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基于OBE理念的专本贯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专本贯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3-01-11 12:30:2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尚福鲁,滕翠翠,荣 华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33)

    近年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点,将协同理念根植到高等教育的土壤已然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搭建协同平台,突破各主体之间的隔阂与壁垒,激发释放核心要素的内在活力,可充分贯彻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1]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专本贯通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之其跨校培养的特征,理应顺势而为,利用协同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应用型教育质量提升关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成败。[2]本文结合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一理念,三平台、三措施、两评价”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区域、行业输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不同的人才类型应该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人才既有高职学生的典型特征又有本科人才的基本属性,构建合理的协同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第一,应对跨校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更多的是看到了增加生源的机会,而并没有对人才培养做出顶层设计。即便有些院校愿意为专本贯通人才筹谋规划,但限于两院校谁主谁次的问题,也终究成为昙花一现。因此,院校之间在合作之初联系较为密切,后期基本都是浮于表面的“寒暄”,甚至未开展任何合作。建立协同平台,构建协同机制,克服表面贯通、实则“两张皮”的窘境成为应对跨校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

    第二,整合企业资源是实现深度嵌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深度都优于本科院校,两院校应当考虑共用优质企业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资源在两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传递;
    另一方面,企业资源可以根据两阶段的培养特色和需求实现深度嵌入。

    第三,破除课程封闭式授课壁垒是实现畅通课程联系的重要载体。高校教研室的设置使得专业课程授课相对独立、缺乏联系,加之跨校培养,使得教师之间沟通难度加大,前行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知识的传递缺乏载体,只能靠学生自行总结,但大部分专本贯通学生却不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探寻协同院校间专业课教师、院校内专业课教师及学生的载体,破除课程封闭式授课壁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举。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按照需求端的要求打造产品符合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义。专本贯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而且要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尤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一方面应遵循“产出导向、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的OBE 育人理念,另一方面,“协同培养”要求分段实施的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共建共享各类教学资源,[3]实现深度融合、紧密合作。据此,构建了“1—3+3+2”,即“一理念,三平台、三措施、两评价”的协同培养模式。

    一理念。在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要贯彻OBE理念。

    三平台。学校、家长、学生、企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主体,通过校—企—校、校—生—家、师—生—师三个协同平台将参与主体融合在一起,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投入,明确各主体的参与原则、方式,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活力。

    三措施。目前的产出导向主要停留在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人才质量问卷调查等方面,显然还不够深、不够真。在优质合作企业中挑选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一线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与学业导师共同组建项目部。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定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工程师可以将企业项目资源带入到项目部,开展项目驱动式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以上为基于项目部制度的校—企—校协同第一举措。工科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一般服务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设计成果(设计图、说明书等)是凝结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才需求方意志的体现,所有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这个载体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以上为基于设计成果的师—生—师协同第二举措。学业导师是基层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深入挖掘学业导师的身份价值,发挥其在学生学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上为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校—生—家协同第三举措。

    两评价。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要不断改进才能永葆活力,基于专本贯通人才特征进行两阶段人才评价,从而为持续改进积累数据。

    学校、学生、企业、家庭均是教育的参与方,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协同平台,有利于充分挖掘各方的需求和充分利用资源,从而达到高效管理、深度融合、因需施教的目的。

    1、校—生—家协同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让它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具有可操作性。[4]教学管理体系作为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实施的重要载体,应当深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校—生—家协同平台作为教学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需重点围绕如何降低学业导师工作负担却又能提高学业导师工作成效,如何激“动”、激“活”学业导师等方面进行构思。在学业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业导师的工作很难量化,往往单靠导师的责任心和学生的主动性来保证制度的实施。[5]通过校—生—家协同将常规事项标准化、规范化,把学业导师职责、工作事项和要求梳理清楚,建立学业导师的学期例会制度,并以资料管理理念编制向导式工作手册,通过例会形式,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学业导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解决好学生的常规学业事项。

    第一,三条线路。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好坏和人才培养的优劣。[6]教学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7]重视和加快高校二级学院(系)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管理体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业导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了解学生的人,自然成为管理体系的核心一环。一方面,在教学院长(主任)—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学生线路中,主要涉及培养方案方面的工作,学业导师配合专业负责人做好培养方案的宣贯、选课指导、专业建设以及征集学生对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等。另一方面,在教学院长(主任)—教学秘书—学业导师—学生线路中,主要涉及常规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最后,在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线路中,主要涉及学困生的关注、管理、帮扶以及与家长定期沟通的机制。

    第二,三个工作职责。按照三条线路所分别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将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概括为三方面:教学组织,教学关注,学业指导。

    教学组织针对的是常规教学活动的开展,包括选课指导、课程置入/删除、课程免听、缓考等手续的办理,一般是由学生提出需求,学业导师协助完成,这是学业导师工作的基础。工作虽然常规简单,但却和学生的主动性、学业导师的责任心密切相关。从选课环节开始,所有的手续办理是一个链条,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某门课程的修读甚至影响到正常毕业。

    学业指导是指学业导师对学生专业思政、学业规划、个性化发展、就业指导等方面给出的针对性指导和建议,这是学业导师工作的核心。这项工作需要学业导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定期地采取当面谈话、网络聊天、集中指导、竞赛指导等方式完成,由于关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因而是以学业导师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中需要重视的一环,需要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动”学业导师。

    教学关注是指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共同开展的学困生帮扶工作。帮扶工作除了学业导师、辅导员参加外,还需要家长的协助,通过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出困境、走向学习。

    第三,一个工作载体。学业导师一般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其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让学业导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环节不太现实。比如某个学生选课环节出现问题,自身没有发觉,学业导师也未主动核查,很可能出现学生临近毕业仍然存在某些课程模块学分不够的情况,所以必须建立合理的工作载体,降低学业导师的工作强度,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工作载体是针对三个工作职责中教学组织和学业指导工作而设计的学业导师向导式工作手册,目的是降低学业导师思考强度和难度、明晰事务性工作的程序,在规定的时间段内统一“固定动作”,鼓励“可选动作”。“固定动作”指集中性的选课指导、常规教学手续办理等,针对的是教学组织工作;
    “可选动作”指集中或分散性的学业指导、就业指导、个性化提升等,针对的是学业指导工作。

    第四,一个机制。学校制度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管理的主体性发挥。[8]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是工作开展、过程控制、质量监督、激发活力的重要依据,是实现管好人、用好人、凝聚人的根本保障。本文研究的一个机制是指学业导师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对学业导师工作的制度约束。考核机制的制订既要充分体现对不负责任的学业导师的惩戒和工作优秀的学业导师的鼓励,又要做到适度,既要便于操作,又要合理严谨。可以通过建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方式,正面清单主要考虑学生学业成就,负面清单主要考虑教学组织工作中的失误,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进行量化赋分,考核结果直接应用于工资发放和职称评审。

    2、校—企—校协同

    高职与本科两个办学主体有各自的治学理念和完整的运行机制,专本贯通学生仅是双方院校中占比较小的一类生源,在双方的交涉中谁也不会“臣服于”谁。另外,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与高校的合作几乎都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合理的机制作为约束和保障,很容易“不了了之”。因此校—企—校协同关系的建立应当本着少牵扯、好调动、有深度、真实施的原则,否则就是假协同。本文以项目部为载体,研究构建了校—企—校协同平台,让企业作为一个重要育人主体,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整个教学过程。[9]

    第一,项目部制度理念。项目部是指实施或参与项目管理工作,且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人员及设施的集合。基于专本贯通人才的特殊性,建立项目部制度,聘任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工程师担任项目部经理,两院校学业导师担任项目部总工。利用项目部将三名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及学生组合在一起,在平台上建立学业沟通制度、企业导师进校指导学生学业制度、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制度等机制,可以实现两院校的协同、院校与企业的协同及企业资源在高职与本科两阶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过渡。另外,在此平台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未来的岗位特征,实施个性化辅导和培养。

    第二,协同平台的运转机制。学业沟通制度是指两院校学业导师就学生学业状况进行的定期和随机沟通,以便于提前了解和事后关心。定期沟通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 次,建议采用学生参加的座谈形式,沟通内容包括学生学期综合表现情况、特殊情况等;
    随机沟通是工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随时电话沟通的方式。

    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制度是指项目部经理每学期按照固定时间面对面给学生辅导学业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顺序,包括专业沙龙、课程沙龙、企业文化、行业动态等。除此之外,学业导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业进度制定学期专题研讨会计划,邀请企业导师线上参与。

    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制度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实习实践是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及知识升华的关键环节,学业导师根据培养方案于学期末提出下学期实习实践需求,企业导师根据需求提供项目并制定实习任务,指派项目人员进行指导,实习完成后进行答辩考核。

    3、师—生—师协同

    高校一般按照专业课性质设置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独立授课,专业课教师间沟通交流较少,这使得具有较强前后关联关系的专业未能围绕“成果”形成密切的知识传递,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链条”。此外,贯通培养的学生分别在两个学校完成学业,学校间的专业课教师基本是“零交流”。这种“割裂”的育人环境对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要求非常高,贯通培养的学生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围绕同一设计成果构建师—生—师协同平台,能够在院校内专业课教师间、两院校专业课教师间、专业课教师与学生间创建教与备、教与学的载体,使得专业课知识有落脚点。

    第一,对于专业课教师。“设计成果”是指生产一线的图纸、设计方案、说明书等,“同一设计成果”是指选择一套典型的一线设计成果作为案例用于教学,专业课教师均据此展开授课。专业课教师将所讲专业知识落脚到“同一设计成果”上,以同一个或同一类案例设计教学,任课教师按照备课指导手册备课,注重先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知识借助“设计成果”的传递。

    第二,对于学生。不同专业课均基于同一个或同一类“设计成果”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链条”,促进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进而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系统工程,能为人才培养评价提供有效的途径。基于两院校共同完成培养的特征,为了清楚地界定各方责任,明晰改进方向和任务,构建基于动态和静态数据分析、以评价为主的两阶段的闭环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高职阶段人才质量评价、改进。学生转段后,由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组织落实学生高职阶段的学业修读情况评价。主要手段包括组织专业素质面试、专业课教师利用知识储备评价表对学生高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给出客观评价、高职阶段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问卷调查。

    第二,本科和毕业后质量评价、改进。本科院校负责组织落实本科阶段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工作。主要手段包括课程负责人编写课程达成评价报告、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本科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学生自我评价问卷调查。

    第三,编写评价报告,反馈改进建议。组建跨校专业建设委员会,两阶段的评价数据交由专业建设委员会汇总后,编写人才质量评价报告,分别向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反馈人才情况和改进建议。

    协同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专本贯通人才更是如此。通过平台将各方融合在一起,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实现人才培养效能最大化。有关协同的研究不少,但是真正能够落地实施且长期健康运行的并不多,因此,探索保证协同模式良性运转的手段同构建模式同样重要。此外,师—生—师协同体系中还要主动对接国家推进的“1+X”证书制度,实现中级X 证书向高级X 证书的协同过渡。

    第一,成立校—企—校三方联合督导组。跨校督导组的成立既可以实现对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深入调查和评价,本身也是校—企—校三方另外一个层次的协同。借助督导组的力量,不但可以强化协同平台运转的严肃性,而且可以引起各方重视,利于资源调动。

    第二,充分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轻量化协同平台。疫情下的高等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碰撞,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后疫情时代这种碰撞会逐步常态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丰富协同手段、灵活协同方式,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协同平台轻量化,更便于运转。

    第三,契合“1+X”证书制度,打造基于证书阶梯的课程协同体系。“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给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两院校教师要注重围绕证书标准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探索构建协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获取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的能力,切实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学业导师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文教资料(2022年1期)2022-04-08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年2期)2020-06-27英语笔记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2019年2期)2019-06-27导师的猫读者(2018年24期)2018-12-0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黑河教育(2017年2期)2017-03-07业精于勤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6年46期)2017-03-0635时代英语·高三(2014年5期)2014-08-26和谐秘诀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3年8期)2013-05-14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慈善(2013年1期)2013-04-10

    相关热词搜索:贯通 协同 培养模式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