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汇报体会
  • 节日庆典
  • 礼仪
  • 毕业论文
  • 评语寄语
  • 导游词
  • 口号大全
  • 其他范文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

    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思考

    时间:2023-06-27 15:50:09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宋长善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5)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工作。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再次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大运河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文件指出要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结合时代背景加以传承和弘扬,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大运河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2021年8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文件提出要阐释好大运河文化价值内涵,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价值,弘扬大运河文化的时代精神,实现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大运河贯穿南北六省二市,沿线拥有内涵丰富、种类众多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核心内涵,梳理大运河文化的典型特征,可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灵感。

    (一)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大运河文化是指人们在开凿、维护、利用大运河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大运河物质文化主要指大运河遗址,包括河道、闸口、堤坝、桥梁、湖泊、古建筑群、历史街区等遗迹。大运河文化遗产项目包括31个遗产区,其中河道27段,遗产点57项,核心圈有河道遗存、水工设施、运河管理设施等,辐射圈有古典园林、名人故居遗址、工业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艺术成果。大运河制度文化是指围绕大运河所制定和形成的管理制度,如漕运制度文化。大运河行为文化是指居住在运河两岸的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大运河艺术成果是大运河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围绕大运河所产生的各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果。以文学为例,关于大运河的著名诗句数不胜数:唐代有白居易的《长相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等;
    宋代有苏轼的《醉落魄·离京口作》《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高邮别秦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等等。大运河的贯通,使沿线地区的文人雅士能够方便地进行文学艺术交流,从而推进了运河沿岸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二)大运河文化的特征

    1.多样性

    大运河文化融入并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运河不仅是历史上重要的航运通道,也促进了经济往来、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由此形成了粮丰盐富的漕运文化、技术先进的水工文化、小桥流水的人居文化、实业兴国的工商文化、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重教尚文的诗礼文化、风行四海的饮食文化、百花争艳的曲艺文化等。

    2.包容性

    历史上大运河不但促进了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而且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大运河文化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髓,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有机融为一体,融合了政治、历史、经济、艺术、饮食等各种文化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运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此外,大运河沿岸的许多城市临近海港,从这些海港出发可与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东南亚、西亚、欧洲、东非等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崔致远来华为官、马可·波罗沿运河游历等著名的事件均发生在大运河沿线。

    3.创新性

    大运河文化是商业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商业文化与生俱来就具有创新性[3]。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大运河传播到海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通过大运河传入中国。随着大运河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因此,大运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创新。

    4.和谐性

    大运河的很多河段并不是重新开凿的,而是对当地已有的自然河道进行疏浚后形成的。这样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不仅减少了开凿运河的工程量,而且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此外,大运河融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之中。在大运河流经的地方,民居临水而立,古桥跨水而建,桨声迎着灯影,水声伴着炊烟……

    大运河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优秀的、传统的大运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大运河文化的特征,其创造性转化可以分为理论性转化、抽象性转化、跨类别转化、融合性转化4种形式。

    (一)理论性转化:建构大运河文化理论体系

    要实现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首先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理论性转化,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组织开展《中国运河志》增编工作,增加农业卷、盐业卷、生态卷等内容,编撰出版“大运河故事”系列丛书。新闻出版部门要加强大运河研究成果的出版,将大运河研究书籍纳入主题出版计划并予以重点支持。要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一方面加强大运河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开展面向现实的应用性研究,如大运河再生功能的利用、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契合点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我们要整合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及其分院的智库作用,以研究院为载体,汇集专家智慧,加强大运河文化价值研究;
    以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世界运河大会、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为载体,汇集世界高水平专家力量,努力将大运河文化研究推向世界。

    (二)抽象性转化:提炼大运河文化符号

    只有提炼具有系统性、形象性、识别性的抽象化文化符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在保持文化基因本真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一方面,通过提炼文化元素,促进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融合。如把中秋拜月等运河民俗融入生活中,把运河园林营造技艺运用到城市雕塑、城乡公园营造中,把运河传统手工艺植入工业生产中。另一方面,提炼抽象化的文化元素,实现大运河文化功能的转换。如从薅草锣鼓、古琴艺术、江南丝竹、十番音乐等音乐艺术及京西太平鼓、天津法鼓、余杭滚灯、龙舞、竹马、洪泽湖渔鼓等舞蹈艺术中提炼简单流畅的音乐和舞蹈元素,编排受民众喜爱的广场音乐和广场舞,实现一部分大运河文化由审美功能向体育健身功能的转向。

    (三)跨类别转化:创新大运河文化表现形式

    跨类别转化是指在充分挖掘、整理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门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以下3种形式。一是跨艺术门类。促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之间的转化,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二是跨文化类别。由于受到不同地域与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大运河文化跨类别转化中,可以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式,并使之相辅相成。一方面,在大运河文化对外传播中,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政策等重大问题时,译者应考虑外国人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心理接受程度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差异,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受众的理解障碍;
    另一方面,在涉及大运河特色文化时,译者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源语中的异域色彩。三是跨传播渠道。大运河文化形态多样,但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依靠实物媒介,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未能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大运河文化影响力的辐射范围受到影响[4]。因此,未来大运河文化传播的新趋势是超越传统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

    (四)融合性转化:赋予大运河文化时代内涵

    融合性转化就是融入现代价值观念,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激发大运河文化的内在活力。一是大运河文化与现代价值理念的融合。围绕时代主题,通过革新艺术形式、复排经典、融入现代价值等方式进行大运河文化题材现实创作,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在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大运河文化由传统性向现代性的转变。如在创作时期,利用5G、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文艺作品的表现力、感染力;
    在展示阶段,充分利用VR实景展示、3D互动展示等虚拟数字化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大运河千年发展中“桨声、灯影、古桥、民居”融合之景[5]。三是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大运河沿线拥有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可在生产要素整合、资源配置、产业链条衔接等各个环节加强策划,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可以让传统的、优秀的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还能让民众更加了解大运河的“前生今世”及大运河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充分利用创意、科技、旅游、艺术、媒介、机制等要素,实现大运河文化在保护、开发、利用、传承、传播等各链条上的创新发展。

    (一)以“文化+创意”打造创新运河

    大运河文化是激发创意、产生创意的活性元素。政府应在激发文化创意活动上下功夫,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加大对文化创意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升大运河文化开发的创造力与创新力。一是拓展大运河文化创意项目。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要萃取大运河文化特质,充分利用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娱乐、生态农业、动漫游戏、文学艺术、体育休闲、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打造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二是建设大运河文创发展平台。利用大运河沿线产业重塑的发展机会,让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元素赋能产业升级,努力打造汇聚创意、艺术、设计、商业等元素的文创综合性平台[6]。大运河沿线各地应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工业遗址及部分留用土地新建带有大运河文化记忆元素的文创公园,打造文化消费新空间。三是打造大运河文化IP。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依托大运河沿线特色文化,打造大运河文化IP,开发大运河文创衍生品,促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大运河既活在有灵魂的文创产业中,又融入生活美学里”[7]。

    (二)以“文化+科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进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高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培育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利用技术革新,推动大运河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元宇宙等高新科技深入融合,实施数字化战略,大力培育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将大运河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与互联网深度绑定,依托互联网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次,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水平。可利用人工智能、3D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A技术、VR技术等,增强展示效果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生动的原貌,让观众沉浸式地体验大运河沿线的美景、美文、美物。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积极创新“文化+互联网”的展示模式,将超清VR摄像头架设在运河的景点处,依托5G信号实时将运河沿岸美景传输至展馆内,观众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全方位欣赏运河美景。

    (三)以“文化+旅游”塑造千年运河文旅品牌

    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为大运河沿线各地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应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的优势,深化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实现沿线各地遗产资源的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与融合发展,塑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文旅品牌。一是建立立体化文旅产品体系。可结合大运河文化底蕴深厚、江河湖泊水网密集、古镇古桥古道众多的特征,以水网为纽带打造水乡生态文化旅游网,构建立体化文旅产品体系。如苏州以“江南水乡古镇”和“水韵古城”为两翼打造“运河十景”,以点带面建立旅游网络,让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气质。二是打造运河文旅精品线路。将大运河沿线旅游景点“串珠成线”,策划、设计、打造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运河文旅精品线路。三是打造运河文化风情特色小镇。依据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等资源禀赋差异,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可因地制宜地打造可以让游客感受民俗风情、体验手工技艺和观赏生态景观的运河文化旅游风情特色小镇,如体育小镇、影视小镇、康养小镇、农业休闲小镇等,让游客领略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扬州邵伯镇结合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水工展示馆、运河文化生态公园、民俗演艺广场、明清运河古道、“谢安”主题文化广场等,在保护运河古镇风貌的同时引导民众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大运河文化,为民众呈现了一个多元、时尚的运河堤岸风光带。

    (四)以“文化+艺术”推出运河题材精品力作

    为更好地解构传统的大运河文化,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政府及相关开发主体可用年轻化、艺术化的语言推动大运河文化向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转化,创作出大运河文化题材的精品力作;
    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紧围绕大运河沿线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等要素进行大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推动大运河文化转化成民众喜闻乐见且包含时代内涵的艺术,用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拍摄一批运河文化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将大运河文化搬上屏幕,传播运河优秀文化;
    创作一批大运河题材的网络剧、网络微剧和网络视频等,促进大运河文化与网络文艺的创新性融合;
    创作一批舞台艺术作品,充分发掘大运河沿线戏曲剧种(如昆曲、古琴、扬州清曲、扬剧、杖头木偶戏、淮海戏、山东梆子、柳琴戏、五音戏等)的地方特色,重点在剧目的题材、声腔音乐、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方面注入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质,形成具有地域特质的表演艺术。例如:安徽宿州打造了大型原创梆子戏《风涌大运河》,这部剧以历史正剧的形态登上了长安大戏院,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自强的不朽精神;
    杭州歌舞剧院创作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播剧《遇见大运河》,不仅艺术地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还表达了对传承、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现实思考;
    江苏演艺集团创作的历史歌剧《运之河》、交响组歌《大运河畅想》、音乐剧《大运河畔淮水谣》等艺术作品不仅充分表现出江苏的地域特色,还把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传递给了受众。

    (五)以“文化+媒介”讲好运河新故事

    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借助有效的传播渠道,这需要在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策略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创新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首先,传统冷媒体与现代热媒体相结合。通过充分发挥传统冷媒体与现代热媒体的各自优势,创新大运河文化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大运河文化的多样性展示给公众,让公众重新审视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意蕴。如开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App、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微博账号、专题网站等,完善日常性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其次,运河实物媒介和虚拟媒介相结合。实物媒介的传播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文化艺术语境,呈现其中蕴含的文化艺术信息,达到体验式传播的效果。虚拟媒介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文化艺术的传播张力,提升文化艺术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因此,既要利用好实物实景展示、传播大运河文化,又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珍贵的大运河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形成实物媒介与数字媒介相互促进的态势,使大运河文化的展示价值与传播效能最大化。例如: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传习所、非遗展示馆等场地设置大运河文化3D互动展示区;
    建立数字化网络博物馆,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AR、VR、AI等展示大运河文化。通过多形式一体联动的立体化融媒传播体系,不断创新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方式,大运河文化亦可借助新的表达方式焕发夺目光彩。

    (六)以“文化+机制”营造良好生态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强化机制保障。首先,应出台一系列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做好大运河重点文化产业的文章,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启动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其杠杆作用,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游戏软件、文化产品电商平台等新型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态[8]。其次,完善大运河文化资源联手开发机制。推动大运河沿线城市建立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联动机制,形成协调机制和分工体系。在纵向上,国家、省、市甚至更具体的单元形成合力;
    在横向上,大运河沿线城市之间通力协作,联手对大运河沿线各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作深度挖掘与梳理,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后,开展专业队伍建设。文物、园林、考古、历史、旅游等各领域的专家和懂法规、会保护、能策划、跨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共同为促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大运河沿线各地应不断创新大运河文化人才引进策略,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通过项目合作、绿色通道等柔性机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为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大运河运河创新性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华人时刊(2022年21期)2022-02-15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大运河,行走山东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文化,让运河“活”起来金桥(2021年6期)2021-07-23《中国运河志》简介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4期)2021-01-18如泰运河谣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大运河:最后的绝唱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流动几何的创新性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相关热词搜索:大运河 创造性 路径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