈话:在我们的喉咙内部,有一个声带,在我们说话的时候,它也在振动。

    15.出示塑料瓶子(内有泡沫屑) 谈话:谁可以让这个塑料瓶发出声音? 学生上台演示 16.提问:当吹塑料瓶口发出声音时,瓶子里的泡沫屑是什么状态? 17.提问:泡沫屑为什么会到处乱飞呢?谁在振动? 18.小结:瓶子发出声音时是空气在振动,空气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19.提问:如果振动消失了,声音还会继续吗? 学生猜测。

    谈话:请大家用钢尺和皮筋来试一试,注意倾听物体的振动停住后声音的变化。

    学生活动并汇报。

    20.教师出示钹,轻轻敲击, 提问:这时候发出声音了吗?钹在振动吗?你怎么知道?怎么才能知道钹在振动?(用手摸一摸) 指名学生摸一摸。

    提问:钹在振动吗?钹现在被这位同学摁住了,请问现在还有声音吗?为什么声音没了? 21.提问:通过之前的那些活动,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

    2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逐步发现当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在振动。使得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物体是否振动上,然后通过反证试验,引导学生明确: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 四、运用成果,解答现象 1.谈话:声音的产生是因为物体在振动,这个振动有时也能带来非常奇妙的现象,同学们想不想看一下? 2.出示音叉、水槽。

    教师在展台上演示: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前段轻轻放入水中。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4.小结:音叉的振动,从而引起水的振动,然后就水花飞溅。

    5.出示小鼓,往鼓面放一些水,敲击鼓面。

    6.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7.小结:敲击鼓面,引起鼓面振动,水就会飞溅。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用之前所掌握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这两个有趣的活动也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加趣味性。] 五、拓展了解,激发兴趣 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发出声音的方法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发声方法。

    蚊子,响尾蛇、鸟类、蟋蟀等等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了解生物的不同的发声方法,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热情。] 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第 组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泡沫粒  塑料瓶 10.声音的传播 【教材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节课。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对声音的研究也很有兴趣。学生通过前1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在第二节课中,对于声音的传播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声音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因此学生对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出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探究:
    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

    2. 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

    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

    科学态度:
    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了解土电话为什么会传声,从而了解电话的原理。

    2. 体会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教学难点】 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

    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据常见现象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 2.学生思考并猜想。

    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

    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手机处于真空状态。

    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水中能不能传播呢?咱们也来验证一下。

    2. 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入水中。

    4.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水中后还能听见音乐吗? 5. 生预测:能/不能。

    6.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

    7.生据现象得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三)声音在桌面的传播 1.过渡:那声音在固体中又能不能传播呢?我们借助教室里最常见的固体——桌子来探究一下。

    2.简要说明实验方法:让几个同学分别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表面、侧面和桌脚)上,听一听桌面的敲击声。

    3.请三位学生上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四)归纳概括 1.师:在刚才的三个实验探究中,声音无论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它都只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传播吗? 2.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3.归纳概括: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学生在交流时,会意识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认识到物体都能传播声音。] 三、分组实验,类比认识 1.师:声音通过各种物体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师:这个奥秘肯定就在耳朵里,所以咱们先来认识一下耳朵的结构。

    3.出示耳朵结构图,依次介绍各个结构的名称及基本特点。

    4.师:你们认为声音可能是怎样在耳朵里传递的? 5.生猜测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

    6.师:想要知道耳朵内究竟是怎传播声音,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看看你们能不能从中得到启发。

    7.教师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并强调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开始实验并观察现象。

    8.生交流汇报,师相继引导学生详细描述 “敲鼓——屏振动——小球振动” 的现象,在现象中建立起“因果关系”。

    9.师:其实这里的纸屏就相当于耳朵里的什么? 10.生:鼓膜。

    11.师:那现在你们能不能说出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播的了? 12.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试着回答:声源以声波方式传出,由耳廓收集进入到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再传到听神经,听神经再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3.师总结:所以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14.视频播放: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更形象直观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和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并借助“纸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鼓膜的作用。] 四、拓展运用,做“土电话” 1.过渡:其实为了更好的研究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小发明,而“土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想让大家都做一个会动手的小科学家,所以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来学一学:如何做一个“土电话”。

    2.课件展示“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并相应演示。

    3.师:今天回家后请大家制作一个“土电话”,并思考对比:
    (1)比较长的“电话线”和短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2)比较松的“电话线”和紧的“电话线”“通话质量”的差别。

    下节课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利用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继续进行“声音”的探索。] 【板书设计】 10.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不同方向 声音在 耳朵里的传播: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课后反思】 11.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学生对于产生不同声音的原理从未研究过。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有关声音的强弱和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声音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着的不同声音,试着解释不同声音背后的秘密。

    本课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猜声音。通过猜声音游戏来认识自然界中声音各不相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具有 不同的音色。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具有不同音色”的认识,并不提及“音色”的概念。

    第二部分, 认识音量。通过敲击同一个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得出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规范学生对音量的认识。想一想,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影响音量大小的因素。

    第三部分, 认识音调。通过用同样大的力分别敲击相同材料,但长短、粗细、大小不同的物体,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得出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规范学生对音量的认识。再通过实验指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紧接着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因素有关?发出高音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用电子动画展示水杯琴,演奏一段乐曲。认识噪音。教材出示问题,听到下面场景发出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提示学生认识我们生活中一些噪音的来源。介绍什么是噪音。噪音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降低噪声,利用视频等手段介绍一些学生不易接触的有关噪声危害和消除或减弱噪声的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已经感知过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只是对于声音的特点了解得不够深刻,而“音量”和“音调”本身又是相互交叉的,知道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学生对于声音的“音量”和“音调”是很难正确区分和表达的,但对于探究声音的强弱和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本节课中设计两组实验,都是容易操作,实验现象很明显,容易得出结论,第一组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先做演示实验。敲击鼓面,听声音,让学生观察后,说出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说出原因后,进一步探究,再借助纸屑这个拐杖,把不易观察到现象进一步放大,思考后得出结论;
    在让学生分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分组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制作一个乐器,培养乐于分享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在观察、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描述物体声音在音量、音调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知道声音存在音量和音调的区别。

    2.能够对不同物体的发声情况进行区别与辨识,学会利用不同声音的特点制作发声装置。

    科学探究:
    1.能够对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有什么有关提出假设。

    2.能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科学态度:
    1.在小组合作的制作与演奏游戏中运用相关概念,形成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培养乐于分享与合作的态度。

    2.体验到声音的美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噪音带来的危害,学会保护听力的常识。

    【教学重点】 能辨识声音在音量、音调方面的区别,了解声音与发声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物体声音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发声装置。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适宜的歌曲录音、铝片琴及相关视频等。

    学生分组材料:小皮鼓、三角铁、装有不同水量的小瓶若干、长短不同的金属管、其他各种适宜发出不同声音的物品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王国,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演员,同学们先来听一听,猜猜他是谁?(看PPT) 生1:赵本山,周星驰。生2:不认识。

    2.师:猜对了。声音到底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看PPT) 生1:赵本山的声音沙哑,周星驰的声音尖细。生2:两个人的声音不同。

    3.师:你的嗓音和其他人一样吗?嗓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生1:我的声音大,生2:我的声音小;

    生3:我的声音高,生4:我的声音低;

    小结: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各有特色,声音有大小的变化,声音还有粗细变化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不同的声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的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再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声音入手,提高他们对声音的兴趣,为研究不同的声音打下伏笔。] 二、 音量 1.师:我给你们带来一个乐器大鼓,敲两次,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生1:一个声音大。

    生2:一个声音小。生3:一个声音强,生4:一个声音弱;

    3.师: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4.师:那么音量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生1: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生2:用力大,音量就大;
    用力小,音量就小。

    是不是这样呢?老师演示,用两种不同的力来敲。

    5.师:为什么用力大的时候,声音就大(强),用力小的时候,声音就小(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得借助一个小助手。(小纸屑) 课件出示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纸屑,先用小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

    2.再用大的力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纸屑振动;
    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学生边思考边探究。

    [设计意图:把不能看到的振动,通过纸屑进一步放大。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睁大眼睛看,竖起耳朵听,等会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生1: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高,声音强;
    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低,声音弱;

    生2:用力大的时候,纸屑跳得很高,声音强;
    用力小的时候,纸屑跳得很低,声音弱;

    是不是这样呢?看视频。

    7.师:纸屑跳得高,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大;
    纸屑跳得矮,说明鼓面振动幅度小;

    轻轻敲鼓面上的纸屑跳得不高,振动幅度小;
    用力敲鼓面上的纸屑跳得高,振动幅度大。

    8.师:声音的强弱跟什么有关?跟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较大,声音越强,反之,声音越弱。

    9.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制造音量不同的声音。分组实验。

    10.友情提醒:在做实验之前先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制造不同的声音,然后再动手做。

    11.小组交流。说说你们的发现。

    12.生1:用力大,声音强;
    用力小,声音弱;
    生2:用力大,声音大(强),用力小,声音小(弱);

    13.师: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听一首《幸福拍手歌》跟着音乐的节奏击掌、跺脚。

    14.师:想一想,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 小结:音量的大小与所用力度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用力越小,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的强弱还与什么有关?最前面一排的同学听到的音量强还是最后面一排听到的音量强呢? 15.小结:距离远近也能影响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跟振幅的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听觉感知,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声音强弱的原理。在实验中种感受音响音量的条件。] 三、音调 1.师:进入音乐会现场,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看PPT 钢琴。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1:声音有时低,有时高;

    生2:声音有时悦耳,有时刺耳;
    生3:声音有时好听,有时难听;

    声音中除了有强弱的变化,还有高低的变化。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2.师:你会制造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现在提供给你们器材,水量不等的瓶子、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想想看,怎么去做?(先思考怎样制造高低不同的声音,然后再动手做。) 分组实验。

    3.师:友情提醒:用相同的力去做下面的实验,使它们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敲击铝片琴,长短不同的管子,找出最高音和最低音。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内容。

    研究高低不同的声音。

    研究方法 什么情况下发出的音量最高 水量不等的瓶子 水量越少。

    铝片琴 铝片琴越短。

    长短不同的管子 管子越短。

    我发现,音调的高低与_物体的形状―有关,---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4.师:通过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音调的高低有什么因素有关? 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5.师:发出音高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发出低音的物体呢? (短、细、薄、 紧的)物体发出的音调高,(长、粗、厚、 松)的物体发出的音调低。

    6.师:同学们,想不想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长度不同的塑料管,制作小乐器,合奏一段音乐,比一比,哪个小组先完成任务。

    学生小组合作。上讲台来展示。

    课后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属于自己的小乐器。

    7.拓展——自制乐器 电子动画游戏展示水杯琴。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粗细、长短等有关。然后再分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音调的高低还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这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做有效的探究。] 四、噪音 1.师:刚刚听了同学合奏的音乐,很好听。接着听到下面场景中发出的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刺耳。生2:心理很难受。

    这种声音就叫噪音。

    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板书】让我们再来认识其它的噪音,以及降低噪声的方法。

    2.噪音及降低噪声的方法看PPT 谁来说说降低噪音的方法有哪些? (1) 隔音 (2)吸音 (3)消音 3.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交流。

    (1)不随便挖耳朵;

    (2)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
    不制造噪音;

    (3)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

    (4)佩戴防噪声耳塞;

    (5)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
    或者闭嘴,用手堵耳;

    (6).生病时不要大力擤鼻涕;

    。。。。。。。。。。。。。

    师:做个小实验:用手捂住耳朵,老师轻声说话,你们听得见吗? 生1:听不见。

    生2:听不见。

    4.听力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对于听力有障碍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 那我们要学会关心、爱护有听力障碍的人。[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噪音,利用文字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噪音的危害,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最后利用实验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的角度来感受,学会关心他们,报以同情心和爱心 。] 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11. 不同的声音 一、 音量 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二、 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 噪音 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课后反思】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在对棉花和腈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3.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异同之处。

    科学态度:
    1.能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观察与分析。

    2.能基于身边材料的生活经验,对常见材料有感性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 知道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学难点】 能利用实验比较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棉制品,烧杯,量筒,镊子,打火机,水木屑,砂石,纸,塑料,玻璃。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与问题 1.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片,你能从中找出建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么? 2.生观察后回答。

    3.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你能按来源区分身边的材料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强化学生原有认知水平,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研讨与发现 1.认识天然材料。

    出示:砂石、木材、棉花 师:这是什么?这些材料我们可以从哪里得来? 生:大自然。

    师:对,像砂石、木材、棉花等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

    2. 认识人造材料 出示:玻璃加工过程视频 提问:玻璃是用什么材料怎样加工制成的,它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吗? 生:玻璃是用石英砂等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烧制而成。

    生:他不能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它不是天然材料。

    随机出示:玻璃、塑料、金属、陶瓷图片 师:像玻璃、塑料、金属等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叫人造材料。

    3.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前面这幅图,你能直接找出造房子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吗? 生:砂石是天然材料、木材是天然材料。玻璃、钢材、水泥等是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从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品入手,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认识不同材料。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探究发现 1.师:在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样东西,你能区分它们是什么材料么? 生:棉花——天然材料 腈纶棉——人造材料 2.师:你能否用看一看、摸一摸、浸一浸等方法去发现它们的特点? 生动手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单并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让学生直观感知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发现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不同特性。] 四、拓展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它们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你认为我们身边天然物品多还是人造材料做的物品多?为什么? 师: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了满足未来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许许多多新型材料。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将来研制出更多的材料,方便人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积累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板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书包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
    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本节课一开始,我利用同学们都熟悉的房子进行谈话:造房子需要用哪些材料?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穿戴的物品、书包中的物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

    1.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心灵交融的)“对话”都是优质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抑或“满堂彩”,都不可取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在汇报时没有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汇报中,只愿意自己说,而不太愿意找别人的优缺点。

    2.对细节的关注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曾经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比如:在引导学生填写报告单时,有的学生写错字,应当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书写不认真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棉花与腈纶棉实验记录单 第____组 材料 动手试一试 我的发现 棉花 看一看 摸一摸 浸一浸 烧一烧 其它 腈纶棉 看一看 摸一摸 浸一浸 烧一烧 其它 13.纸 【教材分析】 《纸》位于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紧接一级主题的第一课。它首次展开对二级主题的研究,为其他的三个次级主题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是研究纸、金属、塑料的引领课。纸是学生常见常用的材料,学生对纸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容易引发学生进行较为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别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在学习方面,学习任务、活动范围都较低年级有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组织性、规范性、严谨性更强;
    在交往方面,三年级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一个双向帮助阶段,同学之间出现关系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好朋友,但还不能患难与共。他们往往会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准;
    在科学实验的小组安排中可以酌情考虑此项因素培养孩子合作分工的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也是这一时期要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年级学生有了两年的科学学习铺垫,基本上掌握了学习科学的方法,了解科学课学习的过程,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学生科学课的学习理念、实验方法仍需科学教师的引领、讲解和示范,相信他们在老师的启发下会不断了解掌握,从最初的渗透到之后的独立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过程会逐步形成。真正实现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纸,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

    2.了解纸的发明史,懂得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生产出不同特点的纸张,方便了生活。

    3.知道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不同,根据这些纸的特性,不同的纸做可以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4.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的工艺和材料,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科学探究:
    1.在纸的吸水性实验设计中能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完成实验。

    2.能设计实验了解纸的结实程度、防水性能,在实验操作中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

    科学态度:
    1.知道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2.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3.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4.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节约用纸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中的纸的种类越来越多,懂得科技改变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防水性能有强弱,生活中根据纸的特性可以做成不同用途的纸制品。

    【教学难点】 在纸的吸水性实验中能运用差异法设计实验。即: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并在实验操作中能控制好变量与不变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1.水槽、红水、胶头滴管、烧杯、宣纸、报纸、A4纸。

    2.课件、实验记录单 学生材料:
    1.各种纸:牛皮纸、卡纸、A4纸、毛边纸、书写纸、餐巾纸、报纸、宣纸。

    2.两张边长为5cm的正方形A4纸、油画棒 3.大小一样的三种纸6套(宣纸、报纸、A4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纸,你知道哪些纸呢? 2.生:餐巾纸、牛皮纸、作业本纸…… 3.师:这些纸做的生活用品有什么特点呢? 4.生:餐巾纸吸水性强可以擦嘴巴;

    生:牛皮纸结实可以做包装袋;

    生:作业本纸光滑不渗水可以写作业…… 5.师:是的,我们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医疗、娱乐各个方面都会用到纸。纸的作用很大,纸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了。

    [设计意图:课件展示作业本、餐巾纸、人民币、牛皮纸袋、报纸、纸杯。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及它们的用途,教师掌握学生对纸的认知程度,同时板书课题:13.纸。] 6.师:纸是怎么来的呢? 7.播放视频,介绍纸的发明史、人民币是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纸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方法,发明的新材料。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探究过程:
    1.谈话过渡到探究纸的特性 师:如果老师不小心在实验桌上洒了水,你知道用那种纸擦干最好吗?为什么? 生:餐巾纸,因为它的吸水性最好。

    师:老师要寄一双鞋给远方的亲人,你觉得那种纸包装合适呢?为什么? 生:做纸箱的瓦楞纸,因为它结实。

    师:过年老师家招呼客人,需要一次性纸杯,你会帮老师选择吗? 生:选择结实、厚一点、不渗水的纸杯。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纸的吸水性、渗水性、结实程度,这些都是纸的特性。

    师:如果老师用作业本纸擦桌子上的水,你觉得效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效果不好,因为作业本纸吸水性不好。

    师:哪种纸的吸水性好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纸的特性,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探究纸的特性。] 2.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一:探究纸的吸水性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档案袋,打开看看里边有什么纸? 生:宣纸、报纸、卡纸 师:同学们猜猜看那种纸的吸水性强呢?请将你的预测结果记录在实验单上。

    师:你猜测的一定准确吗?怎样证明? 生:不一定正确,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滴管(课件演示滴管的使用方法),你能用它来设计实验吗?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时间、高度、纸的大小、观察角度等。

    [设计意图:全班讨论交流实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课件中设计对比实验的提示,不断完善,让实验更严谨。例如:如何做到一样的高度;
    如何让三种纸吸水的时间一样长;
    如何观察;
    最后如何观察记录等。] 师:小结实验步骤:
    (1)先将三种纸准备好 (2)三位同学练习正确使用滴管,熟练操作用滴管滴一滴水的量 (3)另一位同学观察同伴将滴管放置三种纸一样高的位置同时滴一滴红水 (4)三秒之后同时观察水渍的大小比较纸的吸水性 (5)记录实验结果 师: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2)注意实验的准确性 (3)及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生:合作实验,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并小结宣纸的吸水性最强,报纸的吸水性适中,卡纸的吸水性最弱,同时板书:宣纸的吸水性最强。] 实验二 纸的结实程度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同一张报纸从不同的方向撕开用力的大小不同呢? 师:演示讲解纸的横向、纵向,你认为哪种情况结实呢? 生:我猜横向结实,因为竖着撕报纸不费力。

    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正确呢?所有的纸都是横向结实吗? 生:需要做实验比较。

    师:平时我们比谁劲大用什么办法? 生:扳手腕。

    师:怎样让纸也来扳手腕? 生:用两张纸条,一张横向,一张纵向十字交叉拉一拉。

    师:怎样比才公平?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纸的大小相同,两个人用的力气相同,要同时用力拉,每种情况最好做三次,更准确。

    师:你能用老师准备好的三种纸条比较纸的结实程度吗? 生: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的设计环节需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仍然是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时引导学生先预测再合作完成实验。教师要实时观察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实验,完成记录单。] 实验三 纸的渗水性 师:同学们,你们折过纸船吗? 师:老师折过一只纸船。那是夏天的时候,有一次我站在小河上游,想让纸船捎一些东西给不远处下游的小朋友,可是失败了!因为纸船还没到下游就湿透了,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折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吗? 生:用油画棒将纸涂满颜色后折出的纸船就可到下游去了! 师:为什么油画棒涂过之后纸船就不渗水了呢? 生:因为油画棒不怕水,它里边的蜡油是不吸水的。

    师:你说的对吗? 生:我们试试看就知道了。

    师:怎样证明你的说法可行呢? 生:用两张纸作比较,一张用油画棒涂满颜色,另一张什么也不涂,折出同样大小的两只纸船同时放在水里看看哪个不渗水,如果涂过色的纸船不渗水就说明我们的办法是可行的。

    师:我们来试试吧! 生: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用油画棒涂过的纸船和没涂过的纸船有什么不一样? 生:白色的纸船很快底部就湿了,涂过色的纸船底部不但没湿,而且水好像和纸船关系不好,挨不到一起。

    师:我们给两种纸船滴上一滴水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是鼓起来的,像一个面包。

    生:没涂色的纸船上的水滴很快就渗进纸里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建议是可行的,下次老师就用这种办法让小船送东西啦! [设计意图:这个实验设置了情景,利用学生乐于助人的心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在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测的方法可行,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优良品质。] 三、拓展应用:
    1.课件展示:
    一张普通的贺卡纸要消耗10克优质纸张,每10万张为1吨,合4.8-5.2立方米木材,相当于5棵20年生的树。如果生产1000万张贺卡,将要砍掉500棵这样的树。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2700吨纸、 27万吨水。

    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一年就节约4745亿张纸,就可少砍伐158万棵树。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知识链接,使学生有环保意识和节约用纸的意识。] 2.思考:我们应如何节约用纸? (1)纸巾擦嘴时用一半。

    (2)旧本子背面做草稿。

    (3)课本循环使用。

    (4)生活中能用毛巾尽量不用纸。

    (5)正反两面打印文件。

    (6)废纸回收再利用。

    (7)电子化办公,减少用纸。

    (8)打印机旁贴上“节约用纸,善待资源”标语。

    [设计意图:让学生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出策,并能将自己的主张应用到生活中去。] 十、板书设计:
    13.纸 宣纸 报纸 A4纸 实验预测:
    ★ ★★ ★★★ 吸水性能:
    ★★★ ★★ ★ 14.金属 【教材分析】 金属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一种材料。本课从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展开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找出金属的一些共性特征,同时也通过不同的金属在生活中不同的运用,研究得出不同的金属除共同特征外也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也因为这些不同的特征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不同金属虽然有共同的性质,但还得从多方面比如容易获得的程度以及价格等去考虑它的用途。

    【学情分析】 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能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本课金属是我们身边的材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为何运用如此广泛,学生没有对这一知识认知的前概念。所以本课也将从金属的性质着手,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来了解它的用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金属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

    2.能够分辨几种常见的金属。

    3.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金属的相同性质和不同之处。

    4.认识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用途,选择某种材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科学探究:
    15. 通过感官、锤打、砂纸等方法认识金属有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16. 能利用刻划、称重的方法认识金属的硬度、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
    1.能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自主选择自己想要探究的内容,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通过了解它的性质,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它的用途。

    2. 知道金属材料用途广泛,但资源确是有限的,我们需要保护、节约使用这些资源及进行回收利用。

    【教学重点】 认识金属的相同性质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设计金属相同性质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玻璃棒,铜、铁、铝的棒状、片状、块状材料。

    学生材料:试验记录单、玻璃棒,铜、铁、铝的棒状、片状、块状材料,热水,烧杯,砂纸,铁锤,铁毡,天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金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回忆一下,你见过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 2.小结:厨房用具、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等方面都需要用到金属,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金属的世界,一同来认识金属。(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知道金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材料,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二、辨别不同的金属 1.师:这里有3种不同的金属,认真观察你能分辨出它们分别是哪种金属吗? 2.学生观察汇报,明确3种金属分别是铜、铁、铝。

    3.师:分辨这3种金属有何不同,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4.学生充分交流,师将学生交流到的本节课需要探究的点及如何探究根据学生的回答分相同和不同依次罗列到黑板上,学生没提到的教师进行补充。

    比较3种不同的金属 金属 是否导热 是否有延展性 是否有金属光泽 比较硬度 比较轻重 铜 铁 铝 [设计意图:识别常见的3种金属,也为接下来的探究奠定基础。] 三、探究金属特性的共同点 材料:热水一杯、砂纸、铁锤,被检测物铜棒、铁棒、铝棒各一根。

    1.根据材料再次明确探究方法,并将方法依次填写在板书表格中。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比较轻重 2.注意事项:
    ①倒热水要小心避免烫伤,金属棒放热水里,是否导热触摸露在空气里的一端;

    ②用铁锤敲只敲击棍子一端敲击完毕后与未敲击的一端做比较;

    ③用砂纸用力反复磨一端,和未打磨的一端比较有何不同。

    3.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记录。

    研究报告一 放热水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或是画在相应的金属上端) 热水很烫,要小心哦! 铝 棒 铁棒 铜 棒 研究报告二 用铁锤敲(将探究的结果填写或是画在对应的方框内) 铁锤很硬,敲击请注意安全,只用敲击前端一小段即可。

    铁棒 铜 棒 铝 棒 研究报告三 用砂纸磨(将探究的结果填写或是画在对应的方框内) 砂纸 砂纸对折用力反复磨,只用磨一端即可。

    铜 棒 铁棒 铝 棒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发现金属都具有 、 和 。

    4.交流汇报探究结果。

    5.小结:金属都具有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板书)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方案,通过探究得出金属的共同性质。] 三、探究金属特性的不同点 1.师:金属有着共同的特点,如:延展性、导热性和有金属光泽。那它们的硬度和轻重是否也相同,如何验证? 2.学生交流,师注意引导:①相同大小比轻重(质量) ②同样大小厚薄的铜片、铁片、铝片相互刻划比硬度。

    3.将探究方法根据交流板书在相对应的表格中。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相互刻划) 比较轻重 (用天平秤) 4.完成研究报告四和五 研究报告四 相互刻划(按刻划的深浅,从浅到深在对应的括号内依次排序) 铁片 铝片 铜片 ( ) ( ) ( ) 这3种金属中硬度最硬的是 ,其次是 ,最软的是 。

    研究报告五 用天平秤(将称量的结果从轻到重在对应的括号内依次排序) 铁块 铜 棒 铝块 铜 棒 铜块 铜 棒 ( ) ( ) ( ) 这3种金属中质量最大的是 ,其次是 ,最轻的是 。

    5.小结:不同的金属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如:硬度、质量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比较得出金属的不同性质。] 四、不同的金属的用途为何不同 1.师:通过认识金属的性质我们可以考虑它的用途。如导热性好,生活中利用金属的性质来制作成一些什么物品?有金属光泽呢?观察下列几种物品,说一说为什么它们分别利用的是金属的那种性质。(图片:铁锅、铝罐、铜锣、金首饰) 2.问一:据科学统计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为什么我们用铁而不用银来做锅? 问二:铁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为什么易拉罐用铝而不用铁? 问三:其他金属也有金属光泽,为什么人们偏爱金银做首饰呢? 3.学生回答。

    4.小结:不同的金属使用范围是不同的,我们既要考虑它的性质,还要考虑金属容易获得的程度、价格等。

    5.思考: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利用广泛,每一年对金属原材料的消耗数量是十分惊人的,面对有限的金属矿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决定一种金属的用途并不仅仅是它的性质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如价格、容易获得的程度等,同时也向学生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通过学习渗透给学生。] 【板书设计】 14.金属 金属 是否导热 (放热水里) 是否有延展性 (用铁锤敲) 是否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 比较硬度 (相互刻划) 比较轻重 (用天平秤) 铜 导 热 性 好 有 延 展 性 金 属 光 泽 硬 度 不 同 质 量 不 同 铁 铝 【课后反思】 15.塑料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来安排。本课作为本单元四个次级研究主题的最后一个,并不像前三个主题一样通过指导动手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材料的性质,而是直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此材料的优点、缺点。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二是了解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两大活动是针对一种材料研究其两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塑料的特点和利用情况,有利于唤发学生探索科学和自主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科学,培养科学素养,从正反两个角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我们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材料后,对塑料是一种材料的概念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一种材料,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塑料的秘密,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塑料的直接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常见的塑料,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把学生们引领到神奇的“物质材料世界”。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 知道塑料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缺点。

    3. 能举例说明塑料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科学探究:
    17. 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18.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科学态度:
    1.在对塑料性质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 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 能提出我们为减少“白色污染”要做哪些具体事情。

    【教学重点】 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能意识到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塑料的性质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塑料的危害》视频。

    学生材料:塑料线,羊毛线,塑料尺子,木尺子,塑料杯,不锈钢杯子,塑料袋,纸袋,塑料碗,陶瓷碗,表面皿,镊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寻找身边的塑料制品(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师:这里有一辆乐高玩具小车,你们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 生:塑料 2. 师:对,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塑料制品随处可见。请你用敏锐的眼睛仔细观察,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塑料做的? 3. 生:桌子,凳子,摄像头,铅笔盒,尺子,自动铅笔…… 4.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对于塑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塑料的用途真广泛啊,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见塑料制品。

    5. 师:是啊,自从塑料被人类发明后,塑料便与我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密不可分了。那么,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呢?它究竟有哪些优点、缺点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塑料的世界,探究塑料的特性。(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塑料物品,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塑料的用途广泛。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探究塑料的优点 1.师:在本单元前面的课程中,已经学过了纸、金属、木头等材料的特性。塑料制品与其他材料制品相对比,有哪些优缺点呢?今天我们按照小组内的分组材料,从透明度、质量、价格、耐腐蚀、环保等角度分析塑料制品的特性,把结果填写到实验报告单上。

    将学生提前分成四组,每个小组分别领取一组实验材料。

    第一组:塑料尺子,木尺子;

    第二组:塑料杯,不锈钢杯子;

    第三组:塑料袋,纸袋;

    第四组:塑料碗,陶瓷碗;

    2.师:请各小组代表来汇报你们对比的结果? 生1:塑料尺子透明、质量轻、价格便宜。

    生2:塑料杯子质量轻,价格便宜,透明。

    生3:塑料袋透明、价格便宜、防水,结实。

    生4:塑料碗强度高、耐腐蚀、不容易摔坏。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它弹性好?为什么觉得它结实耐用?及时评价学生表现,你真会观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该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比较,得出塑料的优点。) 3.师:塑料的优点真多啊!最后,请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 生:质量轻、弹性好、不易碎、不怕水,色彩艳丽和价格便宜…….(教师板书塑料优点) 过渡: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塑料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不导热、不易锈蚀等优点,使得它可以替代其他材料,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现在,已经研制出了抗菌塑料、纳米塑料、生物塑料、防弹塑料等等,塑料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实际接触塑料与木头、金属、纸等材料,运用感官比较找出塑料的一些性质,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性质的了解。其次,培养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学会使用统计表对比的方法对材料的性质进行记录。

    三、比较塑料制品和羊毛制品 1.师: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根绳子,你们来猜猜,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一根绳子是塑料的,一根是羊毛的 2.师:这两根绳子在外观上非常的相似,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能辨别塑料绳子和羊毛绳子呢? 学生观察思考,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羊毛绳子的表面有细毛(教师纠正为羊毛纤维),而塑料绳没有;
    羊毛绳子很软,而塑料绳子有点硬;
    拉一拉,塑料绳容易拉变形,而羊毛绳子不易变形。

    3.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除了通过我们的感官观察绳子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研究,例如可以用烧一烧的办法。老师已经给大家提前准好了表面皿、镊子和手套。由于实验过程比较危险,请大家看老师的演示操作,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强调操作中用镊子拿绳子,将燃烧的绳子放在表面皿上,待灰烬完全冷却后,带上手套捻一捻灰烬。) 生:观看教师操作过程。

    4.师:在演示操作中,引导学生用手轻轻煽动闻一闻气味。引导学生等待灰烬冷却后,带上手套捻灰烬,观察灰烬的不同。

    生:观看后自己动手实验,并将方法和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5.师:我们请各小组代表来分享一下,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生:塑料绳子靠近火焰时往上缩卷,而羊毛绳子在燃烧的时候有烧焦羽毛味道。

    6.师:有没有同学仔细观察燃烧后的灰烬,看看是否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 生:塑料燃烧后的产物结成了黑色的小球,而羊毛燃烧后的产物是散开的灰烬。

    7.师:如果用塑料绳子和羊毛绳子分别做一件衣服,你怎么辨别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看衣服的表面,比较光滑的是塑料做的,表面粗糙的是羊毛做的。也可以用烧一烧的方法,如果有烧焦羽毛的味道的是羊毛做的,灰烬是黑色块状固体的是塑料做的。

    8.师:你喜欢塑料绳子做的衣服还是羊毛绳子做的衣服? 生:羊毛做的,因为羊毛很柔软,透气。塑料做的衣服会有点硬,不透气。

    过渡:所以塑料并不能替代所有的材料,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缺点,塑料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分解,它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塑料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中,学生通过观察,使用物理方法发现塑料与羊毛的不同。另外,还通过观察塑料和羊毛的燃烧过程,闻一闻气味、捻一捻灰烬的方法,从化学变化层面上对比塑料和羊毛的不同,拓展了学生鉴别不同材料的方法,也认识到塑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

    四、塑料的危害 1.师:人们非常喜欢使用物美价廉的塑料制品,新塑料不断的产生,旧塑料又不易分解,结果使地球上的塑料垃圾越来越多了。给地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让我们一起通过视频短片来看看,塑料的危害。

    观察视频短片——塑料的危害 2.提问: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知道不易腐烂的塑料对人类有哪些危害呢?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占用土地,影响生活环境,威胁海洋生物 依次出示多媒体图片:(1)占用土地;
    (2)影响生活环境;
    (3)威胁海洋生物;

    3.师:塑料造成的污染,我们统称为“白色污染”。请小组讨论,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会对人类造成不好的影响? 生1:塑料埋在土壤中,不但长期不腐烂,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质,土地上不会有植物生长。

    生2:塑料垃圾太多,填埋需要很多的土地,浪费土地资源。

    生3:塑料袋满天飞,破坏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如果被动物误食后会引起动物的死亡。

    生4:
    焚烧废塑料,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对动物和人的伤害很大,导致疾病产生。

    过渡:塑料对人类、自然环境、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短片让学生看到塑料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们意识到塑料的有好的面也有不好的一面,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塑料对环境的危害,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减少从身边做起,并让学生行动起来) 1.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减少塑料所带来的污染,想一想,有哪些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 小组讨论回答,将自己的建议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生: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2.师: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生: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尽量用布制的袋子,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3.师:还有没有其他减少塑料污染的方法? 生:回收废旧的塑料、利用废旧塑料再制造生活用品、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4.师:回收废弃塑料时存在垃圾混在一起的困难,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把垃圾进行分类回收,有利于回收废旧塑料以及再利用。

    教师板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回收废旧塑料,塑料改造,研制易分解塑料。

    5.师:目前已近有科学家研究出了可以降解的塑料,例如:可降解的饭盒、可降解塑料袋、可降解的瓶子等。今天我带来了一个可以降解的垃圾袋,我们一起来观察,找找可降解塑料与普通塑料的区别。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生:两种塑料外表看起来一样,摸起来也没有差别,可以用烧一烧的方法看看。

    学生实验,教师提前说明操作方法,注意实验安全。

    生:普通塑料燃烧后会结成黑色的块状物,很硬。而可降解塑料燃烧后灰烬是白色的,可以散开。

    6.师:可降解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可以自己分解成为对环境无害的白色粉末,因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高,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小,无法普及。所以,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有可能未来的你也能研究出一种新的环保材料,为保护人类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意识到塑料是一种可回收循环使用,倡导学生进行垃圾分类。通过可降解塑料的展示,使学生体会科学的神奇,鼓励学生的要勇于创新,发现更多对人类有益的材料。

    六、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有哪些? 【板书设计】 15.塑料 塑料的优点:质量轻、弹性好、不怕水、不易碎…… 塑料的缺点:不易分解 减少塑料污染的措施:1.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2.回收废旧塑料;

    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课后反思】 16 测量气温 【教材分析】 本单元借助工具观测气温、降雨量、风向和风力等气象要素,采用定量的方式描述天气与气候特征。能够解释并举例说明天气、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及时调整。说明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观测获取相关的气象数据,据此分析、发现常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本课是单元第一课,要使学生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知道气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在分组实验中测量出气温的不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探究百叶箱的制作原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并从测量气温的标准化要求去认识百叶箱的设计原理。对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而言,学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需要付出努力,探究百叶箱设计原理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学习使用气温计,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 。

    2.通过分析百叶箱的设计,理解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
    能够测量并比较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水泥地和草坪上气温的差异 。

    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根据气温来选择合适的衣着以及做出合理地应对。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气温计并测量向阳和背阴处气温的差异、水泥地和草坪上气温的差异。

    【教学难点】 百叶箱制作原理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气温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气温与生活 1.图片出示一张学生冬夏穿着对比图。

    (1)谈话:聊聊身上穿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穿?学生交流。

    (2)教师:一年四季什么季节气温最高,什么季节气温最低?学生交流。

    教师:一天之中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知道了气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注意什么。

    3.激疑:怎样知道气温是多少?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灵活处理使用教材,让教材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将教材中气温与生活的联系内容调至第一环节,更利于学生从生活出发,激发兴趣。

    ] 二、 气温计的认识 1.谈话:如果我要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就要使用气温计,那我们来看看气温计长什么样。

    2.活动一:我会观察。

    (1)观看视频讲解。学生质疑,师生讨论。(预案:学生会质疑液泡外的保护装置,相机讲解气温计使用注意事项。) (2)安全指导。观察气温计时,老师要提醒: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3)明确观察要求,请学生观察气温计,并按顺序完成学习任务:
    ① 连一连: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4) ②填一填:温度的单位是什么?用符号表示是什么? 3.活动二:我会读写气温。

    (1) 指导学生使用气温计读写气温。

    ①认识了气温计的零刻度。我们来细细看看气温计的中间刻度部分,拿出气温计模型,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位置非常特别,也非常重要的数值?引导学生关注0。

    ②教师把气温计模型的液柱拉到0℃,请学生说写作和读作,教师板书示范。

    ③学习零上温度读数的方法,气温计模型上显示10℃、23℃,学会看整十的刻度和数格数的方法。带着学生一起梳理零上读数的方法——零上温度,从零开始往上数。结合抽拉气温计模型的练习,让学生来抽拉。小组每人一次抽拉的机会,请两个学生上来演示抽拉。

    ④学习零下读数的方法,气温计模型上显示-5℃、-12℃,学会看5这条刻度线和零下数的方法,总结——零下温度,从零开始往下数。

    (2)完成学习单上的读数练习,投影展示学生的学习单,请同学们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纠错,再次巩固方法。

    4.教师小结:运用气温计精准测量温度,可知冷与暖,帮助我们及时采取生活措施。

    重点指导学生气温计的读数。

    [设计意图:气温计的读数是完成后续教学的关键,本环节从观察气温计的结构和气温计读数方法两部分来教学,细致的指导学生学会气温计读数,为实际测量气温做好准备。] 三、 气温计的使用 1.激趣:学会了读数的方法,我们来想不想看看气温计上显示的今天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多少?想不想亲自去测量一下室外气温? 2.观看视频讲解。请学生上台演示读取气温。

    3.出示测量区域,猜猜各自测量区域气温的高低填写在记录表中。

    4.提出校园气温测量要求。

    (1) 室外注意安全,队伍安静,分工合作,完成回教室。

    (2) 按指定区域测量,不得去其他组观察。

    (3) 及时记录测量的读数。

    5.指导分组实验。

    教师全视野管理,全过程巡视,点面结合指导测量。

    6.汇报实验结果并小结。

    背阴的地方温度较低,草坪上的温度较低。

    7.激疑:气温测量结果不同,哪块区域的气温才是正确的气温呢? [设计意图:使用气温计实际测量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先猜测不同区域气温的高低,再去测量验证猜想,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的指导中,指明每组的测量地点,强调小组分工合作,规范和要求是各组完成测量任务的保障。] 四、探究百叶箱 1.讲解:为了获得标准气温,气象局采用百叶箱测量气温。

    2.阅读材料。

    3.交流阅读后对百叶箱的了解。

    4.出示百叶箱模型。学生观察:百叶箱的形状、颜色、构造……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 5.结合测量数据,师生交流解释百叶箱的制作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出不同区域的气温有差异,有了疑问,这个疑问的答案恰恰就是百叶箱制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只能视学情酌情处理。通过角色扮演和评比激励,促进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文献)了解百叶箱的设计原理,通过知识内化探究百叶箱对标准测量的意义,有效突破难点。] 五、拓展 拓展:百叶箱的其他制作原理,如颜色的选择,开门的朝向等。

    [设计意图:百叶箱的制作原理很多,在本课教学中主要是要指出百叶箱箱底要离地1.5米,要安放草坪上,箱内要保持阴凉的原因,其他原因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去查阅资料或者实验去探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 【板书设计】 16.测量气温 【课后反思】 附件:
    17 云量和雨量 【教材分析】 《云量和雨量》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2课。本单元四课是按照“由分到总”的结构来安排的。本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一级主题:云量、雨量的测量。

    本课首先通过观看图片,了解划分云量的方法——四分法。接下来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的关系。教材分为云量与天气和降水量两个部分,分别用图片、示意图、表格等方式介绍了云量、云量与天气之间的关系、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等级表。

    学习了云量和雨量之后,讨论判断雨的大小,知道雨是可以测量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雨量器,明确雨量器的重要性,并且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对一周的雨量做测量和统计。本节课由于可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来记录户外降水量数据,需要学生将制作好的雨量器带回家,教师提前考虑好材料准备和时间。

    最后认识到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云量不熟悉,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云量的观察较少,有时更多的关注云的形状,对于云的多少,特别是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并没有太多关注。学生生活中经常听到晴天、多云、阴天这样的描述天气的词汇,但是更多的是用这些词来描述整体的天气状况,而不是根据云量来进行判断,学生会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通过自己的出行或看到的新闻画面知道降雨对人们的出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学生对于云量、雨量的认识往往是不科学规范的,对于气象学上的云量及雨量的检测方法都不是很熟悉,而降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认识仅有影响出行的感性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量是云占天空面积的多少,知道什么是晴天、多云、阴天。

    2.知道雨量及对应的降水强度。

    3.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基本步骤完成雨量器的制作. 4.知道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科学探究:
    1.通过使用工具探究雨量,可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

    2.通过动手制作工具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的能力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云量的多少对应的天气和探究雨量的多少对应雨的级别。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讨论设计雨量器装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 了解云量对天气的影响和人类生活的的影响。

    2. 了解降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能够用具体的云量来表述天气情况。

    2.能够说出降水量对应的降水强度。

    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成功制作简易雨量器。

    【教学难点】 1.能够用具体的云量来表述天气情况。

    2.能够说出降水量对应的降水强度。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每组实验材料包(塑料瓶、刻度纸、透明胶带、剪刀、小刀)、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天气预报是最有效的预测未来天气的方法。请同学们边看这则天气预报边思考:它告诉了我们哪些天气的信息。

    2.学生观看天气预报。

    3.师:谁来说说看,这则天气预报都介绍了哪些天气信息。

    生:降雨情况、晴转多云、气温…… 4.师:同学们说的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

    而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
    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云量和雨量。

    [设计意图:通过天气预报的词语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二、介绍云量 1.师:屏幕上有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 生:晴天、多云、阴天。

    2.师: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的? 生:云少有太阳的就是晴,云很多的就是多云,云非常多,天空暗暗的就是阴。

    师:其他同学呢?还有什么方法描述云量? 生:…… 3. 师:确定云量的方法有很多种,请看PPT,气象学家通常是将天空看成一个圆,将其分成若干等份,以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我们可以将这个圆分为四等份,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
    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 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4.师:大家现在会描述天空中的云量了吗?请看PPT上的这几张图片,判断是什么天气? 生:第一张是晴天,第二张是多云,第三张是阴天。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达成学习目标1。] 三、雨量与降水强度 1.师:那你认为天空中出现怎样的云才有可能会下雨呢? 生:有乌云,云层很厚的时候。

    师:请看PPT,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 生:第一张图片 2.师:是的,我们会发现,当天空出现又厚又低沉的乌云时,可能就要下雨了。雨,有时雨大,有时候雨小,那怎么来知道下了多少雨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吧。

    生:听雨的声音大小;
    看水花;
    看雨刮器等 3.师:这些都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来判断,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生:测量一下 师: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气象学家是怎么做的吧!仔细阅读屏幕上的信息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4.师:看了信息表,你读出了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 生:气象学家根据降雨量的多少来区分下雨等级。

    师:很好。谁还读出了什么信息? 生: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时间是24小时。

    师:毫米是什么单位? 生:长度 师:也可以说是高度对吧!也就是说,降雨量测的是你收集到的雨水的什么? 生:高度 师:是的。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5.师:那么,降雨量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生:把雨水收集起来量一下有多高。

    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收集雨水的量具,这个量具就叫做“雨量器”。雨量器到底长什么样呢,请看课本上给的简易雨量器图片。

    师:下雨的时候,我们用这个雨量器收集雨水,测量下雨的强度。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达成学习目标2。] 四、制作雨量器,测量雨量 1.师:接下来我们动手做一个雨量器吧,请各个小组代表来领一下制作材料。

    (各个小组代表领制作材料) 2.师:看PTT,我们来一起看看制作雨量器的步骤。(PPT展示制作步骤) 3.师:下面请六个小组交流、讨论一下步骤,找到注意事项。

    (六个小组交流、讨论) 组1:我找到了!尺子贴上去的时候,0刻度线要对准杯子里面的杯底,不是杯子外面的杯底。

    师:真棒!大家注意了,制作过程中千万要对好尺子的刻度位置哦!如果没有对准杯底直接测量会测量不准确的,如果想测量准确的话,可以怎么调整一下呢? 组2:可以在杯底先加一些水,让水到达尺子的0刻度线。

    4.师:回答的真好!这样尺子没有对准杯底也有办法了!下面请各个小组开始制作雨量器把! (六个小组制作雨量器) 5.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对自己做的雨量器比较满意?来和我们展示一下? 组1:这是我们做的雨量器,尺子贴的很稳,而且0刻度是对准里面的杯底的。我们还在杯底写上了我们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

    6.师:他的雨量器做的可真好!我都忍不住想去试一试了,可惜今天没下雨。不过没关系,请大家回家后,把雨量器放到户外露天的地方,我们用雨量器测一测真实的降雨量,测量一周时间的降雨情况并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7.师:那我们下节课再来看看一周的真实的降水量是怎样的。期待大家的观察结果哦。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雨量器、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模拟下雨,达成学习目标3。] 五、 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 1.师:我们一起认识了测量降雨量的过程,那么下雨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生:影响我们上学,要不要带雨具等。

    2.师:下雨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建筑工人外出作业时,碰到下雨不好进行户外工作;
    农作物需要雨水的浇灌。

    3.师:降雨与我们关系密切,适量的雨水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等。但是,如果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常常无法估量。我们一起看PPT来了解一下。

    4.师:应对极端天气,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5.师:是的,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除了观看天气预报,我们充满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总结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谁能来说说看?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搬家明日必有大雨到…… 6.师:请大家回去收集与下雨相关的谚语及文学作品,并琢磨背后的道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回去以后完成对应的练习题,下课!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教师讲解、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4。] 【板书设计】 17.云量和雨量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的天气预报引出云量和雨量,以小组的模式授课,培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汲取知识的能力。利用PPT更直观的展现天气,练习云量,观看制作雨量器的步骤,以及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处和坏处,形象生动,利用课外,在家使用雨量器,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于体验使用,解决了天气问题带来的尴尬,并且巩固雨量器的使用、读数、数据分析等。学生在亲历这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对降雨量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更准确,并在过程中获得更多动手的快乐,激发他们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热情。通过了解雨下的大小对生产生活的益处与危害,激发学生长期观测的积极性,为他们了解气候变化做好准备。

    《云量和雨量》同步习题 一、填空题 1.天空中云的多少叫 。

    2.云量可以分为:
    、 、 。

    3.特大暴雨是 毫米,大暴雨是 毫米,暴雨是 毫米,大雨是 毫米,中雨是 毫米,小雨是 毫米。

    二、请在括号内写出对应的云量 ( ) ( ) ( ) ( ) 三、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雨水过多和过少会怎么样? 18.风向和风力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的第三课,《风向和风速》属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天气”单元。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进行研究,并像气象学家那样观察、记录、分析各种天气现象。

    本课内容就是对四种基本特征之一的风进行研究。学生描述风向和风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天气情况,掌握风向和风速的知识并能记录天气情况。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他们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已经有了初步观察的意识、探究的能力,记录的习惯,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做了知识与情感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

    2.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的强度叫做风力。了解风级歌的内容。

    3.了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9. 学生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20.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
    1.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观察天气提供很大的帮助。

    2.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风的影响,保护好环境和气候。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力。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1个盒子(用来存放实验器材)、若干张长约20厘米,宽约1厘米的纸片,吸管1根、硬纸板1张、带橡皮铅笔、剪刀、大头针1枚 、有至少两档风速的吹风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有晴天,阴天,雨,雪等天气现象) 师:同学们,猜猜看,图上说的是哪种天气现象呢? 水见它皱眉,花见它弯腰,树见它摇头,云见它就跑。

    生:风 2.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几幅画,找一找风的踪迹? 生:树叶在动,旗杆上的红旗飘了起来,衣服的飘动,窗帘的起伏…… 3.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小能手。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风的影子,因为风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风。(出示课题:风向和风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风在生活中的踪迹。] 二、认识风向和风向标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红旗是往什么方向飘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呢?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风是有方向的,风吹来的方向和红旗飘动的方向相反。) 师:对,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回答的也很棒。是的,风是有方向的。(多媒体出示风向图) 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我们大家一起来认一认这八个方向,读一读。

    生:东,…… 师:一般我们在画风向图的时候,总是将北方画在上面,这叫“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学们也来照着画一画好吗? 2.激发兴趣,动手制作风向标 师:同学们,认识了风向,那么怎样测定风向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测定风向的工具? (出示课件) 师:这个装置叫风向风力计,是用来测定风向风力的工具。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这个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首先要以教室为基点,明确八个方位。

    (开始游戏:老师摆出不同的风的方向,让学生说出是从什么方向吹过来的风。从而明白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就是风向。教师先用低档吹风机吹风向风力计,教师再用高档吹风机吹风向风力计,观察风向风力计转动的不同,认识风力的不同)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好玩吗?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个? 生:想。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我们一起来制作风向标,看谁制作的风向标最实用。注意:箭头和箭翼以及插入的大头针要尽可能在同一平面内。

    师:有了方向标就可以测量风向了,那我们能在室内测风向吗? 生:不能?因为教室里没有风,或风太小…… 师:那我要请同学们来说说,我们在测风向时,该注意些什么? 生:(小组探究汇报,课件)到比较空旷的地方,首先要确定方向。并做风向的观察和记录。(教室内教师可用吹风机模拟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感知,风向就是指风吹落来的方向。] 三、学习风力 1.师:风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也能通过一些方法来辨别风向,那么风的大小如何来判断呢? 吹风机吹粘贴在铅笔上的20厘米的纸条,测量不同风速吹起的纸的高度,理解风力的大小。

    师:风的大小可以用风力来描述,并且确定了如下等级。

    2.了解一下风之歌吧 。生齐读“风之歌” 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 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 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 八级风吹树枝断, 九级屋顶飞瓦片, 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上很少见。

    21. 让学生实际观测当天的风,根据自然景物,说出当天的风级是多少。

    22. 师:当发现两种风级或几种风级现象同时存在的时候,应该“就高不就低”。

    23. 图片展示,微课《风力与风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想象,让学生能识记风级歌,能初步分辨风力。] 四、风的影响 1.师:风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2.小组观察图片讨论,汇报。(提醒学生从好坏两方面讨论) 3.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能明白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出调整。] 五、课外拓展 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记录气温、运量、雨量、风向、风力等各种数据。根据记录表,说一说一周中天气有哪些变化。(提醒学生每天定时定点进行观测记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记录,让学生能分析数据,描述天气的变化。] 【板书设计】 14.风向和风力 风向 风吹来的方向 风力 风的强度 【课后反思】 19天气和气候 【教材分析】 《天气于气候》是“观测天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从了解天气变化、风、雨、气温等,进而扩展到认识更长时间的气候变化。认识到天气变化时间短,通过观察与分析一地的气候,认识到气候是一定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进一步分析两地的气候特点,认识天气、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了解气候对生物的影响,认识到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在对天气、气温、云量、雨量、等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带领学生通过分析两地气温、降水量的不同,更好的认识天气与气候的联系与不同。但三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对抽象数据的对比、分析处在初步认识阶段,因此带领学生分析数据找出气候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查资料、观察图片等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下适宜生长的不同动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3. 认识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科学探究:
    24. 通过读图,从降水、气温两方面区分天气和气候。

    25. 通过读图找规律。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比较降水、气温发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查资料列举在适宜气候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学习天气与气候的联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学生在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也会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

    【教学重点】 理清天气与气候的不同与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降水量、气温等比较两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不同天气、气候图片、视频 学生材料: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不同气候下的动植物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暑假妈妈要带乐乐去甲地旅游,出门前他们需要先考虑什么问题? 2.生:先考虑天气,看看天好不好… 3.师:乐乐妈妈查了未来一周的天气,让乐乐自己准备物品。她该准备什么,我们先看天气图,请你帮乐乐说说她该准备什么东西? 4.生:雨伞、雨衣… 5.生:还得准备换洗的衣物,因为暑假是在夏季所以要准备夏装。

    6.师:不错,同学们考虑到了天气变化需带好雨具,还考虑到是夏季要带几件夏装替换,适应夏季的气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气和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出天气和气候主题] 二、区分天气与气候 (一)观察刚才一周的天气变化,了解天气包括哪些气象要素 1.师:观察甲地一周天气变化图表,想一想:天气包括哪些气象要素。

    2.生:天气包括:阴、晴、风… 3.师:对,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一个地方长时间的天气变化又与当地的气候有关,一年中一个地方的天气变化会有当地的特点。我们一起观察下面这些地方的天气变化,它们分别是什么? 4.生:四季如夏、常年炎热、四季分明 5.师:这几类气候明显有不同的气候特点 ,说说四季如春这种气候下天气情况怎样? 6.生:一年四季都跟春天似的… 7.师:四季如春是夏季不太热,冬季不太冷,就形成了四季如春。说说常年炎热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8.生:常年炎热就是全年都很热… 9.师:常年炎热气候下,一年四季都很热。说说四季分明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四季分明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 10.师:四季分明的气候一般是:春季,寒冷干燥,夏季,潮湿炎热,秋季,风吹落叶,冬季,风雪严寒…… 集体总结:
    天气 气候 时间 短时间 长时间 规律 一次性出现的是天气 周而复始出现的是气候 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

    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不同。我们可以从气温、降水量等方面分析某地的气候特点。

    11. 师:天气变化、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12. 生:下雨天会穿雨衣、雨鞋、撑伞… 13. 生:夏天热的气候下会穿裙子、短裤、背心… 14. 生:冬天很冷,会穿棉袄、棉裤、羽绒服… 15. 师:天气变化影响人们的穿衣、出行;
    气候也会变化人们更是会提前做好准备把夏装或着冬装提前找出来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天气和气候的不同与联系] 三、观察数据,分析两地的气候特点 1.师:观察两地的气温、降水量图,比较这两地气候特点的不同。(小组观察并讨论不同月份的气温、降水量) 课件出示两个地区的气温、降水量比较图 师:观察甲乙两地的气温变化图、降水量变化图。

    读图引导:甲乙两地的气温比较图(线条图)横轴数据表示月份 ,纵轴数据表示温度; 从图中的数据看,哪个地区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哪个地区全年不同月份气温变化大? 2.生:乙地全年气温变化不大,甲地不同月份气温变化很不同…… 3.师:读图引导:甲乙两地降水量(柱状图)比较图横轴数据表示月份,纵轴数据表示降水量。从降水量图中的数据看,两地全年的降水量有什么不同? 4.生:乙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多每月比较平均;
    甲地全年降水量不同月份变化很大…… 5.师:从刚才比较我们发现,哪个地区全年气温比较高,哪个地区全年降水量比较多? 6.生:乙地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多。甲地降水量集中在7、8、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比较少…… 7.师:如果要去甲、乙两地旅游,分别在哪个月份合适,你会选择哪个月份? 生:如果去乙地,我会选择1月份,我们这里比较冷,那里比较暖和。去甲地,我会选择10月份,气温不是很高,也不低,雨季也过了…… 过渡:通过分析气象信息数据图,我们知道了不少关于天气的信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因此学习有关天气和气候的知识很重要。天气、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表,让学生直观认识两地的气候特点。] 四、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说气候与天气 1.师:大家说昆明四季如春是描述的什么? 2.生:昆明的春夏秋冬都像春天似的,不冷不热…… 3.师:
    昨夜一直在下雨是描述什么? 4.生 :昨天夜里不停地下雨…… 5.师:未来两天有寒潮是描述的什么? 6.生:最近两天里会很冷有寒潮到来…… 7.师:北极全年严寒是描述的什么? 8.生:北极一年都很冷…… 9.师:梅雨天马上要到了是描述的什么? 10.生:梅雨天就要来了…… 11.师:今天可真热是描述的什么? 12.生:今天是个大热天…… 13.师:以上这些话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14.生:说天气的有:昨晚一直在下雨、未来两天内有寒潮、今天可真热…… 15.生:说气候的有:昆明四季如春、北极全年严寒…… 16.师:你能模仿这些句子写一句话吗? 17.生:今天天气晴朗…… 18.生:夏日连续高温…… 过渡:天气和气候对于生活很重要。气象知识比较丰富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对于天气和气候变化分辨能力就强,比如经验丰富的农民看天气就知道当天该准备哪些农具、经常出差的人会看天气预报准备自己的行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直观感知,进一步认识天气预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五、查阅资料,列举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1.师:雨林气候有什么特点? 2.生: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3.师: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变化,年温差一般不超过5℃,观察图片,说说雨林气候下生活着什么植物? 4.生:望天树、华盖木…… 5.师:热带雨林的许多乔木高大笔挺,没有分枝。有些树主干基部具有外露土面的板状根。雨林里充满了藤。藤本植物有很好的生态适应,它们可以以本身缠绕而上,或以嫩枝卷绕支持物而上,或依靠卷须,或依靠吸根向上攀登。观察图片说说雨林气候下有什么动物? 6.生:绿孔雀、长臂猿…… 7.师:热带雨林气候区动物种类的分化达到高峰,个体数却较少。具有鲜丽的体色,奇怪的外形。美洲主要有,卷尾猴,蛛猴,亚洲有猩猩,长臂猿,眼镜猴,绿孔雀,等。大洋洲有树袋鼠,树袋熊,等。观察图片,说说草原气候有什么特点? 8.生:气候干燥、树长得高…… 9.师:草原气候属于沙漠气候和湿润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其特征是降雨量偏少,以夏季阵性降雨为主,气候干燥,高大的树木无法生长。草原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促,气温不很高。但全年的日照时间较长,拥有较好的热量条件,适于牧草的生长。草原气候下生活着什么动、植物? 10.生:草原气候下有长颈鹿、斑马等,草原植被,植物以草为主。

    11.师:草原气候下有大象,长颈鹿、角马、羚羊等,观察极地气候的特点怎样? 12.生:终年严寒…… 13.师:极地气候常冬无夏,终年严寒。极地气候下生活着什么动、植物? 14.生:企鹅、北极熊…… 15.师:极地气候:包括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两种类型。

      气候特点:常冬无夏,终年严寒。

      主要植物:苔藓,地衣;动物有企鹅、北极熊……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认识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板书设计】 19.天气与气候 天气 气候 天气与气候联系与区别 不同气候下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课后反思】 一、 判断题。

    (1) 天气就是气候,气候就是天气。( ) (2) 气候是有规律的,天气是没有规律的。( ) (3) 我们可以从气温、湿度、降水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 二、 选择题。

    (1) 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四季如春 B.长冬无夏 C.中午炎热 D.电闪雷鸣 (2) 下列叙述,表述气候的是( )。

    A.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 B.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树都掀翻了 C.昨天早上比较寒冷,中午则很热 D.这里四季,夏季热,常下雨;
    冬季冷,很干燥 (3)小明通过实际观察,了解到某地6个月的降水情况。如下表。

    季节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6月份 平均雨量 20毫米 20毫米 10毫米 30毫米 70毫米 80毫米 该地区降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份 B.3月份 C.5月份 D.6月份 三、连线(将下列动物与合适的生存环境连线) 企鹅 极地气候 长颈鹿 雨林气候 绿孔雀 草原气候 专项学习 像科学家那样 【教材分析】 本册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指向科学探究能力的专门训练。随着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进程,从中年段开始,我们把探究活动从低年段的三个环节进一步扩展到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和分享交流。根据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探活动的能力,本课重点要关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进阶性要求,并对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的具体指导。

    专项学习单元所呈现的“像科学家那样”,为学生呈现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使学生知道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类,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别研究什么。从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的态度,汲取精神文化。然后以撒盐后冰融化得快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提出通过实验寻找答案的问题,并能够根据书上的指导,完成作出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科学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科学领域还是模糊的概念,通过阅读资源可以使学生清晰的明白什么是科学领域。三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学科认知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大部分学生已有仔细的观察力,而且知识道什么是融化、初步了解对比实验,虽然学生尚不具备独立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能对实验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探究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不同的科学领域,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也不相同。

    2.可以对“冰融化”的科学探究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

    3.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筒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科学探究:
    1.通过对各类科学家的研究内容的简单交流比较这些科学家在研究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主要领域及其研究对象。

    2.在探究活动中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对比实验中,要注意观察改变条件带来的对应变量的变化。要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如实、准确地记录在实验记录上。

    3.在探究活动中过“体验”、“亲历”、“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 象、概 括、 推理、类比等思维 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科学态度:
    1.了解更多领域的科学家,从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的态度,汲取精神文化 2.通过涉及对比实验来验证假设,要遵循对比实验的原则,不能随便改变实验条件。要计划好实验的步骤、材料,考虑安全注意事项,探究冰的溶解。

    3.要结合实验中得到的证据,介绍自己的结论。对别人的结论进行质疑时,也要提出相应的证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重点】 知道科学有不同的领域,科学家也有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

    掌握上盐加快水的溶化。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冰块、盐、小勺、托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 师:同学们每年最冷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生:冬天 2.师:老师这里有一条关于冬季的新闻请同学们看,从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播放视频 3.师:同学视频中信息是什么? 生:大雪路滑,给雪撒盐。

    4.师:看了这个信息,大家可以提出问题了? 生:为什么给雪撒盐? 撒盐可以融化雪吗? 5.师:请大家大家思考一下,如果雪放了盐就会融化,你还能想到盐能融化同类形的什么呢? 生:可以是冰 6.师:你试过吗?是真的吗 生:(1)不知道(2)可信(3)不可信。原因(1)没试过(2)看过资料,亲手验证过(3)没见过可能不可信 7.师:大家对这个消息,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怎么证明自己是对的呢? 生:做实验. 8.师:好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

    揭示课题:《像科学家那样》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学生聚焦问题,引导向科学家那样思考提出问题,为后面的知识探究做铺垫,】 二、知识探究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1.师:请大家打一书,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做的?给大家两2分钟看完请坐好。

    2.师:科学家是怎样做的?大家在书上找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和我们想的一样,科学家说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3.师:那我们就向科学家那样做,第一步那才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生:撒盐可以让冰融化吗? 4.师:根椐我们的问题“撒盐可以让冰融化吗?”做出一个假设“如果 就会 ”小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

    生:“如果给冰撒盐就会融化” (二)设计实验 1.师:同学们做出了假设,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生:设计实验 2.师: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会为大家提供一个这样的实验单。出示图片实验 3.师:请大家关注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特点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只有一个不同条件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

    4.师:大家请看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请在以下材料中选出,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给大家5分钟时间。设计完请坐好 5.师:请各组汇报一下设计情况。

    生:选用的材料冰块两个、盐、盘子计时器。一个撒盐,一个不撒盐,每2分钟观察实验象。

    6.师:撒盐,我们需要工具吗? 生:需要一个小勺。

    7.师:大家的智慧汇聚在一起。把我们的实验这样就设计好了。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活动中结合已有的经验和证据作出假设。初步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着重使学记要注意观察改变条件带来的对应变量的变化】 三、实践验证 (一)动手实验 1.师:我们在做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请同学们看黑板:1.分工合作 请同学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动手实验,我们用6分钟来观察请大家及时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学生实验 2.师:同学们的实验做完,请汇报一下结果吧。

    生:每2分钟观察一位,我们发现撒盐的冰块融化的快。没有撒盐的冰块融的慢。

    3.师:请像科学家那样,用我们实验单上的先说我们的问题后说假设,最后说结果好吗? 生:我们的问题是“撒盐可以让冰融化吗?”我们的假设“如果给冰块撒盐就会融化” 每2分钟观察一次,每次撒盐的冰比不撒盐的冰化的水多。实验结果“如果给冰块撒盐就会融化” 4.师:这样汇报的非常好,很有小科学家的样子!希望大家都像这样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探究,使其学会搜集信息 整理信息 ,可以根椐实验现象得也结论,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四、科学领域 1.师:今天我们的同学们都是小小科学家,科学家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变得更好而服务的。通过图片你能看出这此科学家是研究什么的吗? 出示图1 拿着灯泡的爱迪知 生:发明灯泡,爱迪生 2.师:这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创造。

    出示图2拿着试管的居里夫人 生:不知道 3.师:你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人在做什么? 生:手里拿着做实验的瓶,她是做实验的吗? 4.师:是呀,这位是著名的居里夫人做化学实验,研究也化学元素。

    出示图3航天之父钱学森 生:图上写着钱学森航天之父 5.师:对这我国两弹一星航天之父钱学森。

    出示图4地质学家李四光 生:这是地质,不明白了。

    6.师:这位是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发现了我们国家很多地质资源。

    出示图5拿着水稻的袁隆平 生:研究水稻的袁隆平 7.师:这是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8.师:同学们上面图中的人,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研究的内容相同吗? 生:不相同 9.师:虽然都是科学家但研究的领域是不同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书上的内容,看看科学家研究有哪些领域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看完请坐好。

    10.师:大家教看完了,请说说看科学研究书上介绍了哪些领域?我们刚才几位科学家分别是什么领域。

    生:物理、化学、航天、地质、生物。

    生:爱迪生是物理 居里夫人是化学 钱学森是天体 李四光是地质 袁隆平是生物 11.师:大家都很厉害!一下就分了出来,那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有研究不同领域的吗? 生:医学、气象、电学、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是不相同,在用自主阅读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示,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是有不同领域。令学生对科学家有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拥有科学精神。] 五、知识拓展 今天我们通过科学探究解决了课前提出的“撒盐可以让冰融化”的科学问题与假设,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加快冰的融化,我们课后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寻找生活中“能加快冰融化的材料”,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假设与实验,我们研究的结果可以解决冬天道路因结冰二影响行人及车辆出行的问题。

    【板书设计】 像科学家那样 提出问题:撒盐可以让冰融化 假设问题:如果给冰撒盐就会融化 对比实验:只有一个不同条件 结论:如果给冰撒盐,就会融化。

    实验记录单 提出问题 假设问题 如果 就会 选择实验材料,在后面画√ 冰块( ) 托盘( ) 盐( ) 水( ) 计时器( ) 小勺( ) 不同条件是( )请选择 A 冰块的体积 B盐 C时间 相同条件( )请选择 A 冰块的体积 B盐 C时间 设计实验: 时间 实验结果:
    小组:
    记录员:
    时间: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