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公文大全 个人文档 实用范文 讲话致辞 实用工具 心得体会 哲学范文 总结范文 范文大全 报告 合同 文书 信函 实用
  • 经典阅读
  • 学习工具
  • 成语大全
  • 歇后语
  • 周公解梦
  • 名人名言
  • 格言
  • 经典语句
  • 百花范文网 > 实用工具 > 歇后语 > 读余世存《人间世》有感5篇

    读余世存《人间世》有感5篇

    时间:2021-06-10 15:49:42来源:百花范文网本文已影响

    【篇一】

    余世存的“微博体”著作——《人间世》,副标题为“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全书分为时代寓言、精神状况、时空演化、个人选择四个部分。这位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剖析,我细细品读,受益匪浅。

    这本《人间世》,是一本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记录了作者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思考与感悟。他从精神的角度,给人以希望和疗愈,展现撼动心灵的“人间”力量,其中既有时代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

    在“时代寓言”中,作者通过百余条微博,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达尔文森林里动物们的生活:森林文化的失落、生态危机、享乐主义、物欲横流……达尔文森林,其实也就是我们当下时代的一个缩影,呈现出来当今人类的处境、时代精神的困厄。余世存曾经写道:“如果一定要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我愿意借用年轻人的话来表示: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中国人常讲贞节、贞操,年轻人的观察最为直觉精准,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贞定的时代,只有贞定,我们才能指自己或一个社会贞下起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但我们个人、周围的朋友、阶层、社会精英和大众,能够贞定的不多。因此,我们个人被耽误了,被消耗了,时代社会的元气淋漓的春天也迟迟未来。”

    针对这种状况,余世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重塑时代的精神,首先得找回精神,树立公民人格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何为公民人格?即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负责任的公民,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责任意识是回归时代精神的本源。

    树立公民人格,于国家有利,于个人也有利。国家拥有具备公民人格的人民,也就拥有了竞争的核心力,“人”的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而处理好“人”的问题,关键又在于解决“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为什么大庆在艰难时期能够产生王进喜那样的模范,无疑是精神引领的作用。《人间世》的语录,启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余世存说:“有朋友议论,我们多活成了遗老遗少,其实我们多是在地狱炼狱挣扎过正在挣扎的寻常男女,看看现实,很多人都活在人间地狱或内心地狱之中,有人回应说,我们多数人看过地狱归来,失掉了信念,从而掉入无明的轮回之中。自觉觉他,最重要的,像朋友所说,是莫失莫忘自己和他人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的是善意的构建,需要以善良为基础的。

    对于学习,余世存的理解与我们的不同,他说:“一般人爱说,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其实,文明即是学习,学习是最深刻的价值。一部论语,千言万语,孔门弟子事隔多年编辑的老师语录,第一句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孔子及其儒门众生明白学习是一种至上的价值。但我们很多人学而不习,跟“孔颜乐处”比,我们人生的忧患是过于深重了。”在生活之中,我们往往重“学”而轻“习”,“学”了许多,最终落实到“习”之中的部分寥寥无几。“习”其实就是落实,“习”其实就是实践,“习”其实就是执行,或许这些才学习的本源。

    对于事业,对于职业。余世存也给我们道出了他的理解:“每一职业事业做得专注真挚持久,就有学问,就有气象。不少武师回忆他们的师父练功日久,神态儒雅起来,待人接物都是风范,而言谈也多有人生哲理。前年太极师父的父亲来京,大家去看陈家沟的老农是什么样子,很是吃惊。将我跟师父合影的相片给朋友看,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健康风雅的老教授啊。”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把事业干成职业,把职业干成谋生的手段,结果路越走越窄,甚至最后被路把我们抛弃了,而那些对职业事业“专注真挚持久”的员工,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这就是精神的力量所在,这就是精神对我们职业事业的推动力量所在吧。

    重塑我们的时代,首先要重塑我们的精神。《人间世》让我明白,重塑我们的精神,打造我们的优秀文化,无疑是我们迈向现代的一条路径。

    【篇二】

    余世存先生是我们时代的观察者、思考者。读他的书,如翻山越岭,横看、竖看,或岭、或峰,或丘、或壑,皆是景致,皆有妙趣,皆见美理。他字斟句酌创作的《人间世》,有独醒,有众惑;
    有叹息,有赞誉;
    有幽愤,有尤怨;
    有棒喝,有澡雪;
    有照抄照搬,有自铸伟词;
    有思接千载,有视通万里;
    有上下求索,有拔剑四顾;
    有无情解剖他人、解剖自己,也有理性欣赏世情、褒扬人性。

    比如,透过“世相”篇,余世存像个神经外科医生无情解剖家庭这个人生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多愿意跟外人相处,而少有精力跟父母家人相处,以至于再不回家看老人就算违法了。没有两三代人的家庭生活难以说有什么家风家教,我们多是‘失败’的,既没从上一代得到什么教益,也难以向下一代传承自主自信的经验。要命的是,我们很多人对此无知,我们是传统批评所说的缺家教的几代人。”很多人在家里的表现无法叫人恭维,到了社交场所,其表现还是令人失敬:京内京外朋友聚在一起,等饭的时候很安静,大家都在看手机。朋友说,看来服务员只要给大家发图书就可开饭了。大家乐,感慨而又无奈。这种场景司空见惯,而作者却有惊人的发现、发掘:“是的,不管我们多么成功或多有文化,只要在这面对面的交流中无话可说,或只看手机,那不仅是没礼貌,而且参与了技术对生活的绑架……”

    论及本书的思想锋芒,笔者最欣赏“读书”篇中的内容:“大脑的读写能力据说是几千年才培养出来的,现在正遭遇挑战。调查者的数据显示,我们每周读印刷品的时间已经可以分钟来计算了。网络世界最不提倡的就是从容、缓慢的阅读、以及全神贯注的思考。网络就是转移注意力的代名词,网络公司是做分心生意的公司,它使大脑成为真正的跑马场,使心思与时浮沉。”想想,当阅读成了据流量计取费用的时候,当阅读成了配合电话运营商完成一单生意的时候,还会剩下什么?

    在“权力”篇和“资本”篇,作者对权力和资本的解剖刀刀见血:“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时代的排名次、排座次)这种势力也是一种丛林法则。我国人多终生染上了学生时代的毛病和认同了丛林法则,很少懂得什么是体面和尊敬的人生意义。”在权力导演一切的舞台上,“资本目前仍是以婢女、恶棍和某种福音相混合的形式出现的。它重构了中国,但它还没有魄力和信心表达自己。”“资本在东方已经横行,但它需要一次成人礼:正义它自己。”资本是实物,也是个抽象的东西,它的正邪善恶,取决于主导、使用、掌控它的人。

    余先生坦承,他深受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熏染,在《人间世》的部分章节里,他只纯粹记录他人的见解看法,如他记录裴敏欣谈中国高等教育,说社会中上层用脚投票,把他们的孩子送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对中国的精英阶层来说,把小孩送到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高校学习,是一个十分理性的决策。”中国先富起来的家伙们把孩子送到国外,目的多重,绝非仅为教育,狡兔三窟恐怕也是其一;
    原因也多样,中国大学是把优秀人才招来集中销毁之地恐怕也是其一,所谓“毁人不倦”之说正来源于此也。

    在“知识人”篇中,作者写到,他带一年轻人去一作家朋友家里聊天。作家的清贫、高洁、专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离开后,年轻人一度泫然欲泣:这样的作家为什么不为社会所知。“我安慰说,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他和堕落的社会相看两厌,如此才各得其所。”所以在《友朋》篇,作者又记录存在主义大师毛喻原的名言:“在中国,不要成为亲友的包袱,就很了不起了。”独善其身,不牵累亲友,这要求不高,但做到却殊为不易。毛喻原此言足可传之后世。

    看得出,从语言、思想到风格,余世存都在继承、发展鲁迅精神。在“罪苦”篇,他便如此不留情面、入木三分地解剖人性:“当代的罪性与道德败坏不仅源于‘平庸的恶’,更源于人性始终无法克服的某种根本性缺陷:人关注自己甚于关注他人,关注身边人甚于关注陌生人,关注现在甚于关注未来。”“人的罪错表面上是因为他的强势或本能,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他的智力弱势、她的无知。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不习惯开智启蒙,坏人几乎不知道自己是坏人,一如愚人不知道自己的愚;
    人生社会于他们毫无经验教训。我们常常以为这个人坏过了,蠢过了,该变好、明智一些,结果他的行为更坏、更蠢。”在《退化》篇,作者还说:“社会生活或者长时间疲软无趣,或者热闹一时,高潮迭起,其精彩让人目瞪口呆,大跌眼镜,连声感叹超出想象力。人们的生活就是等待、观看弄潮儿们的表演。人们以为他们有着正常的人性和思维,但他们多有匪夷所思的贪婪、残忍和恶意。我们如不能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们,监督他们,也应该努力做一个有尊严的观众。”

    在“坎陷”篇,他既说:“我们的精英和中产阶级,能用脚投票的多到海外找后路了;
    但我希望大家能一起建设好自己的园地。”又说:“有时候,人生社会的正义是以退场或不在场来表达的;
    在我们社会里,这更应成为文化人的常识。那些上场标榜自己在表现良知正义乃至艺术的艺术家,那些占位五年十年之久的艺术家,虽然博得一时的热闹分得社会的红利,但他们把自己置于可笑可悲的境地:他们是不义的。”我以为,余先生在这里抨击的艺术家,应理解为有所特指,有些艺术家在特殊历史时期身不由己,如童祥苓,文革中以“戴罪之身”饰演英雄杨子荣,唱念做打,英姿毕现,而文革后,不仅下了岗,两个儿子也受牵累。这样的人是只宜给以同情,不宜给以责难的。

    读完全书,笔者却要说,余先生的思想是相当包容的。他深知“同情的了解”。如在“男女”篇中,他说:“我曾说,最优秀的男女雌雄同体。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阳气阴质,我们认识自己也在于对此了然于心,并因此慈悲、创造。那些动辄作践女性或嘲笑男人的人,大概都是对自己的另一半缺乏同情的了解,他们终其一生也许活的热闹,但是孤独;
    在与身内身外的关系中,他们建立的是统治或被统治的关系,难以成为伴侣。”

    【篇三】

    十年前,余世存的《非常道》一书出版,从而也将写作带入微博化。本书是余世存又一部关于人情世象的微博体笔记,其中既有时代社会最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命题,又有日常生活最细小的饮食男女话题,是汉语对精神的关注、抵达和成全,是精神对庸常的安顿、命名和超越。

    在余世存看来,再简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一种严肃的记录,也可以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正因如此,与一般微博疲于不过脑的转载或信手胡掐以博取眼球截然不同,余世存每天均会专门腾出时间打理百来十字的微博,从主题到内容,均会过细斟酌,所以简短的文字极富含金量。

    数字化革命,是我们许多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变化,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余世存当然会有自己的思考:“数字化生存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信息化、零度化了”,而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做一个有尊严的看客就不错了”。数字化乃大势所趋,数字化不仅迅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习惯,甚至还有我们的思维定势。作为一位读书人,余世存担忧的是,数字化使社会阅读出现明显分野,快餐式阅读盛行,与之相伴而行的是想象力的匮乏,许多人的思考开始短路。当思考变得稀缺,这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均非幸事。

    余世存擅长将那些看似相互没什么关联的零碎现象,通过有效整合并加以提炼后,往往会给读者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躁狂”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症状,一些富二代为夺家产疲于心机,有些官太太物欲膨胀毫无底线……在余世存看来,“尊严感”的迷失不仅导致一些人心态躁狂,有的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应有的伦理与道德本质。可想而知,物欲膨胀时代,精神一旦迷失,我们将可能因此而失去应有的人格底蕴,最终异化为物质丰富的精神病人。

    “精神分裂”一节只有短短三段文字,余世存高度浓缩了当代人身上的许多“分裂”迹象:“白天、单位、公共场合做鬼,夜晚、家里、私下、网上做人”。对于这类分裂现象,余世存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以上的声音”,一种声音是基于道德意义上的,一种则是基于世俗层面的。在这里他借荣格之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潜意识向上努力涌出的内容。当潜意识只能潜伏式生存,这何尝不是我们社会性的“精神分裂”症呢?

    若问“精神分裂”的病根,其指向当是我们思想的匮乏。当微博诞生后,记得有人曾认为这是社会浮躁化的又一标志。从思想内涵与知识深度广度角度看,系统性仍旧是衡量思想深浅的重要尺度,但作为一种思想与知识的普及,微博体以其脍炙人口更可能吸引读者,这是一种现实。不能否认系统解读的深刻意义,但对于数字化时代日渐躁狂的社会大众而言,能够借助数字手段,把他们逐渐引向精神丰富之路同样弥足珍贵。

    余世存的微博体亲近而有见解,思考而不艰涩,究其原因,是其擅长将一些社会焦点现象,通过微博化解构,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有时觉得这些文章像是心灵鸡汤,有时又觉得能在不经意间给人以心灵的震颤,尤其是在短阅读与浅阅读盛行的年代,震颤更有触及灵魂的深刻意义。透过余世存对碎片化时代的精神解构,我们也许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放弃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这是我们提升精神质量的重要路径。

    【篇四】

    晚上把宝贝儿子接回家,陪伴他玩赛车、下象棋、拼地图,读绘本,等到12点终于把他安顿好。儿子沉沉的睡下之后,我坐到书桌前打开这几天来一直未能如期读完的《人间世》,这是我颇为敬佩的学者余世存先生近年来的一部力作。回顾自己从识字到高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能买到的书籍屈指可数,多数情况下除了课本之外基本无书可读,这还包括父亲、叔父、姨母以及父亲老家邻居的孩子上初高中用过的教材。在读大学期间因为有图书馆,算是读了几本终生难忘的书,但这本《人间世》算是我工作20余年以来,读到的极好的几本书之一。它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灵魂深处的东西,深思这个时代的得与失,忧与患,罪与罚,对与错,深思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深思中华民族的沧桑轮回,深思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是这本书的特点,拿上它,我真的有点爱不释手的感觉。走到哪里都随身装在包里带着,一有空闲就掏出来翻阅几页,时读时新,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此时此刻已是深夜时分,外面狂风大作,风打着旋,不时的传来一种听似鬼哭狼嚎的吼叫声。灯下的我掩卷沉思,为作者对时下国民的精神状况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目前社会的各种乱象、国民的浮躁之风鞭辟入里的剖析所折服,更为他的人格魅力、淡然处世的心态和不流于俗的操守所感动。余君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再现了民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那种道义和风骨。如今,这样的文人已是越来越稀少了,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另类”,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温润人心,足以感化世人。

    多年以来我喜欢在寂静的夜晚,放一首低回缠绵的古典音乐,沏一杯绿茶,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看着清茶的淡淡幽香弥漫,抿一口茶,翻几页书。全身心的沉醉于书中字里行间那荡气回肠的气势,抑扬顿挫的诗句,和扣人心弦的悲欢离合,总是极易把自己灌入到书中的某段语境里,时而不时的为感伤的内容抹一把泪,或为人间的不平而愤慨一番。突然在某个瞬间心底陡然激发出一些唯美的构思,就随手拿起笔快速记下自己灵感飘忽而逝时的思想火花,就那么短短的几行,却让自己兴奋不已,就这样自己平日里颇为浮躁、浅薄的灵魂也被书中的一行行文字带入了一种沉思和反省的心境当中去,顿觉神清气爽,真可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这样的情景在已逝的岁月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我也常常对自己的性格感到不满,家人也多次批评过我,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颗极易善感的心地今生恐怕要带到坟墓里面去了。一如今夜,听着窗外呼呼的风声,忽然想起了一句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出自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笔下吧。读着余君的文字,我无端的想起了鲁迅,在多年以前,我不太喜欢他的文字,锋芒毕露,言辞刻薄。相反,我更钟情于胡适的笔墨,不偏不倚,娓娓道来,其为人一如他的文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为后人所称道。无论是他的文风人格、还是为人处世,都把古人的中庸之道演绎到了极致。以致于今天有人这样称赞他,“世间如果有君子,名字一定叫胡适”。而今天,我却对鲁迅先生有一种高山仰止的顶礼膜拜,他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早已烂熟于胸中,记得鲁迅的这首诗是我读五年级时,在远房一位当教师的堂哥家里读到的,当时我甚是喜欢,就把原文和解释都一字一句的摘抄在日记里,包括注音。时隔三十多年,一切恍如昨日,只可惜这位堂兄已经作古,物是人非。

    在我读到余君谈及的文化、传统、教育和乡村的话题时,心情不禁变得有些凝重。令我回想起儿时在山东老家所接受的乡村教育,贫苦并快乐着。谈起那段时光,我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小学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张庆华先生。他教我们读书时已近天命之年,他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就从商品的广告里认字,从家家户户的对联里认字,不轻易放过看到的每一个汉字,不会的字就随时抄下来请教识字的邻居或者先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学毕业时他考上了今天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当时是一所中专,学习地矿专业。可惜他命运多舛,工作后不幸遭遇车祸,等他走出医院时,工作没了。为了糊口只好回到乡下老家务农,继而教书,但落下了终身的残疾。为了能转为正式教师,快50岁的他又开始啃起了书本,每天除了教课,就钻到学校靠东边前排空置的一间办公室里,苦读一尺多厚的专业书籍,每天深更半夜才回家。天道酬勤,半年之后的开学之季,张老师给我们宣布了他被录取的喜讯,那一刻他的声音一度哽咽而不能语,喜极而泣。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张老师经常在周末拖着一条极不灵便的瘸腿,带我们登东山下西河,介绍家乡一草一木、一石一砖的来历。还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带我们到已经收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教我们识鸟音,观天象,知农时。生活在农村那段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让今天终日蜷缩在冰冷空洞虚无飘渺的城市里的我倍感思念。我的这颗敬畏天地之心的种子就是那个年代在张老师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下播种下的。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所带来的文明礼仪和厚重淳朴的民风如今安在否?纵观今日普天之下,这样脚踏大地,仰观苍穹,与日月一起作息的乡村教育已经渐行渐远,甚至于完全消失。我清楚的记得去年申遗成功的卄四节气之歌,就是那时张老师教我们背诵下来的。最为令人心动的是在风和日丽的暮春时节,张老师和我们一次次爬上村东的千山山脉,登高远眺。开阔的山顶之上,绿草茵茵,山间泉水淙淙流淌,我们席地而坐,张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不言迟,不读终身痴”这一人生信念,勉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争取能离开这座偏远的乡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荡。忆往昔,温馨岁月多,令我不由得想起了那熟读成诵的篇章“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是多么唯美的境界和场景,与之相比,当今的所有教育都会黯然失色。刹那间我感觉张老师一下子变得和被后人称为“历代文官祖,千古帝王师”的孔子一样高大,令人久久怀念。张老师若是地下有知,可否能感知到远在天涯之外的我,在夜阑人静时分对他老的感念和追思!烈日当头,我们不敢偷懒,弯下幼小而疲惫的身子,拾起一粒粒麦子,不远处布谷鸟悦耳动听的歌声让我们记住了传统的端午节,记住了伟大诗人屈原,也记住了这种颇有诗意的劳动场面,漫长的人生里能够经历几次呢?那一刻,我们更深切领悟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意,以及农人们年年月月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和不易。张老师让我们拾到的麦穗全部背到学校操场上晒干,用石碾子去壳,用簸箕筛干净,装到麻袋里换成一张张皱巴巴的钞票。就是利用于今日看来微不足道的这几个铜板,可亲可敬的张老师为我们订阅了一期期的画报,长达两年之久。每天放学后我就如饥似渴的把每一期画报都逐字逐句的读完,正是在我们这些劳动成果换来的画报上,我才第一次了解到了外面更为广阔的地理世界、历史人物以及宇宙空间,西方历史上华盛顿、林肯、马丁路德金、丘吉尔、斯大林、列宁,以及中国的孔孟庄周、秦皇汉武、姜子牙管夷吾、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蔡文姬李清照、班昭秋瑾,孙中山廖仲恺、杨靖宇张自忠,还有伽利略哥白尼、达芬奇哥伦布、祖冲之张衡、华罗庚陈景润这些彪炳史册的风流人物,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真的感谢这位已生活在天堂里的张老先生,三年的小学让我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正是这种课堂以外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时光的美好,和对未来人生的无限憧憬。

    同时感谢余君的这部力作,引发了我的思考和回忆,让我重温了往昔岁月的酸涩和温馨,乡村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处处洋溢着田园之美和人性之美,有着城市人所体会不到的诗意空间,令人久久回味和眷恋。

    读完作者这部深含哲理的力作,让我不由的感叹,无论是远去的胡适、鲁迅,还是今人余世存、钱理群先生,都堪称学术界的高人,其人格魅力令人仰止,他们不愧为民族的脊梁,世间若是少了他们,多少会变得了无生气。

    突然儿子梦中的哭声把我从回首往事中惊醒,连忙合上书,走进卧室躺在儿子身边睡下,一看钟表,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篇五】

    “微博体心思”

    副标题写着《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非《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考》,有幸作者余世存并未用此命题写出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将他的“微博体心思”汇编成集才有了这本《人间世》的出现。作者历时三年每日坚持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用心写一段微博,可以说这是作者对生活进行留意、观察、参与、思考,又经其总结、雕琢、打磨后而汇聚的点点“心思”,作者也自谦此书受惠于当代传播介质。

    全书共四部分,分门别类一十五,文章七十九篇,约994段,其内容广跨度大,确实符合“微博”二字之意,虽微细却广博,摘录作者近年之微博过半,数量近千。然而正是这种微博体风,让书的内容变更灵活、丰富、透彻,使之每一段都可成为独立文章,编排一起亦可相互呼应贯穿其意,字里行间尽显作者身为文化人的素养以及其理性包容的态度。

    “人间世”

    《人间世》这本书不难发现余世存身上所积累的那些与中国古圣贤有关的哲思,一如其之前的著作:《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
    都能读出作者对中国古圣贤的认同和理解,作者站在一个更宽广、包容,或者说是更与世无争的角度去看着这些人物、时代、世道,基于此作者写下了这一段段的文字,平静的参与其中,客观理性的分析记录着世象种种,写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还尝试用一种宁和的态度告诉我们应该进行“自我认识”从而进行个体的觉醒,这能更好的融入其中。

    “我们时代”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全书共319页,除序外正文约994段,也就意味着这约有994条微博信息,而有一个词在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出现:我们!

    第一个“我们”,出现在正文第一篇文章“世象一”第一段“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生存半辈子”;
    最后一个“我们”,也正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鲁迅是我们的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不知道是作者或编者有意为之还是巧合,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点,这本书确实是如实的在述说着“我们”的这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回到正文,整体并没有脱离现实,作者始终清楚的告诉自己和读者,“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一如作者在第396页《连接》中有一段提到小区门卫亦在读其作品,作者自觉惭愧说写的不够通俗,门卫却坚定的认同其价值并评论:看了能提气提神,能安顿人。

    如文章之名作者简单直接的将自己与众我进行了对接,因为这是一个“我们”的时代,而读者能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这本身也是作者将自我与众我的融合,所以作者在著此书时所写的每一条微博都已经有了理性、客观、明确的定位。

    第14页的《青年》一文,开篇如实道出作者大学毕业后所从事过的工种:教书匠、搬家工、校对、看门人、编辑、官员、翻译、策划……。“看门人”,是的,作者在某一时空点上曾是这位读者的同事,由此可见我们不需要再去怀疑那小区门卫的阅读能力,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水平,作者创作出了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而另一方面,尽管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和平繁盛的时代,但就个人命运而言却又依然是风波未定,一如作者从业经历即可发现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个人价值实现的不明确,混乱无序的各种主义观念,处于各个阶级、层次的人思想与境遇上的差异与矛盾,作者都将记录在案。

    《青年》文中还有趣的提到朋友为作者推荐的一些可行的工作:擦鞋工、风水算命先生、卖字者、养生太极教练……。思想无形人又岂可貌相,或许某天我们在街道上不经意间遇到的擦鞋工,就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巨变或是文坛革新。

    作者将“我”与“众我”的紧密联系,一如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翻开书本随处便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林林总总,不陌生也不亲切,这便是此书的成功与可取之处,因为《人间世》写的正是我们的时代,一个我们知道却不自觉的时代环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扉页之后题有几个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如果此处的“大”是《道德经》中那种“大而无形”、“大音稀声”之“大”,那这就是在表达一种无形却又存在的状态,但那紧随其后的“目录”便有着一种欲盖弥彰的味道了,本应“不言”之处却有了说教,如第三部分“时空演化”,以及各篇文章的命名,便尝试要说出那“不言”之物;
    而第四部分的“个人选择”,更像是有意引导。这让人觉得作者原本用心打磨如实记录对当下时代生活中点滴心思,而且灵活有趣的微博体,在此处便有了教条主义的痕迹了。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本是不说之处却被言语道破了,作者所题的字反倒成了此书的败笔,令其变成没有意义的摆设了,此为本书唯一可惜之处。

    相关热词搜索:有感 人间 读余世存

    • 范文大全
    • 说说大全
    • 学习资料
    • 语录
    • 生肖
    • 解梦
    • 十二星座