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劳动合同
  • 租赁合同
  • 买卖合同
  • 施工合同
  • 销售合同
  • 工程合同
  • 转让协议
  • 借款合同
  • 百花范文网 > 合同 > 工程合同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 甘肃省临潭县王旗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 甘肃省临潭县王旗镇

    时间:2020-03-31 07:37:23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临潭县新城镇  

    一、概况及历史沿革  

    (一)概况  

    新城镇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管辖,位于临潭县中部,西至县城35公里,西临流顺乡,东靠店子乡,南连洮滨乡,北通冶力关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属山区地带,地势起伏不平,北高南低,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 镇区占地7.3平方公里,海拔2600米至3402米之间,平均海拔2717米,相对无霜期82天,年降水量520毫米。2006年12月新城镇撤乡建镇,辖20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5677户,25520人,其中农业人口20190人,城镇人口5330人,汉族人口21751人,藏族人口1676人,回族人口2086人,其他民族7人。总耕地面积46082亩,人均占有耕地2.3亩,草场面积7.5万亩,集体林面积1811亩。  

    新城镇自古是通往边远广大藏区的通道,称为“汉藏走廊”,也是藏族传统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汇处。具有汉、回、藏等民族聚居、杂居的民族特点和农、林、牧、工商、旅游兼营的经济特点。全镇经济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商业、建筑、服务、餐饮等行业门类繁多,是徐合公路、新冶公路、新石公路的交汇点。镇区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水;
    邮电通讯、卫生医疗、教育、机关等设施齐全。属于洮河流域波状起伏、错落连绵的高原丘陵山地,与甘南草原北边缘相接,群山环绕,有“朵山玉笋”、“玉兔临凡”、“西湖晚照”、“紫螃烟云”、“金龟望月”等美丽的自然风光;
    常年阴湿,春秋相连,境内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  

    (二)历史沿革  

    新城镇古称洪和城、洮州城。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夏商周时为古雍州辖地,春秋战国时期为羌人所居。早在秦汉时,在今旧城已置洮阳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7年)在此筑城,为水池县城,原城已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西征侯、征西大将军沐英在原城基础上修筑新城,为洮州卫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洮州卫指挥使李隆重修卫城。弘治年间,洮州卫指挥副使张公泰又重修。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洮州卫城墙受山水冲袭,总兵李徇在西北部补筑城墙。同年,副总兵李联芳又筑新墙一道,长540米。清代改置洮州厅。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洮州同知明福重修洮州卫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洮州同知张作霖重修水北门等瓮城四座。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反清回民马芳等占领新城,洮州卫提督曹克忠率军攻城,回民失败,城墙垛口全部被毁。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为临潭县。1949年,临潭县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在新城成立了人民政府,先后属岷县、临夏专区辖,1953年划归甘南藏族自治州,隶属至今。民国时,新城仍为临潭县政府所在地,也是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甘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1953年移县城于今旧城。遗留着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和人文景观,其中最主要的是洮州卫城、苏维埃旧址、李家坟遗址及各种古石碑等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1992年临潭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明代洮州卫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新城苏维埃旧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对全县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2003年,洮州卫城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新城镇列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今年6月份在新城镇建成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并于第五届洮州民俗文化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现已编制完成《临潭县新城镇总体规划(2007—2020年)》,《新城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7—2020年)》。  

    二、历史文化价值  

    新城镇镇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是位于洮州卫城城北的大石山、三角石山、凤凰山,城西南的烟墩山,城东南的仁寿山、紫螃山,正南的红桦山,它们环抱着洮州卫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浑然一体,遥相呼应,产生了别具一格的景观背景和欣赏价值。镇域内共有12个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文物,4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明代洮州卫城最早建于北魏太和五年(481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苏维埃遗址坐落在新城镇中心偏北的高台地上,既是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古迹景观,又是一处有现代革命史地意义的胜地;
    李家坟墓葬遗址位于新城镇大石山下,墓主人在明代“奉敕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军都督理公之墓”的李达,为明永乐至正德间洮州卫都指挥使,地表有陵园及墓碑建筑物等,全被破坏,封土被平,但地下墓葬基本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城镇南街、西街、东街邻街遗留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保护完好,具有十分明显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蕴含丰富的古代文化思想与建筑艺术价值。  

    明代建筑洮州卫城集城墙、烽火台、古建筑于一体,是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重要遗址和纪念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洮州卫城从选址、规划、设计到建筑,别具一格,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该城历史沿革清晰,是研究这一地区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论据。洮州卫城是明代甘南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边关烽火相连,是研究明代军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材料。洮州卫城内的苏维埃旧址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程中的重要休整处,由于在此召开的“洮州会议”做出了红四方面军停止西渡而北上的重大决策,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镇区内多处保存完好的有清代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蕴含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对研究清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此外,新城镇自古是通往边远广大藏区的通道,是藏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汇处,具有汉、回、藏等民族聚居、杂居的民族特点,因此延续下来的宗教、民俗和地方文化根基深厚,代代相传,反映了独特的非物质形态的历史遗产价值。  

    三、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新城镇第一产业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第二产业以建材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镇区从业人员职业构成,镇区从业人员中,商业服务业的人数占绝大多数,农业次之,第三产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发展基础,也从侧面反映了镇区内以发展旅游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在狠抓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强了乡镇企业建设,乡镇企业增加值达1660万元,工业增加值达535万元,上缴税金91.4万元。努力拓宽广大群众的增收渠道,使新城人民在致富路上率先迈出了一步。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2006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95元。新城镇商业、建筑、服务、餐饮等行业门类繁多,全镇共有各类商业店铺335个。全镇现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48个,工业企业7个,工商个体户403户。全镇集市贸易年成交额1200多万元,该集市是徐合公路、定新公路、新石公路的交汇点。新城镇镇区建设初具规模,镇区用地以居住为主,城镇建筑多以低层为主,基础设施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自来水,通电话和移动通讯。镇区内的文物遗址近年来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006年底,城镇现状建成区104.1公顷,其中居住用地为50.2公顷,占总建设面积的48%,工业用地30公顷,占总建设面积的29%;
    公共建筑面积2公顷,占总建设面积的2%;
    道路广场用地3公顷,占总建设面积的3%。  

        (二)发展优势  

    1、交通条件:新城镇交通较为便利,两条对外交通公路使新城镇与西面的临潭县城、北面的冶力关镇、南面的岷县紧密的联系起来。镇域内,省道、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相互连接,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相对于本县其他乡镇具有一定的优势。  

    2、区位优势:新城镇位于临潭县中部,距临潭县县城35公里。虽地处较为偏僻,但北有旅游业兴旺的冶力关,南临旅游资源丰富的卓尼,这为新城镇作为这一旅游线路的一个旅游节点亮相,从而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3、自然资源:新城镇降雨量较为丰富,镇域内有地表水海眼和南门河,生产生活所需用水由地表水海眼和地下水补给做为保障。优质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草地资源为农业和畜牧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新城镇养殖业已成为临潭县畜牧业的支柱产业,肉牛、奶牛业已成为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牛羊育肥、奶牛养殖已初具规模。如今,本镇已与城关镇,卓洛乡共同成为临潭县三大育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乡镇畜牧业的发展,育肥养殖量逐年增加,基础稳定,吞吐量大。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石膏石、汞等矿产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吸引外来投资者投资开发,2006年临潭县政府成功招商引资新城镇汞矿勘探开发项目,这大大促进了本镇经济发展。  

    4、旅游资源和本土文化:新城镇镇域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迹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
    有传统端午节迎神赛会等大型民俗活动,粗犷豪放、婉转悦耳的“洮州花儿”等本土文化,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底蕴都为本镇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外部环境:西部大开发促使新城镇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和生态建设投资大大增加;
    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对精神和文化享受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为新城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都为新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